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zhàn)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下面是論語中精辟的句子,請參考!
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xiàn)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與《詩經(jīng)》等“五經(jīng)”,總稱“四書五經(jīng)”。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chuàng) “語錄體” 。是中國現(xiàn)代傳揚并學(xué)習(xí)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xiàn)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論語中精辟的句子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
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7、朝聞道,夕死可矣。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11、巧言令色,鮮矣仁。
1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1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1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1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8、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19、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20、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2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4、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25、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26、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8、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30、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1、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3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zhèn)境內(nèi)),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鬃娱_創(chuàng)私人講學(xué)的風(fēng)氣,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yuǎn)的影響。
孔子曾帶領(lǐng)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鬃尤ナ篮螅涞茏蛹捌湓賯鞯茏影芽鬃蛹捌涞茏拥难孕姓Z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dāng)時社會上的最博學(xué)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論語》進入經(jīng)書之列是在唐代?!暗教拼Y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谷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jīng)》,這樣是十三經(jīng)?!?/p>
孔子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栗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鬃娱_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xué)的風(fēng)氣,是儒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一起來看看孔子的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鬃?/p>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鬃?/p>
4、——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5、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6、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鬃?/p>
7、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鬃?/p>
9、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
1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損矣。
11、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3、過而不改,是為過矣?!鬃?/p>
1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鬃?/p>
15、不遷怒,不貳過?!鬃?/p>
16、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鬃?/p>
18、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語》
1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鬃?/p>
2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墩撜Z述而》
21、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解釋: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績來。
22、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鬃?/p>
2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4、學(xué)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xué)則殆?!鬃?/p>
25、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
26、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孔子
2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8、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32、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鬃?/p>
34、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35、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37、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38、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9、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謂之學(xué)矣。
40、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41、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鬃?/p>
42、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4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44、子謂于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45、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病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鬃?/p>
47、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yuǎn)怨矣。
4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50、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而改節(jié)?!鬃?/p>
和孔子有關(guān)的6個寓言故事
【一、滿而不覆】
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
孔子曰:“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p>
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二、善與人交】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嬰的車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夫不解。
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jīng)過門口,晏嬰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么樸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p>
車夫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jǐn)慎、發(fā)奮圖強。
晏嬰知道后,也努力培養(yǎng)他,后來車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p>
【三、君子之態(tài)】
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
孔子曰:“給她六斗四升。”
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曰:“再給她二斗四升?!?/p>
冉求認(rèn)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曰:“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fēng)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tài)度。
【四、失人失言】
孔子曰,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卻和他說了,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鄉(xiāng)里間,貌溫恭謙,表現(xiàn)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
當(dāng)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于明辨,對答如流;
與上大夫談話時,中正而有諍辯,敢于說實話;
與下大夫交談時,侃侃而談,和氣而又歡樂;
君視朝時,恭恭敬敬,但又威儀中適,不張不弛。
根據(jù)人的性格特征和場合說話,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五、自強不息】
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后,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xí)禮儀。
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曰:“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曰:“上天既然使我具備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六、處事圓明】
孔子問禮老子。
辭行時,老子對他說:“富貴之人送人以財,仁義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貴,就竊用仁人的名義送你一句話吧:頭腦聰慧、洞察一切反而瀕臨絕境,是因為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為揭發(fā)別人丑惡的緣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p>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寬則得眾,苛則失人。
胸?zé)o渣滓自會處世圓明,眼無成見才會學(xué)富五車。
1、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7、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2、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7、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3、巧言令色,鮮亦仁!
24、子不語:怪,力,亂,神。
2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26、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
27、食不語,寢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9、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0、朝聞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3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34、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7、德不孤,必有鄰。
38、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
39、寢不尸,居不容。
40、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1、未知生,焉知死?
42、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3、君子周急不繼富。
4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45、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7、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8、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50、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5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p>
53、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54、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