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是佛法語,持經(jīng)聞佛心者是自佛在。自我點燃智慧燈,一燈點燃萬盞燈,即如同佛塔廟,自圓明是尊重正教。以下是其第七品無得無說分的解說。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齲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strong>
得什么說什么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strong>
講到這里,佛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樣?你認為我,一個成佛的人,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中文來講是大徹大悟,你認為成佛得道,真正得到一個東西嗎?這是第一個問題?!鐏碛兴f法耶’?你認為我平常在講經(jīng)說法嗎?反問須菩提兩個問題。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strong>
須菩提回答說:佛啊,很抱歉,假使根據(jù)我學(xué)佛所了解的道理,沒有一個定法叫做佛法。你們注意啊!‘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認為念佛才是佛法,你錯了;認為參禪才是佛法,你又錯了;認為念咒子才是佛法,你更錯了;認為拜佛才是佛法,你更加錯了。
什么叫做定法?佛說法等于一個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謂因材施教,有時候罵人是教育,有時候獎勵人也是教育,恭維你是教育,給你難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門打開就對了,所以說無有定法。他說:據(jù)我所想,開悟,大徹大悟,沒有一個定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說有一個一定的方法成佛,有個‘悟’字的話,那佛法就是在騙人了。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里有定法呢?
第二個問題須菩提的回答:‘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的三藏十二部,金剛經(jīng)這樣講法,圓覺經(jīng)那樣講法,法華經(jīng)又是一套說法,楞嚴經(jīng)又是它的一套。等于有人說,你們學(xué)佛的嘴巴好厲害啊!下雨出門,說是慈云法雨,運氣好;太陽出來說慧日當(dāng)空,也是好;不睛不雨呢?說慈云普覆,反正都對。
這叫什么?這叫‘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經(jīng)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金剛經(jīng)下面會告訴你。所以大家不要把學(xué)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xiàn)實人生分開。本來無所謂出世,也無所謂入世。記得當(dāng)年有老前輩問我:依你這個程度,為什么不出家呢?我說,你要搞清楚,我從來也沒有入過家。世界上那有個出?那有個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齲不可說。非法非非法?!?/strong>
大家特別注意,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dāng)了。不可取,不可說,說的都是第二,都是投影,真正那個東西說不出來的。譬如你去吃了一樣好菜,回來告訴我怎么怎么好,好了半天,我也覺得那真好吃,我還是沒有吃到。他說的那么好,百分之百的形容出來,還是第二個月亮,不是當(dāng)時的好吃味道,對不對?佛法也是這樣,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jīng)不是它了。所以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欠ā?,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欠欠ā膊皇菦]有固定說法。
程度的差別
【所以者何。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p>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呢?‘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佛法是這樣的偉大!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只要你教人做好事,這一點終歸是對的。所以一切賢圣,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你也好,他也好,對于道的了解,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耶穌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個才是道?哪個道大一點,哪個道小一點呀?真理只有一個,不過呢,佛經(jīng)有個比方,如眾盲摸象,各執(zhí)一端。瞎子來摸象,摸到了那個象耳朵,認為象就是圓圓的;摸到尾巴的時候,象就是長長的。所以一般講眾盲摸象,各執(zhí)一端,都是個人主觀的認識,以為這個是道,那個不是道。
學(xué)佛的人不應(yīng)該犯這個錯誤,因為是無有定法可說,所以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不過他認識真理的一點,認為這一點才是對的,其他錯的,其實是他錯了。真正到達了佛境界是包容萬象,也否定了萬象,也建立了萬象,這是佛境界。
入世出世平等
上一次我們講到第七品,我們現(xiàn)在再討論其中的重點。佛提出來,成了佛悟了道,也無所謂悟。假使有一個無上大道的境界,有一個無上大道的觀念,悟了道,存在心中,這已經(jīng)不算道了,這是首先要了解的。再其次,說到佛的說法,‘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后世佛教里有顯教,有密宗,及其他各宗各派的說法,執(zhí)著了任何一種認為是真正的佛法,都是不對的。因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p>
法華經(jīng)上也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篱g的一切皆是佛法。法華經(jīng)上又講‘一切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⒉灰欢ㄕf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里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chǎn)業(yè)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并沒有違背,并沒有兩樣。這是法華經(jīng)上的要點,名言。所以法華經(jīng)成為佛法的一乘法門,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樣的。至于說成就的過程當(dāng)中,修持方面有難易的不同而已。這也就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的重點。
佛引伸這個觀念再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等于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說法,作了一個否定。實際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個肯定。他所講的各種法,各種道理,不能執(zhí)著,執(zhí)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所以說不可取,不可說。這樣說:我們現(xiàn)在來解釋金剛經(jīng),已經(jīng)犯了佛這個基本大戒,就是不可取不可說。此事自己會之于心就對了,佛所說法,如果認為有個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錯了;如果認為佛說法都是空的,無法可取,更錯了,所以說非法,也非非法。
這并不是說非法就是對的,不執(zhí)著就是對的,如果你說你這個人什么都不執(zhí)著,你已經(jīng)執(zhí)著了,執(zhí)著了一個不執(zhí)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圣賢之別
上次我們最后一分鐘講的:‘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們中文的習(xí)慣,經(jīng)常把賢圣兩個字倒過來,賢圣是講什么呢?中國文化無形中有個差別,修養(yǎng)、學(xué)識、道德到了最高處,稱為圣人。差一點的,還在修行的路上則稱賢。佛法分的更清楚。所謂三賢十圣,修大乘菩薩道有十地,十個層次,叫做十圣,十地菩薩上面是佛。初地之前的修養(yǎng),還有三十個層次,所謂十注十行、十回向。修養(yǎng)到那個程度,沒有到達十地的果位,屬于三賢。
十圣呢?譬如說,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等,這些大菩薩們,才在圣果位。這些都是分類法,是后世對修行的解釋。廣義的來舉例說明‘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譬如我們現(xiàn)在講一句話,教書及當(dāng)學(xué)生久了的人,都有這個經(jīng)驗,在課堂上講一句話,下面一百個聽的人感受的程度都不同,理解的也不同。甚至有許多話,筆記記下來,觀念都是灰色的,變樣很多。這就是說,人的智慧和理解,各有不同。也因此才有各種宗教,各種層次智慧的差別不同。
現(xiàn)在講第七品我的偈子:
第七品偈頌
巢空鳥跡水波紋偶爾成文似錦云
得失往來都不是有無俱遣息紛紛
這也是以中國禪宗的方式,來解釋金剛經(jīng)這一品,并作了一個結(jié)論。
‘巢空鳥跡水波紋’,佛經(jīng)上有這么一個譬喻,說有一種鳥叫做巢空鳥,它不棲在樹上,它的窩在虛空中,在虛空中生蛋,在虛空中孵小鳥,歸宿也在虛空中。這個鳥永遠捉不住,來去無蹤,所以叫巢空鳥。本來鳥在虛空中飛,飛來飛去不留痕跡的,就是上一次我們引用蘇東坡的詩: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所以巢空的鳥,在空中永遠不留爪跡的。水上的波紋畫過了,也沒有了。水波紋是你看到的,不能說沒有東西,但是它過后就沒有了。所以這些都是:
‘偶爾成章似錦云’,都是偶爾構(gòu)成了文章,或一幅美麗的圖畫。
禪宗祖師還有一句話:‘如蟲御木,偶爾成文’。有一只蛀蟲咬樹的皮,忽然咬的形狀構(gòu)成了花紋,使人覺得好像是鬼神在這棵樹上畫了一個符咒。其實那都是偶然撞到的,偶爾成文似錦云,有時候也蠻好看的。這就說明一切圣賢說法,以及佛的說法都是對機說法,這些都是偶爾成文,過后一切不留。
了解了這個道理,再從龍樹菩薩,般若觀念,金剛經(jīng)的道理,就曉得:‘得失往來都不是’,今天有一個境界,看到光啦!看到菩薩啦!或者做個什么好夢啦!夢中菩薩的指示還說了好幾天,說得高興的不得了。有時候又被夢嚇死了,要曉得一切都是偶然,緣起性空,因緣所生,本來都是沒有的。
‘有無俱遣息紛紛’,所以一切都放下,能夠放下,則同佛法有點相近了。但是一切放下,不是空啊!不是沒有啊!只說一切放下而已。
金剛經(jīng)由第一品到第七品,差不多是一個問題連下來,就是須菩提問,學(xué)佛的人,怎么樣使自己的心寧靜下來,心中許多的感情、思想、煩惱,怎么樣降伏得下去?佛就答覆他,就是這樣住,就是這樣降伏他的心。后來,佛看須菩提不懂,佛又說了一句話:應(yīng)無所住叫我們善護念。
到這里為止,佛并沒有說,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只是說應(yīng)無所住,一切無所住因此佛法也無所住,也無定法可說。如果說佛法就是般若,就是金剛經(jīng),或阿彌陀經(jīng),就錯了,因為你就住在那里了,都有所祝佛只講到應(yīng)無所住,不可住,不可說。所以對各種差別的法門,也不必有所住,只要你心有所住,有所掛礙,都不是佛法。一個大問題到這里為止。
清朝乾隆年間,在浙江西湖附近住著一個大戶人家,這家的主人姓徐,人們習(xí)慣稱呼他為徐財主。徐財主年輕的時候,家境并不十分富裕,但因杭州盛產(chǎn)絲綢而且是文明遐邇。家家戶戶都制作絲綢,而他卻販賣絲綢,沒幾年他就成為了遠近文明的“暴發(fā)戶”。他也象其他富戶人家一樣娶了三妻六妾,添子添孫家丁興旺。他的這些妻妾也真爭氣,沒幾年功夫,就給他生了七個兒子和五個女兒。他的兒女們長大后和他一起做絲綢生意,而后也都結(jié)婚生子,因此他的家族膨脹為五十一口人。說來也怪,這個家族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吃泥鰍。賣泥鰍的小商販們也都摸透了他們家族成員的脾氣,撈到了泥鰍專門到他們家門口叫賣。他們也真買,成簍成簍地往家買。
泥鰍買到家后,婦人們齊上陣,拿來大大小小的盆子,把泥鰍倒到盆子里,然后向每個盆子里灑上幾把鹽,用蓋子一蓋,泥鰍在盆子稀里嘩啦地亂竄起來。他們說這道“工序”是讓泥鰍把吃到肚子里泥吐出來,也叫“凈胃”。第二道“工序”,就是把“凈胃”后的泥鰍撈出來,用清水洗干凈,往燒得滾開水的鍋一倒,迅速蓋上鍋蓋,泥鰍在鍋里把鍋蓋頂?shù)呐緛y響,還不時地發(fā)出“吱吱”的慘叫聲,半刻鐘不到,一切都恢復(fù)了寧靜。婦人們這時候,才松開按在鍋蓋上的雙手,有說有笑地去收拾碗筷兒。酒具,準備開餐了。他們就是這樣年復(fù)一年地吃著泥鰍……
一晃徐財主已年過半百,突然間得了一種怪病,渾身灼熱疼痛。他請遍了杭州的名醫(yī)術(shù)士,吃遍了成方。秘方。偏方,病情就是不見好轉(zhuǎn),反而有加重的趨勢,這時他已耗去了萬貫家財。實在是沒轍的情況,他就到處張貼告示,懸賞求醫(yī)。告示大意:杭州有徐財主者,得一怪病也,遍身灼熱疼痛難忍之。欲求神醫(yī)去吾之病痛,必賞黃金千兩哉。
一個月過去了,無人來接告示,徐財主此時度日如年恨不得懸梁自盡,了此殘生。忽一日,來了一位老和尚,左手托一缽,右手拄禪杖,身上披一鮮紅袈裟,口中念著佛號,走到告示前。他用禪杖一指,告示落地,拾起來,徑直走入徐家大院,門童見有人接了告示,火速奔入徐財主的睡房,通知此事。徐財主哪敢怠慢,吩咐束束有請。老和尚一進屋,就眉頭緊鎖,口中說道:“阿彌陀佛,你家的殺氣太重了!”徐財主支撐著身體,艱難地說:“為什么,大師?”老和尚唱了一段偈語:“欲問爾得是何病?且看爾那碗里羹,熱煮泥鰍慘叫聲,皆是因為枉殺生?!毙熵斨髀牰?,悔恨地說:“大師,我明白了,能不能救救我呀?”老和尚又唱了一段偈語:
“自己造業(yè)自己平,念上千遍《金剛經(jīng)》
多勸子女多行善,少殺生來多放生?!?/p>
說完,從懷里掏出一本《金剛經(jīng)》,遞給了徐財主,口中念著佛號,轉(zhuǎn)身要走。徐財主急忙說:“大師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老和尚說:“我從杭州靈隱寺來,到杭州靈隱寺去。”
徐財主牢記老和尚說過的話,每天全身心地念著《金剛經(jīng)》。對于被怪病折磨的死去活來的徐財主來說,只要能好病,別說念一千遍《金剛經(jīng)》,就是念上一萬遍《金剛經(jīng)》,他也不覺得是難事。俗話說:久病無孝子。自從徐財主得了這種怪病以后,他的妻妾兒女都漸漸疏遠了他,生怕徐財主讓他們伺候,花他們的錢,只有徐財主的大老婆一心一意地照顧他。當(dāng)然,徐財主去勸說他們不要在殺泥鰍吃,但誰肯聽他的話呢?他現(xiàn)在沒錢沒勢了。而他們依然做著絲綢生意,照舊殺泥鰍吃。
徐財主每天起早貪黑,念三十三遍《金剛經(jīng)》。他越念越覺得身上灼熱疼痛感在逐漸減輕,身體一天比一天輕松起來。一個月后,他的怪病完全好了,此時他更加堅信老和尚說過的話了。他和他的大老婆,從此不在吃泥鰍,連條蝦米都不吃,干脆吃起長素來。遇到賣泥鰍的他們就買來,到進杭州西湖里放生。而且,他們還堅持每天念上幾遍《金剛經(jīng)》。
徐財主和他的大老婆都活到七十一歲去世了。而他原來妻妾兒孫們活到五十多歲,都得了和他一樣的怪病紛紛去世了。從此,徐氏家族消亡了。
一九九四年,我到杭州旅游。在參觀靈隱寺時,聽到一得道高僧講法時說起上面的故事,他說現(xiàn)在社會出現(xiàn)的一些災(zāi)禍,皆是因為那些人前世造孽深重,今世鬼使神差聚集到一起而死亡。他又舉一例,說有一架波音747客機,因機身有一裂紋未曾被檢查出來,在飛行途中,攔腰折斷,機后艙起火,燒死摔死四十九人,據(jù)說這些人都是做絲綢生意的;機前艙少部分人幸免遇難,其中有一對老夫婦掉在樹上,身上輕度燒傷,住院后一個月后康復(fù)。其中那個老頭的前世就是徐財主,我就是救他的老和尚,燒死摔死的那四十九人就是他的妻妾兒孫。
拓展閱讀:《金剛經(jīng)》是怎樣一部經(jīng)典
《金剛經(jīng)》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經(jīng)典。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鞍闳簟笔氰笪囊糇g,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敖饎偂保髦赴闳羧缃饎傄粯愉h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安_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jīng)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zhí)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恒安樂的歸宿。
《金剛經(jīng)》全文沒有出現(xiàn)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后半部說法空。經(jīng)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fā)問:當(dāng)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yīng)該將發(fā)心的目標定在哪里?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yīng)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guān)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金剛經(jīng)》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1、全經(jīng)綱領(lǐng):發(fā)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jù)佛教的哲學(xué)基礎(chǔ)緣起論,凡因條件關(guān)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zhí)著于“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yè)。
2、觀照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gòu)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jīng)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采取不住、不執(zhí)、不取的如實態(tài)度。故《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币磺蟹ㄏ?,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督饎偨?jīng)》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堪稱一經(jīng)之精髓。
3、實踐宗要: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zhí),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yīng)以空靈自在的心態(tài)應(yīng)對一切法?!督饎偨?jīng)》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yīng)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边@“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jīng)》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tǒng)一?!翱铡保瞧瞥磺忻鄨?zhí)著所呈現(xiàn)的真實,并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靶钥铡保钦f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盎糜小?,是憑借條件關(guān)系而暫時存在的現(xiàn)象,故在空的基礎(chǔ)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guān)系,《金剛經(jīng)》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奔矗鹚f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quán)且施設(shè),并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舍棄。
《金剛經(jīng)》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由于該經(jīng)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jīng)》。以此觀之,王朔“讀到崩潰”,不足為怪。
《金剛經(jīng)》中的許多話,好像是釋迦佛專門對著我們現(xiàn)代人的心態(tài)在說似的。下面是金剛經(jīng)淺釋,歡迎閱讀借鑒。
開經(jīng)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總釋名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一部經(jīng)在這個般若時里邊說的。論到五時八教,這屬于別教,是般若時;第四般若時,也就是第四時。在這個四教里邊,屬于別教。佛說的般若部,有六百多卷。這《金剛經(jīng)》,是六百多卷里邊其中的一卷。
講起般若部,這個《般若經(jīng)》非常重要。怎么顯出它的重要呢?佛說這個般若部的時候,用了二十年;二十年說般若,在這二十年說了六百卷的《般若經(jīng)》。最后,佛說過這樣一句話,說這個《般若經(jīng)》,將來大興于震旦;震旦就是中國。說將來這個般若推行到每一個國家去。所以在唐玄奘翻譯《般若經(jīng)》的時候,有一千多個比丘共同在一起來翻譯這《般若經(jīng)》。一千多比丘,在家人有兩千;兩千多在家居士,在大興善寺。
那個大興善寺,當(dāng)時從方丈室到山門去關(guān)門,要怎么樣關(guān)門呢?要騎著馬去關(guān)門。那么現(xiàn)在的時候,可以用一個自行車去關(guān)。距離有多遠呢?由方丈到山門那個地方,有十里路;十里路遠,所以關(guān)山門的時候要騎著馬去關(guān)山門。因為它這么大,所以就能容納--當(dāng)時從事翻譯經(jīng)典的工作的三、四千人,來做這件事情。那么翻譯《大般若經(jīng)》的時候,這一年桃開六度。這個桃花,就是結(jié)桃子的這種樹,在這一年之中開了六次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這叫桃開六度。這是表示甚么呢?就表示翻譯《般若經(jīng)》這種的工作是殊勝的,是特別的重要。所以花、草、樹木神,都來擁護這個法會。所以這一年的期間桃花就開了六次,有這種祥瑞。那么由這種祥瑞,證明《般若經(jīng)》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現(xiàn)在再講這個《金剛經(jīng)》的因緣。我最初到舊金山來,曾經(jīng)講過一次《金剛經(jīng)》。當(dāng)時預(yù)備一般聽經(jīng)的人,有的聽得懂的,有的聽不懂的,那么以后這么多年就沒有講過。為甚么沒有講經(jīng)呢?就因為我愿意隱遁,不愿意讓很多人知道有這么一位法師。所以我到美國自己給自己取個名字,就叫「墓中僧」。墓,就是墳?zāi)?中,就是在墳?zāi)估镞叄簤災(zāi)估镞叺囊粋€和尚。雖然我現(xiàn)在沒死,可是已經(jīng)鉆到墳?zāi)估镱^去了,所以和外邊的人很少接近。那么,由去年有白文天、韓光先、易象干、客爾康等等從西雅圖來,就硬把我從這個墳?zāi)估镱^拖出來!拖出來干甚么呢?就打禪七。這是在美國第一次打禪七。早起六點到晚間九點,一般人都認為是這是很辛苦了,其實這是很方便的,并不緊。這個工作要緊的時候,應(yīng)該早起三點鐘開始到晚間十二點鐘,這是正式打禪七的一種工作。
那么由那一次,我第一次見著這個韓光先,就是果璞。他和我一講話,我就聽他這個聲音好像山東人的聲音,我叫他山東老鄉(xiāng),就是山東人。那么他呢,在以前也沒有皈依過;可是沒有皈依,見著我他就叩了個頭。在這美國人里這樣是很少的,所以我說這個真是正牌的中國山東人。那么我對于這班人的印象,就很不錯。所以我覺得這幾個人都可以提拔,在佛教里做一番事業(yè)。果然在今年夏季暑假的時候,這一班人就都來學(xué)《楞嚴經(jīng)》。學(xué)《楞嚴經(jīng)》學(xué)完了之后,現(xiàn)在又講《法華經(jīng)》。正在講著《法華經(jīng)》,有一天,大概是那一天呢?是不是觀音菩薩出家那一天?果璞和果能,就要求講《金剛經(jīng)》。那么「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yīng)?!?/p>
怎么叫法不孤起呢?這個佛法,必須要有人請法,才能說法;要沒有人請法呢,這個法就不容易說的。有人請法,就是有人要求講某一部經(jīng),這叫請法。那么法不孤起也就是這個法不能自己生起。仗境方生,有這個境界才能生出這個法來。道不虛行,這個道不會空走的。遇緣則應(yīng),有緣就應(yīng);就應(yīng)付這個緣。這叫道不虛行,遇緣則應(yīng)。
那么既然有他們幾位想要聽《金剛經(jīng)》,于是乎我也不管我會講不會講,就冒冒失失答應(yīng)了,說可以。并且他們都過去已經(jīng)聽過《金剛經(jīng)》了。聽過誰呢?聽過,那個 Kenneth 先生講過《金剛經(jīng)》。不過他說,當(dāng)時因為初學(xué),也大約聽得不太懂,現(xiàn)在要再聽你講一遍。那么我就答應(yīng)了,所以在今天才有這個金剛法會的成立。以后,無論你們某一個人想要聽某一部經(jīng)的,都可以請法師說法。這要請法;要有人請法,才可以說法。
那么講《法華經(jīng)》,這是甚么因緣呢?講這《法華經(jīng)》,我告訴你們這個因緣。這因為現(xiàn)在我在美國,要造就和尚,要造就未來的佛教的繼承人。所以現(xiàn)在有一個果前,他發(fā)心出家。那么發(fā)心出家,聽了《楞嚴經(jīng)》,對于佛法還是一知半解。所以我這個《法華經(jīng)》的因緣,就是為著要果前,在前邊;這一些果果果果,果甚么果甚么--像這個果寧昨天講這個唧唧喳喳,都要在后邊跟著。所以我看這一班人,還都對佛教有一點興趣。所以有的櫛風(fēng)沐雨,就是刮風(fēng)也來聽經(jīng),下雨也來聽經(jīng),在對面這么遠,又要跑這么遠的路。在二十九街過來,也要搭巴士,又要等車,又要在那個地方風(fēng)吹雨打的,這都很不容易的。我看這一班人還有一點誠心。所以我就繼續(xù)講這個《法華經(jīng)》。
現(xiàn)在又講《金剛經(jīng)》。我們現(xiàn)在講這個《金剛經(jīng)》要簡單一點,就不要講這個七種立題、五重玄義,都不要講它。我們現(xiàn)在就開門見山,就講這個總釋名題,就講第一,就是總釋名題;第二、講譯人;第三呢,是別解文義,分出大科,分出這么三種講法。
「金剛」:甚么叫「金剛」呢?怎么又「金剛般若波羅蜜」?甚么叫金剛呢?我告訴你,就是那個金剛心。金剛的心也就是那個金剛性,也就是那個金剛的般若。金剛的心也就是金剛性;金剛性也就是金剛般若。說出來這么多的名,合而言之是一個。為甚么要說這么多名呢?你不知道這一個,知道那一個;你不知道那個,就知道這個;你那個、這個都不知道,你又知道這個般若。所以多舉出幾個名字來,你張三也就是那個張和,也就是那個張老三。這么說好幾個名字,你就認識他。這金剛也這樣子。那么金剛怎么說是自性呢?我們這個自性,是永遠不壞的。我們這個金剛自性也就是金剛心,金剛心也永遠不壞的。我們這個金剛般若,就是實相般若。這實相的般若也是永遠都不壞的,永遠存在。所以這一部經(jīng)的名字,這「金剛」是個比喻;「般若波羅蜜」是法,這一部經(jīng)就是法喻為名。在七種立題里邊就是法喻為名:以金剛來做比喻,比喻般若。
那么這個講法固然是對,可是不如我說它是金剛心、金剛性、金剛般若。這個般若就是金剛,不用比喻。這個心也就是金剛,不用比喻。這個性也就是金剛,不用比喻。這個就是甚么呢?金剛,不要比喻,比較直接了當(dāng)。這個講法,是很少人這么講的。可以說是這樣,一般的法師,要是對金剛般若波羅蜜沒有認識的,都不這樣講。怎么樣講呢?都作為法喻為名。我現(xiàn)在,是不是不以法喻為名?不是,也是用法喻為名??墒俏野阉铣梢粋€,這個法也就是喻,喻也就是法:法喻是一個。分而言之,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合而言之,也就是《金剛經(jīng)》。所以普通中國人叫它叫《金剛經(jīng)》,沒有般若波羅蜜。那么再可以說,也就是《般若波羅蜜經(jīng)》。那么這法,我常常對你們講,應(yīng)該講活了,不要把它講得死板板的。所以現(xiàn)在把它講成一個也可以,講成兩個也可以,甚至于講三個、講四個都可以,這沒有一定法!《金剛經(jīng)》里邊說:「無有定法,是名般若波羅蜜多!」你要把它講成死板板的,好像那個釘是釘,卯是卯,總有一定的:那就成一個不活動了。
我們講來講去,究竟「金剛」的這個意思,我還沒有明白。你講一個也好,兩個也好,三個也好;你講了這么多個,但是我還沒明白!這怎么辦呢?那好了,我現(xiàn)在再給你把它解釋解釋。金剛具足三個意思。三個意思是甚么呢?第一個就是堅固;第二個就是光明;第三個是銳利,也可以說鋒利。甚么叫鋒利呢?就像那個刀刃,非常鋒利,非常快,切金斷玉,削鐵如泥:這都是金剛。削鐵如泥,砍到鐵上,就好像砍到那個泥上一樣,一點也不能擋得住它。金剛的體,是堅固的,金剛本體是堅固的,不壞的。它不可能為一切所壞,它壞一切所不能壞的;壞一切所不能壞的,就是甚么呢?摧伏天魔,制諸外道。
天魔外道這種邪知邪見,是不容易制伏的,可是你有這個金剛的體,就把這個天魔外道都給它破壞了,這金剛體是堅固的。金剛的相是光明的,金剛,它是透明體的,光明的。光明而不為一切黑闇所破壞,而它能破壞一切的黑闇。所有世間一切的黑闇,你有金剛都可以把它破壞了。說那是破壞主義,你破壞這黑闇,才能得到光明!這是破壞邪法,而不是破壞正法。你把邪法破了,正法才能久住;你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這是破壞一切的黑闇。金剛的用,它的功用,是銳利的。這個銳利得,也是無堅不摧,無邪不破。
講到這個金剛心,我們一般人不要誤會了,以為是我們胸腔里邊這個心。這個心,是個肉團心。這肉團心,沒有甚么用。這肉團心,它的形相猶如一個倒掛的一朵蓮花這么樣子。白天,它就開了;晚間,它就合上。合起來,像一個倒掛蓮花一樣;開,甚么時候開了呢?這個心里邊有孔,那個孔竅白天它就開了;晚間睡覺的時候,那孔竅就合上了。所以這個心,是個肉團心,沒有甚么用處。那么還有一個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心。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識:眼有眼識,耳有耳識,鼻有鼻識,舌有舌識,身有身識,意有意識,這叫六識。在這個第六意識,一般人以為肉團心是他的心,這是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又以為他這妄想心是他的心,就好像《楞嚴經(jīng)》上;聽過《楞嚴經(jīng)》有這么一段文,你們還記得不記得?這一段文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此非汝心。乃是前塵。虛妄相想?;笕暾嫘?。由汝無始。認賊做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zhuǎn)?!惯@一段經(jīng)文,有的人記得嗎?這一段經(jīng)文,是很要緊的。這一段經(jīng)文就是說的這個第六意識盡打妄想;他妄想這本領(lǐng)非常大。他這個打妄想,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他不要坐火箭,就到了月球去,不要借著火箭的力量。他這一個打妄想,月亮在那兒,跑到那個地方去了。一瞬間打妄想又到了西天;一瞬間打個妄想又到了東土:甚么地方都可以打。你想到日本,你打著妄想,日本那個街道,就現(xiàn)在你這個眼前了。你到過德國,到過法國,到過你所到過地方,你這一打妄想,也到那個地方了?,F(xiàn)在一般人研究到月球去,這由甚么造成的?就都是由這個妄想?,F(xiàn)在打這個妄想,就要實現(xiàn)這個妄想,這都是從第六意識發(fā)生出來的。所以,這第二是妄想心。
阿難就認為妄想心是他的心了;對佛講,但是佛就告阿難,「此非汝心」:這個不是你的心哪!那么是甚么呢?「乃是前塵。虛妄相想?!惯@是一種前邊的塵相,「虛妄相想」;虛妄的那個相,是由你那個妄想生出來的?!富笕暾嫘浴梗好曰竽阕约旱恼嫘裕涯阕约旱恼嫘悦曰罅??!赣扇隉o始」:從無始劫以來到現(xiàn)在,你都認為它是心了,「認賊作子?!鼓阏J賊作你的兒子啰!「失汝元?!梗喊涯阕约罕緛砉逃械膶氄?,都丟了。原來常住不壞的那個寶貴的性,寶覺,明心,都失去了?!腹适茌嗈D(zhuǎn)」:所以就在六道輪回里頭出頭沒,這么樣子,總也無有了期。這一段文就是說這個妄想心。
那么第三是甚么呢?真如心。這個真如心,也就是實相的般若,也就是實相。這個真如,這個心,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你說它大,沒有再比它大的;你說小,也沒有再比它小的了。沒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小的,也沒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大的,這叫真如,真如心。這個心,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心,這心有這三種。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金剛」這兩個字已經(jīng)講一個大概。現(xiàn)在講這個「般若」。甚么是般若?「翠竹黃花,無非般若?!惯@個綠的竹子和這黃色的花,都是般若。般若是印度語,在五種不翻之中,它屬于「多含不翻」。因為翻過來中文,祗可以翻譯一個意思,而不能翻譯它這樣多的意思,所以不翻。那么多的意思有多少呢?有三種般若。這三種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那么般若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祗有一種的意思,所以就保留它原來這個梵語來尊重,不翻;尊重這個般若,所以就不翻它。那么般若有多少呢?般若,光這個《般若經(jīng)》,那就有很多。本來是說有八部,但是詳細地分析來,它有十個種類的般若。十個種類的般若都是甚么呢?
第一是《大般若經(jīng)》。這《大般若經(jīng)》有多少?有六百卷。我以前不講過嗎?玄奘法師翻譯《大般若經(jīng)》的時候,桃開六度。那個桃花在這一年之中,開了六次。不是說六年開了六次;要六年開六次,那是很正常的。在這一年之中,桃花開了落;落了之后又開;開了又落。那么大約兩個月開一次,一年十二個月開六次,兩個月一次。雖然我沒有看見,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這叫「桃開六度」,翻譯《大般若經(jīng)》的時候。《大般若經(jīng)》,就有六百卷。
第二,《放光般若》。放光,佛放光而說這個般若。有多少卷呢?有三十卷。
第三就是《摩訶般若》。這摩訶般若也是大般若,但是這個叫《摩訶般若》,和那個《大般若》又不同了。這個有多少卷呢?也有三十卷,這第三是《摩訶般若》。
第四,叫《光贊般若》。由佛放光而贊嘆說這個般若,這是第四。
第五,叫《道行般若》。道,就是道德那個道;行就是行為的那個行,行走的那個行?!兜佬邪闳簟?,這是第五。
第六,《學(xué)品般若》。這個《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xué)品般若》,這每一種有十卷,這合起來也是三十卷,這就六百九十卷了,這是第六。
第七,叫《勝天王所說般若》,這有七卷。
第八就是《仁王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有兩卷。
再第九是《實相般若》。有這個《實相般若》,一卷。
第十是《文殊般若》,一卷。這合起來大約是七百零一卷。這是《般若經(jīng)》。
不是說,知道這個般若有這么多夠啦!那么,他在甚么地方講的?講了多少處?有多少法會講過般若?這我們也要知道的。我們研究般若部,對于這些個問題,雖然是一些個皮毛,但是也都應(yīng)該明白的。那么這個《般若經(jīng)》,說的有四處說般若部;四個地方說般若,有十六個法會,都是說這個般若的。四個地方是甚么地方呢?
第一就是王舍城,鷲峰山王舍城,就是室羅筏城。鷲峰山就是靈鷲山,這兒說了七會。第二就是給孤獨園,說了七會,就是現(xiàn)在這個經(jīng)的,這個地方,這是第二。第三呢,是在天上說的。甚么天呢?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說了一會。第四是在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這合起來是四個地方,說了十六會。你看!王舍城靈鷲山七會,給孤獨園七會,這十四會了;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這十五會。再加上竹林園,白鹿池的旁邊,說了一會。這統(tǒng)統(tǒng)是十六會,四個地方,這是般若。我們要知道這個般若有多少種、有多少會所說的,這是應(yīng)該知道的。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在哪一個地方所說的呢?是在哪一會呢?這要應(yīng)該知道的。這是在第二次,在給孤獨園。你看那個經(jīng)文上不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只樹給孤獨園。」所以我說這個在第二會,沒有錯的,絕對不會錯的!為甚么?如果錯了,我也不講了。那么第二處的第三會;這是在第二處的第三會所說的這一部經(jīng)。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在這個《大般若》六百卷里邊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你要不相信,也可以去查一查看,這第五百七十七卷。那么這是這一部經(jīng)的來源,它的歷史。
那么般若,由這個文字般若而起觀照的般若;由觀照的般若,而達到實相的般若。甚么叫文字般若?就是我們看這個經(jīng)文,這不有文字?這叫文字般若。那么文字般若,你要沒有觀照的智慧,你光有文字,你看來看去也是不懂的。你不懂就是沒有般若了;沒有般若就是沒生出智慧了。這智慧本來是你有的,但是你沒有栽培灌溉,沒有用般若的水來灌它,所以它就不生出來;不生出來,你就沒有觀照的智慧。你沒有觀照的智慧,沒有觀照的般若,你就不明白實相的般若。你必須要有觀照的般若,以這個正觀的智慧來觀這個般若,然后才能達到這個最后的目的,這實相般若。般若大約的意思是這樣子。
「波羅蜜」:有的人說波羅蜜是甜的。不錯,波羅蜜是甜的。中國有那個波羅,那個波羅就是 before, we had this ?(弟子:啊!)叫波羅。這個波羅蜜是甜的,不錯。但是這個波羅蜜,不單是甜的,而且甜中的甜的,是怎么樣呢?離苦得樂。這是把苦離了而得到樂,這就是波羅蜜。甚么叫波羅蜜呢?這波羅蜜也是印度話。這印度人,甚么事情做好了,就說波羅蜜。這個事情做完了,也說波羅蜜了。就像英文說 finish ,這個意思。英文是 finish ,完了;這個波羅蜜,說這個事情做得好了,叫波羅蜜。
波羅蜜翻譯成中文, 叫「到彼岸」。甚么叫彼岸呢?我們現(xiàn)在在舊金山到奧克蘭去,或者在這個橋上走過去,或者坐船過去;這從這一邊到那一邊了,這叫波羅蜜了,這叫到彼岸。這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譬如,你到小學(xué)里邊去讀書,在小學(xué)校里頭畢業(yè)了,得到小學(xué)文憑,這是波羅蜜了。你到中學(xué),由開始到最后,得到中學(xué)的證書了,這也叫波羅蜜了。你由大學(xué)開始,把大學(xué)讀完了,這也叫波羅蜜。你由這個學(xué)士得到碩士了,這也是波羅蜜。由碩士得到博士,這也是波羅蜜。那么,為甚么講這么多?講這么多,你就懂這個波羅蜜的意思了。
我們現(xiàn)在是由甚么地方呢?由生死的此岸,經(jīng)過煩惱的中流--這個煩惱,就是好像個海似的--到涅槃的彼岸;到達涅槃的彼岸,這也叫波羅蜜了。這個波羅蜜,說起來,甚么都可以說是波羅蜜。你這兒坐禪,沒有開悟;你從現(xiàn)在開始坐禪,等到你開悟了,這是波羅蜜。好像我們今年夏天這個暑假楞嚴講修班,這一開始的時候,這是此岸,等終了了,把這暑假三個月零六天的時間都圓滿了,這也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了。這是般若波羅蜜了!總而言之,把甚么事情做完了,又是很圓滿,這都叫波羅蜜。
我們現(xiàn)在修佛法,一開始這是很難懂的,所以有的人聽一次,就不感覺興趣了,不來了。為甚么呢?這個是最不容易的了。第一要有善根;第二,要有忍力,要有這一種的,認為佛法比任何的事情都重要。我如果不明白佛法,那我就是好像沒吃飽飯。我所以一定要去聽經(jīng)聞法,比到飯館子去吃最好的東西,都沒有這么香。你要有這么一個,好像吃東西,又好像你這個欲心,貪欲你所愿意的東西。那么你所愿意的東西是甚么?我不知道,你自己會知道的。你把這種,最歡喜的這種的心理,放到這個聽經(jīng)上;聽完了,這也是得到波羅蜜了。這波羅蜜,講起來,那太多了。
這個「經(jīng)」的意思,已經(jīng)講好多次了。那么再重復(fù)一下。經(jīng)者徑也。做什么的徑呢?就是修行的一條徑路,由這個生死的路,走到?jīng)]有生死的那條路去,就是從凡夫可以達到圣人,達到佛的境界,這條路。你想要從凡夫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必須要依法修行。這個法就是經(jīng)。昨天我不是講那么多的意思了嗎?這個「經(jīng)」又有一個意思。
今天我再給你們講多幾個意思。甚么意思呢?就叫「出生」。這個意思就出生,從這個出就是出來了,生出來了。這從佛口生出來的,這個是經(jīng)。又有一個意思,叫「顯耀」。顯,就是顯露的那個顯;耀,就是光耀的耀。這個經(jīng)典,能把世界上都照得光明了,這個是顯耀。又「經(jīng)」是一種,永遠不變的一種方法,所以叫「?!?/p>
。無論你古往今來,這經(jīng)典是不變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偏,是不增不減的,所以這叫經(jīng)。又有「貫」的意思。這貫,就是貫穿起來,把它串起來,這一行一行的經(jīng),從開始到最終,這是貫穿起來。貫穿起來甚么呢?義理,把義理貫穿起來;貫穿圓滿了,這是貫?!笖z」,昨天我們也講,就好像吸鐵石似的,把所有的眾生都吸收來了。眾生,就等于鐵,那個經(jīng),就等于吸鐵石,把眾生都吸到這個吸鐵石上來了,就是令眾生都完全明白佛法。這個攝,攝所化機。又有「法」的意思。這個法,就是所有一切人,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去;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世,都遵守這種的法律,這種的規(guī)則,所以這「經(jīng)」就有這么多的意思。
那么「經(jīng)」還有一個意思,我不妨和你們大家再講一講。這個「經(jīng)」字的意思,前邊講了很多,還有一個意思是甚么呢?就是涌泉。涌就是從地里邊涌出來的這一個水泉,好像水似的,從地里涌上來了,這涌泉。涌泉涌出來這個泉水,普潤大地一切眾生,令大地眾生都得到法喜充滿了,都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涌泉也是這個「經(jīng)」的意思。
合起來,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這個經(jīng)的名字。
譯人
這一部經(jīng)是誰翻譯的呢?這一部經(jīng)是在姚秦的時候,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那么是不是這一部經(jīng)就單單鳩摩羅什法師翻譯過了?不是的。還有誰翻譯的呢?還有其它五個法師都翻譯過。那么其它五個法師,是不是和鳩摩羅什法師一同翻譯的呢?不是的。時候不同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部經(jīng)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還有在這個元魏的時候,有一個叫菩提流支;菩提流支法師也翻譯過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名字和鳩摩羅什法師的名字相同的。菩提流支這幾個名字,我已經(jīng)寫到黑板上了。他翻譯這一部經(jīng)的名字,和鳩摩羅什法師相同,這是第二個翻譯。
第三個人翻譯,叫真諦法師。這個真諦法師,在后陳的時候也翻譯過這一部經(jīng),《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他的名字也和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相同,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以上這三個法師翻譯的,名字相同。
在隋朝的時候,就有一個笈多法師。這個笈多法師,翻譯這一部經(jīng)的名字就不同了。叫甚么名字呢?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加上「能斷」兩個字。這是笈多法師翻譯的。
那么在唐朝貞觀十九年,玄奘法師也翻譯過這部經(jīng)典。他這個名字又不同了,叫甚么名字呢?調(diào)過來了,他這個名字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個笈多的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他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這個「能斷」兩個字,顛倒過來。那么究竟這是英文的文法,是中文的文法,是印度文的文法?這是文法的問題。
方纔我講那個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是中國一個大德高僧,很高的,或者比果寧都高,但是或者沒有他那么胖。因為,我相信玄奘法師是這樣,怎么說他不那么胖呢?他好跑路,從中國一直跑到印度去,從西伯利亞那兒,一去甚么馬都沒有,就用跑路。一跑,一定跑得很瘦的,所以比果寧會瘦得多。玄奘法師,是唐朝最高的一個高僧,在印度留學(xué)十四年,回到中國,翻譯了很多經(jīng)典。那么這是第五個,玄奘法師翻譯的,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
第六個翻譯是誰呢?叫義凈。這個義凈法師,也是到印度去留學(xué)的。留學(xué)回來,在唐朝不有個武則天?就在武則天那個時候,他回來的。他回來,武則天也是裝模作樣的說是好佛法,于是乎就叫他來翻譯經(jīng)典。他也翻譯過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那么他翻譯的這個名字,和玄奘這個名字相同,也叫《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
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有六種翻譯。這六種翻譯,我們研究佛法的,也應(yīng)該知道的。那么這六種翻譯之中,還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版本,流通得最盛行。一般人,都歡喜讀他所翻譯的經(jīng)典。為甚么歡喜誦讀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因為,在中國唐朝有個道宣律師。這個道宣律師專門修戒律的。修戒律是在行、住、坐、臥這四大威儀里邊非常嚴整的。《楞嚴經(jīng)》里不說「嚴整威儀。肅恭齋法」?這個「嚴整威儀」,為甚么要嚴整威儀呢?因為你這個人,要是威儀好,不單人天恭敬你,那個鬼神,也都恭敬你,鬼神都要崇拜你。所以道宣律師精持戒律,專門研究戒律的這個法。怎么樣子呢?站有站的相,有站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走路有走路的樣子;那么臥有臥的樣子:都有個樣子。因為你有一個榜樣,一般人才可以向你學(xué)習(xí)。
所以我今天對果前講,我說,「我到這個美國來,你是頭一個跟著我出家的,必須要一切一切的,都要往好了做。你不能馬馬虎虎的,你不能隨隨便便的。甚至于你說話也不能隨便亂講話,你走路不能隨便亂走路。你到街市上去,一定要行端,體直,這個身形,要直的。到街上也不要東張西望的,好像要偷東西呢!人說:哦!這是不是來個賊和尚啊?穿著和尚衣服,想要偷東西啊。」不能這樣的。一定要目不斜視,耳不旁聽,這樣子。那么走路,但是也不像木頭似的,那么板板直直的,那又錯了??偠灾?,也要像個人那么有一種生氣,可是,目不旁視。
行住坐臥,這叫四大威儀。四大威儀,那么在行,「行如風(fēng)」。這個風(fēng),不是像颶風(fēng)那么樣子,把山也刮崩了,樹也拔出來了,連根拔了,把這個樓房也刮倒了;不像那么大風(fēng),就像那個微風(fēng)徐來。微風(fēng),那個風(fēng)看不見;水波不興,水上都沒有波浪,那種風(fēng)。這種風(fēng),是人人都歡喜的,行如風(fēng)。「立如松」,站著的時候,像一棵松樹似的。那個松樹要直的,如果彎的就沒有人歡喜?!缸珑姟?,坐在那個地方像一個鐘似的。但是像鐘,不要像鐘的那個擺。那個鐘擺這么搖搖晃晃的這么晃,叮叮當(dāng)?shù)?,不要像那個鐘擺;要像古來那個坐鐘,紋絲的不動,那個才夠定力。「臥如弓」,躺著像一張弓似的,要吉祥臥。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就是吉祥臥入的涅槃。怎么叫吉祥臥呢?就是右手托腮,左手搭在腿上,這叫托腮搭胯,叫吉祥臥,臥像一張弓似的。這各有各的樣子,所以這是威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因為道宣律師他的威儀最好,所以感應(yīng)得怎么樣子呢?天上人給他送飯吃。我們?nèi)耍阏l想要做個高僧,就要修持戒律。你受所受的戒律,就要守著;守著這戒律,那護法善神都擁護你。你要破戒了呢?那護法就不護持你了。所以必須要守戒。因為道宣律師他守戒清凈,這所謂「嚴凈毗尼,弘范三界?!箛纼襞?,《楞嚴經(jīng)》不說嚴凈毗尼?毗尼就是律,所指的這個律?!负敕度纭梗饔?、色界、無色界的一個榜樣。所以這個天人就給他送飯。
有一天他就問這個天人,他說:「怎么現(xiàn)在一般人都歡喜讀鳩摩羅什法師翻譯這個經(jīng)典呢?」這個天人叫陸玄暢,就對他講:「因為鳩摩羅什法師,過去七佛都是他翻譯經(jīng)典。他是過去七佛的譯經(jīng)師,所以他翻譯的經(jīng)典,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深得佛心。所以,一般人都歡喜讀誦他所翻譯的經(jīng)典?!共⑶银F摩羅什法師臨終的時候也說過:「我臨命終后,把我這個身體用火化的時候,我所翻譯的經(jīng)典,不知道有沒有錯?如果我所翻譯的經(jīng)典沒有錯的話,我這個舌頭,火燒不壞的;如果我翻譯的經(jīng)典翻譯錯了的話,和佛的心意不相合的話,我這個舌頭會燒化。」所以鳩摩羅什法師圓寂之后,用火焚化,果然這個舌頭還是紅紅的,和我們這口里舌頭一樣的,一點都沒有變。所以由這一件事,就證明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jīng)典,是正確的,是完全都對的。他是一個翻譯經(jīng)典的法師。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現(xiàn)在講這個鳩摩羅什法師?!敢η亍梗菏莻€時代的名字,它和嬴秦和苻秦都不同的,所以叫姚秦。這個皇帝呢,最初是叫姚萇。姚萇死了之后,就是姚興繼位。在這一個時候的朝代就叫姚秦。在姚秦前邊就是苻秦。苻堅,是被姚萇殺死的,所以改了朝代就叫姚秦。在這個以前,秦始皇那時候叫嬴秦,所以現(xiàn)在,注明這個時代就是姚秦的時代。姚秦的時代,在長安那個地方,在中國,正統(tǒng)的時代是在后晉,司馬懿的后人那個晉朝,那個時代。
「三藏法師」:「三藏」,就是經(jīng)、律、論三藏。因為晚間講《法華經(jīng)》,還講這個鳩摩羅什法師,現(xiàn)在這兒就簡單講一講,晚間再詳細講。三藏就是經(jīng)律論三藏。經(jīng)藏是屬于定學(xué);律藏就屬于戒學(xué);論藏就屬于慧學(xué)。經(jīng)律論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戒定慧,所以叫,經(jīng)藏、律藏、論藏:這合到一起叫三藏?!阜◣煛梗荷趺唇小阜◣煛鼓?「法師」兩個字就是以法施人,以佛法布施給人,所以叫法師。那么又有一個講法,是以法為師,以佛法做自己的師父,所以這就叫法師,以法為師。這個法師,又有好多種。有講解的法師,就講經(jīng)說法這個法師。有的就是讀誦法師,讀誦經(jīng)典,這也叫法師。那么講解的法師就是給一切的人,講解經(jīng)典。讀誦的法師呢,就是為人讀誦經(jīng)典。
那么讀和誦又有甚么分別?讀,對著本子來念,這就叫讀經(jīng);不需要本子來念,這就叫誦經(jīng):對本曰讀,離本曰誦。離開這個書本子,這叫一個誦,這讀誦法師。又有書寫的法師。書寫就是用筆寫經(jīng)典,抄錄經(jīng)典,給你寫一部經(jīng),給他寫一部經(jīng),這寫。那么你或者是講解,或者是讀誦,或者是書寫,或者受持;受持,就自己給自己念。讀誦有為人讀誦的,有為自己讀誦的。受持的法師,就是專專為自己來受持。我念這個經(jīng),給我自己念經(jīng),不為眾生回向,這個受持法師。
以上所說這個種種的法師都叫法師。但是有的不是三藏的,有的或者祗讀經(jīng)藏,或者單單研究律藏,或者單單研究論藏。那么單單研究一種,這就不能稱三藏法師。我們這一位法師,他三藏通曉:經(jīng)藏,他也明白;律藏,他也明白;論藏,他也明白:所以這通達三藏,這叫三藏法師。這個法師是誰呢?就是鳩摩羅什,就是那個在小孩子的時候,頭頂起來那一個缽,自己生了分別思量心,就頂不動。那時候相信就會叫媽了,就是那位法師。
那么這「鳩摩羅什」,聽來聽去,甚么叫「鳩么羅什」?這個意思是甚么呢?這個意思是很有意思的。不是像昨天我講那個天,沒有意思。昨天我講那個「天」字,說天字,才沒有意思。為甚么沒有意思?它是自然,自然為義,那么自然就是沒有意思。這個鳩摩羅什法師,這個名字真有意思。有甚么意思呢?這是梵語,「鳩摩羅什」翻譯成中文,就叫「童壽」,說他童年而有耆德。雖然他年紀很輕的,可是他有老人的德行。
他一天就可以讀誦一千首的偈頌。這一千首偈頌,每一首就有三十六個字。這一千首偈頌就有三萬六千個字。你看!這三萬六千個字,他一天就背誦熟了。這一部《法華經(jīng)》,他祗需要兩天的時間就可以把它背得出了;一部《法華經(jīng)》,兩天就可以背得出。所以他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他的這種德行,這種道德,和那個老人是一樣的,所以叫童壽--童年而有耆德。這個耆德呢?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的這個德行。所以他的名字就是這個意思。那么他翻譯這一部經(jīng)典,在《大般若經(jīng)》里邊,它是第五百七十七卷。那么在這個四處、十六會里邊,它是第二處第三會所說的這一部《金剛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