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形容句子 > 形容再出發(fā)的句子

          形容再出發(fā)的句子

          時間:2016-11-07 19:47

          與懷著夢想再出發(fā)的意思相近的句子

          1、蒼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落。

            2、誰將煙焚散,縱橫的牽絆;聽弦斷,斷那癡纏。

            3、長夏逝去。

          山野間的初秋悄然涉足。

            4、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如果你只會一味的感傷失去,那么你將一無所有,只有有能力去享受失去的“樂趣”的人,才能真正品嘗到人生的幸福。

          讓自己承受失去的東西,也許你會感到很痛苦,那也要自己去承受,別人是代替不了你的。

          傷和痛是有的,這就證明你已經(jīng)長大了,成熟了。

          失去的時候,你可以哭,可以發(fā)泄,可以找朋友傾訴……過后,你的世界就會充滿了陽光。

            5、江南風(fēng)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與身違。

            6、有多少人喜歡你,可能就有多少人討厭你。

            7、山河拱手,為君一笑。

            8、總在不經(jīng)意的年生。

          回首彼岸。

          縱然發(fā)現(xiàn)光景綿長。

            9、紅塵初妝,山河無疆。

          最初的面龐,碾碎夢魘無常,命格無雙。

            10、念往昔,繁華競逐。

            11、外面的煙花奮力的燃著,屋里的人激情的說著情話……  12、既不回頭,何必不忘。

          既然無緣,何須誓言。

          今日種種,似水無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13、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喪妻之痛后,許多平常的日子里,明靜似的心常常會涌上莫名的感動。

          我知道這份情是真誠的,是要獻(xiàn)于世人的,人世間總是少不了會有一些人生的挫折和際遇。

          但因為這份熾熱的情懷,讓我的心總是澎湃起伏,總是心中擁有如陽光般的燦爛,在人生的道路上堅持著繼續(xù)走下去。

            14、總有一個地方,一輩子不會再提起,卻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總有一個人,一句對不起,讓你心痛,刻骨銘心。

          總有一段情,一直住在心里,卻告別在生活里。

          忘不掉的是回憶,繼續(xù)的是生活,錯過的,就當(dāng)是路過吧。

          來往身邊出現(xiàn)了很多人,總有一個位置,一直沒有變。

          看看溫暖的陽光,偶爾還是會想一想。

            15、忘不掉的是回憶,繼續(xù)的是生活,錯過的,就當(dāng)是路過。

            16、凋謝是真實的,盛開只是一種過去。

            17、人天自兩空,何相忘,何笑何驚人。

            18、真正的喜歡一個人,就是他完全不符合你心目中的標(biāo)準(zhǔn),你還是那么喜歡他。

            19、一個人走,一個人睡,一個人思索,一個人沉醉。

          一個人忙,一個人累,一個人煩躁,一個人體會。

            20、你要記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東。

            21、放棄完美,多一份輕松;面對現(xiàn)實,多一份自在;欣賞自己,多一份自信;做好選擇,多一份從容;尋找快樂,多一份追求;善待他人,多一份愛心;相信成功,多一份欣喜;不畏失敗,多一份執(zhí)著。

            22、總有那么一個人,你說不愛了,卻在聽到關(guān)于他的消息的時候,心狠狠的抽了疼。

            23、開始想念,那曾經(jīng)握在手中蒼涼的歲月,以及那一片燦爛的江湖。

          ——還有那些曾經(jīng)愛過恨過的人們。

            24、虛幻大千兩茫茫,一邂逅,終難忘。

          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識,又何妨。

            25、緣聚緣散緣如水,背負(fù)萬丈塵寰,只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26、有緣相遇,無緣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憶。

          有幸相知,無幸相守,蒼海明月,天長地久。

            27、我終生的等候,換不來你剎那的凝眸。

            28、好久不見面,見面了也只是寒暄,你道好久不見,其實,你若想念,我必出現(xiàn)。

            29、人生真的撕心裂肺并非是分離,也并非是你身體承受多大的痛楚,而是你內(nèi)心那種無聲的哭泣,那種不甘與悔恨,悔恨自己當(dāng)初的優(yōu)柔寡斷,悔恨自己的無能為力,更悔恨自己的傾心付出換來的輕蔑一笑……  30、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經(jīng)歸來,歸來無望。

            31、如果你能解釋為什么會喜歡一個人,那么這不是愛情,真正的愛情沒有原因,你愛他,不知道為什么。

            32、你的路途,從此不見我的蒼老。

            33、你不曾給我一次回眸,我卻始終在對你微笑。

            34、塞北黃沙,送我無盡風(fēng)華嘆。

            35、黑色的飛鳥掠過天空。

          我站在城中。

          看時間燃成灰燼。

          嘩嘩作響。

            36、殘陽退沒。

            37、對你唯有驚鴻一瞥,卻窺見了一種平淡致遠(yuǎn)的處世態(tài)度,淡罷,淡罷,絕不為萬物所主宰,我獨逍遙于濯濁之外,蟬蛻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長終。

          江邊一蓑煙草,一片縞素。

            38、等待,不是因為那個人會回來,是因為還有愛。

            39、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只看你想不想做。

            40、很想念很想念一個人的時候,抬頭看空中偶爾飛過的飛機,就會覺得,某些人,遲早要在自己生命里消失的,就像那架飛機…我拼命的讓自己走很長很長的路,看飛速而過的汽車及街頭的風(fēng)景,只為能淹沒那些過往…-  41、還能不動聲色飲茶,踏碎這一場,盛世煙花。

            42、有時候,我們需要一種斬斷自己退路的勇氣,和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決心。

            43、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fù)。

            44、刪掉的是回憶,只是回憶還留在心里。

            45、褪盡風(fēng)華,我依然在彼岸守護(hù)你。

            46、恍惚中,時光停滯,歲月靜好。

          宛如十年前。

            47、做不了決定的時候,讓時間幫你決定。

          如果還是無法決定,做了再說。

          寧愿犯錯,不留遺憾。

            48、月光的森然,樂律的精魂,一切只是幻影,稍縱即逝。

            49、你要記得,紫檀未滅,我亦未去。

            50、最好的感情,找一個能夠聊得來的伴。

          各種話題,永遠(yuǎn)說不完;重復(fù)的語言,也不覺得厭倦。

          《樂游園》古詩

          李商隱 樂游原》 向 晚 意 不 適, 驅(qū) 車 登 古 夕 陽 無 限 好, 只 是 近 黃 昏。

          [注釋] 1. 樂游原:在長安城南。

          漢宣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

          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2. 不適:不悅, 不快。

          [簡析] 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盡管他有抱負(fù),但是無法施展,很不得志。

          這首詩就反映了他的傷感情緒。

          前兩句“向晚適,驅(qū)車登古原”是說:傍晚時分我心情悒郁,駕著車登上古老的郊原。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悅。

          詩人心情憂郁,為了解悶,就駕著車子外出眺望風(fēng)景。

          “古原”就是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較高,是唐代的游覽勝地。

          這兩句,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

          后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昏”是說:夕陽下的景色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

          “無限好”是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贊美。

          然而“只是”二字,筆鋒一轉(zhuǎn),轉(zhuǎn)到深深的哀傷之中。

          這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fā)出深長的慨嘆。

          這兩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嘆涵義是十分深的,它不僅對夕陽下的自然景象而發(fā),也是對自己,對時代所發(fā)出的感嘆。

          其中也富有愛惜光陰的積極意義。

          對本詩素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rèn)為“只是”無轉(zhuǎn)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無傷感惋惜之情了。

          什么是副詞

          副詞(adverb)修飾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等,說明時間、地點、程度、方式等概念。

          如:often往往,here這里,very很,quickly很快地。

          一般來說: 1。

          修飾動詞的詞語就是副詞,如beat it heavily中的“heavily”就是副詞,修飾“beat”,狠狠地打擊。

          2。

          還有的副詞是修飾形容詞的,常常表示程度。

          如extremely beautiful中的“extremely”修飾形容詞“beautiful”,極其漂亮的 3。

          還有的副詞本身就是修飾副詞,和修飾形容詞類似。

          4。

          較特殊情況的副詞可以放在句首,表一種伴隨狀態(tài), 如“Fortunately,I managed it in time中的fortunately。

          幸運的,我最后及時的完成了(那件事情) 一、副詞是一種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副詞或全句的詞,說明時間,地點,程度,方式等概念。

          副詞在句中可作狀語,表語,短語。

          一般的副詞除固定副詞外,其他副詞加后綴-ly,但有些如ugly、friendly則不是副詞。

          分類: 1、 時間和頻度副詞: now,then,often,always,usually,early,today, lately, next,last,already,generally,frequently, seldom,ever,never,yet,soon,too, immediately, hardly,finally,shortly, before, ago,sometimes, yesterday. 2、 地點副詞: here, there, everywhere, anywhere, in, out, inside, outside, above, below, down, back, forward, home, upstairs, downstairs, across, along, round , around, near, off, past, up, away, on. 3、方式副詞: carefully, properly, anxiously, suddenly, normally, fast, well, calmly, politely, proudly, softly, warmly 4、 程度副詞,放在被修飾詞之前: much,little, very,rather,so,too,still, quite, perfectly, enough, extremely, entirely,almost, slightly. 5、 疑問副詞,一般放在句首: how, when, where, why.

          形容一切從新開始,歸于原點的句子有哪些

          原文  江水又東,徑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

          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如人,負(fù)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

          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

          此巖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

          故行者謠曰:“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

          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   江水又東,逕狼尾灘,而歷人灘。

          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

          人灘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嵌崟,數(shù)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fā)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譯文  江水又向東流去,經(jīng)過黃牛山,山下有一座灘,名叫黃牛灘。

          南岸層層的山嶺聳立著,最遠(yuǎn)的高山上有一塊巖石,像是人拿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輪廓較為分明;這個地方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

          這塊巖石本來已經(jīng)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過了兩夜,還能望見這東西。

          所以過路人的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動身,晚上還在黃牛山過夜。

          過了三天三夜,黃牛山看起來還是原來一樣。

          ”早上出發(fā)的時候看見黃牛(石頭),夜晚住宿時還是看到黃牛.三天三夜,還能看到它.形容巖石很高,江流湍急,迂回曲折 。

          英語短文填空

          Can you 1.m_ake__ a cup of tea?If not,follow me to learn it nowFirst,warm up your teapot by 2.p_ouring___ hot water into it.Second,pour3.o_ut___ the water and 4.p_ut___ tea in the teapot. 5.N_ow___ pour fresh hot water over the tea and 6.c_over___ the teapot with its cap tightly. Then pour 7.h__ot__ water over the capped teapot to 8.k_eep___ the heat.After that ,brew five minutes 9.f_or___ black tea and brew three minutes for green tea. Good tea needs this much time to brew.But too long,the tea will be quite bitter.10.F_inally___,pour the tea into your cup and enjoy it當(dāng)你到達(dá)那里,請給我打電話—Please ring me up when you get there.—Tommy is a blind boyTommy is _unable__ to _see_ anything同義句I won't coach a football team for little kids.mr.Black decides (合并成一句)Mr.Black decides —not— —to— coach a football team for little kids。

          英語短文填空

          home根據(jù)前文的那個人說的no和之前老板的i can't let you come into my shop this late now可知。

          (此處的no為轉(zhuǎn)折,如果是shopping 就不會有轉(zhuǎn)折)

          形容做事速度快的成語有哪些

          形容快的成語 :風(fēng)掣、過隙、速戰(zhàn)速決、快馬加鞭、健步如飛、一瀉千里、一目十行、大步流星、疾如雷電、長驅(qū)直入、奔逸絕塵形容速度快的成語:    1、一日九遷:九:形容多次;遷:升職。

          一日之內(nèi)多次升遷。

          比喻官職升得極快。

            2、疾如雷電:快提就像雷鳴閃電。

          形容形勢發(fā)展很迅速。

            3、疾如旋踵:旋踵:轉(zhuǎn)動腳跟。

          快得就像轉(zhuǎn)動一下腳跟。

          形容變化很快。

            4、一瀉千里:瀉:水往下直注。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遠(yuǎn)。

          也比喻文筆或樂曲氣勢奔放。

          也形容價格猛跌不止。

            5、舉步生風(fēng):形容走路特別快或辦事干凈利索。

            6、風(fēng)馳電掣:馳:奔跑;掣:閃過。

          形容非常迅速,像風(fēng)吹電閃一樣。

            7、日行千里:一天能走一千里。

          形容速度驚人。

            8、長驅(qū)直入:長驅(qū):不停頓地策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指長距離不停頓的快速行進(jìn)。

          形容進(jìn)軍迅猛,不可阻擋。

            9步如飛:健步:腳步快而有力。

          步伐矯健,跑得飛快。

            10、倚馬七紙:比喻文章寫得快。

            11、高材疾足:高材:才能高;疾足:邁步快。

          形容人才能出眾,行事敏捷。

            12、先我著鞭:著:下。

          比喻快走一步,占先。

            13、腳不點地:形容走得非??欤孟竽_尖都未著地。

            14步流星: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15、追風(fēng)逐電:形容速度極快。

            16、過隙白駒:隙:空隙;白駒:原指白馬,后比喻日影。

          比喻時光像駿馬一樣在細(xì)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

            17、速戰(zhàn)速決:用快速的戰(zhàn)術(shù)結(jié)束戰(zhàn)局。

          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wù)。

            18、倍道而進(jìn):倍:加倍;道:行程。

          形容加快速度前進(jìn)。

            19、一目十行: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

          形容看書非???。

            20、一日千里:原形容馬跑得很快。

          后比喻進(jìn)展極快。

            21、曇花一現(xiàn):曇花:即優(yōu)曇缽花,開放時間很短。

          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xiàn)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22、快馬加鞭:跑得很快的馬再加上一鞭子,使馬跑得更快。

          比喻快上加快,加速前進(jìn)。

            23、風(fēng)馳云走:形容奔馳疾速。

            24、奔逸絕塵:奔逸:疾馳;絕塵:腳不沾塵土。

          形容走得極快。

          也形容人才十分出眾,無人企及。

            25、五行并下:形容閱讀的速度極快。

            26、鳧趨雀躍:象野鴨那樣快跑,象鳥雀那樣跳躍。

          形容十分歡欣的樣子。

            27、快如閃電:速度快的就像閃電一樣。

            28、兼程前進(jìn):加快步伐,一天走兩天的路程。

            29、倚馬可待:倚在即將出發(fā)的戰(zhàn)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著完稿。

          比喻文章寫得快。

          漢語詞匯分類?

          漢 語 詞 性 新 論問題的提起在系統(tǒng)的漢語語法研究已經(jīng)開始了一個多世紀(jì)、漢語教學(xué)語法體系已經(jīng)確立了幾十年的今天,為什么要再提起這個問題呢

          筆者認(rèn)為,那是因為我們至今在這個問題上仍然處在一片混亂的局面、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好漢語詞性問題的緣故。

          我認(rèn)為,有必要來個正本清源。

          說起詞性(或叫“詞類”),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什么是詞性。

          問題也正是由此引起的。

          如果連什么是詞性都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還談什么給漢語詞匯定性分類呢

          我們且看一看目前流行的詞類的名稱吧。

          有的把漢語的詞匯分詞十一類,有的分成十類,有的分成九類,有的分成十二類,有的分得更多,比如十五類……。

          但大體上是差不多的,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我們只舉代表性的例子說一說。

          根據(jù)新近出版的邢福義先生的《漢語語法三百問》(其權(quán)威著作《漢語語法學(xué)》的通俗解釋或另一個版本),他把漢語的詞分成了三種十一類:第一種: 成分詞(能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的),包括(1)名詞、(2)動詞、(3)形容詞和(4)副詞第二種:特殊成分詞(能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但具有特殊性的),包括(1)數(shù)詞、(2)量詞、(3)代詞和(4)擬音詞第三種:非成分詞(不能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的),包括(1)介詞、(2)連詞和(3)助詞。

          其他體例也與此差不多,比如有的把數(shù)量詞合為一個詞類的,有的還提出了語氣詞,有的還從傳統(tǒng)的形容詞中拉出兩個新詞類,叫什么“狀態(tài)詞”和“區(qū)別詞”,有的把擬音詞叫做象聲詞,等等。

          還有的在大類上把詞類概括為“實詞”和“虛詞”的,比如上面的第一種和第二種應(yīng)該屬于“實詞”的范疇,而后面的一種應(yīng)該算“虛詞”。

          所謂實虛,基本上就是根據(jù)能否充當(dāng)句子成分尤其是主要的句子成分而言的。

          實詞比較實在,虛詞比較空靈,后者主要起語法作用。

          這里不對各種大同小異的分類法一一評論,只從以上這種典型的分類出發(fā),評論一番。

          究竟是根據(jù)什么把詞分成這些種類的呢

          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嗎

          如果仔細(xì)考查,不難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語法的所有這些分類法都是基于兩個標(biāo)準(zhǔn)的:一個是語義,一個是功能(語法功能)。

          我認(rèn)為,問題正好就出在了這里

          我們無論給什么分類,都只能根據(jù)一個標(biāo)準(zhǔn),而不能使用兩個,即“雙重標(biāo)準(zhǔn)”。

          使用雙重標(biāo)準(zhǔn),是無法做出任何科學(xué)的分類的,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做法

          比如“男女老少”就不是一個科學(xué)的分類:一方面按照年齡,一方面又按照性別,到底按照什么啊

          當(dāng)然,那僅僅是一個成語,說明各種人都有了,并非代表科學(xué)的分類(如果作為分類,那顯然是行不通的)。

          請看,“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和“擬音詞”這些概念都是根據(jù)語義而提出的,而只有“介詞”、“副詞”、“連詞”和“助詞”是根據(jù)語法功能而提出來的。

          就是說,在這十一類中,有一多半是按照語義定義的,只有一少半是按照功能定義的。

          比如,說名詞是“指稱事物的”,是“表示人物事地的詞”(更早的說法干脆就把它說成是“事物的名稱”);說動詞是“表示行為活動的詞”;說形容詞是“表示性質(zhì)狀態(tài)的詞”;說數(shù)詞是“起計數(shù)作用的詞”;說量詞是“表示計量單位的詞”,說代詞是“指代某種思想對象的詞”,說擬音詞是“對聲音的模擬”。

          這些概念當(dāng)然都是語義概念,而非語法概念。

          相反,傳統(tǒng)上的“介詞”(在語法構(gòu)造中起中介作用的詞)、“副詞”(作狀語的詞、修飾謂詞的詞)、“連詞”(起連接作用的詞)和“助詞”(起附加作用的詞)概念則是按照語法功能定義的。

          不言而喻,我們是在談?wù)撜Z法,“詞性”本來就是一個語法概念,而非語義概念。

          那么,我們?yōu)槭裁床荒軆H僅按照語法功能(或叫“句法功能”)這一條標(biāo)準(zhǔn)來劃分詞性呢

          談到這里,我們不禁想到了這些概念的來源。

          它們最初是從哪里來的呢

          我看是產(chǎn)生于翻譯。

          因為漢語雖然也有自己的語法但是系統(tǒng)地研究漢語語法僅僅是近代的事,而且是從模仿西方語言的語法體系開始的。

          我們的許多語法概念都是從西方語言借用過來的,是翻譯的產(chǎn)物。

          那么,這些概念的翻譯是否準(zhǔn)確

          由于長期以來就這么用慣了,大多數(shù)人似乎已經(jīng)對此麻木了,不再思考一個為什么了,都覺得很自然了。

          其實,我看并不然。

          首先,這類翻譯就不是那么準(zhǔn)確的和科學(xué)的。

          看一看英語,就可以知道。

          所謂的noun(名詞)、verb(動詞)、adjective(形容詞)、adverb(副詞),都僅僅是一種語法概念,而非語義概念。

          我們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之類的翻譯法都不能反映出原初的含義,而僅僅是按照我們的理解行事的結(jié)果。

          好像“名詞”就一定和“名”有關(guān),“動詞”就一定和行為動作有關(guān),“形容詞”就一定要和狀態(tài)性質(zhì)有關(guān),等等。

          其實,這些詞類在外語中往往都有自己固定的形態(tài),人們一看就可以知道個差不多(并不是根據(jù)詞義來判斷,首先是根據(jù)詞形和功能來判斷的)。

          搬用到漢語里,就麻煩了:語義成了判斷的最重要的標(biāo)準(zhǔn)(如果不是唯一的標(biāo)準(zhǔn)的話),而語法功能則退到了次要的地位。

          為什么呢

          因為漢語的詞基本上沒有任何固定的詞性標(biāo)志,有的僅僅是意義的不同

          那么,對兩種根本不同的語言套用這相同的語法概念,能不出錯嗎

          本來,詞性是個地地道道的語法概念,而這樣一來,它卻成了一個語義概念(尤其是翻譯的誤導(dǎo)所致)。

          當(dāng)初的翻譯是不是僅僅出于漢語只有意義區(qū)別而無形態(tài)區(qū)別這一特點而產(chǎn)生的呢

          應(yīng)該說,誤解最初是由翻譯引起的。

          這種翻譯的最大要害就是只看見了語義而忽視了語法,而這恰恰就造成了舍本逐末甚至顛倒是非的結(jié)果

          比如英語,說“revolution”是名詞,僅僅因為它是處于名詞(noun)的形式,并非是說它不可以表示行為動作(“革命”當(dāng)然就是一種行為、一種動作啊

          )。

          說beauty(美、美麗)是名詞,也僅僅是因為它處于noun的形式,而非因為它不可表示狀態(tài)性質(zhì)之意(“美”當(dāng)然可以指一種狀態(tài)或性質(zhì)?。?。

          silence (肅靜、寂靜)當(dāng)然就是一種狀態(tài),但它只能當(dāng)名詞用,而要想表示“安靜的”,就必須變換其形式而使用那個形容詞形式的silent。

          外語中同一意義的詞只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就可以變成名、動、形、副詞等各種詞性(比如一個beauty, 可以有beautiful, beautifully, beautify等不同的詞性形式)。

          所以,詞性概念根本就不是根據(jù)語義而來的,而只是根據(jù)語法作用(包括特殊的語法形式)而來的。

          說到底,詞性根本就不是一個語義的問題,而僅僅是一個語法功能和語法形式的問題(雖然在具體操作上常常與語義有關(guān)聯(lián))。

          比如外語的“動詞”并非指詞義上的動(動作、行為之類)而是指在語言中的動態(tài)作用——作謂語。

          準(zhǔn)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謂詞”。

          當(dāng)然,外語中也存在著把語義和語法混淆起來的混亂現(xiàn)象,比如“代詞”、“數(shù)詞”、“擬音詞”等,就不是根據(jù)句法功能劃分的,而它們的語言里也有。

          可見,我們漢語的語法中的混亂不僅僅是來源于翻譯,也和外語語法本身的不夠科學(xué)有關(guān)。

          不過對于外語,我們沒有必要說什么,先把我們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就行了。

          漢語詞性的新定義那么,漢語究竟有沒有詞性呢

          能僅僅根據(jù)漢語單詞的形式不固定就說漢語根本就不存在“詞性”這種語法概念嗎

          當(dāng)然也不能。

          因為詞性主要是一個語法功能的概念(雖然也包括語法形態(tài)),所以,即使形態(tài)不固定、無規(guī)律的語言,也是有詞性的,那就是根據(jù)不同的語法作用來定詞性。

          我以為,只要我們首先搞清了定義的標(biāo)準(zhǔn),就好辦了,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我發(fā)現(xiàn),“實詞”和“虛詞”、“體詞”和“謂詞”這類概念都很好,都是純粹的語法概念。

          不過這些都是較大的概念,需要細(xì)化。

          我們就循著這樣的路線重新給詞性定義一下。

          能做而且主要做主語和賓語的詞屬于“體詞”(當(dāng)然也不僅限于做主語和賓語,比如還可以做主語的補語和賓語的補語)。

          能做謂語而且主要做謂語的詞屬于“謂詞”。

          這兩類詞都可以歸入“實詞”的范疇,而介詞、連詞、助詞等可以歸入“虛詞”的范疇。

          此外,在實詞中還有兩個附加詞類——修飾體詞的詞和修飾謂詞的詞,就是能作定語的詞和能作狀語(包括前置和后置)的詞。

          它們可以分別叫“定詞”和“狀詞(是否仍沿用“副詞”

          )。

          “定詞”除了做前置的定語外,還可以放在判斷性的動詞等特殊動詞之后做主語的補語(比如在“這個是大的”中,“大的”就是主語補語)。

          擬音詞基本上屬于謂詞,有時也屬于體詞,所以,沒必要在語法上單獨提出這個概念。

          數(shù)詞和量詞也都兼有體詞的功能和定詞的功能,有時還可以有其他功能,所以,它們是特殊的詞類,可以單獨討論,不過也沒必要做為單獨的詞性對待。

          代詞是個非常復(fù)雜的概念,基本上屬于體詞,有時也可以做定詞(體詞的附類),有的代詞也代指其他詞類,比如謂詞、定詞和狀詞。

          例如,“怎么”就是代指狀詞的。

          可以保留這個術(shù)語,但也無必要把它作為一個語法上的詞性對待。

          擬音詞的情況也是如此,僅僅是個語義概念。

          在體詞中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名詞”、“代詞”、“數(shù)詞”和“量詞”等。

          在謂詞中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動詞”和“形容詞”。

          漢語的“形容詞”可以直接作謂語,這是漢語的一大特點;其他語言一般不能,往往還要加上一個動詞,即只有動詞才能作謂語。

          例如:這個很大。

          她很幸福。

          英語必須說成This is very big. She is very happy. 而不能說This very big, She very happy。

          所以,漢語的“形容詞”有時可以算作謂詞,而其他語言一般不能。

          “形容詞”的原初英文詞是adjective,它本來是“名詞的修飾詞或描寫詞、非獨立的詞”的意思,因而它的基本作用是做定語,即做體詞的附屬成分),但有時也直接做謂語(如前例)或表語(比如處于判斷動詞后:這是大的),但不能做狀語(前置的或后置的)(注意:按照我的語法體系,傳統(tǒng)的“補語”是被我看作“后置狀語”的)(做狀語的“形容詞”應(yīng)該算作“副詞”)。

          所以,在這一點上它是和“狀詞”(副詞)有嚴(yán)格的區(qū)別的。

          從它的整個含義看,它既有“定詞”的功能,又有“謂詞”的功能,所以可以看作是“體詞”和“謂詞”兩種功能兼有的詞類。

          具體而言,可以把“形容詞”分成“定語形容詞”、“謂語形容詞”和“補語形容詞”三小類(有的詞是三種功能兼有的)。

          但一定要把它從“狀語”或“狀詞”中排除出去。

          那么,“定語形容詞”和“補語形容詞”(注意:我說的“補語”是指主語補語或賓語補語,不是傳統(tǒng)的漢語語法的“補語”)可以并入“定詞”之內(nèi),而“謂語形容詞”可以歸入“謂詞”之內(nèi)。

          (關(guān)于補語和謂語的區(qū)別,要根據(jù)前面是否有動詞。

          例如:“這是大的”中的“大的”屬于主語補語,而“這個很大”中的“大”則是謂語。

          )傳統(tǒng)的“副詞”概念比較窄,而且確實是按照語法標(biāo)準(zhǔn)提出的,即做狀語的詞。

          所以,這個概念可以保留。

          或換一種說法,叫“狀詞”。

          在英語中,“副詞”和“狀語”同出一源:一個叫adverb, 一個叫adverbial。

          那是很科學(xué)的。

          所以,我仍主張把“副詞”改為“狀詞”。

          “動詞”這個概念可以保留,但是必須重新定義:它的含義不是指語義上的“行為動作”之類,而是指語法功能上的動態(tài)特點,即直接做謂語的功能。

          謂詞,是句子的核心,是其最活躍的部分(句子的生命之體現(xiàn)。

          一般而言,一個句子可以無體詞,但是不能無謂詞)。

          “動詞”基本上等于“謂詞”,但又不盡然。

          應(yīng)該說,“謂詞”是一個較寬的概念,是高一級的概念,而“動詞”被包含其中,是下一級的概念。

          如果說在其他語言(比如英語)中謂詞就是動詞,那么,在漢語中謂詞還更寬一些,不僅包含動詞。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漢語里,甚至“動詞”和“形容詞”的界限有時都不明顯。

          例如,在“他很高興”和“他很同意”這兩個句子里,你憑什么說“高興”就一定是形容詞而“同意”就一定是動詞

          且不說二者在這里起的語法作用是完全一樣的,而且,在語義上,“高興”和“同意”都可以表示一種心理狀態(tài)啊

          如果翻譯成外語,我們對這兩個都可以使用動詞(或形容詞)形式,不一定使用形容詞和動詞兩種詞類。

          因此,在做謂詞使用的時候,也很難區(qū)別開“動詞”和“形容詞”。

          那么,籠統(tǒng)地叫“謂詞”還真似乎是一種更明智的選擇呢

          總結(jié)起來,我的重新定義結(jié)果如下:籠統(tǒng)地分成“實詞”和“虛詞”兩大范疇(根據(jù)是否直接充當(dāng)句子成分)。

          在“實詞”中包括“體詞”、“謂詞”、“定詞”、“狀詞”四個小類。

          而在“體詞”中包括“名詞”、“代詞”(代詞也可被包括在其他大類中,因為它不光代替體詞)、“數(shù)詞”和“量詞”(數(shù)量詞也可能具有定詞的功能或其他功能)等;在“謂詞”中包括“動詞”和“形容詞”。

          在“定詞”中包括“定語形容詞”和“補語形容詞”以及“名詞”、“數(shù)詞”、“量詞”,甚至“代詞”等。

          在“狀詞”中僅僅包括“副詞”,或干脆就把“副詞”叫“狀詞”。

          在“虛詞”中包括“介詞”、“連詞”和“助詞”。

          從最小的級別看,一共11種詞性(或叫“詞類”):名、代、動、形、數(shù)、量、副(狀)、擬音、介、連、助。

          雖然在最小一級上仍然保留了原來的名稱,但是那只是對原來的語義原則的產(chǎn)物的一種尊重,或者說一種過渡吧(原來的分析結(jié)果還可以作為參考而使用)。

          最重要的是我給定出的四個“二級詞類”:體、謂、定、狀。

          它們是完全按照語法功能定義的。

          加上原有的三個虛詞“介、連、助”,應(yīng)該說我的新概念詞類一共是7個:體、謂、定、狀、介、連、助。

          這7個類別也可以被看作是處于一個等級的。

          它們都是嚴(yán)格的語法意義上的詞類。

          而且,它們也可以包含所有的詞類(包含原有的以語義定的詞類。

          原有的詞類是可以作為子類而存在的)。

          在語法分析上,僅僅按照這7類,就夠了。

          這樣,就可以在漢語詞法上實現(xiàn)一場徹底的革命。

          從原來意義的詞類可以如此廣泛地交叉在我的新詞類里(幾乎沒有規(guī)律)這一事實,就可以看出以語義定詞類是不夠科學(xué)的。

          不過,以語義定詞類的確很實用,很便于操作,在這方面也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實用性的成果,對此,我們還是應(yīng)當(dāng)參考的。

          也正因為這樣,我才仍然保留它們的存在,讓它們在一定范圍內(nèi)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但是也得經(jīng)常糾正其中的一些錯誤理論)。

          漢語詞性的特點下面,我們再看看漢語詞性的特點。

          總的來說,漢語詞性有兩大特點:第一,基本上無固定的形態(tài);第二,詞性非常靈活多變。

          第一點勿庸贅言。

          主要看看第二點。

          這花很美。

          這的確是美的。

          你美什么啊

          別美了

          我欣賞她的語言之美。

          她的美震撼了全世界。

          這真是美餐啊

          你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覺了。

          歌唱得很美。

          一個“美”,在不同的場合就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在第一個例子,它是做謂語的(或狹義的“表語”)。

          在第二個例子中,它是動詞(謂詞),直接做謂語。

          在第三個例子里,它是體詞(“名詞”),做賓語或主語。

          在第四個例子里,它是定詞(做定語,體詞的修飾語)。

          在第五個例子里,它以重疊的方式變成了狀詞(“副詞”),做狀語。

          在最后的例子里,它也是狀詞,做后置狀語(傳統(tǒng)上所謂的“補語”)。

          那么,你說“美”到底是什么詞性

          再如:孩子,你別傻了。

          一般而言,“傻”是個“形容詞”,即主要做定語或表語,但是這里用在祈使句中,你還能說它仍然是“形容詞”嗎

          它顯然已經(jīng)變成了動詞。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你別繼續(xù)傻下去了。

          這是典型的動詞用法啊(前面有狀語、后面有助詞)

          再如:游泳是一種很好的運動。

          我喜歡游泳。

          我喜歡在海里游泳。

          “游泳”一般是做動詞用的,于是,傳統(tǒng)的語法就只把它做動詞看待。

          對于第一句話,他們說是“動詞做主語”,而對于第二句話,他們說是“動詞做賓語”,而對于第三句話,他們說是“動詞短語做賓語”。

          按照本人的看法,第一句里的“游泳”就干脆是名詞(體詞);第二句里的“游泳”也是體詞(名詞),而第三句里的動詞短語其實也是個體詞性的短語(整體上相當(dāng)于一個體詞——名詞)。

          由于漢語并沒有特殊的詞性標(biāo)志,我們最好還是干脆按照句法功能判定詞性,那樣要簡單得多。

          如果是其他語言,做主語或賓語的時候,一定不能直接使用動詞的謂語形式,必須變成“非謂語的形式”(其實就是體詞形式,如不定式、動名詞、分詞)才行。

          說“動詞做主語(或賓語)”并不符合一般的國際慣例,更何況漢語的詞性并不是先天就確定下來的,那么,為何還要如此僵化呢

          對于一個單詞的情況,很好處理:做什么樣的成分,就是什么詞性,不必說什么“動詞做主語或賓語”(此外還有“形容詞做主語或賓語”等等)這樣荒唐的話。

          對于由動詞組成的短語,如果整個短語起的是體詞的作用,那么,也不要說這是動詞短語做主語或賓語,應(yīng)該靈活地改為“體詞性短語做主語或賓語”。

          動詞的“體詞化”(或“非謂語化”)尤其是在短語里特別明顯。

          當(dāng)然,短語是另一個話題,此處不多加論述。

          再如:這孩子又高了許多。

          天漸漸地黑了。

          你能說這“高”和“黑”仍然是“形容詞”嗎

          顯然也已經(jīng)成了動詞。

          帶了個時態(tài)助詞“了”,或加上個副詞“漸漸”,都是明顯的動詞標(biāo)志。

          在意義上,都表示一種過程,而非狀態(tài)。

          “高”=變高、長高;“黑”=變黑。

          應(yīng)該說,凡是用在祈使句中的“形容詞”都已經(jīng)“動詞化”:小心點兒

          別大意了

          樂觀點兒

          再高點兒,我看不到。

          低點兒

          熱情點兒

          謙虛點兒

          應(yīng)該說,凡是用在能愿動詞后面的“形容詞”也都已經(jīng)“動詞化”:你得胖點兒了,這樣瘦不行。

          你必須輕松點兒,隨便點兒。

          我不能輕松下來啊

          你能大聲點嗎

          你能輕點兒嗎

          再如,所謂的“副詞+名詞”(“副詞修飾名詞”)的問題:只兩瓶黃酒、僅僅七個學(xué)生、最里面、最開始部分、最上頭、大約三輛汽車、共二十塊錢、又一陣暴風(fēng)雨、再一個問題、才五張桌子、很現(xiàn)代、很精神……其實,根本不是什么副詞修飾名詞,實際上有三種可能:第一,那所謂的“副詞”已經(jīng)變成了形容詞(定詞)(如:只兩瓶黃酒、僅僅七個學(xué)生。

          英語的only就是副詞和形容詞兩種詞性兼有的。

          這里的“只”和“僅僅”也類似。

          同樣道理,“最”也可以當(dāng)形容詞用,就像英語的most一樣)。

          第二,是省略了謂詞的結(jié)果(如:大約三輛汽車=大約有三輛汽車;共二十塊錢=共有二十塊錢;又一陣暴風(fēng)雨=又來一陣暴風(fēng)雨;再一個問題=再提一個問題;才五張桌子=才有五張桌子。

          第三,后面的“名詞”已經(jīng)形容詞化(如:很現(xiàn)代=很時髦、很具有現(xiàn)代氣息;很精神=很帥、很瀟灑)。

          再如時間地點詞(名詞)做狀語的問題:今天我休息。

          上午我沒課。

          古代有個大詩人李白。

          屋里坐

          北京見

          其實,這些詞都已經(jīng)“副詞化”,因此都可以算作副詞(按照我的新叫法是“狀詞”)。

          比如在英語里,today(今天)既是名詞,又是副詞,就看如何使用了。

          你能僅僅根據(jù)詞義就斷定某個詞就是什么詞嗎

          再如:連“都”這個“副詞”都可以變成其他詞類。

          都來了嗎

          都同意。

          都不想去。

          在這類句子中,如果我們說“都”是做主語的,也可以,因為可以把它理解為代詞,代替具體的所有人(或物)。

          當(dāng)然也可以理解為省略了主語,仍然把它做副詞看待(“都來了嗎

          ”=“大家都來了嗎

          ”、“都同意”=“大家都同意”……)。

          在英語中,all就是代詞,同時也可做副詞。

          再如:只要加上一個“地”,就可以把名詞、形容詞(定詞)等詞類變成副詞(狀詞):理智地做事、歷史地看問題、“天才地、創(chuàng)造性地、全面地繼承、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文革時《毛主席語錄》的前言)、幽默地講述一個故事、緊張地看著他…… 傳統(tǒng)的語法把“的”、“地”和“得”看作“結(jié)構(gòu)助詞”。

          筆者認(rèn)為只有“得”是地地道道的結(jié)構(gòu)助詞,而“的”和“地”都可以看作表示詞性的詞尾(不過在和短語相接的時候例外,比如“有計劃地”)。

          一個表示形容詞(定詞),一個表示副詞(狀詞)。

          漢語也有這類表示詞性的詞尾,就像英語的-ful(形容詞詞尾)和-ly(副詞詞尾)一樣。

          可以通過它們隨意改變詞性。

          關(guān)于這一點,可以參見本人的另一篇專論。

          再如:“五斤重”或“重五斤”。

          這是數(shù)量詞變成了狀詞的例子(一個做前置狀語,一個做后置狀語,但實質(zhì)是一樣的,都修飾“重”這個謂詞)再如:漢語的動詞和介詞有時很難分清界限,動詞可以當(dāng)介詞用,或相反,因為介詞基本上都是由古漢語的動詞演化而來。

          例如,“用”字在“用電腦翻譯”、“用嘴說,用筆記”等等這類句子里,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看作介詞,表示工具、手段之類的意義,而把后面的動詞看作句子的謂語動詞,因此,不必把這類現(xiàn)象說成什么“連動式”。

          通過用“以”字這個地地道道的介詞代換它進(jìn)行試驗,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凡此種種,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無數(shù)來。

          我們可以對傳統(tǒng)的漢語語法體系提出無數(shù)這類批評和糾正。

          總之,我們必須承認(rèn):漢語的詞性是隨時而變的,特別靈活自由。

          由僵化的“語義為準(zhǔn)”原則到靈活的“功能為準(zhǔn)”的原則轉(zhuǎn)變,就可以自然地理順許多語法現(xiàn)象,而且可以令分析更加簡便(概括性更強,更能以一馭十、馭百、馭千、馭萬……)。

          當(dāng)然,其他語言也有一詞多性的現(xiàn)象。

          但是要比漢語少得多。

          漢語的幾乎每個詞都是不定性的。

          如果說外語的詞大多有定性,那么,漢語則相反:大多數(shù)都無定性。

          如果說外語的詞性不定是個特殊的現(xiàn)象,那么,漢語的詞性不定就是個普遍的現(xiàn)象了。

          這正是漢語詞性(如果說有的話)的特點

          這一點也正是漢語的一大特色

          漢語的“一詞多性”正如“一詞多義”或“一字多義”一樣,是一種很經(jīng)濟的語用做法。

          “一詞多義”在任何一種語言中都是個普遍的現(xiàn)象,但是,“一詞多性”,除了漢語以外,在任何一種語言中恐怕都不是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

          “一詞多性”在漢語中如此普遍,因此我們就可以省去不知多少麻煩

          這正是中國人的聰明智慧的體現(xiàn)

          一詞多義,一般也不會造成什么不便,因為有了一定的語境,意義自然就可以確定了。

          一詞多性,也不例外。

          任何一個詞的詞性都不是先驗地確定好了的,必須到具體的語法環(huán)境里根據(jù)它所起的作用來確定。

          當(dāng)然,不是說不能根據(jù)詞義和詞形本身來大體地推定詞性,如某類意義的詞或以某種形式開頭或結(jié)尾的詞一般就是充當(dāng)某種詞性的。

          但那都不是絕對的標(biāo)準(zhǔn)。

          如果說為了學(xué)習(xí)的需要盡可能多地知道一些詞匯的用法(包括詞性特征)是有用的,那么,這個問題恐怕不能交給語法來解決,要由語義學(xué)家和詞匯學(xué)家來解決,那會涉及無窮無盡的實踐性的規(guī)則,語法學(xué)是無法完成此重任的,那至少不是理論語法學(xué)所該做的事情。

          基礎(chǔ)語法或理論語法只是提供一個“大綱”和基本框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決具體的語義和用法問題。

          從這一點看,也可以說為漢語建立一套科學(xué)的語法體系并非無限遙遠(yuǎn)或無限復(fù)雜,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辦到。

          附帶說一點:在詞性定義上的“解放”,對漢語來說,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防止用僵化的思想束縛漢語的發(fā)展

          歸根結(jié)底,語言本身的自然發(fā)展、約定俗成(自然形成)才是第一性的,而人為的任何規(guī)定都是第二性的,是總結(jié)實踐的產(chǎn)物。

          如果規(guī)定過了分,就必然會阻礙自然的發(fā)展,起到消極的作用。

          那樣的“語法”可就成了語言的敵人了

          比如,說某個詞就是某種詞性,一變化使用就是“語法錯誤”、“病句”。

          也許,一開始的時候是“病句”,可是慢慢地隨著人們的普遍接受,它就成了一個新的語言現(xiàn)象,不再“有病”了。

          比如,說“突然”既是副詞又是形容詞,而“忽然”僅僅是副詞。

          為什么這么說呢

          那是通過語言試驗做出的結(jié)論:可以說“突然的變化”,但不能說“忽然的變化”。

          不過,我認(rèn)為,也許這僅僅是現(xiàn)在的用法,也許,將來“忽然”也會兼有形容詞和副詞兩種詞性的。

          當(dāng)大多數(shù)人都說“忽然的什么什么”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了形容詞。

          說不定

          再如,“幽默”這個詞本來是個音譯的外來詞,按說是不可拆開的。

          但是,我們不是聽到過“幽他一默”這種中國化的說法嗎

          “春風(fēng)又綠江南柳”這句著名的詩句就是把一般為形容詞或名詞的“綠”當(dāng)動詞用了,顯得特別生動、有創(chuàng)造性

          文學(xué)中或生活中的新語、新用法層出不窮,最好的做法是采取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任它們自然選擇、自然淘汰。

          優(yōu)秀的創(chuàng)造自然會留下,拙劣的語匯自然會被淘汰。

          總的來說,漢語的“詞性”的意義并不大,這是由漢語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因此,到了把漢語從幾十年來形成的僵化的詞性概念中解放出來、恢復(fù)其本來面目的時候了

          漢語語法的重點應(yīng)該在句法上,而非在詞法上。

          本書給出的定義和分析方法也僅僅是個參考,也不必過多地拘泥于這套系統(tǒng)。

          尤其是,不要用詞法來套句法,不要用“詞性”來鑒別句子的對否、判斷句子成分,那對漢語來說是一種顛倒的做法(雖然對外語來說可能正好)。

          這條基本思路很重要。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