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華門城墻上的字是誰題得
是顏體嗎
孫中山啊。
就是那三個大字—中華門—是吧
民國成立的時候孫中山提的字。
好像又是王治秋寫的。
。
。
。
不過。
還是孫中山吧。
。
。
至于字體,那就沒什么分別的。
。
南京明城墻和中華門城墻是同一個城墻嗎
在一起,但不是一個地方,千萬被混淆了
明城墻是整個明朝南京城的城防建筑!中華門只是整個南京明城墻中保存最完好也最具特色的一個城門洞!現(xiàn)在一般旅游賞玩南京明城墻會以中華門為代表,畢竟南京的明城墻并沒有整體保存下來,不適合外地游客整體游覽,所以建議可以通過游中華門城堡來了解整個南京明城墻!
描寫城墻的句子或成語
百丈城墻疑是龍臥于陸,成為山九仞之功,鄙夷天下之勢。
固若金湯,金戈鐵甲,與戰(zhàn)火熱血相對的,是城內的車水馬龍,顯得平安喜樂。
但從城垣上的累累傷痕可以看出,人們并沒被安樂所蒙蔽,居安而思危。
大概就是這樣吧~希望能喜歡
描述中華門50字
搜索詞條中華門南京中華門更多義項更多圖片(158張)中華門,明代稱聚寶門,為南京明城墻京城城墻的正南門,是內城城門中規(guī)模僅次于通濟門的甕城城門,也是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甕城,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堡壘甕城。
中華門前后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接長干橋,北邊連接鎮(zhèn)淮橋,是南京老城城南交通咽喉所在。
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門舊址,于明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擴建而成。
1931年(民國二十年)國民政府將聚寶門易名為中華門,蔣中正于雙十節(jié)前夕所題字。
并在中華門的東西兩側分別開辟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南北雙向車輛的通行。
1957年中華門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
中文名:中華門外文名:Zhonghua men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區(qū)改建年代:明洪武八年(1375年)舊稱:聚寶門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所屬景區(qū):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所屬景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分享歷史沿革中華門(聚寶門)航拍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筑應天府城,并在鐘山之南建造新宮,此為第一期工程,至1367年9月完工;第二期工程自1369年至1373年,以筑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江邊;第三期工程繼續(xù)進行至1386年12月“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寶、三山、通濟各主要城門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
明代初年,建造聚寶門時,朝廷為保證城墻磚的質量,采取了嚴密的檢驗制度,每塊磚上都在側面印有制磚工匠和監(jiān)造官員的姓名,一旦發(fā)現(xiàn)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責任,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的質量追蹤制度,歐洲等西方世界直到二三百年后的工業(yè)革命時代才有所采用。
因為有嚴密的質量追蹤制度,并能夠嚴格的加以執(zhí)行,所以應天府內城墻包括聚寶門城墻磚的質地非常過硬,盡管經歷了朝代更迭、太平天國起義和抗日戰(zhàn)爭的不平靜歷史,直到六百年后的現(xiàn)代,聚寶門即中華門依然保存完好。
民國時期,為了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國民政府在原聚寶門的東西兩側開辟中華門東門和中華門西門,可以同時滿足向南向北汽車的通行。
中華門城門主樓牌匾上題刻有“中華門”三個字,由人蔣介石題寫。
80年代初中華門前長干橋上1949年后,中華門城堡為南京市政養(yǎng)護隊與秦淮區(qū)人防占用。
1979年3月,當時的南京市革委會決定成立中華門管理所,完成甕城內搬遷改造。
1980年2月16日(即春節(jié)),對外開放。
1995年,結合中華路、雨花路改造,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華門主體建筑附近,建成了中華門廣場,新增綠化面積近萬平方米,架設一批高桿照明宮燈和草坪燈,建造了鎮(zhèn)淮東橋和鎮(zhèn)淮西橋。
中華門廣場和鎮(zhèn)淮東、西橋的建設,改善了交通狀況、美化了中華門古跡的周邊環(huán)境。
城門建筑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
共設三道甕城,中華門圖冊 36張由四道券門貫通,首道城門高21.45米。
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xiàn)僅存閘槽和門位遺跡。
甕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可在戰(zhàn)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據估計可容納三千人。
中華門甕城東西兩側筑有寬11.5米、長86.1米的馬道,馬道陡峻壯闊,是戰(zhàn)時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道,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
中華門設置有三道甕城、四道券門,主體建筑內甕城由中華門主樓城門和二至四道輔助城門構成,各城門原有雙扇木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建國后大躍進時期
中華門城堡作文400字
今天我們去了市中華城,我們剛從古都北京回來京也不甘示弱,是大名鼎鼎朝古都,它們究竟是哪邊城墻保留的好,城墻更堅固呢
我要去探究一下這個問題。
中華門是朱元璋建的,他聽取謀士朱升的 “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三條建議,高筑墻就是把城墻建的高高的,所以中華門最高處大概有六層那么高,遠遠的就可以看見敵軍,廣積糧就是廣泛的收集糧食,發(fā)展農業(yè),緩稱王就是不要急著稱皇帝。
中華門甕城有四道門,三個甕城,每道門都有千斤閘,平時都是開的,當發(fā)現(xiàn)敵軍時,就趕快把千斤閘放下,敵人就進不來了。
最外面的城墻有58米深,兩邊各有3個藏兵洞,藏兵洞既可以藏士兵,也可以儲存糧食,藏兵洞里很涼快,而且很寬敞,看來以前士兵躲在里面還是蠻舒服的。
我們爬到了二樓,二樓也有六個藏兵洞,我覺得是來儲存糧食的。
每道門上有城墻,如果敵軍進入了甕城,守軍就可以用弓箭朝下面大開殺戒,敵人卻連自己的一根毫毛都傷不到,這就像是甕中捉鱉。
我們開始爬第三層,到了第三層,頓時,豁然開朗,河對岸的馬路我們看的清清楚楚,這是個大平臺,畢竟下面還有58米厚的城門啊。
空中飄著旗幟,上面寫著大大的明字,兩尊大炮在城墻上,這是明代大炮是明代的常用武器,它的射程遠、威力大,真是厲害。
原來這里還有一個三層樓高的熵樓,可以看得更遠,可惜被日本人燒掉了,日本人連這種壞事都干得出,真是無惡不作啊。
平臺上還有一個架子,架子上放著幾個圓滾滾的石頭,肯定是當時兵臨城下時,守軍就用石頭砸。
如果敵人攻城,守軍的軍需物資怎么運上來呢
這就要靠馬車和馬道,馬道是一個斜坡,這樣子馬就可以拉著馬車運東西。
這樣堅固的防守是極難打破的,據說中華門從來就沒有被攻破過。
作為古都,南京的城墻不但不比北京的差,而且保存得比北京還好,南京是我的故鄉(xiāng),我為此感到驕傲。
我們還會去探尋南京的其他城門和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