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保ü珜O丑上)
[譯文] ?(孟子說:)“國土不必再擴(kuò)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認(rèn)真施行仁德政治、統(tǒng)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保墓希?/p>
[譯文] (孟子說:)分些財產(chǎn)給人家這叫小恩小惠,教育別人要善良這個叫忠誠,幫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這個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離婁上)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褚灿麩o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zhí)熱而不以濯也?!保x婁上)
[譯文] ? (孟子說:)“孔子說:‘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數(shù)多少計算的.。一個國家君主愛好仁,那就會天下無敵的?!F(xiàn)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無敵,可自己又不肯實(shí)行仁政,這好比是害怕炎熱卻又不肯去洗澡一樣。”
5.(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保ǜ孀由希?/p>
[譯文] ?(孟子說:)“仁德能夠勝過不仁德,好比水能勝過火。但現(xiàn)在那些行仁的人,卻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撲滅一車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撲不滅,他就說是水不能勝過火,這就又和那種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會把自己的仁喪失掉的?!?/p>
6.(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保ǜ孀由希?/p>
[譯文] ?(孟子說:)“五谷是糧食作物中品種最優(yōu)秀的;但如果種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價值也在于它成熟罷了。”
7.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君子親愛親人因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因而愛惜萬物。
8.(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盡心下)
[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那就還不如沒有《書》為好。我對于書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罷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沒有敵手的,以周武王這樣極仁愛的人去討伐商紂王這樣極不仁愛的人,怎么會發(fā)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慘景呢?”
9.(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盡心下)
10.(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保ūM心下)
[譯文] ?(孟子說:)“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與人合起來講,就是道了。”
孔子經(jīng)典語錄
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孔子曰: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5、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8、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9、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1、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12、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3、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14、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15、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16、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17、執(zhí)子之手,將子拖走。子說不走,好吧,關(guān)門放狗。
18、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shí)若虛,犯而不校。
19、孔子曰:打架用磚乎!不亦亂乎!照頭乎!乎不死,再乎!
20、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22、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3、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24、孔子曰:“中午不睡,下午崩潰。”孟子曰:“孔子說的對!”
2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孟子的經(jīng)典語錄
1、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2、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3、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大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
6、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9、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10、不以規(guī)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12、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13、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14、人人都可以當(dāng)堯舜這樣的好人。
15、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16、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17、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8、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19、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20、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2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
2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23、則為王之大夫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家,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則為王之士庶人亦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國必危亂喪亡矣。
24、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
25、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孟個性的故事
“讀孔子如沐春風(fēng),讀孟子如聞戰(zhàn)鼓。”這是著名學(xué)者易中天先生對兩位先賢的評價。在他看來,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則個性張揚(yáng)。那么,歷史上的孔子和孟子是怎樣的人呢?
孔子小時候家里比較窮,他孔子做過吹鼓手,孔子也放過牛羊。小孔丘刻苦讀書、自學(xué)成才,養(yǎng)成了謙虛好學(xué)的品德。他向別人請教時總是恭恭敬敬。成為人人尊崇的學(xué)者后,門下弟子三千,他也將這種謙遜的習(xí)慣保持了下來??鬃铀粌H學(xué)識淵博,胸襟也十分開闊,而且為人寬容大度。有次在鄭國,有人把他形容成“喪家之狗”,孔子他也不生氣,一笑置之。
可別以為孔子只是一味寬容,沒有脾氣。在學(xué)習(xí)上,孔子和現(xiàn)在的老師一樣,對學(xué)生嚴(yán)格要求,不允許他們有絲毫懈怠。有一次,有位叫宰予的學(xué)生大白天睡覺,孔子發(fā)現(xiàn)后十分生氣,當(dāng)眾斥責(zé)他:“朽木不可雕也!”對于寬厚的孔子來說,這已經(jīng)是很嚴(yán)厲的`批評了。所以,孔子敦厚,卻不是沒有原則。
查一下,看看“朽木不可雕也”是什么意思。同學(xué)們可別學(xué)宰予,要珍惜這大好時光啊!
孟子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們知道是什么意思嗎?這又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呢?
與寬厚謙恭的孔子相比,孟子的個性更為鮮明。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據(jù)傳,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當(dāng)時,各地諸侯為爭奪土地連年征戰(zhàn),百姓們流離失所。在這樣的亂世,孟子以天下為己任,游歷各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面對君王時,孟子總是快言快語,從不卑躬屈膝。齊宣王曾經(jīng)問他親貴大臣應(yīng)做的本分,孟子回答說:“如果國君犯了大錯,臣子就應(yīng)該反復(fù)勸諫;如果反復(fù)勸說了不聽,臣子就可以廢掉他另立新君?!饼R宣王聽了,臉色都變了。這樣尖銳的話,沒有非凡膽識與魄力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敢說出口的。
孟子曾豪邁地說:“如果要使天下太平,當(dāng)今世上,除了我還有誰呢?”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
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么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fā)憤學(xué)習(xí)就忘記吃飯,內(nèi)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边@個故事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薄?/p>
正是有了這種勤奮不倦的為學(xué)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并授徒講學(xué),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個人如果有了“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再配合科學(xué)的工作、學(xué)習(xí)方法,一定會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標(biāo)準(zhǔn),僅有兩萬余字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就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經(jīng)說過:“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边@個典故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p>
關(guān)于君子的標(biāo)準(zhǔn),孔子還有一些
過猶不及
子貢問老師說:“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德?”孔子說:“子張做事總是過頭,而子夏總是做得還不夠火候。”子貢說:“那么是子張要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边@段話出自《論語先進(jìn)》: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師”即子張,“商”指子夏,兩個人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成語“過猶不及”就出自此處。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了頭和沒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斑^猶不及”這個成語提醒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際交往上,過于冷漠不行,過于親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對對方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便在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留。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待親人,都應(yīng)該把握好分寸,適度最好。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曾經(jīng)教導(dǎo)他的弟子說:“不擔(dān)任這個職務(wù),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wù)范圍內(nèi)的事情?!边@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在工作中并非總是事情做得越多越好,關(guān)鍵是要找準(zhǔn)自己的定位,清楚地知道“我是誰”。只要把你應(yīng)該做的做好就可以了,越俎代庖反而會把事情搞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問孔子怎樣做才稱得上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jìn)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yán)肅。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qiáng)加于別人。要做到在諸侯統(tǒng)治的國家里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統(tǒng)治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边@段話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p>
《論語衛(wèi)靈公》中也有這個成語,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回答道:那不就是“恕”嗎?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段話的原文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弟子中,子貢才華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在外交、政治方面的才能也都十分突出。孔子對子貢講的這席話,很有針對性,是提醒子貢不要恃才傲物。與人交往時,我們要善于換位思考、推己及人,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欲速則不達(dá)
子夏要到魯國的莒父當(dāng)?shù)胤焦?,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鬃诱f:“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顧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達(dá)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边@個故事出自《論語子路》,原文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急功近利是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大忌,凡事要有長遠(yuǎn)眼光、長遠(yuǎn)打算,該慢的地方不要求快,該放棄的小利不要貪圖,成功方可水到渠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教導(dǎo)學(xué)生,喜歡用“設(shè)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子貢問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說:“工匠想要順利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磨鋒利。居住在一個地方,必然選擇這個地方有賢能的大夫?yàn)閹?,結(jié)交有仁德的士人為友?!边@個故事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原文是: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對子貢的教導(dǎo),意思并不是說把賢德者作為工具來使用,而是說要充分吸取他們的優(yōu)點(diǎn),使自己的.認(rèn)識更加敏銳,策略更加明智?,F(xiàn)在我們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說在做某項(xiàng)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準(zhǔn)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逝者如斯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fù)返呢?”這是朱自清《匆匆》一詩里開頭的幾句。古往今來,對光陰易逝的感嘆在文學(xué)作品中不勝枚舉。南宋儒學(xué)家朱熹在《勸學(xué)》中也說:“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逼鋵?shí),這種感嘆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論語》里就出現(xiàn)了。
孔子在河邊感嘆說:“一去不復(fù)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息地奔流?!边@話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后人從中提煉出一個成語“逝者如斯”,用來比喻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復(fù)返。
見賢思齊
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從朋友身上往往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如果交到好的朋友,獲益匪淺;但如果交友不慎的話,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遇到的人總有“賢”與“不賢”之分,那么在交友的時候,應(yīng)該注意什么呢?
孔子說:“看見德才兼?zhèn)涞娜耍鸵ο蛩麑W(xué)習(xí),做到和他一樣;看見德行有虧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樣的缺點(diǎn)?!边@段話出自《論語里仁》,原文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p>
其實(shí),“賢”與“不賢”這兩種人,為我們朝不同的方向打開了兩道門,而“思齊”和“自省”,則是我們自身不斷進(jìn)步的動力。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他知人善任,舉用賢良,能夠從賢者身上汲取優(yōu)點(diǎn)。他有著名的“三鏡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币馑际钦f,以銅鏡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歷史為鏡子,可以從中看清楚朝代興衰的緣由;把別人當(dāng)成鏡子,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優(yōu)劣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