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個國家強盛的句子
《元夜》(宋)朱淑真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
a新歡入手愁忙里,舊事驚心憶夢中。
但愿暫成人繾綣,不妨常任月朦朧。
賞燈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會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nóng)。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1、祖國是我們心中的燈塔,照亮我們前進的步伐;祖國是我們自信的源頭,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
2、祖國是東方的明珠,是亞洲騰飛的巨龍,是地平線上初升的太陽;祖國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
3、.奔騰的長江翻卷起晶瑩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蕩著深情的馬頭琴聲。
華夏兒女向祖國母親致意
4、為了您的尊嚴,祖輩浴血奮戰(zhàn);為了您的繁榮,父輩挑起重擔;為了您的和諧,我們無私奉獻;為了您的輝煌,后輩勇往直前
5、.六十春秋過,江山萬里紅。
共和國成長,雄姿勃發(fā)新。
未來責任重,由我勇?lián)小?/p>
祖國前程美,燦爛又光明。
6、祖國啊,希望您擁有兒童的純潔美好,擁有青年的結(jié)實強壯,擁有老人的淡泊睿智,愿您永遠煥發(fā)光彩
7、我最大的驕傲是身為一名中國人,最大的自豪是外國人叫我“Chinese”,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在中國,最不想放棄的稱謂是中國公民。
8、春有希望和輝煌,夏有火紅和熱情,秋有金黃和成熟,冬有雪白和寧靜,祖國四季皆似錦。
9、祝福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jīng)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
10、新中國走過60年滄桑歲月,飲水思源,讓我們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愛祖國,愛人民,愛我們的家園。
邯鄲的成語典故
1.邯鄲學(xué)步:相傳在兩千年前,壽陵有一位少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走路的姿勢太丑。
一天,他在路上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
于是他瞞著家跑到遙遠的邯鄲去學(xué)走路。
在邯鄲,他無論是看到小孩,老人還是看到婦女走路他都覺得好看,都學(xué)。
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2.圍魏救趙:見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戰(zhàn)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
孫臏魏軍主力在趙國,內(nèi)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jīng)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zhàn)術(shù)。
3.胡服騎射: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時趙國的一位奮發(fā)有為的國君,他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
改革的中心內(nèi)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xué)習(xí)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zhàn)方法。
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
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xí)騎馬,練射箭,親自訓(xùn)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而相傳,邯鄲市西的插箭嶺就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xùn)練士卒的場所。
4.完璧歸趙:見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典故有點長) “和氏之璧”落到趙惠文王手里不久,消息便傳到秦昭襄王耳朵里。
秦昭襄王依仗秦國強大,想要得到和氏璧,佯稱愿以15城來換。
接到秦王的信后,難壞了趙王君臣。
若是答應(yīng),怕上秦王的當,如不答應(yīng),又怕秦國攻打。
正在久議不決之時,宦官繆賢說:“我家門客藺相如,有智謀,善言辯,而且一身是膽,可以與他商議。
” 于是,趙王把藺相如召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藺相如說:“秦國說用城換璧,趙國不答應(yīng),趙國理虧;趙國給秦國璧,秦國不給趙國城,秦國理虧。
依我看,還是把璧給秦國。
如果沒人去,我愿帶璧前往,如果秦國拿城交換,我就把璧給秦,如果秦不拿城交換,我就誓死把璧帶回趙國(即完璧歸趙)”。
趙王覺得藺相如說的有理,于是就派他出使秦國。
秦宮里,秦王召見了藺相如。
當藺相如獻上和氏璧之后,秦王十分喜愛,一味把完,并將玉傳于大臣美女們觀看,絲毫沒有拿城交換的意思。
藺相如見此情景,頓生一計,他走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玉上有點小毛病,我來指給大王看。
” 當藺相如接到璧后,急忙退到柱子旁邊,怒氣沖沖地對秦王說:“從趙國來之前,趙王和群臣商議,大家說秦王貪婪,想依仗他的勢力來要璧,說用城換璧是假的。
我說平民百姓交往還講信用,何況作為大國的秦國呢
所以趙王才派我送璧來。
可是大王今天對我很傲慢,把璧隨隨便便地傳著看,根本沒有誠意拿城交換。
現(xiàn)在,璧就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要威逼強奪,那我就拼著頭顱與這璧一同碰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說著,就裝著要往柱子上猛撞。
秦王見狀,十分驚慌,連忙制止,表示歉意。
并命人把地圖拿來,裝模作樣指看地圖告訴藺相如,從這里到那里,一共15座城,都劃歸趙國。
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狡詐手段,說:“和氏璧是天下稀有珍寶。
來時趙王齋戒了五日,今天大王要接受這塊璧,也應(yīng)齋戒五日。
”秦王知道不能強奪,只得答應(yīng)。
事后,藺相如叫他的隨同化裝成平民攜帶著璧抄小道送回趙國。
五天以后秦王按照禮節(jié)在王宮接見了藺相如。
藺相如義正嚴詞地對秦王說:“秦國自繆王以來,從未講過信義。
這次我也怕上當受騙。
所以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去了。
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只要你有誠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派一個使臣去趙國,趙王不會不答應(yīng)。
我知道我現(xiàn)在得罪了大王,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 秦王雖然氣得發(fā)抖,但也沒辦法,只好放藺相如回去。
結(jié)果,秦國沒有給趙國城,趙國也沒有給秦國璧。
藺相如由于完璧歸趙有功,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拜為趙國的上卿。
5.負荊請罪:& 6.刎頸之交: 同樣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因為出使秦國,臨危不懼,戰(zhàn)勝了驕橫的秦王,為趙國立下大功,因而趙王封他為上卿。
廉頗,是趙國的一員名將。
武靈王在位時,南征北戰(zhàn),為趙國立有汗馬之勞;惠文王當政后,東擋西殺,他更是為趙國屢建新功。
他是趙國誰都比不了的舉足輕重的功臣。
他若擁護誰,誰便如順風乘船,他若反對誰,誰就似逆水行舟。
藺相如為上相后,廉頗不滿地逢人便說:“我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他藺相如算什么
只不過是有口舌之勞。
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賤。
然而,他的官位竟居我之上,我怎能甘心
哼哼,待我見到他,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 一日,藺相如乘車外出 ,在一條窄窄的街上,與也乘著車子的廉頗走了個對面。
為避免發(fā)生沖突,藺相如趕忙命他的車夫?qū)④囎颖苣湓诮峙缘囊粋€小巷子里,待廉頗的車過去后,他的車才走出巷子重新來到街上。
可是,剛走了幾步,沒想到廉頗命他的車夫調(diào)轉(zhuǎn)車頭,又迎面走了過來。
藺相如只好命他的車夫再次將車子避匿在街旁的巷子里,等廉頗的車子過后再走…… 這一天,游說名士虞卿受趙惠文王之托去拜見廉頗。
見面后,虞卿先是把廉頗攻城野戰(zhàn)的功績著實地夸耀一番,然后,話鋒一轉(zhuǎn),說道:“廉將軍,若論軍功,那藺相如自然不如你;可若論氣量,將軍你可就不如他了。
” 廉頗先是喜形于色,后又勃然大怒,問道:“藺相如以口舌取功名,不過一介懦夫。
他有什么氣量
” 虞卿說:“廉將軍,秦王那么大的威勢,藺相如都不害怕,他怎么會怕你呢
藺相如說,今天的秦國有點怕趙國,它所怕的,就是藺相如跟廉將軍的團結(jié)一致。
如果你們倆互相攻擊,那正是秦國所歡迎的事。
那時,秦國就不怕趙國了,趙國就要遭受秦國的侵略了。
所以,他藺相如才避開你廉將軍。
顯然,藺相如是以國家為重,以個人的恩怨為輕……” “這……”廉頗被虞卿的一席話羞得紅了臉。
他深深地慚愧了。
于是,素常威風凜凜的廉將軍,袒露著肩背,身背著荊條,不坐車輦,單身徒步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來了。
見到藺相如,撲通一聲,廉頗跪在了地上:“藺上卿,鄙人見識淺狹,不知上卿胸襟如海。
罪過
罪過
請上卿責打我吧
”說著,廉頗從身上取下荊條,向藺相如遞去。
藺相如見此也跪在了地上,與廉頗跪了個面對面:“廉將軍啊,你我二人,并肩事主,都是社稷的重臣。
將軍能夠體諒我,我已是感激萬分了。
怎敢勞將負荊前來請罪呀
” 見藺相如如此寬宏大度,廉頗流著淚十分誠摯地說道:“藺上卿,我愿與您結(jié)成生死之交,雖刎頸而心不變
” “好
”藺相如爽快地應(yīng)允了廉頗的懇求。
一時間,一將一相,由水火不容而結(jié)成了刎頸之交。
7.毛遂自薦:《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
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8.一言九鼎: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
平原打算帶領(lǐng)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
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jié)果。
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yīng)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
”九鼎大呂是個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現(xiàn)在這句成語也用來表達人重信諾,講誠信。
到了商代。
“鼎”就成為政權(quán)、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宮廷瑰寶,是那個時期的精神所在。
“一言九鼎”說的分量就更重了。
9.紙上談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xué)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
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
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10.背水一戰(zhàn):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
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
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guān)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
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
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
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
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jié)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
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lǐng)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xiàn)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
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
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zhàn)”,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zhàn)”性質(zhì)的行動。
求一篇關(guān)于中國發(fā)展的作文
中國的發(fā)展翻開中史這幅長長的畫卷入眼簾的有連綿不絕的壯麗山河有了無的荒野平原;有輝煌鼎盛的驕傲篇章,也有曲折凄苦的屈辱畫面。
啊,這就是我的祖國——中國,一個命運起伏的國家。
從那古老的時代起,從歷史長河的源頭,中國一直流到了現(xiàn)在。
那河水是清,是濁,何時洶涌澎湃,何時平靜安寧,我想,每一個國人,都應(yīng)對此有所體會。
它留給我們的,是中國承載的五千年的文化。
這文化一直傳承到今天。
今天我的祖國,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落后,貧窮,愚昧——這堆拖累了我們太久的爛泥早已被甩得干干凈凈。
現(xiàn)在,在中國的詞典里,只印著這樣幾個字:拼搏
發(fā)展
創(chuàng)新
好一派生機與活力
這才是作為東方雄獅應(yīng)有的王者風范
的確如此。
中國,正以它的行動,向世界證明著自己。
香港、澳門已相繼回到祖國懷抱,世界組織的大門也向著中國敞開。
2003年7月13日,在這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里,它再以他那堅強有力的手臂,接過了等待四年之久的圣火,將在2008年點燃。
這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消息,不就是中國給世界的最好的證明嗎
他要站起來,站在亞洲平原上,怒吼
中國的歷史固然古老,但是心卻是和這段古老恰恰相反的年輕
在發(fā)展,在發(fā)展,在發(fā)展……這是中國蓄勢待發(fā),是祖國心臟跳動的聲音,驚起東方大地的每次震動。
我看見,北京、上海,這兩顆璀璨的明珠,交相輝映,發(fā)出耀眼的光照亮世界。
我看見,曾經(jīng)趾高氣揚的超級大國正在同中國友好地握手。
我看見,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我看見的遠遠不止這些。
現(xiàn)在,中國——我的祖國,已經(jīng)鋪好厚實的紙,沾起研好的墨,書寫著新的篇章。
健壯如飛,引得多少雙眼睛帶著敬意齊刷刷望去
我不知道,因為,關(guān)注著的,也遠遠不只我一個。
祖國強大,繁榮昌盛
[祖國強大,繁榮昌盛]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祖國強大,繁榮昌盛。
祖國乃是我們的故鄉(xiāng),我們要建設(shè)祖國,保衛(wèi)祖國,發(fā)展祖國。
使我們的祖國成為一個強盛之國。
在古代,我們既有衰退又有前進的腳步。
從唐玄宗統(tǒng)治的時期,我國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各方面都很突出。
飲茶習(xí)俗風靡全國。
對各國友好往來,直到清朝之前,我國一直處于世界領(lǐng)先地位。
在清朝統(tǒng)治者閉關(guān)政策,阻隔物質(zhì)上的往來。
從此中國已落后于世界各國,中國遠離世界發(fā)展的潮流。
作文網(wǎng) 如今我國強大站來。
中國人均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肉類,禽蛋,水產(chǎn)品產(chǎn)量都已達到世界均水平。
五年來,我國取得了佳人的成績;載人航天,雜交水稻等等技術(shù)研究。
都居世界前列。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人們用辛勤的手來蓬勃生機的祖國,使得祖國是如此偉大,強盛。
作文網(wǎng) 杰出的音樂家拉赫瑪尼若夫說過:“如果你失去了祖國,你便也失去了你自己。
”對,祖國與人們的心事連在一起的,無法隔離。
2008年5月12日28分,中國再已次陷入危難——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就在那一瞬間,汶川立刻夷為平地。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四川人民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援助。
據(jù)統(tǒng)計,汶川大地震共接受捐款659.96億元,是個多么龐大的數(shù)字啊
這是祖國之大愛,國力之強盛,中學(xué)生作文《祖國強大,繁榮昌盛》。
我們是祖國的建設(shè)者,祖國的一切都掌握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攜手創(chuàng)造吧
祖國猶如一葉小舟,在浩瀚的海浪中漂泊不定;祖國猶如一輪明月,在星空中閃爍著它的光芒;祖國猶如一畝田地,播撒著希望的種苗······祖國是多么美麗怎能不令人望“國“興嘆呢
我愛祖國,更愛祖國付出辛苦的勞動人民,你們很偉大
在古老的東方,生長著這樣一個國度叫“中國”,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此,中國的寶物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我驕傲,我自豪,我興奮,我歡呼······祖國的未來會是怎樣
這是每個炎黃子孫所理想的。
我相信,未來的祖國會比現(xiàn)在好,更加繁榮昌盛
這也是永恒的心愿(對祖國)。
江水滔滔,長江滾滾,愿祖國的明天越來越好
愿祖國永遠年輕快樂,“容顏不老”。
祖國強大, 繁榮昌盛
指導(dǎo)老師:王彩芬
唐詩,有關(guān)于山水的
杜甫 岳》 岱宗夫如何
齊未了。
造化鐘神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
“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jīng)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shù)浇袂辔戳耍}詩誰繼杜陵人
”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
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yǎng)成。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zhuǎn)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
”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
”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
”(《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yīng)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fā)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guān)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zhèn)。
”(《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chuàng)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
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 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
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里。
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
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
”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diào)。
以往一些學(xué)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
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chuàng)造詩的總體意境。
《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chuàng)造藝術(shù)形象的典范。
它所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已經(jīng)使人不覺得有藝術(shù)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描寫水的: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簡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
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
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
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
此句為瀑布設(shè)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
“遙看瀑布”四字照應(yīng)了題目《望廬山瀑布》。
“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
“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gòu)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
“飛流”表現(xiàn)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
“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
“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
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gòu)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
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
“謫仙”就是李白。
《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quán)貴的詩歌。
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西夏史演義
您想問什么?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導(dǎo)游詞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游覽。
這座博物館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
它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龐大、設(shè)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
它占地約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0平方米,用于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nèi)現(xiàn)有收藏品37萬件。
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愿建造的。
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陜西視察時,有感于陜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yīng)該在陜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
后來由國家計委和陜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shù)殿堂。
這座博物館的設(shè)計是由中國建筑學(xué)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關(guān)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
建筑的外觀為仿唐風格,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
布局上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jié)構(gòu)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
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tǒng)園林相結(jié)合的氛圍,象征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
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shè)陳列。
為陜西古代史。
系統(tǒng)的展現(xiàn)了陜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zhàn)爭的發(fā)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
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陜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也是陜西歷史文化孕育、產(chǎn)生和不斷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chǔ)。
這兩幅照片的背后,陳列著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志著陜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
這些用照片構(gòu)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征著陜西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tǒng)精神。
大家現(xiàn)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于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
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
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shù)是從阿富汗傳入的。
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陜西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
陜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范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
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fā)現(xiàn),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
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
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fā)現(xiàn)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
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智人階段。
陜西地區(qū)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00年左右,人類就已經(jīng)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老官臺文化是陜西境內(nèi)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舊石器時代區(qū)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學(xué)會了制造陶器;二已經(jīng)定居并有了原始農(nóng)業(yè);三是出現(xiàn)了磨制石器。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fā)展的一個階段。
這類文化遺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
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
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
后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
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
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
這類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zhèn),因此得名。
又因為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之后,我國歷史進入了傳說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軍事民主制時期”。
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杰出的領(lǐng)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每年清明,海內(nèi)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里升華,從而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黃帝之后,人類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三位杰出的領(lǐng)袖,他們是堯、舜、禹。
后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
于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tǒng)治時期。
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陜西境內(nèi)主要是周族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興盛。
周族實際上經(jīng)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
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
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quán)利和等級的象征。
傳說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quán)的象征。
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
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后“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quán)的代名詞。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guān)。
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
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wěn)定、威武的感覺。
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
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
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shù)的重要內(nèi)容,也成為中國藝術(shù)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
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
總的特點是神秘怪誕,很難看懂。
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
一般人看不懂正說明他構(gòu)思成功。
在陜西境內(nèi)迄今發(fā)現(xiàn)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余件。
就一個有限的地理范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著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
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現(xiàn)了“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七國的戰(zhàn)爭持續(xù)了200多年。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制的封建國家。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nèi)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的通行貨幣——秦半兩。
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tǒng)一前六國的貨幣。
貨幣的不統(tǒng)一大大地阻礙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于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yīng)運而生。
古人講“天園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著“圓以象天,方以則地”。
這種精神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
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
秦半兩的制作很科學(xué),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于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chǎn)生磨損。
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tǒng)治終于激起了人們的反抗。
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的大澤鄉(xiāng)起義爆發(fā)了。
隨后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tǒng)治。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fā)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后各朝代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構(gòu)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
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
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
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xiàn)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
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mào)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mào)易通道。
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
張騫是我們陜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應(yīng)政府招募出使西域。
經(jīng)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
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guān)系。
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nèi)4000多公里。
“絲綢之路”開通后,商隊往來不斷,經(jīng)濟貿(mào)易十分活躍。
促進了農(nóng)業(yè)和科學(xué)技術(shù)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chuàng)了新紀元。
由于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
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
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
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
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chǎn)傳入我國。
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chǎn)技術(shù)也傳入西域。
“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xiàn)了兩顆明珠。
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說。
漢王朝不僅有發(fā)達的經(jīng)濟貿(mào)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
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
這座漢墓屬于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
據(jù)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
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群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
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
大多數(shù)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
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著出發(fā)去打仗。
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悅歡暢。
也從一個側(cè)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
在秦俑里,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里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fā)生了變化。
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zhàn)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
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占的比例卻大的多。
漢王朝也正是憑借著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zhàn)勝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
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nóng)業(yè)民族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勝游牧民族。
經(jīng)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
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意思是說,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
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
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yǎng)馬業(yè)得到了高度發(fā)展,使?jié)h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yè)得到了發(fā)展。
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后,我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從公元220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tǒng)一結(jié)束,歷時369年。
這一時期政權(quán)更迭,戰(zhàn)亂頻繁,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和陜西歷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
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
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
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quán),建立了唐朝。
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陜西歷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xiàn)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后世子孫產(chǎn)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
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
現(xiàn)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
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
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朱紅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
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
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
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qū)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tài)矯健,得心應(yīng)手。
其它騎手也姿態(tài)各異。
場面生動,圍繞著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于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
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
據(jù)史料記載:唐中宗景龍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jīng)中宗同意后,雙方展開較量。
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
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lǐng)球隊進行比賽。
終于以精湛的球技轉(zhuǎn)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
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后,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
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
這幅畫的表現(xiàn)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
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cè)面再現(xiàn)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xiàn)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
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后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使臣。
經(jīng)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
這幅畫形象的再現(xiàn)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
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shù)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
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是蟮?。
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
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
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
規(guī)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說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
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
隋大興城是少數(shù)民族建筑大師宇文愷設(shè)計并主持營建的。
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
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
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
城內(nèi)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qū)域,稱為坊。
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這種布局對以后各個朝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guī)劃都城時所效仿。
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guī)模宏大。
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
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
它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都城。
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
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
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筑不僅僅只著眼于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著積極的精神追求。
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
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shù)民族人數(shù)約5萬人。
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yè)也是非常發(fā)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
它起源于西漢武帝時期。
唐三彩并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
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
它的制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jīng)過挑選、沖打、淘洗、沉淀、冶煉等工藝后,捏制成形,經(jīng)修飾曬干后放入窯內(nèi)。
經(jīng)過1000度左右燒制,待冷卻后飾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后完成。
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xiāng)。
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fā)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
唐三彩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
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令人贊嘆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
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jīng)燒制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后自然漫延,呈現(xiàn)出一種千變?nèi)f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shù)效果。
優(yōu)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
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
有限的釉色構(gòu)成了豐富的藝術(shù)語匯,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
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
陜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zhèn)。
又由于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陜西的經(jīng)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fā)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