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水墨畫的成語
形容水墨畫的成語:水墨丹青 栩栩如生龍飛鳳舞 出神入化妙手丹青 淡逸勁爽。
筆酣墨飽 鸞飄鳳泊清新淡雅
陶淵明《歸園田居》用比喻手法寫出自己向往田園生活
1.明《歸園田居》用比喻手法自己向往田園生活的詩句是:羈鳥林,池魚思故2.《歸園田居》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詩作。
他在詩里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nóng)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3.《歸園田居》【其一】——東晉·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4.注釋:少:指少年時代。
適俗:適應(yīng)世俗。
韻:本性、氣質(zhì)。
塵網(wǎng):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wǎng)羅。
這里指仕途。
三十年:有人認為是“十三年”之誤。
羈鳥:籠中之鳥。
池魚:池塘之魚。
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南野:一本作南畝。
際:間。
守拙:意思是不隨波逐流,固守節(jié)操。
描寫“山水畫”的句子有什么
氣韻渾然天成 妙趣匠心獨具其超絕才氣便有如之水,一泄千里可遏制。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如春蠶吐絲,細密情致。
潑墨而施重筆,作簡單勾勒,拙且大。
胸中藏丘壑,筆底氣韻生。
氣韻生華彩 龍墨舞新章。
氣韻落墨間 姿美形生連畫意。
意境深遠含蓄,氣韻生動傳神。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哪幾句重要
主旨句: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 作者:陶淵明 (魏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賞析: 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沖突。
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zhì)。
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yīng)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tài)、那種本領(lǐng)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xué)會的東西。
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xiāng)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nèi)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diào),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jīng)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quán)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yǎng)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
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wǎng)。
“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
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
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
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
”內(nèi)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
雖是“誤入塵網(wǎng)”,卻是情性未移。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zhuǎn)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
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里轉(zhuǎn)接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顯得自然妥貼,絲毫不著痕跡了。
“守拙”回應(yīng)“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鉆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于俗世;“歸園田”回應(yīng)“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從沖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情緒開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筆,詠唱居所一帶的風光。
這里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gòu)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
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這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其實,幻想的桃源也好,現(xiàn)實的鄉(xiāng)村也好,都是表現(xiàn)著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合理的社會,應(yīng)當是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自耕自食的社會。
這種社會當然不可能實現(xiàn);陶淵明筆下的鄉(xiāng)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面。
但作為詩的構(gòu)造,卻給人以美的安慰。
——文學(xué)常常起著這樣的作用。
這一段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gòu)思安排,頗有精妙。
“方(同“旁”)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
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前四句構(gòu)成一個近景。
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
所以接著把筆移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
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
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shù)母杏X,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從四句近景轉(zhuǎn)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nóng)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
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
讀到這里,人們或許會覺得還缺少點什么。
是的,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
但詩人并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就活起來了。
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
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
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nóng)村環(huán)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tǒng)一。
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
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農(nóng)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
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diào)、太吃力。
從寫景轉(zhuǎn)下來,是這樣兩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
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yīng)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
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全詩便以這樣兩句收結(jié):“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huán)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
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yīng),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
但這一呼應(yīng)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
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這樣的結(jié)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自來評陶詩者,多強調(diào)其自然簡淡的風格,至有“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于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淵明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之類的說法。
其實,詩總是詩,“自然”的藝術(shù)仍然是藝術(shù),甚至是一種不易求得的藝術(shù)。
真正隨意傾吐、毫不修磨,也許稱得上“自然”,但絕非“自然”的藝術(shù)。
從這詩來看,在謀篇布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jié)的刻畫方面,都非草率從事,實是精心構(gòu)思、斟字酌句、反覆錘煉的結(jié)晶。
只是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并呈現(xiàn)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xiàn)這意境服務(wù),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
總之,這是經(jīng)過藝術(shù)追求、藝術(shù)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采納。
歸園田居其一重點句子
主旨句: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一 作者:陶淵明 (魏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賞析: 起首四句,先說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沖突。
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zhì)。
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yīng)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tài)、那種本領(lǐng)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xué)會的東西。
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xiāng)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nèi)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diào),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jīng)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quán)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yǎng)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
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wǎng)。
“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
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
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
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
”內(nèi)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兩種生活之間的過渡。
雖是“誤入塵網(wǎng)”,卻是情性未移。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zhuǎn)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
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再從這里轉(zhuǎn)接下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就顯得自然妥貼,絲毫不著痕跡了。
“守拙”回應(yīng)“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鉆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于俗世;“歸園田”回應(yīng)“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從沖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情緒開張,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筆,詠唱居所一帶的風光。
這里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gòu)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
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這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其實,幻想的桃源也好,現(xiàn)實的鄉(xiāng)村也好,都是表現(xiàn)著陶淵明的一種理想:合理的社會,應(yīng)當是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自耕自食的社會。
這種社會當然不可能實現(xiàn);陶淵明筆下的鄉(xiāng)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艱難和殘酷的一面。
但作為詩的構(gòu)造,卻給人以美的安慰。
——文學(xué)常常起著這樣的作用。
這一段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gòu)思安排,頗有精妙。
“方(同“旁”)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
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前四句構(gòu)成一個近景。
但陶淵明要描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單這近景還不足顯示。
所以接著把筆移向遠處的景象:“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
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
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shù)母杏X,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從四句近景轉(zhuǎn)到兩句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nóng)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
畫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
讀到這里,人們或許會覺得還缺少點什么。
是的,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
但詩人并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就活起來了。
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
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
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nóng)村環(huán)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tǒng)一。
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
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農(nóng)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
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diào)、太吃力。
從寫景轉(zhuǎn)下來,是這樣兩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
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yīng)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
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全詩便以這樣兩句收結(jié):“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huán)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
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yīng),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
但這一呼應(yīng)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
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這樣的結(jié)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自來評陶詩者,多強調(diào)其自然簡淡的風格,至有“陶淵明直是傾倒所有,借書于手,初不自知為語言文字”,“淵明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之類的說法。
其實,詩總是詩,“自然”的藝術(shù)仍然是藝術(shù),甚至是一種不易求得的藝術(shù)。
真正隨意傾吐、毫不修磨,也許稱得上“自然”,但絕非“自然”的藝術(shù)。
從這詩來看,在謀篇布局、逐層推進,乃至每個細節(jié)的刻畫方面,都非草率從事,實是精心構(gòu)思、斟字酌句、反覆錘煉的結(jié)晶。
只是有一種真實的情感始終貫穿在詩歌中,并呈現(xiàn)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xiàn)這意境服務(wù),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
總之,這是經(jīng)過藝術(shù)追求、藝術(shù)努力而達到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