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話語 > 孔老先生的話被誤解幾千年總匯80條

          孔老先生的話被誤解幾千年總匯80條

          時間:2017-07-22 20:08

          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自己的行為有很多不穩(wěn)妥的地方就會引來很多的非議,因此我們都會很注意自己的行為,在古人看來這點非常的重要。

          【題解】言語指會說話,善于言談應(yīng)對。魏晉時代,清談之風(fēng)大行,這不僅要求言談寓意深刻,見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辭筒潔得當(dāng),聲調(diào)要有抑揚頓挫,舉止必須揮灑自如。受此風(fēng)影響,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別注重言辭風(fēng)度的修養(yǎng),悉心磨煉語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談本領(lǐng)以保持自己身分。

          本篇所記的是在各種語言環(huán)境中,為了各種目的而說的佳句名言,多是一兩句話,非常簡潔,可是一般卻說得很得體、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遠(yuǎn),或機(jī)警多鋒,或氣勢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語破的,很值得回味。

          在處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講道理,這就要求抓準(zhǔn)事物或論點的本質(zhì)要害、是非得失來表述,否則說服不了人。甚至容易言不及義。例如第52 則記:庾法暢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婵芍^一語破的。有時,一種行為、一種見解可能受指摘甚至誤解,須要辯解清楚。如果善于辯明,容易折服對方,甚至他得到對方欣賞,除難消災(zāi)。例如第25 則記:西晉時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成都王司馬穎,后來司馬穎起兵討伐朝廷中掌權(quán)的長沙王司馬乂,司馬乂便追查樂廣和司馬穎有無勾結(jié),樂廣只用一句話從容反詰:豈以五男易一女?意謂不會為了一個女兒而讓五個兒子被害,結(jié)果司馬乂無復(fù)疑慮。這是抓住五比一、重男輕女的習(xí)俗來權(quán)衡輕重利弊以折服對方。在交談、論辯中,也常常須要反駁對方的論點,如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易壓倒對方。例如第2 則記:有說月中無物會更明亮,徐孺子反駁說: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這是避開談月亮,把著眼點放在有物無物上。只因有了瞳子,才看得清楚,這是不言自明的。

          古人說話,喜歡引證古代言論、事實或典籍,這是一種時尚。引用恰當(dāng),會增強(qiáng)說服力,也能增添許多情趣,活躍氣氛,所以認(rèn)為是能言善辯。本篇引用古事、古語的地方不少。說話也強(qiáng)調(diào)善用比喻。如果能抓住兩個人、物、事之間的類似點來比喻,容易表達(dá)得更加準(zhǔn)確、鮮明、生動。有時在一些應(yīng)酬場合,如果比喻得體,就算沒有多大意思,也覺清新可喜。例如第57 則說:顧悅與筒文同年,而發(fā)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zhì),經(jīng)霜彌茂’。這類話,對說者無損,對聽者又是贊揚,便能得到人們的欣賞。除此以外,還有一部分條目肯定了描寫的深刻,傳神,有文采;有一些則是在言談之中隱含說話人的各種思想感情,或諷諫,或譏刺,或勸慰,或大義凜然,或排難解紛,借題發(fā)揮,寓意深遠(yuǎn)。篇中也有部分條目,或賣弄口才,或乘機(jī)吹捧,或聊以解嘲,或多方狡辯,都談不上能言善辯,意義不大。

          (1)邊文禮見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堯聘許由,面無作色②。先生何為顛倒衣裳③?文禮答曰:明府初臨,堯德未彰,是以賤民顛倒衣裳耳④!

          【注釋】①邊文禮:邊讓,字文禮.陳留郡人。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殺害。袁奉高:參見《德行》第3 則注①。失次序:失順序,不合禮節(jié)。即舉止失措,舉動失常。

          ②昔堯句:堯是傳說中的遠(yuǎn)古帝王,許由是傳說中的隱士。堯想讓位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堯又想請他出任九州長,他認(rèn)為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臉色。③顛倒衣裳:把衣和裳掉過來穿,后用來比喻舉動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種,古代男女都穿裳。這句話出自《

          經(jīng)·齊風(fēng)·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稱太守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陳留郡大守,而邊文禮是陳留人,所以謙稱為賤民。堯德,如堯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說到堯聘許由之事,所以邊文禮也借談堯德來嘲諷他。

          【譯文】邊文禮謁見袁奉高的時候,舉止失措。袁奉高說:古時候堯請許由出來做官,許由臉上沒有愧色。先生為什么弄得顛倒了衣裳呢?文禮回答說:明府剛到任,大德還沒有明白顯現(xiàn)出來,所以我才顛倒了衣裳呢!

          (2)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dāng)極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注釋】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話傳說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樹等?!咀g文】徐孺子九歲時,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沒有,會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沒有這個,一定看不見。

          (3)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①。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②;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③。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④。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⑤?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⑥。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陳韙后至⑧,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⑨。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dāng)了了。韙大踧踖⑩。

          【注釋】①孔文舉:孔融,字文舉,是漢代末年的名士、文學(xué)家,歷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職。曾多次反對曹操,被曹燥借故殺害。

          ②李元禮:見《德行》第4 則注①。司隸校尉:官名,掌管監(jiān)察京師和所矚各郡百官的職權(quán)。③詣(yì):到。清稱:有清高的稱譽的人。中表親戚:參《德行》第18 則注②。④府君:大守稱府君,太守是俸祿二千石的官,而司隸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稱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謙稱。

          ⑥先君:祖先,與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著有(老子)一書。師資:師。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認(rèn)為他特殊、不尋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官。陳韙(wěi):《后漢書·孔融傳)作陳煒。⑨了了:聰明;明白通曉。

          ⑩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樣子。

          【譯文】孔文舉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dāng)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nèi)外親屬,才讓通報??孜呐e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jīng)通報后,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jīng)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佯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下贊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yīng)對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yīng)聲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4)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nèi)崭该?,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禮!

          【注釋】①何以句:酒是禮儀中必備的東西,所以大兒說飲酒前要拜(行禮)。下文小兒以為偷東西就不合乎禮,而拜是一種表敬意的禮節(jié),所以不能拜。

          【譯文】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有一次孔文舉白天睡覺,小兒子就到床頭偷酒來喝,大兒子對他說:喝酒為什么不先行禮呢?小的回答說:偷來的,哪能行禮呢!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②。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jìn)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fù)有完卵乎③?尋亦收至。

          【注釋】①孔融句:這里敘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中外:指朝廷內(nèi)外。

          ②琢釘戲:一種小孩玩的游戲。了:完全。遽(jù)容:恐懼的臉色。

          ③大人:對父親的敬稱。完:完整,按:這句話比喻主體傾覆,依附的東西不能幸免,必受株連。

          【譯文】孔融被捕,朝廷內(nèi)外都很驚恐。當(dāng)時,孔融的兒子大的才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懲罰只限于我自己,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這時,兒子從容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隨即,來拘捕兩個兒子的差使也到了。

          (6)穎川太守髡陳仲弓①??陀袉栐剑焊稳??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驮唬骸兑住贩Q:‘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②?!斡懈呙髦?,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③!故不相答??驮唬鹤阆碌騻鵀楣?,而不能答④。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⑤。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蛻M而退。

          【注釋】①髡(kūn):古代一種剃去男子頭發(fā)的刑罰。陳仲弓:參《德行》第6 則注①。陳寔被浦兩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長后,因逮捕黨人,牽連到他,后遇赦放出。

          ②二人句:這兩句用來說明高明之君和忠臣孝于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屬。臭(xìu):氣味。

          ③何其:怎么這么。表示程度很深。

          ④足下句:這句話是說元方回答不了,就說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個駝背的人直不起腰來,卻假裝是對人表示恭敬才彎下腰一樣。

          ⑤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兒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順,后來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執(zhí)政官)、尹吉甫的兒子,侍奉后母孝順,卻受到后母誣陷,被父親放逐。符起:其事不詳。

          【譯文】穎川太守把陳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問陳仲弓的兒子元方說:太守這個人怎么樣?元方說:是個高尚、明智的人。又問:您父親怎么樣?元方說:是個忠臣孝子??腿苏f:《易經(jīng)》上說:‘兩個人同一條心,就像一把鋼刀,鋒利的刀刃能斬斷金屬;同一個心思的話,它的氣味像蘭花一樣芳香?!敲?,怎么會有高尚明智的人懲罰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說:您的話怎么這樣荒謬??!因此我不回答你??腿苏f:您不過是拿駝背當(dāng)做恭敬,其實是不能回答。元方說:從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有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這三個做父親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這三個做兒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腿撕苄呃ⅲ屯俗吡?。

          (7)荀慈明與汝南袁閬相見,問穎川人士,慈明先及諸兄。閬笑曰:士但可因親舊而已乎①?慈明曰:足下相難,依據(jù)者何經(jīng)②?閬曰:方問國士,而及諸兄,是以尤之耳③!慈明曰:昔者祁奚內(nèi)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④。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⑤?!洞呵铩分x,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⑥?

          【注釋】①因:依靠。

          ②經(jīng):常規(guī);原則。

          ③國士:全國推崇的才德之士。尤:指責(zé);責(zé)問。

          ④祁奚:春秋時代晉國人,任中軍尉(掌管軍政的長官)。祁奚告老退休,晉悼公問他接班人的人選,他推薦了他的仇人解狐。剛要任命,解狐卻死了。晉悼公又問祁奚,祁奚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大家稱贊祁奚能推薦有才德的人。

          ⑤公旦: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輔助周成王。《文王》:指《詩經(jīng)·大雅·文王之什》,包括《文王》、《大明》等十篇,分別歌頌文王、武王之德。作者無考,《文王》一篇,有以為周公所作。親親:愛親人。

          ⑥《春秋》: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史書,也是我國第一本編年體史書。諸夏:古時指屬于漢民族的各諸侯國。悖(bèi)德:違背道德。

          【譯文】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閬見面時,袁閬問起穎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慈明先就提到自己的幾位兄長。袁閬譏笑他說:才德之士只能靠親朋故舊來揚名嗎?慈明說:您責(zé)備我,依據(jù)什么原則?袁閬說:我剛才問國士,你卻談自己的諸位兄長,因此我才責(zé)問你呀!慈明說:從前祁奚在推薦人才時,對內(nèi)不忽略自己的兒子,對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人們認(rèn)為他是最公正無私的。周公旦作《文王》時,不去敘說遠(yuǎn)古帝王堯和舜的德政,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這是符合愛親人這一大義的?!洞呵铩酚浭碌脑瓌t是:把本國看成親的,把諸侯國看成疏的。再說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別人的人,豈不是違反了道德準(zhǔn)則嗎?

          (8)稱衡被魏武謫為鼓吏①。正月半試鼓,衡揚桴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②??兹谠唬悍Q衡罪同胥靡,不能發(fā)明王之夢③。魏武慚而赦之。

          【注釋】①禰(mí)衡:漢末建安時人,孔融曾向魏王曹操推薦他,曹操想接見。他不肯去見,而且有不滿言論。曹操很生氣,想羞辱他,便派他做鼓吏(擊鼓的小吏)。魏武:曹操,初封魏王,死后溢為武。其子曹丕登帝位建立魏國后,追尊為武帝。謫:降職。

          ②月半試鼓:《文士傳》記載此事時說:后至八月朝會,大閱試鼓節(jié)。桴(fú):鼓槌。漁陽摻撾(sān zhu?。汗那?,也作漁陽參撾。摻,通叁,即三;撾,鼓槌。三撾,指鼓曲的曲式為三段體,猶如古曲中有三弄、三疊之類。此曲為禰衡所創(chuàng).取名漁陽,是借用東漢時彭寵據(jù)漁陽反漢的故事。彭寵據(jù)幽州漁陽反,攻陷薊城,自立力燕王,后被手下的人殺死。禰衡擊此鼓曲,有諷刺曹操反漢的意思。淵淵:形容鼓聲深沉。金石:指鐘磬一類樂器。

          ③胥(xū)靡:輕刑名,指服勞役的囚徒。據(jù)原注,商朝君主武丁夢見上天賜給他一個賢人,就令百工畫出其相貌去尋找,果然找到一個正在服勞役的囚徒,就是成為商代賢相的傅說。【譯文】禰衡被魏武帝曹操罰做鼓吏。正遇八月中大會賓客的時候要檢驗鼓的音節(jié),禰衡揮動鼓槌奏《漁陽摻撾》曲,鼓聲深沉,有金石之音,滿座的人都為之動容??兹谡f:禰衡的罪和那個胥靡相同,只是不能引發(fā)英明魏王的夢。魏武帝聽了很慚愧,就赦免了禰衡。

          (9)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里候之①。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wù)煞蛱幨?,?dāng)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zhí)絲婦之事②!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③。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④;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⑤。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dāng)?shù)十,然后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⑥。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⑦。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⑧。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②。

          【注釋】①龐士元:龐統(tǒng),字士元,東漢末襄陽人,曾任南郡功曹(能參與一郡的政務(wù)),年輕時曾去拜會司馬德操,德操很賞識他,稱他為鳳雛。后從劉備。司馬德操:司馬徽,字德操。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tǒng)。故:特地。

          ②帶金佩紫:帶金印佩紫綬帶,指做大官。綬(shòu)帶,就是絲帶,是用來拴金印的。秦漢時,丞相等大官才有金印紫綬。洪流之量:比喻才識氣度很大。

          ③邪徑:斜徑,小路。

          ④伯成:伯成子高。據(jù)說堯做君主時,伯成子高封為諸侯。后來禹做了君主,伯成認(rèn)為禹不講仁德,只講賞罰,就辭去諸侯,回家種地。耦耕: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人各扶一張犁,并肩而耕。后泛指務(wù)農(nóng)。

          ⑤原憲:孔子弟子,字子思。據(jù)說,他在魯國的時候,很窮,住房破破爛爛,用桑樹枝做門上的轉(zhuǎn)軸。他不求舒適,照樣彈琴唱歌。⑥許、父:許由、巢父。許由,見(言語)第1 則注②。巢父,是許由的朋友,堯也想把職位讓給他,他不肯接受。夷、齊: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兄弟倆互相讓位,不肯繼承,結(jié)果都逃走了。后來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兩人因反對周武王討伐商紂,不肯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所以:相當(dāng)于..的原因。⑦竊秦:戰(zhàn)國末年,呂不韋把一個懷孕的妾獻(xiàn)給秦王子楚,生秦始皇贏政。贏政登位后,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這就是所謂竊秦。千駟之富:古時候用四匹馬駕一輛車,同拉一輛車的四匹馬叫駟。千駟,指有一千輛車,四千匹馬?!墩撜Z·季氏》說:齊景公有四千匹馬,可是死了以后,人民覺得他沒有什么德行值得稱贊。

          ⑧邊垂:即邊陲,邊疆。

          ⑨若不句:以此喻不加叩問,就不能認(rèn)諷司馬德操的胸懷,而使自己得到教益。洪鐘,大鐘。優(yōu),敲打。雷鼓,鼓名,古時祭天神時所用的鼓。

          【譯文】南郡龐士元聽說司馬德操住在穎川,特意走了兩千里路去拜訪他。到了那里,遇上德操正在采桑葉,土元就在車?yán)飳Φ虏僬f: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yīng)該做大官,辦大事,哪有壓抑長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蠶婦的事!德操說:您姑且下車來。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dān)心迷路。從前伯成寧愿回家種地,也不羨慕做諸侯的榮耀;原憲寧愿住在破屋里,也不愿換住達(dá)官的住宅。哪里有住就要住在豪華的宮室里,出門就必須肥馬輕車,左右要有幾十個婢妾侍候,然后才算是與眾不同的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嘆的來由。就算有呂不韋那樣的官爵,有齊景公那樣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士元說:我出生在邊遠(yuǎn)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大鐘、雷鼓,那就不知道它的音響啊。

          (10)劉公干以失敬罹罪①。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jǐn)于文憲②?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網(wǎng)目不疏③。

          【注釋】①劉公于:劉楨,字公干,著名詩人,建安七子之一。曾隨侍曹操的兒子曹丕(后即位,為魏文帝)。在一次宴會上,曹丕讓夫人甄氏出來拜客,座上客人多拜伏在地,獨獨劉楨平視,這就是失敬。后來曹操知道了,把他逮捕下獄,判罰做苦工。按:劉楨獲罪一事,發(fā)生在曹操當(dāng)權(quán)時期,這里說成曹丕即帝位后,不確。罹(li):遭受。

          ②文憲:法紀(jì)。

          ③庸短:平庸淺陋。陛(bì)下:對君主的敬稱。網(wǎng)目:法網(wǎng)。按:這里說網(wǎng)目不疏,實際是法網(wǎng)過密的婉辭。

          【譯文】劉楨因為失敬受到判罪。魏文帝問他:你為什么不注意法紀(jì)呢?劉楨回答說:臣確實平庸淺陋,但也是由于陛下法網(wǎng)不夠稀疏。

          (11)鐘毓、鐘會少有令譽①。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谟谑请芬姠?。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④。復(fù)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⑤。

          【注釋】①鐘毓(yù)、鐘會:是兄弟倆。鐘毓,字稚叔,小時候就很機(jī)靈,十四歲任散騎侍郎,后升至車騎將軍。鐘會,字士季,小時也很聰明,被看成是非常人物,后累遷鎮(zhèn)西將軍、司徒,因謀劃反帝室,被殺。令譽:美好的聲譽。

          ②鐘繇(yáo):任相國職。

          ③敕(chì):皇帝的命令。

          ④戰(zhàn)戰(zhàn)惶惶:害怕得發(fā)抖。漿:凡較濃的液體都可叫做漿。按:惶、漿二字押韻。⑤戰(zhàn)戰(zhàn)栗栗:害怕得發(fā)抖。按:栗、出二字亦押韻。

          【譯文】鐘毓、鐘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好名聲,鐘毓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于是下令賜見。進(jìn)見時鐘毓臉上有汗,文帝問道:你臉上為什么出汗?鐘毓回答說: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文帝又問鐘會:你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說: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

          (12)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①。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②。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注釋】①鐘毓句:這一則故事與本篇第4 則孔文舉二子偷酒事略同,大概是同一件事,只是傳聞各異。因:于是;就。

          ②托寐(mèi):假裝睡著了。

          【譯文】鐘毓兄弟倆小時候,一次正碰上父親白天睡覺,于是一塊去偷藥酒喝。

          他父親當(dāng)時已睡醒了,姑且裝睡,來看他們怎么做。鐘毓行過禮才喝,鐘會只顧喝,不行禮。過了一會,他父親起來問鐘毓為什么行禮,鐘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用的,我不敢不行禮。又問鐘會為什么不行禮,鐘會說:偷酒喝本來就不合于禮,因此我不行禮

          (13)魏明帝為外祖母筑館于甄氏①。既成,自行視,謂左右曰:館當(dāng)以何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圣思齊于哲王,罔極過于曾。閔②。此館之興,情鐘舅氏,宜以渭陽為名③。

          【注釋】①魏明帝:即曹睿(ruì),文帝曹丕的兒子。館:華麗的房屋。甄氏:明帝的母親姓甄,這里指甄家。

          ②圣思:皇帝的思慮。哲王:賢明的君主。罔極:無極;無窮無盡。這里用《詩經(jīng)·小雅·蓼莪》欲報之德,吳天罔極之意,指父母的恩德象天那樣無窮無盡,難以報答。曾、閔(mīn):曾指曾子,名參(shēn);閔指閔子騫,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是古時著名的孝子。③鐘:集中。渭陽:渭水北邊。語出《詩經(jīng)·秦風(fēng)·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我送舅舅,送到渭水北邊)。這首詩據(jù)說是春秋時秦康公為送別舅舅(晉文公重耳)而思念亡母時作的,后人以此說明舅甥之情。明帝之母甄氏被文帝曹丕賜死,明帝為舅家建館,也是為紀(jì)念亡母,因此繆襲以為應(yīng)該根據(jù)這兩句詩的意思來起名。按:《魏書》記載,魏明帝給舅母修了一所樓館,并不是給外祖母修的。

          【譯文】魏明帝在甄家給外祖母修建了一所華麗的住宅。建成以后,親自前去察看,并且問隨從的人:這所住宅應(yīng)該起個什么名字呢?侍中繆襲說:陛下的思慮和賢明的君主一樣周到,報恩的孝心超過了曾參、閔子騫。這處府第的興建,感情專注于舅家,應(yīng)該用渭陽來做它的名字。

          (14)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郎。①【注釋】①何平叔:何晏,字平叔,曹操的女婿,曹爽執(zhí)政時任吏部尚書,后被司馬懿殺了,五石散是何晏吃開頭的,后來士大夫們都跟著吃,形成一種風(fēng)氣。參看《德行》第41 則注②?!咀g文】何平叔說:服食五石散,不只能治病,也覺得精神很清爽。

          (15)嵇中散語趙景真①: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fēng),恨量小狹②。趙云: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fù)之氣③。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注釋】①嵇中散:嵇康,見《德行》第16 則注①。趙景真:趙至,字景真,有口才,曾任遼東郡從事,主持司法工作,以清當(dāng)見稱。

          ②白起:戰(zhàn)國時秦國的名將,封武安君。據(jù)說他瞳子白黑分明。人們認(rèn)為,這樣的人一定見解高明。恨:遺憾。

          ③尺、寸:不一定是表度量的單位,只是形容其短。表:用來觀測天象的一種標(biāo)竿。璣衡:古代測量天象的儀器,即渾天儀。管:指古代用來校正樂律的竹管。

          【譯文】中散大夫嵇康對趙景真說: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樣的風(fēng)度,遺憾的是眼睛狹小些。趙景真說:一尺長的表尺就能審定渾天儀的度數(shù),一寸長的竹管就能測量出樂音的高低。何必在乎大不大呢,只問識見怎么樣就是了。

          (16)司馬景王東征,取上黨李喜以為從事中郎①。因問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來②?喜對曰:先公以禮見待,故得以禮進(jìn)退③;明公以法見繩,喜畏法而至耳④。

          【注釋】①司馬景王:司馬師,三國時魏人,司馬懿的兒子,封長平鄉(xiāng)侯,曾任大將軍,輔助齊王曹芳,后又廢曹芳,立曹髦(máo)。毌(guàn)丘儉起兵反對他,被他打敗。這里說的東征,就是指的這件事。晉國建立,追尊為景王。后來晉武帝司馬炎上尊號為景帝。李喜:字季和,上黨郡人。司馬懿任相國時,召他出來任職,他托病推辭。下文說的先公辟君不就,就是指這件事。從事中郎:官名,大將軍府的屬官,參與謀議等事。

          ②先公:稱自己或他人的亡父。辟:征召。就:到。孤:侯王的謙稱。

          ③進(jìn)退:指出來做官或辭官。

          ④明公:對尊貴者的敬稱,繩:約束。

          【譯文】司馬景王東征的時候,選取上黨的李喜來任從事中郎。李喜到任時他問李喜:從前先父召您任事,您不肯到任;現(xiàn)在我召您來,為什么肯來呢?李喜回答說:當(dāng)年令尊以禮相待,所以我能按禮節(jié)來決定進(jìn)退;現(xiàn)在明公用法令來限制我,我只是害怕犯法才來的呀。

          (17)鄧艾口吃,語稱艾艾①。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風(fēng)②。

          【注釋】①鄧艾:三國時魏人,司馬懿召為屬官,伐蜀有功,封關(guān)內(nèi)侯,后任鎮(zhèn)西將軍,又封鄧侯。艾艾:古代和別人說話時,多自稱名。鄧艾因為口吃。自稱時就會連說艾艾。②鳳兮鳳兮:語出《論語·微子》,說是楚國的接輿走過孔子身旁的時候唱道:鳳兮風(fēng)兮,何德之衰..(鳳啊鳳啊,為什么德行這么衰微),這里以鳳比喻孔子。鄧艾引用來說明,雖然連說鳳兮鳳兮,只是指一只鳳,自己說艾艾,也只是一個艾罷了。【譯文】鄧艾說話結(jié)巴,自稱時常重復(fù)說艾艾。晉文王和他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回答說:‘鳳兮鳳兮’,依舊只是一只鳳。

          (18)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jìn),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①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②。王大咨嗟③。

          【注釋】①向子期:向秀,字子期,和嵇康很友好,標(biāo)榜清高。嵇康被殺后,他便改變初衷,出來做官。到京城后,去拜訪大將軍司馬昭。這里記的就是他和司馬昭的一段對話??び嫞河嬍怯嫳?、帳簿,列上郡內(nèi)眾事的。按:漢制,每年年末,太守派遣椽、吏各一人為上計簿使,呈送計簿到京都匯報。引進(jìn):推薦?;剑荷矫诮窈幽鲜〉欠饪h東南。堯時巢父、許由在箕山隱居。這里說箕山之志,就是指歸隱之志。

          ②狷(juàn)介:孤高;潔身自好。多慕:稱贊、羨慕。

          ③咨嗟:贊嘆。

          【譯文】中散大夫嵇康被殺以后,向子期呈送郡國帳簿到京都洛陽去,司馬文王推薦了他,問他:聽說您有意隱居不出,為什么到了京城?向子期回答說:巢父、許由是孤高傲世的人,不值得稱贊、羨慕。文王聽了,大為嘆賞。

          (19)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①。王者世數(shù),系此多少②。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進(jìn)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③。帝說,群臣嘆服。

          【注釋】①晉武帝:司馬炎,奪魏國政權(quán)而稱帝。登阼(zuò):登上帝位,阼,大堂前東邊的臺階。帝王登上阼階來主持祭祀,所以也用阼來指帝位。策:古代占卜用的蓍(shī)草。帝王登位時,靠占卜來預(yù)測帝位能傳多少代。

          ②世數(shù):指帝位傳承多少世代的數(shù)目。

          ③天得一三句:引白《老子)三十九章。有的本子貞作正,二字意義可通?!独献印匪^一,是指它所說的道,以為夭地侯王都是來源于道,有了道,才能存在?!咀g文】晉武帝剛登位的時候,用蓍草占卜,得到一。要推斷帝位能傳多少代,就在于這個數(shù)目的多少。因為只得到一,武帝很不高興,群臣也嚇得臉色發(fā)白,沒人敢出聲。這時,侍中裴楷進(jìn)言道: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一聽,高興了,群臣都贊嘆而且佩服裴楷。

          (20)滿奮畏風(fēng)①。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②。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③。

          【注釋】①滿奮:字武秋,曾任尚書令、司隸校尉。

          ②琉璃屏:琉璃窗扇。

          ③吳牛:吳地的牛,即指江、淮一帶的水牛。據(jù)說,水牛怕熱,太陽曬著就喘息??匆娫铝烈惨詾槭翘?,就喘起來。比喻生疑心就害怕。

          【譯文】滿奮怕風(fēng)。一次在晉武帝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實際很嚴(yán)實,看起來卻像透風(fēng)似的,滿奮就面有難色。武帝笑他,滿奮回答說:臣好比是吳地的牛,看見月亮就喘起來了。

          (21)諸葛靚在吳,于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為何所思?

          ①對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②!

          【注釋】①諸葛靚(jìng):字仲思,他父親諸葛誕反司馬氏,被司馬昭殺害。他入?yún)菄斡覍④?、大司馬。吳亡,逃匿不出。朝堂:皇帝議政的地方。孫皓:吳國末代君主。卿字句:仲思的思,字面義是思考,考慮,所以孫皓才這樣問。

          ②如斯:如此;這樣。

          【譯文】諸葛靚在吳國的時候,一次在朝堂大會上,孫皓問他:你字仲恩,是思什么?諸葛靚回答說:在家思盡孝,侍奉君主思盡忠,和朋友交往思誠實。不過是這些罷了!

          (22)蔡洪赴洛①。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于厭陋,采賢俊于巖穴②。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馀,有何異才而應(yīng)斯舉③?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④;盈握之壁,不必采于昆侖之山⑤。大禹生于東夷,文王主于西羌,圣賢所出,何必常處⑥!昔武王伐紂,遷頑民于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⑦

          【注釋】①蔡洪:字叔開,吳郡人,原在吳國做官,吳亡后入晉,被認(rèn)為是才華出眾的人,西晉初年太康年間,由本州舉薦為秀才,到京都洛陽。

          ②幕府:原指將軍的官署,也用來指軍政大員的官署。群公:眾公卿,指朝廷中的高級官員。辟命:征召。求英兩句:這兩句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要造成對偶句,增強(qiáng)文采。仄陋,指出身貧賤的人。采,搜求。巖穴,山中洞穴,這里指隱居山中的隱士,也可以泛指山野村夫。③吳楚:春秋時代的吳國和楚國。兩國都在南方,所以也泛指南方。亡國:滅亡了的國家,這里指三國時吳國,公元280 年為西晉所滅。

          ④夜光之珠:即夜明珠,是春秋時代隋國國君的寶珠,又叫隋侯珠,或稱隋珠,傳說是一條大蛇從江中銜來的。孟津:渡口名,在今河南省盂縣南。周武王伐紂時和各國諸侯在這里會盟,是一個有名的地方。

          ⑤盈握:滿滿一把。這里形容大小。壁:中間有孔的圓形玉器。昆侖:古代盛產(chǎn)美玉的山。⑥大禹:夏代第一個君主,傳說曾治平洪水。東夷:我國東部的各少數(shù)民族。文王:周文王,殷商時一個諸侯國的國君,封地在今陜西一帶。西羌:我國西部的一個民族。按:這里暗指大禹、文王都不是中原一帶的人。常處:固定的地方。

          ⑦昔武王句:周武王滅了殷紂以后,把殷的頑固人物遷到洛水邊上,派周公修建洛邑安置他門。戰(zhàn)國以后,洛邑改為洛陽。得無:莫非。表示揣測。苗裔(yì):后代?!咀g文】蔡洪到洛陽后,洛陽的人問他:官府設(shè)置不久,眾公卿征召人才,要在平民百姓中尋求才華出眾的人,在山林隱逸中尋訪才德高深之士。先生是南方人士,亡國遺民,有什么特出才能,敢來接受這一選拔?蔡洪回答說:夜光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一帶的河中,滿把大的壁玉,不一定都從昆侖山開采來。大禹出生在東夷,周文王出生在西羌,圣賢的出生地,為什么非要在某個固定的地方呢!從前周武王打敗了殷紂,把殷代的頑民遷移到洛邑,莫非諸位先生就是那些人的后代嗎?

          (23)諸名士共至洛水戲,還,樂令問王夷甫曰:今日戲,樂乎?

          ①王曰:裴仆射善談名理,混混有雅致②;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③;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④。

          【注釋】①樂令:樂廣,字彥輔,累遷河南尹、尚書右仆射,后任尚書令,故稱樂令。王夷甫:王衍,字夷甫,曾任太尉。

          ②裴仆射:裴頠(wěi),字逸民,歷任侍中、尚書左仆射。名理:考核名實,辨別、分析事物是非,道理之學(xué),是魏晉清談的主要內(nèi)容。混混:滾滾,形容說話滔滔不絕。雅致:高雅的情趣。③張茂先:張華,字茂先,博覽群書,晉武帝時任中書令,封廣武候。靡靡:娓娓,動聽的樣子。

          ④王安豐:王戎,封安豐侯。見《德行)第17 則注①。延陵:今江蘇武進(jìn)縣,這里以地代人。春秋時吳王壽夢的少子季禮封在這里,稱為延陵季子。有賢名,吳王欲立之,辭不受。子房:張良,字子房;本戰(zhàn)國時韓國人,秦滅韓,張良以全部家產(chǎn)求刺客刺秦王。后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封為留侯。按:以上所及人、事,都是當(dāng)日清談的內(nèi)容。超超玄著:指議論超塵拔俗,奧妙透徹?!咀g文】名土們一起到洛水邊游玩,回來的時候,尚書令樂廣問王夷甫:今天玩得高興嗎?王夷甫說:裴仆射擅長談名理,滔滔不絕,意趣高雅;張茂先談《史記)《漢書》,娓娓動聽;我和王安豐談?wù)撗恿?、子房,也極為奧妙。透徹,超塵拔俗。

          (24)王武子、孫子荊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①。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貞。孫云:其山嶵巍以嵯峨②,其水■渫而揚波③,其人磊砢而英多④。

          【注釋】①王武子:王濟(jì),字武子,太原晉陽人,歷任中書郎、太仆。孫子荊:孫楚,字子荊,太原中都人,仕至馮詡太守。

          ②嶵(zuì)?。荷诫U峻的樣子。嵯峨(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

          ③■渫:浹渫(jiá dié):水波連續(xù)的樣子。

          ④磊砢(lěi luǒ):形容人才卓越眾多。英多:杰出眾多。按:以上幾句描寫人和物多用兩個形容詞,而兩詞意義都是相近的。

          【譯文】王武子和孫子荊各自談?wù)撟约杭亦l(xiāng)的土地、人物的出色之處。王武子說:我們那里的土地坦而平,那里的水淡而清,那里的人廉潔又公正。孫子荊說:我們那里的山險峻巍峨,那里的水浩蕩湯波,那里的人才杰出而眾多。

          (25)樂令女適大將軍成都王穎①。王兄長沙王執(zhí)權(quán)于洛,遂構(gòu)兵相圖②。長沙王親近小人,遠(yuǎn)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懷危懼。樂令既允朝望,加有昏親,群小讒于長沙③。長沙嘗問樂令,樂令神色自若,徐答曰:豈以五男易一女④?由是釋然,無復(fù)疑慮。

          【注釋】①成都王穎:司馬穎,晉武帝第十六子,封成都王,后進(jìn)位大將軍。在八王之亂中,武帝第六子長沙王司馬義(yi)于公元301 年入京都,拜撫軍大將軍。公元303 年8 月,司馬穎等以司馬義專權(quán),起兵討伐。這里所述就是這一時期內(nèi)的事。

          ②構(gòu)兵:出兵交戰(zhàn)。

          ③允:確實。朝望:在朝廷中有聲望。

          ④豈以句:意指如果依附司馬穎,五個兒子就會被殺。

          【譯文】尚書令樂廣的女兒嫁給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成都王的哥哥長沙王正在京都洛陽掌管朝政,成都王于是起兵圖謀取代他。長沙王平素親近小人,疏遠(yuǎn)君子;凡是在朝居官的,人人感到不安和疑懼。樂廣在朝廷中既確有威望,又和成都王有姻親關(guān)系,一些小人就在長沙王跟前說他的壞話。長沙王為這事曾經(jīng)查問過樂廣,樂廣神色很自然,從容地回答說:我難道會用五個兒子去換一個女兒?長沙王從此一塊石頭落了地,不再懷疑和顧慮他。

          (26)陸機(jī)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shù)斜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汪東何以敵此?①陸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鹽豉耳!②

          【注釋】①陸機(jī):字士衡,吳郡(今江蘇省吳縣一帶)人,西晉著名作家。吳亡后入晉。后從成都王司馬穎討伐長沙王司馬義,兵敗后遇害。斛(hú):古代量器名,一斛是十斗。酪(lào):乳酪。江東: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敵:相當(dāng)。

          ②千里:千里湖,有說在今江蘇深陽縣附近。莼(chún)羹:用莼菜、鯉魚做主料,煮熟后加上鹽鼓制成的一種名菜。莼,莼菜,一種水草,嫩葉可以做湯。豉(chī):豆豉。按:這句意指未下鹽鼓的莼羹就同羊酪相當(dāng),如果放人鹽豉,羊酪就比不上了。

          【譯文】陸機(jī)去拜訪王武子,正好王武子跟前擺著幾斛羊奶酪,他指著給陸機(jī)看,問道:你們江南有什么名菜能和這個相比呢?陸機(jī)說:我們那里有千里湖出產(chǎn)的莼羹可以比美,只是還不必放鹽豉呢!

          (27)中朝有小兒,父病,行乞藥①。主人問病,曰:患瘧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瘧②?答曰:來病君子,所以為瘧耳!【注釋】①中朝:西晉,晉帝室南渡后稱渡江前的西晉為中朝。

          ②尊侯:尊稱對方的父親。明德:光明的德行。當(dāng)時俗傳行瘧的是瘧鬼,形體極小,不敢使大人物得病,所以主人這樣問。

          【譯文】西晉時,有個小孩兒,父親病了,他外出求醫(yī)討藥。主人問他病情,他說:是患瘧子。主人問:令尊是位德行高潔的君子,為什么會患瘧子呢?小孩兒回答說:正因為它來禍害君子,才是瘧鬼呢!

          (28)崔正熊詣都郡,都郡將姓陳①,問正熊:君去崔抒幾世②?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陳恒③。

          【注釋】①崔正熊:崔豹,字正熊,晉惠帝時官至太傅丞。都郡:大郡。都郡將:郡的軍事長官。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91 頁說:都郡將者,以他郡太守兼都督本邵軍事也。②去:距離。崔杼(zhù)春秋時代齊國的大夫,殺了齊國的國君齊莊公。按:這里是拿同姓開玩笑,意在取笑崔正熊是犯有殺君之罪的崔杼的后代。

          ③陳恒:也是春秋時代齊國的大夫,殺了國君齊簡公。崔正熊針鋒相對,指出都郡將的陳氏祖先也犯有殺君之罪。

          【譯文】崔正熊去拜訪大郡太守,郡將姓陳,他問正熊:您距離崔杼多少代?崔正熊回答說:小民距離崔杼的世代,正像府君距離陳恒那樣。

          (29)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①榮跪?qū)υ唬撼悸勍跽咭蕴煜聻榧?,是以耿、毫無定處,九鼎遷洛邑②。愿陛下勿以遷都為念③。

          【注釋】①元帝:晉元帝司馬睿(ruì),原為瑯邪王、安東將軍。在西晉末年的戰(zhàn)亂中,國都失守,晉愍帝被俘。他先過江鎮(zhèn)守建康(南京),幾年后又在此登位稱帝。建康原是東吳之地,江東士族的勢力很大,所以有寄人國土之感。顧驃(piào)騎:顧榮,字彥先,吳人,吳亡后到洛陽。元帝鎮(zhèn)守江東時任軍司,加散騎常侍。死后贈驃騎將軍。顧榮是江東士族,名望很大,所以元帝時他說這番話。②耿、亳(bó):商代成湯遷國都到毫邑,祖乙又遷到耿邑,盤庚再遷回毫邑。從成湯到盤庚,共遷都五次,所以說無定處。九鼎:傳說夏禹鑄九鼎,是傳國之寶,權(quán)力的象征。周武王定都鎬京,卻把九鼎遷到同的東都洛邑。

          ③遷都:指遷移鎮(zhèn)守地,都指都邑。按:晉元帝初為瑯邪王,鎮(zhèn)守下邳,后移鎮(zhèn)建康。移鎮(zhèn)之初,吳地人士不靠攏他。按:顧榮死在元帝即位之前,這里不當(dāng)稱陛下。【譯文】晉元帝剛到江南的時候,對驃騎將軍顧榮說道:寄居在他人國土上,心里常常感到慚愧。顧榮跪著回答說:臣聽說帝王把天下看成家,因此商代的君主或者遷都耿邑,或者遷都毫邑,沒有固定的地方,周武王也把九鼎搬到洛邑。希望陛下不要惦念著遷都的事。

          (30)庾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說而忽肥?①庾曰:君復(fù)何所憂慘而忽瘦?伯仁曰:吾無所憂,直是清虛日來,滓穢日去耳!②

          【注釋】①庚公:庚亮,字元規(guī),晉成帝之舅,成帝朝輔政,任給事中,徙中書令。造:到..去;造訪。周伯仁:周f (yǐ),字伯仁,襲父爵武城侯,世稱周侯,曾任吏部尚書,尚書左仆射。②直是:只是。清虛:清靜淡泊。滓穢:污穢;丑惡。

          【譯文】庚亮去拜訪周伯仁,伯仁說:您喜悅些什么,怎么忽然胖起來了?

          庾亮說:您又優(yōu)傷些什么,怎么忽然瘦下去了?伯仁說:我沒有什么可憂傷的,只是清靜淡泊之志一天天增加,污濁的思慮一天天去掉就是了?。?1)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借卉飲宴①。周侯中坐而嘆曰: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②!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揪然變色③,曰:當(dāng)共戮力王室,克復(fù)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④!

          【注釋】①過江諸人:西晉未年戰(zhàn)亂不斷,中原人士相率過江避難。過江諸人本指這些人,這里實際卻是指其中的朝廷大官,士族人士。美日:風(fēng)和日麗的日子。新亭:也叫勞勞亭,原是三國時吳國所筑,故址在今南京市南。借卉(huì):坐在草地上。

          ②正自句:指北方廣大領(lǐng)土已被各族占領(lǐng)。正自,只是。

          ③王丞相:王導(dǎo),字茂弘,晉元帝即位后任丞相。愀(qiǎo)然:形容臉色變得不愉快。④戮力:并力;合力。神州:中國,這里指淪陷的中原地區(qū)。楚囚:楚國的囚犯。據(jù)《左傳·成公九年》載:一個楚囚彈琴時奏南方樂調(diào),表示不忘故舊。后來借指處境窘迫的人?!咀g文】到江南避難的那些人,每逢風(fēng)和日麗的日子,總是互相邀約到新亭去,坐在草地上喝酒作樂。一次,武城侯周頜在飲宴的中途,嘆著氣說:這里的風(fēng)景和中原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不一樣了!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凄然淚下。只有丞相王導(dǎo)臉色變得很不高興,說道:大家應(yīng)該為朝廷齊心合力,收復(fù)中原,哪里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對流淚呢!

          (32)衛(wèi)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①,語左右云: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②。茍未免有情,亦復(fù)誰能遣此③!

          【注釋】①衛(wèi)洗(xiān)馬:衛(wèi)玠(jiè),字叔寶,任太子洗馬(太子的屬官),后移家渡江到豫章郡。②芒芒:茫茫,形容遼闊,沒有邊際。這里由茫茫長江,引起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端:頭緒。③未免有情:未能免除有情。亦復(fù):又。

          【譯文】太子洗馬衛(wèi)玠剛要渡江,面容憔悴,神情凄慘,對隨從的人說:看見這茫茫大江,不覺百感交集。只要還有點感情,誰又能排遣得了這種種憂傷!(33)顧司空未知名,詣王丞相①。丞相小極,對之疲睡②。顧思所以叩會之③,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道公協(xié)贊中宗,保全江表④。體小不安,令人喘息⑤。丞相因覺。謂顧曰:此子珪璋特達(dá),機(jī)警有鋒⑥。

          【注釋】①顧司空:顧和,字君孝。王導(dǎo)任揚州刺史時,召他為從事。累遷尚書令。死后追贈司空。②極:疲乏。疲睡:打瞌睡。

          ③叩會:詢問、會見。

          ④元公:指顧榮,他是顧和的族叔。頤榮死后,溢號為元,所以稱為元公。中宗:晉元帝的廟號。按:顧和初出仕是在元帝時,還不可能有元帝的廟號。江表:長江之外,即江南。⑤喘息:呼吸急促,比喻焦急不安。

          ⑥珪璋特達(dá):珪和璋是玉器,是諸侯朝見天子時所用的重禮。用珪璋時可以單獨送達(dá),不須加上別的禮品為輔。后用來比喻有才德的人不用別人推薦也會有成就。

          【譯文】司空顧和還沒有出名的時候,去拜訪丞相王導(dǎo)。王導(dǎo)有點疲乏,對著他打瞌睡。顧和考慮著怎樣才能和王導(dǎo)見面并請教他,便對同座的人說:過去常常聽元公談?wù)撏豕o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現(xiàn)在王公貴體不太舒適,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導(dǎo)聽見他說,便醒來了。對在座的人評論顧和說:這個人才德可貴,很機(jī)警,詞鋒犀利。

          (34)會稽賀生,體識清遠(yuǎn),言行以禮①;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nèi)之秀②。

          【注釋】①賀生:賀循,字彥先,會稽郡人、曾任吳國內(nèi)史、太子太傅。生,對讀書人的稱呼。體識:稟性見識。

          ②不徒句:按:《晉書·顧和傳》載,這兩句是王導(dǎo)稱贊顧和的話??赡堋妒勒f新語)另有所本。不徒,不只。

          【譯文】會稽郡賀循,稟性清純,見識高深,言語行動都合乎禮;他不只是東南地區(qū)的杰出人物,也是國內(nèi)的優(yōu)秀人才。

          (35)劉艱雖隔閡寇戎,志存本朝①。謂溫嶠曰:班彪識劉氏之復(fù)興,馬援知漢光之可輔②。今晉昨雖衰,天命未改③。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譽于江南,子其行乎④?溫曰:嶠雖不敏,才非昔人,明公以桓、文之姿,建匡立之功,豈敢辭命⑤!

          【注釋】①劉琨:字趙石,封廣武侯,西晉未年,出任并州刺吏,都督并、冀、幽三州軍事,有志輔佐帝室,平定北方。公元316 年,京都失陷,317 年司馬睿在江南稱晉玉,這時劉琨仍在北方,便派下屬溫嶠到建康上表勸進(jìn)??苋郑喝肭值耐庾澹?,我國西部少數(shù)民族。西晉未諸王侯爭權(quán),互相攻伐,北部和西部各族也乘機(jī)侵入中原。存:思念。

          ②溫嶠(qiáo):字太真、在劉琨手下任右司馬(軍府的官職,綜理一府之事)。班彪:漢代人,開始時追隨隗囂,隗囂想叛離漢光武帝劉秀,班彪曾反對。后追隨竇融,融初依附淮陽王,班彪為他謀劃歸附漢光武。復(fù)興:衰落后再度興旺起來。西漢未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后來劉秀即位,定都洛陽,漢室復(fù)興。馬援:漢代人,封新息侯,拜伏波將軍,輔佐漢光武帝,南征北伐,屢建戰(zhàn)功。③晉阼:晉王朝的國統(tǒng)。天命句:封建統(tǒng)治眷認(rèn)為皇帝是由上天的意志安排的,這叫天命。④延譽:傳播美名。

          ⑤桓、文: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代諸侯國的霸主。姿:天資;才能。匡立:輔助帝室,扶立天子?!稌x書·溫嶠傳)作匡合,就是用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意。辭命:不接受命令。

          【譯文】劉琨雖然被入侵者阻隔在黃河以北,心中總不忘朝廷。他對溫嶠說:班彪認(rèn)識到劉氏王室能夠復(fù)興,馬援知道漢光武帝可以輔佐?,F(xiàn)在晉室的國運雖然衰微,可是天命還沒有改變。我想在黃河以北建功立業(yè),而且想讓你在江南揚名,你大概會去吧?溫嶠說:我雖然不聰敏,才能也比不上前輩,可是明公想用齊桓、晉文那樣的才智,建立救國中興的功業(yè),我怎么敢不受命呢!

          (36)溫嶠初為劉琨使來過江。于時,江左營建始爾,綱紀(jì)未舉①。溫新至,深有諸慮。既詣王丞相,陳主上幽越、社稷焚滅、山陵夷毀之酷,有《黍離》之痛②。溫忠慨深烈,言與泗俱,丞相亦與之對泣③。敘情既畢,便深自陳結(jié),丞相亦厚相酬納④。既出,歡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復(fù)何憂⑤!

          【注釋】①始爾:開始,爾是詞綴。綱紀(jì):國家的法制。

          ②主上:皇帝,這時指晉愍(mǐn)帝司馬鄴。公元316 年11 月劉曜圍長安,晉愍帝投降并被趕到平陽。317 年12 月,愍帝被殺。幽越:流亡監(jiān)禁。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也借用來泛指國家。山陵:皇帝的墳?zāi)埂J螂x:《詩經(jīng)·王風(fēng)》篇名,據(jù)說周王室遷到東都洛陽以后,有人到西部,看到原來的宗廟宮室已經(jīng)毀為平地,種上了黍稷,哀憐周王室日漸衰微,心里憂傷,便作了這首詩。

          ③忠慨:忠誠憤慨。泗(sì):鼻涕。

          ④酬納:接納。

          ⑤管夷吾:字仲,春秋時代齊國人,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霸王?!咀g文】溫嶠出任劉琨的使節(jié)剛到江南來。這時,江南的政權(quán)建立工作剛著手,法紀(jì)還沒有制定,社會秩序不穩(wěn)定。溫嶠初到,對這種種情況很是擔(dān)憂。接著便去拜訪丞相王導(dǎo),訴說晉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廟被焚燒、先帝陵墓被毀壞的酷烈情況,表現(xiàn)出亡國的哀痛。溫嶠忠誠憤慨的感情深厚激烈,邊說邊哭,王導(dǎo)也隨著他一起流淚。溫嶠敘述完實際情況以后,就真誠地訴說結(jié)交之意,王丞相也深情地接納他的心愿。出來以后,他高興地說:江南自有管夷吾那樣的人,這還擔(dān)心什么呢!

          (37)王敦兄含為光祿勛①。敦既逆謀,屯據(jù)南州,含委職奔姑孰②。王丞相詣闕謝③。司徒、丞相、揚州官僚問訊,倉卒不知何辭④。顧司空時為揚州別駕,援翰曰⑤:王光祿遠(yuǎn)避流言,明公蒙塵路次,群下不寧,不審尊體起居何如⑥?

          【注釋】①王敦:晉室東遷,與堂兄弟王導(dǎo)一起輔佐晉元帝,任大將軍、荊州刺史,鎮(zhèn)守武昌。公元322年以武昌起兵謀反,入建康。當(dāng)時晉元帝命王導(dǎo)為前鋒大部督抵抗王敦。后元帝任王敦為丞相,他偽辭不受,始返武昌。光祿勛:官名,掌管皇帝宿衛(wèi)侍從。

          ②委職:棄職;離開職位。姑孰:古城名,東晉時始筑,又名南洲(州),故址在今安徽省當(dāng)涂縣。

          ③王丞句:王敦謀反,王導(dǎo)天天領(lǐng)著家里子弟到朝廷待罪。

          ④司徒句:王敦叛變時,王導(dǎo)為司空、揚州刺史。晉明帝時調(diào)為司徒,晉成帝時任丞相,所以這里說有司徒、丞相府的官僚,疑誤。官僚:官屬;官府所統(tǒng)屬的官吏。倉卒(cù):匆忙。⑤別駕:官名,刺史的屬官,職務(wù)是隨刺史外出視察的。翰:筆。

          ⑥蒙塵:蒙受風(fēng)塵。指王導(dǎo)天天詣闕謝罪。路次:路中。群下:僚屬;部下。起居:日常生活?!咀g文】王敦的哥哥王含任光祿勛。王敦謀反以后,領(lǐng)兵駐扎在南州。王含就棄職投奔姑孰。丞相王導(dǎo)為這事上朝謝罪。這時候,司徒、丞相、揚州府中的官員都來打聽消息,匆忙間不知應(yīng)該怎樣措辭。司空顧和當(dāng)時任揚州別駕,拿起筆來寫道:王光祿遠(yuǎn)遠(yuǎn)地躲開了流言,明公每天在路上風(fēng)塵仆仆,下屬們心里都很不安,不知貴體飲食起居怎么樣?

          (38)郗太尉拜司空①,語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紛壇,遂至臺鼎②。朱博翰音,實愧于懷③。

          【注釋】①郗太尉:郗鑒。晉成帝咸和四年(公元329 年)任司空,后又進(jìn)位太尉。②世故:世事。臺鼎:指三公或宰相。東漢時大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是最高的官位。人們拿三臺(星名)和鼎足來比喻三公,說成臺鼎。

          ③朱博句:朱博是漢代人,出任丞相,臨授職時,忽然有一種像鐘聲的聲音響起。有人解釋說,是因為君主不聽取意見,有名無實的人登上朝廷,才會有一種無形的聲音發(fā)出。這里比喻名不副實,不應(yīng)處此高位。翰音:翰指高飛,聲音高飛,比喻空名。

          【譯文】太尉郗鑒就任司空一職,他和同座的人說:我平生志向不高,遇上世事紛亂,便升到三公位。想起朱博徒有空名,內(nèi)心實在有愧。

          (39)高坐道人不作漢語①?;騿柎艘?,簡文曰:以簡應(yīng)對之煩。

          【注釋】①高坐:西域和尚名,西晉永嘉年間到中國。據(jù)《高坐別傳》載:他性高簡,不學(xué)晉語。諸公與之言,皆因傳譯。道人:和尚。

          【譯文】高坐和尚不說漢語。有人問起這是什么意思,晉簡文帝說:因為要省去應(yīng)酬的煩擾。

          (40)周仆射雍容好儀形①。詣王公,初下車,隱數(shù)人,王公含笑看之②。既坐,傲然嘯詠③。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④?答曰:何敢近舍明公,遠(yuǎn)希嵇、阮!

          【注釋】①周仆射:周覬。參第30 則注①。雍容:形容舉止大方,溫和從容。儀形:外貌;儀表。②隱(yìn):依靠。按:當(dāng)時出入要人攙扶,這是貴族的習(xí)慣。

          ③傲然:形容傲慢沒禮貌。嘯詠:嘯是吹口哨.詠是歌詠,即吹出曲調(diào)。嘯詠是當(dāng)時文士一種習(xí)俗,更是放誕不羈、傲世的人表現(xiàn)其名士風(fēng)流的一種姿態(tài)。

          ④希:企望;仰慕。嵇、阮:嵇康、阮籍。見《德行》第16 則注①和第15 則注①?!咀g文】尚書仆射周凱舉止溫和從容,儀表堂堂。他去拜訪王導(dǎo),剛下車,就要幾個人攙扶著,王導(dǎo)含笑看著他。坐下以后,旁若無人地吹奏口哨。王導(dǎo)說:你想學(xué)習(xí)秘康。阮籍嗎?周凱回答說:怎么敢舍去眼前的明公,去學(xué)習(xí)前代的嵇康、阮籍!

          (41)庚公嘗入佛圖①,見臥佛,曰:此子疲于津梁②。于時以為名言。

          【注釋】①佛圖:佛寺。

          ②津梁:橋梁。這句比喻為接引眾生奔忙。佛教說要普渡眾生,登上彼岸(超脫生死的境界),這就好比過河一樣。同時也說明,佛也會因奔忙而疲勞,這就與常人無異了?!咀g文】座亮曾經(jīng)去過佛寺,看見臥佛,就說:這位先生因普渡眾生而疲勞了。當(dāng)時人們把這句話看成是名言。

          (42)摯瞻曾作四邵太守、大將軍戶曹參軍,復(fù)出作內(nèi)史,年始二十九①。嘗別王敦,敦謂瞻曰:卿年未三十,已為萬石,亦太蚤②。瞻曰:方于將軍,少為太蚤;比之甘羅,已為太老③。

          【注釋】①摯瞻:西晉末,在王敦的大將軍幕府中任戶曹參軍,歷任安豐、新蔡、西陽等郡太守,后與王敦言語不合,被貶為隨國內(nèi)史(王侯封國中的官職,與太守相當(dāng))。

          ②萬石(dàn):表示官職等級是由俸谷多少來定的,太守是二千石。摯瞻曾作四郡太守,現(xiàn)又作內(nèi)史,共五郡,所以說萬石。蚤:通早。

          ③方:相比。少:稍;略微。甘羅:戰(zhàn)國時秦人,十二歲為秦外交使節(jié),封為上卿。【譯文】摯瞻曾經(jīng)做過四個郡的太守和大將軍戶曹參軍,現(xiàn)在又調(diào)出去做內(nèi)史,年齡才二十九歲。他曾去向王敦告別,王敦對他說:你還沒到三十歲,已經(jīng)做了五任二千石的官,也太早了吧。摯瞻說:同您將軍相比,稍為早了一些;同甘羅相比,已經(jīng)是太老了。

          (43)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①??拙皆勂涓?,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shè)果②。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yīng)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于家禽③。

          【注釋】①聰惠:聰慧;聰明。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累遷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稱孔廷尉。

          ③夫子:對對方的尊稱。這一則文字說明雙方利用了楊梅和楊姓、孔雀和孔姓中的一個同音字?!咀g文】梁國有一家姓楊的,有個兒子才九歲,很聰明。一次孔君平去拜訪他父親,他父親不在,這家便叫兒子出來,給孔君平擺上果品。果品里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他看,說道: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應(yīng)聲回答說:沒聽說過孔雀是夫子家的鳥。

          (44)孔廷尉以裘與從弟沈,沈辭不受①。廷尉曰:晏平仲之儉,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猶狐裘數(shù)十年,卿復(fù)何辭此②!于是受而服之。【注釋】①裘:皮衣。從弟:堂弟。

          ②晏平仲:晏嬰,謚平,字仲,春秋時代齊國大夫,主張節(jié)儉,據(jù)說他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豚:小豬。豆:盛食物的器具,形似高腳盤。

          【譯文】廷尉孔君平把一件皮衣送給堂弟孔沈,孔沈辭謝了,不肯收??拙秸f:晏平仲那么儉省,祭祀祖先的時候,所用的小豬是那么小,神開兩只豬時也蓋不滿盤子,可是還穿了幾十年狐皮袍子。你又為什么不肯收下這件呢!孔沈這才把皮衣收下來穿上。

          (45)佛圖澄與諸石游①,林公曰:澄以石虎為海鷗鳥。②【注釋】①佛圖澄:和尚名,晉代永嘉年間到洛陽,諸石:指石勒、石虎等人,羯族人。東晉時石勒侵入中原,大肆殺戮,建立后趙政權(quán)。石勒死,堂弟石虎襲位。

          ②林公:支遁,字道林。這里尊稱為林公。海鷗鳥:據(jù)《列子,黃帝篇》說:海邊有個人喜歡海鷗,天天到海上去跟海鷗玩,一天他父親要他捉一只海鷗回來玩,結(jié)果他到海上,海鷗再也不飛下來了。這里引用這個故事。是說佛圖澄清凈無巧詐之心,不分物我。

          【譯文】佛圖澄和尚同石氏諸人有交往,支道林說:他把石虎當(dāng)做海鷗鳥。

          (46)謝仁祖年八歲,謝豫章將送客①。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②。諸人咸共嘆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③。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④!

          【注釋】①謝仁祖:謝尚,字仁祖,謝鯤的兒子,后任鎮(zhèn)西將軍、豫州刺史。謝豫章:謝鯤,曾任豫章太守。將:帶領(lǐng)。

          ②神悟:指領(lǐng)悟神速。自參上流:自處于上等名流之中。上流,上等。

          ③顏回:春秋時魯國人,對孔子的學(xué)說深有體會,孔子很賞識他。

          ④尼父(fǔ):孔子,字仲尼,尊稱為尼父。

          【譯文】謝仁祖八歲時,他父親豫章太守謝鯤已經(jīng)領(lǐng)著他送客。那時他的言談便顯示出奇異的悟性,已經(jīng)自居于名流之中。大家都很贊許他,說他:年紀(jì)雖小,也是座中的顏回。謝仁祖說:座中如果沒有孔子,怎么能識別顏回!

          (47)陶公疾篤,都無獻(xiàn)替之言,朝士以為恨①。仁祖聞之,曰:時無豎刁,故不貽陶公話言②。時賢以為德音。

          【注釋】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歷任湘、廣、荊州刺史,晉成帝時,封長沙郡公,為太尉,贈大司馬,名望很高。都:全。獻(xiàn)替:對君主勸善規(guī)過、建議興革。朝士:朝廷的官吏。②豎刁:春秋時齊桓公所寵信的宦官。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問管仲,豎刁可否代他做宰相,管仲認(rèn)為此人不能用。后來果然發(fā)動叛亂。貽:遺留。話言:善言,這里指遺言。【譯文】陶侃病勢沉重,可是有關(guān)朝廷興利除弊、官吏進(jìn)退等大事,沒有一句遺言。朝中官員都認(rèn)為是憾事。謝仁祖聽到這事,就說:現(xiàn)在沒有像豎刁那樣的人,所以陶公不用留下遺訓(xùn)。當(dāng)時人士認(rèn)為這是有德者的話。

          (48)竺法深在簡文坐,劉尹問:道人何以游朱門?①答曰:君自見其朱門,貧道如游蓬戶②。或云下令③。

          【注釋】①竺法深:和尚名。簡文:晉簡文帝司馬昱,據(jù)記載簡文帝當(dāng)時還沒有登帝位,只是封為會稽王。劉尹:劉惔。見《德行》第35 則注①。朱門:紅漆的大門,指達(dá)官貴人之家。②蓬戶:用蓬草編成的門,指簡陋的房屋,窮苦人家。

          ③卞令:卞壺,字望之,曾任尚書令。

          【譯文】竺法深做了簡文帝的座上客,丹陽尹劉談問他:和尚為什么同官宦人家交往?竺法深回答道:您自己看見那是官宦人家,我卻以為同貧苦人家交往一樣。有人說,不是劉惔發(fā)問,而是卞壺。

          (49)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從獵,將其二兒俱行①。廈公不知,忽于獵場見齊莊,時年七八歲,庚謂曰:君亦復(fù)來邪?應(yīng)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于邁②?!?/p>

          【注釋】①記室參軍:官名,將軍幕府中主管文書的。

          ②無小二句:引自《詩經(jīng)·魯頌·泮水》.意指無論大小臣子,都跟著公出游?!咀g文】孫盛任庚亮的記室參軍,一次隨著質(zhì)亮去打獵,并且?guī)е约旱膬蓚€兒子一起去。庾亮本不知道,忽然在獵場看見他的次子齊莊,當(dāng)時這孩子只有七八歲,庾亮問他說:您也來了嗎?齊莊接口回答說:正如古詩所說的‘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50)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①?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②。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圣人生知,故難企慕③。庾公大喜小兒對。

          【注釋】①齊:同等。

          ②莊周: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人,與老子同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

          ③圣人:才德最高的人,這里指孔子。企慕:仰慕。

          【譯文】孫齊由、齊莊兄弟二人,小時候去拜見庾亮。庾亮問齊由別名是什么,齊由回答說:字齊由。又問:想向誰看齊呢?齊由說:向許由看齊。接著又問齊莊的別名是什么。齊莊回答說:字齊莊。問他:想向誰看齊?齊莊說:向莊周看齊。庾亮問: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幕莊周?齊莊回答說:圣人生來就知道一切,所以很難仰慕。庚亮對這個小兒子的回答非常滿意。

          (51)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①。和并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②。張頗不懨③。于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④。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⑤敷曰:不然,當(dāng)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⑥?!咀⑨尅竣僦型鈱O:孫子和外孫。

          ②偏至:特別深;特別真摯。

          ③不懨(yàn):不滿意。

          ④般泥?。╞ōnihuán)像:臥佛像。般泥洹,即洹槃,佛教用語,指修行的最高境界,也稱僧尼死亡。

          ⑤玄:即玄之。晉代人單名常加之字。被親:受到寵愛。

          ⑥忘情:指哀樂不動于心;不為感情所動。這是佛才能達(dá)到的境界。

          【譯文】張玄之和顧敷是顧和的外孫和孫子,兩人小時候都很聰明,顧和對他們都很賞識,又常常說顧敷略勝一籌,就特別偏愛他。張玄之相當(dāng)不滿。這時候玄之九歲,顧敷六歲。一次顧和帶他們一起到廟里去,看見臥佛像,旁邊佛的弟子有的哭,有的不哭。顧和就問兩個孫子為什么會這樣。玄之解釋說:得到佛的寵愛,所以哭;沒有得到寵愛,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應(yīng)該是因為不動情。所以不哭,不能忘情,所以哭。

          (52)庾法暢造庚太尉,握麈尾至佳①。公曰:此至佳,那得在?

          法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在耳。

          【注釋】①庾法暢:當(dāng)作康法暢,和尚名。麈(zhǔ)尾:拂塵。一說形狀像羽扇、扇柄左右扎上麈尾(駝鹿尾)毛,談話時借助它來指畫。魏晉清談之士喜歡用它。

          【譯文】庾法暢去拜訪太尉庾亮,手里拿的拂塵極好。庾亮問道:這東西這么好,怎么還能留得???法暢說:廉潔的人不會向我要,貪心的人我也不會給,所以能留下呢。

          (53)庾稚恭為荊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①。侍中劉劭曰:柏梁云構(gòu),工匠先居其下②;管弦繁奏,鐘、夔先聽其音③。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聞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注釋】①庾稚句:按《晉書》載,獻(xiàn)扇一事出于庾稚恭的哥哥庚懌。庚懌任豫州刺史,曾把白羽扇獻(xiàn)給晉成帝。毛扇,羽毛扇。據(jù)說原產(chǎn)于江南,后來才傳入中原一帶,所以能進(jìn)獻(xiàn)給皇帝。②柏梁:柏梁臺,漢武帝所筑,在長安城。云構(gòu):高聳入云的建筑;大廈。③管弦:樂器。管指管類樂器,弦指弦類樂器。鐘。夔(kuí):鐘子期和夔,這里指代懂得鑒賞的音樂家。鐘子期是春秋時楚人,善聽音樂。伯牙彈琴時,意在高山或流水,鐘子期都能領(lǐng)會。夔是舜時的樂官。按:這兩句說明新的也是舊的。

          【譯文】庾稚恭任荊州刺史的時候,向晉武帝進(jìn)獻(xiàn)羽毛扇,武帝懷疑是用過的。

          侍中劉劭說:柏梁臺那樣高大的樓臺,是工匠先處在里面;管弦齊奏,也是知音的人和樂工們先審察它的音。稚恭進(jìn)獻(xiàn)扇子,是因為它好,不是因為它新。庾稚恭后來聽說這件事,便說:這個人適合在皇帝身邊。

          (54)何驃騎亡后,征褚公入①。既至石頭,王長史、劉尹同詣褚②。褚曰:真長,何以處我?真長顧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視王,王曰:國自有周公③。

          【注釋】①何驃騎:何充,東晉康帝時任驃騎將軍??档鬯篮螅碌奂次?,何充任宰相,輔佐朝政。褚公:諸衷(見《德行》第34 則注①),任徐、兗二州刺史,鎮(zhèn)守京口。當(dāng)時朝議以為他是褚太后的父親,宜掌朝政,就征他入朝。

          ②石頭:石頭城,在建康附近。王長史:王濛,字仲祖,任司徒左長史。劉尹:劉真長(參《德行》第35 則注①),和王濛同是會稽王司馬昱的座上客。

          ③周公:西周時人,周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周公輔佐朝政,平定叛亂,創(chuàng)制禮法。這里用周公比喻會稽王司馬里。當(dāng)時司馬里任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諸太后詔他專總?cè)f機(jī)。所以有人勸褚裒把國政交付給他,仍回京口。

          【譯文】驃騎將軍何充逝世后,征召褚裒入朝。褚裒到石頭城后,左長史王濛和丹陽尹劉真長一起去拜訪他。褚裒問道:真長,朝廷怎么安置我呢?真長看著王濛說:這一位善于言談。褚裒于是望著王濛,王濛說:朝中本來有周公。

          (55)桓公北征,經(jīng)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①,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該然流淚②。

          【注釋】①桓公:桓溫。桓溫在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 年)伐燕。金城:地名。南瑯邪(láng yá)郡郡治?;笢卦谙炭灯吣辏ü?41 年)任瑯邪國內(nèi)史鎮(zhèn)守金城。到伐燕時已過了快三十年。圍: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的圓周長為一圍。柳樹十圍,就快要干枯了。將人比物,使人感到時光飛逝,已到暮年晚景,桓溫?fù)峤褡肺簦幻庥写丝畤@。

          ②泫(xuàn)然:形容淚珠下滴。

          【譯文】桓溫北伐的時候,經(jīng)過金城,看見從前任瑯邪內(nèi)史時所種的柳樹,都已經(jīng)十圍那么粗了,就感慨地嘆道:樹木尚且這樣,人怎么經(jīng)受得起呢!攀著樹枝,抓住柳條兒,淚流不止。

          (56)簡文作撫軍時,嘗與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讓在前①。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②。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于邁’③。

          【注釋】①桓宣武:桓溫,初為駙馬都尉,后任荊州刺史、征西大將軍,官至大司馬,謚宣武。更(gēng)相:互相。更,交替。

          ②伯也二句:引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大意是,我哥手里拿著殳,為王打仗做先驅(qū)?;笢刈咴谇懊妫砸对娊?jīng)》為王前驅(qū)以示謙讓。殳(shū),一種有棱無刃的兵器。③無小二句:參第49 則注②。

          【譯文】晉簡文帝任撫軍將軍的時候,有一次和桓溫一同上朝,兩人多次互相謙讓,要對方走在前面?;笢刈詈蟛坏靡阎缓迷谇?,于是一面走一面說: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簡文帝回答說:這正所謂‘無小無大,從公于邁’。(57)顧悅與簡文同年,而發(fā)蚤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①;松柏之質(zhì),經(jīng)霜彌茂。

          【注釋】①蒲柳:植物名,即水楊。因為它早凋,常用來比喻早衰的體質(zhì)。姿:通資,資質(zhì)。【譯文】顧悅和簡文帝同歲,可是頭發(fā)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你為什么頭發(fā)比我先白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zhì)差,一到秋天就凋零了;松柏質(zhì)地堅實,經(jīng)歷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58)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①。乃嘆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②!

          【注釋】①桓公:桓溫,在晉永和二年(公元346 年)伐蜀。

          ②既為句:據(jù)《漢書·王尊傳》載,網(wǎng)易任益州刺史時,視察到邛■的九折坂,嘆道:奉先人遺體,奈何數(shù)乘此險!便托病辭官。后來王尊做刺史,到這里時就叫車夫趕馬前進(jìn),說:網(wǎng)易為孝子,王尊為忠臣。這里借用此意,說明為忠臣就可能遇險,不能貪生怕死?!咀g文】桓溫率兵進(jìn)入三峽,看見陡峭的山崖好像懸掛在天上,翻騰的波濤迅猛飛奔。于是嘆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么辦法呢?。?9)初,熒惑入太微,尋廢海西①。簡文登阼,復(fù)入太微,帝惡之。時郗超為中書,在直②。引超入曰:天命修短,故非所計。政當(dāng)無復(fù)近日事不③?超曰:大司馬方將外固封疆,內(nèi)鎮(zhèn)社稷,必?zé)o若此之慮④。臣為陛下以百口保之。帝因誦庾仲初詩曰: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⑤。聲甚凄厲。郗受假還東⑥,帝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于此!由是身不能以道匡衛(wèi),思患預(yù)防⑦。愧嘆之深,言何能喻!因泣下流襟。

          【注釋】①熒惑:星名,即火星。太微:古人把星空分為若干區(qū)域,其中有所謂三垣的分區(qū),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太微,即太微垣,在北斗星的南面一帶。海西:海西公司馬奕。公元365 年晉哀帝死,瑯邪王司馬奕登位。就是廢帝海西公。到公元371 年閏十月,熒感入居太徽垣,十一月大司馬桓溫廢晉帝為東海王,十二月又把他降封為海西縣公。并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就是簡文帝。十二月熒惑又逆行入太微。簡文帝鑒于海西公被廢,害怕再出現(xiàn)廢立的事。

          ②郗超:原是桓溫的參軍,是桓溫的親信,簡文帝時任中書侍郎,后為司徒左長史。直:值班。③政當(dāng):通正當(dāng),只是。

          ④封疆:邊界;邊境。鎮(zhèn):安定。

          ⑤志士兩句:大意是,志士見朝廷危難而痛心,忠臣因君主屈辱而傷懷。⑥受假還東:指獲準(zhǔn)請假回會稽探望父親一事。郗超的父親郗倍曾受到簡文帝的賞識,簡文帝即位后任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鎮(zhèn)守會稽(在建康之東)。

          ⑦匡衛(wèi):糾正和保衛(wèi)。

          【譯文】當(dāng)初,火星進(jìn)入太微區(qū)域,不久海西公被廢。簡文帝即位后,火星又進(jìn)入太微,簡文帝對這事很厭惡。這時郗超任中書侍郎,輪到值班。簡文帝招呼他進(jìn)里面,說道:國家壽命的長短,本來就不是我所能考慮的。只是不會重復(fù)最近發(fā)生的事吧?郗超說:大司馬正要對外鞏固邊疆,對內(nèi)安定國家,一定不會有這樣的打算。臣用上百口家人的性命來給陛下?lián)?。簡文帝于是朗誦庾仲初的兩句《從征詩》: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聲音非常凄厲。后來郗超請假回會稽看望父親,簡文帝對他說:向令尊轉(zhuǎn)達(dá)我的問候之意,王室和國家的事情,竟到了這個地步!因此我不能用正確的'主張糾正失誤,保衛(wèi)國家,思慮災(zāi)難之將至,防患于未然。我的羞愧、感慨之深重,言語怎么能說得清啊!說完便哭得淚滿衣襟。

          (60)簡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宣武至,問上何在。簡文曰:某在斯①。時人以為能②。

          【注釋】①某在斯:引自《論語·衛(wèi)靈公》。說的是一個盲人音樂師去見孔子,孔子給他指點、介紹在座的人,說:某在斯,某在斯(其人在這里)。某,原代替不明確指出的人,后來在對話中謙稱自己也用某。簡文帝引用這句話,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種詞義的變化。②能:指有才能。一說當(dāng)作能言。

          【譯文】簡文帝在暗室里坐著,召桓溫進(jìn)宮,桓溫到了,問皇上在哪里。簡文帝說:某在斯。當(dāng)時人們認(rèn)為他有才能。

          (61)簡文入華林園①,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yuǎn),翳然林水,便處有濠、濮間想也②,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注釋】①華林園:在建康臺城,本是吳國的皇宮花園,東晉時又仿照洛陽的華林園修整過。②翳(yì)然:形容蔭蔽。濠:濠水。據(jù)《莊子·秋水》載:莊子和惠子到濠水的橋上游玩,覺得很快活,就認(rèn)為河中的魚也很快活。濮:濮水。據(jù)《莊子·秋水》載:莊于在濮水釣魚,楚威王派大夫去請他出來主持國政,莊子不干,表示寧可做一只在污泥中爬的活龜,也不愿做一只保存在宗廟里的死龜。

          【譯文】簡文帝進(jìn)華林園游玩,回頭對隨從說:令人心領(lǐng)神會的地方不一定在很遠(yuǎn),林木蔽空,山水掩映,就自然會產(chǎn)生濠水、濮水上那樣悠然自得的想法,覺得鳥魯禽魚自己會來親近人。

          (62)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shù)日惡。①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②?!咀⑨尅竣偻跤臆姡和豸酥忠萆?,曾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是著名的書法家。哀樂:偏義復(fù)詞,指哀。

          ②桑榆:晚年。太陽下山時,陽光只照著桑樹,榆樹的樹梢,便用桑榆比喻黃昏,也用來比喻人的晚年。陶寫:陶冶和抒發(fā)。覺損:減少。

          【譯文】太傅謝安對右軍將軍王菱之說:中年以來,受到哀傷情緒的折磨,和親友話別,總是好幾天悶悶不樂。王羲之說:到了晚年,自然會這樣,只能惜助音樂寄興消愁,還常常擔(dān)心子侄輩減少歡樂的情趣。

          (63)支道林常養(yǎng)數(shù)匹馬?;蜓裕旱廊诵篑R不韻①。支曰:貧道重其神駿②。

          【注釋】①韻:風(fēng)雅。

          ②貧道:和尚的謙稱。神駿:良馬的精神姿態(tài)。

          【譯文】支道林和尚經(jīng)常養(yǎng)著幾匹馬。有人說:和尚養(yǎng)馬并不風(fēng)雅。支道林說:我是看重馬的神采姿態(tài)。

          (64)劉尹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①?;冈疲簳r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②。劉曰:此未關(guān)至極,自是金華殿之語③。

          【注釋】①《禮記》:主要記錄了戰(zhàn)國秦漢間儒家關(guān)于禮制的言論,側(cè)重闡明禮的作用和意義。②咫(zhǐ)尺:很近。咫,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寸為咫。玄門:奧妙的門徑,指高深的境界。③至極:頂點。金華殿:漢成帝時,鄭寬中、張禹曾在金華殿給皇帝講解《尚書》《論語》。這里用金華殿之語指儒生為皇帝講書時的老生常談。

          【譯文】丹陽尹劉恢和桓溫一起聽講《禮記》?;笢卣f:有時有所領(lǐng)悟,便覺得離高深境界不遠(yuǎn)了。劉惔卻說:這還沒有涉及最精妙的境界,還只是金華殿上的老生常談。

          (65)羊秉為撫軍參軍,少亡,有令譽①。夏侯孝若為之?dāng)?,極相贊悼②。羊權(quán)為黃門侍郎,侍簡文坐③,帝問曰:夏侯湛作《羊秉敘》,絕可想④。是卿何物⑤?有后不?權(quán)潸然對曰⑥:亡伯令問夙彰,而無有繼嗣⑦;雖名播天聽,然胤絕圣世。⑧帝嗟慨久之。

          【注釋】①羊秉句:在簡文帝任撫軍將軍時,羊秉是他的參軍,三十二歲逝世。這句說少亡,不大確切,少指青年。令譽:美好的名聲。

          ②夏侯孝若:夏侯湛,字孝若。

          ③黃門侍郎:官名,侍從皇帝,傳達(dá)詔命的。

          ④《羊秉敘》:記述羊秉世系和生平事跡的文章。

          ⑤何物:何人。

          ⑥潸(shān)然:形容流淚。

          ⑦令問:令聞(wèn),美好的名聲。夙彰:一向顯著。

          ⑧天聽:皇帝的聽聞,這是臣下稱頌君王的用詞。按:這句指名聲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胤(yìn):后代。圣世:圣代,指當(dāng)代,這是對皇帝的諛辭。

          【譯文】羊秉任撫軍將軍的參軍,年紀(jì)很輕就死了,他很有名望。夏侯湛給他寫了敘文,極力贊頌并哀悼他。羊權(quán)任黃門侍郎時,一次,陪侍簡文帝,簡文帝問他:夏侯湛寫的《羊秉敘》,很令人懷念羊秉。不知他是你的什么人?有后代沒有?羊權(quán)流著淚回答說:亡伯聲譽一向很好,可是沒有后代;雖然陛下也聽到了他的名聲,可惜他卻沒有后嗣來領(lǐng)受圣世的隆恩。簡文帝聽了,感嘆了很久。

          (66)王長史與劉真長別后相見,王謂劉曰:卿更長進(jìn)。答曰:此若天之自高耳①。

          【注釋】①此若句:劉氏在這里以天自比,表現(xiàn)出好清談?wù)叩目裾Q。

          【譯文】司徒左長史王濛和劉真長兩人別后重逢,王濛對劉真長說:你更有長進(jìn)了。劉真長答道:這就好像天那樣,本來就是高的呀!

          (67)劉尹云:人想王荊產(chǎn)佳,此想長松下當(dāng)有清風(fēng)耳①。

          【注釋】①王荊產(chǎn):王徽,字幼仁,小名荊產(chǎn),曾任右軍司馬。祖父王又為平北將軍,父王澄任荊州刺史,是放誕不羈的人。這一句暗示出身名門,世代官宦人家,兒子不一定優(yōu)秀?!咀g文】劉真長說:人們想象王荊產(chǎn)人才出眾,其實這等于想象高大的松樹下定會有清風(fēng)罷了。

          (68)王仲祖聞蠻語不解①,茫然曰:若使介葛盧來朝,故當(dāng)不昧此語②。

          【注釋】①蠻語:古代指少數(shù)民族語言。

          ②介葛盧:春秋時代,東部一個少數(shù)民族國家叫介國,國君名葛盧。據(jù)《左傳·僖公二九年》載:介葛盧懂得牛的語言,他到魯國朝見魯君,聽見牛叫聲,就說這頭牛叫的是:生了三頭小牛,都用來祭祀了。王仲祖在這里指蠻語為牛語。故當(dāng):想必;自然。

          【譯文】王仲祖聽見外族人說話,一點也不懂,他喪氣他說:如果介葛盧來朝見,想必懂得這種話。

          (69)劉真長為丹陽尹,許玄度出都,就劉宿①。床帷新麗,飲食豐甘。許曰:若保全此處,殊勝東山②。劉曰:卿若知吉兇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許遇稷、契,當(dāng)無此言③。二人并有愧色。

          【注釋】①許玄度:許詢,字玄度,善清談,受敬仰,又樂于隱遁,拒絕出任官職,曾被召為司徒掾,不就。劉惔也是個清談家,曾在郡中給許玄度準(zhǔn)備好住所,且經(jīng)常去拜訪。②東山:山名,指隱居之處。謝安曾在東山隱居。

          ③稷:后稷,周的始祖,堯時任稷官。契(xiè):商的始祖,舜時為司徒,輔助大禹治水。王逸少這兩句話是諷刺許、劉二人的,揭芽了當(dāng)時一般名士敝展功名,遺落世事的虛偽性。【譯文】劉真長任丹陽尹的時候,許玄度到京都去,便到他那里住宿。他設(shè)置的床帳簇新、華麗,飲食豐盛味美。許玄度說:如果保全住這個地方,比隱居?xùn)|山強(qiáng)多了。劉真長說:你如果能肯定禍福由人來決定,我怎么會不保全這里呢!當(dāng)時工逸少也在座,就說:如果巢父。許由遇見稷和契,一定不會說這樣的話。劉、許兩人聽了,都面有愧色。

          (70)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yuǎn)想,有高世之志①。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②;文王旰食,日不暇給③。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④。而虛談廢務(wù),浮文妨要,恐非當(dāng)今所宜⑤。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⑥?

          【注釋】①冶城:原是吳國冶鑄之地,晉孝武帝時在城中立寺,安帝時改為花園。筑起亭臺樓閣。故址在今南京市。悠然:悠閑的樣子。高世:超脫世俗。

          ②勤王:為王事盡力。胼胝(pián zhī):趼子(jiǎn zí)。堯命禹治水,禹在外九年,由于操勞,手腳都起了趼子。

          ③旰(gán)食:天黑了才吃飯。指勤于國事。日不暇給(jǐ):形容事情多,時間不夠用。給,足夠?!渡袝o逸》說過,周文王處理政事,忙碌得從早晨到下午也沒有閑功夫吃飯。④四郊:這里指國都四郊,即都城郊外。壘:防護(hù)軍營的墻壁或堡壘。

          ⑤廢務(wù):荒廢了事務(wù)。浮文:不切實際的文辭。要:重要的事情。按:虛談和浮文、廢務(wù)和妨要,對舉成文,字異義同。這句指清談耽誤國家大事。

          ⑥商鞅:戰(zhàn)國中期杰出的法家,輔佐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 年)實行變法,秦國因此富強(qiáng)起來,傳六代至秦始皇,便統(tǒng)一中國。二世:兩代。指秦始皇和秦二世兩代。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繼位,在位三年。因陳勝起義、劉邦起兵,秦朝便滅亡了。清言:清談,不務(wù)實際,空談玄學(xué)。按:謝安的回答、實際是強(qiáng)同奪理。

          【譯文】右軍將軍王羲之和太傅謝安一起登上冶城,謝安悠閑地凝神遐想,有超塵脫俗的志趣。王羲之就對他說:夏禹操勞國事,手腳都長了趼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飯,總覺得時間不夠用?,F(xiàn)在國家戰(zhàn)亂四起,人人都應(yīng)當(dāng)自覺地為國效勞。而空談荒廢政務(wù),浮辭妨害國事,恐怕不是當(dāng)前所應(yīng)該做的吧。謝安回答說:秦國任用商鞅,可是秦朝只傳兩代就滅亡了,這難道也是清談所造成的災(zāi)禍嗎?

          (71)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

          ②驟:又大又急。

          ③白雪句:大意是,白雪紛紛揚揚像什么。

          ④撒鹽句:大意是,往天上撒鹽滿可以用來一比。差:甚;很。

          ⑤未若句:大意是,比不上柳絮隨風(fēng)飛舞。按:以上三句都仿效漢武帝柏梁體歌句,七言,每句用韻。

          ⑤無奕女:指謝道蘊。

          【譯文】太傅謝安在一個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在一起,和兒女們講解談?wù)撐恼?。一會兒,雪下得又大又急,謝專興致勃勃地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子胡兒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說: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謝安大笑,非常高興。這位侄女就是謝安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72)王中郎令伏玄度、習(xí)鑿齒論青、楚人物①。臨成,以示韓康伯,康伯都無言②。王曰:何故不言?韓曰:無可無不可。

          【注釋】①王中郎:王坦之,字文度,曾任中書令,兼任北中郎將(統(tǒng)軍的將領(lǐng)),徐、兗二州刺史。伏玄度:伏滔,字玄度,青州平昌縣人,曾任大司馬桓溫參軍,后任著作郎、游擊將軍。習(xí)鑿齒:字彥威,荊州襄陽郡人,桓溫為荊州刺史時,他任別駕,后任滎陽太守。青、楚:青州和荊州。楚國舊號荊,所以這里稱荊州為楚。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青州包括東部和東北一部分,荊州包括中南和西南一部分。據(jù)記載,伏、習(xí)二人曾辯論青、楚歷代人物的優(yōu)劣得失,實際是各自贊揚家鄉(xiāng)的人物。②臨:到。韓康伯:韓伯,字康伯,曾任丹陽尹、吏部尚書、領(lǐng)軍將軍?!咀g文】北中郎將王坦之叫伏玄度、習(xí)鑿齒兩人評論青州、荊州兩地歷代人物。

          等到評論完了,王坦之拿來給韓康伯看,韓康伯一句話也沒說。王坦之間他:為什么不說話?韓康伯說:他們的評論無所謂對,也無所謂不對。(73)劉尹云:清風(fēng)朗月,輒思玄度①。

          【注釋】①清風(fēng)句:許玄度到京都時,住在劉真長處(參第69 則)。許玄度走后,劉真長曾到他住所懷念一番,說了這句話。

          【譯文】丹陽尹劉真長說:每逢風(fēng)清月明。就不免思念玄度。

          (74)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①: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②。若秦、漢之君,必當(dāng)寨裳儒足③。

          【注釋】①荀中郎:荀羨,字令則,任北中郎將、徐州刺史。北固:北固山,在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東北,山上有北固亭,下臨長江。

          ②三山:指傳說中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相傳山中有不死藥。秦始皇曾遣徐市領(lǐng)數(shù)千童男女人海尋仙求藥,東巡時又曾從江乘縣沿海北上到瑯邪,希望遇見神山。漢武帝在泰山祭天以后也曾到東海,希望能遇見蓬萊山。凌云:直上云霄,這里指超脫塵世,登上仙境。③褰(qiān)裳濡(rǘ)足:提起衣裳、沾濕腳。

          【譯文】北中郎將荀羨在京口任職時,登上北固山遠(yuǎn)望東海說:雖然不曾望見三座仙山,已經(jīng)讓人有超塵出世的意想。如果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那樣,一定會提起衣裳下海去的。

          (75)謝公云:賢圣去人,其間亦選①。子侄未之許②。公嘆曰:若郗超聞此語,必不至河漢③。

          【注釋】①間(jiàn):間隔;差別。邇:近。

          ②許:贊同。

          ③河漢:本指銀河,比喻言論不切實際,這里指不置信、忽視。按:郗超喜談玄學(xué),精于義理,被認(rèn)為是當(dāng)時的杰出人物。謝安這句話是說郗超會同意他的話,不會像子侄們那樣?!咀g文】謝安說:圣人、賢人和普通人之間的距離也是很近的。他的子侄不同意這種看法。謝安嘆息說:如果郗超聽見這話,一定不至于不相信。(76)支公好鶴,住剡東岇山①。有人遺其雙鶴②。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鎩其翮③。鶴軒翥不復(fù)能飛④,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yǎng)令翮成,置,使飛去。【注釋】①支公:支遁,字道林,晉時和尚。剡(shàn):剡縣,屬會稽郡。岇(áng)山:山名。②遺(wèi):贈送。

          ③鎩(sh?。捍輾?。翮(hé):羽毛中間的硬管,這里用來指翅膀毛。①軒翥(zhù):高飛的樣子。

          【譯文】支道林喜歡養(yǎng)鶴,住在刻縣東面的岇山上。有人送給他一對小鶴。不久,小鶴翅膀長成,將要飛了,支道林心里舍不得它們.就剪短了它們的翅膀。鶴高舉翅膀卻不能飛了,便回頭看看翅膀,低垂著頭,看去好像有懊喪的意思。支道林說:既然有直沖云霄的資質(zhì),又怎么肯給人做就近觀賞的玩物呢!于是喂養(yǎng)到翅膀再長起來,就放了它們,讓它們飛走了。

          (77)謝中郎經(jīng)曲阿后湖①,問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謝曰:故當(dāng)淵注停著,納而不流②。

          【注釋】①謝中郎:謝萬,字萬石,謝安的弟弟,曾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②淵注停(tíng)著:匯聚儲存。據(jù)說秦始皇曾因曲阿湖有王氣,鑿過湖的入口水道,使它彎曲,以破壞這種王氣。

          【譯文】西中郎將謝萬路過曲阿后湖時,問隨從的人:這是什么湖?隨從的人回答說:曲阿湖。謝萬就說:那自然要聚積儲存,只注入而不流出。(78)晉武帝每餉山濤,恒少①。謝太傅以問子弟,車騎答曰:當(dāng)由欲者不多,而使與者忘少。②【注釋】①飽:賞賜。山濤:字巨源,累遷尚書仆射(尚書省的副職)、吏部尚書、司徒。②子弟:子侄輩。車騎:車騎將軍,這里指謝安的侄兒謝玄。謝玄,字幼度,謝安薦舉以御符堅,升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死后追贈車騎將軍。

          【譯文】晉武帝每次賞賜東西給山濤,總是很少。太傅謝安就這件事問子侄們是什么意思,謝玄回答說:這應(yīng)是由于受賜的人要求不多,才使得賞賜的人不覺得少。

          (79)謝胡兒語庚道季:諸人莫當(dāng)就卿談,可堅城壘①。庾曰:若文度來,我以偏師待之②;康伯來,濟(jì)河焚舟③。

          【注釋】①莫:也許;大概。堅:加固。城壘:城墻堡壘。按:這句話是把反復(fù)辯論比喻為兩軍交鋒,所以這樣說。

          ②偏師:在主力軍側(cè)翼協(xié)助作戰(zhàn)的部隊。這句話是指對方較弱,不須用主力軍對付,只用一部分軍隊就可以了。

          ③濟(jì)河焚舟:語出《左傳·文公三年》,原指過了黃河就燒掉渡船,表示必死的決心。用來比喻下決心拼到底。

          【譯文】謝胡兒告訴庾道季說:大家也許會到你這里來清談,你應(yīng)該加固城池堡壘,小心防備。庾道季說:要是王文度來,我用部分兵力就能對付他;如果韓康伯來,我就決心跟他挨個你死我活。

          (80)李弘度常嘆不被遇①。殷揚州知其家貧,問:君能屈志百里不?②李答曰:《北門》之嘆,久已上聞③;窮猿奔林,豈暇擇木!遂授剡縣?!咀⑨尅竣倮詈攵龋豪畛洌趾攵?,初為丞相王導(dǎo)掾,轉(zhuǎn)記室參軍,后為征北將軍褚哀的參軍。因為家貧,苦求外任。遇:遇合,指得到君主或在上者的賞識、重用。

          ②殷揚州:殷浩,字淵源,官至揚州刺史、中軍將軍,屈志:降低心愿。百里:指百里方圓的地方,即一個縣。

          ③《北門》:《詩經(jīng))中的一篇,舊以為是寫仕不得志的,詩中描寫一個小官吏慨嘆自己位卑多勞,生活貧困的苦況。

          【譯文】李弘度經(jīng)??畤@得不到賞識提拔的機(jī)會。揚州刺史殷浩知道他家境貧困,就問他:您能不能屈就,到一個小地方去?李弘度回答說:像《北門》篇那樣的慨嘆,早就讓您聽到了;我現(xiàn)在像無路可走的猿猴奔竄山林,哪里還顧得上去挑選該逃上哪棵樹呢!殷浩于是就委任他做剡縣縣令。(81)王司州至吳興印渚中看①。嘆曰: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②。

          【注釋】①王司州:王胡之,字脩齡,曾任吳興太守,后召為司州刺史,未到任就病死了。印渚(zhǚ):地名,在吳興郡于潛縣,據(jù)記載,渚旁有白石山,是水流匯集之地。

          ②開滌:開朗蕩滌。按:山水可以使人心情舒暢,可以蕩滌胸襟。

          【譯文】王胡之到吳興郡的印諸去觀賞景致。贊嘆他說:不只是能讓人心情開朗清凈,也覺得日月更加明朗。

          (82)謝萬作豫州都督,新拜,當(dāng)西之都邑,相送累日,謝疲頓①。于是高侍中往,徑就謝坐②,因問:卿今仗節(jié)方州,當(dāng)疆理西蕃,何以為政③?謝粗道其意。高便為謝道形勢,作數(shù)百語。謝遂起坐。高去后,謝追曰:阿酃故粗有才具。④謝因此得終坐。

          【注釋】①都督:官名。地方軍政長官。按:晉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 年),謝萬為西中郎將,監(jiān)司、豫、冀、并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

          ②高侍中:高崧,字茂琰,小名阿酃(líng),曾任吏部郎、侍中。

          ③仗節(jié):拿著符節(jié)(憑證)。疆理:治理。西著:即西藩,西邊的屏障。豫州在今河南省項城縣一帶,就是古所謂長江以西,所以叫西蕃。

          ④追:回顧。才具:才能。

          【譯文】謝萬出任豫州都督,剛接到任命,要西行到任所去,親友連日給他送行,謝萬疲憊得支持不住。這時,侍中高崧去見他,徑直往謝萬身旁坐下,便問他:你現(xiàn)在受命主管一州,就要去治理西部地區(qū),打算怎樣處理政事呢?謝萬大略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高崧就給他敘說當(dāng)?shù)氐乩砣耸虑闆r,長篇大論。謝萬終于起身坐著。高崧走后,謝萬回想起來說:阿酃確實是有點才能。謝萬也因此能始終奉陪不倦。

          (83)袁彥伯為謝安南司馬,都下諸人送至瀨鄉(xiāng)①。將別,既自凄惘,嘆曰: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凇咀⑨尅竣僦x安南:謝奉,字弘道,歷任安南將軍、廣州刺史、吏部尚書。司馬:官名,將軍府的屬官,管理一府之事。都下:京都。

          ②凄惘:傷感愁悶。遼落:遼闊。

          【譯文】袁彥伯出任安南將軍謝奉的司馬,京都的友人給他送行一直送到瀨鄉(xiāng)。

          快到分手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不勝傷感愁悶,慨嘆說:江山遼闊,顯然有萬里的氣勢。

          (84)孫綽賦《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見止足之分①。齋前種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②。高世遠(yuǎn)時亦鄰居,語孫曰:松樹子非不楚楚可憐③,但永無棟梁用耳!孫曰:楓柳雖合抱,亦何所施④?

          【注釋】①《遂初):《遂初賦》。孫綽在《序》中說,自己仰慕老子、莊子之道,愿隱居山林。畎(quǎn)川:地名。止足之分(fèn):止足指知止、知足,即安分守己;分指本分。②齋:房屋。壅:培土。

          ③楚楚可憐;茂盛可愛。

          ④合抱:兩臂圍攏,形容粗大。施:用。

          【譯文】孫綽創(chuàng)作《遂初賦》來表明自己的志向,在畎川建一所房子住,自己說已經(jīng)明白了安分守己是自己的本分。房前種著一棵松樹,他經(jīng)常親手培土灌溉。高世遠(yuǎn)這時正跟他做鄰居,對他說:小松樹不是不茂盛可愛,只是永遠(yuǎn)不能用做棟梁呀!孫綽說:楓樹、柳樹雖然長得合抱那么粗,又能派什么用場呢?

          (85)桓征西治江陵城甚麗,會賓僚出江津望之①。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賞②。顧長康時為客③,在坐,目曰:遙望層城,丹樓如霞④。桓即賞以二婢。

          【注釋】①桓征西:桓溫,任征西大將軍,加官大司馬。桓溫開始在江陵筑城墻和營建官署,城臨漢江,江津:指漢江的渡口。

          ②目:品評。

          ③顧長康:顧愷之,字長康,著名畫家。

          ④遙望兩句:大意是遠(yuǎn)遠(yuǎn)望著高聳的城墻,紅色的城樓像彩霞。層城,昆侖山的最高處,即天庭,這里用以比喻高峻的城墻。

          【譯文】征西大將軍桓溫修筑江陵城,非常壯麗,完工后,會集賓客僚屬出漢江渡口來遠(yuǎn)遠(yuǎn)觀賞城景。他說:準(zhǔn)如果能恰當(dāng)品評這座城,有獎賞。顧長康當(dāng)時是客人,正在座上,就評論道:遙望層城,丹樓如霞?;笢禺?dāng)即賞給他兩個婢女。

          (86)王子敬語王孝伯曰:羊叔子自復(fù)佳耳,然亦何與人事①!故不如銅雀臺上妓②。

          【注釋】①羊叔子:羊枯,字叔子,晉武帝時任征南大將軍。出鎮(zhèn)南夏時,開設(shè)學(xué)校,推行仁德之政。曾被看成是當(dāng)時的顏回。與(yǜ):參與;牽涉。

          ②故不句:銅雀臺是曹操修建的。曹操遺囑說,他死后,要把他的侍妾和歌舞伎安置在銅雀臺上,定期為他表演歌舞,妓,通伎,歌女舞女。一說這句是說羊祜清德自佳而已,不如銅雀伎可以娛人耳目。

          【譯文】王子敬對王孝伯說:羊叔子這個人自然是不錯的呀,可是又何嘗有助于世事!所以比不上銅雀臺上的歌姬舞女。

          (87)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佟咀⑨尅竣匍L山:山名,在東陽郡長山縣。因為山脈相連三百余里,所以名叫長山,縣因山得名。坦迤(yǐ):指山勢平緩而曲折。

          【譯文】支道林和尚看見東陽郡的長山時說:怎么這么平緩又彎彎曲曲??!

          (88)顧長康從會稽還,人間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①。

          【注釋】①巖:高峻的山峰。秀:高出。壑(hè):山溝。蒙籠:茂密覆蓋。云興霞蔚:彩云興起,形容絢麗多彩。

          【譯文】顧長康從會稽回來,人們問他那邊山川的秀麗情狀,顧長康形容說:那里千峰競相比高,萬壑爭先奔流,茂密的草木籠罩其上,有如彩云涌動,霞光燦爛。

          (89)簡文崩,孝武年十余歲立,至瞑不臨①。左右啟:依常應(yīng)臨。帝曰:哀至則哭,何常之有!

          【注釋】①孝武:晉孝武帝司馬曜,簡文帝的兒子,十一歲繼簡文帝登位。臨(lìn):哭。親人死,到一定時候要哭喪,叫臨。

          【譯文】簡文帝逝世,教武帝十多歲就登上帝位,服喪期間,一次,夭黑了他也不哭喪。侍從向他啟奏說:按慣例應(yīng)該哭了。孝武帝說:悲痛到來時,自然就會哭,有什么慣例不慣例的!

          (90)孝武將講《孝經(jīng)》,謝公兄弟與諸人私庭講習(xí)①。車武子難苦問謝,謂袁羊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②袁曰:必?zé)o此嫌。車曰:何以知爾?袁曰: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fēng)③?

          【注釋】①講:研究、討論。據(jù)《續(xù)晉陽秋》載:寧康三年九月九日,帝講《孝經(jīng)》,仆射謝安恃坐,吏部尚書陸納、兼侍中卞耽讀,黃門侍郎謝石,吏部哀宏兼執(zhí)經(jīng),中書郎車胤(按:字武子)、丹陽尹王混摘句(指摘出疑難來問》。私庭:私邸;王侯大官的府第。

          ②難苦:疑難、不精密。袁羊:應(yīng)為袁虎(袁宏,小名虎)之誤。袁羊卒于永和年間,下迄孝武講經(jīng),相距二十余年。德音:善言,對別人言辭的敬稱,這里指謝安兄弟的言論。③何嘗句:說明明鏡屢照,仍然明亮;惠風(fēng)輕拂,水流仍然清澈。以喻多問不致重勞二謝。憚(dàn),害怕?;蒿L(fēng),和風(fēng)。

          【譯文】孝武帝將要研討《孝經(jīng)》,謝安、謝石兄弟和眾人先在家里研討、學(xué)習(xí)。車武子提出一些疑難,急迫的問題來問謝安兄弟,并且對袁羊說:不問,怕漏掉精湛的言論;問得多了,又怕反復(fù)勞累二謝。袁羊說:一定不會引起這種不滿。車武子說:怎么知道會是這樣呢?袁羊說:何曾見過明亮的鏡子會因為連續(xù)照影而疲勞,清澈的流水會害怕微風(fēng)?

          (91)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①。

          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②。

          【注釋】①山陰: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按:王子敬曾住在會稽郡,那里以山水優(yōu)美著稱。映發(fā):互相映襯,彼此顯現(xiàn)。

          ②為懷:忘懷;忘記。此句意謂猶覺玩賞不盡。

          【譯文】王子敬說:從山陰道上走過時,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使人眼花繚亂,看不過來。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92)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yù)人事,而正欲使其佳①?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②。

          【注釋】①預(yù):參預(yù);牽涉。正:只。

          ②譬如句:比喻希望美好、高潔的東西都能出自自己家門。芝蘭是芝草和蘭草,是芳香的草;玉樹是傳說中的仙樹。二者都用來比喻才德之美。

          【譯文】太傅謝安問眾子侄:子侄們又何嘗需要過問政事,為什么總想培養(yǎng)他們成為優(yōu)秀子弟?大家都不說話。車騎將軍謝玄回答說:這就好比芝蘭玉樹,總想使它們生長在自家的庭院中?。?/p>

          (93)道壹道人好整飾音辭。從都下還東山,經(jīng)吳中①。已而會雪下,未甚寒②。諸道人問在道所經(jīng)。壹公曰:風(fēng)霜固所不論,乃先集其慘澹③;郊邑正自飄瞥,林岫便已皓然④。

          【注釋】①吳中:指春秋時吳國舊都,即今江蘇省吳縣,屬吳郡。

          ②已而:不久。會:正好。

          ③慘澹:慘淡;色彩暗淡。

          ④飄瞥:飛掠。林岫(xiǜ):樹林、山峰。皓然:形容潔白。按:這兩句說的是下雪?!咀g文】道壹和尚喜歡修飾言辭。他從京都回東山時,經(jīng)過吳中。隨即遇到下雪,還不是很冷。回來后,和尚們問他途中見聞。道壹說:風(fēng)霜固然不用說了,它卻先凝聚起一片暗淡;郊野、村落還只是雪花飛掠,樹林和山峰就已經(jīng)白茫茫一片。

          (94)張?zhí)戾a為涼州刺史,稱制西隅①。既為苻堅所禽,用為侍中②。后于壽陽俱敗,至都,為孝武所器。每入言論,無不竟日。頗有嫉己者,于坐問張:北方何物可貴?張曰:桑堪甘香,鴟鸮革響③;淳酪養(yǎng)性,人無嫉心④。

          【注釋】①張?zhí)戾a:張?zhí)戾a在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3 年)殺張玄靚,自稱涼州牧、西平公,實行地方割據(jù),繼承前涼政權(quán)。376 年符堅攻涼州,張?zhí)戾a投降,前涼亡。后來在淝水之戰(zhàn)中苻堅軍敗,張?zhí)戾a于陣中逃出,歸順晉朝,任散騎常侍。按:涼州在今甘肅省。下文問及北方,就是指涼州。稱制:偽稱皇帝。西隅:西部地區(qū)。

          ②苻堅:苻堅在東晉升平元年(公元357 年)稱大秦天王,繼承前秦政權(quán),在十六國中最為強(qiáng)大。383 年苻堅舉兵攻東晉,直下壽陽縣。晉派謝石、謝玄與苻堅戰(zhàn)于淝水,擊敗苻堅軍。這就是淝水之戰(zhàn)。禽:同擒。

          ①桑椹:桑葚。鴟鸮(chīxiāo):鳥名。貓頭鷹就屬于鴟鸮科。革:鳥的翅膀。④淳酪:醇厚的奶酪。按:張?zhí)戾a以人無嫉心來諷刺那些嫉已者。

          【譯文】張?zhí)戾a任涼州刺史,在西部地區(qū)稱王。被苻堅俘虜以后,任用為侍中。

          后來隨苻堅攻晉,在壽陽縣大敗,便歸順晉朝,來到京都,得到晉孝武帝的器重。每次入朝談?wù)?,沒有不談一整天的。很有一些妒忌他的人當(dāng)眾問他:北方什么東西可貴?張?zhí)戾a回答說:桑葚香甜,鴟鸮振翅作響;醇厚的乳酪怡情養(yǎng)性,人們沒有妒忌之心。

          (95)顧長康拜桓宣武墓①,作詩云: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②!人問之曰:卿憑重桓乃爾,哭之狀其可見乎③?顧曰:鼻如廣莫長風(fēng),眼如懸河決溜④?;蛟唬郝暼缯鹄灼粕?,淚如傾河注海⑤。

          【注釋】①顧長句:顧長康曾在桓溫手下任參軍,得到桓溫的賞識,所以對桓很感激(參看第85 則)。

          ②山崩句:大意是:山倒塌了,??萁吡?,魚兒鳥兒,依靠什么!溟海,海。③憑重:倚重。見:顯現(xiàn)。

          ④廣莫:廣漠,這里指廣漠的原野?!痘茨献印嬓斡?xùn)):窮奇廣莫,風(fēng)之所生也。北風(fēng)也叫廣莫風(fēng)。懸河:形容瀑布,比喻河水傾瀉不止。決溜:指河堤決口,河水急流。

          ⑤震雷:響雷。注:倒入。

          【譯文】顧長康去拜謁桓溫的陵墓,并且作詩說:山崩溟海竭,魚鳥將何依!有人問他說:你過去倚重桓溫才會這樣說,你痛哭桓溫的情狀大概可以描述描述吧?顧長康說:鼻息像曠野生風(fēng),眼淚像瀑布傾瀉。又一說是:哭聲像疾雷震破山岳,眼淚像江河傾瀉大海。

          (96)毛伯成既負(fù)其才氣,常稱: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①【注釋】①蘭:蘭草,一種香草。蕭:艾蒿。敷:花開。榮:草開花。

          【譯文】毛伯成既然自負(fù)有才氣,就常常聲稱:寧可做被摧殘的香蘭,被打碎的美玉,也不做開花的艾蒿。

          (97)范寧作豫章,八日請佛有板,眾僧疑或欲作答①。有小沙彌在坐末②,曰:世尊默然,則為許可③。眾從其義。

          【注釋】①八日請佛:當(dāng)時風(fēng)俗以為夏歷四月八日是佛的生日,到這一天,請佛像供奉。板:寫字閑的木簡。請佛時要上文書說明,寫在板上,這就叫做板。晉時制度,板必須答復(fù)。②沙彌:初出家的年輕和尚。

          ③世尊:佛教徒對釋迎牟尼佛的尊稱。

          【譯文】范寧作豫章太守的時候,到四月八日用文書向廟里請佛像,眾和尚猜測是否須要給一個答復(fù)。這時有個坐在未座上的小和尚說:世尊不說話,就是準(zhǔn)許了。大家都贊同他的意見。

          (98)司馬太傅齋中夜坐,于時天月明凈,都無纖臀①,太博嘆以為佳。謝景重在坐②,答曰:意謂乃不如微云點綴。太傅因戲謝曰:卿居心不凈,乃復(fù)強(qiáng)欲滓穢太清邪③?

          【注釋】①司馬太傅:司馬道子、晉簡文帝的兒子,紂會稽王,任太傅。纖翳:微小的遮蔽,指云彩。②謝景重:謝重,字景重,在司馬道子手下任驃騎長史。

          ③滓穢:污穢;玷污。太清:天。

          【譯文】太傅司馬道子夜里在書房閑坐,這時天空明朗,月光皎潔,一點云彩也沒有,太傅贊嘆不已,認(rèn)為美極了。當(dāng)時謝景重也在座。回答說:私意以為倒不如有點微云點綴。太傅便打趣謝景重說:你自己心地不干凈,還硬要老天也不干凈嗎?

          (99)王中郎甚愛張?zhí)戾a,問之曰:卿觀過江諸人經(jīng)緯江左軌轍,有何偉異①?后來之彥,復(fù)何如中原②?張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還③;因時修制,荀、樂之風(fēng)④。王曰:卿知見有余,何故為苻堅所制?答曰:陽消陰息,故天步屯蹇⑤;否剝成象,豈足多譏⑥?

          【注釋】①經(jīng)緯:治理。軌轍:準(zhǔn)則;法度。偉異:突出;特別。

          ②彥:有才學(xué)的人。

          ③幽邃(suì):幽深,這里指玄學(xué)。

          ④修制:修定規(guī)章制度。荀:指荀f 、荀勖。晉初命荀f 定禮樂,他和羊祜等人一起撰定晉禮,荀勖與賈充共定律令。樂:指樂廣,但樂廣未曾修定法制。

          ⑤陰、陽:古代的哲學(xué)概念,是兩個對立面。息:增長。天步:國家的命運。屯蹇(jiǎn):屯、蹇皆《周易》中卦名,卦象象征艱難險阻。

          ⑥否剝:否、剝皆《周易》卦名,否卦象征天地不相交,剝卦象征陰盛陽衰,這里比喻時運不利。

          【譯文】北中郎將王但之很喜愛張?zhí)戾a,問他:你看過江來的這些人治理江南的途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后起之秀,和中原人士相比又怎么樣?張?zhí)戾a說:說到研討深奧的玄學(xué),自王弼、何晏以來是最好的了;說到根據(jù)時勢修訂規(guī)章制度,那就有荀f 、荀勖和樂廣的作風(fēng)。王坦之說:你很有遠(yuǎn)見卓識,為什么會被苻堅挾制呢?張?zhí)戾a回答說:陽衰陰盛,所以國運艱難;時運不好,難道這也值得大加譏笑嗎?

          (100)謝景重女適王孝伯兒,二門公甚相愛美①。謝為太傅長史,被彈,王即取作長史,帶晉陵郡②。太傅已構(gòu)嫌孝伯,不欲使其得謝,還取作咨議③;外示縶維,而實以乖間之④。及孝伯?dāng)『?,太傅繞東府城行散,僚屬悉在南門要望候拜⑤。時謂謝曰:王寧異謀,云是卿為其計。謝曾無懼色,斂笏對曰⑥:樂彥輔有言:‘豈以五男易一女’⑦。太傅善其對,因舉酒勸之,曰:故自佳!故自佳!

          【注釋】①門公:即家公,指父親。

          ②太傅:指司馬道子。長史:官名,主管事務(wù)的長官,這里指任司馬道于的驃騎長史。③構(gòu)嫌:結(jié)怨。按:晉孝武帝時,司馬道子輔政,當(dāng)時王孝伯(名恭,小名阿寧,故下文稱王寧),任丹陽尹,遷中書令,后任兗、青二州刺史,他直言敢諫,所以司馬道于對他又怕又恨。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 年)七月,王孝伯和殷仲堪、桓玄等以聲討王愉、司馬尚之為名起兵反帝室,到九月敗死。咨議:官名,指王府的咨議參軍。

          ④摯(zhí)維:指羅致人才。乖間:離間。

          ⑤東府:司馬道子的府第。行散:參看《德行》第41 則注②。要(yāo)望:迎候。⑥曾:表示加強(qiáng)否定語氣的副詞。

          ⑦樂彥句:參看第25 則。

          【譯文】謝景重的女兒嫁給王孝伯的兒子,兩位親家翁互相都很贊賞、敬重。謝景重任太傅司馬道子的長史,被人家檢舉了孝王教伯就把謝請去做他的長史,并兼管晉陵郡。太傅跟孝伯早有嫌隙,不想讓他拉走謝景重,又安排謝做咨議;表面上顯示自己要羅致人才,實際上是用這種做法來離間他們兩人。等到王孝伯起兵失敗以后,有一次,太傅繞著住宅的圍墻行散,一班僚屬都在南門迎候參拜。當(dāng)時大傅對謝景重說:王寧謀反,聽說是你給他出的主意。謝景重聽后毫無懼色,從容地收攏飭回答說:樂彥輔有句話:‘難道會用五個兒子去換一個女兒。’太傅認(rèn)為他回答得好,便舉起杯來勸他酒,并且說:這當(dāng)然很好!這當(dāng)然很好!

          (101)桓玄義興還后,見司馬太傅①。太傅已醉,坐上多客,問人云:桓溫來欲作賊,如何?②桓玄伏不得起③。謝景重時為長史,舉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④。紛壇之議,裁之圣鑒⑤。太傅曰:我知!我知!即舉酒云:桓義興,勸卿酒!桓出謝過。

          【注釋】①桓玄:是桓溫的兒子,曾出任義興郡太守,不久離職,還京都。

          ②桓溫:任大司馬、大將軍,公元371 年廢晉帝為海西縣公,并立司馬道子的父親為帝,就是簡文帝。這就是下文說的黜昏暗,登圣明?;笢卦庥蹔Z,事未成就死了。這里說他欲作賊,就是說他要作亂,造反?;笢厮篮笾u宣武。來:從來。也可能是未字之訛,指未年,晚年。③伏:趴下?;感纫蛱抵焙羝涓钢?,加以大罪,羞憤難當(dāng),且怕太傅于醉中施以懲處,所以害怕得伏地下敢起。

          ④伊、霍:伊尹、霍光。伊尹是商湯時的宰相,助湯伐夏桀有功。湯死后,又輔佐其孫太甲。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佐昭帝,昭帝死,迎立宣帝。

          ⑤圣鑒:帝王的鑒識,這里指太傅的鑒識。

          【譯文】桓玄從義興郡回到京部后,去謁見司馬太傅。這時太傅已經(jīng)喝醉了,在座的還有很多客人,太傅就問大家說:桓溫從來都想造反,怎么回事?桓玄拜伏在地不敢起來。謝景重當(dāng)時任長史,拿起手板來回答說:已故的宣武公廢黜昏庸的人,扶助圣明君主登上帝位,功勛超過伊尹、霍光。至于那些亂紛紛的議論,只有靠太傅英明的鑒識來裁決了。太傅說:我知道!我知道!隨即舉起酒杯說:桓義興,敬你一杯!桓玄離開座位向太傅謝罪。

          (102)宣武移鎮(zhèn)南州,制街衢平直①。人謂王東亭曰②:丞相初營建康,無所因承,而制置纖曲,方此為劣。東亭曰:此丞相乃所以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吁陌條暢,則一覽而盡③;故纖徐委曲,若不可測④。

          【注釋】①宣武句:晉哀帝興寧二年(公元364 年),大司馬桓溫兼任揚州牧。他先移鎮(zhèn)春谷縣的赭圻,并在此地筑城,第二年又往東移鎮(zhèn)姑孰。姑孰在建康以南,又叫南洲(州),參看第37 則注②。②王東亭:王珣,字元琳,王導(dǎo)之孫。大司馬桓溫辟為主簿,累遷尚書左仆射,封東亭侯。下文丞相指王導(dǎo)。王東亭意在夸耀自己的祖父王導(dǎo)的街道設(shè)計巧于桓溫。

          ③阡陌(qiāmò):田間小路,這里指街道。南北方向的叫阡,東西方向的叫陌。條暢:義直又長;暢通無阻。

          ④纖馀委曲:曲折。

          【譯文】桓溫移鎮(zhèn)南州,他規(guī)劃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對東亭侯王珣說:丞相當(dāng)初籌劃修筑建康城的街道時,沒有現(xiàn)成圖樣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彎彎曲曲,和這里相比就顯得差些。王珣說:這正是丞相規(guī)劃得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狹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暢通無阻,就會一眼看到底;特意拐彎抹角,就給人一種幽深莫測的感覺。

          (103)桓玄詣殷荊州,殷在妾房晝眠,左右辭不之通?;负笱约按耸?,殷云:初不眠??v有此,豈不以賢賢易色’也①!

          【注釋】①賢賢易色:語出《論語·學(xué)而》。這句活有不同的理解,孔安國注《論語》以為言以好色之心好賢人則善。大意指尊重賢人,不重女色。

          【譯文】桓玄去拜訪荊州刺史殷仲堪,殷正在侍妾的房里睡午覺,手下的人謝絕給他通報?;感髞碚勂疬@事,殷仲堪說:我從來不睡午覺。如果有這樣的事,豈不是把重賢之心變成重色了嗎!

          (104)桓玄問羊孚:何以共重吳聲?羊曰:當(dāng)以其妖而浮①。

          【注釋】①妖:嬌美。?。狠p柔。

          【譯文】桓玄問羊孚:為什么都愛聽吳地歌曲?羊孚說:自然是因為它又婉轉(zhuǎn)動聽又輕柔。

          (105)謝混問羊孚:何以器舉瑚璉①?羊曰:故當(dāng)以為接神之器?!咀⑨尅竣俸鳝I: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是相當(dāng)尊貴的。據(jù)《論語·公冶長》記載,孔于說子貢是一個器皿、子貢問是什么器皿,孔子說是瑚璉。

          【譯文】謝混問羊孚:為什么說到器皿就要舉出瑚璉?羊孚說:自然是因為它是迎神的器皿。

          (106)桓玄既篡位,后御床微陷,群臣失色①。侍中殷仲文進(jìn)曰②:當(dāng)由圣德淵重,厚地所以不能載。時人善之。

          【注釋】①桓玄句:晉安帝元興元年(公元402 年)下詔討伐桓玄,桓玄就舉兵東下建康,總理朝政,殺會稽王司馬道子。第二年桓玄稱帝,國號楚,并改元水始,廢晉安帝為平固王。公元404 年,劉裕等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被殺。

          ②殷仲文:桓玄的姊夫,桓玄攻入京都后,殷便離開新安太守職,投奔桓玄,任咨議參軍?;感⒁畚?,派他總領(lǐng)詔命,以為侍中。

          【譯文】桓玄篡位以后,他坐的床稍微陷下去一點,大臣們大驚失色。侍中殷仲文上前說:這是由于皇上德行深厚,以致大地承受不起。當(dāng)時的人很贊賞這句話。

          (107)桓玄既篡位,將改置直館①,問左右:虎賁中郎省應(yīng)在何處②?有人答曰:無省。當(dāng)時殊件旨。問:何以知無?答曰:潘岳《秋興賦敘》曰:‘余兼虎賁中郎將,寓直散騎之?、邸P舌捣Q善。

          【注釋】①直館:值班用的館舍。

          ②省:官署名?;①S中郎省是虎賁中即將的官署,虎賁中郎將是統(tǒng)領(lǐng)近衛(wèi)軍的將軍。桓玄想恢復(fù)虎賁中郎將,不知是否應(yīng)該當(dāng)值,官署應(yīng)置于何處,所以發(fā)問。

          ③散騎:官名,即散騎常侍,在皇帝左右規(guī)諫過失,以備顧問。按:當(dāng)時沒有將校省,故寄宿在散騎省。

          【譯文】桓玄篡位以后,想要另行設(shè)立值班官署,就問手下的人:虎賁中郎省應(yīng)該設(shè)置在哪里?有人回答說:沒有這個省。這個回答在當(dāng)時特別違抗圣旨?;感枺耗阍趺粗罌]有?那個人回答說:潘岳在《秋興賦敘》里說過:‘我兼任虎賁中郎將,寄宿在散騎省值班?!感澷p他說得好。

          (108)謝靈運好戴曲柄笠①,孔隱士謂曰:卿欲希心高遠(yuǎn),何不能遺曲蓋之貌②?謝答曰:將不畏影者未能忘懷③!

          【注釋】①謝靈運:晉宋時人,曾任永嘉太守、臨川內(nèi)史,也曾在會稽隱居了一段時間;喜歡遨游山水,以寫山水詩著名。曲柄笠:一種帽子,笠上有柄,由而后垂,絕似曲蓋之形。②孔隱士:孔淳之,在上虞山隱居。希心:仰慕;傾心。高遠(yuǎn):指德行高尚、志趣遠(yuǎn)大。曲蓋:帝王、大官外出時的一種儀仗,蓋如傘狀,柄彎曲??状局驗榍液颓w相像,就借以諷刺謝靈運沒有忘掉富貴。

          ③將不:恐怕,表示測度而意思偏于肯定。畏影者:害怕自己影子的人?!肚f子》有一個寓言:一個人害怕自己的影子,想甩開它,就拼命逃跑,可是影子仍然跟著,結(jié)果氣絕身死。謝靈運是說,只有畏影者心里才有個影子,如果不想到富貴,就不會怕富貴的影子,而孔隱士恐怕才是不能忘懷于富貴的。

          【譯文】謝靈運喜歡戴曲柄笠,隱士孔淳之對他說:你想仰慕德高志遠(yuǎn)的人,為什么不能拋開曲蓋的形狀?謝靈運回答說:恐怕是怕影子的人還不能忘記影子吧!

          《涅盤經(jīng)》,是一本深奧的佛教經(jīng)典,又稱《大本涅盤經(jīng)》、《大涅盤經(jīng)》。

          中國北涼曇無讖譯。40卷,13品。經(jīng)中說佛身常住不滅,涅盤常樂我凈;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約于2~3世紀(jì)時成書。晉宋時對中國佛學(xué)界影響很大,為涅盤學(xué)派的本據(jù)經(jīng)典。

          《涅盤經(jīng)》-作品版容

          此經(jīng)多次漢譯,已佚之本子為支婁迦讖譯《梵般泥洹經(jīng)》2卷,三國魏安法賢譯《大般涅盤經(jīng)》2卷及吳支謙譯《大般泥洹經(jīng)》2卷?,F(xiàn)存異譯本有東晉法顯和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jīng)》6卷,約當(dāng)曇無讖譯本之前10卷;另有南朝宋慧嚴(yán)、慧觀與謝靈運依曇無讖本,對照法顯譯本,潤文改卷的南本涅盤。注疏本頗多,重要者有世親著《涅盤論》1卷;真諦譯《涅盤經(jīng)本有今無偈論》1卷;梁寶亮撰《大般涅盤經(jīng)集解》71卷;慧遠(yuǎn)撰《涅盤經(jīng)義記》10卷;吉藏撰《涅盤經(jīng)游意》1卷;灌頂撰《涅盤經(jīng)疏》33卷等。

          《涅盤經(jīng)》-木刻《涅盤經(jīng)》稀有文物

          化城寺的木刻《涅盤經(jīng)》為什么是稀有文物?

          九華山化城寺是唐至德二年 (757年),青陽人諸葛節(jié)為金地藏而建。前后四進(jìn),最后一進(jìn)為藏經(jīng)樓,內(nèi)藏萬歷皇帝敕賜的木刻《涅盤經(jīng)》,共6777卷。據(jù)說此經(jīng)古本目前國內(nèi)僅存兩部,確屬稀有文物。

          《涅盤經(jīng)》是《大涅盤經(jīng)》的簡稱,東晉僧人南北朝曇無讖譯。中心內(nèi)容講佛身常在,涅桀常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等大乘思想。譯本傳人中國后,有的將其視作佛說的最高階段。佛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佛至兜率天親為其母摩耶夫人講解此經(jīng)。由于《涅盤經(jīng)》的崇高地位,講習(xí)此經(jīng)之風(fēng)盛極一時。梁武帝蕭衍親講此經(jīng),著《涅盤講疏》、《涅槧丈疏》等:并撰《斷酒肉文》,為漢地僧尼素食著述之始。

          《涅盤經(jīng)》-《涅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中國禪宗思想的兩大重要源頭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學(xué)自東漢傳入東土以來,譯經(jīng)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隨著般若類經(jīng)典的舊譯臻于完善,經(jīng)義研究的熱潮也隨之掀起,晉宋之際講解般若蔚然成風(fēng)。最能體現(xiàn)般若特色的佛經(jīng)是《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于破除“佛法”,以臻于無住生心的境界。禪門在傳燈接棒之時,以之作為無上法寶?;勰芤蚵犝b《金剛經(jīng)》而出家求法,后來得五祖親授《金剛經(jīng)》要旨而豁然見性,成為禪宗六祖,可見般若思想對禪宗影響之巨。但是,般若類經(jīng)典講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對俗界的厭棄,卻難免使人生的追求與期望無所棲泊,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后面,還必須下一轉(zhuǎn)語,這就是“空即是色”。

          涅槃之學(xué)正是側(cè)重于妙有的理論。從大乘思想的發(fā)展看,《涅槃經(jīng)》出現(xiàn)在般若、法華、華嚴(yán)等大品類經(jīng)之后,也就是說,大乘“空”的思想出現(xiàn)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現(xiàn)在后,從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發(fā)展的兩個階段?!赌鶚劷?jīng)》是闡釋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經(jīng)典,由于此“有”不是對立的現(xiàn)象之有,故稱“妙有”。雖然般若明無我,涅槃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涅槃?wù)f一切眾生有佛性,二說似多相矛盾,然誠如湯用彤先生所言:“《般若》、《涅槃》,經(jīng)雖非一,理無二致。《般若》破斥執(zhí)相,《涅槃》掃除八倒?!栋闳簟分谠?,即以表《涅槃》之真際。明乎《般若》實相義者,始可與言《涅槃》佛性義。” 正是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的完美融合,才使佛法成為圓滿的體系。

          《涅槃經(jīng)》全稱《大般涅槃經(jīng)》,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經(jīng)典之一?!洞蟀隳鶚劷?jīng)》,40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藏第12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jù)此本。 “大般涅槃”是本經(jīng)特別彰顯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脫的佛之三德,代表著大乘佛教的真實理想。從經(jīng)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淵深如海的大寂禪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絕對永恒無有變易,憐愛眾生猶如父母,濟(jì)度癡迷出離生死,不生不滅無窮無盡,是超出世俗的寧靜、光明、永恒、慈慧、超越的解脫的境界。《涅槃經(jīng)》經(jīng)于北涼玄始十年421由曇無讖譯出,現(xiàn)編為40卷。由于它的來源和內(nèi)容都比較復(fù)雜,有的學(xué)者考證它曾經(jīng)有過大約七次或八次的增編,以致于在內(nèi)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義上都產(chǎn)生了矛盾;有的學(xué)者甚至推測它并非出于一時一地一個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經(jīng)分別流傳于我國廣大西北地區(qū)的多種小本經(jīng)的合本。

          《涅槃經(jīng)》中如來藏學(xué)說中蘊含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樂我凈四德等旗幟鮮明震聾發(fā)聵的主張,以及對本心迷失的哲學(xué)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禪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深受涅槃妙有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生命體悟。作為禪宗思想、禪悟思維載體的禪宗詩歌,通過生動形象的吟詠,創(chuàng)造出流漾著涅槃慧光的文學(xué)意象,構(gòu)成了一幅幅彰顯著涅槃詩思的意境。《涅槃經(jīng)》通過對禪宗思想的影響,為中國禪林詩苑增添了高華深邃、靈動空明的篇章。

          《涅盤經(jīng)》-《涅槃經(jīng)》與禪宗的本心論

          所有的佛教經(jīng)典都探討心性的問題。《涅槃經(jīng)》以佛性作為宗旨,已成佛教學(xué)者的共識,如延壽即明確宣稱:“《維摩經(jīng)》以‘不思議’為宗,《金剛經(jīng)》以‘無住’為宗,《華嚴(yán)經(jīng)》以‘法界’為宗,《涅槃經(jīng)》以‘佛性’為宗?!?《宗鏡錄》卷2《涅槃經(jīng)》里有一則非常著名的盲人摸象喻。經(jīng)文說,國王令大臣牽來一象讓眾盲人捫摸,眾盲人摸象后都自以為知道大象的形狀,“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在這則譬喻中,“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經(jīng)》,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卷32。本章隨文注括號內(nèi)只標(biāo)卷數(shù)不另注出處者,均出于北本《涅槃經(jīng)》。 經(jīng)文以眾盲各執(zhí)一詞,比喻將色、受、想、行、識、有我當(dāng)作是佛性的觀點??梢姟赌鶚劷?jīng)》的佛性說并不容易為淺根鈍機(jī)者所理解,但這并不妨礙其佛性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赌鶚劷?jīng)》的佛性思想有兩個最為鮮明的旗幟,這就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和“一闡提人亦能成佛”。

          1.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涅槃經(jīng)》最為響亮的口號。從思想史的傳承來看,它與小乘佛教的“心性”說有一定的聯(lián)系。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有一則著名的命題“心性本凈,客塵所染”,指出解脫之道就在于去除客塵煩惱的污染,以彰顯出本來清凈的心性。這種主張為中國早期禪法所接受,在相應(yīng)的禪法著作中有所反映,如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即把“客塵所染”改成了“客塵所障”, 《大方等大集經(jīng)》卷13:“一切眾生心本性,清凈無穢如虛空……以客煩惱障覆故,是故不得于解脫。”大正藏第13冊。 按照這種說法,眾生成佛的最終依據(jù),就在于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凈心,即清凈心性。《涅槃經(jīng)》把 “心性”改成了“佛性”,在成佛之路上,完全繼承了《大集經(jīng)》的同類觀點。

          雖然許多大乘經(jīng)典都奢談“見性”,而明確地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卻只有《涅槃經(jīng)》。經(jīng)中有六十余處反復(fù)宣講此義,從而使它成為貫穿終始、激蕩回旋的主旋律: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jié),即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7

          我性及佛性,無二無差別。卷8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眾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卷9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法眾僧無有差別。卷21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卷27

          眾生悉有佛性思想的理論淵源,來源于眾生本有佛性的如來藏思想?!叭鐏聿亍笔恰独阗そ?jīng)》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意謂如來處在胎藏之中,是“佛性”的別名?!叭鐏聿亍彼枷胪怀鲆磺斜娚鷣砭哂星鍍舻娜鐏矸ㄉ?,因受“無始”以來 “虛偽惡習(xí)”的熏染,被“客塵”煩惱所障蔽,從而使“如來藏”變成了“識藏”,變成了能夠直接派生出世上一切的總基因阿賴耶識,而佛法修證,就是要將“識藏”再度轉(zhuǎn)變?yōu)榍鍍舻摹叭鐏聿亍??!度鐏聿亍返冉?jīng)設(shè)立九種譬喻來象征如來藏: 1如青蓮花在泥水中未出泥,人無貴者。2如貧女而懷圣胎。3如大價寶,垢衣所纏。4如摩尼珠落在深廁。5如真金像弊衣所覆。6 如庵羅樹華實未開。7如稻米在殼中。8如金在礦。9如像在模。九種譬喻生動地說明了“塵中有佛身”之義《宗鏡錄》卷14?!叭鐏聿亍?思想的邏輯發(fā)展即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為了闡明這種觀點,《涅槃經(jīng)》設(shè)立了貧女寶藏、力士額珠等生動的譬喻:

          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nèi)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蕓除草穢?!迸创鹧裕骸拔也荒芤玻耆裟苁疚易咏鸩?,然后乃當(dāng)速為汝作?!薄侨思从谄浼揖虺稣娼鹬?,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卷7

          善男子,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與余力士較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抵觸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yī)欲自療治。時有明醫(yī)善知方藥,即知是瘡因珠入體,是珠入皮即便停住。是時良醫(yī)尋問力士:“卿額上珠為何所在?”力士驚答大師醫(yī)王:“我額上珠乃無去耶?是珠今者為何所在?將非幻化?”憂愁啼哭。是時良醫(yī)慰喻力士:“汝今不應(yīng)生大愁苦。汝因斗時,寶珠入體,今在皮里,影現(xiàn)于外。汝曹斗時,嗔恚毒盛,珠陷入體,故不自知。”卷7

          “貧女寶藏”喻旨在說明“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如來今日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而諸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歸仰如來。善方便者即是如來,貧女人者即是一切無量眾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卷7?!傲κ款~珠”喻旨在說明“一切眾生亦復(fù)如是,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貪淫嗔恚愚癡之所覆蔽?!澮另#薨V覆心,不知佛性。如彼力士,寶珠在體,謂呼失去。……如來如是說諸眾生皆有佛性。喻如良醫(yī)示彼力士金剛寶珠,是諸眾生為諸無量億煩惱等之所覆蔽,不識佛性。若盡煩惱,爾時乃得證知了了,如彼力士于明鏡中見其寶珠。” 卷7經(jīng)文以貧女、力士在異人、醫(yī)王的幫助下發(fā)現(xiàn)舍中寶藏、額上寶珠的生動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觀點。眾生本有佛性,由于被垢塵煩惱所覆蓋,一時之間不能自行發(fā)現(xiàn),好似貧女舍內(nèi)本來藏有黃金,由于尚未發(fā)掘故暫為貧女,發(fā)掘出來即成巨富,比喻世人一旦見性即可頓悟成佛;佛性又好似力士額上的寶珠,由于貪淫嗔恚而隱沒不見,修行者在大善知識的接引下,將煩惱除盡,即可重見寶珠。這兩則譬喻形象生動,立意奇警,深為禪林所喜愛。黃檗在《傳心法要》中,舉力士額珠之喻告誡學(xué)人:“故學(xué)道人迷自本心,不認(rèn)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dāng)下無心,決定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只證本心佛。歷劫功用,并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只得本額珠,不關(guān)向外求覓之力?!秉S檗用“本額珠”象征“本心佛”,并提出了本有佛性、頓悟佛性、返求自心等一系列禪修原則。禪宗詩歌對貧女寶藏、力士額珠形諸生動的吟詠:

          窮子舍父遠(yuǎn)逃逝,卻于本舍絕知音。貧女宅中無價寶,卻將小秤買他金。 《宗鏡錄》卷9引古德歌

          力士曾遺額上珠,搜尋無處幾嗟吁。傍人為指珠元在,始覺平生用意粗。 《頌古》卷15大洪邃頌

          窮子離開父親流浪遠(yuǎn)方,后來到了家中卻不敢與父親相認(rèn),這是法華七喻之一,與《涅槃經(jīng)》貧女寶藏寓意相同。本有無價珍寶而不自知,卻用小秤較短論長地購買別人的金子,是貧女沒有見性的生動寫照;溈山侍奉百丈時,百丈讓他撥看爐中是否有火。溈山撥了后說沒有,百丈起身深撥,夾出一粒火星,對溈山說:“你說沒有,這個呢!”溈山豁然開悟。頌古即詠此公案。公案主旨謂佛性隱于無明煩惱的灰燼之中,參禪悟道,就是撥卻無明灰燼,使自性之火熠熠生輝。頌古以力士因良醫(yī)診治得見額珠,喻溈山因百丈撥灰得見自性,與公案珠聯(lián)璧合,相映成趣。

          《涅槃經(jīng)》論佛性,有“正因”、“緣因”二說?!赌鶚劷?jīng)》卷28: “乳中有酪,眾生佛性亦復(fù)如是。欲見佛性,應(yīng)當(dāng)觀察時節(jié)形色?!庇滞恚?“汝言眾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見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以諸因緣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二因正因緣因。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fā)菩提心。以二因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乳中有酪性,但乳還不是酪,必須經(jīng)過由乳而生酥、由生酥而熟酥的提煉過程,才能成為醍醐酪;眾生悉有佛性,并不意味著眾生都可以見到佛性,就像礦石雖然含有金子,但礦石的本身還不是金子,必須經(jīng)過冶煉才能產(chǎn)生金子;井中有泉水,但如果沒有繩子瓶罐,仍然不能夠汲上來飲用。乳中含藏著的酪、礦中含藏著的金、井中含藏著的水,猶如胎胞中含藏著的佛性,是正因佛性;而煉乳、冶礦、汲水,則是使正因佛性得以顯發(fā)的方便法門,是緣因佛性?!罢颉睆?qiáng)調(diào)佛性的本有,成為鼓勵人們?nèi)グl(fā)掘自身固有佛性的理論根據(jù);“緣因”強(qiáng)調(diào)佛性的顯發(fā)須借助一定的因緣,提醒人們注意修行的機(jī)緣,注意修行的“方便”法門。二因結(jié)合,使《涅槃經(jīng)》佛性論在思想體系上更加縝密完整。

          2.一闡提人亦能成佛

          《涅槃經(jīng)》的另一鮮明旗幟,是“一闡提人亦能成佛”。一闡提人善根斷盡,因不具佛性故難以成佛。自從佛教東漸,由漢至?xí)x,中國佛教徒都遵從這種說法。法顯6卷本《泥洹經(jīng)》譯出后,仍然斷言一闡提不能成佛,闡提無佛性之說遂成為佛教界的流行觀點。從北本《涅槃經(jīng)》的前十卷看,同樣有一闡提不得成佛的思想。如《涅槃經(jīng)》卷4:“一闡提者,云何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5:“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jié),即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一闡提。” 卷9:“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芽若生者,亦無是處。一闡提輩,亦復(fù)如是?!?根據(jù)經(jīng)文,一闡提斷絕善根,不能成佛似已成定讞。但是,在經(jīng)文的后部分,這種看法卻有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如《涅槃經(jīng)》卷20: “一闡提輩分別有二,一者得現(xiàn)在善根,二者得后世善根。”卷27:“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一闡提能夠成佛的思想在北本《涅槃經(jīng)》后分中俯拾皆是,言之鑿鑿,說明曇無讖后來到西域訪求而新增加的后三十卷,在對闡提成佛的看法上與前十卷有著重要區(qū)別。經(jīng)文倡言一闡提雖然斷絕善根,卻沒有斷絕佛性,因為善根有內(nèi)外之分,而佛性則非內(nèi)非外,非常非無常,所以不斷。這是北本《涅槃經(jīng)》區(qū)別于六卷《泥洹》的最重要標(biāo)志之一,也是北本的根本思想所在。雖然北本《涅槃經(jīng)》在闡提成佛說上存在著矛盾,倡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則是其主導(dǎo)思想。這種思想在提出之時,曾引起不少人的懷疑:“復(fù)有人疑:一闡提人犯四重禁作五逆罪謗方等經(jīng),如是等輩有佛性耶無佛性耶?聽是經(jīng)者如是等疑悉得永斷?!本?1在《涅槃經(jīng)》的本文中尚有如此記載,道生在未見北本時力倡闡提亦能成佛之說,就不可避免地一石擊起千重浪了。

          《涅槃經(jīng)》將“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作為回旋激蕩的主旋律,作為貫穿終始的綱領(lǐng),作為迎風(fēng)招展的大纛。由于它不遺余力的提倡,使得“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成為本經(jīng)在佛性論上最顯明的特色。對這一主張,中國佛教的天臺、三論、賢首、禪宗都予以贊同。但唯識宗除外。唯識宗認(rèn)為,并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成佛,因為一切眾生的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不同,有的是人天種子,有的是地獄、畜生種子,有的是緣覺種子,有的是菩薩種子,沒有菩薩種子的人就不能成佛。玄奘大師在印度學(xué)到了這種理論后,曾對其師戒賢說這種主張中國人不易接受,中國人喜歡的是《涅槃經(jīng)》所主張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戒賢堅持說唯識宗的理論乃是根本大法,不許有絲毫的更改。玄奘回國后嚴(yán)守師法,其宗遂僅四傳而絕。 由此可見《涅槃經(jīng)》對中華民族巨大的感召力。它揭舉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亦能成佛”,猶如迅雷驚霆,在思想史上起著震聾發(fā)聵驚伏起蟄的功效。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思想,為禪宗所大力弘揚,成為禪宗思想的重要理論淵源。禪宗自創(chuàng)立肇始,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響亮口號,并進(jìn)而確立起“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主張:“《涅槃經(jīng)》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智明了,則名解脫?!?《第二門破相論》慧能初次參見弘忍時,就以“佛性”思想反駁弘忍譏他不堪作佛:“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壇經(jīng)·行由品》在《壇經(jīng)》中,慧能充分繼承并發(fā)揚了《涅槃經(jīng)》的佛性思想:“自性常清凈,日月常明,只為云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fēng)吹散,卷盡云霧,萬像森羅,一時皆現(xiàn)。世人性凈,猶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狈ê1尽秹?jīng)》禪宗不但認(rèn)為眾生皆具菩提覺性,而且還肯定眾生的菩提覺性是原本清凈的,只要除去后世累積的污染,便可以頓見清凈本性而成正覺?!秹?jīng) ·般若品》:“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dǎo)見性。當(dāng)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薄秹?jīng)·疑問品》:“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傳為神會所作的《五更調(diào)·南宗贊》云:一更長,如來智慧心中藏。不知自身本是佛,無明障蔽自荒忙。了五蘊,體皆亡。滅六識,不相當(dāng)。行住坐臥常作意,則知四大是佛堂。

          詩意謂如來智慧含藏于心識之中,表現(xiàn)的正是如來藏思想:自身本來是佛,只是由于無明的障蔽才使佛性隱晦不顯。只要了達(dá)五蘊皆空,不使六識攀緣外境,于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行,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組成人身的地水火風(fēng)等四大,就是供奉著佛陀的殿堂!北山信禪師贊嘆釋迦成道云:

          六年凍得眼無光,一見明星雪后霜。擔(dān)水出山頻喚賣,不知江海白茫茫! 《續(xù)指月錄》卷3

          釋迦出家,六年苦行,后來在菩提樹下坐禪。半夜時分,忽見天空明星閃爍,大徹大悟,解脫成佛。成佛后,隨機(jī)說法四十九年。此詩前兩句描寫釋迦從苦行到成佛的過程。第三句說釋迦成佛后,開始講經(jīng)說法,普度眾生。深山之泉,清涼甘美,飲之則身心受用。釋迦好心好意,從深山擔(dān)著佛法甘泉到山下叫賣。第四句陡地翻轉(zhuǎn)說,釋迦正在熱心叫賣之時,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山腳下,竟也有著純凈的江海,白茫茫的一片。釋迦固然是佛,蕓蕓眾生又何嘗不是天真本然佛!

          《涅盤經(jīng)》-《涅槃經(jīng)》與禪宗的迷失論

          《涅槃經(jīng)》認(rèn)為本心之所以由悟而迷,是由于客塵煩惱等無明妄念的蓋覆。延壽分析《涅槃經(jīng)》的迷失論說:“只為佛之知見蘊在眾生心,雖然顯現(xiàn)而迷者不知。以客塵所覆,妄見所障,雖有如無。似世間寶藏,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須的示其寶處,令親得見。遂獲其寶,利濟(jì)無窮。”《宗鏡錄》卷37 《涅槃經(jīng)》以奇警的譬喻,睿智的反思,揭示了本心沉迷的緣由,并深刻地影響了禪宗思想。

          1.對客塵煩惱的譬喻

          《涅槃經(jīng)》巧譬并引,妙喻紛呈,生動地描繪了客塵煩惱遮覆本心而導(dǎo)致本心的迷失,并揭示了掃除客塵以重現(xiàn)本心的方法:

          佛性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譬如大海,雖同一咸,其中亦有上妙之水,味同于乳。喻如雪山,雖復(fù)成就種種功德,多生諸藥,亦有毒草。諸眾生身,亦復(fù)如是。雖有四大毒蛇之種,其中亦有妙藥大王。所謂佛性,非是作法,但為煩惱客塵所覆?!┤缣摽照鹄灼鹪疲磺邢笱郎辖陨?。若無雷震,花則不生,亦無名字。眾生佛性,亦復(fù)如是。卷8

          本則譬喻由大海水味、藥草毒草、毒蛇妙藥、象牙生花等多種意象組成,宮商迭奏,為禪林激賞,并形諸公案:“問:‘芭蕉無心聞雷發(fā),象牙生花事若何?’ 師云:‘碧落無遮障,通身不昧機(jī)。’‘恁么則涅槃?wù)嫘砸驇煋?,萬丈龍門不假功?’師云:‘燒尾事作么生?’”《汾陽錄》卷上在本則公案中,僧人問如何才能滌塵去妄明心見性,汾陽指出青天廣闊,本來現(xiàn)成,人人皆有佛性。僧人執(zhí)著于此語,認(rèn)為既然如此,則頓悟成佛如同鯉魚躍龍門般不須別假功力。為破除學(xué)人的迷執(zhí),汾陽隨說隨掃,說縱是佛性本來現(xiàn)成,仍然需要努力修行。沒有合適的如雷燒鯉尾般的機(jī)緣,仍然難以躍上龍門獲得開悟。正覺示眾說: “里許含明,半夜月通犀角;其間轉(zhuǎn)動,忽地雷華象牙?!薄逗曛菑V錄》卷4 以詩意的語言,指出只要不昧清明靈覺之心,即可藉助勝緣究明大事,頓悟成佛。

          《涅槃經(jīng)》形容自性的迷失,還有作繭自縛喻:“煩惱所纏裹,猶如蠶處繭。何有智慧者,而當(dāng)樂是處?”卷2“如蠶作繭,自生自死,一切眾生,亦復(fù)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結(jié)業(yè),流轉(zhuǎn)生死。”卷27蠶死繭中,喻世人沉迷于欲望,而導(dǎo)致生命本真的淪喪。春蠶結(jié)繭自囚,世人以癡迷的欲望營造物質(zhì)之繭,結(jié)果使自己纏縛其中,“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如蠶作繭,自縈自縛。十二時中,無片時快樂,至竟終成廢人”《密庵語錄》,“向不遷境上,虛受輪回。于無脫法中,自生纏縛。如春蠶作繭,似秋蛾赴燈”《宗鏡錄序》。各種佛教經(jīng)典,都不約而同地指出這一痼癥?!蹲阽R錄》卷42:“《大涅槃經(jīng)》云: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法華經(jīng)》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秲裘?jīng)》云:從癡有愛,則我病生?!?《涅槃經(jīng)》還以癡人醉酒象征世人貪戀情欲:“譬如醉人不自覺知,……迷荒淫亂言語放逸,臥糞穢中。時有良師與藥令服,服已吐酒,還自憶識,心懷慚愧,深自克責(zé)。酒為不善諸惡根本,若能除斷,則遠(yuǎn)眾罪?!本?經(jīng)文以此象征迷者輪轉(zhuǎn)在生死的大海,“情色所醉貪嗜五欲”,像醉人躺臥在糞穢之中而不自覺知。聽聞佛法,如同服飲解酲之藥,使醉人吐卻煩惱惡酒而神智清醒,獲得生命的清明與透脫。

          強(qiáng)調(diào)“客塵煩惱”是《涅槃經(jīng)》的一大重點。經(jīng)文設(shè)立浮云遮月喻象征客塵煩惱對自性的障蔽:“又解脫者名曰除卻,譬如滿月,無諸云翳。解脫亦爾,無諸云翳。無諸云翳,即真解脫?!本?受此影響,《壇經(jīng)》中形成了著名的浮云遮月喻。浮云遮月喻,以其形象可感,成為禪林經(jīng)常揭舉的話頭。石門徹禪師示眾:“一切眾生本源佛性,譬如朗月當(dāng)空,只為浮云翳障,不得顯現(xiàn)?!?善昭問:“朗月海云遮不住,舒光直透水精宮時如何?”石門徹說:“石壁山河非障礙,閻浮界外任升騰!”《汾陽錄》卷上石門之語,顯然是上承《涅槃經(jīng)》、《壇經(jīng)》的典型譬喻而來。汾陽的提問,意為煩惱如海上的云霧,遮掩不住自性的晶瑩朗月。它舒光耀彩,照得碧海澄明,玲瓏剔透。石門的答語更進(jìn)一層,謂縱有石壁山河,也遮蔽不了通透自在的自性,它超出閻浮世界,清輝遍灑晴空。

          與浮云遮月喻相類似的是樹皮枯朽喻?!赌鶚劷?jīng)》以樹皮的枯朽象征煩惱對自性的遮蔽?!赌鶚劷?jīng)》卷39:“有娑羅林,中有一樹,先林而生,足一百年。是時林主灌之以水,隨時修治,其樹陳朽,皮膚枝葉,悉皆脫落,唯貞實在。如來亦爾,所有陳故,悉已除盡,唯有一切真實法在?!?枯朽的樹皮猶如煩惱污垢,如不及時剝除,會使整株樹干枯死。修行者努力去除心靈的積垢,灌注靈性的甘泉,就會摧枯拉朽,彰顯生命的本真。此喻亦深為禪林所喜愛。藥山隨侍馬祖多年,一日馬祖問他對禪境有何體會,藥山說:“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薄段鍩簟肪?《惟儼》兩句以其詩情禪趣,而成為禪林名言,經(jīng)常被后人所征引。天童頌“國師塔樣”公案“云收山瘦秋容多”,萬松著語云: “體露金風(fēng)?!痹谠u唱中又征引天童《針線貫通》“峨峨青山著秋瘦,毛發(fā)凋殘風(fēng)骨舊”云:“此亦‘云收山瘦秋容多’,可謂‘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 《從容錄》第85則可見“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已成為禪師用來作對參學(xué)者達(dá)到很高悟境的贊語。萬松著語中所引的“體露金風(fēng)”,也是禪林著名公案,其主旨正是“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僧問云門“樹凋葉落時如何?” 云門云:“體露金風(fēng)?!薄豆抛鹚蕖肪?4《文偃》雪竇頌云:

          問既有宗,答亦攸同。三句可辨,一鏃遼空。大野兮涼飆颯颯,長天兮疏雨蒙蒙。君不見少林久坐未歸客,靜依熊耳一叢叢?!侗處r錄》第27則

          在本則公案中,賓主雙方均是借樹木凋零、金風(fēng)颯颯的晚秋清景,象征消除煩惱、脫落悟心的清純心境。樹木經(jīng)秋風(fēng)吹拂,落葉滿地,呈露出絕對的本體,喻相對事相歲歲枯榮,絕對本體亙古不變。禪宗詩歌中,亦多此類吟詠:“林葉紛紛落,乾坤報早秋。分明西祖意,何用更馳求?”《五燈》卷18《希明》 林莽的枯葉凋落,顯出剛毅挺勁的枝干,即是“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是刊落繁華,返于澄明的“西祖意”。黃庭堅名詩《登快閣》“落木千山天遠(yuǎn)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所傳達(dá)的亦是個中三昧:秋山樹木蕭瑟,葉凋枝落,益顯心天遼闊;澄江潔瑩如練,波平浪靜,倍覺性月清明?!蹲阽R錄》卷13在引述《涅槃經(jīng)》“皮膚枝葉,悉皆脫落,唯貞實在”后,還征引一缽和尚歌來作印證,說明延壽已經(jīng)注意到《一缽歌》與《涅槃經(jīng)》的關(guān)聯(lián)?!兑焕徃琛分姓f:“不生不死真丈夫,無形無相大毗盧。塵勞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薄秱鳠簟肪?0《一缽歌》“塵勞滅盡”猶如“皮膚脫落盡”,而“真如在”即是 “唯有一真實”,它就是真實寶貴的心體,是圓陀陀光燦燦的自性。

          2.對自性沉迷的譬喻

          《涅槃經(jīng)》形容本心自性的沉迷,還有著名的“執(zhí)礫為金”、“春池拾礫”、 “認(rèn)礫為珠”喻,原意是形容執(zhí)小為大,就偽棄真:

          譬如商主遇真寶城,及諸瓦礫而便還家。汝亦如是,值遇寶城,取虛偽物。 卷2

          汝等當(dāng)知先所修習(xí)無常苦想,非是真實。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戲,失琉璃寶,沒深水中。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沙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眾乃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時眾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應(yīng)如是修習(xí)無常、苦、無我想、不凈想等,以為實義。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木沙礫而為寶珠。卷2

          由于此數(shù)喻精警凝練,同樣為禪林所樂道。行昌偈云:“因守?zé)o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壇經(jīng)·頓漸品》這是對“春池拾礫”在原義上的運用。對此宗密、延壽等教禪兼通的大德均有精當(dāng)?shù)年U發(fā)。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3:“有我無我異者:空宗以有我為妄,無我為真;性宗以無我為妄,有我為真。故《涅槃經(jīng)》云:無我者,名為生死;有我者,名為如來。又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乃至廣破二乘無常無我之見,如春池執(zhí)礫為寶,廣贊常樂我凈而為究竟,乃至云無我法中有真我?!薄蹲阽R錄》卷21:“二乘競執(zhí)瓦礫,歡喜持出,生滅度想。生實未盡,寧得滅度?生安樂想。所作未辦,寧得安隱?” 禪宗運用此喻,形容向外尋求而不知重視內(nèi)在生命的迷失和謬誤,所謂“獲真寶于春池之內(nèi),拾礫渾非;得本頭于古鏡之前,狂心頓歇” 《宗鏡錄序》。禪師往往以截流之語,譏諷學(xué)人不知自性真金,卻向外尋求瓦礫?!段鍩簟肪?《慧宗》:“問:‘如何是學(xué)人自己本分事?’師曰: ‘拋卻真金拾瓦礫作么?’” 而最富禪門特色的,乃是以瓦礫真珠不二表征迷悟不二的禪悟體驗,《續(xù)古》卷3《佛性泰》:“會則途中受用,拈得瓦礫,盡是真金;不會則世諦流傳,縱有真金,翻成瓦礫?!?禪宗將世俗的價值觀進(jìn)行顛倒,遇貴即賤,遇賤即貴,《汾陽錄》卷下:“麗水之真金不重,塵途之瓦礫非輕。”《宗鏡錄》卷2:“執(zhí)礫而盡成真金,攬草而無非妙藥。” 對此禪宗詩歌有精彩的吟詠: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dāng)知萬法即皆如。 《楞伽師資記·慧可》

          放下身心如敝帚,拈來瓦礫是黃金。驀然一下打得著,大地山河一法沉。 《頌古》卷25九峰升頌

          暗撒驪珠成瓦礫,閑傾鴆毒是醍醐。冤將恩報滅胡種,舉眼無親真丈夫。 《續(xù)古》卷6《或庵體》

          昔未厭瓦礫,今豈重金璧?金璧有所重,瓦礫未可擲。瓦礫謂金璧,殺盜應(yīng)非逆。金璧謂瓦礫,圣賢失蹤跡。金璧而金璧,瓦礫而瓦礫??鄻犯髌降龋ǚo假借?!豆抛鹚蕖肪?0《清遠(yuǎn)》

          慧可偈形象地說明迷時不識自性,不敢勇于承當(dāng),將摩尼寶珠看成瓦礫。一旦開悟,就會驀然發(fā)現(xiàn)被自己賤視的瓦礫原來就是無價真珠;九峰升頌系吟詠香嚴(yán)擊竹悟道公案,側(cè)重瓦礫的機(jī)用。香巖拋瓦礫擊竹而開悟,普通的瓦礫便驀然具有了不尋常的意義。或庵體詩則謂宗師接人,遇賤即貴,遇貴即賤,將驪珠作瓦礫,粉碎學(xué)人的貴賤心;將鳩毒作醍醐,滅絕學(xué)人的分別念?!俄灩拧肪?8枯木成頌鰲山成道公案:“忽然自肯成家業(yè),瓦礫拈來也是珍?!敝^得道之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與或庵體用意相同,都是贊賞珠礫不二的大機(jī)大用。卷7祖印明頌風(fēng)幡公案:“若還踏著鄉(xiāng)關(guān)路,瓦礫無妨喚作金?!敝^參學(xué)者獲得風(fēng)幡妙悟之時,即是回到精神故里,消泯了一切對立觀念,珠礫不二,萬法圓融。 清遠(yuǎn)的頌,表達(dá)了透徹的禪學(xué)感悟:從平等性來說,既不厭瓦礫亦不重金璧,礫金不二,貴賤一如,所謂山即是水,水即是山;從區(qū)別性來看,則金璧是金璧,瓦礫是瓦礫,如果視瓦為金,則有瓦礫之性的殺盜之徒就會猖狂橫行;如果等金作瓦,則稟持金璧之質(zhì)的圣賢之輩就會吞聲失跡,因此,金璧瓦礫又緇白分明,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瓦礫與金璧,一方面圓融不二“各平等”,一方面又各住自位“無假借”。禪宗通過對《涅槃經(jīng)》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使得經(jīng)文意象內(nèi)涵在禪悟?qū)用嫔嫌辛溯^大的延伸與拓展。

          3.“本有今無”偈要旨

          《涅槃經(jīng)》中有一則著名的偈頌,在北本《涅槃經(jīng)》卷10、卷17、卷27、卷28中四處都曾出現(xiàn):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此偈的要旨是以世間事物的無常來反襯佛性的恒常。“若世間法本無今有則名無常,譬如瓶等,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名無常?!本?1師子吼菩薩曾就此問質(zhì)疑于佛:“若使眾生從本已來無菩提心,亦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眾生佛性亦應(yīng)如是,本無后有。以是義故,一切眾生應(yīng)無佛性!” 佛的回答則明確地區(qū)分了“心”與佛性的不同:“一切眾生實有佛性。汝言眾生若有佛性,不應(yīng)而有初發(fā)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無常,佛性常故?!本?8由此可見,“本有今無,本無今有”所指稱的是世間法,亦即“有法”有為法?!赌鶚劷?jīng)》卷17佛對它的多重界定也充分說明了這一意旨。如①本有——無量煩惱,今無——大般涅槃;本無——般若波羅蜜,今有 ——諸煩惱結(jié)。②本有——父母和合之身,今無——金剛微妙法身;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今有——四百四病。③本有——無常無我無樂無凈,今無——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無——本不見佛性,今有——無常無我無樂無凈。④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今無——畢竟空定;本無——中道實義,今有——于一切法有著心。既然“本無今有”指稱的是有為的世間法,則無為法不在此限: “佛性者非陰界入,非本無今有,非已有還無。”卷27“譬如盲人,不見日月,良醫(yī)療之,則便得見。而是日月,非是本無今有。涅槃亦爾,先自有之,非適今也?!本?1此偈的要旨,正如學(xué)者所說,“是在解決佛性究竟是常抑是無常的問題,也即是解決涅槃常樂我凈的問題,因為佛性是常,才能夠獲得涅槃的常樂我凈,若佛性無常,那還有什么涅槃不涅槃可言,所以這首偈的提出,無異說就是本經(jīng)一個最重要的所在,換言之,也即是涅槃思想一個最重要的焦點”,“‘本有今無’一偈的主旨,在于否定佛性屬有為法所攝,蓋因為佛性不屬三世有法所攝,故其與‘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是等物,悉是無?!囊饬x不同,……此差別即是前者為無常如世間物——有為法攝,后者是常佛性如來——非三世有法所攝”。張曼濤《大般涅槃經(jīng)中的涅槃思想》,《華岡佛學(xué)學(xué)報》第3期。 由于此偈為佛陀多次宣說,極其重要,參禪者將它看作是非常嚴(yán)肅的問題,將能否究明它的意旨看作是參禪的先決條件:

          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jīng)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傳燈》卷28《神會》

          禪宗對四出偈的體證,與經(jīng)文合若符契。龐蘊臨終遺戒“但愿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五燈》卷3《龐蘊》,意為將妄念除去,而不可在清凈的本心之上填塞妄念。龐蘊所說的“所有”即是指“本有”的煩惱習(xí)氣,“所無” 是“本來無一物”的清凈本心。這是站在經(jīng)文原意立場上的體證。神會則認(rèn)為: “本有者,本有佛性。今無者,今無佛性”,“今言無佛性者,為被煩惱蓋覆不見,所以言無。‘本無今有’者:‘本無’者,本無煩惱;‘今有’者,今日具有煩惱?!鄙駮斫獾姆鹦浴氨居小?,深契《涅槃經(jīng)》佛性“始有”觀念;而神會的“今無”今無佛性則相當(dāng)于《涅槃經(jīng)》的“本有今無偈”中的“本有” 本有煩惱。神會將經(jīng)文“本有”煩惱的原旨闡發(fā)為“本有”佛性,與經(jīng)文 “今無”佛性相回應(yīng),使《涅槃經(jīng)》偈語本有煩惱今無佛性、本無佛性今有煩惱這種在迷失論層面的同義回環(huán),拓展為本有佛性、煩惱蓋覆、去塵見性的重重遞進(jìn),從而使得這首著名的經(jīng)偈涵蓋了本心論本有佛性、迷失論煩惱蓋覆,并潛蘊著開悟論、境界論去除煩惱明心見性的方法和明心見性的境界的禪學(xué)感悟,是對經(jīng)文意旨的創(chuàng)造性拓展。

          《涅盤經(jīng)》-《涅槃經(jīng)》與禪宗的開悟論

          《涅槃經(jīng)》的開悟論也很有特色,經(jīng)文以警拔的文句,描繪了人生無常,使人悚然生起求取解脫的意念?!赌鶚劷?jīng)》提出了“防六賊”、“龜藏六”、“牧?!?、“調(diào)象”等漸修之門。但《涅槃經(jīng)》更注重一念成佛不落言筌的頓悟,提出了圓融通達(dá)的語言觀,應(yīng)病與藥的對治門,以及超越對立的不二門。凡此,都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特別是禪宗對《涅槃經(jīng)》常與無常的創(chuàng)造性體證,使得《涅槃經(jīng)》與禪宗思想在更深的層面交匯摩蕩。

          1.對生死無常的譬喻

          為了警醒世人生起修行解脫之念,《涅槃經(jīng)》以一幅幅慘戚的畫面,描摹了有為法無常遷變的慘烈圖景,從而使人生起對無為法的涅槃之常的追求與向往:

          是身不堅,猶如蘆葦、伊蘭、水泡、芭蕉之樹。是身無常,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瀑水、幻炎,亦如畫水,隨畫隨合。是身易壞,猶如河岸臨峻大樹。是身不久,當(dāng)為狐狼、鴟梟、雕鷲、烏鵲、餓狗之所食啖。誰有智者當(dāng)樂此身?…… 是故當(dāng)舍如棄涕唾。卷1

          當(dāng)觀是身,猶如芭蕉、熱時之炎、水泡幻化、乾闥婆城、器電光,亦如畫水、臨死之囚、熟果、段肉。如織經(jīng)盡,如碓上下。當(dāng)觀諸行猶雜毒食,有為之法多諸過患。卷2

          在《涅槃經(jīng)》看來,生死是眾苦的根本,人生百年如同一瞬,如江水東流不暫回,如殘照西山色漸暗,如擊石時閃現(xiàn)的火花,如過隙時奔逸的白馬,如風(fēng)中搖曳的燈火,如草際閃爍的露珠,如生長在危崖的樹木,如飄逝過眼前的電光。站在無常的立場上來觀看這一切,會發(fā)現(xiàn)生命分分秒秒都在流逝凋枯:“猶如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于屠所!” 卷38世間有為法,皆從因緣生。既從因緣生,復(fù)從因緣滅。經(jīng)文對無常的描述,正是為了使人對精神現(xiàn)象和物質(zhì)現(xiàn)象生起厭離舍棄之感,從而趣向佛法,證得生命的永恒。

          《涅槃經(jīng)》對生命無常的描述,有著名的“篋蛇”喻。經(jīng)文以筐篋比喻人身,以四毒蛇比喻組成人身的地、水、火、風(fēng)四大。四蛇窺伺到人懈怠之時,吐氣嚙咬,傷害人命。四蛇中只要有一蛇嗔恨都可致人于死地:“是四毒蛇雖同一處,四心各異。四大毒蛇,亦復(fù)如是,雖同一處,性各別異。”卷23禪林歌吟,常?;闷湟猓宰跃詣睿骸吧砣缢夏?,命似當(dāng)風(fēng)燭。當(dāng)須慎四蛇,持心舍三毒!”《龐居士語錄》卷中“慎四蛇”是使人當(dāng)心無常的侵害。正覺之頌,則主張于肉質(zhì)生命壞滅之時,體證空曠澄明的悟境:“四蛇篋壞,六賊家破,空空空處露裸裸。只將者個參一生,還以一生參者個。”《宏智廣錄》卷7無常的世人猶如盲龜在生死之海沉浮,故《涅槃經(jīng)》設(shè)立了盲龜值木孔喻,以提示在短暫的'人生中值遇佛法的難得:“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卷2“清凈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本?3此喻以其形象精警,而為禪林所廣泛使用。如《五燈》卷18《坦然》:“生死海廣,劫殫罔通。得遇本分宗師,以三要印子,驗定其法,實謂盲龜值浮木孔耳。”《雪峰錄》卷下:“佛法難逢,猶盲龜值木,似纖芥授針?!薄蹲阽R錄》卷26:“圓宗罕遇,若芥子投于針鋒;正法難聞,猶盲龜值于木孔?!?禪詩化用此意,用鮮明的意象摹寫師家接引學(xué)人的情境: “曾向滄溟下浮木,夜?jié)喙步用??!薄侗處r錄》第19則人生無常,正法難聞。在無常的人生中得到明眼宗師的接引,參透無常之理,即可獲得超越質(zhì)礙的自由通脫。

          《涅槃經(jīng)》的無常觀念,為禪宗思想所廣泛汲取。但是,這種汲取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繼承。禪宗對《涅槃經(jīng)》無常觀有著獨特的體驗:

          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鹦匀舫#f什么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fā)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zhí)于邪常,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凈?!秹?jīng)·頓漸品》

          慧能認(rèn)為,不變的常是死常,變化的常才是真常,所以佛性無常恰恰深刻地闡述了佛性真常的道理。無常是佛性的一種作用,常也是佛性的一種作用,因此不能執(zhí)著于一邊?!坝谐U?,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種種無常實際上就是常,一切法都是常。一切善惡諸法全是佛性,我們的語言、行為全是佛性。如果認(rèn)為除此以外還另有一個常,另有一個佛性要修,那就永遠(yuǎn)解脫不了。無常中有常,一切都在變化,而這個一切都在變化的本身并沒有變。離開了無常就沒有常,不能只看到變而看不到不變;也不能只看到不變而看不到變。把常與無常對立起來是偏見。要深入體證佛性,就必須超越分別思維。佛性超越了常與無常,超越了分別思量。

          慧能的另一弟子志道對《涅槃經(jīng)》的疑惑也與常無常相關(guān)。志道說自己出家后,研讀《涅槃經(jīng)》已十載有余,仍然不明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要義,因為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一切眾生都有二種身,一是色身,一是法身。色身變化,有生有死;法身永恒,沒有意識也沒有感覺。然而經(jīng)文說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講的到底是哪個身寂滅,哪個身享樂?如果說是色身,色身在毀滅的時候,組成它的地水火風(fēng)四大都分散了,只有痛苦,不能把這種苦說成是極樂;如果說是法身寂滅,那就和草木瓦石一樣毫無知覺,誰又能享受極樂?另外,事物的本性也就是生滅變化的本體,生就是從本體中產(chǎn)生出現(xiàn)象和作用,滅就是現(xiàn)象或作用返回本體。如果有再生,就不斷在生死之中循環(huán);如果沒有再生,就永遠(yuǎn)歸于寂滅,豈不又與草木瓦石相同。人被無生無死的涅槃所束縛,連再生都不可能,還有何極樂可言?六祖聽了,斥之為外道斷常邪見,指出在肉體色身之外還另有一個法身的看法,是脫離了生死而追求涅槃,這種觀點推斷涅槃是永恒極樂的,主張有一個享受永恒極樂的身體,這是執(zhí)著于生死,沉溺于世俗快樂的表現(xiàn)?;勰苤赋觯廾林苏J(rèn)為五蘊聚合構(gòu)成了人的自體實相,錯誤地分別外在的現(xiàn)象,貪生惡死,不懂得這一切都如同夢中幻影,反而把永恒極樂的涅槃視為苦的表現(xiàn),終生追求長生的樂趣。佛出于憐憫這些愚人的緣故,才講涅槃是真正的快樂,于剎那之間無生無滅,也沒有無生無滅的涅槃現(xiàn)象,這就是寂滅的顯現(xiàn)。而在寂滅顯現(xiàn)的時候,又覺察不到它的蹤影,這才是永恒的極樂。這種極樂既沒有可以享受者,也沒有不可以享受者,哪里又有一體五蘊的名稱?說涅槃禁止和降伏了一切事物,使這些事物不能再生,是詆毀佛法之言。為了進(jìn)一步破除志道的邊見,六祖吟誦一偈: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zhí)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dá)無取舍。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xiàn)眾色象,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圣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yīng)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fēng)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秹?jīng)· 機(jī)緣品》

          志道聞偈,當(dāng)即大悟。偈文說,至高無上的大涅槃,光明圓滿靈然不昧。愚人將它誤解為死亡,外道將它錯認(rèn)為斷滅。那些只具聲聞、緣覺認(rèn)識水平的人,又認(rèn)為它不是能通過努力達(dá)到的。這都是世俗的偏見,是產(chǎn)生六十二種錯誤觀點的根本原因,都是錯誤地設(shè)立了種種虛假的名稱,沒有真實的含義。只有具有超常智慧的人,才能懂得涅槃的真理,既不追求涅槃,也不舍棄涅槃。他們知道構(gòu)成人身的五種物質(zhì)和精神要素,以及其中作為主宰的“自我”,還有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聲音相貌,都毫無例外地是夢中的幻影。不區(qū)別凡圣,不執(zhí)著涅槃的無生無死,就沒有生死和輪回。時時順應(yīng)各種感官所起的作用,心中又不執(zhí)著于這些作用。了了洞知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卻又不執(zhí)著于辨明一切。即便劫火把大海燒干,災(zāi)風(fēng)把須彌山吹倒,這真實、永恒、極樂的寂滅,正是涅槃的表現(xiàn):

          禾山普化忽顛狂,打鼓搖鈴戲一場。劫火洞然宜煮茗,嵐風(fēng)大作好乘涼。四蛇同篋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滄海月明何處去,廣寒金殿白銀床?!段鍩簟肪?6《可遵》

          禾山四打鼓,普化搖鈴鐸,都是游戲人生的典型表征。對于參透生死之人,劫火熊熊燃燒之時,正好從容煮茗;嵐風(fēng)摧山毀岳之際,恰宜快意乘涼。雖然四大毒蛇為害著蘆葦般脆弱的人身,禪者卻超然于肉體之外,好像在觀看與自己毫無干系的一出戲劇;縱使日月二鼠侵蝕著生命的枯藤,禪者已蟬蛻皮囊,宛然是在欣賞大化流衍的一軸畫卷。當(dāng)肉體灰飛煙滅之時,晶瑩自性與宇宙法性合而為一,即可飛升月殿,高臥銀床。

          《涅槃經(jīng)》指出,認(rèn)識色身的無常,要警惕六賊防護(hù)六塵。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六境。由于它們“能劫一切諸善法故,如六大賊能劫一切人民財寶”卷23,因此又稱“六賊”。經(jīng)文指出,修行者對之須加意防護(hù),否則就會被六賊所驅(qū)遣,而喪失禪悟慧命:“卻被六賊驅(qū),背卻真如智。終日受艱辛,妄想圖名利。”《龐居士語錄》卷中“不須癡,癡被無明六賊欺。惡業(yè)自身心所造,愚迷披卻畜生皮?!薄渡苹垆洝肪?癡迷是被六賊欺凌的根由,因此必須破除自心的癡迷,才不會為之所欺:“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jǐn)_,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yán),無數(shù)法門,一一成就。” 《第二門破相論》“燒六賊,爍眾魔,能摧我山竭愛河?!薄秱鳠簟肪?0《丹霞》富有禪門本色的是,禪宗既將六塵視為怨賊,也將六塵視為覺悟的原因:“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信心銘》這是因為,從空性的立場上看,“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zhí)著。涅槃生死本平,四海阿誰厚薄?”《傳燈》卷29《志公》“六塵皆是真宗,萬法無非妙理”《宗鏡錄》卷1。如果以六塵為縛就會羈絆靈性的開展,束縛心靈的自由。了悟六塵本空,則可獲得涅槃生死一如、六塵是涅槃之門的感悟,在行住坐臥、色聲香味、森羅萬象中體驗生命的真諦,從而使此岸與彼岸、理想與現(xiàn)實、菩提與煩惱圓融不二,在色聲紛紜的現(xiàn)象界中,獲得精神生命的充實與自由。

          禪宗對《涅槃經(jīng)》防護(hù)六塵的創(chuàng)造性體證,還體現(xiàn)在對待色塵的態(tài)度上?!赌鶚劷?jīng)》對色欲大張撻伐,視之為洪水猛獸:“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住是大乘大般涅槃,深觀此愛,凡有九種:一如債有余,二如羅剎女婦,三如妙花莖中有毒蛇纏之,四如惡食性所不便而強(qiáng)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樓迦子,七如瘡中息肉,八如暴風(fēng),九如彗星”卷13,主張嚴(yán)加防護(hù),以避免毀壞戒體: “復(fù)有菩薩自言戒凈,雖不與彼女人身合,嘲調(diào)戲笑,于壁障外遙聞女人瓔珞環(huán)釧種種諸聲,心生愛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凈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凈戒具足。”卷31而禪宗的態(tài)度卻通脫得多:“異日因四眾士女入院,凈慧問師曰:‘律中道,隔壁聞釵釧聲即名破戒。見睹金銀合雜朱紫駢闐,是破戒不是破戒?’師曰:‘好個入路!’”《傳燈》卷25《道潛》 與《涅槃經(jīng)》的收視內(nèi)斂截然相反。在禪宗看來,只要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當(dāng)處發(fā)生,隨處解脫,則美色不但污毀不了戒體,反而有助于參禪悟道:“但隨緣體妙,遇境知心,乃至見色聞聲俱能證果,花飛釧動盡可棲神。”《宗鏡錄》卷43

          與“防六賊”相類的《涅槃經(jīng)》妙喻,還有“龜藏六”等卷1,指將六根收斂深藏,不起攀援逐境之心。此喻以其形象凝練,而為禪林所稱引。參禪悟道,即是要使六根內(nèi)斂,不與六塵相接,這種情境,即是“烏龜水底深藏六” 《古尊宿》卷9《慈照》、“返照自如龜六藏”《宏智廣錄》卷8。禪宗在此基礎(chǔ)上,進(jìn)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換,主張“藏六”且泯除“藏六”的意念: “問:‘如龜藏六時如何?’師曰:‘文彩已彰?!唬骸疇幠翁幪師o蹤跡。’ 師曰:‘一任拖泥帶水?!薄段鍩簟肪?9《元佑》“藏六”固然是高深的境界,但如果執(zhí)著于此種觀念而沾沾自喜,認(rèn)為這樣就如羚羊掛角全無蹤跡可尋,仍是拖泥帶水缺乏干凈利落,尚非徹悟。禪宗還進(jìn)一步指出,僅僅“藏六” 還不夠,因為被動地內(nèi)斂,一旦遇到誘惑,極可能重新生起攀援之心,從而為野干所啖。只有修行到無纖毫罣礙的地步,才能一了百了,故正覺禪師諄諄告誡: “汝胸中不得著個元字腳。若有余未盡,千生萬劫帶累汝在。藏六直如龜慎縮,骨頭奈有卦文何!有恁么病痛底禪和子,更須是透一遍去?!薄逗曛菑V錄》卷4

          除“防六賊”、“龜藏六”之外,《涅槃經(jīng)》還用“牧?!?、“調(diào)象”來比喻調(diào)養(yǎng)心性。佛經(jīng)常以狂野的牛比喻人心,以牛貪草料象征見取?!赌鶚劷?jīng)》說: “良田平正,無諸沙鹵惡草株杌,唯悕天雨。言調(diào)牛者,喻身口七。良田平正,喻于智慧。除去沙鹵惡草株杌,喻除煩惱?!本?“凡夫之人不攝五根,馳騁五塵,譬如牧牛,不善守護(hù),犯人苗稼。……如善牧者,設(shè)牛東西啖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念慧因緣故,守攝五根,不令馳散。” 卷22“牧牛”之喻,是禪林用來形容調(diào)心的典型意象。醉象狂暴,多有殺戾之心,《涅槃經(jīng)》以之比喻冥頑不靈之心:“譬如醉象,狂?馬矣?暴惡,多欲殺害。有調(diào)象師,以大鐵鉤,鉤斫其頂,即時調(diào)順,惡心都盡。一切眾生,亦復(fù)如是。貪欲嗔恚愚癡醉故,欲多造惡。諸菩薩等,以聞法鉤斫之令住,更不得起造諸惡心。”卷25禪林沿用此喻,感嘆心性未調(diào)伏者的迷失:“經(jīng)年度月,擔(dān)擎人我??裣鬅o鉤,不能制伏。壞凈蓮池,圖個什么!”《汾陽錄》卷上禪宗甚至將之目為眾惡之首?!胺蛏⑿恼撸瑦褐兄異?,如無鉤醉象蹋壞華池,穴鼻駱駝翻倒負(fù)馱。疾于制電,毒逾蛇舌!”《宗鏡錄》卷44

          2.圓融通達(dá)的語言觀

          “防六賊”、“龜藏六”、“牧?!?、“調(diào)象”,都是漸修之門?!赌鶚劷?jīng)》的開悟論,更注重頓悟成佛。在大乘經(jīng)典中,《法華經(jīng)·提婆達(dá)多品》龍女發(fā)心而成就佛道,《楞伽經(jīng)》卷4說:“無所有何次!”指出成佛并沒有什么次第可說?!度A嚴(yán)經(jīng)》卷10云:“初發(fā)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經(jīng)》卷38說:“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可見中國佛教,到了隋唐之間,發(fā)心頓入佛道,已成多數(shù)學(xué)者的共識?!赌鶚劷?jīng)》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為佛教史上宣揚頓悟的范例:“波羅奈國有屠兒,名曰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jīng)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本?9此種直截明快的方式,深為注重頓悟的禪宗所激賞:“若頓見真性,即一念成佛。故知利鈍不同,遲速在我。”《宗鏡錄》卷17“一念相應(yīng)一念成佛,一日相應(yīng)一日成佛,何須數(shù)劫漸漸而修?”同上卷14

          一念成佛的頓悟法門,在時間上將歷劫苦修化為一念回向,在程式上將復(fù)雜繁瑣的步驟一掃而空。這在《涅槃經(jīng)》語言觀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赌鶚劷?jīng)》中有一則著名的記載,說釋尊為太子時所生之子善星比丘,出家后“雖復(fù)讀誦十二部經(jīng)獲得四禪,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義”,終于退失所得之解脫,以生身墮于無間地獄卷33??梢姡词拐b讀了再多的佛經(jīng),如果不能了悟其精髓,也不免淪陷地獄。禪宗清醒地意識到,“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jīng),猶自不免輪回,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jīng)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第六門血脈論》。認(rèn)為與其像善星那樣,還不如過隨緣適性的生活。 《臨濟(jì)錄》:“如善星比丘,解十二分教,生身陷地獄,大地不容,不如無事休歇去。饑來吃飯,睡來合眼,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緣此,禪宗對玩弄文字概念之徒大張撻伐:“是不是,非不非,是即龍女頓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墜?!?《證道歌》有一種外道,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衍為百義,義寓雙關(guān),是非兩可,以致于以不是為是,不非為非,這種概念游戲,徒增無明,損害正見。從是的角度看,法華會上龍女獻(xiàn)珠,佛為說法,龍女頓悟無生法忍,疾得解脫;從非的角度看,善星比丘因不解佛經(jīng)真實之義,妄加揣測,自以為是,反成謗法,而墮于惡道。禪林運用奇特的機(jī)法,說明語言文字的不可執(zhí)著,表征著對《涅槃經(jīng)》不立文字精髓的深邃領(lǐng)悟。如孚上座即以坐化入滅的方式,表征著《涅槃經(jīng)》不立文字的精髓。《壇經(jīng)·機(jī)緣品》:慧能聽尼誦讀《大涅槃經(jīng)》,即知妙義,遂為其解說?!澳崮藞?zhí)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嵩唬骸稚胁蛔R,焉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guān)文字!’” 《五燈》卷7《孚上座》:“一日謂尚書曰:‘來日講一遍大《涅槃經(jīng)》,報答尚書?!瘯慢S茶畢,師遂升座。良久,揮尺一下曰:‘如是我聞。’乃召尚書,書應(yīng)諾。師曰:‘一時佛在?!隳嗣撊ァ!?/p>

          《涅槃經(jīng)》中對“仙陀婆”的描述也反映了對不立文字的提倡。古代西印度有鹽、鐵、馬、水等四種名產(chǎn)。當(dāng)時有一個國王,國王有一個非常乖巧伶俐的大臣。國王如果需要四種名產(chǎn)中任何一物,只須呼“仙陀婆,仙陀婆”,該大臣即知國王索求何物。經(jīng)文以此說明“如來微密之教難可得知,唯有智者乃能解我甚深佛法,非是世間凡夫品類所能信也”卷9。禪林沿用此意,用“仙陀”、 “仙陀客”、“仙陀婆”形容能自在契入師家機(jī)法,通過語默動靜即能正確判斷對方所要表達(dá)意旨的禪客或弟子?!跋赏悠攀滦行修k,舜若多身處處宜”《宏智廣錄》卷8,系在本意上運用此典。禪林更習(xí)用“仙陀”象征領(lǐng)會語言未發(fā)之前的意旨:

          文殊白槌報眾知,法王法令合如斯。會中若有仙陀客,不待眉間毫相輝。 《古尊宿》卷39《光祚》

          世尊升座,大眾云集,文殊白槌說“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所謂“如是”,即是如其本然。既然如其本然,任何言說都是對它的污染,因此世尊下座,不再說法。光祚頌古謂法會之上如果有根性穎悟的禪客,不必等到佛陀眉間放光滔滔說法,即能領(lǐng)悟佛陀的意旨,正所謂“誰是仙陀?未言先領(lǐng)!” 《圓悟錄》卷20雪竇頌古則在此基礎(chǔ)上翻轉(zhuǎn)一層:“列圣叢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會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碧巖錄》第92則?!豆抛鹚蕖肪?8《清遠(yuǎn)》:“遍界不藏全體露,絲毫有見事還差。會中誰是仙陀客?不動纖塵便到家。真實到家之者,得意忘言。伶俜在外之人,隨情起解。情解既起,名相是興。言意兩忘,十方咸暢?!?仙陀客得意忘言,根本用不著舉揚纖毫語言的塵埃。

          《涅槃經(jīng)》摒棄語言文字,但經(jīng)文自身卻洋洋灑灑,雄奇奔放,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并且妙喻層出,如黃鐘大呂,宮商迭奏,這與其摒棄語言文字的主張并不相悖?!赌鶚劷?jīng)》雖多立巧比妙譬,卻十分清醒地意識到譬喻的局限性,提出“以非喻為喻”、“遍喻非真實”的觀點,提示學(xué)人在領(lǐng)會譬喻之旨的同時,要見月忘指,不可粘著于語言文字:“如來有時以因緣故,引彼虛空以喻解脫,如是解脫即是如來。真解脫者一切人天無能為匹,而此虛空實非其喻。為化眾生故以虛空非喻為喻?!怯髡?,如無比之物不可引喻,有因緣故可得引喻。如經(jīng)中說面貌端正猶月盛滿,白象鮮潔猶如雪山,滿月不得即同于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真解脫,為化眾生故作喻耳,以諸譬喻,知諸法性皆亦如是?!本?“云何遍喻?……凡所引喻不必盡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復(fù)全取。……譬如有人初不見乳轉(zhuǎn),問他言乳為何類,彼人答言如水、蜜、貝。水則濕相,蜜則甜相,貝則色相。雖引三喻,未即乳實。”卷29這是相當(dāng)通達(dá)圓融的語言觀。作為對精彩譬喻的反撥,《涅槃經(jīng)》以悟為準(zhǔn)則,提出了著名的“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

          諸佛常軟語,為眾故說粗。粗語及軟語,皆歸第一義。《涅槃經(jīng)》卷20。按禪宗典籍引此二句時,常作“粗言及細(xì)語,皆歸第一義”,參《正法眼藏》卷3之下、《五燈》卷13《文邃》、卷19《法泰》、《古尊宿》卷25《守芝》、卷28《清遠(yuǎn)》、《續(xù)古》卷2《真歇了》、卷3《佛性泰》等。

          之所以“粗言”、“軟語”皆歸第一義,是因為“種種聲教,若微若著,若權(quán)若實,皆為佛道而作筌蹄”《宗鏡錄》卷29。禪宗發(fā)揮此義,極富活力與生機(jī)。《五燈》卷13《文邃》:文邃禪師與道士論義,道士立義曰: “粗言及細(xì)語,皆歸第一義?!蔽腻湔f:“道士是佛家奴?!钡朗吭唬骸疤稚?” 師曰:“第一義何在?”道士無語。 洞明個中三昧,即可獲得應(yīng)機(jī)說法的透脫與自由,信手拈來觸處春:“開口有時非,開口有時是。粗言及細(xì)語,皆歸第一義。釋迦老子碗鳴聲,達(dá)摩西來屎臭氣。唯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五燈》卷19《法泰》“粗言及細(xì)語,皆歸第一義。三家村里老婆,惡口廝罵,穢語廝爭,盡是面門放光,助佛揚化?!薄独m(xù)古》卷2《真歇了》 但如果將這種機(jī)法運用得過了頭,則又陷于新的執(zhí)著,對此仍然要予以拂除。有僧問投子:“一切聲是佛聲,是不?”投子云:“是?!鄙疲骸昂蜕心悍型滕Q聲。”投子便打。僧又問:“粗言及細(xì)語,皆歸第一義。是否?”子云: “是?!鄙疲骸皢竞蜕凶黝^驢,得么?”投子便打《五燈》卷5《大同》。投子的舉措,旨在打破文字執(zhí)著等一切計較分別。僧人舉出“一切聲是佛聲” 及《大涅槃經(jīng)》“粗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二句,問其義對錯,投子均予肯定的答復(fù),是拈提“即文字之平等一味之禪”之旨。其僧執(zhí)著文字,墮于惡平等的見解,乃以屎沸、碗鳴聲亦是佛聲,呼和尚為一頭驢亦歸第一義來反問投子,投子遂予一打,以使他放下偏執(zhí)。

          3.應(yīng)病與藥的對治門

          《涅槃經(jīng)》尤其注重對治之門。所謂對治,意為否定、遮遣,指以道斷除煩惱等。佛教四悉檀之一即是對治悉檀,指佛隨應(yīng)眾生之心病,而以法藥對治眾生各自的煩惱惡業(yè),亦即應(yīng)病與藥,如為破貪欲而說不凈觀,為破嗔恚而說慈悲觀,為破常見而說空教,為破斷見而說有門。經(jīng)文說:“深樂觀察諸對治門。所謂苦樂、常無常、凈不凈、我無我、實不實、……為無為、斷不斷、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常樂觀察如是等法對治之門?!本?“為計常者說無常想;計樂想者為說苦想;計我想者說無我想;計凈想者說不凈想?!本?《涅槃經(jīng)》的對治門和《維摩經(jīng)》不二法門,深刻影響了禪悟思維,慧能在《壇經(jīng)》中即提出了著名的“三十六對”理論。禪宗充分運用這一法門,用真實對虛妄,用非心對即心,用彼岸對此岸,用靜寂對躁動,用清醒對昏沉:“為有妄故,將真對妄。推窮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總是假名,二事對治,都無實體” 《傳燈》卷5《本凈》,“即心即佛,是無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同上卷7《自在》,“此岸與彼岸,是相待對治之說”同上卷13《宗密》,“對治者,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藥,對彼二病,故名對治”《永嘉集》。但是,縱使對這個微妙法門本身,也不能執(zhí)著,一旦執(zhí)著,又會成為心病。所謂本自無縛,不用求解,因此禪宗又說“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yè)”《傳燈》卷6《慧?!?,“分別凡圣,煩惱轉(zhuǎn)盛。計較乖常,求真背正。雙泯對治,湛然明凈”同上卷30《法融》,“如來為有心者說有生死,菩提對煩惱得名,涅槃?wù)邔ι赖妹?,此皆對治之法。若無心可得,即煩惱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無心論》。

          對治法門注重接機(jī)方法,《涅槃經(jīng)》提倡“應(yīng)病與藥”的機(jī)法。經(jīng)文以醫(yī)師對癥施藥,喻佛菩薩等順應(yīng)所對之根機(jī)而說法。禪宗師家接引學(xué)人時“皆應(yīng)病與藥,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jì)”《五燈》卷10《文益》,“善知識者觀機(jī)設(shè)教,應(yīng)病與藥成就眾生,種種方便亦復(fù)如是”《古尊宿》卷44《克文》,“佛子之心,無非利樂。眾生界中,應(yīng)病與藥?;虺史鹗?,或出驢腳。我宗赫然,莫錯莫錯”。同上卷45《克文》一大藏教、五家七宗的門庭施設(shè)都可以看作是應(yīng)病與藥,《碧巖錄》第87則:“世尊四十九年,三百余會,應(yīng)機(jī)設(shè)教,皆是應(yīng)病與藥?!薄洞让魉募忆洝ご让鲌A》:“諸佛出世,善巧多方。一大藏教,應(yīng)病與藥?!?/p>

          這種應(yīng)病與藥的機(jī)法,也好像“黃葉止啼”?!赌鶚劷?jīng)》說,如來見眾生欲造諸惡時,就為他們說三十三天之常樂我凈,使聞?wù)咝纳矘范谧魃茦I(yè),斷止其惡。然此實乃生死,屬無常、無樂、無我、無凈,言“常樂我凈”者,是如來為度化眾生的方便言說,就好像嬰兒啼哭時,父母用楊樹的黃葉當(dāng)作金子給小兒,讓他停止啼哭。然而黃葉并不是真金,只不過是父母的方便設(shè)引卷20。

          對這種機(jī)法,禪宗尤為欣賞。禪師在上堂時,提醒參學(xué)者自悟自肯,而不可粘著于語言:“汝等諸人各自回光返顧,莫記吾言。汝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所以假設(shè)方便,奪汝粗識,如將黃葉止啼?!薄秱鳠簟肪?1《慧寂》“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甚交涉。”《古尊宿》卷2《希運》 晦堂禪師甚至將全部佛教理論都視為黃葉止啼:“祖師西來,只要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乃至三乘十二分教,如將黃葉作金錢,權(quán)止小兒啼哭。” 《黃龍四家錄·晦堂心》龐蘊的詩,形象地描摹出未明本心者欣樂聽聞方便之門,而不睹至理的幼稚可笑:“孫兒正啼哭,母言來與金。捻他黃葉把,便即正聲音?!薄洱嬀邮空Z錄》卷下僧問:“如何是道,如何是禪?”禪師答云:

          有名非大道,是非俱不禪。欲識此中意,黃葉止啼錢?!秱鳠簟肪?《公畿》

          道本無名,一旦形諸名字,即乖本體;是非相煎熬,即與禪相遠(yuǎn)。因此,所謂“道”、“禪”,都是黃葉止啼,于不可安立名字的道上,強(qiáng)名之曰道;于無是無非的禪境中,權(quán)且名之曰禪。對于覺悟之人來說,“六窗不著閑光景,七處休尋古佛心。放下不行凡圣路,敢將黃葉當(dāng)黃金?”《續(xù)古》卷2《古巖璧》 不住途中,直趣菩提。

          4.超越對立的不二門

          明心見性的頓悟方法是不二法門。煩惱即涅槃,貪欲即是道,并不是斷盡煩惱方可入于涅槃。如果想斷煩惱而入于涅槃,必然會為涅槃所縛。只有證得煩惱涅槃一如,才是無縛,才是真正入于涅槃。道生《注維摩詰經(jīng)》卷2:“既觀理得性,使應(yīng)縛盡泥洹,若必以泥洹為貴而欲取之,即復(fù)為泥洹所縛。若不斷煩惱即是入泥洹者,是則不見泥洹異于煩惱,則無縛矣。”大正藏第38冊。 《涅槃經(jīng)》深得中道不二的三昧:“明與無明,智者了達(dá)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卷8

          慧能深得此旨,宣稱“佛法是不二之法”《壇經(jīng)·行由品》。在不二法門中,明無明、善惡、我無我等邊見皆得到泯除。禪宗將明與無明的無二之性,歸結(jié)為本心的超越性,如慧能在回答“如何是大乘見解”時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dá),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壇經(jīng)·宣詔品》,“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壇經(jīng)·懺悔品》,“學(xué)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yīng)當(dāng)盡除?!瓱o二之性,是名實性”《壇經(jīng)· 頓漸品》。凡此,都深深地烙上了《涅槃經(jīng)》不二思想的印痕。

          《涅槃經(jīng)》在闡說明與無明不二之理時,有兩則著名的譬喻,一是“功德天黑暗女”喻,一是“二鳥”喻。經(jīng)文以鴛鴦一類的雌雄二鳥,和功德天黑暗女二姊妹,同游而不相離,喻常與無常、苦與樂、空與不空等事理二法,常相即而不離:“是苦、無常、無我等法,亦復(fù)如是,不得相離?!本?對此禪宗的體證是:“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謂因乖常理,成三界無常。若解無常之實,即無常而成常矣。則常與無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經(jīng)》況之二鳥,飛止同居。今于道場,證知一切世間無常,即真常理。”《宗鏡錄》卷7

          在后則譬喻中,佛告訴迦葉說,有位女子想進(jìn)入長者的房舍,她端正美艷,身上綴著瓔珞,自稱是功德大天,所至之處,能變現(xiàn)出種種珍寶。主人聽罷心生欣喜,燃香散花供養(yǎng),恭敬禮拜。此時門外又來一女,容顏丑陋,衣衫襤褸,皮膚皴裂,自稱是黑暗之女,所至之處能使其家所有財寶損毀。主人聽罷,嚴(yán)詞以拒。其女稱屋中那位美女即是其姊,與自己一起進(jìn)止,如果不讓自己進(jìn)入,其姊也不可逗留。主人詢問美少女,美少女說確實如此,兩人一起進(jìn)止,所至之處, “我常作好,彼常作惡;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愛我者,亦應(yīng)愛彼”。主人說,既然有這樣的好惡之事,我一個都不要。二女又相隨至一貧家,貧人心生歡喜,迎請入內(nèi)。經(jīng)文以此說明“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不愿生天,以生當(dāng)有老病死故。是以俱棄,曾無愛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過患,是故貪受生死二法”卷12。這段繪聲繪色情理豐贍的經(jīng)文,深為禪宗所激賞?!安痪垂Φ绿?,不忌黑暗女”成為禪宗超越相對觀念的響亮口號。禪宗運用此典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的意趣:

          1不思善不思惡?!耙荒钚那鍍?,佛居魔王殿。一念惡心生,魔王居佛殿。……老僧恁么舉了,只恐你諸人見兔放鷹,刻舟求劍。何故?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五燈》卷12《繼成》

          2不斷妄不求真?!皢枺骸泄庞醒哉嫘耐氖侨绾?’師曰:‘是立真顯妄?!唬骸绾问钦嫘?’師曰:‘不雜食。’曰:‘如何是妄心?’師曰:‘攀緣起倒是?!唬骸x此二途,如何是學(xué)人本體?’師曰:‘本體不離?!?曰:‘為什么不離?’師曰:‘不敬功德天,誰嫌黑暗女?’”禪林頌不敬功德天不嫌黑暗女:“是真是妄,披金擇沙。同門出入,宿世冤家?!薄俄灩拧肪?7方庵顯頌

          3不落有為不落無為?!吧咸茫骸幸蝗顺础度A嚴(yán)》,暮觀《般若》,晝夜精勤,無有暫暇。有一人不參禪,不論義,把個破席日里睡。于是二人同到黃龍,一人有為,一人無為。安下那一個即是?’良久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薄段鍩簟肪?7《慧南》

          4隨緣任運的平常心。“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畢竟如何?大盡三十日,小盡二十九?!薄独m(xù)古》卷4《山堂洵》“水牯牛飽臥斜陽,擔(dān)板漢清貧長樂。粥足飯足,俯仰隨時。……山家活計,淡薄長情。不敬功德天,誰嫌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薄段鍩簟肪?0《道顏》 “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無煙。不忌黑暗女,不求功德天?!薄洱嬀邮空Z錄》卷中

          《涅槃經(jīng)》運用中道不二法門,提醒學(xué)人不可落于斷常的對立:“解脫亦爾,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凈;若言不空,誰受是常樂我凈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本?“修一切法常者墮于斷見,修一切法斷者墮于常見。如步屈蟲要因前腳得移后足,修常斷者亦復(fù)如是。”卷8斷常二見,是外道偏見。外道的各種惡見雖有多種,總起來看皆不出斷常二種,因此佛教主張遠(yuǎn)離斷常。禪宗也力倡剿絕斷常二見,所謂“修行恐落斷??印薄蹲C道歌》,“勸人天,聽了義,直出輪回生死際。當(dāng)處無心空不生,永棄斷常能所地”《汾陽錄》卷下。超越斷常的禪心,即是圓滿光華的大圓鏡智:

          君不見自心非斷亦非常,普在諸方不入方。亦復(fù)不依前后際,又復(fù)非圓非短長。寂然無生亦無滅,非白非黑非青黃?!渡苹垆洝肪?

          對斷常二見的破除,使禪者獲得如下的禪悟體驗:

          1超越修證。“‘既無佛可成,和尚還得佛用否?’師曰:‘心尚自無,用從何有。’曰:‘茫然都無,莫落斷見否?’師曰:‘本來無見,阿誰道斷!’” 《傳燈》卷28《慧忠》

          2超越有無?!叭魣?zhí)本清凈、本解脫、自是佛、自是禪道解者,即屬自然外道;若執(zhí)因緣修成證得者,即屬因緣外道;執(zhí)有即屬常見外道;執(zhí)無即屬斷見外道;執(zhí)亦有亦無即屬邊見外道;執(zhí)非有非無即屬空見外道,亦云愚癡外道?!?《古尊宿》卷2《懷?!飞苹鄞笫抠试疲?/p>

          如來舉身相,為順世間情??秩松鷶嘁?,權(quán)且立虛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聲。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臨濟(jì)錄》引

          如來境界是超越了三界的涅槃境界,根本沒有所謂的形相可言,只不過為避免世人落于斷見,遂順應(yīng)世間,起了個“如來”的名字,說如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實際上,有形體相狀即非如來,它的真實本體乃是無名無相的本心。 “修行恐落斷???,其斷見者,斷滅自心本妙明性,一向心外著空滯禪寂;常見者,不悟一切法空,執(zhí)著世間諸有為法,以為究竟也。”《大慧錄》卷26 佛教性宗明有,性宗談空,禪宗則是空有不立的中道?!蹲阽R錄》卷45: “是以若偏執(zhí)相而成妄,定據(jù)性而沉空。今則性相融通,真妄交徹,不墮斷常之見,能成無盡之宗?!?禪宗運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說如果執(zhí)著于不落斷常,則這種執(zhí)著的本身又墮入了新的斷常。為了糾此弊端,禪宗對之進(jìn)行反撥,謂修行者不須畏落斷常坑,這就是普智禪師所說的:“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無體蕩無明。莫怕落空沉斷見,萬法皆從此處生。”《宗鏡錄》卷90

          3超越圣凡。“本色衲僧,塞除佛祖窟,打破玄妙門,跳出斷???,不依清凈界?!薄段鍩簟肪?7《從悅》由此生發(fā)出色身法身不二的感悟?!秹?jīng)·機(jī)緣品》中對“外道斷常邪見”、“色身外別有法身”的見解進(jìn)行了激烈的批評,色身法身不二,遂成禪林共識。《宗鏡錄》卷98:“若舍生滅斷常之見,則心佛現(xiàn)前,頓成佛體。經(jīng)明若計靈智之心是常,色是敗壞無常者,則外道斷常之見?!?/p>

          4超越見聞?!八幸娐?,皆墮斷常,不成玄妙?!薄蹲阽R錄》卷38這種觀點導(dǎo)向了禪宗不立文字注重內(nèi)心體驗的方向。禪宗還提出超越斷常的方法,這就是用華嚴(yán)的六相十玄來救治。《宗鏡錄》卷1:“須以六相義該攝,斷常之見方消;用十玄門融通,去取之情始絕!”同書卷46:“又若究竟欲免斷常邊邪之見,須明華嚴(yán)六相義門?!?《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的要旨在于圓融,在珠光交映的圓融境中,以斷常為代表的一切對立見解都如紅爐片雪,消解得無影無蹤。

          《涅槃經(jīng)》還以“涂毒鼓”表示剿絕情識的峻烈機(jī)法?!巴慷竟摹币嗍恰赌鶚劷?jīng)》中著名的譬喻:“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涂大鼓,于大眾中擊之發(fā)聲,雖無心欲聞,聞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jīng)》亦復(fù)如是,在在處處諸行眾中有聞聲者,所有貪欲嗔恚愚癡悉皆滅盡?!本?此喻同樣為禪林稱引,禪宗既將佛祖言詞視為擊涂毒鼓,《圓悟錄》卷13:“諸佛密語,正如擊涂毒鼓。未擬議前先蹉過,才思量處隔千山?!?也將宗門剿絕情識的接人方法喻為擊涂毒鼓?!独m(xù)古》卷4慈航樸頌:“擊涂毒鼓,駕鐵牛機(jī)。萬里不留行,十方俱坐斷?!?馬祖接引百丈時,震威一喝,使百丈根塵震落,三日耳聾,這種峻烈的機(jī)鋒,在禪宗看來,如同擊涂毒鼓。《圓悟錄》卷16: “要會三日耳聾,正如擊涂毒鼓,聞?wù)邌噬硎??!?禪宗指出,“振涂毒鼓” 的作略,“掣電未足以擬其迅,震雷未足以方其威”《圓悟錄》卷17。禪師在示眾時,不無自豪地宣稱這種機(jī)法的直截痛快:

          龍門若為作端午?打動眾人涂毒鼓。髑髏破后遣誰聞,鑒覺盡時敢言普。 《古尊宿》卷28《清遠(yuǎn)》

          還如涂毒鼓當(dāng)軒,一擊聞之皆腦裂。無邊煩惱悉蠲除,夙業(yè)舊殃湯沃雪。 《大慧錄》卷16

          打動涂毒鼓,使人耳聾腦裂,情識蕩盡,意念斷絕,使他過去所造的罪業(yè)如沸湯沃雪般消除,即可復(fù)活自性的妙用,獲得普天普地悉真如的體驗。

          《涅盤經(jīng)》-《涅槃經(jīng)》與禪宗的境界論

          《涅槃經(jīng)》的境界論以超越為特性,表征著悟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xí)不修。……無有動搖。……非行非滅?!怯蟹菬o,非覺非觀?!豢啥靡姡瑹o有相貌?!巧矸遣簧恚豢尚f?!本?禪宗的境界論也以超越為根本精神。禪宗指出,《涅槃經(jīng)》以“如如”為極則,《從容錄》第69則:“南泉問座主:‘《涅槃經(jīng)》以何為極則?’ 主曰:‘以如如為極則?!疲骸畣咀魅缛?,早是變也!’” 所謂“如如” 即是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一旦形諸語言,即破壞了其超越性。因此,從第一義說,涅槃的境界是不可言說的禪悟境界?!赌鶚劷?jīng)》的境界論,表現(xiàn)為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不即不離的處世禪機(jī)、小大一如的空間意識、一切現(xiàn)成的現(xiàn)量境界。凡此,都對禪宗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而廣泛的影響。

          1.超越無常的涅槃妙有

          《涅槃經(jīng)》的境界論,首先表現(xiàn)為對妙有的體證。般若證空,涅槃證有。小乘修行的最基本指導(dǎo)思想是“四念住”,一是觀身不凈,二是觀受是苦,三是觀心無常,四是觀法無我:眾生身不凈,但眾生認(rèn)為是凈,這是顛倒見;眾生所受皆苦,但眾生認(rèn)為有樂,這是顛倒見;眾生心行無常,但眾生認(rèn)為有常,這是顛倒見;一切法無我,而眾生認(rèn)為有我,這是顛倒見。這就是眾生的凈、樂、常、我四顛倒見。而“三法印”就是對治這四顛倒見的。小乘佛教用來判別是不是佛教的“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小乘佛教視世俗世界為 “無常、苦、無我、不凈”,認(rèn)為從無常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唯一出路,是離開世俗世界,灰身滅智。小乘認(rèn)為,凡是有為法都是無常遷變的,一切法無自性,都是因緣所生,都是空。如果說諸行有常、諸法有我,就是外道。

          小乘佛教這種觀點受到大乘教派的激烈抨擊。按照般若類經(jīng)典的看法,小乘雖然提出“三法印”,但其對世俗世界和涅槃的理解,仍是以“實有”的認(rèn)識為基礎(chǔ)。而般若類經(jīng)典認(rèn)為,假有性空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涅槃。但般若類經(jīng)典的這種觀點同樣容易使人產(chǎn)生虛幻感,這就有待于涅槃類經(jīng)典來彌補(bǔ),《涅槃經(jīng)》正是為彌補(bǔ)般若空宗把“空”講過頭而建立的一種新體系。《涅槃經(jīng)》判決本經(jīng)出自般若波羅蜜,又高于般若波羅蜜。它在般若宣揚一切皆空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提出以出世間為“不空”,即“菩提涅槃”亦有常,它可以用法性、法身、如來、般若、菩提、解脫、涅槃等等來表述,與“無常、苦、無我、不凈”相對立,是 “常樂我凈”。世俗人把世間的“無常、苦、無我、不凈”誤認(rèn)為“常樂我凈”,這是顛倒的認(rèn)識,簡稱“四顛倒”。“二乘人”據(jù)此否認(rèn)有出世間的“常樂我凈”,這也是“四顛倒”?!赌鶚劷?jīng)》中大力破除這八種顛倒。小乘破世俗有,大乘又破小乘有,建立涅槃?wù)鎸?,《涅槃?jīng)》提出“常、樂、我、凈”為涅槃的四德,與眾生的四顛倒見相對立:達(dá)涅槃境之覺悟為永遠(yuǎn)不變之覺悟,謂之常;其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自由自在,毫無拘束,謂之我;無煩惱染污,謂之凈卷23。換言之,“?!奔从篮阈裕欠ㄉ淼奶刭|(zhì);“樂”是超乎世間無常之感官享受的樂,是永恒的精神寧靜,是涅槃的性質(zhì);“我”是絕對自由的我,是佛如來的性質(zhì);“凈”是“純清無染”的大凈,是佛性的性質(zhì)。這是對大乘般若空宗理論的進(jìn)一步發(fā)展。本來,在外道學(xué)派及正統(tǒng)婆羅門教中也講常樂我凈四義,原始佛教已對其極力反對,大乘佛教也同樣反對。本經(jīng)偏偏又采用此四德之名,這是因為名相雖同,本質(zhì)卻異:“佛教涅槃的常樂我凈,即解脫即如來之自體,非離自體另有一常樂我凈;外道們則系離自體外而另有一常樂我凈之境,或稱梵境或稱彼岸,此所以彼此大大不同之處。”張曼濤《大般涅槃經(jīng)中的涅槃思想》,《華岡佛學(xué)學(xué)報》第2期。

          真常即是真我。“我?guī)觳刂袩o如是刀”是《涅槃經(jīng)》關(guān)于真我的一則譬喻。迦葉問佛:“非圣凡夫有眾生性皆說有我”,豈不與涅槃四德的“我”相混淆?佛遂設(shè)喻說,譬如王子與貧人,相互來往。貧人見王子有一寶刀,心中貪著。王子后來因事帶著寶刀流亡他國。貧人在一人家寄宿,夢中惦念寶刀,被拘至王所。貧人自言未曾觸摸過寶刀,說起寶刀的形狀也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國王遂恢復(fù)了他的自由,說王室?guī)觳貎?nèi)并無此刀。后來王子回國繼位,問諸臣是否見過寶刀,眾人都說見過,但沒有一個能夠說準(zhǔn)確:

          菩薩摩訶薩亦復(fù)如是,出現(xiàn)于世,說我真相。說已舍去,喻如王子持凈妙刀逃至他國。凡夫愚人說言一切有我,如彼貧人止宿他舍,囈語刀刀?!缡潜娚恢蚁?,喻如諸臣不知刀相。……為斷如是諸邪見故,如來示現(xiàn)說于無我,喻如王子語諸臣言:“我?guī)觳刂袩o如是刀?!鄙颇凶?,今日如來所說真我,名曰佛性。如是佛性,我佛法中喻如凈刀。卷8

          經(jīng)文用“王子持凈妙刀逃至他國”,喻菩薩說真我之相后恐人執(zhí)著故將它舍去;用“諸臣不知刀相”,喻眾生不知真我相;以“我?guī)觳刂袩o如是刀”,喻如來為對治諸邪見而說無我;以實有寶刀,喻如來所說真我。禪林喜用“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來作為對知解、言語、各種施設(shè)門庭的摒棄,以否定的形式達(dá)到對真我、佛性的認(rèn)識:“是故示三玄三要、四料簡、四賓主、金剛王寶劍、踞地師子、一喝不作一喝用、探竿影草、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許多絡(luò)索,多少學(xué)家摶量注解。殊不知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薄独m(xù)古》卷3《圓悟勤》“問: ‘離四句,絕百非,請和尚道?!瘞熢唬骸彝鯉靸?nèi)無如是刀?!薄段鍩簟肪?3《大安省》“知解不消,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故云:我王庫內(nèi)無如是刀?!薄豆抛鹚蕖肪?《希運》“將此狂解遞相沿襲,……苦哉苦哉,我王庫中無如是刀?!蓖暇?0《文悅》可見,《涅槃經(jīng)》認(rèn)為如來宣揚“無我”只是權(quán)宜之說,“為修空故說言諸法悉無有我” 卷7,實則涅槃具有純凈圓滿之三德?!赌鶚劷?jīng)》云:

          猶如伊字三點,若并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卷2

          悉檀字∴伊字由三點組成,此三點既非縱列,亦非橫列,乃呈三角形狀,故以譬喻物之不一不異、非前非后。摩醯首羅面上之三目,其狀如伊字之三點。伊字三點喻如來之身、般若、解脫等三德。由于此三德具有相即不離之關(guān)系,由此三德而成涅槃實義,譬如伊字系由三點組成。此三德任舉一德亦即涅槃,一德即具三德。

          電影《孔子》觀后感1

          孫子是我國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xué)家。他生在魯國,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祈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他曾任魯國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國相,他提出了“以禮治國”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他所著的《春秋》、《論語》都流傳后世,被千古傳誦。帶著一份期待與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們?nèi)易哌M(jìn)影都,觀看了電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奮好學(xué),當(dāng)他三十而六時,逐漸在他的故鄉(xiāng)魯國嶄露頭角,得到了魯君的賞識,被認(rèn)命為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變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后又逐漸被魯君加封為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國相的要職。擊敗了叛軍,安保魯君參加齊魯盟會。但是,隨著他的平步青云,卻迎來了三恒的忌恨與排擠,終被三恒之首季氏驅(qū)逐出魯國,后在異國他鄉(xiāng),帶著一幫他的弟子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風(fēng)餐露宿十幾年,但始終堅持他的理想從不放棄,并在途中著下《春秋》一書。在他晚年之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終于被迎回魯國。

          看了這部令人悲傷的電影,我不僅又對孔子多了幾分認(rèn)識與敬佩之意:

          一、孔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xué)家,更是一名極有謀略的軍事家。在齊魯盟會中,齊王心懷不軌,派出二百乘兵車,以威脅魯君投降齊國,而孔子卻用三百輛牛車,造出轟天聲響,嚇退了齊軍的兵車,他不用一兵一卒,奪回了魯國失陷多年的鄆、龜陰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墮三都”、抑三桓”的主張,并用火攻的方法平叛了來勢洶洶的三恒家臣——公孫狙。這改變了我以前對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見了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棄理想的精神??鬃恿麟x他鄉(xiāng)近二十年,不管環(huán)境多么艱難,始終不曾放棄他儒家思想的宣揚,他情節(jié)高尚,從不吃嗟來之食,一舉一動中始終保持著他的學(xué)者風(fēng)度和神態(tài),在斷糧七天時,他“以樂代食”,以頑強(qiáng)的意志力抗擊饑餓的侵襲。在周游途中,為了讓儒家思想得以流傳后世,他廢寢忘食,奮筆激書,寫下《春秋》一書,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后世得以實現(xiàn),并影響了往后歷朝歷代的政局。他這種堅持理想的精神著實讓我有所觸動。

          我不但欽佩孔子淵博的學(xué)問,而且敬重他高尚的品行。他那光輝的形象會永世被世人所傳頌;而他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思想也必將千秋萬代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文明。

          電影《孔子》觀后感2

          電影導(dǎo)演胡玫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jié)的影片?!钡撬鼛Ыo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jié)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孔子連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他們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海濤般洶涌澎湃的千軍萬馬,統(tǒng)領(lǐng)著一個時代。

          這部電影將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圣人”??鬃右嗍且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欲。不經(jīng)意見了南子給后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艷和動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jié)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舍,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鬃又苡瘟袊妮d,受盡風(fēng)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fā)飾演的孔子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wèi)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jī)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后,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尸體,始終一語不發(fā),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鬃訍垲伝厣踔帘葠鬯膬鹤舆€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dāng)影片最后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游子應(yīng)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于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nèi)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說: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yù)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nèi)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jié)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

          電影《孔子》觀后感3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虛假,它只是一部記載著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巨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情節(jié),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dāng)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游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我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xiāng)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贊嘆不已。之后,他們整天饑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是沒有一個人放下,沒有一個人說“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qiáng)和執(zhí)著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著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于游泳的顏回并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頭栽進(jìn)冰冷的江水,拼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里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著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是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后一

          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鐘愛的弟子永遠(yuǎn)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里,在幾個小時里,徒勞地自我的體溫來溫暖著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此情此景,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心靈無不為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著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們,理解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鬃优R終前最后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在不一樣人的心里必定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孔子》這部片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處。一個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說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

          電影《孔子》觀后感4

          “關(guān)關(guān)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隨著古樸的音樂,一陣清脆的讀書聲縈繞于耳間,《少年孔子》緩緩拉開了它的序幕。隨后講述了小孔丘與眾學(xué)童一起學(xué)習(xí)、干活、玩耍、成長、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并表現(xiàn)了少年孔子的優(yōu)秀品質(zhì)。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彈琴,牛轟的爸爸也讓牛轟彈,牛轟說沒琴臺怎么彈呀?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著后背說:“這兒,這就是彈臺?!逼鋵嵟^Z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亂彈,這時他們聽見了孔子在彈一首曲子,一會先生來了,先生問孔丘:“你這篇曲子已經(jīng)彈了二十天了,學(xué)點新的曲子吧!”孔丘說:“我還不知道這個這個作者寫這首曲子的意義?!毕壬^續(xù)問孔丘:你會幾首曲子了?”孔丘說:“我會一首,”牛轟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轟的爸爸問牛轟會幾首曲子?牛轟說:“我都會五首曲子了?!毕壬宦犝f:“孔丘你說說這個曲子的含義?!笨鬃诱f:“我覺得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個能管理國家的名人”先生說:”確實是,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寫的曲子?!?/p>

          孔丘學(xué)習(xí)彈奏樂器,一首曲子整整練了一個月,彈出的曲子優(yōu)美動聽,先生都滿意地說可以練習(xí)下一首了,可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練習(xí),而牛轟,雖然會彈五首曲子,可是一首曲子都沒有彈好!讓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練鋼琴的時候,我都是非常著急,希望能多彈幾首曲子,在練的時候也沒弄明白曲子的含義,就換下一首。可是最終沒有幾首能過關(guān)!通過少年孔子的彈琴的經(jīng)歷,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欲速則不達(dá)的道理!

          他的媽媽很辛苦,給有錢人家做傭人,孔丘非常孝敬他的媽媽,有一次,她的媽媽得了一種病,這種病需要一種草藥才能治好。但是這種草藥只長在懸崖峭壁上,很難采到??浊疬€是帶著他的同學(xué)在懸崖上為他媽媽采到了那種藥,治好了她的病。

          到了該選詩童的時候了,同學(xué)們都選孔丘,先生說:”要選兩位詩童去京城參加比賽?!边@時孔子推薦了牛轟。同學(xué)們都很疑惑,牛轟非常自大,怎么能讓他去京城參加比賽呢?其實牛轟家在昨晚著了火,他已經(jīng)很不高興了,孔子推薦他是為了讓他緩解不好的情緒,說明孔子在小時候就知道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盡力去幫助別人,甚至對自己的對手都很友善。

          當(dāng)然了,小孔子身上還有很多優(yōu)點,我要好好地向他學(xué)習(xí)!

          電影《孔子》觀后感5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jīng)上映幾天,今天才抽出時間去看,在去看這電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關(guān)于《孔子》的歷史。周潤發(fā)飾演的孔子沒有傳說中的那么高大、偉岸、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樣,體會著各種的苦痛,充滿悲情。讓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經(jīng)對孔子的一些事跡沒有很大印象了??赐赀@部電影后,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導(dǎo)演胡玫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對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在軍事上亦有建樹,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xué)名人之一。與孟子并稱"孔孟",孔子是"內(nèi)圣",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chuàng)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xué)方法;總結(jié)、倡導(dǎo)了一整套正確的學(xué)習(xí)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xué)內(nèi)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yuǎn)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弟子:子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曾參、子夏、子張。

          在電影當(dāng)中扮演孔子弟子:顏回——任泉飾演。

          顏回為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顧自己的安危墜入冰湖,最后離開人世。當(dāng)孔子抱著顏回冰冷的身體,想用所有的辦法想救顏回時,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點哭了。里面顏回說的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yīng)該是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

          是的,有些世間的事物,環(huán)境的導(dǎo)致,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劇情里面有好多臺詞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等等。

          看完這部電影,有種想去學(xué)習(xí)研究歷史的想法。覺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當(dāng)中了,卻很失誤怎么會對這些歷史都不夠了解呢。要好好的學(xué)習(xí)。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xué)則殆。"勤求學(xué)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xué),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廣泛地熟讀典籍,復(fù)習(xí)所學(xué)的知識,進(jìn)而從中獲得新的領(lǐng)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電影《孔子》觀后感6

          周五下午,我們五年級在學(xué)校多功能廳集體觀看《孔子》紀(jì)錄片,這部電影令我很受教育。

          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生于魯國一個沒落的貴族里,但他堅持自己的思想,開班教學(xué),創(chuàng)立了私學(xué),改寫了只有貴族才能上學(xué)的歷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準(zhǔn)備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發(fā)生的故事,導(dǎo)致孔子受連累被逐出魯國。孔子在諸侯各國游說講學(xué),推崇仁政思想,企圖改變各國戰(zhàn)爭紛爭的局面,改變這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后來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又被魯君召回國,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出《春秋》等著作。

          在這部影片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孔子的幾條名言:朽木不可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名言對我們教育很多,比如說:朽木不可雕也。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本身不喜歡學(xué),不會學(xué),再好的老師也教不好他,也沒有教他的必要。這句話給我們的教義是十分大的,告訴我們,要主動學(xué)習(xí),態(tài)度端正,要對學(xué)習(xí)抱著喜歡的態(tài)度,不做“朽木”要做一根“好木”,這樣老師才會對你抱有希望,然而老師見你學(xué)習(xí)態(tài)度好,必定會想:“他(她)是一個有希望的學(xué)生”,也會因此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你的身上,你就會有更多學(xué)習(xí)新知識的機(jī)會,也不會讓老師天天一副“苦瓜臉”對著你,豈不是一舉兩得!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我同樣記憶深刻,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馑际钦f: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qiáng)迫別人去做。這句話讓我終身受用,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仁義的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qiáng)迫別人去做;然后再做到“己所欲,施予人”這樣的人,以后必定會受人尊敬、受人敬佩,千古流芳。我們雖然談不上“千古流芳”,但這樣做至少不會“遺臭萬年”。

          所以,《孔子》這部影片對我們的教益是很大的,不論是孔子的政治思想還是他的教育理念,或是他的名言,都給了我們后人很大的啟發(fā)!曾幾何時,他為了傳播這正確美好的思想而到處顛沛流離!為了改變這紛爭世界還老百姓一個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他又是努力了多久!為了對后人的正確教育、啟迪,他又承受了多少磨難、傾注了多少心血!

          今天孔子,他雖然已經(jīng)離我們遠(yuǎn)去,但他的思想精髓還活在人們的心中!

          電影《孔子》觀后感7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偉人,他們?yōu)槲覀內(nèi)祟惖木裎幕龀隽嗽S許多多的貢獻(xiàn),他們的偉事一直廣于傳頌,贊為佳話。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先祖為宋國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在《孔子》這部電影中最令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魯國公赴夾谷同齊國會盟,智退齊軍的故事。

          當(dāng)時,齊國君邀請魯國君去齊、魯兩國的交界處——夾谷去簽訂齊、魯兩國交好合作的協(xié)約。而魯國君便叫孔子來安排所有的事情,孔子想齊國乃虎狼之國,詭計多端,必定不會心慈手軟,到時候肯定以武恐嚇。于是孔子便到掌握軍權(quán)的季孫氏借五百乘戰(zhàn)車為魯國君保駕,而季孫氏讓孔子去問大將軍公山狃借,可公山狃不肯給,無奈之下,孔子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先同魯國公一起到夾谷,在商談時若齊國君不講道理則以禮為武器抨擊齊國君,齊君大怒之下,便亮出軍隊,想要恐嚇魯國君,迫使其簽訂協(xié)約。而孔子發(fā)出信號,隨之,十輛戰(zhàn)車先出現(xiàn),并且當(dāng)著齊國君對孔子說還有五百乘戰(zhàn)車在后面,隨后在山后出現(xiàn)了萬人吶喊及五百戰(zhàn)車,其實那些全是牛車,是孔子的弟子們加以喬裝,再者離得遠(yuǎn),使齊國君信以為真,在協(xié)約上并沒有占魯國半點便宜,且歸還了魯國的汶上三城。

          從這一片段可以看出孔子的足智多謀,文武雙全??鬃釉趭A谷之會中,隨機(jī)應(yīng)變,用當(dāng)時世人仍然十分敬重的禮儀作武器,進(jìn)行斗爭,以弱勝強(qiáng),還不費一兵一卒,一舉收回了被占多年的領(lǐng)地,成了各國爭相傳頌的一次了不起的勝利??鬃涌科淠懥颗c齊君互不相讓;靠其智慧使齊國退兵;靠其的有勇有謀,智勇雙全使魯國收回了領(lǐng)地,并成功簽訂條約使兩國雙方扯平,互不相欠。

          從孔子的這則故事,我們想到了三國里巧用空城計智退敵兵的諸葛亮。在錯用馬謖失街亭時使蜀軍連失三城,于是諸葛亮便從自己所在的西城王往回運糧草,準(zhǔn)備撤退,可同時,也就將西城暴露在前線。果然,司馬懿馬上率十五萬大軍攻打西城,可那時諸葛亮身邊只有幾個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當(dāng)聽到司馬懿大軍來犯,每個人都嚇破了膽,可諸葛亮卻十分冷靜,沒有慌張,而是鎮(zhèn)定自若,他叫人大開城門,叫士兵喬扮成傭人在門下掃地,自己在門上彈琴,居然還真的使司馬懿以為有詐,于是退兵。

          不管是從孔子,還是從諸葛亮,我們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出他們的足智多謀。齊國公曾一直認(rèn)為孔子是個書呆子,一個只知詩書禮儀的文弱書生。后來經(jīng)人打聽,才知道孔子能文能武。孔子曾經(jīng)對子路說:“武,乃文之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死讀書,還要多鍛煉身體,增強(qiáng)自己的體育鍛煉。同樣的在學(xué)習(xí)上也是這樣,我們不能一味地去了解書本知識,還要親身實踐。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嵺`是很重要的,只有實踐了,才能獲得真知。

          電影《孔子》觀后感8

          “關(guān)關(guān)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伴隨著古樸的音樂,一陣清脆的讀書聲縈繞于耳間,《少年孔子》緩緩拉開了它的序幕。隨后講述了小孔丘與眾學(xué)童一起學(xué)習(xí)、干活、玩耍、成長、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并表現(xiàn)了少年孔子的優(yōu)秀品質(zhì)。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在彈琴,牛轟的父親也讓牛轟彈,牛轟說沒琴臺怎么彈呀?然后他的父親趴下指著后背說:“這兒,這就是彈臺。”其實牛轟在他父親的背上都是亂彈,這時他們聽見了孔子在彈一首曲子,一會先生來了,先生問孔丘:“你這篇曲子已經(jīng)彈了二十天了,學(xué)點新的曲子吧!”孔丘說:“我還不知道這個這個作者寫這首曲子的意義?!毕壬^續(xù)問孔丘:你會幾首曲子了?”孔丘說:“我會一首?!迸^Z和他的父親都笑了,牛轟的父親問牛轟會幾首曲子?牛轟說:“我都會五首曲子了?!毕壬宦犝f:“孔丘你說說這個曲子的含義?!笨鬃诱f:“我覺得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個能管理國家的名人”先生說:”確實是,這首曲子是秦王和越王寫的曲子?!?/p>

          孔丘學(xué)習(xí)彈奏樂器,一首曲子整整練了一個月,彈出的曲子優(yōu)美動聽,先生都滿意地說可以練習(xí)下一首了,可是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練習(xí),而牛轟,雖然會彈五首曲子,可是一首曲子都沒有彈好!讓我想到我自己每次練鋼琴的時候,我都是非常著急,希望能多彈幾首曲子,在練的時候也沒弄明白曲子的含義,就換下一首??墒亲罱K沒有幾首能過關(guān)!通過少年孔子的彈琴的經(jīng)歷,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了欲速則不達(dá)的道理!

          他的母親很辛苦,給有錢人家做傭人??浊鸱浅P⒕此哪赣H。有一次,她的母親得了一種病,這種病需要一種草藥才能治好。但是這種草藥只長在懸崖峭壁上,很難采到。孔丘還是帶著他的同學(xué)在懸崖上為他母親采到了那種藥,治好了她的病。

          到了該選詩童的時候了,同學(xué)們都選孔丘,先生說:”要選兩位詩童去京城參加比賽?!边@時孔子推薦了牛轟。同學(xué)們都很疑惑,牛轟非常自大,怎么能讓他去京城參加比賽呢?其實牛轟家在昨晚著了火,他已經(jīng)很不高興了,孔子推薦他是為了讓他緩解不好的情緒,說明孔子在小時候就知道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盡力去幫助別人,甚至對自己的對手都很友善。

          當(dāng)然了,小孔子身上還有很多優(yōu)點,我要好好地向他學(xué)習(xí)!

          電影《孔子》觀后感9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yīng)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jì)。他學(xué)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鬃釉谥苡瘟袊鴷r先后去過衛(wèi)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xiāng)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dǎo)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qiáng),不同意連綿的戰(zhàn)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美好生活??墒撬@種理念當(dāng)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jié),你是不能收留的?!笨鬃硬换挪幻Φ卣f:“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jīng)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fā)生了。當(dāng)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xué)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jìn)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吹竭@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xué),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yīng)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xué)習(xí)他。

          媽媽的話:《孔子》這部影片氣勢恢宏,情節(jié)生動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我一開始懷著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帶點點去看了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點點能夠和場內(nèi)的觀眾一起,很專注地看完全劇。雖然點點這篇觀后感對孔子思想的認(rèn)識沒有達(dá)到“仁”、“愛”的高度,但看得出來,孔子堅韌不拔的精神的確感動了點點。作為點點這么大的孩子能夠由始至終看完這部有著深厚思想內(nèi)涵和歷史背景的影片,并且有所感受,媽媽已經(jīng)很知足了。

          電影《孔子》觀后感10

          讀了《朝花夕拾》才覺得魯迅也有平凡人一樣天真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時期;看了《孔子》才知道圣人有免不了人生的悲歡離合,艱難苦痛,不再只是教科書上講的那樣遙不可及的“至圣先師”。

          在諸侯爭霸,戰(zhàn)亂割據(jù)的年代里,孔子出生在一個小諸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了安邦定國,他帶著自己“仁”的思想投身于仕途。他在魯國,曾官至代國相,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在朝堂之上舌戰(zhàn)群儒,救下殉葬小奴;用牛車造勢,嚇退齊國數(shù)百輛戰(zhàn)車,不費一兵一卒得到返還失地的承諾。

          內(nèi)怎穩(wěn)魯國政治,外揚魯國國威。這是孔子仕途上最為通暢的時期了,但完美的理想總是收到現(xiàn)實的阻礙,在“陪臣理國政”的魯國,支持的孔子的魯昭公權(quán)利受限,孔子“毀三都”等做法傷害到三桓的利益,遭到權(quán)臣排斥,被迫離開魯國,此時孔子55歲。

          好在孔子還有一群尊師重教的弟子,機(jī)靈聰穎的顏回,仗義豪爽的子路都誓死追隨夫子的腳步,一起踏上了周游列國的道路。戰(zhàn)火四起的年代里,諸侯都以割據(jù)爭霸為目的,不能接受孔子超越時代的德治思想?;?qū)⒖鬃泳苤T外,或給其一個講學(xué)的虛職,總之就是不采納他的政治思想。

          在游學(xué)的過程中,孔子一行歷經(jīng)重重艱難,曾被卷入政治斗爭之中,也曾被困入戰(zhàn)事之中,有的弟子被餓死,最后只剩一碗馬肉湯分而食之,孔子卻以琴聲代食,不禁令人唏噓感嘆。最催人淚下的是顏回去世的場面,寒冷的冬天,孔子師徒越過冰封的河面,不幸遇上冰裂,有些弟子溺水而亡,孔子的書卷也大數(shù)落入水中,顏回為救夫子的書而一次次的鉆入冰涼刺骨的喝水中,用盡生命的力氣從水中拋出一卷卷書,最終溺水而亡。

          孔子是顏回至尊至愛的夫子,在他的心中,夫子的書籍比自己的生命更為重要。顏回是孔子最為喜愛的弟子,顏回去世后,孔子抱著他冰冷的身體不肯放手,弟子們都勸到:“已經(jīng)三個時辰了,暖不回來了”??鬃舆€是舍不得放開顏回,悲痛的表情令人潸然淚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魯莽的子路死于衛(wèi)國內(nèi)亂,死前卻不忘夫子“君子正其衣冠”的教導(dǎo),孔子雖然十分傷心,但也有所欣慰。

          周游列國十四年后,孔子終于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魯國,對政治失意的他退而不隱,開始致力于教育事業(yè),有教無類,弟子三千。孔子因其超越時代的先進(jìn)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儒學(xué)完勝于后世,成為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在現(xiàn)代,孔子的思想也影響深遠(yuǎn),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孔子》觀后感11

          5月16日下午,我們?nèi)w師生來到劇院看了《少年孔子》這部話劇,我很喜歡少年時的孔子。劇情講了少年孔丘與同學(xué)們一起學(xué)習(xí);干活、玩耍通過一些發(fā)生的事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少年孔子勤奮好學(xué),聰明過人,刻苦學(xué)習(xí)的精神,讓我感動。和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的孝心也讓我感動。我以后一定向孔子學(xué)習(xí),做一個愛心、孝心,上進(jìn)心的孩子。

          今天我們到中國木偶劇院去看話劇,題目叫作少年孔子。

          這部話劇主要演了小時候的孔子和其他學(xué)生都相要競選學(xué)童,剛一知道競選學(xué)童的資格時,就專注地練習(xí)起來。最后孔子和另一位學(xué)生當(dāng)上了學(xué)童的故事。由于孔子在課余時間多加苦練,他才能當(dāng)上學(xué)童。從中我體會到了孔子堅持不懈的好品質(zhì)。我要向孔子學(xué)習(xí)。

          今天,我們?nèi)チ吮本┠九紕≡?,看了一場戲,它的名字叫《少年孔子》。我覺得這個劇確實相當(dāng)精彩,因為它每演一場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第一場,學(xué)射箭,孔子知道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別人學(xué)習(xí),來彌補(bǔ)自己的不足,深深地告訴我們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

          第二場,一碗米,孔子善于動腦筋,準(zhǔn)備了一個更大的碗,盛了總夠多的米來幫助別的小朋友。

          第三場,學(xué)習(xí)彈琴,孔子為了學(xué)好琴,認(rèn)真鉆研,報著不達(dá)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告訴了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

          第四場:列馬狂跑,孔子看見一匹瘋狂的馬正向盲人跑去,這時,孔子并沒有逃避,而是勇敢的去幫助盲人,雖然盲人沒有看見,但天看得見,地能看見,其實關(guān)鍵最后人心能看見。

          最后的采藥,孔子為救自己的母親,不怕困難,最后采摘到藥材,更說明孔子的孝心。通過看過這場電影,告訴我了很多道理。要善于動腦筋,寬厚待人,別人有困難,要伸出自己的一雙手。

          孔子,是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我一直不知道孔子少年時代是什么樣子的。

          今天看《少年孔子》,我發(fā)現(xiàn)孔子言談舉止很文明,不罵人,以德報怨。正直大方,還會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禮儀就是禮,音樂就是樂,射箭就是射,御就是駕車,書就是識字,數(shù)就是算術(shù)啦,最后和牛沖一起當(dāng)上了書童。

          里面情節(jié)扣人心弦,《一碗米》里對話妙趣橫生,《高山采藥》讓我感動不已。

          孔子少年真了不起!我會向孔子學(xué)習(xí)的!!

          電影《孔子》觀后感12

          觀人,當(dāng)聽其言,觀其行,識其骨,明其志。

          聽其言,乃是聽其心志,由衷之言。誅心之語,不能見其心。

          觀其行,乃是本心之行,身體力行。違心之作,不能見其性。

          識其骨,乃是精神之骨,傲骨俠心。率性而為,方能知其德。

          明其志,乃是終身之志,雖死不悔。為國為民,方是真丈夫。

          孔子其人,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斗!而他的理想,并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孔子手中無劍,但是卻實實在在是一代大俠!這是他的本心本性,也是他的德行!這樣的人,才真正是一代大丈夫!

          看了《孔子》這個電影之后,我忽然發(fā)現(xiàn),其實,有很多東西,不止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人需要,我們這個時代也同樣需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多么善良的一句話!就是這一句話,使得我們的人民,還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們,開始對于人性的第一次反思:我們,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我們,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人格上的平等?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個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來的大同社會的構(gòu)想,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真切體現(xiàn),同時,也是他甘于冒險周游列國的一個夢想!可是,在他的那個時代,這就是一個夢想!永遠(yuǎn)都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不知道孔子有沒有想過,在倆千年之后,還會有那么一些人,在這一片他曾經(jīng)游走的土地上,再次為了他的這個夢想而奮斗?而這一次,這個夢想叫做——和諧社會,觀后感《<孔子觀后感>》?!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這是多么美好的一個理想社會!即便是我們的‘世外桃源’,也沒有能夠多到吧?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p>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p>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子曰:“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p>

          子曰:......

          孔子,影響了他們的那個時代,也同樣影響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兩千多年!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影響還會繼續(xù)下去,甚至更加的強(qiáng)大!這就是人格的力量嗎?還是真理的力量?

          我不懂,但是我希望我能多懂一點......

          電影《孔子》觀后感13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fā)“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fā)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tuán)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dǎo)演講故事的能力,遠(yuǎn)遠(yuǎn)不及于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觀眾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著校服來的學(xué)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xué)生群體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群。據(jù)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觀眾們對電影如何展現(xiàn)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fā)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yīng)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dāng)。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dān)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yuǎn)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jīng)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yè)了此余生。如此復(fù)雜的內(nèi)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xiàn)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wù)。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dǎo)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hù)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xiàn)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zhuǎn)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觀眾們均認(rèn)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xiàn),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jié)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xù)離場,一去不復(fù)返。有相當(dāng)一部分的觀眾認(rèn)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電影《孔子》觀后感14

          春秋割據(jù),各國戰(zhàn)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游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我?guī)е⒉皇呛芨叩钠谕タ催@部影片。

          兩個多小時,和場內(nèi)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jié)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jié)那么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tǒng)領(lǐng)著一個時代。周潤發(fā)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仿佛孔子轉(zhuǎn)世。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wèi)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鐘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jī)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fù)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fù)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dāng)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這個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鬃悠鋵嵤求@艷和動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jié)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舍,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么會是可有可無呢??鬃诱f: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不難預(yù)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nèi)心埋下不同的種子。但不可否認(rèn),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jié)點,表現(xiàn)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

          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jié)和表現(xiàn)手法都沒有打水漂。媒體的擔(dān)憂,在現(xiàn)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并不會因為阿凡達(dá)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電影《孔子》觀后感15

          被熱炒了非常久的《孔子》終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 中,愈發(fā)“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fā)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tuán)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非常顯然,胡玫導(dǎo)演講故事的能力,遠(yuǎn)遠(yuǎn)不及于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影迷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非常多都是穿著校服來的學(xué)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xué)生群體有可能成為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群。據(jù)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xiàn)孔圣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fā)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后大家的反應(yīng)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dāng)。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dān)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yuǎn)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游列國的路途。后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游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jīng)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yè)了此余生。如此復(fù)雜的內(nèi)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xiàn)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wù)。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dǎo)演,也顯然并沒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hù)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xiàn)了孔子的仁愛、智謀與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zhuǎn)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是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rèn)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xiàn),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jié)束的征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xù)離場,一去不復(fù)返。有相當(dāng)一部分的影迷認(rèn)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