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與印象派讀后感
莫奈曾說過:作畫里,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蘭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
因此,就出現(xiàn)了畫家的創(chuàng)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現(xiàn)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圍的空間環(huán)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chǎn)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于表達在一定條件下,景物著光給畫家留下的瞬間印象上。
從印象主義的產(chǎn)生、發(fā)展看,創(chuàng)始人非莫奈莫屬。
他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對西方畫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的印象主義,是以他為首的一批藝術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極大地沖擊了19世紀后半葉占據(jù)西方畫壇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為掀開西方現(xiàn)代繪畫史新的一頁,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應該說莫奈是印象派畫家中最先獲得成功的人。
由此可以推斷莫奈應該是“新印象派”。
草木智慧的讀后感是什么
[《草木皆喜》讀后感]《草木皆喜》讀后感 《草木皆喜》讀后感 大地上的植物都有著獨特的語言和豐富的經(jīng)歷,等待我們?nèi)チ私馑鼈兊牧曅?,問問它們的姓名,《草木皆喜》讀后感。
只是,我們的腳步總是從樹蔭下匆匆掠過,偶爾眼眸會停留在花朵上,但也是被它美麗的霓裳吸引,少有心靈的傾聽與溝通。
但我相信這個世上有憐愛草木的人,懷著一顆善良、敏銳、智慧的心靈,從發(fā)現(xiàn)四葉草開始,在季節(jié)里品味生命的鵝黃,尋覓南北菩提的禪意,到林中欣賞白皮松的舞步,采擷秋葉上滑落的詩行。
一場場花遇,終識得草木心。
這本《草木皆喜》便是他用心與植物溝通和交流的記錄。
書的封面是淡淡的草綠色,畫面是蔥蘢樹木下一個頭戴禮帽的背影坐在一張長椅上。
我看不到他的面容,但整個畫面的氛圍是讓人靜默和沉思的。
在這個寒冷的冬夜,還沒來暖氣的屋子很清冷,而這本\\\\二十一世紀城市人的植物學手記\\\\如一杯裊裊散發(fā)著熱氣的清茶溫暖著我。
在作者莫幼群先生的帶領下,我認識了\\\\與魔鬼打交道的草\\\\,\\\\帶刺的思想家\\\\,知道了印象派大師莫奈最鐘情的是睡蓮和干草垛,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喜歡用花草使自己的文章蒙上一層唯美的色彩。
而更感動我的是作家與植物同悲同喜的靈魂。
他說\\\\有時讀到植物的名字,就不由得眼睛一亮,聽到歌中有植物的名字,身體也不由得打一個激靈,似乎通向某個神秘花園的通道被打通了\\\\,他還說\\\\我有幸觀賞了它們絢爛的起點,更有幸品嘗了其甘美的終點,夫復何求?\\\\ 這是一個真正的熱愛植物的人,他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去結(jié)識花草樹木,他的情感都寄予在植物中。
而植物同樣給予他感悟:\\\\從合歡到忍冬,只有短短的幾十米,而從欲望到隱忍,我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古不乏真愛植物的人,也不乏懂得花草的人。
\\\\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梅妻鶴子\\\\的林和靖。
而這本書的作者\\\\老末\\\\也同樣是這樣的人。
我在他的《草木皆喜》里收獲著,歡欣著,并榮幸通過博客結(jié)識了他。
淹沒在滾滾紅塵,我經(jīng)歷和看到人心比植物善變和冷酷,\\\\感恩\\\\是需要來\\\\過節(jié)\\\\的。
在我所知,植物比人懂得感恩。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秋翁遇仙記》,大意是講一個叫秋翁的老人種植了片牡丹園,他在晨露還沒消散時就到園中施肥,在夕陽西下時還在園中除草。
他幾乎所有的時間,所有的愛都寄托在牡丹花上,讀后感《《草木皆喜》讀后感》。
因此,他種植的牡丹聞名十里城鄉(xiāng)。
但是,一個惡霸想搶走牡丹園而誣陷和棒打老人,老人種植的牡丹花顯靈了,牡丹仙子懲治了惡霸,牡丹園也得以重歸愛花的老人。
若說這畢竟帶點神話的話,現(xiàn)實中植物救治人類的絕不是新聞而是事實。
比如沙漠中沉默的仙人掌,黃風中屹立的胡楊林,奉獻給人類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更是精神:那種忍耐,堅韌,不畏強暴的高貴品性。
在五六十年代糧食缺乏的時期,那些榆錢、槐花、芨芨菜、馬齒莧是保命的糧食,有多少人因為這些食糧而幸存于世?而甘草、當歸、藿香、薄荷,這些有著美麗名字的中草藥是治病救人、保佑健康的好植物。
植物比人類活得簡單而豐富。
它們索取的極少,陽光和水分足以生存;它們用溫和、純凈的目光靜觀世間滄桑、風云變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百年甚至千年的閱歷足夠它們炫耀或四處傳播所見所聞,但他們始終靜默著,安靜而高貴的靜默著。
大象無形,大愛無聲,它們值得讓人類學習和敬仰的。
植物更給予人類太多的啟示。
在今年6月去神農(nóng)架的路上,我透過車窗看到對面山中蔥蘢的樹木。
其中有一排排高大挺拔的巴山冷杉匆匆掠過。
導游介紹說這種美名為\\\\站崗樹\\\\的杉樹被當?shù)厝藨蚍Q為\\\\不要臉樹\\\\。
我們仔細一看,這些樹果真是外皮脫落,裸露出光滑的樹干。
導游說它正是以不斷脫皮積蓄養(yǎng)料來維持生存。
有舍才有得,失去有時是為了更好的活著。
植物不愧是人類的老師! 與植物為友,實在是一種福氣。
\\\\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這些豐富而美好的氣質(zhì)品性難道不是我們渴慕擁有的嗎?常與之為鄰,為伴,為朋友,為知己,即使難得其神韻之滿,也可得其一二之味道吧?我也是個熱愛花花草草的人,曾經(jīng)在野外看到一朵小野花而心歡,曾經(jīng)將一枚楓葉撿拾起存放在書的一頁,而此刻,在我寫這篇文字的電腦桌旁,\\\\帶刺的思想家\\\\仙人球正陪伴著我。
一樹一格調(diào),一草一傳奇。
人們也終于明白植物的豐富與珍貴,而倡導\\\\植物化生存\\\\。
植物化生存不是清心寡欲,逃避世俗。
而是用一種內(nèi)斂,清凈,和諧的生活方式取代膚淺,浮躁,張揚的生活方式。
用植物的情感方式取代動物的情感方式:動物身體親密接觸而靈魂背離,植物在大地上獨自生長而根在地下緊緊的連在一起! 像植物一樣簡單生活。
求一篇800字的莫奈的《日出印象》的賞析 急
約翰·伯格的《觀看之道》這本書看完之前,我并不能懂得觀看本身是值得如此深究的話題。
1972年,英國藝術史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電視系列劇《觀看之道》在BBC播出,它改變了整整西方一代人觀看藝術的方式。
而今,英國電影學院在40年后重新完整播放全劇,回顧他的作品給當時的審美方式帶來的革新力量,也在全球藝術資本化的今天重新呼喚一種浪漫主義的視角。
書的首章大約是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諸多論點的概述,這本書如雷貫耳,沒看過,但其間的道理在別處多有聽聞,比如當藝術作品因彩色印刷技術的復制,可以達到千家萬戶的墻壁,這些作品在原先時代的性質(zhì)不復存在,它們有了全新的瑣碎的生命與意義。
在《觀看之道》的結(jié)尾部分,他就“藝術結(jié)合金錢”的危險性提出了警告,而這樣的現(xiàn)實而今正環(huán)繞著我們。
“假若社會上對個人的妒羨沒有發(fā)展成普遍而廣泛的情緒,魅力就不可能存在。
想民主推進而中途輟步的工業(yè)社會,是生產(chǎn)這種情緒的理想社會。
……‘獲取’這一行為,取代了其余的一切行為……今天,在發(fā)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同一目的又在得逞,它使用的手段是把判斷事物吸引人與否的虛假標準強加于人。
” 而約翰·伯格這本書中所謂觀看之“道”,便是類似討論的延續(xù)。
即是要討論日常的觀看的背后,是如何一副社會與文化景觀在支撐。
比如書中講到肖像、靜物油畫何以如此寫實。
因富有的油畫的收藏者要靠畫布上仿佛觸手可及的華麗事物的描暮,以確認自己的財富——“許多油畫本身就是用來標示可用黃金或金錢所能購買的東西”。
而通常顯得神情空洞的神話題材,則是讓收藏者“看到自己(或其妻其女)偽裝的高貴身份”。
因此,這些油畫其實就是收藏者可買到的、可裝點的、可偽飾的實情。
如此觀看油畫,有了一種別樣的“道”。
書里最后探討廣告對人們觀看行為的影響,以及觀看廣告對人心的影響。
這正是如今我們每日的觀看的主題。
約翰·伯格對廣告有直刺要害的解剖,“廣告作為一個體系,只提供了一種信息……我們只要消費,就會更富有——雖然我們在花錢后,只會變得更窮。
”廣告鼓足澎湃動力為我們吹噓的,只是為了一個提醒:用了廣告所代言的東西,你便可以成為人人艷羨的那一位,然而你永遠都還沒有達到令人艷羨的那個地步。
于是,人們便永遠需要廣告來對這可悲的現(xiàn)實進行提醒。
為了這個提醒的目的,廣告便形成了自己的運作機制:制造神話,并告訴世人他們可以輕松實現(xiàn)神話。
以往,事實形成故事、故事散布為傳說,而后能至神話者,萬里挑一。
如今,作為廣告的神話是迅速炮制出來的——衣服一泡就干凈是洗衣粉的神話,頭發(fā)一泡就絲滑柔潤無頭屑是洗發(fā)水的神話,一包粉一泡就是卡布奇諾是速溶咖啡的神話。
廣告中出現(xiàn)的人物則以一種值得艷羨的優(yōu)越感享受著洗衣服、洗頭發(fā)、泡咖啡的快樂。
這些還低級的,高級的則更加厚顏無恥的制造無邏輯的假象:開著某種車的一家人幸福而其樂融融,買了某種衣服的男人周身有女人無數(shù)……這一宗宗神話的描摹由機械復制時代開始,到如今數(shù)字復制時代,有更強悍的傳播力。
人們極少質(zhì)疑廣告,因它們是名正言順的謊言,而我們從降臨這世界,便被廣告包圍,也便被剝奪懷疑的權(quán)利。
而廣告帶來的此種觀看之道,被現(xiàn)在所處的一切領域躁動而急功近利的社會環(huán)境催化、無限夸大。
作為廣告載體的媒體也不可避免地被徹底腐蝕。
它們企圖將一切信息、新聞、事件以廣告的方式來策劃制作,無須調(diào)查,不需要有邏輯,或者虛構(gòu)調(diào)查、制造邏輯。
而我們也以觀看廣告時的心態(tài)去觀看這些信息,當這些新聞是觸手可及而又毫無關系的神話。
當邁克爾·杰克遜死去,媒體翻出許多舊日聳人聽聞的新聞包裝整合,靠標題、專題、話題,無非又炮制出一宗碩大廣告,究竟其中有誰在真正滿懷深情的悼念這個偉大的天才,不得而知。
廣告的目的是誘惑你購買產(chǎn)品,媒體的目的是誘惑你點擊,產(chǎn)品至少還要依靠研發(fā),而媒體只能日日祈禱高分量的死亡。
而政治話語的廣告化,令這世界徹底淪為一個巨型廣告,其間充滿自己許諾的不可能實現(xiàn)的美好未來。
廣告以及廣告帶來的華而不實、無需思考、迅速達到高潮的觀看之“道”,損害心智,最嚴重的后果,是人們思索、探尋真理的能力被徹底摧毀。
這種觀看之道的無孔不入,叫人來不及避讓。
想要不接受,除非閉上眼睛不再睜開,然而還有奄奄一息的廣播。
這世界的環(huán)境早就成為剿滅真理之火的一只滅火器,每日氣勢磅礴噴射出的出的,除了許多神話泡沫,便沒有別的了。
于是,如何得到一種不看之道,以及這種“不看”之道找到的可能性有多大,是我由此書得到的疑問。
并且我解答不出。
《觀看之道》的清晰表述部分源于伯格毫不妥協(xié)的政治立場,同樣,在觀念藝術主導的當代藝術領域,它也代表著一種堅持,即,藝術是關于圖像的力量。
藝術家和策展人都不應該忘記這一點,因為歷史不會忘記,觀眾也不會忘記。
20世紀最成功的公共展覽之一,1999年英國皇家學院的莫奈大展吸引了70多萬觀眾,而大衛(wèi)·霍克尼正在舉辦的展覽同樣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這些展覽都是偉大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令人難忘的圖像。
當金錢發(fā)出的聲響如此震耳欲聾,人們是否還能聽見伯格那老式的、烏托邦式的回響
或者,在這個物質(zhì)至上的時代,當荒誕的價格——弗蘭西斯·培根3300萬美元、亨利·摩爾1900萬美元——迷住了人們的雙眼,藝術似乎只剩下作品商品的價格,伯格的聲音是否更能顯出其意義所在
又或者,是否他的聲音已經(jīng)被消滅、馴服,成為藝術市場交響曲的一個聲部了
莫奈《睡蓮》賞析
莫奈的《睡蓮》無疑是其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這幅作品創(chuàng)作于1907年。
當時正是印象派的鼎盛時期,莫奈的繪畫技法和自身的研習都已經(jīng)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看似隨意輕松的筆觸中卻將光線的美感,水面上自然漂浮的睡蓮的溫柔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他的《睡蓮》色彩十分豐富,但是所有的顏色在畫面中都是分外的柔和和均衡。
僅僅是描繪蓮花的顏色也是隨著光線和環(huán)境的影響而色彩變化多端,讓人雖不能一口斷定是什么顏色的睡蓮,但是卻又覺得那些嬌艷的睡蓮就近在眼前。
甚至是那些捉摸不透的筆觸都好像在描繪著莫奈當時對池中睡蓮的喜愛。
作為印象派大師,莫奈無疑將他自己喜愛的睡蓮描繪的更加活靈活現(xiàn)。
湖中的倒影和湖面上的睡蓮看似都是有色塊堆砌而成,卻疏密虛實相得益彰,讓人一目了然卻又回味無窮。
看到莫奈的《睡蓮》的人想必也會想象自己也能擁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小池塘,享受這樣愜意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吧。
如何評價莫奈的《睡蓮》
而說起莫奈《睡蓮品系列的,那也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段。
1890年,莫奈經(jīng)濟狀況豐足,讓他得以購置其自1883年在吉維尼租下的一所房子和大花園。
憑著無比的魄力和決心,他毅然把花園改建,加入了一個大池塘。
從此這個花園給予莫奈無盡靈感,也成為他創(chuàng)作生涯最后三十年的核心題材。
莫奈曾向一位畫室訪客解釋道:“我花了不少時間了解我的睡蓮,當初栽種的時候只是純粹為了樂趣,并沒有打算以它們?nèi)氘嫛?/p>
風景映像往往需用上多于一天的時間才能過目不忘、銘刻于心。
我在頃刻間發(fā)現(xiàn)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原來我的池塘是多么的美妙——隨后我便開展繪畫的歷程。
自那一刻,我?guī)缀踉贈]有其他繪畫的題材了。
”海倫娜·紐曼稱,莫奈的《睡蓮》系列是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過程中最具標志性的畫作系列之一。
莫奈不再以清晰的透視畫法繪圖,而開始注意顏色、紋理及環(huán)境效應等元素,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更為抽象的創(chuàng)作風格。
莫奈年輕的時候,在巴黎生活窘迫,繪畫上又受到當時社會的排斥,但是他頑強的堅持著,并參加了多次展覽。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作品被人們慢慢的接受和欣賞。
到中年后,他在繪畫上有了一點成就,經(jīng)濟狀況好轉(zhuǎn),于是買下了一塊地,找人建造了一個池塘,并精心設計了自己的水上花園,還大量的種植了垂柳和睡蓮,他非常喜歡睡蓮,經(jīng)常對著睡蓮作畫,有時候擺上好幾塊畫布同時作畫,能夠隨著時間的變化,敏銳的捕捉瞬間睡蓮在光線下的微妙變化。
他畫出來的睡蓮形態(tài)各異、色彩和諧斑斕,都有空靈的美麗。
此后十幾年里,莫奈把整個身心都投在這個池塘他的睡蓮上面,睡蓮成了他晚年繪畫的主題。
莫奈早期的睡蓮作品,還能看見日本的小橋,從蒼翠的樹中拱起,形象十分生動。
而晚期的睡蓮作品,就是生命的最后階段,他的作品中已不見那座日式拱橋了,池塘周圍的風景,只剩下在畫面上部狹窄的一塊,池內(nèi)的睡蓮更是簡練,最后完全消失,有時畫面的水面很深沉,連天空也不見了,整個畫面里只有睡蓮。
莫奈睡蓮的色彩,幾乎全用的是現(xiàn)實之中眼睛所看到的顏色,其中用藍色來表現(xiàn)睡蓮深藍色的花瓣,用冷色調(diào)整覆蓋了整個畫面,給人一種陰冷的壓抑的感覺。
在垂直的平面上描繪出淡藍和深藍的水面,而水面上海浮著幾朵極具浪漫的花,那藍的近乎深紫的睡蓮,有種窒息的難過和傷感。
睡蓮表達了莫奈內(nèi)心的情愫。
它作為一種植物,已不是一般的描繪對象,而是莫奈內(nèi)心感受最直接的表達。
在他的睡蓮作品當中,與其說是用色彩表現(xiàn)大自然中的睡蓮,不如說是用睡蓮表現(xiàn)大自然的色彩。
莫奈一生對繪畫和田園很著迷,尤其是對花朵很感興趣。
莫奈像個隱士,有很強的孤獨感。
這與他的性格有關,另一方面,他是印象派中的先行者,當他不得不單槍匹馬奮力前行時,自然有種寂寞寥落的感覺。
因此他喜歡田園生活,并以大自然為題材進行作畫,用其狂放不羈的筆觸中,在捕捉光影的效果,隨著光線的變化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形成獨特的色調(diào)表現(xiàn)。
莫奈晚年畫了有關睡蓮的作品,并稱之為《睡蓮,水景系列》成為印象派最偉大的風景畫作品,也是莫奈的最高藝術成就。
繪畫作品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他的繪畫功底上,只有精湛的繪畫功底、超凡脫群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有這樣高的藝術造詣。
另一方面畫中要有一種思想、一種精神所在,要托畫言志,用藝術的手法表現(xiàn)一種有高度、更深一層的東西。
這些作品之所以成為名畫,就是因為它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是永恒的,雖然是那個時代產(chǎn)生,但是也是現(xiàn)代人們所欣賞和追求的。
我想要一些關于《圍城》這部小說的一些深刻的見解,寫讀后感用,謝謝了
光與影——關于莫奈 我不敢想象,當一個人眼中的世界是由色彩繽紛的光與影組成的,那將是怎樣一種美妙絕倫的景象.也許這樣的經(jīng)歷只有在夢中才能出現(xiàn),如我們這樣平凡的人。
而莫奈卻如同一個落入凡間的精靈,用他那不尋常的眼觀察這個世界,從而留下了那麼多絕美的畫。
那些曾深深震撼過我的作品,我稱之為光與影的絕唱”。
[color=Teal] 莫奈,〈西方美術史〉中這樣介紹他:“莫奈(1840-1926)是法國印象派中最主要的風景畫家,也是印象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出生在巴黎,早期曾愛過古典派畫家的短期訓練,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馬奈等人的外光畫法;他終生堅持這種畫法,并逐步印象派的繪畫風格.1874-1877年,是他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和豐富期.畫了許多擅長表現(xiàn)光和 色,以及空氣感的風景畫;這些畫色彩非常漂亮明快,豐富而又和諧, 充滿詩情畫意.1880年后,用同一主題畫了許多變體畫,力求非常確切 地畫出時間.季節(jié).陽光.溫度.氣氛等.晚期的作品帶有裝飾性,筆觸比較奔放,當時已受到美術沙龍的贊賞.遠離社會生活,表現(xiàn)純粹的自然美,這也是印象派畫家的特點之一. ” [\\\/color] 我并不喜歡這樣的介紹,我總認為那么生動活潑的畫,那么明麗動人的藝術,用這么枯燥干澀的語言描述出來是多么令人遺憾的事。
我寧愿相信莫奈是自然的觀察者。
他的朋友塞尚說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 就是這樣的一雙眼,捕捉了多少一瞬即逝的美麗景物。
在大自然里一個很平常的角落、一池水、一間屋甚至一棵樹,在陽光照耀下所呈現(xiàn)的五光十色,就是美麗的畫面。
這些畫面浮現(xiàn)出的美妙和輝煌,如詩般令人遐想,如音樂般令人心潮激蕩。
在他的畫中我仿佛看到了持傘少女后面天空中有浮云掠過,我?guī)缀蹩梢愿杏X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風,在浪花飛濺岸巖的海景里嗅到空氣中的鹽味。
同時我也相信莫奈是人生的觀察者。
他將人與物象在浩瀚的自然中視為連帶同一的生命。
從他開始畫家終于離開了空氣沉悶的畫室,走上街頭,奔向海灘,進人原野和鄉(xiāng)村,憑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感受攝取豐富多采的新鮮事物,捕捉種種生動的印象。
同時,他用畫筆表現(xiàn)自己對自然的真實感受,追求稍縱即逝的直接印象,描繪大自然中千變?nèi)f化的光線和色彩。
在莫奈的畫里,自由揮灑的寫意筆觸和裝飾味的色彩,明白地告訴我們他更多回到了自己的內(nèi)心.他的畫早已不僅僅是風景畫,那其中藏有太多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理解. 而莫奈的作品中,最讓我心動的是他對光線和顏色的表現(xiàn).他認為一切色彩都是光的表現(xiàn)形式。
認為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應該從光的角度來觀察,一切色彩皆緣于光。
因此,莫奈被稱為“畫光的人” (painter of light),他沉醉于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光線和顏色的變幻。
而池塘水面的反射,水面下的水草,水面上的垂柳, 又提供了許多想象的空間。
在他的畫中,莫奈對光之美作了極致的描繪,那是超越了世俗的光與色的層次、升華至空靈境界的生命之光,它脫離了肉體和精神的樊籬而永恒自在地流動著。
也許任何人知道莫奈都是從這幅<日出.印象>開始的,我也不例外.最欣賞的是他的用色,大膽而不失和諧。
最妙的是這種被譏為“未完成的畫”是在眼睛里完成的:大大小小的色塊在眼中如ice-cream般溶化,渾然一體,實在是令人感動。
莫奈的筆觸極富層次,無需用手,透過眼睛便可體驗到畫面的質(zhì)感:碎鉆般的浪花、輕紗一樣的晨霧、那不可捕捉的空氣的美,在瞬間卻又幻化為永恒。
與凡高的狂放不羈相比,莫奈顯得輕靈飄逸。
同時一幅《向日葵》,凡高凌厲的筆觸無處不透露著對生命的熱愛,而莫奈的畫則充滿了人情味,整體橘紅的色調(diào)給人柔和溫暖的感覺. 而在《盧昂大教堂》系列,莫奈對光色關系的準確捕捉令人驚嘆。
他所畫的盧昂大教堂喪失了石頭的堅實感,變成純色彩的精妙音樂.在某種程度上說,畫家和音樂家的才能是相通的。
藍、粉、金等色彩在莫奈手中譜成了一部光與色的交響樂,震撼著我的心靈。
對于莫奈的作品,最愛的是《睡蓮》。
我固執(zhí)地認為這是最能體現(xiàn)莫奈靈性的作品。
那清澈明亮的水面如暗綠的絲絹,各色睡蓮則似鑲在上面的寶石,有著寶石的完美無瑕,卻少了那份俗氣。
水面之下, 仿佛還有水草的搖動。
在一片涌動的深綠中,不同顏色的蓮花,正在悄悄地開放,顯得格外嬌艷而矜持.光線在畫面上翩翩起舞,睡蓮在漫無目的地向上飄蕩。
水的色彩和濃度呈現(xiàn)出田園詩般的寧靜,神話般的迷離。
面對著這幅畫,我在那一刻竟有懸身于怪異水世界上空的感覺,看著白云的倒影在睡蓮巨葉間的水面滑過。
就這樣,我被莫奈--一個百年前的精靈誘惑著,連自己都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 我只知道,看莫奈的畫,如同遠處飄來的一首蒼老的歌,飄渺,悠遠,卻又那么輕易地探入我最柔軟敏感的靈魂深處. 我只知道,看莫奈的畫,如同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但花與月卻在一瞬間留下世間最美的定格.也許只有朦朧的遙遠的才是最美的.因為永遠達不到,所以永遠努力去追尋,生命就在追尋中完成了它的意義. 也許我是不會親眼見到我所鐘愛的莫奈的畫了,但這未必不是一好事,正如他的畫告訴我的:只要用眼去觀察,用心去體會,再遠的美麗也只剩下簡單的光和線.當我讀懂了,閉上眼,面前浮現(xiàn)他筆下那接天映日的白楊、逆光的草垛、變幻莫測的教堂、夢幻般的睡蓮……我終于發(fā)現(xiàn),這一切,形成了周而復始、延續(xù)不斷的大自然,斗轉(zhuǎn)星移,時光流逝,永恒不變的只有那些美妙的形象……
花夢錄的讀后感,三百字
《畫夢錄》問世以來,人們對它褒貶不一。
隨著時間的沖洗和歷史的沉淀,它的光彩日見斑斕。
筆者通過細讀《畫夢錄》,發(fā)現(xiàn)在《畫夢錄》中,作者所描繪的事物與表達的情感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印象派與后印象派有某種契合之處。
《畫夢錄》的語言是精致的,作者所琢磨的是語言的顏色。
李健吾先生讀《畫夢錄》后這樣寫道:“還能比這更能表示他是一個藝術家,而且,說干脆些,一個畫家
”的確,《畫夢錄》語言的色彩感確實很明顯,像“金黃的稻穗、紅色的夕陽、黃色的菊花、景泰藍的天空、金色的新月、鵝黃的雛鴨……”這樣的詞語在《畫夢錄》中俯拾皆是。
何其芳對顏色的偏愛與印象派畫家對顏色的追求是一致的。
印象派畫家們在繪畫中孜孜以求的就是表達眼見的真實、對真實物象色彩的描繪。
像莫奈的組畫《干草堆》、《白楊》、《魯昂教堂》、《睡蓮》等追求的就是這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