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警方110的讀后感
電影警方110的讀后感寫讀后感需要真情實感,所以還是自己閱讀后,自己動筆比較好,下面提供關(guān)于讀后感的寫作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寫作方法:(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簡述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亮明基本觀點。
(3) 聯(lián)——聯(lián)系實際,縱橫拓展。
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4)結(jié)——總結(jié)全文,升華感點。
“讀”的內(nèi)容不放松。
專門教FLASH的山里人網(wǎng)站最近怎么開不了了
這個很好
校園安全預(yù)防被害自護手冊讀后感
貝多芬與女人的關(guān)系一直令傳記作家們興味盎然。
毫無疑問,這位作曲家曾數(shù)次深陷愛河,但他似乎也總是能痛苦地意識到:婚姻生活與自己內(nèi)在的創(chuàng)作沖動并不兼容。
幾乎每一次,貝多芬戀上的都是他得不到的女人,當中的障礙或者是對象的婚姻狀況,或者是對象的社會地位,往往是兩者兼而有之。
人們對貝多芬愛情生活的興趣有一個焦點,那就是他在1812年夏天寫下的一封情書,收信人是一位身份不明的女子。
那一年,貝多芬在陌生的道路上經(jīng)歷了一次痛苦的夜間旅程,于7月6日凌晨4點鐘到達了以溫泉聞名的波希米亞小鎮(zhèn)特普利茨(Teplitz)。
上一年夏天,貝多芬的醫(yī)生也曾建議他用這兒的溫泉治療疾病,但這一次情況有所不同——此時的貝多芬顯然承受著一場嚴重的中年危機。
到達后的當天早上,貝多芬開始撰寫一封熱情洋溢的情書,其對象幾乎可以肯定是他來這兒的時候在布拉格遇見的一位女性。
貝多芬在信中告訴她,他是在用她的鉛筆寫信,并稱她為“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本真的自我。
”他問道:“你不完全屬于我,我也不完全屬于你,你能改變這種狀況嗎
”晚上,貝多芬接著寫這封信,第二天早上又給它加了一頁。
這一頁里有他曾寫過的最著名的話語——他稱她為“永恒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
她究竟是誰
貝多芬真的寄出這封信了嗎
貝多芬死后,人們在他的文稿中找到了這封信。
鑒于貝多芬在生命中最后15年里生活頗為動蕩,平均每年都會換一次住處,這封信對他的意義想必非同小可。
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著述不可謂不多,但這位“永恒的愛人”的真實身份卻仍然撲朔迷離。
不過,所有貝多芬學(xué)者都不曾對伯納德·羅斯 Bernard Rose 在《永恒的愛人》一片中提出的觀點表示過支持。
在這部影片中,作曲家瘋狂地期待著與弟媳喬安娜(Johanna.)的秘密結(jié)合。
不錯,貝多芬在弟弟死后成了侄子卡爾的法定監(jiān)護人,而他也的確給了這個孩子父親般的關(guān)懷,但也只有好萊塢才敢去想像卡爾實際上是貝多芬自己的兒子——是他和喬安娜私通的結(jié)果。
匈牙利貴族約瑟芬·馮·布朗斯維克(Josephine von Brunsvik)是可能性更大的候選人,貝多芬曾在1805年頭幾個月里給她寫了不少情書。
她婚姻不幸——嫁了一個比自己大了近30歲的男人,新近又成了寡婦,但她明確表示自己沒有做好與作曲家發(fā)生肉體關(guān)系的準備。
“我對你的愛無法言喻,正如一個溫柔的靈魂對另一個的愛,”她告訴他,“你不能接受這樣的約定嗎
”她似乎在幾年后終結(jié)了和貝多芬的關(guān)系,并于1810年再婚。
我們沒有理由猜測她會在1812年又與貝多芬愛火重燃。
另一個曾被傳記作家們追捧的候選人是女伯爵朱莉婭·圭霞爾蒂(Julia Guicciardi),貝多芬把自己的《月光奏鳴曲》題獻給了她。
圭霞爾蒂在16歲時成了貝多芬的鋼琴學(xué)生,半個多世紀之后,她這樣來回憶貝多芬:“非常丑陋,但又十分高貴,擁有優(yōu)雅的情感和修養(yǎng)。
”1801年,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和早期傳記作家弗蘭茨·威格勒說起過“一位可愛迷人的女郎,她愛我,我也愛她。
有生以來第一次,我覺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
”貝多芬這番話說的可能就是圭霞爾蒂。
他又補充道:“不幸的是,她不屬于我這個階級。
”貝多芬后來曾宣稱圭霞爾蒂愛他甚于愛自己的丈夫,但又不得不承認后者“比我更適合做她的愛人”。
關(guān)于這個“永恒的愛人”,不時被人們掛在嘴邊的名字還有特蕾斯·馬爾法蒂(Therese Malfatti)和?,斃颉ど┑拢ˋmalie Sebald)。
馬爾法蒂在1851年去世時還保存著貝多芬那首著名的鋼琴小曲手稿,上面寫著“致愛麗絲”(Für Elise),這里的“愛麗絲”可能是貝多芬對特蕾斯的昵稱。
1810年夏天,貝多芬似乎曾認真考慮過向馬爾法蒂求婚,但他笨拙的舉止使馬爾法蒂全家大為不快,馬爾法蒂家因此把他列為不受歡迎的客人。
貝多芬對受命傳話給他的朋友抱怨道:“又一次,我只能從自己的心靈中尋找慰藉——對我來說,別處都找不到安慰。
”至于瑟博德,在貝多芬于1811年和1812年兩次去特普利茨的時候,她都碰巧在那里。
前一次是詩人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鐵治(Christian August Tiedge)陪她去的,貝多芬請鐵治帶給她“一個十分熱烈的吻”。
但那種幼稚的調(diào)情方式與情書中“永恒的愛人”那樣的愛情宣言實在有天壤之別。
梅納德·所羅門(Maynard Solomon)在1977年的傳記中為這個謎團提供了一個更為令人信服的答案。
所羅門認為,這個“永恒的愛人”只可能是安東妮·布倫塔諾(Antonie Brentano)——貝多芬與她在維也納的家庭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從1810年左右就開始了。
布倫塔諾尊敬貝多芬,認為他“作為一個人比作為藝術(shù)家還要偉大”。
根據(jù)警方記錄(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旅行者必須在到達時到當?shù)鼐竭M行登記),所羅門斷定1812年夏天布倫塔諾和她的丈夫也在波希米亞的溫泉小鎮(zhèn)度假,不過不是在特普利茨。
此外,貝多芬在動身去特普利茨之前不久還為布倫塔諾的大女兒寫了一段鋼琴三重奏,他在上面寫道:“給我的小朋友馬克西米蓮·布倫塔諾,以此鼓勵她演奏鋼琴。
”他甚至在樂譜中加上了鋼琴部分的指法符號。
多年之后,貝多芬把自己最后一組鋼琴奏鳴曲(共三首)中的第一首題獻給了馬克西米蓮,只是因為疏忽才沒有把后兩首(作品第110號和111號)題獻給她的母親。
為了補償,貝多芬把自己最后一部卓越的鋼琴作品——《迪亞貝里變奏曲》——獻給了布倫塔諾。
而在這首變奏曲中,我們還可以聽到與布倫塔諾失之交臂的第111號奏鳴曲的余韻。
“我已經(jīng)躺到床上,但我的思緒飛向了你——我永恒的愛人,”貝多芬在1812年7月7日的早晨寫道:“我要完完全全地和你在一起,要么就徹底斷絕往來。
”貝多芬真的會用如此親密的語氣去給一位有5個孩子的已婚婦女寫信嗎
最后,我想指出一個事實,它與貝多芬戀愛對象的身份問題相比似乎微不足道——這段戀愛故事在時間上剛好與貝多芬一次嚴重的創(chuàng)作危機相吻合。
在寫下這封信之后的幾年里,貝多芬推出新作的速度急劇減慢。
直到1816年,他才重新帶著全部的創(chuàng)造力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之中。
而此時的貝多芬似乎已經(jīng)完全隱遁到了自我的世界里,日益下降的聽力更加深了他與世隔絕的程度。
貝多芬后來的一些作品堪稱是有史以來最具超世俗意味的音樂,包括一些鋼琴奏鳴曲、一些弦樂四重奏、《第九交響曲》以及《莊嚴彌撒曲》。
“對你(指貝多芬自己)來說,”貝多芬在1812年末的一篇日記中寫道,“幸福從此只存在于你自身和藝術(sh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