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賞析
賞析是鑒賞的一個過程,是實現(xiàn)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rèn)識飛躍,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
【方法】: 1.修辭:①夸張②比喻③擬人④反問⑤排比⑥對偶...... 2:通過詞句表現(xiàn)出........ 3.手法:人物的神情、想法、外表、內(nèi)心.......寫出........... 現(xiàn)在在大學(xué) 高中 初中 都要做賞析句子的題,可要怎么做好這一類題呢?現(xiàn)在我教大家?guī)追N方法,以便面對這種題時找不到主題 賞析句子的方法 1、抓關(guān)鍵詞語賞析句子。
很多重點句的含義,往往是通過一、二個動詞、形容詞、副詞、數(shù)量詞等關(guān)鍵詞語傳遞出來的。
抓住句中關(guān)鍵詞語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種賞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們的腳下,波浪輕輕吻著巖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 賞析:一個動詞“吻”字,寫出了海浪親昵溫柔的情態(tài)。
例句2:“海水瘋狂地洶涌著,吞沒了遠近大小的島嶼。
” 賞析:“瘋狂”、“洶涌”、“吞沒”這些充滿力度的詞語,描繪出了大海勇猛無畏的性格。
2、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
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形象、生動、傳神。
修辭常見的有八種(即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fù)、設(shè)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據(jù)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
其作用表現(xiàn)在能將表達的內(nèi)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又如排比,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guān)聯(lián)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
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fā)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例句3:“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
風(fēng)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墻。
” 賞析3:以“?!?、“墻”作比喻,寫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堅不可摧。
透過字表,我們能夠領(lǐng)會到作者對森林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例句4:“多少年過去了,風(fēng)兒把山頂上巖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又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里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
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fù)釔鬯鼈儭?/p>
” 賞析4:本句用擬人手法,賦予風(fēng)、雨水、小苗、陽光以人的靈性,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獲取原來如此的詩意,與峽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5:“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fēng)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
” 賞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多個比喻來描摹海潮的幾種情態(tài)。
用“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來比喻海浪聲的輕柔;用“情人的蜜語”來比喻海浪聲的甜美;用“落花飄零在水上”來比喻海浪聲漸聞漸遠,直至杳然無聲的情態(tài)。
這種多角度的設(shè)喻,將落潮時大海的輕柔、靜謐刻畫得細致入微,使人如臨其境。
3、從結(jié)構(gòu)作用的角度賞析句子。
一個句子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有承上啟下、前后呼應(yīng)、總結(jié)上文或總結(jié)全文等。
我們應(yīng)該抓住總領(lǐng)句、過渡句、總結(jié)句分析其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
例句6:“遠處的鐘聲突然驚醒了海的酣夢。
” 賞析:這是一個過度句,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是承上啟下,是聯(lián)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漲的紐帶。
例句7:“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
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從閉著的窗戶聽著外面隱約的海潮音,也覺得滿意,算是盡夠欣幸了。
” 賞析:文章首尾照應(yīng),以房中聽潮開始,以房中聽潮結(jié)尾,使文章結(jié)構(gòu)更嚴(yán)謹(jǐn)。
4、從寫作藝術(shù)手法的角度賞析句子。
藝術(shù)手法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為塑造藝術(shù)形象,表達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xiàn)手段,如襯托、對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lián)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8:“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 賞析:小草比樹木高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勢;而樹木憑的是自身的優(yōu)勢,這里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作者對地下森林的欣賞之情。
例句9:“大小的島擁抱著,偎依著,山靜靜地恍惚入了夢鄉(xiāng)。
星星在頭上眨著慵懶的眼瞼,也像要睡了。
” 賞析:以大海周圍的景物島、山、星星為襯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靜美”推進一步,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是一幅清麗、溫柔、恬靜的“海睡圖” 例句10:“我喜歡海,溺愛著海,尤其是潮來的時候。
” 賞析:作者直抒胸臆,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偉大力量的歌頌,表明了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5、從句式特點入手賞析句子。
常見的句式特點有:長短句結(jié)合、句子對仗工整、雙重否定句.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等。
例句9:“因為島嶼擋住了它的轉(zhuǎn)動,它狠狠地用腳踢著,用手推著,用牙咬著。
它一刻比一刻興奮,一刻比一刻用勁。
” 賞析:作者運用排比句式,以表現(xiàn)大海驚醒后的劇烈動蕩,展示了大海的粗獷、豪放的性格,讓讀者讀來瑯瑯上口。
例句11: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
陽光是公平的么?峽谷莫非不明白
賞析:作者用兩個反問一個設(shè)問表達了對陽光不公的抗議,“莫非”一詞更讓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l2:《假如你想做一株臘梅》文章最后寫道:“此刻,北風(fēng)正在敲打著我的窗戶,而我的那幾株臘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綻蕾,默默地吐著清幽的芬芳``````”結(jié)合全文,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賞析:“賣”是賣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極其狂妄自大,這三個詞語原是貶義,這里貶詞褒用,表現(xiàn)出漢子們打鼓時的精神抖擻、氣勢非凡。
例句13:《鼓神》 敲打鑼鼓的漢子們敦實威風(fēng),這些平時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時一個個精神抖擻,紅光滿面,(A)賣著狂傲,逞著威風(fēng),顯得不可一世。
(B) 只見他急敲慢敲,重敲輕敲,時而敲打鼓沿時而肘杵鼓面,時而躍騰猛捶,時而貼鼓輕撫,柔時如絲綢無骨,堅時像槍擊鋼板,亂時如烏云壓頂,齊時如布兵排陣;鐵馬金戈亂箭飛,細雨輕風(fēng)荷塘清,劈山開路是男兒,再聞堂前紡織聲…… 賞析.一連串的排比,將鼓神擊鼓的姿勢、動作描繪得栩栩如生,氣勢磅礴。
又借助比喻和對比,表現(xiàn)出鼓聲的變化多端,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6.把握內(nèi)容及思想情感。
準(zhǔn)確把握內(nèi)容及思想情感 每個句子本身都可提煉出一定的內(nèi)容,也有的飽含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
在賞析句子的答案中,內(nèi)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4:“狂風(fēng)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巖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賞析:這是描寫最初地質(zhì)突變時的情景,一句話一種景象,字雖不多,形象生動,讓人如臨其境,同時也交代了峽谷的來源。
例句15:“你似乎深不見底,寬不可測,沒有人見過你的全貌。
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么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
你從哪里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了那么漫長的歲月?” 賞析:作者用第二人稱手法,面對面地直接抒發(fā)感情,強烈表達了自己對峽谷的關(guān)切、同情、抱不平以及無限的敬意。
句子賞析是什么意思
譯文: 眉妝漫染 疊蓋了部分額黃 鬢邊發(fā)絲飄過 潔白的香腮似雪 懶得起來 畫一畫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遲遲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對了前鏡 又對后鏡 紅花與容顏 交相輝映 剛穿上的綾羅裙襦 繡著一雙雙的金鷓鴣 賞析:這首《菩薩蠻》,為了適應(yīng)宮廷歌伎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皇宮里的生活情趣,把婦女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態(tài)也寫得十分嬌柔。
仿佛描繪了一帽唐代仕女圖。
詞的上片,寫床前屏風(fēng)的景色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tài);下片寫妝成后的情態(tài),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
全詞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成功地運用反襯手法。
鷓鴣雙雙,反襯人物的孤獨;容貌服飾的描寫,反襯人物內(nèi)心的寂寞空虛。
表現(xiàn)了作者的詞風(fēng)和藝術(shù)成就。
對于溫詞的評價,有兩個極端的現(xiàn)象。
像常州詞派就非常推尊溫詞,比之于屈子的《離騷》,也有的人則非常貶低溫詞,《栩莊漫記》的作者李冰若就說溫飛卿詞“浪費麗字”,“捍格”“晦澀”,(請參看《迦陵論詞叢稿》),王國維也認(rèn)為溫詞僅是精麗而已,沒有張惠言所謂的托喻。
我認(rèn)為造成對溫詞評價如此懸殊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詞中表現(xiàn)的意境有一種特質(zhì),也就是文學(xué)藝術(shù)傳達手法上的幾點特質(zhì)。
溫詞有幾點特色,一是標(biāo)舉精美的名物,“小山重疊金明滅”,“水精簾里玻璃枕”都屬此類,而在所標(biāo)舉的精美名物之間又不作仔細明白的主觀上的敘寫,這樣就使人覺得它不連貫,難以引起直接的理解和感發(fā)。
不像韋莊的詞“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
”之作直接的說明,然而溫飛卿詞使人推尊卻也正由于此。
我們剛才說,詩的寫作有比興兩種方法,比興是心與物之間結(jié)合的兩種關(guān)系。
司馬遷《史記·屈賈列傳》說屈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屈原的內(nèi)心是芳潔美好的,所以他稱頌的事物也是芳潔美好的。
作者從志潔到物芳的聯(lián)想是很自然的,而讀者則可反過來由物芳聯(lián)想到志潔,這同樣是極自然的。
所以溫飛卿標(biāo)舉那些精美的名物,并未做詳細的敘述,可是讀者卻自然的從這些精美的名物聯(lián)想到了作者精微美好的思想感情,這正是溫詞的一種特色,也正是后來常州派詞人推尊他的一項原因,這是第一點。
再者飛卿詞標(biāo)舉精美的名物是感性的呈現(xiàn)而非理性的說明。
“小山重疊金明滅”,第一個問題是“小山”何所指的問題。
如果說這一小山是屋外自然界中存在的山水之小山,那么就與這首詞后面陳敘的情事不相連貢,是自然界的小山又怎么會有明滅的金色呢
又怎么和下句的“鬢云欲度香腮雪”連接起來呢
那么“小山”究竟所指為何物呢
在欣賞詩詞時,讀者雖然可以有自己的聯(lián)想,但不可以胡思亂想。
在閨閣中可以稱作“小山”的東西,從中國傳統(tǒng)和溫飛卿所生活之時代的習(xí)慣來觀察有這樣幾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山眉,韋莊的一首《荷葉杯》寫有“一雙愁黛遠山眉”的句子,“遠山”是美人眉毛的形狀,“黛”是眉毛的顏色,“愁”是那女子眉毛的表情。
因此有人把“小山重疊金明滅”中的“小山”看作是山眉。
第二種可能是山枕。
《花間集》中有顧敻的好幾首《甘州子》詞,他說“山枕上,幾點淚痕新”,又說“山枕上,私語口脂香”,古代的枕頭是硬的,中部凹下,兩端凸起,故曰山枕。
第三種可能是山屏,即折疊的屏風(fēng),高低起伏像山的形狀。
溫飛卿另一首《菩薩蠻》有這樣一句:“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
”所以也可能是山屏。
最近有人提出第四種可能,認(rèn)為是古代女子頭上用于裝飾的插梳像小山的樣子,但我并沒有在晚唐五代詞人作品中找到以小山形容插梳的例證,而前三種可能則是唐宋詞人常用的術(shù)語。
一般人認(rèn)為山眉和山枕的可能性大,因為緊接著的一句是“鬢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面部的特寫,是說她的頭發(fā)要拂過她的面頰,而“山眉”與香腮雪比較接近。
但我以為不是山眉,原因是詞中說“小山重疊金明滅”,女子的眉毛一般不用金色裝飾,所以眉毛上不應(yīng)有金色明滅的隱現(xiàn),而且山眉怎么會“重疊”呢
我還有一個道理證明它不是山眉,因為這首詞下面還有“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句子,在這里又寫“蛾眉”,溫飛卿是不會有這種重復(fù)的。
我也以為并不是山枕,因為古人的枕頭是不會重疊的。
我的意見應(yīng)該是山屏,不過也有人認(rèn)為那放在門口的屏風(fēng)不是離“鬢云欲度香腮雪”大遠了嗎
這是以現(xiàn)代的習(xí)慣衡量古代,古人的床前枕畔有一個很小的屏風(fēng),只遮面部,像溫詞中的“無言勻睡臉,枕上屏山掩”(《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以及“鴛枕映屏山。
月明三五夜,對芳顏。
”(《南歌子》“蕊添黃子”)可以為證。
所以我以為“小山”應(yīng)是山屏。
飛卿所寫的是感情的呈現(xiàn),不是理性的說明,他為什么不說“屏山重疊”、“山屏重疊”,而只說“小山”不加“屏”字呢
那自然是因為“小山”的形象可以予人一種直感的印象,所以予讀者直接的美感,乃是溫詞的一點重要特色,而且溫詞所予讀者的還不僅是美感,溫飛卿這首詞還傳達了他的觀察和感受的細微。
我們看一首詩或詞,絕不能只斷章取義的去考察其中的一句,而要看他整篇的結(jié)合,每一句和每一句之間相互的作用,所以他下邊說“鬢云欲度香腮雪”,請注意這里用的是“鬢云”而不是“云鬢”,這其間的差異是很大的,如果說“云鬢”,“云”字起形容的作用,“云鬢”是說她那像烏云一般的鬢發(fā)。
可是說“鬢云”則是感性的說法,不是理性的說明,鬢云者那頭發(fā)的烏云也。
再看下邊的“香腮雪”,“雪白的香腮”,那樣講太庸俗、平凡,而那“香腮上的白雪”,就加了一個曲折。
而且“山”、“云”、“雪”都是大自然界的景象,感性上品質(zhì)相近。
這是溫飛卿的特色,他從“小山”開始就標(biāo)舉了感受上的特質(zhì),而不是理性的說明。
而用得更好的兩個字是“鬢云”和“香腮雪”之間的“欲度”。
所謂“欲度”者,是正在進行,是鬢云在香腮雪上滑過。
把這兩句結(jié)合起來講就更好了,是說一個女子在閨房的睡眠之中,當(dāng)早晨的日光照在重疊的屏風(fēng)上,那光影的閃動驚醒了她,就在她似醒非醒將醒未醒的時候,她的頭那么輕微的一動,而長長的鬢發(fā)像烏云飄過一樣橫過她那白皙的臉龐,這一景象不是很美的嗎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假如我們換一個字,寫作“欲掩”,太死板了,所以說這一“度”字是用得相當(dāng)成功的。
下面兩句是“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我剛才講了溫飛卿詞的第一個特色——標(biāo)舉精美的名物,做感性的呈現(xiàn),而不做膚淺的理性的說明。
現(xiàn)在我們要講溫詞的第二點特色,就是與托喻之作的傳統(tǒng)有暗合之處,溫詞之所以給讀者以深遠的聯(lián)想入也就是因為這一緣故。
我之所以要說有“暗合之處”,而不說有“相合之處”,是因為“暗合”者,是說他寫詞時未必真有托喻的想法,但是卻能引起讀者托喻的聯(lián)想,妙就妙在這一點,清代常州詞派的詞人譚獻就曾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那么溫詞與哪一類托喻之作,哪一種傳統(tǒng)有暗合之處呢
在西方文學(xué)評論界常講文學(xué)中有一種基型(Archetype),這種基型,東方與西方也有暗合之處,即如屈原的《離騷》在中國文學(xué)中就形成了一種遠游追尋的基型,不用西方的術(shù)語,用中國話來說,就是中國文學(xué)中有一些傳統(tǒng),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魯迅曾將此句寫于《彷徨》的扉頁,這種追尋的傳統(tǒng)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是很常見的。
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還有另一種傳統(tǒng),即悲秋的傳統(tǒng),杜甫的詩就曾說:“搖落深知宋玉悲,風(fēng)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詠懷古跡》)然而這些傳統(tǒng)都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我們現(xiàn)在要講到的是美人香草的傳統(tǒng)。
溫詞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無疑表明所寫的是一個女子。
屈原《離騷》曾說“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以蛾眉作為美女的代表,而后來的文學(xué)作品更把蛾眉引伸成才志之士的托喻的傳統(tǒng),唐人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詩:“洞房咋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間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從題目上看可以知道他的真意是要問自己的答卷合不合這些考官的標(biāo)準(zhǔn),而卻以畫眉為托喻來敘寫。
李商隱也寫過“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無題》)也是以女子來自喻。
女子的畫眉是一種自己的修飾和愛好,是比美于才志之士的才志的美好,女子的容貌之美可以比美于士人的才志之美。
因為在中國舊的倫理道德中有所謂“三綱五常”,在夫妻的位置上來講,“夫為妻綱”,女子沒有獨立的價值和人格,依附于男子,只有取悅于男子,其生命才有價值和意義。
她是被人選擇的,是被人遺棄的,一切主動都不在她。
在夫妻的倫理關(guān)系中,男子是“男子漢大丈夫”,但換一個位置,到了君臣的倫理關(guān)系中,他就變成了“臣妾”,他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也就在于有沒有一個好的主子賞識他,他的被選擇、被遺棄、被任用、被貶斥,也是主動在人的。
所以中國很早不但有美人芳草的傳統(tǒng),而且有怨女思婦的傳統(tǒng)。
《詩經(jīng)》中的怨婦之作基本上還是寫實的,還沒有什么托喻的意思,屈原所寫的美人則大多是有托喻的了。
很明顯的寫怨女思婦而有寄托的,不單是《古詩十九首》了,還有曹子建的《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愿為西南風(fēng),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dāng)何依
”則表現(xiàn)得更為鮮明。
中國人常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畫眉是為了給那欣賞自己的人來看,“妝罷低聲間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她的畫眉是為了討得主人的欣賞和喜歡。
可要是無人欣賞呢
溫詞之妙就在這里,也就是這一點引起了后來常州派詞人那么多的聯(lián)想,“懶起畫蛾眉”,“懶”字在中間有很大的作用,當(dāng)有人欣賞自己的時候,畫眉是為了欣賞自己的那個人,那心情一定是愉快的。
當(dāng)沒有人欣賞,畫眉又給誰看呢
所以“懶起”二字便暗含有哀怨的情意了。
唐詩中杜荀鶴的《春宮怨》有這樣兩句:“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慵”字也有“懶”的意思,是由于沒有人真正認(rèn)識我的美好,所以“欲妝臨鏡慵”,而杜荀鶴的詩是有明顯寓托的。
所以從屈原的“眾女嫉于之蛾眉”到李商隱、杜荀鶴的畫眉和妝飾,都有托意,而畫眉是要人欣賞的,所以“慵”、“懶”都表現(xiàn)了那無人欣賞的千回百轉(zhuǎn)的哀怨,不過,雖然慵懶,卻畢竟還是畫眉梳妝了。
原來中國還有一個傳統(tǒng)說法是“蘭生空谷,不為無人而不芳”,意思是蘭花開在人跡不至的山谷中,并不因為無人欣賞而放棄自己的芳香,因為那是它自己原有的美好的本質(zhì)。
“懶起畫蛾眉”正表明盡管沒人欣賞,但仍要畫眉,為的是自己本身的美好。
“弄妝梳洗遲”,“弄”字也有很好的意思,宋人張先詞有“云破月來花弄影”之句,“弄”字有一種賞玩的含意,把月光中搖曳的花枝很活潑的表現(xiàn)出來了,而且把花也寫得有情,好像也在欣賞自己。
而“弄妝”呢,則表現(xiàn)女子在弄妝時也有自我欣賞之意。
自我欣賞本來是不好的,最糟糕的是自覺不錯而本來并不好的人更讓人厭煩。
但我實在也要說,一個人要認(rèn)識自己的價值,對美好的資質(zhì)應(yīng)該有欣賞,應(yīng)該從自愛中表現(xiàn)出自信,所以自我欣賞是有兩方面意義的。
王國維的詞:“從今不復(fù)夢承恩,且自簪花坐賞鏡中人。
”“承恩”是得到別人的寵愛,這固然好,但我絕不因為無人欣賞而自暴自棄,我自己簪花在鏡中欣賞自己。
這絕不是那種膚淺的自我欣賞,而是對自己的人格、品德、資質(zhì)的尊重和愛惜,因為已經(jīng)認(rèn)識到自己的價值并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賞識之上的。
因此,“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兩句,可以說是沒人欣賞的寂寞和自己珍重愛惜的兩重感情的結(jié)合。
“遲”字形容無人欣賞,不知為誰化妝的悵惘,同時也包含了自我欣賞的尊重愛惜,“遲”與“懶”兩個字完成了這兩種感情的結(jié)合。
下半首“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是說她不但梳洗、畫眉,而且還簪花照鏡。
“照花前后鏡”是對照花的動作非常形象化的敘寫,是說那女子為觀察鬢側(cè)和腦后的花是否戴好,除前面的妝鏡外,更把一鏡置于左右及腦后,將形象反映于眼前的另一鏡中,便自己得以觀察所簪之花是否位置適當(dāng),這一句寫得極妙,不但寫了照花的動作,而且流露出那女子化妝時對自己的珍賞之情。
更可注意的是下一句“花面交相映”,唐代詩人崔護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題都城南莊》),是說人面與桃花一樣的美麗。
李清照有一首小詞:“賣花擔(dān)上,買得一技春欲放,……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減字木蘭花》)說我買了一技花戴在頭上,故意要讓丈夫看一看,是我美麗呢,還是花更美麗。
“花面交相映”,“交相”二字用得極好,因為前后鏡中的形象是相映相生的。
佛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論及法界緣起,曾說:“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如是影中復(fù)現(xiàn)眾影,一一影中復(fù)現(xiàn)眾影,即重重現(xiàn)影,成其無盡復(fù)無盡也。
”所以當(dāng)照花前后鏡時,前面鏡中的人面和花是無盡的,后面鏡中的人面和花也是無盡的。
一篇文學(xué)作品的好壞,特別是一首詩歌的優(yōu)劣,主要在于興發(fā)感動的力量,我們剛才講溫飛卿的詞的特色是標(biāo)舉精美的名物,是用直感的呈現(xiàn),而不是做理性的說明。
我們常講形象思維,詩詞中注重比興,要用形象。
但同時詩歌中傳達出興發(fā)感動的力量更主要的是用賦的方法,所謂“賦”者,就是直接敘寫,敘寫的口吻很重要,如果你只堆砌一大堆形象,而沒有敘寫,那么這些形象都是雜亂的,死板的,不成章法的。
把形象結(jié)合起來的是敘寫的口吻,有許多好的作品的力量,并不在于它有多少美麗的形象,而在于有多少有力量的傳達的口吻。
我下面要再舉兩句詩來作說明。
杜甫曾有這樣兩句詩:“種竹交加翠,栽桃爛漫紅”。
“交加”、“爛漫”,其中表露出了多少充滿豐富生命力的感情,杜甫更好的是用了“種”、“栽”二字,不是說“看竹”、“賞桃”,別人種下的竹子,栽下的桃樹,我去看看這當(dāng)然也不錯,但杜甫不是這樣的,杜甫是要自己去“種”,自己去“栽”,不僅如此,他種下的竹子只青翠還不夠,還要交加的翠,同樣的,栽桃則要是開花爛漫的紅。
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真正的把你的精神、生命、感情投注進去,這對你來說不是浪費,而是對自己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溫庭筠的“花面交相映”也同樣是傾注進了自己豐富的生命和感情的,不僅形象美好,敘寫的口吻也富有充沛的感發(fā)的力量。
最后二句“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新貼”兩個字,有的本子作“新帖”,“貼”與“帖”可以通用。
這句詞有兩種解釋的可能,一種解釋是“熨貼”,另一種解釋是“貼繡”(把一種繡花貼在衣服上),這兩種解釋在唐宋人的詩詞中都常被使用。
“熨貼”的解釋可引唐人王建的七言絕句“熨貼朝衣拋戰(zhàn)袍”(《田侍郎歸鎮(zhèn)》)為證,是說一個征戰(zhàn)還朝的將軍脫棄戰(zhàn)袍,穿上熨貼的朝服。
至于“貼繡”之意,則李清照一首小詞曾有句云“翠貼蓮蓬小”(《南歌子》“天上星河轉(zhuǎn)”),又說“售時天氣舊時衣”,是指她衣服上繡貼的花樣。
在溫飛卿的這首詞中“新貼繡羅孺”,兩個意思都可以講得通,這個女子起床、梳洗、畫眉、簪花、照鏡,一步步寫到穿衣,穿的是有貼繡花樣的,或是剛剛燙平的最好的衣服。
羅是很好的質(zhì)料,“繡羅襦”表明上面還繡有花紋,再加上剛剛熨平則更是好上加好。
這種寫法正像《老殘游記》中寫王小玉說書是“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
”從起床到穿衣的描寫是層層上升的。
至于繡羅襦上新貼的花樣,則是一對對的金鷓鴣。
“雙雙金鷓鴣”,也有暗示和含意,反襯自己的孤獨和寂寞,雖然通篇都未曾提到過這點,但卻在結(jié)尾之處用反襯的筆法將這種情緒點明,提出了人還不如繡羅襦上的金鷓鴣可以成雙成對的暗示。
菩薩蠻 溫庭筠 解析
一樓這位大哥真可謂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啊,呵呵。
這首詞并不難解,隨便說幾句吧。
上片四句,前三句都是寫環(huán)境。
第一句寫時間,應(yīng)該是在后半夜。
第二句寫地點,在重簾之后,也就是在閨中。
另外還有“無人語”三字,寫環(huán)境之靜,也點出詞中女子孤身一人。
第三句寫室內(nèi)環(huán)境,熏爐里麝香已經(jīng)燃盡(所以才到了“深處”)。
第四句寫到人,“臥時留薄妝”,就是說,這女子睡時臉上還留著淡淡的妝。
本來,這是個很美也很幽靜的狀況,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緒來。
下片寫女子的思緒。
“當(dāng)年還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靜中醒來,躺在床上回憶過去,感覺過去的美好都已經(jīng)不再。
“往事哪堪憶”,往事不堪回首,為什么呢
因為現(xiàn)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憶過去的美好,越是映襯出現(xiàn)在的孤寂,所以不堪憶。
“花露(落)明月殘”,寫景,以這種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緒。
“錦衾知曉寒”,這句意蘊最為豐富,細點說:“曉寒”,不單單是指溫度的低,而是說“我一個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錦衾知曉寒”,實際上是說這種“曉寒”沒有人知道。
寒,怎么辦呢
只好蓋好錦被,可是越蓋得嚴(yán),越是覺得落寞,因為錦衾根本溫暖不了那種孤睡的寒。
然后再看“當(dāng)年還自惜”,這個句子正常的語序應(yīng)當(dāng)是“自惜當(dāng)年”,可是中間還加了一個“還”字,就是說“又在自惜當(dāng)年”。
后面又接著一句“往事哪堪憶”。
就是說,常常自惜,然后又說算了吧,不憶了吧。
但用不了多久,又會再來一次。
如此反反復(fù)復(fù)。
這個“還”字,就比較值得玩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