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歲了..感覺自己有自閉癥.
你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
描述環(huán)境優(yōu)雅舒適的詞
建立自信心 ①建立自信的具體方法 (一)挑前面的位子坐 你是否注意到,無論在教學或教室的各種聚會中,后排的座位是怎么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占據(jù)后排座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
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
把它當作一個規(guī)則試試看,從現(xiàn)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
當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二)練習正視別人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他的信息。
某人不正視你的時候,你會直覺地問自己:“你想要隱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會對我不利嗎?”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
躲避別人的眼神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想到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觸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
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
正視別人等于告訴你: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
我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毫不心虛。
(三)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當大衛(wèi)·史華茲還是少年時,到鎮(zhèn)中心去是很大的樂趣。
在辦完所有的差事坐進汽車后,母親常常會說:“大衛(wèi),我們坐一會兒,看看過路行人。
” 母親是位絕妙的觀察行家。
她會說:“看那個家伙,你認為他正受到什么困擾呢?”或者“你認為那邊的女士要去做什么呢?”或者“看看那個人,他似乎有點迷惘。
” 觀察人們走路實在是一種樂趣。
這比看電影便宜得多,也更有啟發(fā)性。
許多心理學家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跟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在一起。
但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借著改變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tài)。
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jié)果。
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沒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樣,作出“我并不怎么以自己為榮”的表白。
另一種人則表現(xiàn)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
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會在15分鐘內(nèi)成功。
” 使用這種“走快25%”的技術(shù),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四)練習當眾發(fā)言 拿破侖·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
并不是他們不想?yún)⑴c,而只是因為他們?nèi)鄙傩判摹?/p>
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說。
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讓你們知道我是這么無知。
”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很涉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fā)言。
”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xiàn)這個諾言的。
每次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發(fā)言時,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了,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fā)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fā)言。
所以,要多發(fā)言,這是信心的“維他命”。
不論是參加什么性質(zhì)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fā)言,也許是評論,也許是建議或提問題,都不要有例外。
而且,不要最后才發(fā)言。
要做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
也不要擔心你會顯得很愚蠢。
不會的。
因為總會有人同意你的見解。
所以不要再對自己說:“我懷疑我是否敢說出來。
”用心獲得會議主席的注意,好讓你有機會發(fā)言。
(五)咧嘴大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自己很實際的推動力,它是醫(yī)治信心不足的良藥。
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著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
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實在無法再對你生氣。
拿破侖·希爾講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有一天,我的車停在十字路口的紅燈前,突然‘砰’的一聲,原來是后面那輛車的駕駛員的腳滑開剎車器,他的車撞了我車后的保險杠。
我從后視鏡看到他下來,也跟著下車,準備痛罵他一頓。
“但是很幸運,我還來不及發(fā)作,他就走過來對我笑,并以最誠摯的語調(diào)對我說:‘朋友,我實在不是有意的。
’他的笑容和真誠的說明把我融化了。
我只有低聲說:‘沒關系,這種事經(jīng)常發(fā)生。
’轉(zhuǎn)眼間,我的敵意變成了友善。
” 咧嘴大笑,你會覺得美好的日子又來了。
笑就要笑得“大”,半笑不笑是沒有什么用的,要露齒大笑才能有功效。
我們常聽到:“是的,但是當我害怕或憤怒時,就是不想笑。
”當然,這時,任何人都笑不出來。
竅門就在于你強迫自己說:“我要開始笑了。
”然后,笑。
要控制、運用笑的能力。
(六)怯場時,不妨道出真情,即能平靜下來 內(nèi)觀法是研究心理學的主要方法之一,這是實驗心理學之祖威廉·華特所提出的觀點。
此法就是很冷靜地觀察自己內(nèi)心的情況,而后毫無隱瞞地抖出觀察結(jié)果。
如能模仿這種方法,把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心理秘密,毫不隱瞞地用言語表達出來,那么就沒有產(chǎn)生煩惱的余力了。
例如初次到某一個陌生的地方,內(nèi)心難免會疑懼萬分,這時候,不妨將此不安的情緒,清楚地用語言表達出來:“我?guī)缀蹉蹲×耍业男撵靥鴤€不停,甚至兩眼也發(fā)黑,舌尖凝固,喉嚨干渴得不能說話。
”這樣一來,不但可將內(nèi)心的緊張驅(qū)除殆盡,而且也能使心情得到意外的平靜。
不妨再舉一個很實在的例子。
有一個位居美國第5名的推銷員,當他還不熟悉這行工作時,有一次,他竟獨自會見美國的汽車大王。
結(jié)果,他真是膽怯得很。
在情不自禁之下,他只好老實地說出來了:“很慚愧,我剛看見你時,我害怕得連話也說不出來。
”結(jié)果,這樣反而驅(qū)除了恐懼感,這要歸功于坦白的效果。
(七)如用肯定的語氣則可以消除自卑感 有些女人面對著鏡子,當她看到自己的形影或膚色時,不住產(chǎn)生某種幸福的感受。
相反地,有些女人卻被自卑感所困擾。
雖然彼此的膚色都很黑黝,但自信的女人會以為:“我的皮膚呈小麥色,幾乎可跟黑發(fā)相媲美。
”而她內(nèi)心一定暗喜不已。
可是,一個缺乏自信的女人卻因此痛苦不堪地起來:“怎么搞的,我的膚色這么黑。
”兩種人的心情完全不同。
有的女人看見鏡子就喪失信心,甚至在一氣之下,把鏡子摔破。
由此可見,價值判斷的標準是非常主觀而又含糊的。
只要認為漂亮,看起來就覺得很漂亮,如果認為討厭,看來看去都覺得不順眼。
尤其,關于自卑感的情況,也常常會受到語言的影響,所以說,否定意味的語言,對于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物性論》一書的作者是古羅馬大詩人盧克萊修,他奉勸天下人要多多稱贊膚色黑黝的女人說:“你的膚色如同胡桃那樣迷人。
”只要不斷如此贊賞對方,那么,這位女人即使再三對鏡梳妝,或明知自己的皮膚黑黝,也會毫不在乎。
這樣一來,她就能專心于化妝,而且總覺得自己不失為迷人的女性。
接著,盧克萊修奉勸我們不妨將“骨瘦如柴”改說為“可愛的羚羊”,把“喋喋不休”改說為“雄辯的才華”。
不同的語言可將相同的事實完全改觀,而且也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總之,運用肯定或否定的措詞,可將同一件事實,形容成有如天壤之別的結(jié)果。
可見措詞這件事,誠然是任何天才都無法比擬的魔術(shù)師。
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常用有價值的措詞或敘述法,則可以將同一個事實完全改觀,當然驅(qū)除自卑感,而令人享受愉快的生活。
(八)自信培養(yǎng)自信 如果缺乏自信時,一直做些好像沒有自信的舉動,就會愈來愈沒有自信。
缺乏自信時更應該做些充滿自信的舉動。
缺乏自信時,與其對自己說沒有自信,不如告訴自己是很有自信的。
為了克服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試著采取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
如果自認為不行,身邊的事也拋下不管,情況就會漸漸變得如自己所想的一樣。
有某一學生團體,提倡大學生每年選出一位最合乎現(xiàn)代且美麗的大學生,并且舉辦比賽。
以下是那里的工作人員說的。
他(她)們到各大學、到大街上,看到美麗的人,就把小冊子拿給他(她)們看,請他(她)們參加這個比賽。
從地方到,舉辦一次又一次各種的比賽。
然而,大家變得愈來愈美,簡直讓人看不出來。
那里的工作人員說:“大概愈來愈有自信了吧!”這話完全正確。
因為“我要參加這個比賽”的這種積極態(tài)度,使這些人顯得好美。
“我要參加這個比賽”,這種肯定生活的態(tài)度產(chǎn)生自信,使這些人顯得更美。
丹麥有句格言說:“即使好運臨門,傻瓜也懂得把它請進門”,如果抱著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即使好運來敲自己的門,也不會把它請入內(nèi)。
機會來臨時,更應該拋開自己消極、否定的態(tài)度。
運氣不僅發(fā)自于外,也發(fā)自于內(nèi)心“今天一整天都不說刻薄話”,這些事看起來容易其實不簡單。
但是,只要下定決心去做,就做得到。
如果能在聲音中表現(xiàn)得有笑容,那么人生就會一天天變得亮麗起來。
因為,如果聲音帶著親切的笑意,人們就會想和你交談,然后因為和人接觸而有精神起來。
交談時,如果用有笑容的聲音說話,對方聽了舒服,自己也覺得快意。
苦著一張臉或者冷言冷語地,不僅會讓對方不舒服,自己也會不痛快。
用言語沖撞對方時,就是用言語在沖撞自己,自己對對方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態(tài)度。
我們應該像砌磚塊一樣一塊一塊砌起來,堆砌我們對人生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
即使不能喜歡所有的人,也應該努力多喜歡一個人也好,喜歡一個人,相對地,也會喜歡自己,然后,也會克服對他人不必要的恐懼。
因為,自信會培養(yǎng)自信。
一次小成就會為我們帶來自信。
如果一下就想做偉大、不平凡的事,就會愈來愈沒有自信。
(九)做自己能做的事 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時,個性會顯現(xiàn)出來。
重要的是,與其極欲恢復自我的形象,不如找出現(xiàn)在可以做的事。
知道應該做的事,然后加以實行,就可以從自我的形象中獲得解放。
總之,要試著記下馬上可以做的事,然后加以實踐,沒有必要非是偉大、不平凡的行動只要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就足夠了。
因為我們就是想一步登天,所以才找不到事做。
“今日事今日畢”,今天可以輕松做完的工作,如果留到第二天,工作就會變得很沉重。
如果心想“真煩!”而留待第二天,工作就會相對地變重。
今天能動手做的事如果拖到第二天,那么那些延遲的工作就會使自己的負擔加重。
從沒遇到有人說:“從明天起我要戒煙!”而把煙戒了的。
也從沒有遇到有人說:“今晚酒喝到此為止!”而把酒戒掉的。
以下是一位攝影師的小故事。
一次,這位攝影師出席某個聚會。
前往酒會的途中,這位攝影師說道:“我戒酒了”,問他:“什么時候開始的”,他回答:“剛才我決定戒掉的。
”他把煙、酒都戒掉了。
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待這次酒會過后”或者“這次酒會是最后一次”。
“永遠”也是一小時一小時累積起來,因為抽掉一小時,也就沒有永遠了。
試著兩張卡片,一張寫上“Go ahead!”(做吧),另一張寫上“待會兒再做”。
把這兩張卡片隨身帶著,當自己不太有自信時,抽出其中一張。
這時應該抽出寫著“Go ahead!”那張。
我們可以在背面先寫上“要有自信”。
當自己不知道要不要做時,務必抽出這張卡片。
因為今天關系著第二天,今天可以動手做的事如果沒有動手做,明天再要動手做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跑馬拉松,因為身體會疲倦,所以我們不可能每超越一根電線桿就更有動力。
但是,只要不完全是肉體上的操勞,一次一次的達成目標會帶給人更多的動力。
所以,應該把大目標分成幾個小階段來達成。
每達成一個階段,都會產(chǎn)生新的動力。
然后就會激發(fā)達成終極目標所需要的動力。
心想:“大概很難吧!”然后陷入憂郁的人,一開始就被目標屈服了,而且,這些人會立一個自己做不到的目標,可見他們內(nèi)心已經(jīng)扭曲。
一個健全的靈魂,會向往自己能夠做到的事。
心智發(fā)育未成熟的人,會不斷采取非常強烈的自我中心的態(tài)度。
這種表現(xiàn)型,以自我中心的人一旦訂立目標,一定是立刻吸引眾人注意的那個目標,然后,因為執(zhí)著于那個 目標,而迷失了此時此地自己應該做的事到了最后就是獨來獨去,標新立異。
年輕時候喜歡標新立異的人,老了以后往往抑郁度日,就是這個緣故。
年輕時無法克服自我表現(xiàn)、自我中心的個性,到上了年紀,就成了憂郁癥。
有句俗話說:“雁子飛,烏龜也跺腳”,就是說“找不到自己要作的事”的人,不做像這句話中的烏龜嗎?假設烏龜看到雁子飛過天空而自己也想飛,那不是很奇怪嗎?烏龜應該有烏龜能做而雁子不能做的事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