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生命從容》的讀后感
輕狂是在林清玄讀初一的時候,他與7個同學一起在戲院看一部叫做《羅馬假日》的英國電影,里面的一個女主角奧黛麗·赫本,長得俊美無雙,氣質(zhì)高雅脫俗。
看完電影以后,八個人站在戲院前面,手牽手發(fā)誓,長大以后一定要娶一個奧黛麗·赫本做妻子,如果娶不到奧黛麗·赫本就誓不為人。
估計這次輕狂的暢想沒有被父親知曉,否則的話,他又要挨巴掌。
輕狂暢想是要有底氣的,否則只能是癡心妄想,白日囈語。
正如林清玄所說:“幸運通常都是給準備好的人,你要做很多準備,很多的努力,受過很多挫折,最后才會有那個幸運……養(yǎng)活自己的夢想。
”不難看出,林清玄的三個輕狂暢想,第一個是基礎,也是關鍵;第一個實現(xiàn)了,其他兩個便會迎刃而解,很容易夢想成真。
也許他早就明白這一點,并朝著這個初級目標奮進著,從那時候開始,林清玄便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經(jīng)典名著,有的熟讀好幾遍,還堅持每天練筆,增加底氣,儲備正能量,小學的時候每天寫500字,中學的時候每天寫1000字,大學的時候每天寫2000字,畢業(yè)后每天寫3000字,這樣一直不斷地為理想而寫作,幾十年如一日從未放棄。
底氣十足的林清玄終于成功了,30歲拿遍了臺灣所有的文學獎項,連續(xù)10年榮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榜,40歲時,已經(jīng)出版文集近百部。
成名之后的他,第一個去的國家便是埃及,當他在埃及金字塔前給遠方的父親寫信的時候,眼淚止不地流下來——是父親一巴掌把他打成了作家,又一巴掌打到了埃及;成名之后的他,在鄉(xiāng)下舉辦了一個同學會,大家與他一樣都帶著太太去參加,飯吃到一半,林清玄站起身放眼望去,只有一個人的太太長得像奧黛麗·赫本,那就是他太太。
林清玄的“輕狂暢想”沒有一個落空,全部夢想成真,這源于他對自己能力的清醒認識,源于他對備足底氣的不懈努力,正如他總結的十二字:“大其愿,堅其志,虛其心,柔其氣。
”他說:“一個人年輕時的愿望往往決定他的人生。
你出生在怎樣的家庭,擁有怎樣的物質(zhì)條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內(nèi)心有沒有強大的愿望和為實現(xiàn)它而努力的決心,來支撐你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從容的底氣》是林清玄首部以“從容”為主題的經(jīng)典散文集。
共精選林清玄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60篇文章。
在林清玄看來,不怕跌倒,不畏失敗,就能生起一些從容。
從容是老天送給內(nèi)心有空間的人最好的禮物。
一個從容自在的人,就是一個懂得“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的人。
讀到這本書的感覺猶如鳥兒翱翔在藍天、魚兒游弋于大海、思想徜徉在宇宙中,從容、安寧猶如春風撲面而來。
林清玄的從容語錄:1. 一個人戰(zhàn)勝一千個敵人一千次,遠不及他戰(zhàn)勝自己一次
2. 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只是突破自己習慣領域的人。
3. 不怕跌倒、不畏失敗,就能生起一些從容。
從容,是老天送給內(nèi)心有空間的人最好的禮物。
4. 要為重活的高興,不要為死去的憂傷。
5. 能聞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6. 致富之道無它,惜緣、布施而已。
惜緣使我們無憾,布施使我們成為真正富有的人。
7. 貪心、嗔恨、愚癡與汗、屁、嚏是一樣的東西,所以放掉貪心、流失嗔恨、打掉愚癡,是我們心靈上的三樣寶貝。
8. 寄情,不是在外面尋找寄托與慰藉。
寄情,是在轉(zhuǎn)動的世界中,有自己不變的內(nèi)在風格;是在俗世的花草中,有自己一片清朗的天地。
9. 使人生不能自在的,是由于過去習氣的繩子拉著我們團團轉(zhuǎn);使我們不能自由的,是情絲無法斬斷。
如果能回到腳下,一念不生,就自由自在了。
10. 只有永遠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發(fā)芽的人,才能勇敢地過冬,才能在流血之后還能滿樹繁葉,然后結出比剪枝以前更好的果實。
無疑,林清玄是從容的,是有底氣的從容,甚至從小就有輕狂的底氣的。
林清玄剛剛八歲的時候,父親問他長大以后做什么。
他不假思索地說,長大以后當作家,寫文章給人家看,人家就會把錢寄給你。
這個輕狂的少年,終于惹怒了父親,父親也是不假思索地給他狠狠的一巴掌。
在他父親的眼里,那簡直是癡人說夢,輕狂囈語,父親說:“如果有那么好的事情,我自己就先去干了,不會輪到你。
”父親沒有那個底氣,源于沒有那個才氣,父親只會拼命勞作,撫養(yǎng)18個孩子。
但林清玄是有那個底氣的,他想,將來不當作家誓不為人。
后來的林清玄又輕狂了一回。
當他努力讀書得了第一名的時候,老師獎勵給他一本地圖冊。
他邊燒水邊看地圖冊,憧憬著埃及的美好。
父親過來問他在干嗎,林清玄說他在看埃及,父親又是狠狠地打他一巴掌,踢他一腳,說可以用生命作擔保,他一生根本去不了那么遠的地方。
幼小的心靈受到嚴重打擊的林清玄又狂傲起來,心想,長大以后不去一次埃及誓不為人。
愿你一世從容-劉墉 讀后感800字
看完《愿生命從容》,我此時想的不是書的內(nèi)容,而是那個河北懷來的寄信人,那句“生命本來沒有名字吧,我是,你是。
” 我們都是如此的渺小,生命本來沒有名字,一句話叩問了周國平先生,也震響了我的內(nèi)心。
我們從哭啼而來,卻在最單純的年歲里,越加沉溺于俗世,頭銜、身份、名利、財產(chǎn)等等,這些攀附的欲望,漸漸把無名變得虛榮,在這個幸運的星球里,比比皆是名利交換,甚至是爭權奪勢,我偏偏遇見你,遇見了你的讀者。
我們沒有名字,我們都該是那個性情中人。
她點撥了周先生的性靈,我何嘗不是? 人活著都該有一個姿態(tài),或慵懶,或隨和,而我卻喜歡他的人生觀,那就是真性情,他說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人生。
而沒有虛度的人,必然有自己真正的愛好,能活出個味兒來,我們不是要買一個人能稱為思想家、科學家,不用長篇大論去探討人生,可能只是靜靜的品一杯茶,聊一聊人生,碰一杯小酒,去唯有杜康。
“我惟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愿意安靜聆聽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
”其實我很怕看勵志書,抑或者是作者的人生觀,其一是他的成功不屬于我,其二,他已爬至高處,他的人生早已浮沉許久,那種云淡風輕不是常人可以借鑒。
故,我很敏感,但我卻喜歡這樣真性情的周國平。
想想這世間,很少有人能做到簡單,從殷紂王的酒池肉林,到秦始皇的阿房宮,甚至是毫無節(jié)制的隋煬帝,其實很多人都可以過得很好,從溫飽到肉體,從精神到物質(zhì),一個人要比富裕,一定有比你更富的人,舍取是一個大學問,而我卻很喜歡他的態(tài)度,因為看清了物質(zhì)的快樂是有限的,對于一個滿足過簡單生活的人,什么的疆域是更寬闊的。
當然理想是靈魂生活的寄托,我們需要的不是麻木的簡單,而是內(nèi)心存有靈魂,能對美有所憧憬且去愛自己,去做一個真實平凡的自己,去獨立,去和自己做朋友,因為這樣才是更高的自我。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依附在別人生活上的寄居者,如果沒有被承認,他們就像行尸走肉,可我喜歡靠自己的本事去行走的人,因為可以不必去經(jīng)營這樣繁瑣的人際關系,但這樣的人在職場里,容易被淘汰,所以,周先生的態(tài)度適合去深山,也林野,卻不適宜都市,他的處事態(tài)度,有好有劣,但我依舊喜歡這等隨性。
我記得有問卷調(diào)查說,一半以上的父母是反對孩子去戀愛的,而周國平先生卻是反其道而行的人,他支持大學生戀愛,因為他認為,這樣可以相互促進,互相激勵,激勵精神的向上、求知的努力和創(chuàng)造的沖動。
我記得這樣態(tài)度文筆的人,除了周先生,還有馮唐和王朔,他們都很隨意,是一匹放蕩不羈的野馬,我喜歡他坦承在上大學里,看到美女就覺得世界很美好,一個六十年代的人,多少在過去是封死的,不許戀愛,連握個手都不行。
我想,可能越是得不到,越對那種美超越了渴望,但我支持這種渴望,戀愛沒有錯,錯的是自己選擇了超前。
我尚未做母親,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受那種愛,從出生,到初為人父,從孩子突然的離世等等,“沒有孩子的時候這個本能是睡著的,一旦有了孩子,這個本能就蘇醒了。
”那個時候他們幸福了,而這種人性根底的東西,支撐了每一個富有抑或者貧窮人的快樂。
你瞧,幸福多簡單。
幸福有的時候很抽象,就像他說,幸福屬于天國,而快樂才屬于人間。
我們改變不了命運,可這個世界沒有人拒絕幸福,哪怕它平凡,微小。
“我愛人世的不幸勝過愛天堂的幸福。
我愛我的不幸勝過愛他人的幸福。
” 我想這抑或許就是歲月淘洗出的真諦吧,幸福的遠近都是自我的衡量,成功不是人世價值的標準,更重要的是真性情,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這是一本處世之道,一本尋真之書,我們要做的不是多成功,而是怎么去做一個人,懂得去自尊自愛,懂得承受壓力負累,甚至是能配得上命運賜予的人。
孤獨是愛最意味深長的贈品,是黑暗中并肩行走,我們安靜的行走于喧囂,我們相互去尋找愛的呼喚,我們都是自由人,我們不被束縛... ... 故,在一個失去了記憶的城市了,并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一個居民都只是無家可歸的外鄉(xiāng)人,我們都在找尋靈魂的棲息地,找尋那一抹從容。
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和愿人生從容一樣嗎
一、樸素中見真情 賈平凹曾說過,“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來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緒的感染和思想的啟示”。
他認為有無真情是衡量散文藝術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和依據(jù),好的散文無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靈魂。
認為那種裝腔作勢、無病呻吟的矯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識與自然宇宙、與社會人生相碰撞而閃爍的火花。
正是對“真實是藝術的生命”這一美學原則的堅持,使賈平凹的作品無處不顯現(xiàn)出真情美。
這種真情首先表現(xiàn)在對故土的眷戀;“商州”這一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并不熟悉的行政區(qū)域,對于賈平凹來說已融進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當偏僻、貧困的山地,但異常美麗,其山川走勢、流水脈向、歷史傳說,民間故事,乃至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構成了極豐富的、獨特的神秘天地。
在這個天地里,仰觀可以無奇不有,俯視可以無其不盛。
”從這段描寫中,我們看到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愛之深,情之切。
家鄉(xiāng)原本是相當偏僻、貧困的山地,但作者卻說“異常美麗”,用盡美好的語言,極寫家鄉(xiāng)的富有,仰觀可以無奇不有,俯視可以無其不盛。
真有“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的味道。
“商州曾經(jīng)是我認識世界的一個法門……十幾年里,商州確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體,商州也成全著我作為一個作家的存在”。
此時的商州,對于賈平凹來說,已不再是行政區(qū)域的商州,它是一個載體,承載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對故土的眷戀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現(xiàn)在對親人的思念中;讀過賈平凹《 祭父 》《 酒 》《 我不是個好兒子 》的人都會強烈地感受到,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淚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賈平凹對父親的孝敬是出名的。
現(xiàn)在,父親去世了,他說“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義上我全明白,面對著父親我卻無法超脫”。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終于完成了《 祭父 》這篇充滿至愛真情的紀念文字。
“父親去世后,我仍是常常夢到父親,父親依然還是有病痛的樣子,醒來就傷心落淚”。
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我”是應該為這個家操心,使母親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現(xiàn)在既不能照料母親,反倒讓母親還為兒子牽腸掛肚,“我”這做的是什么兒子呢
于是作家又寫出了《 我不是個好兒子 》:“母親的偉大不僅生下血肉的兒子,還在于她并不指望兒子的回報,不管兒子離她多遠又回來多近,她永遠使兒子有親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人生的車途上,母親是加油站。
”第三,作家的真情還表現(xiàn)在自我真情的袒露。
賈平凹認為:“散文是情種的藝術,純、癡,一切不需掩飾,甚至暴露、解剖自己。
”在無需掩飾的散文里,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賈平凹,這里既表現(xiàn)他對生活的熱情,也披露他對人世的超脫;既抒發(fā)他對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煩惱。
無怪三毛在給賈平凹的信中所說:“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時里有些驚嚇。
原先看您的小說,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沒有窗簾可擋,我輕輕地翻了數(shù)頁。
合上了書,有些想退的感覺。
令人不舍一下子進入作者的家園。
”可見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賈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個重情之人,對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內(nèi)涵的人,會引為終身知己。
當?shù)弥烙嵑?,賈平凹悲痛著筆,寫出了《 哭三毛 》《 再哭三毛 》:“這些天來,我一直處于恍惚之中,總覺得常??吹搅四侄夹蜗竽:磺濉?,“現(xiàn)在,我的筆無法把我的心情寫出,我把筆放下來,又關了門,不讓任何人進來,讓我靜靜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獨坐,對著的是您和我了,雖然您在冥中,雖然一切無聲,但我們在談著話,我們在交流著文學,交流著靈魂。
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讓我們在往后的長長久久的歲月里一直這么交流吧。
三毛
”多么令人感動啊
真情的袒露無遮無擋,淋漓盡致。
二、樸素中蘊哲理 翻開賈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隨處可見。
這種感悟,不是對某種現(xiàn)成思想的形象闡釋,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說教,而是來自鮮活的生活體驗。
作家往往能從身邊點點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諦,隨感而發(fā)。
《 三游華山 》,是充滿哲理的文章,作者從三次游歷華山寫起,看似寫游記,但最后筆鋒一轉(zhuǎn),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巧妙地點出:“好東西不可一次飽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
這種智慧的語句,在許多篇章中都可以見到。
評論家費秉勛指出:“除了游記作品外,賈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結穴,都歸總到哲理的闡發(fā)。
”這種哲理闡發(fā),并非現(xiàn)成哲學結論的形象注腳,并非美文寫成的講義,而是出自作家的特異感受和體察生活所獲得的獨特見解。
再如:“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遲歡;于囂煩塵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 好讀書 》)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說讀書的好處怎樣,而是與讀者平等地娓娓敘談,給人無窮的沉思。
在《對月》中,借月亮來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長老;人老了,卻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圓的接榫。
冬過去了是春,春種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雞,雞可以吃蟲,蟲可以蝕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這么不斷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復始,一次不盡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歸復著一個新的圓”。
“所以,我再不被失敗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為老死而悲了,再不為生兒而喜了”。
“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有樂,活著也有苦,苦里也有樂;猶如一片樹葉,我該生的時候,我生氣勃勃地來,長我的綠,現(xiàn)我的形,到該落的時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讓別的葉子又從我的落疤里新生。
我不求生命的長壽,我卻要深深地祝福我美麗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完我的半圓,而為完成這個天地萬物運動規(guī)律的大圓盡我的力量”。
到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種超然的心態(tài):真正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并且勸誡人們:活著就是一種榮幸,盡管活著有苦,但苦里面也有樂。
因此,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努力去完成屬于我們自己的大圓。
作者借月亮的圓缺變幻,對人生進行思考,由月及人,飽含人生啟迪,充滿哲理趣味。
《地平線》道出了人生命運和理想抱負之間的關系和人生追求的意義,“命運和理想是天和地平行,但又總有交叉的時候。
那個高度融合統(tǒng)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線,總是在前邊吸引著你。
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穎、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
這些作品在簡短的篇幅中,既沒有玄奧的言詞,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是以一個經(jīng)歷者的身份講述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
娓娓動聽,從容不迫,決不自以為是,不炫耀、不張揚,在樸素自然的描述中閃爍著哲理的火花。
三、樸素中含幽默 幽默是賈平凹散文語言的又一大特色。
《說話》就是賈平凹的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我出門不大說話,因為我不會說普通話。
我曾經(jīng)努力學過普通話,但我一學說,舌頭就發(fā)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兒的一字步,有醋溜過的味兒。
自己都惡心自己的聲調(diào),也便羞于出口讓別人聽,所以終沒有學成。
數(shù)年前同一個朋友上京,他會普通話,一切應酬由他說,遺憾的是他口吃,話雖說得很慢,仍結結巴巴,常讓人有沒氣兒了,要過去了的危險感覺。
偏有一日在長安街上有人問路,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語不發(fā),過后我問怎么不說,他說,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
受朋友的啟示,以后我更不愿說話。
我現(xiàn)在常提一個提包,是一家聾啞學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聾啞學?!淖謽恿脸鰜?,出門在外覺得很自在”。
看到這你會笑出聲來,真是太幽默了,把學說普通話,比成有醋溜過的味兒,一定會讓人想起酸酸的感覺。
口吃的朋友竟不敢回答口吃的人的問話,想一想還真有點學問。
因自己出門不大愛說話,因此就提一個印有“聾啞學?!弊謽拥陌?,覺得很自在。
真是既真實又幽默。
《飲者》又是一篇讓人發(fā)笑的作品,“飲者一般都彬彬有禮,酒席上差不多經(jīng)歷三個境界,先輕聲細語,再高聲粗語,最后無聲無語”。
短短幾個詞,高度概括了喝酒人的神態(tài)和形態(tài),引發(fā)人們無窮的想像。
《笑口常開》描述無數(shù)個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令人發(fā)笑的人和事:“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極感幸福,即趨而前去搭話,女子閃進一家商店,尾隨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紐扣錯位,不禁樂而開笑。
”在《說孩子》中,對于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的人,他認為“愈是這般強烈地要培養(yǎng)兒女的人,愈是這人活得平庸。
他自己活得沒有自信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這一見解既深刻又獨到,“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提起說她的孩子——她會全不顧你的厭煩和疲勞,沒句號地說下去”。
這觀察真是細致入微,語言純熟老到,在說笑中,在幽默的閑聊之中,將對生活的真知灼見和盤托出。
正如評論家所說:“是天籟之音,人籟之聲,極自然的流露,完全泯絕了硬做的痕跡,里邊的幽默,機智,無奈,都是生活與心靈自身就有的,無需外加,渾然天成,可謂有什么話,說什么話的最佳實踐。
” 四、樸素中出詩畫 賈平凹說他最早的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寫詩,他曾說:“詩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動和發(fā)狂,使心中涌動著寫不盡的東西,永遠保持不竭的精力。
”同時他對中國的書法、繪畫和戲曲又有濃厚的興趣。
因此,他常以詩的激情和語言去熔鑄他散文的美感意蘊,把獨特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于對客觀事物的敘述描寫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觀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諧,形成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
看其作品就像欣賞一幅畫,內(nèi)涵極為豐富,韻味無窮。
《商州又錄》是賈平凹關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這是一篇帶有傳統(tǒng)文化韻味的寫景散文。
全文有十一個段落,整篇就像是由十一幅寫意的素描畫組成的畫卷。
如第一部分開頭寫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紅,褪了綠,清清奇奇的瘦;像是從皇宮里走到民間的女子,淪落或許是淪落了,卻還原了本來的面目。
石頭裸裸的顯露,依稀在草木之間”。
這里“紅”“綠”“瘦”形成一個有形有色的藝術畫面,營造了一個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
《 靜虛村記 》也是作者為我們描述的一幅有形有色、動靜結合帶有古典神韻的藝術畫面。
在這幅畫中,形、色、聲俱全。
有被高高低低綠樹、莊稼包圍著的仄仄斜斜的屋舍;有濃得像綠云一樣、枝葉交錯的樹木及持續(xù)不斷的雞鳴狗叫之聲,它們構成一幅完美的村舍圖。
《 月跡 》更是一幅詩情與畫意相融,且富有動感的畫面。
賈平凹散文描寫的客觀景物或人文景觀大多是靜物,但這些靜物在他筆下卻是婀娜多姿,極富生命的動感。
他善于運用動詞和比喻,用擬人化手法寓動于靜,使靜態(tài)的月亮有了動作,有了形象,生動有趣。
月“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月“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以動寫靜, 將靜物寫活,動靜交融地寫出了月跡的可愛可憐、美輪美奐。
“杯酒里邊果真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不僅新鮮生動,而且還極富詩情畫意,“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比喻新穎。
賈平凹就是善于從紛繁的事物表現(xiàn)中巧妙地提煉出一個字、一個詞、一個短句,簡潔生動地表情達意。
一切都自然流暢,無雕琢之痕,無矯揉之態(tài),給人樸素自然之美。
《人生的N個選擇》的讀后感
《愿人生從容,世事安好》作者: 蔣嬋琴 無論是誰,這一生總要經(jīng)歷苦難,但也有歡喜;生活總是充滿希望,又充滿遺憾。
人生低谷時需要豁達,人生得意需要收斂。
縱有背叛,依然信任;縱有悲苦,仍可看開;縱有念想,亦能放下。
當自己的內(nèi)心得到從容與淡定,擁有善意和美好,世界便會自然而然地安好。
愿我們都能抵達人生的從容,安享世事的美好。
求路遙《人生》讀后感5000字。
人生讓人很矛盾
原文地址:路遙《人生》讀后感作者:清茶芬香 讀過《人生》之后 ,有幾點思考: 一、高加林高考落榜回村教書,那時雖然劉巧珍愛慕他多年,可是她認為自己不識字,高加林是公家、體面人,根本高攀不上,那時候劉巧珍沒有說出來;當高加林再次回到村里當農(nóng)民時,劉巧珍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和“文不文,武不武”的高加林熱戀,是那么執(zhí)著,那么癡情
因為這時候劉巧珍認為他們一樣身為農(nóng)民,平起平坐了,她大膽地向高加林表達愛情,追求高加林,路遙《人生》讀后感。
雖然劉巧珍家境好,而高加林家境不好,但是劉巧珍不介意,可以說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情是沒有功名、利益、金錢和地位等因素摻雜在其中,劉巧珍愛的是高加林的人,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是淳樸的、不容置疑的。
劉巧珍對高加林表達愛情是在高加林落魄之時,在高加林面前,她總是想表現(xiàn)得盡善盡美,多么癡情的女子;當高加林去城里遇到黃亞萍之后 ,高加林要與劉巧珍分手時,劉巧珍雖然很痛苦,但是她沒有大吵大鬧,只是獨自承擔失戀的痛苦,然后匆匆地嫁出去。
我感覺這時候劉巧珍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然而當高加林又回到村里當農(nóng)民時候,劉巧珍跑到高明樓那里為高加林爭取去教書,可見劉巧珍是多么寬容,多么善良
這就是劉巧珍對高加林無私的愛,劉巧珍雖然不識字,但是她卻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劉巧珍的行動給讀者一個啟迪:愛一個人就是讓他(她)幸福快樂,真誠地付出,劉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是不自私的,是一種偉大的愛情,讀后感《路遙《人生》讀后感》()。
二、如果高加林不走出農(nóng)村,也許他會和劉巧珍幸福地生活著。
然而后來由于高加林去城里工作,這樣他的人生就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他和劉巧珍的愛情也隨之面臨危機。
高加林到城里工作后各方面表現(xiàn)出現(xiàn),他有些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得意忘形,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向往大城市的另一種浪漫生活,他沒有過多考慮就與劉巧珍分手與黃亞萍熱戀了,他父親和德順老漢那么真誠的勸告,沒有改變他的決定。
在他的眼里,巧珍沒有文化,談吐俗氣,他能與黃亞萍一起談天說地,黃亞萍見多識廣。
黃亞萍吸引高加林的是她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但是他對黃亞萍了解得并不多,但是經(jīng)過相處一段時間后,黃亞萍的任性和自私的性格暴露出來,在許多方面遠遠比不上巧珍對加林好
即使他們結合到一起,由于家庭、社會 地位以及個人經(jīng)歷差距、雙方性格等等,未必真的幸福。
高加林一個人作出決定,草率與劉巧珍分手與黃亞萍熱戀,傷害了劉巧珍,傷害了黃亞萍的前男友張克南,后來他與黃亞萍也分手,這怎能說不是他一人的錯誤決定給多人造成傷害呢
高加林的草率給人們一個警醒:人生路上,凡事三思而后行。
人要戰(zhàn)勝的往往應當是自己,若見誘心動,見色昏腦,或遇挫折就后退,那么煩惱和憂愁就會伴著他
要走好人生之路,一定要多思考,慎重行事
這樣在政治、事業(yè)以及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就會少出錯,漫漫人生路才會越走越寬,你才會生活得更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