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典語錄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典語錄 > 說說 > 民國風朋友圈說說

          民國風朋友圈說說

          時間:2016-04-24 22:40

          描寫民國時期,女生衣著和北洋軍閥的句子

          劉半農等所著《賽金花本事》:對清末民初曾經風光無限的狀元夫人、名妓賽金花是這樣描述的——“就說我吧,除去時頭上戴一根大簪,三排小簪,每排是四根,全都是翡翠的。

          梳著五套頭——當時最時興的樣式——頸上掛金鏈,戴著琺瑯銀表。

          冬天穿狐裘都是按著顏色深淺替換。

          我耳朵上戴的那副牛奶珠墜子就值幾千兩。

          “上?!稌r報》:“婦女現(xiàn)流行一種淫妖之時下衣服,實為不成體統(tǒng),不堪寓目者。

          女衫手臂露出一尺左右,女褲則吊高一尺有余,乃至暑天,內則穿一粉紅洋紗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紗之紗衫,幾至肌肉盡露。

          此等妖服,始行于妓女,妓女以色事人,本不足責,乃上海之各大家閨秀,均效學妓女之時下流行惡習。

          妖服冶容誨淫,女教淪亡,至斯已極。

          ”張愛玲對服裝的描述:“黃的寬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盤頭;黑色綢底上裝嵌著桃紅的邊,青灰長裙,淡黃玳瑁眼鏡;如意鑲邊的寶藍配著蘋果綠色的繡花襖褲”;“有一種橄欖綠的暗色綢,上面掠過大的黑影,滿蓄的風雷。

          還有一種絲質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閃著木紋、水紋;每隔一段路,水上漂著兩朵茶碗大的梅花,鐵劃銀鉤,像中世紀禮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畫,紅玻璃上嵌著沉重的鐵質沿邊”。

          推薦《更衣記》: 《更衣記》是傳奇作家張愛玲女士的一篇美文。

          作者用她從容淡然的筆墨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將辛亥革命前后的百年服飾演變娓娓道來,字里行間巧妙地講述著她對服飾的獨特見解。

             如果當初世代相傳的衣服沒有大批賣給收舊貨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曬衣裳,該是一件輝煌熱鬧的事罷。

          你在竹竿與竹竿之間走過,兩邊攔著綾羅綢緞的墻——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宮室里發(fā)掘出的甬道。

          你把額角貼在織金的花繡上。

          太陽在這邊的時候,將金線曬得滾燙,然而現(xiàn)在已經冷了。

            從前的人吃力地過了一輩子,所作所為,漸漸蒙上了灰塵;子孫晾衣裳的時候又把灰塵給抖了下來,在黃色的太陽里飛舞著。

          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wěn)妥,像記得分明的塊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我們不大能夠想象過去的世界,這么迂緩,安靜,齊整——在滿清三百年的統(tǒng)治下,女人竟沒有什么時裝可言

          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

          開國的時候,因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裝還保留著顯著的明代遺風。

          從十七世紀中葉直到十九世紀末,流行著極度寬大的衫褲,有一種四平八穩(wěn)的沉著氣象。

          領圈很低,有等于無。

          穿在外面的“大襖”,在并非正式的場合,寬了衣,便露出“中襖”。

           “中襖”里面有緊窄合身的“小襖”,上床也不脫去,多半是嬌媚的,桃紅或水紅。

          三件襖子之上又加著“云肩背心”,黑緞寬鑲,盤著大云頭。

           削肩,細腰,平胸,薄而小的標準美女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失蹤了。

          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過是一個衣架子罷了。

          中國人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

          歷史上記載的聳人聽聞的美德——譬如說,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將它砍掉——雖然博得普通的贊嘆,知識階級對之總隱隱地覺得有點遺憾,因為一個女人不該吸引過度的注意;任是鐵錚錚的名字,掛在千萬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氣里生了銹。

           女人要想出眾一點,連這樣堂而皇之的途徑都有人反對,何況奇裝異服,自然那更是傷風敗俗了。

           出門時褲子上罩的裙子,其規(guī)律化更為徹底。

          通常都是黑色,逢著喜度年節(jié),太太穿紅的,姨太太穿粉紅。

          寡婦系黑裙,可是丈夫過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裙上的細褶是女人的儀態(tài)最嚴格的試驗。

          家教好的姑娘,蓮步姍姍,百褶裙雖不至于紋絲不動,也只限于最輕微的搖顫。

          不慣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來便予人以驚風駭浪的印象。

          更為苛刻的是新娘的紅裙,裙腰垂下一條條半寸來寬的飄帶,帶端系著鈴。

          行動時只許有一點隱約的叮當,像遠山上寶塔上的風鈴。

          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較瀟灑自由的寬褶裙入時了,這一類的裙子方才完全廢除。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為暴發(fā)戶。

          皮衣有一定的季節(jié),分門別類,至為詳盡。

          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層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卻要顧到季節(jié)而不能顧到天氣了。

          初冬穿“小毛”,如青種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銀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

          “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

          中下等階級的人以前比現(xiàn)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銀嵌或羊皮袍子。

           姑娘們的“昭君套”為陰森的冬月添上點色彩。

          根據歷代的圖畫,昭君出塞所戴的風兜是愛斯基摩式的,簡單大方,好萊塢明星仿制者頗多。

          中國十九世紀的“昭君套”卻是顛狂冶艷的,——一頂瓜皮帽,帽檐圍上一圈皮,帽頂綴著極大的紅絨球,腦后垂著兩根粉紅緞帶,帶端綴著一對金印,動輒相擊作聲。

           對于細節(jié)的過份的注意。

          為這一時期的服裝的要點。

          現(xiàn)代西方的時裝,不必要的點綴品未嘗不花樣多端,但是都有個目的——把眼睛的藍色發(fā)揚光大起來,補助不發(fā)達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滅臀部過度的曲線……古中國衣衫上的點綴品卻是完全無意義的。

          若說它是純粹裝飾性質的罷,為什么連鞋底上也滿布著繁縟的圖案呢

          鞋的本身就很少在人前露臉的機會,別說鞋底了,高底的邊緣也充塞著密密的花紋。

           襖子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之別,鑲滾之外,下擺與大襟上還閃爍著水鉆盤的梅花,菊花。

          袖上另釘著名喚“闌干”的絲質花邊,寬約七寸,挖空鏤出福壽字樣。

           這樣聚集了無數(shù)小小的有趣之點。

          這樣不停地另生枝節(jié),放恣,不講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費了精力,正是中國有閑階級一貫的態(tài)度。

          惟有世界上最清閑的國家里最閑的人,方才能夠領略到這些細節(jié)的妙處。

          制造一百種相仿而不犯重的圖案,固然需要藝術與時間;欣賞它,也同樣地煩難。

           古中國的時裝設計家似乎不知道,一個女人到底不是大觀園。

          太多的堆砌使興趣不能集中。

          我們的時裝的歷史,一言以蔽之,就是這些點綴品的逐漸減去。

           當然事情不是這么簡單。

          還有腰身大小的交替盈蝕。

          第一個嚴重的變化發(fā)生在光緒三十二三年。

          鐵路已經不那么稀罕了,火車開始在中國人的生活里占一重要位置。

          諸大商港的時新款式迅速地傳入內地。

          衣褲漸漸縮小,“闌干”與闊滾條過了時,單剩下一條極窄的。

          扁的是“韭菜邊”,圓的是“燈草邊”,又稱“線香滾”。

          在政治動亂與社會不靖的時期——譬如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時髦的衣服永遠是緊匝在身上,輕捷利落,容許劇烈的活動。

          在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因為衣褲過于緊小,肘彎膝蓋,筋骨接榫處非得開縫不可。

          中國衣服在革命醞釀期間差一點就脹裂開來了。

          “小皇帝”登基的時候,襖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

          中國女人的緊身背心的功用實在奇妙——衣服再緊些,衣服底下的肉體也還不是寫實派的作風,看上去不大像個女人而像一縷詩魂。

          長襖的直線延至膝蓋為止,下面虛飄飄垂下兩條窄窄的褲管,似腳非腳的金蓮抱歉地輕輕踏在地上。

          鉛筆一般瘦的褲腳妙在給人一種伶仃無告的感覺。

          在中國詩里,“可憐”是“可愛”的代名詞。

          男人向有保護異性的嗜好,而在青黃不接的過渡時代,顛連困苦的生活情形更激動了這種傾向。

          寬袍大袖的,端凝的婦女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太福相了是不行的,做個薄命人反倒于她們有利。

           那又是一個各趨極端的時代。

          政治與家庭制度的缺點突然被揭穿。

          年青的知識階級仇視著傳統(tǒng)的一切,甚至于中國的一切。

          保守性的方面也因為驚恐的緣故而增強了壓力。

          神經質的論爭無日不進行著,在家庭里,在報紙上,在娛樂場所。

          連涂脂抹粉的文明戲演員,姨太太們的理想戀人,也在戲臺上向他們的未婚妻借題發(fā)揮討論時事,聲淚俱下。

           一向心平氣和的古國從來沒有如此騷動過。

          在那歇斯底里的氣氛里,“元寶領”這東西產生了——高得與鼻尖平行的硬領,像緬甸的一層層疊至尺來高的金屬頂圈一般,逼迫女人們伸長了脖子。

          這嚇人的衣領與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稱。

          頭重腳輕,無均衡的性質正象征了那個時代。

           民國初建立,有一時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氣象。

           大家都認真相信盧騷的理想化的人權主義。

          學生們熱誠擁護投票制度,非孝,自由戀愛。

          甚至于純粹的精神戀愛也有人實驗過,但似乎不會成功。

           時裝上也顯出空前的天真,輕快,愉悅。

          “喇叭管袖子”飄飄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

          短襖腰部極為緊小。

          上層階級的女人出門系裙,在家里只穿一條齊膝的短褲,絲襪也只到膝為止,褲與襪的交界處偶然也大膽地暴露了膝蓋,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從襖底垂下挑撥性的長而寬的淡色絲質褲帶,帶端飄著排穗。

           民國初年的時裝,大部份的靈感是得自西方的。

          衣領減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了的時候也有。

          領口挖成圓形,方形,雞心形,金剛鉆形。

          白色絲質圍巾四季都能用。

          白絲襪腳跟上的黑繡花,像蟲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

          交際花與妓女常常有戴平光眼鏡以為美的。

          舶來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見一斑。

           軍閥來來去去,馬蹄后飛沙走石,跟著他們自己的官員,政府,法律,跌跌絆絆趕上去的時裝,也同樣地千變萬化。

          短襖的下擺忽而圓,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寶一般,沒有年紀的,隨時可以變賣,然而在民國的當鋪里不復受歡迎了,因為過了時就一文不值。

           時裝的日新月異并不一定表現(xiàn)活潑的精神與新穎的思想。

          恰巧相反。

          它可以代表呆滯;由于其他活動范圍內的失敗,所有的創(chuàng)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區(qū)域里去。

          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

          他們只能夠創(chuàng)造他們貼身的環(huán)境——那就是衣服。

          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長袍。

          發(fā)源于滿洲的旗裝自從旗人入關之后一直是與中土的服裝并行著的,各不相犯。

          旗下的婦女嫌她們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較嫵媚的襖褲,然而皇帝下詔,嚴厲禁止了。

          五族共和之后,全國婦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于滿清,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在中國,自古以來女人的代名詞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

          ”一截穿衣與兩截穿衣是很細微的區(qū)別,似乎沒有什么不公平之處,可是一九二○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

          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于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實際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

           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政治上,對內對外陸續(xù)發(fā)生的不幸事件使民眾灰了心。

          青年人的理想總有支持不了的一天。

          時裝開始緊縮。

          喇叭管袖子收小了。

          一九三○年,袖長及肘,衣領又高了起來。

          往年的元寶領的優(yōu)點在它的適宜的角度,斜斜地切過兩腮,不是瓜子臉也變了瓜子臉,這一次的高領卻是圓筒式的,緊抵著下頷,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們也生了雙下巴。

          這種衣領根本不可恕。

          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種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氣——直挺挺的衣領遠遠隔開了女神似的頭與下面的豐柔肉身。

          這兒有諷刺、有絕望后的狂笑。

           當時歐美流行著的雙排鈕扣的軍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國人凄厲的心情一拍即合。

          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國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著拂地的絲絨長袍,袍叉開到大腿上,露出同樣質料的長褲子,褲腳上閃著銀色花邊。

          衣服的主人翁也是這樣的奇異的配搭,表面上無不激烈地唱高調,骨子里還是唯物主義者。

           近年來最重要的變化是衣袖的廢除。

          (那似乎是極其艱難危險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費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

          )同時衣領矮了,袍身短了,裝飾性質的鑲滾也免了,改用盤花鈕扣來代替,不久連鈕扣也被捐棄了,改用撳鈕。

          總之,這筆賬完全是減法——所有的點綴品,無論有用沒用,一概剔去。

          剩下的只有一件緊身背心,露出頸項,兩臂與小腿。

           現(xiàn)在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曲勾出。

          革命前的裝束卻反之,人屬次要,單只注重詩意的線條,于是女人的體格公式化,不脫衣服不知道她與她有什么不同。

           我們的時裝不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業(yè),不比在巴黎,幾個規(guī)模宏大的時裝公司如Lelong’s,Schiaparelli’s,壟斷一切,影響及整個白種人的世界。

          我們的裁縫卻是沒主張的。

          公眾的幻想往往不謀而合,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洪流。

          裁縫只有追隨的份兒。

          因為這緣故,中國的時裝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

           究竟誰是時裝的首創(chuàng)者,很難證明,因為中國人素不尊重版權,而且作者也不甚介意,既然抄襲是最隆重的贊美。

          最近入時的半長不短的袖子,又稱“四分之三袖”,上海人便說是香港發(fā)起的,而香港人又說是由上海傳來的,互相推諉,不敢負責。

           一雙袖子翩翩歸來,預兆形式主義的復興。

          最新的發(fā)展是向傳統(tǒng)的一方面走,細節(jié)雖不能恢復,輪廓卻可盡量引用,用得活泛,一樣能夠適應現(xiàn)代環(huán)境的需要。

          旗袍的大襟采取圍裙式,就是個好例子,很有點“三日入廚下”的風情,耐人尋味。

           男裝的近代史較為平淡。

          只有一個極短的時期,民國四年至八九年,男人的衣服也講究花哨,滾上多道的如意頭,而且男女的衣料可以通用,然而生當其時的人都認為是天下大亂的怪現(xiàn)狀之一。

          目前中國人的西裝,固然是謹嚴而黯淡,遵守西洋紳士的成規(guī),即是中裝也長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滾,質地與圖案也極單調。

          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然而單憑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個男子。

           衣服似乎是不足掛齒的小事。

          劉備說過這樣的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可是如果女人能夠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

          有個西方作家(是蕭伯納么

          )曾經抱怨過,多數(shù)女人選擇丈夫遠不及選擇帽子一般的聚精會神,慎重考慮。

          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直到十八世紀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紅著綠的權利。

          男子服色的限制是現(xiàn)代文明的特征。

          不論這在心理上有沒有不健康的影響,至少這是不必要的壓抑。

          文明社會的集團生活里,必要的壓抑有許多種,似乎小節(jié)上應當放縱些,作為補償。

          有這么一種議論,說男性如果對于衣著感到興趣些,也許他們會安分一點,不至于千方百計爭取社會的注意與贊美,為了造就一己的聲望,不惜禍國殃民。

          若說只消將男人打扮得花紅柳綠的,天下就太平了,那當然是笑話。

          大紅蟒衣里面戴著繡花肚兜的官員,照樣會淆亂朝綱。

          但是預言家威爾斯的合理化的烏托邦里面的男女公民一律穿著最鮮艷的薄膜質的衣褲,斗篷,這倒也值得做我們參考的資料。

           因為習慣上的關系,男子打扮得略略不中程式,的確看著不順眼,中裝上加大衣,就是一個例子,不如另加上一件棉袍或皮袍來得妥當,便臃腫些也不妨。

          有一次我在電車上看見一個年青人,也許是學生,也許是店伙,用米色綠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緊的袍,腳上穿著女式紅綠條紋短襪,嘴里銜著別致的描花假象牙煙斗,煙斗里并沒有煙。

          他吮了一會,拿下來把它一截截拆開了,又裝上去,再送到嘴里去吮,面上頗有得色。

          乍看覺得可笑,然而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歡

          …… 秋涼的薄暮,小菜場上收了攤子,滿地的魚腥和青白色的蘆粟的皮與渣。

          一個小孩騎了自行車沖過來,賣弄本領,大叫一聲,放松了扶手,搖擺著,輕倩地掠過。

          在這一剎那,滿街的人都充滿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

          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罷

          中世紀時期的樂器主要有什么

          手搖風琴hurdy-gurdy是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一樣中世紀樂器。

          在faun-agra的現(xiàn)場中就有出現(xiàn),左手支持琴體并按弦,右手搖動琴尾的曲柄,它的名字是手搖風琴,也叫做絞弦琴。

          手搖風琴還是現(xiàn)在極為普遍的鍵盤樂器的祖先,鍵盤的出現(xiàn)和使用與手搖風琴大有關聯(lián),據稱它是歷史上第一件弦樂器。

          lute 魯特琴魯特琴是歐洲音樂故鄉(xiāng)之一的南歐古國意大利的傳統(tǒng)樂器,是吉他的前身,長頸魯特琴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而一般認為魯特琴于15世紀末開始獨立發(fā)展(因為之前魯特琴和它的阿拉伯祖先烏德琴無論從外形還是演奏技巧上都很像)。

          rebec 雷貝琴雷貝琴一般只被廣泛用于游吟詩人的演奏當中,而無法邁入宮廷,把玩它的也就是些社會地位較低的純樸群眾。

          雷貝琴可以算是現(xiàn)代小提琴最古老的祖先,而它自己的祖先則是阿拉伯樂器rebob,雷貝琴在10世紀的歐洲首露頭角,但主要是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音樂中尤其是舞蹈音樂中廣泛使用。

          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樂器(作者:Nyx)中世紀樂團相信大家已經聽過不少,諸如corvus corax,schelmish,cornix maledictum,faun,wolfenmond,adaro,filia irata,poeta magica等等。

          這些優(yōu)秀的“游吟詩人”和“勇士”們,除了帶來悠揚的中世紀小調和古老神話傳說外,身著中世紀傳統(tǒng)服飾,演奏中古樂器的場景也引起了我們對于那時期文化生活的無限遐想。

          此專題打算將目光投向這些中古樂器,大體對那些神秘古怪的樂器做下簡單介紹。

          hurdy-gurdy 手搖風琴如果看過中世紀樂團的現(xiàn)場,hurdy-gurdy一定是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一樣中世紀樂器。

          在faun-agra的現(xiàn)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黑洞FTP上下載)中就有出現(xiàn),左手支持琴體并按弦,右手搖動琴尾的曲柄,它的名字是手搖風琴,也叫做絞弦琴。

          說來,手搖風琴還是現(xiàn)在極為普遍的鍵盤樂器的祖先,鍵盤的出現(xiàn)和使用與手搖風琴大有關聯(lián),據稱它是歷史上第一件弦樂器。

          它的發(fā)聲原理和提琴極為相似,只是用輪子來取代提琴演奏時的弓,當用手轉動琴尾的曲柄時,位于琴體內的樹脂包裹的輪子就會轉動,以促使琴弦振動發(fā)聲。

          輪子提供給手搖風琴持續(xù)發(fā)聲的動力,而演奏者則用另一只手來按動琴提下面的按鍵,來敲擊不同的弦發(fā)出不同音高(就像鋼琴一樣,按下不同的鍵盤,琴身內對應敲擊不同的鋼片發(fā)出各音高)。

          說完h-g的原理,我們再來看看它的歷史:手搖風琴出現(xiàn)于12世紀的歐洲,之后廣為流傳,在14世紀前,手搖風琴通常有2個演奏者(那時琴很長),一個扮演現(xiàn)今左手的角色(支持,按弦),另外一個扮演右手的角色(搖動曲柄),單人演奏的手搖風琴出現(xiàn)于13世紀初,之后隨著手搖風琴的逐步推廣及成為最為理想的伴舞樂器,單人演奏的h-g也逐漸被人接受。

          lute 魯特琴與現(xiàn)代樂隊的吉他不同,中世紀樂團一般使用修長而雅致的魯特琴(曼陀林的前身)、維奧爾琴及rebec(第二期將會介紹)。

          魯特琴是歐洲音樂故鄉(xiāng)之一的南歐古國意大利的傳統(tǒng)樂器,是吉他的前身,長頸魯特琴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而一般認為魯特琴于15世紀末開始獨立發(fā)展(因為之前魯特琴和它的阿拉伯祖先烏德琴無論從外形還是演奏技巧上都很像)。

          與其他樂器相比,魯特琴的地位極不一般,他是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樂器中的ozymandias(王者之王),不僅廣泛用于宮廷演奏,也在民間占據一定的地位,Bach、Vivaldi等古典音樂大師都有魯特琴獨奏曲傳世。

          16世紀的魯特琴由6個弦組11條弦構成,而之后不斷發(fā)展,弦和弦組的數(shù)目不斷改變,慢慢向曼多拉、曼陀林、安杰列卡等樂器轉變,而曼陀林和維奧爾琴正是當時的世俗音樂即游吟詩人的音樂中運用最廣的樂器。

          看過中世紀文藝復興繪畫的朋友不難發(fā)現(xiàn),魯特琴常常和天使、阿波羅、奧非歐等聯(lián)系在一起,天使懷抱魯特琴,給人一種寧靜、安詳、柔和、神圣的感覺,而音樂之神阿波羅和歌手奧非歐更象征了魯特琴的獨特地位。

          應該說,除了樂器的身份外,在那個時期,魯特琴還扮演了極重要的象征物的角色。

          言歸正傳,說說魯特琴的構成和演奏。

          魯特琴極為修長輕巧,一般稱梨形,琴身厚度不到1\\\/16英寸,面板中間是一個雕刻的音孔和裝飾圈,背板呈圓弧形,琴頭則與琴身有一定角度。

          古典魯特琴的琴弦一般是用羊腸制成,是其音色格外輕柔,16世紀由于彈撥方式由撥片改用手指,故于魯特琴的輕巧“脆弱”注重細微差異的特點相適應。

          由于背撐(背板由木條固定其上)只有1\\\/32英寸的厚度,故無法承受高拉力,因而演奏者只用手指厚實的部位去“碰觸”,并且控制2手的活動范圍。

          另外,魯特琴極易走音,故需要高頻率的調弦,致使有演奏者戲說,調弦的時間比演奏的時間還要多的多。

          我想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中世紀音樂中的木制管樂器家族的幾個古怪成員。

          而這期讓我們先關注下上期提到的rebec和揚琴的2個姐妹。

          rebec 雷貝琴在第一期中,已經向大家介紹了魯特琴,與魯特琴的高貴地位不同,雷貝琴一般只被廣泛用于游吟詩人的演奏當中,而無法邁入宮廷,把玩它的也就是些社會地位較低的純樸群眾。

          中古時期,隨著西域樂器不斷傳入中國等地區(qū),近而不斷向世界范圍內傳播衍化,雷貝琴的祖先“漂”到了蘇格蘭,拉弦演奏的方式也是從那時流入并不斷傳播的,有了弓,聲音就可以受人控制連續(xù)發(fā)出,更為細膩人性。

          雷貝琴可以算是現(xiàn)代小提琴最古老的祖先,而它自己的祖先則是阿拉伯樂器rebob,雷貝琴在10世紀的歐洲首露頭角,但主要是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音樂中尤其是舞蹈音樂中廣泛使用。

          和魯特琴一樣,雷貝琴的琴體也呈梨形,外形非常小巧,攜帶方便,在演化過程中,琴弦的數(shù)目為三—五弦不等,但三弦的雷貝琴是當時出現(xiàn)最多也是最著名的。

          中世紀時,三弦的高音雷貝琴流傳最廣,其演奏方式和姿態(tài)和現(xiàn)代小提琴基本相同。

          dulcimer洋琴由于揚琴是樣世界性的樂器,故它有非常非常多的名字(不同的地區(qū)對它有不同的稱呼)。

          在歐洲,揚琴一般被叫做Psaltery和dulcimer。

          但名稱再多,現(xiàn)在各地的揚琴的結構還是基本相似的:“在一個梯形或類似于梯形的木制箱形的共鳴體上豎有幾個乃至幾十個音位組成的縱向的條形音碼,在音碼上方張滿鋼制或銅制的琴弦,手持竹、木等制成的器具擊弦。

          ”揚琴不僅音色甜美清澈,演奏場景也分外好看……dulcimer

          80-90年代臺灣電視劇大家來說說

          煙鎖重樓蒼淚還珠格格《三毛流浪記》,《亂世香港》《的早晨》《紅粉須眉》鬼丈夫情深深蒙水云間一簾幽夢又見一簾幽夢1、(珍珠傳奇) 施 思 寇世勛 姜厚任 臺灣古裝劇2、(法網柔情) 米 雪 劉松仁 湯鎮(zhèn)宗、吳廷燁、吳毅將 香港時裝劇3、(情義無價) 戚美珍 邱于庭 寇世勛 張晨光 臺灣時裝劇4、(親心喚我心) 鄭惠玉 王玉青 李南星 新加坡時裝劇5、(魔域桃源) 趙雅芝 周秀蘭 劉德華 吳啟華 香港古裝劇6、(在水一方) 劉雪華 徐貴櫻 秦 漢 林在培 臺灣瓊瑤劇7、(京華春夢) 汪明荃 劉松仁 香港民國劇8、(婉 君) 愈小凡 金素梅、王玉玲 張佩華 涂乃麟、施羽 臺灣瓊瑤劇9、(浮 沉) 陳麗貞 楊莉冰、陳秀環(huán) 沈金興 陳之財、陳天文 新加坡時裝劇10、(窈窕淑女) 鄭惠玉 陳麗貞、劉琪 黃文永 李南星 新加坡時裝劇11、(含羞草) 劉瑞琪 李烈 張佩華 周紹棟、吳元俊 臺灣時裝劇12、<煙雨蒙蒙> 劉雪華 趙永馨 秦 漢 李天柱 臺灣瓊瑤劇13、(京華煙云) 趙雅芝 官晶華 林在培 歐陽龍 臺灣古裝劇14、<庭院深深> 劉雪華 趙永馨 秦 漢 李天柱、林在培 臺灣瓊瑤劇15、(摩登俏冤家) 劉 琪 劉秋蓮 沈金興 張水發(fā) 新加坡時裝劇16、(三朵花) 劉雪華 愈小凡、金素梅 張佩華 涂乃麟 臺灣瓊瑤劇17、(義不容情) 劉嘉玲 周海媚、邵美琪、商天娥 黃日華 溫兆倫、劉錫明、梁思浩 香港時裝劇18、(雪山飛狐)1 龔慈恩 孟 飛 湯鎮(zhèn)宗 香港金庸劇19、包1)鍘美案 金超群 劉雪華 楊懷民 臺灣古裝系列劇青2)真假狀元 何家勁 蔡燦得 歐陽龍?zhí)?)雙釘記 邱于庭 林在培系4=紫金錘 金嵐 宋逸民列5=秋娘 劉雪華 楊懷民6=貍貓換太子 曾亞君 施 羽7=寸草心 林秀玲 楊慶煌8=古琴怨 趙永馨 湯志偉9=紅花記10=鍘王爺 張 瑜11=青龍珠 龔慈恩12=魚美人 邱于庭 楊慶煌13=五鼠鬧東京 狄 鶯 顧冠忠14=菩薩嶺 張佩華15=狄青 張復健16=畫中話 沈海容 林在培17=真假包公 李 璇18=孝子張洛 李 璇 傅 雷19=鴛鴦蝴蝶夢 邱于庭 楊懷民20=貞節(jié)牌坊 傅 娟 楊慶煌21=真假女婿 鄭琳琳 涂乃麟22=孿生劫 趙永馨 鄭琳琳 宋逸民 宋達民23=踏雪尋梅 崔佩儀24=乞丐王孫 王思懿 邰智源25=九道本 趙永馨 楊懷民26=孔雀膽 應曉微 邰智源27=生死戀 邱于庭 楊慶煌 趙樹海28=三擊鼓 劉雪華 季 芹 歡 歡 蕭大陸29=天倫劫 張 庭 楊慶煌30=報恩亭 邱于庭 鈕承澤31=陰陽判 龔慈恩 趙樹海32=雷霆怒 狄 鶯 李亞明33=龐妃有喜 李 璇 陳 琪34=血云蟠傳奇 龔慈恩35=烏盆記36=鍘包勉37=天下第一莊 張玉嬿 劉德凱38=屠龍記 金 嵐 宋逸民39=尋親記 鄭宜芬 焦恩俊 宋達民20、(幾度夕陽紅) 劉雪華 趙永馨 秦 漢 楊懷民、李天柱 李天柱 臺灣瓊瑤劇21、(灰 網) 鄧翠雯 溫兆倫 香港時裝劇22、(長相思) 李 烈 李黛玲 姜育恒 臺灣時裝劇23(養(yǎng)子不教誰之過 方文琳 張 庭 王 杰 臺灣時裝劇24、(心聲淚痕) 甄秀珍 寇世勛 臺灣時裝劇25、(戲說乾隆) 趙雅芝 張 庭、江淑娜 鄭少秋 黃小龍 臺灣古裝劇26、(雪 珂) 劉雪華 張佩華 馬景濤、劉子蔚 臺灣瓊瑤劇27、(啞 妻) 劉雪華 趙永馨 林瑞陽 臺灣瓊瑤劇28、(望夫涯) 愈小凡 林瑞陽 翁家明 臺灣瓊瑤劇29、(意亂情迷) 席曼寧 崔佩儀 馬景濤 艾 偉 臺灣時裝劇30、(又見夕陽紅) 李 烈 應曉微 劉尚謙 臺灣時裝劇31、(茉莉花開) 李黛玲 應曉微 張晨光 臺灣時裝劇32、<追妻三人行> 藍心湄 方芳、涂善妮、趙永馨 林在培 李亞明、李天柱 臺灣時裝劇33、(少年張三豐) 魏秋樺 何家勁 張振寰、葉靜 臺灣古裝劇34、(赤子雄風) 袁潔儀 陳佩珊 莫家堯 張家輝 香港亞視時裝劇35、(如果有來生) 甄秀珍 寇世勛 臺灣時裝劇36、(新白娘子傳奇 趙雅芝 陳美琪 葉 童 臺灣古裝劇37、(青青河邊草) 岳 翎 何 晴 馬景濤 劉子蔚 臺灣瓊瑤劇38、(調色板) 黃毓玲 黃奕良 李南星 新加坡時裝劇39、(鉆石人生) 劉 琪 林梅嬌 黃奕良 新加坡時裝劇40、<火玫瑰> 溫碧霞 蔡嘉莉 溫兆倫 羅嘉良 香港時裝劇41、<楚留香>1 趙雅芝 鄭少秋 香港古裝劇42、(楚留香)11 米 雪 鄭少秋 香港古裝劇43、<京城四少> 愈小凡 方芳、王玉玲、歡歡 張晨光 劉德凱、湯志偉 臺灣古裝劇44(海鷗飛處彩云飛 劉雪華 方季惟 秦 漢 林瑞陽、湯志偉 臺灣瓊瑤劇45、<我本善良> 邵美琪 黎美嫻 溫兆倫 陳庭威、林立洋 香港時裝劇46<射雕英雄傳>1 翁美玲 楊盼盼、陳秀珠、黃造時 黃日華 苗喬偉、關禮杰、謝賢 香港金庸劇、47、(上海灘) 趙雅芝 周潤發(fā) 湯鎮(zhèn)業(yè) 香港民國劇48、<鹿鼎記>1 劉嘉玲 吳君如、毛舜筠、商天娥、周秀蘭 吳君如、毛舜筠、商天娥、 梁朝偉 劉德華 香港金庸劇、周秀蘭49、(野櫻花) 戚美珍 湯鎮(zhèn)業(yè) 香港時裝劇50、(書劍恩仇錄)1 1劉雪華 傅 娟、歡 歡、金 嵐 何家勁 邵 昕 香港金庸劇51、(烈血青春) 陳麗貞 陳之財 沈金興 新加坡民國劇52、(世 仇) 鄭裕玲 黃日華 香港時裝劇53、(紅塵有愛) 劉瑞琪 徐貴櫻 何家勁 涂乃麟 臺灣民國劇54、(八月桂花香) 蘇明明 米 雪 劉松仁 謝祖武、蕭大陸 臺灣楊佩佩劇55、(戲說慈禧) 叢 珊 馬景濤 倪齊民、翁家明 臺灣古裝劇56、新1)審白毛 金超群 莊靜而 馮 國 香港亞視古裝系列劇包2)義膽柔情 呂良偉 曾艷娜 袁潔儀 甄志強青3)秋之舞 袁潔儀 陳靖允 顧冠忠天4)蝶影遺痕 邱于庭 吳廷燁 李潤奇系5)審展昭 劉玉婷 焦恩俊列6)雌雄俠盜 王 薇7)殉情記 蔡曉儀 蔡燦得 宋逸民8)梅花盜 林心如9)情牽陰陽界 趙永馨 劉德凱57、(太陽雨) 林以真 張晨光 姜厚任 臺灣時裝劇58、(牽 情) 宋罔陵 張佩華 寇世勛 臺灣時裝劇59、(富貴浮云) 方芳芳 劉廷方 臺灣時裝劇60、(鐵獄雷霆) 朱樂玲 劉 琪 黃奕良 陳漢偉、陳天文 新加坡時裝劇61、(春去春又回) 夏文汐 林秀玲 劉松仁 馬景濤 臺灣楊佩佩劇62、(司機大佬) 歐陽佩珊 伍永薇、萬綺雯 吳耀漢 胡渭康、孫興 香港亞視時裝劇63、(流氓大亨) 鄭裕玲 周海媚、劉嘉玲 萬梓良 吳啟華 香港時裝劇64、(霍遠甲)1 米 雪 魏秋樺 黃元申 梁小龍 香港民國劇65、(蜀山奇?zhèn)b) 楊寶玲 關禮杰 郭富城 香港古裝劇66、(富貴冤家) 翁 虹 沈殿霞、李麗蕊 梁思浩 張錦程 香港時裝劇67、(鱷魚潭) 鄭裕玲 周潤發(fā) 香港民國劇68(半生緣一世情) 藍潔瑛 狄 鶯 楊慶煌 臺灣民國劇69、(法網情天) 陳麗蘋 陳之財 新加坡時裝劇70、(金色珊頓道) 陳麗蘋 洪約翰 陳泰鳴 新加坡時裝劇71(黃土地外的天空 張 瑜 黎美嫻 寇世勛 劉子蔚、姜厚任 臺灣民國劇72、(還我今生) 蔡曉儀 米雪、劉錦玲、楊玉梅 江 華 呂頌賢 香港亞視時裝劇73、(情在天涯) 甄秀珍 張晨光 臺灣時裝劇74、(出人頭地) 鄭惠玉 陳麗珍 陳之財 李南星 新加坡時裝劇75、聊1)牡丹燈籠 愈小凡 堂 娜、張 庭 焦恩俊 翁家明 臺灣古裝系列劇齋2=花妖 張 庭 謝祖武系3=火妖 張 庭 楊寶瑋 謝祖武 羅嘉良列4=魯公女 張 庭 邱心志 謝祖武5=伍秋月 陳孝萱 謝祖武6=狐媚 張 庭 邵 昕7=珊瑚女 張 庭 謝祖武 邵 昕76、1=犬父龍子 侯炳瑩 溫碧霞 邰智源 張晨光 臺灣古裝系列劇2=盲劍游龍 陳俊生作者: 竹馨2 2005-7-1 20:21 回復此發(fā)言--------------------------------------------------------------------------------3 近二十年港臺電視劇演員一覽表(汗~~)3=考場怪譚 鄭琳琳 侯冠群77、(巨人) 陳法蓉 陳玉蓮、梅小惠 萬梓良 林俊賢、張衛(wèi)健 香港時裝劇78、(梅花烙) 陳德蓉 馬景濤 宋逸民 臺灣瓊瑤劇79、(鬼丈夫) 岳 翎 李志希 劉子蔚 臺灣瓊瑤劇80、(水云間) 陳德蓉 陳 紅 馬景濤 臺灣瓊瑤劇81、(戲說乾?。?1 惠英紅 黎美嫻 鄭少秋 臺灣古裝劇82、(邊緣少年) 李南星 黃奕良 林梅嬌 楊莉冰 新加坡時裝劇83、<槍神> 萬綺雯 何美婷、劉錦玲、曾艷娜 呂頌賢 陳錦鴻、吳毅將 香港亞視時裝劇84、(蓮花爭霸) 朱樂玲 劉秋蓮 李南星 陳天文 新加坡古裝劇85、(雙面佳人) 宋罔陵 張晨光 姜厚任 臺灣時裝劇86、(梧桐夜雨) 方芳芳 劉德凱 臺灣時裝劇87、(一代女皇) 潘迎紫 樊日行 臺灣古裝劇88、<暴風邊緣> 黃碧仁 李南星 陳漢偉 新加坡時裝劇89、(飛虎群英) 楊寶玲 關禮杰 香港時裝劇90、(中華傲訣) 陳佩珊 李麗蕊、龐秋燕 何家勁 羅頌華、梁思浩、連偉健 香港亞視古裝劇91、(中華英雄) 關永荷 葉玉卿 何家勁 羅頌華、莫家堯 香港亞視古裝劇92、(不歸路) 王玉玲 涂乃麟 臺灣時裝劇93、(大家族) 李美鳳 恬 妞 萬梓良 香港時裝劇94、<烈焰焚情> 陳麗蘋 陳之財 周初明 新加坡時裝劇95、(大內群英) 米 雪 萬梓良 香港古裝劇96、<家有仙妻> 林以真 張玉嬿、戈偉如 澎恰恰 孫 興 臺灣時裝劇97、倚天屠龍記=1 葉童 周海媚、潘儀君、陳孝萱、楊寶瑋 馬景濤 孫 興 蕭大陸 臺灣金庸楊佩佩劇98(劍魔孤獨求?。?邵美琪 蔡嘉莉 黃日華 吳岱融 香港古裝劇99、(豪門) 陳玉蓮 沈殿霞、劉錦玲、伍永薇 陳庭威 方剛、林祖輝、吳毅將 香港亞視時裝劇100、(銀狐) 曾華倩 劉錦玲、伍永薇 黃日華 方剛、江華、呂頌賢、張家輝 香港亞視時裝劇101、(執(zhí)法先鋒) 鄭惠玉 陳之財 沈金興 新加坡時裝劇102、(末代皇孫) 周海媚 羅惠娟、楊寶瑋、潘儀君 黃日華 謝祖武 臺灣古裝劇103、(赤道情迷) 劉 琪 黃奕良 李南星 新加坡時裝劇104、(觸電情迷) 關永荷 陳庭威 莫家堯 香港亞視時裝劇105、(霹靂紅唇) 鄭惠玉 琳梅嬌 洪約翰 陳泰鳴 新加坡時裝劇106(鬼做你老婆) 歐陽佩珊 袁潔儀 劉 丹 莫家堯 香港亞視時裝劇107、(少女慈禧) 劉雪華 冼煥貞 伍衛(wèi)國 香港古裝劇108、<學堂威龍> 萬綺雯 陳錦鴻 香港亞視時裝劇109、七1)真命天子 愈小凡 孫 興 臺灣古裝系列劇俠2)蔣平娶親 張玉嬿 邰智源五3)捆龍索 俞小凡 孫 興義4)英雄無淚 邱于庭 宋逸民5)公主逃婚 龔慈恩 趙樹海110、(馬場風云) 蔡曉儀 莫家堯 方剛 香港亞視時裝劇111(再現(xiàn)黃埔灘) 陳綺明 蔡曉儀、歐陽佩珊 陳庭威 香港亞視時裝劇112、(生命之旅) 鄭裕玲 周海媚 萬梓良 周星馳、吳鎮(zhèn)宇 香港時裝劇113、(獨孤神劍) 冼煥貞 潘志文 伍衛(wèi)國 香港古裝劇114、(風云時代) 蘇明明 黎 明 錢小豪、姜厚任 臺灣時裝劇115、(三面夏娃) 鄭惠玉 沈金興 陳漢偉 新加坡時裝劇116、(福星福將) 王玉玲 堂 娜 何家勁 涂乃麟 臺灣時裝劇117、(希望之鴿) 曾華倩 李志奇 孫 興 臺灣時裝劇118、(胭脂扣) 邱于庭 毛舜筠 崔浩然 樊日行 臺灣古裝劇119(新亂世佳人) 恬 妞 湯鎮(zhèn)宗 湯鎮(zhèn)業(yè) 合拍劇120、(龍在江湖) 關永荷 萬綺雯、劉錦玲 吳大維 莫家堯 香港亞視時裝劇121、(戲王之王) 伍永薇 劉錦玲 呂頌賢 林祖輝、任達華、江華、方剛 香港亞視時裝劇122<天龍八部>1 陳玉蓮 黃杏秀、楊盼盼 湯鎮(zhèn)業(yè) 梁家仁、黃日華 香港金庸劇123(柔情點三八) 米 雪 森 森、葉玉卿 江 華 潘志文 香港時裝劇124、(妙探出租) 關永荷 連偉健 香港亞視時裝劇125、(豪俠傳) 劉玉婷 周秀蘭 連偉健 吳元俊 香港亞視古裝劇作者: 竹馨2 2005-7-1 20:21 回復此發(fā)言--------------------------------------------------------------------------------4 近二十年港臺電視劇演員一覽表(汗~~)126、(邊緣) 李麗珍 楊寶玲、陳美琪 張兆輝 香港時裝劇127、中神通王重陽= 梁佩玲 鄭伊健 香港古裝劇128、(天龍訣) 余安安 魏秋樺、薛家燕 梁小龍 萬梓良 香港古裝劇129、(夢斷江南) 俞小凡 張晨光 臺灣古裝劇130、(神仙老爸) 劉雪華 戈偉如、季 芹 孫 興 臺灣時裝劇131、(武林奇緣) 陳法蓉 堂 娜、魏秋樺 王伯昭 臺灣古裝劇132、(紅塵無淚) 應曉薇 王思懿 張佩華 臺灣時裝劇133(芳草斜陽外) 俞小凡 張晨光 林煒 臺灣時裝劇134、(劍神) 關永荷 劉錦玲 羅頌華 尹天照 香港亞視古裝劇135、<大時代> 周慧敏 郭藹明、李麗珍、藍潔瑛 劉青云 鄭少秋、劉松仁、邵仲蘅 香港時裝劇楊 翎 陶大宇、林保怡、郭政鴻136碧血情天楊家將 蔡曉儀 金超群 甄志強、吳毅將 香港亞視古裝劇137(怒劍嘯狂沙) 周海媚 劉玉翠 關禮杰 香港古裝劇138婆媳過招七十回 潘迎紫 姜厚任 臺灣時裝劇139、(誓不低頭) 陳秀珠 李麗蕊 鄭少秋 羅嘉良、郭晉安 香港時裝劇140、(我心無悔) 王玉玲 湯志偉 林在培 臺灣時裝劇141、(七億新娘) 伊能靜 李明依 涂乃麟 湯志偉 臺灣時裝劇142(小俠龍旋風) 趙永華 況明潔 吳奇隆 陳志朋、顧冠忠 臺灣古裝劇143、(銀海驚濤) 朱樂玲 劉秋蓮 林明哲 陳泰鳴 新加坡時裝劇144、(情絲萬縷) 潘玲玲 黃碧仁 陳傳之 陳天文 新加坡時裝劇145(驚天大陰謀) 鄭惠玉 洪昭榮 關禮杰 沈金興、沈輝豪、陳天文 新加坡時裝劇146廉政之火槍柔情 鄧翠雯 關永荷 方中信 李子雄 香港亞視時裝劇147、(花幟) 劉嘉玲 湯鎮(zhèn)宗 黃百鳴、周初明、蔡濟文、謝賢 合拍劇148新孽?;▊髌妫?趙雅芝 葉 童 臺灣古裝劇149秦始皇與阿房女= 趙雅芝 劉德凱 吳元俊、張杰勛、張振寰 臺灣古裝劇150、<碧海情天> 葉 童 張玉嬿 劉松仁 臺灣楊佩佩劇151唐太宗李世民) 傅藝偉 童愛玲 林俊賢 王伯昭、李志奇 臺灣古裝劇152、(生活歌手) 陳麗蘋 李南星 新加坡時裝劇153、(還君明珠) 蘇明明 堂 娜 劉松仁 艾偉 臺灣楊佩佩劇154、(英雄少年) 藍心湄 楊寶瑋、潘儀君 謝祖武 李亞明 臺灣楊佩佩劇155、(君子好逑) 陳麗蘋 林梅嬌 黃奕良 新加坡時裝劇156、(人在旅途) 向 云 陳麗蘋 吳岱融 新加坡時裝劇157、(天地無情) 何美婷 黃日華 吳毅將 香港時裝劇158、(金縷衣) 周筱云 宋逸民 臺灣古裝劇159追妻三人行大運 藍心湄 周筱云 林在培 李天柱、李亞明 臺灣時裝劇160、(八仙過海) 阮佩珍 潘志文 香港古裝劇161、(今生今世) 周海媚 陳 紅、潘儀君 馬景濤 孫 興、陳俊生 臺灣楊佩佩劇162、(秦俑) 金素梅 肖 薔 寇世勛 童安格、艾 偉 臺灣古裝劇163、(金毛獅王) 李婉華 蔡嘉莉 尹揚明 伍衛(wèi)國 香港古裝劇164、(生命火花) 范文芳 潘玲玲、楊麗冰 關禮杰 新加坡時裝劇165、(新月格格) 岳 翎 劉德凱 劉子蔚 臺灣瓊瑤劇166、(煙索重樓) 劉雪華 陳 紅 鐘鎮(zhèn)濤 歐陽龍、林立洋 臺灣瓊瑤劇167一代皇后大玉兒 潘迎紫 爾東升 劉青云 臺灣古裝劇168、(我愛芳鄰) 方 芳 寇世勛 臺灣時裝劇169一門英烈穆桂英 魏秋樺 張振寰 臺灣古裝劇170、(香帥傳奇)3 楊麗青 鄭少秋 香港古裝劇171(春風不問路) 俞小凡 潘儀君 張晨光 艾 偉 臺灣時裝劇172、(生活街車) 陳麗貞 陳秀環(huán) 沈金興 新加坡時裝劇173、(黃飛鴻) 林以真 張 庭、涂善妮 張晨光 任賢齊、馬景濤 臺灣古裝劇174、(誰騙了我) 李黛玲 岳 紅 周紹棟 于 寒 臺灣時裝劇175、(勇者無懼) 范文芳 曹國輝 陳天文 新加坡時裝劇176、(精武門) 萬綺雯 甄子丹 尹天照 香港亞視古裝劇177、(絕代雙雄) 劉秋蓮 林明哲 陳天文 新加坡古裝劇178、(零點出擊) 楊寶玲 蔡嘉莉 溫兆倫 李家聲 香港時裝劇作者: 竹馨2 2005-7-1 20:21 回復此發(fā)言--------------------------------------------------------------------------------5 近二十年港臺電視劇演員一覽表(汗~~)179、天涯共此時= 岳 翎 肖 薔 林瑞陽 施 羽 臺灣時裝劇180、血染紫禁城= 米 雪 周秀蘭 劉 永 梁思浩 香港古裝劇181九命奇冤梁天來 蔡曉儀 張家輝 香港亞視古裝劇182、<一簾幽夢> 陳德蓉 肖 薔、劉玉婷 劉德凱 林瑞陽 臺灣瓊瑤劇183(新龍門客棧) 夏文汐 陳 紅、候炳瑩、劉丹 馬景濤 關禮杰、郭晉安 臺灣楊佩佩劇184<神雕俠侶>1 陳玉蓮 劉德華 香港金庸劇185(情濃半生緣) 傅 娟 湯志偉 臺灣時裝劇186、(歡喜樓) 張玉嬿 傅 娟、方 芳 林瑞陽 涂乃麟 臺灣時裝劇187(再與天比高) 蔡曉儀 尹天照 羅頌華 香港亞視古裝劇188、(仙鶴神針) 翁 紅 尹天照 香港亞視古裝劇189(深閨夢里情) 涂善妮 季 芹 李志希 劉錫明 臺灣時裝劇190、(紐約風暴) 陳 紅 陳孝萱 呂良偉 合拍劇191、(一路等候) 于 慧 劉松仁 湯鎮(zhèn)宗 合拍劇192(他來自江湖) 毛舜筠 楊寶玲、梅小惠、恬 妞 萬梓良 周星馳 香港時裝劇193、(天師鐘馗) 岳 翎 潘玲玲、恬 妞、傅 娟 金超群 新加坡古裝劇194(第三類法庭) 邵美琪 郭藹明 溫兆倫 鐘漢良、伍衛(wèi)國、張國強 香港時裝劇195、(情愛并塵) 劉雪華 秦 漢 臺灣時裝劇196(我愛美人魚) 灑井法子 蘇明明 邵 昕 秦 風 臺灣時裝劇197(武林幸運星) 周慧敏 梅小惠 溫兆倫 香港古裝劇198、(潮洲家族) 鄭惠玉 黃素芳 周初明 新加坡時裝劇199<一號法庭>11 陳秀雯 鄧翠雯、宣萱、陳梅馨 歐陽震華 陶大宇、蘇永康、林保怡 香港時裝劇彭子晴、陳芷菁 馬俊偉、譚耀文、蔣成光200、(女干探) 陳德蓉 楊玉梅 江 華 蔡濟文 香港亞視時裝劇201、(歸航) 伍永薇 袁永儀 趙文瑄 湯鎮(zhèn)宗 香港亞視時裝劇202、(燕鷗) 俞小凡 周筱云、沈海容 姜厚任 翁家明 臺灣時裝劇203(偶象一級棒) 林佳儀 何雨雯 吳奇隆 蘇有朋 臺灣時裝劇204碧海情天珍珠旗 曾艷娜 萬綺雯 蔡濟文 香港亞視古裝劇205、(情劍山河) 黎燕珊 關永荷、何晴 秦 風 倪齊民 臺灣古裝劇206、(巨浪) 潘秀燕 甘家霖 新加坡時裝劇207、(洪熙官) 蔡曉儀 甄子丹 張家輝、吳毅將 香港亞視古裝劇208(太極張三豐) 米 雪 萬梓良 香港古裝劇209、(飛越滄桑) 洪 欣 胡渭康 香港亞視古裝劇210、(愛在他鄉(xiāng)) 鄭裕玲 堂 娜 寇世勛 陳庭威 臺灣時裝劇211、(塞外奇?zhèn)b) 黃素芳 黃碧仁、郭淑賢 秦 偉 新加坡古裝劇212、(重案傳真) 關寶慧 陳梅馨、甄楚倩 許志安 劉錫明 香港時裝劇213、(天亮叫我) 季 芹 席曼寧 張杰勛 臺灣時裝劇214(阿里山之戀) 俞小凡 焦恩俊 臺灣古裝劇215、(玫瑰豪情) 岳 翎 涂善妮、羅婷婷 張晨光 孫 興、陳俊生 張佩華、艾偉 臺灣時裝劇216、(原野) 陳 紅 呂良偉 合拍劇217、(斷掌順娘) 岳 翎 倪齊民 臺灣古裝劇218、(笑看風云) 陳松伶 張延、郭藹明、商天娥 鄭伊健 鄭少秋、郭晉安、古巨基 香港時裝劇219、(宅院深深) 陳玉蓮 候炳瑩、左安安、羅婷婷 劉德凱 秦 風 臺灣古裝劇220、(千言萬語) 張玉嬿 崔佩儀、羅婷婷 林瑞陽 焦恩俊 臺灣時裝劇221、(蒼天有淚) 蔣勤勤 陳明真、朱 茵 庹宗華 焦恩俊、劉德凱、陳昭榮 臺灣瓊瑤劇222<還珠格格>1 林心如 趙 薇、范冰冰 周 杰 蘇有朋、陳志朋 臺灣瓊瑤劇223、(天降財神) 徐豪瑩 陳妙瑛、滕麗明 郭晉安 歐陽震華 香港時裝劇224(一號法庭)1 陳秀雯 陳梅馨、梁婉靜、江希文 歐陽震華 陶大宇、蘇永康、林保怡 香港時裝劇225、(詹典嫂) 郭美珠 許家榮 臺灣古裝劇226、(發(fā)達智多星) 李麗蕊 蔡倩如 張國強 香港時裝劇227、(鳳凰傳說) 文頌嫻 劉玉婷 張家輝 吳元俊 香港亞視時裝劇228老板和四個伙計 恬 妞 應曉薇 寇世勛 林兆偉 臺灣時裝劇作者: 竹馨2 2005-7-1 20:21 回復此發(fā)言--------------------------------------------------------------------------------6 近二十年港臺電視劇演員一覽表(汗~~)229、(黃埔傾情) 郭可盈 張鳳妮、鄒靜 張志霖 邵仲蘅 香港時裝劇230、<我和春天有 鄧翠雯 萬綺雯、蔡曉儀、商天娥 江 華 丁子俊、尹天照、 香港亞視時裝劇個約會> 蔡濟文、林祖輝231、(反貪風暴) 溫碧霞 湯鎮(zhèn)宗 湯鎮(zhèn)業(yè) 合拍劇232、<喜樂會> 潘紅 恬妞、羅慧娟、林熙蕾、王渝文 劉松仁 林俊賢、黃磊、方中信 合拍劇233、(緣盡今生) 范文芳 洪約翰 新加坡時裝劇234、(肥貓正傳) 鮑起靜 鄭則士 香港亞視時裝劇235白蛇后傳人間有愛 黃素芳 劉秋蓮 曹國輝 新加坡古裝劇236(路長情更長) 葉蘊儀 張玉嬿 林瑞陽 湯志偉、宋逸民 臺灣時裝劇237、(富貴雙城) 鄭惠玉 黃奕良 新加坡時裝劇238千王之王重出江湖 葉童 楊恭如、文頌嫻、米雪 劉松仁 謝賢 香港時裝劇239(千秋家國夢) 潘 紅 李婉華 趙文瑄 關禮杰、吳大維 合拍劇240、(情人保鏢) 胡慧中 劉玉婷 何家勁 張振寰 臺灣古裝劇241、(上海探戈) 周海媚 林心如、陳孝萱 陳勛奇 劉錫明 臺灣民國劇242、(雪娘) 趙雅芝 張佩華 臺灣古裝劇243<愛在女兒鄉(xiāng)> 陳麗蘋 陳麗貞 沈金興 黃文永、沈暉豪 新加坡時裝劇244、900重案追兇= 宣 萱 張鳳妮、陳美琪 溫兆倫 吳啟華 香港時裝劇245、(報告師父) 候炳瑩 鄭琳琳 陳俊生 張振寰 臺灣古裝劇246、(鶴嘯九天) 陳麗蘋 潘玲玲 曹國輝 陳泰鳴 新加坡古裝劇247、(笑傲江湖)1 陳秀珠 戚美珍、商天娥 周潤發(fā) 吳啟華、劉青云、陶大宇 香港金庸劇248(亂世不了情) 趙雅芝 葉 童 臺灣古裝劇249(真命小和尚) 李錦梅 周 莉 淳于珊珊 陳天文 新加坡古裝劇250、(天地英豪) 應曉薇 楊麗青、林秀玲 元 彪 臺灣古裝劇251、(東方母親) 張 敏 何超儀、劉美娟 湯鎮(zhèn)宗 湯鎮(zhèn)業(yè)、張國強 合拍劇252、(一路風塵) 范文芳 郭妃麗、陳麗貞、黃素芳 萬梓良 黃奕良、謝韶光 新加坡時裝劇253萬水千山總是情 汪明荃 謝 賢 香港民國劇254、<苗翠花> 關永荷 劉玉翠、陳少霞、惠英紅、張鳳妮 江華 李家聲 香港古裝劇255、(飄零燕) 左詩蓓 文頌嫻、萬綺雯 吳元俊 香港時裝劇256、<天地男兒> 陳松伶 宣萱、伍永薇、張可頤、 張志霖 鄭少秋、羅嘉良、古天樂 香港時裝劇彭子晴、張鳳妮、林芷筠、陳芷青 張兆輝、李子雄、潘志文257、(游龍驚鳳) 潘迎紫 楊麗青 金超群 焦恩俊 劉德凱 臺灣古裝劇258、(紅塵無盡) 陳玉蓮 候炳瑩 劉德凱 秦 風、李天柱 臺灣古裝劇259、(國際刑警) 鄧翠雯 楊恭如 關禮杰 方中信、吳廷燁、劉松仁 香港亞視時裝劇260(都是有情人) 陳秀雯 鄧翠雯、周嘉玲、林芷筠 姜大偉 林兆偉 香港時裝劇261有肥人終成眷屬 李綺紅 傅明憲 陳錦鴻 鄭則士 香港時裝劇262、(太極宗師) 樊亦敏 惠英紅 吳 京 臺灣古裝劇263、(二八年華) 涂善妮 崔佩儀 天 曙 臺灣時裝劇264刑事偵緝檔案)1 郭可盈 陳美琪、蘇玉華 陶大宇 梁榮忠 香港時裝劇265、(廈門新娘) 黎燕珊 林 煒 臺灣時裝劇266、(成吉思漢) 黎燕珊 劉 永 孫 興、吳廷燁 香港古裝劇267(神雕俠侶)11 吳倩蓮 陳 紅、季 芹、夏文汐 任賢齊、孫 興、李志希 臺灣楊佩佩劇268、(金粉世家) 崔佩儀 張佩華 艾 偉 臺灣古裝劇269(神雕俠侶)111 李若彤 李綺紅、傅明憲、張可頤、 古天樂 香港金庸劇簡佩筠、蘇玉華、魏秋樺270(江湖恩仇記) 梁 錚 劉玉婷 鄭少秋 鄭浩南、顧冠忠 臺灣古裝劇271世紀末的童話) 潘 紅 梁 錚 湯鎮(zhèn)宗 湯鎮(zhèn)業(yè) 合拍劇272、(儂本多情) 劉嘉玲 魯 文、劉雪華 馬景濤 吳啟華、孫 興、童安格 臺灣楊佩佩劇273、(烈火狂奔) 袁潔瑩 黎 姿 郭富城 鄭浩南 香港時裝劇274(天使是男人) 季 芹 宋逸民 翁家明 臺灣時裝劇

          歷史上的楊宇霆是怎么樣的一個人

          在現(xiàn)在的所謂或關于張學良的很多傳記里,楊宇霆刻畫一個親日派和一個與張學良爭權奪陰險小人。

          殊不知要是沒有楊宇霆東三省加熱河早就變成日本人中的囊中之物了。

          九一八事件造成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張學良的誤國(很多人把原因歸于蔣,說蔣讓張不抵抗才致。

          其實蔣雖說是委員長,東三省雖說已經易幟,但是明白人都知道東三省還是張學良的。

          有憤青說是屬于東三省人民的,那真是這樣那張學良沒有經過什么全民公投之類的所謂形式,就敢公然把軍隊撤走

          從這點說,東三省之失在于張學良。

          )而日本敢于發(fā)動九一八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國內產生危機,要轉移注意力。

             2日帝國主義長期的軍國主義。

             3從甲午開始后的逢打中國必贏。

             4東北無豪杰可以領到所謂的3000萬父老。

          其中最重要的是楊宇霆被張學良害死。

             楊宇霆,字凌閣,后改鄰葛,祖籍河北灤州戴家?guī)X,清末,其祖父攜全家逃荒至關外法庫門蛇山溝村落戶。

          他生于清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885.8.29)。

          十歲入本村毛兆麟先生私塾,天資聰穎,記憶過人,頗受毛先生喜愛。

          幾年后,經毛先生介紹,到鐵嶺縣張秀才書館讀書,很快就成為張先生的得意門生。

          張先生經常帶領他到鐵嶺文人薈萃之處龍首山銀岡書院,以文會友。

          一九0四年初,他從那里知道,清朝的科舉制度快要廢除了,但東北是清朝的發(fā)祥地,朝廷特別恩許再開一科考試,在錦州舉行。

          他很想參加考試,但是他家已入旗籍,按清制“旗不點元”,他沒有報考資格。

          他想盡辦法,多方活動,終以金縣一同姓考生的名義報名參考。

          他考中了,成為滿清王朝最后一科秀才。

          當年他十九歲。

          第二年春天,他考入奉天學堂高年級插班生,學校開設的數(shù)理化、英語等課程,他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但畢業(yè)考試時,成績名列前茅,震動全校。

          畢業(yè)后,他考入奉天陸軍學校,一九0六年被校方選送至日本留學,到日本后,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九一一年,畢業(yè)后回國。

             在中國封建時代,所有的讀書人都要飽受寒窗之苦,但能脫穎而出者卻寥若晨星,多數(shù)人都是在“縣學”這第一道門檻前被卡住了,無計可施而終生戚戚焉。

          楊宇霆是幸運的。

          雖然這時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但它的無形價值還在,因為人們想到了科舉,就想到了囊螢映雪的清寒和懸梁刺股的寂寞,也會想到靠使銀子,找門路,打通關節(jié)一路攀升的丑陋。

          而對象楊宇霆這樣的青年人,無論是在朝在野和社會各界,都要高看一眼。

             他在日本學的是現(xiàn)代軍事科學,在當時中國人的眼里,是新學中的顯學,因為它能實現(xiàn)我們這積貧積弱的民族百年來船堅炮利的夢想。

             像他這樣有功名打底子,又能西學為用的人才是不多的,是當時所有的政治集團,都急需的熱門人才,所以他一踏上祖國的土地,扶搖直上、步履青云的階梯,就擺在他面前,等他一步步攀登了。

            一般來說,那些舊學深厚的人往往食古不化,缺乏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情和對新生事物的敏感,而那些海歸派們常常是不顧國情,生搬硬套外國的故事,成了紙上談兵的現(xiàn)代趙括。

          而楊宇霆則是汲取了這兩方面人才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新優(yōu)勢。

          他在跟隨張作霖后,人們稱他為“智囊”、“小諸葛”,雖然多是恭維和逢迎之詞,但也確實感到他是足智多謀,出類拔萃;而他接受這個名號,是他覺得自己遇到了張作霖,如諸葛亮遇到劉備一樣,如魚得水,才智得到發(fā)揮,是贊揚張作霖珍惜人才,愛護人才,但也不乏自矜之意。

          考諸史實,他對張作霖政權的發(fā)展鞏固也確實起到了諸葛亮的作用。

             辛亥革命前夕,他從日本回國后,被派往長春陸軍第三鎮(zhèn)炮隊任隊官,不久就被調往東三省講武堂任教官,民國成立后,1913年被調往北京陸軍部任一等科員,當年即被派回奉天,任東三省軍械廠兵器科長,不久即改為彈藥隊長,第二年就連續(xù)升為副廠長、廠長。

          在這個重要的工作崗位上他一干就是十四年,一直到被張學良處死。

             對楊宇霆的發(fā)跡,一般以為這主要是由于張作霖的提拔,實際不是。

          1913年至1915年,楊宇霆從長春到沈陽,由沈陽到北京,再由北京回沈陽,職務一路飚升,都是徐樹錚所為。

          徐比楊宇霆大四歲,也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的,比楊早畢業(yè)幾年,當時他是袁世凱政府的陸軍總長,深得袁世凱的賞識,又與段琪瑞過從甚密,是民國初年政壇上很活躍的一個政客。

          時人稱后來曾做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的徐世昌為大徐,稱他為小徐。

             楊宇霆到東三省軍械廠做廠長時,奉天總督是段芝貴。

          袁世凱死后,天下大亂,一九一六年,張作霖乘勢而起,把段芝貴趕走,自任總督。

          關于張作霖發(fā)現(xiàn)楊宇霆,過去有一種說法,說是張作霖有一日上街,偶然看見一哨軍兵列隊前進,風紀嚴肅,軍容整齊,就問部下:“這是誰的部隊

          ”部下回答說:“這是東三省軍械廠楊宇霆廠長訓練的衛(wèi)隊。

          ”張作霖甚為贊許,當晚把楊宇霆邀至家中召見,見他謙恭有禮,談吐不凡,很是賞識,后來就予以重用。

             這是中國古典小說里常見的情節(jié)。

          身處低層的人們,做夢都盼望能交上這樣的好運,一跳龍門;而身居高位的人們也常用這樣的故事欺騙世人,愚弄輿論,以此來表示他的慧眼識珠,禮賢下士。

          至于被提拔的人們是走的什么門路,是用什么法寶,敲開他的心門,這是藏在他心底的秘密,就是對他的枕邊人,也從來不泄露一字。

          日子久了,說順了嘴,連他自己都認為這故事是真實的了。

             我認為張作霖之所以重用楊宇霆,固然有楊個人才智的因素,但他更看中楊與徐樹錚的這層關系,可以通過他和北京中央政府搭上鉤子,謀求他主政東北的“合法性”,以及從中撈到更多的好處。

          1916年,楊被張委以督軍署參謀長時,正是徐任國務院秘書長時。

          這一層關系太重要了。

          楊宇霆入幕督軍署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與這徐樹錚有關。

          張勛復辟失敗后,黎元洪辭去民國大總統(tǒng)職務,由副總統(tǒng)馮國璋代理總統(tǒng)。

          段琪瑞與馮不和,被迫辭去總理職務,作為段琪瑞心腹的徐樹錚為他的復出四處活動,多方串聯(lián),集合各方勢力來壓馮國璋。

          1918年,他到東北游說張作霖時,楊宇霆從他那里知道,馮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從日本貸款四千萬元購買武器槍支。

          楊給他出主意說,如果能把這批槍械搞到手,做為給張的見面禮,張就能力推段琪瑞。

          徐運作一番,幾天后一張由日本人開據的領取軍械的提貨單,就到了楊宇霆手里。

          這件事是在極端機密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連張作霖都沒有察覺,事成后,楊宇霆呈報提貨單時,驚得他目瞪口呆,他深深地被這位年僅三十三歲的年輕軍官的韜略折服了。

          張作霖馬上派張景惠帶兵去秦皇島,把這批軍火領回,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皇島劫械事件。

          奉軍以此擴編了七個混成旅,由原來的二、三萬人增至二十萬人。

          按照曾經當過張作霖秘書,后來任東北大學代校長的寧承恩先生的說法,“沒有秦皇島劫械的起點,奉軍不可能成為大軍,無力問鼎中原。

          ”    楊宇霆入幕督軍署的第二件大事是整頓舊軍,建立新軍。

          張作霖的老班底都是和他一起起事的綠林好漢,識字不多,如湯玉麟、吳俊升、張景惠等人,騎馬放槍,打家劫舍,都是行家里手,但指揮現(xiàn)代化部隊幾萬人作戰(zhàn),個個都力不從心。

          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張景惠率五萬大軍,任平漢線西路總指揮,張作相率五萬人,任津浦線東路總指揮,十萬大軍出關,指揮失靈,亂作一鍋粥,僅七天就大敗而歸。

          鑒于這次教訓,張作霖授權楊宇霆整頓舊軍,楊宇霆以現(xiàn)代軍事理論為指導對奉軍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改造,整個奉軍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各級軍官都是軍校出身。

          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由楊宇霆任總參謀長,統(tǒng)一協(xié)調指揮,奉軍所向披靡,很短時間就占領了北京、山東、江蘇、安徽、上海、南京,這時候整個長江以北均在張作霖的控制之下。

            在發(fā)展東北地區(qū)的經濟和各項事業(yè)上,楊宇霆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

          據寧先生回憶:老帥識字不多,不愛看公文,處理公務只是口頭說說,政府的工作,又離不開公文,這幾乎都由楊獨擅,有些事不請示張,獨自辦了,張也不怪罪。

          張的放手,就給楊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當時很多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都是由楊牽頭制定的,特別是在用人方面,張受楊的影響頗深,重視從外國回來的學理工科和經濟方面的人才,張作霖的十大秘書寧承恩等幾乎都是這類有學位的知識分子。

          他很重用學理科的知識分子,就是起用他們搞建設,現(xiàn)在沈陽的許多大工廠,如沈陽市大東區(qū)現(xiàn)在的黎明、新光、礦山以及沈河區(qū)的五三工廠,那時候就有了規(guī)模。

          東三省其他很多城市,現(xiàn)有的許多大廠子,有許多也是在那個時候,就有雛形的,如翻開一些地方的地方志和廠志之類,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當然這不能完全歸功于楊宇霆,但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談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起上個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一段話:“當一種看問題的方式,如此自信的一往無前時,那就有落入幻覺的危險,即過高地估計了自己這種視角的重要性,尤其是把一種相當限定性的視角,當成唯一的視角。

          ”其實,我們過去看待歷史,只是堅持了一種視角,那就是階級斗爭的視角,像張作霖和楊宇霆這樣的人當然是一無是處,就是那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古代先賢,也無足道哉。

          如果我們能從東北經濟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研究一下東北為什么會成為中國的老工業(yè)基地,張作霖和楊宇霆這樣人的作為,就不會一概抹殺了折疊編輯本段軍旅生涯奉軍核心人物楊宇霆,原名玉亭,號凌閣,后改鄰葛,1885年出生,法庫縣紅五月鄉(xiāng)蛇山溝村人[1]。

          在奉期間,張作霖任27師師長時,素聞楊宇霆謀智深遠,遂任命他為師參謀長。

          楊宇霆上任后,極力整頓軍風軍紀,卓有成效,開始得到張作霖的信任和重用。

          1916年,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楊宇霆被任命為奉天督軍署參謀長。

          1918年,直系政府向日本借款4千萬元,購買大量軍火運抵秦皇島,楊宇霆建議張作霖劫持這批軍火。

          在其同學徐樹錚的配合下,劫械成功。

          這批軍火為奉軍裝備7個混成旅,楊宇霆一躍成為奉軍的核心人物[2]。

          免后重新啟用同年秋,張作霖成立“援湘軍”,自任總司令,原陸軍次長徐樹錚任副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

          楊宇霆任職期間,在同學徐樹錚的鼓吹拉攏下,企圖發(fā)展個人勢力,合謀利用奉軍名義,冒領軍部撥款370萬元,招編新兵4個旅。

          此事被張作霖得知后,免去徐樹錚副司令職,并以“勾結外援、內樹黨羽”之名,將楊宇霆撤職。

          楊被解職后,任北京總統(tǒng)府侍從武官、西北邊防司令部參謀長等職。

          終因愛其才智,張作霖于1921年重新啟用楊宇霆,任命他為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議的要職,兼三省兵工廠督辦。

          楊宇霆任職期間,東三省兵工廠得以迅速發(fā)展,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

          時人稱奉天文有“王永江”,武有“楊宇霆”,成為張作霖的左膀右臂。

          奠定了張作霖的統(tǒng)治地位。

          手握有兵權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勝利后,在張作霖的支持下,楊宇霆出任江蘇省督辦。

          但因其驕橫自恃,目空一切,還未等站穩(wěn),竟被孫傳芳組織的5省聯(lián)軍擊潰,落荒而逃,失去江南。

          楊宇霆回奉后,張作霖仍委任他為總參議兼兵工廠督辦。

          1925年,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和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矛盾激化,郭、楊二人勢同水火,終演成郭松齡倒戈反奉。

          郭松齡反奉失敗后,楊宇霆假張作霖之命,將郭松齡處死。

          是年底,在楊宇霆幾經周旋密謀下,張作霖和吳佩孚實現(xiàn)聯(lián)合。

          1926年2月,張作霖順利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同時任命楊宇霆為安國軍總參議。

          1927年末,韓麟春因病去職,張作霖任命楊宇霆接替韓麟春之職,出任第四方面軍軍團長,這是楊宇霆首次握有兵權。

          被殺于老虎廳1928年張作霖被炸身亡,張學良主政東北,大飭整頓改革,取消軍師番號,以旅編制。

          張學良鑒于楊宇霆在其父主政時期一直是東北的重臣,擬任他為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楊宇霆堅辭不就,并和黑龍江省長常蔭愧相互勾結,尤其是在東北重大問題上,企圖以元老身分左右政局,與張學良背道而馳。

          1929年1月10日晚,楊、常逼迫張學良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要張學良在任命常蔭愧為督辦的便箋上簽字。

          這一舉動,促使張學良痛下決心,將楊、常處決于“老虎廳”,楊宇霆時年44歲。

          楊宇霆死后,張學良在得知其家產被親信李景明、王子明私吞的情況后,將二人逮捕扣壓,令于珍、陳興亞、臧士毅等人組成清理委員會,立案清查。

          最后,將清查的60萬銀元加之房產執(zhí)照等物一并歸還楊家。

          折疊編輯本段禍因起源楊宇霆生于1885年,比老帥(張作霖)小10歲,比少帥(張學良)大16歲,是奉系高層中絕無僅有的秀才出身,又是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yè)生。

          張作霖在世時,最受重用,長期任奉軍的總參議。

          老帥張作霖皇姑屯被炸猝然過世,少帥張學良一時不知如何安排他,故他的實職只是從前兼任的東三省兵工廠督辦。

          楊宇霆雖然算是個聰明人,可是皇姑屯事變后,在東北扮演著一個危險的角色。

          既然不滿意張學良,又輕視張學良,可是卻又在張學良下邊任事。

          楊最不該的是常在人前人后呼張學良為阿斗。

          對張學良來說,他掌握東北軍政大權,內有楊宇霆以悍將長輩自居,外又要應付日本軍閥的各種壓迫,所謂“主少國疑”,如果不“立威”,是無法站得起來的。

          所以在當時情勢下,楊宇霆有取死之道,張學良也有必殺之心。

          常蔭槐比楊宇霆小3歲,是吉林省的一個官僚家庭里的公子,這難免使那些灰頭土臉成為將帥的農民弟兄與他格格不入,也是老帥時代的紅人,歷任軍法處處長、京奉鐵路局局長、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長(總長由總理兼),易幟后,剛被國民政府委為黑龍江省省長。

          楊宇霆、常蔭槐兩人鑒于東北大地上的中東鐵路歸中蘇共管,而日本人又一直糾纏著要在東北新建滿蒙鐵路,向張學良提議:成立一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便于集中管理東三省的鐵路,由常任署長。

          楊宇霆、常蔭槐2人都是讓日本人頭疼的人物,按說這是個不壞的主意。

          但問題是他倆對張學良接任東北一把手的現(xiàn)實一直不滿。

          那時張學良確也不爭氣,常開著會就犯毒癮了,便丟下一班叔叔大爺們回房扎針。

          有時早晨還愛賴床不起(那時,嫵媚的趙四小姐已經來奉天當“秘書”),讓廳處長們呆在外頭恭候。

          惱怒的楊宇霆以天下為己任,多次教訓“學良世侄”。

          有一次某處長求見張學良不得,找到楊宇霆,楊怒道:“漢卿已承先業(yè),還是這樣懶怠,這怎么得了,我去告誡告誡他。

          ”說著便帶領那位處長來到張學良住宅問衛(wèi)兵:“司令起床了嗎

          ”衛(wèi)兵答:“未起床。

          ”楊宇霆竟直奔張學良臥室,敲著門喊:“我是楊鄰葛,快起來,有公事需要處理。

          ”張學良聞聲,急忙披衣請楊入座,楊竟以長者的口吻教訓張學良道:“各位廳處長有公事待決,等你數(shù)日不見,這怎么成。

          老帥在時,可不是這樣。

          ”楊宇霆的這種做法,使張學良實在難以忍受。

          為此張學良生氣地對楊宇霆說:“我干不了,還是你來干吧。

          ”而常蔭槐對“小六子”也頗為不恭,以為他不過是個貪色又吸毒的敗家子,故公開場合亦頗多煩言。

          所以當他倆聯(lián)袂而來且將考慮成熟的方案和盤托出時,年輕氣盛的張學良就被徹底激怒了。

          他強忍不悅,托辭“從長計議”,讓他們晚上再來商議。

          但二位晚上按約返回時,張卻命令對楊、常有積怨的奉天警務處處長高紀毅和自己的副官長譚海率6名衛(wèi)士分兩組,將他倆當場擊斃于廳內的沙發(fā)上

          此即震驚一時的“楊常事件”。

          慣常的說法是,楊宇霆、常蔭槐兩人朋比為奸,勾結日本人反對東北易幟,故被張學良果斷處決。

          不過張學良第二天領銜向中央政府發(fā)出的通電中,并沒提到他倆有何賣國罪行,只是含混其詞地指責“彼輩奸險性成,日甚一日,近更暗結黨徒,圖危國家”,等等,都是些沒影兒的事。

          倒是電文前段的“楊常朋比,操縱把持,致使一切政務受其牽制,各事無從進行”,讓人念出端倪——原來少帥就是嫌彼二人妨礙自己執(zhí)政而已。

          為避嫌,張學良還召見了記者,陳述了“依法”殺楊、常的經過。

          而南京政府剛得到東北,也不敢追究地方司令長官擅殺省長級官員的責任(國民政府有嚴禁軍人干預政治的規(guī)定)。

          不過奉天百姓似乎看出門道,民間很快便流行著“大帥身亡,楊常而去”的說法。

          聲明 :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