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冷靜的成語有哪些
遇事的成語有:臨危、不動聲色、處之泰然、泰然自若容不迫1、臨危不懼【解:臨:遇到;危:危險;懼:怕。
遇到危難的時候,一點也不怕。
【出自】:春秋鄧析《鄧析子·無厚》:“死生自命,貧富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譯文:生死自然,貧富地位低賤的人,不知道的時候了,所以面對困難不害怕【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近義詞】大義凜然、見義勇為、無私無畏、無所畏懼、視死如歸【反義詞】不可終日、驚惶失措、惶惶不可終日、如臨大敵、貪生怕死、望風而逃、驚慌失措、不寒而栗、臨陣脫逃2、不動聲色【解釋】:聲:言談;色:臉色。
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tài)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
形容非常鎮(zhèn)靜。
【出自】: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譯文:垂著紳正笏,不動聲色,而天下在泰山的安全措施【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在緊急情況下不改變聲色【近義詞】搖旗吶喊、坦然自若、不露聲色、若無其事、無動于衷、面無表情、泰然自若、處之泰然、不留余地【反義詞】不知所措、大驚失色、思潮騰涌、虛張聲勢、如有所失、驚惶失措、感人肺腑、聲色俱厲、面無人色、手足無措、按捺不住、按耐不住、驚恐萬狀、心潮澎湃、膽顫心驚、聞風喪膽、魂飛天外、搖旗吶喊、觸目傷懷、若有所失、失魂落魄3、處之泰然【解釋】: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
若無其事的樣子。
形容自理事情沉著鎮(zhèn)定。
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出自】: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爰初發(fā)跡,遘此顛沛,神情玄定,處之彌泰。
”譯文:當初發(fā)跡,造成此倒下,神情玄定,地方的彌泰【示例】:大赤包聽出瑞宣的諷刺,而~,她尖聲的咯咯的笑了。
◎老舍《四世同堂》四十八【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面對困難與變故的態(tài)度【近義詞】滿不在乎、木雞養(yǎng)到、指揮若定、處之怡然、從容不迫、泰然自若、無動于衷、甘之若素、不動聲色、鎮(zhèn)定自若、視若等閑【反義詞】張皇失措、不可終日、心慌意亂、驚慌失措、如坐針氈、操之過急、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終日、驚恐萬狀、六神無主、面無人色、膽顫心驚、杯影蛇弓、魂飛魄散、手足無措、弓杯蛇影、踧踖不安、惶恐不安、驚惶失措、膽戰(zhàn)心驚、誠惶誠恐、提心吊膽4、泰然自若【釋義】:形容鎮(zhèn)定,毫不在意的樣子【出處】:元脫脫《金史·顏盞門都傳》:“有敵忽來;雖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翻譯】:有敵人突然來襲,弓箭和石頭都匝道家門前了,還鎮(zhèn)定,毫不在意的樣子5、從容不迫【釋義】:非常鎮(zhèn)靜、不慌不忙的樣子【出處】:春秋莊周《莊子·秋水》:“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翻譯】:鯈魚在水中是那么的自由從容,這就是魚兒的幸福呀。
論語中著名的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
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
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yún)s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為政》(溫故知新)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lǐng)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論語·為政》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jīng)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guī)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于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
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述而》譯:發(fā)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修養(yǎng)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后去為國家、人民服務(wù)),現(xiàn)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于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論語中有關(guān)團結(jié)的名言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譯文】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guān)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jīng)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guān)系。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論語 為政》【譯文】君子無論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視同仁,從不拉幫結(jié)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jié)成小圈子,一起排斥異己者. 結(jié)黨營私3《論語·堯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恩惠而不破費自己,使百姓勞作而不使百姓怨恨,要有欲望而不貪,舒泰而不驕傲,威嚴而不兇猛。
”【譯文】4《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品德高尚的人遇事沉著冷靜不驕不躁,氣量狹隘的人遇事焦躁不安.
形容遇事慌亂沒有主張的成語
焦急旁徨 手忙腳亂 忐忑不安 手足無措 戰(zhàn)戰(zhàn)兢兢 束手無策 驚惶失措 六神無主 惶恐不安
幫我選50個論語中最經(jīng)典的句子
你自己選20個: 1、子曰:“學而時習之,說乎
有朋自遠方不亦樂乎
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 2、:“巧言令色,鮮矣仁。
”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
交友是否守信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譯文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guī)矩。
”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lǐng)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jié)群眾而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互相勾結(jié)而不團結(jié)群眾。
”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 1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tài)度是明智的。
”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 14、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譯文 孔子說:“《關(guān)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
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 23、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nèi)在質(zhì)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zhì)樸就會浮華。
只有文采和質(zhì)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fā);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
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
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說:“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
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nèi)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
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 3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
小人相反。
”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譯文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奉行終生
” 孔子說:“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強施加在別人身上。
” 42、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 譯文 子夏說:“做官有余力時就去學習,學習能夠游刃有余時就去做官。
”
論語中勸告人們要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實也就是恕這個字的本意 這句話現(xiàn)在看來,有其現(xiàn)實意義。
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
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翻譯論語里的八個句子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時常的復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與朋友來往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3.孔子說:“有,我來交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智慧。
”4.孔子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5.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我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身上也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6.曾子說:“是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它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
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
”7.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8.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
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
論語中表示遇事不怕困難從不抱怨鄰居家好男人
那這樣的好男人就是好丈夫啊,就是值得依靠的,適合當老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