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傣族的詞語
喜慶熱鬧 搖曳多紫 開放,豪情,大方 孔雀之鄉(xiāng) 絢麗多姿
傣族的風俗習慣
西雙版納傣族,是有名無姓的民族。
西雙版納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別的巖(音為aj)與玉為名字之首。
男子稱為巖××,女子稱為玉××。
名字多以出生的順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組的排列順序以及父母的心愿三者相互結合命名。
重名時,又在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詞加以區(qū)別。
長子、長女多選用西雙版納傣文的第一個字母阿(a)拼字命名,如巖溫、玉溫;巖應、玉應;巖燕、玉燕等;其余子女通常也選用與其排行相關的傣文字母拼字命名,如巖光、玉光;巖叫、玉叫;巖香、玉香;巖尖、玉尖等。
最末一個子女,通常用臘(1a)字命名。
有的名字,有著明顯的降生順序,如巖燕、巖剛、巖臘。
燕為長,剛為次(中間)、臘為末;有些名字又明顯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愿,如在名字中加以恩(銀)、罕(金)和皎、香(寶石)等字,將子女名字冠之以巖×罕、玉×罕;巖×香、玉×皎等。
上述這種以降生順序和傣文字母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極易造成重名,一個村寨內(nèi)如果出現(xiàn)幾個名字相同的人時,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區(qū)別。
如巖溫龍(大巖溫)、巖溫囡(小巖溫)、巖溫訥(上巖溫)、巖溫代(下巖溫)等。
西雙版納傣族除按降生順序和傣文字母的排列次序命名外,還有以名花命名的,有以吉祥動物孔雀、鳳凰、獅子、虎等命名的、有以重量命名的,以及以某種迷信觀念命名的等等。
西雙版納傣族一人往往會有幾個名字,兒童時代有童名,人寺當和尚以后有僧名,還俗以后有俗名,當父母以后又有父母名等。
某男童降生時名為巖燕,出家后便稱為帕燕(和尚巖燕)、都窀燕(大佛爺巖燕);當和尚還俗后稱巖底燕,當佛爺還俗后稱康朗燕等。
傣族男女,一旦當了父母便改稱波巖×、波玉×;咪巖×、咪玉×。
即在父(波)、母(咪)之后加上長子或長女之名。
若長子為巖溫,其父便稱波巖溫;其母便稱咪巖溫。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有時會出現(xiàn)召××、刀××等姓名。
其實,召與刀都不是西雙版納傣族原有的姓氏。
在舊社會,西雙版納傣族有貴族、貧民、官與百姓之分。
西雙版納貧民百姓往往稱舊時的男性貴族和官員為召和島,如稱宣慰使為召片領、稱土司為召勐、稱頭人為島帕雅。
召與島均系對舊時的土司、貴族之稱,并非西雙版納傣族的姓氏。
而普遍被用以作姓名之首的刀,也非西雙版納傣族傳統(tǒng)姓氏。
以刀為人名之首,始見于車里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稱為刀補瓦。
《車里宣慰世系簡史》記載說:“島亨龍繼承父位時,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時期。
朝庭將景隴王的奏文中島亨龍的‘島’譯為‘刀’,自此以后,景隴王的漢名都是‘刀’字起頭。
……島亨龍有二子,長子刀補瓦……”。
刀補瓦是車里宣慰使中第一個用刀字命名的人,后來又出現(xiàn)刀暹答、刀弓滿、刀更勐、刀壩光、刀雙勐等。
以上記載說明“刀”是“島”或“召”的譯音,是貴族和官的音譯異字,并非傳統(tǒng)姓氏。
關于“刀”字的取用,還有一說,即西雙版納傣族首領于1500多年前向朝廷進貢時,天子見傣王無姓,便賜寶刀一把,以刀為姓。
“刀”,也許是“島”的音譯,也許是朝廷天子所賜。
不論其來歷如何,它已被越來越多的西雙版納傣族認可為姓氏,刀姓已經(jīng)成為有名無姓的西雙版納傣族首先采用的姓氏。
求傣族日常用語(問侯,祝福,夸人漂亮等等)
傣族習俗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fā)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nèi)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nèi)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
“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
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
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
通常是現(xiàn)舂現(xiàn)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xiàn)吃現(xiàn)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jù)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nèi)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chǎn)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chǎn)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
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的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
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shù)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
茶是當?shù)靥禺a(chǎn),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
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云南的亞熱帶地區(qū),擅長農(nóng)耕和水稻種植。
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
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fā)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
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
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傣歷6月17日至19日之間,是傣族的潑水節(jié),相當于漢族農(nóng)歷清明節(jié) 前后,也是傣族的新年.
傣族的男人
有可能吧.各民族的風俗是很有個性的哦!
傣族舞的描寫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
流行于整個傣族地區(qū),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yè)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
跳出豐富多采的舞蹈動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
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傣族主要聚居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并散居于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傣族地區(qū)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qū)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于農(nóng)作物種植和經(jīng)濟作物栽培。
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谷倉”的美稱;德宏地區(qū)“芒市谷子,遮放米”譽滿全?。淮蟛糠执鲎宓貐^(qū)都是我省產(chǎn)糧基地和經(jīng)濟作物產(chǎn)區(qū)。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
唐以來史籍稱傣族為“黑齒”、“金齒”、“銀齒”或“繡腳”,又稱傣族為 “茫蠻”或“白衣”;宋沿稱傣族為“金齒”、“白衣”。
自元至明,“金齒”繼續(xù)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佰夷”。
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
但以上都是他稱,傣族自稱,則一直是“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按照我國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種自稱,漢語稱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飾上有一些差別。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種文字,現(xiàn)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這兩種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
由于社會發(fā)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
在傣族聚居區(qū)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時,也信仰原始宗教。
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關帝、觀音的,也有少數(shù)信仰基督教的。
傣族的民族節(jié)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系。
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qū),主要節(jié)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跳擺。
傣歷新年俗稱 “潑水節(jié)”,傣語為“??北冗~”、“梭賀??薄?,時在傣歷六月(公歷四月),節(jié)期三至五天不等。
活動內(nèi)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nèi)容。
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
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歷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jīng),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jié)。
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jié),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伙,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后到佛寺舉行賧佛。
過去在夏歷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后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
這種跳擺活動現(xiàn)已不多見。
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 “做大擺”,白天誦經(jīng),晚上有歌舞演出,現(xiàn)在也不進行了。
在多民族雜居區(qū)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共過春節(jié)、趕花街等活動;有的地方有祭龍樹和祭祖活動,只有少數(shù)幾個地方有祭把性舞蹈存在。
傣族是一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流行面也很廣,并各有特點。
代表性節(jié)目總的可分為自娛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類。
1.自娛性的節(jié)目有“嘎光”、“象腳鼓舞”、“耶拉暉”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腳鼓舞”。
“嘎光”系傣語,“嘎”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攏、堆積的意思。
“嘎光”可譯為“圍著鼓跳舞”,也可譯為“跳鼓舞”。
西雙版納稱為“凡光”,有很多地方又叫“跳擺”、“寧擺”等。
此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流行在20多個縣市,是在年節(jié)喜慶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場地,都可以跳的自娛性舞蹈。
嘎光以象腳鼓、镲等民族打擊樂為伴奏;但有的地方,敲鼓、镲的人也參加舞蹈,并且?guī)ьI眾人圍圈而舞。
過去跳時,眾舞者可以隨心所欲的各自發(fā)揮,只求熱烈歡快。
現(xiàn)已發(fā)展了很多統(tǒng)一動作和套路,動作與套路的名稱各地也不盡相同,并且已派生出一些舞蹈節(jié)目。
如青年人跳的“新嘎光”就有30多套,還有兩名中老年婦女抬大铓跳的“嘎铓央”以及老年男子跳的“嘎溫”(軟舞)等等。
象腳鼓舞是自娛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
象腳鼓是根據(jù)鼓的形狀而取的名稱,傣族一般統(tǒng)稱“嘎光”,但對長、中、小三種象腳鼓又各有名稱。
這種舞蹈以擊象腳鼓舞蹈為主,用铓、镲伴奏,也可鼓、镲對舞。
長象腳鼓的鼓身長為一米八至二米,傣語稱“嘎光繞”,各地均有,但以瑞麗縣的最具代表性。
長象腳鼓多用于伴奏,可以打出豐富多變的鼓點,并有一些鼓語,如“約筆洛,約筆洛,約必約哩哩”(意為“好好抬,好好抬,翅膀好好抬”);也可邊擊邊獨舞,在展現(xiàn)擊鼓技藝的同時,以長鼓尾的大幅度地轉動擺動形成優(yōu)美的舞姿。
中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一米多,這種舞蹈流行整個傣族地區(qū),尤以德宏地區(qū)的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和保山、臨滄等地最具代表性。
中象腳鼓舞在镕宏傣語稱為“嘎光”,也有稱為“嘎光武杰”或“嘎光黑拉”的。
跳時一般是背鼓順圓圈而舞,可二人對舞,也可與擊镲者對舞。
在德宏芒市,過去有賽鼓的活動,以擊鼓聲的長短、音色的優(yōu)劣、鼓尾甩動幅度的大小、舞姿是否好看等為評比標準,勝者在鼓上掛銀牌。
小象腳鼓舞的鼓身長約六十厘米左右,流行于景洪、勐海、勐臘等縣,西雙版納傣語為“凡光托”。
因鼓小輕便,可靈活舞動,因此這種舞蹈以競技為主,一般是雙人對舞,四人或集體也可。
舞時有擊鼓追斗、退讓躲避、踢腿斗腳等動作,以能把對方頭上的“包頭”摘下為勝。
喊半光是傣族古老的歌舞形式,流行于德宏地區(qū)的芒市、盈江、瑞麗等縣。
“喊半光”為德宏傣語,“喊”意為“唱”或是“歌”,“半”意為“跟著我”或“圍繞著”,“光”即“鼓”;直譯為“跟鼓唱的歌”。
跳時人數(shù)不限,動作隨意。
耶拉暉是流行于西雙版納地區(qū)的自娛性歌舞,過去只在潑水節(jié)時由男性跳,現(xiàn)已成為男女老少皆可參加的集體歌舞形式。
這種歌舞動作簡單,舞時可自由發(fā)揮;但曲調固定,只要有人即興填詞并帶頭唱,眾人即可合唱。
由于在唱句的尾聲時齊呼“耶拉輝,水一,水一。
”所以這種歌舞就叫做“耶拉暉”了。
2.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魚舞”、“蝴蝶舞”、“篾帽舞”……等。
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
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點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區(qū)、西雙版納地區(qū)及景谷、孟連、耿馬等縣都有流傳。
孔雀舞,在德宏傣語為“嘎洛永”,在西雙版納傣語為“凡糯永”。
“嘎”和“凡”都是跳或舞之意;“洛永”和“糯永”都是“孔雀”之意。
表演時,舞者頭載寶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腳鼓、镲等樂器伴奏。
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劇的表演。
各地孔雀舞的跳法都不一樣,以表演者各自不同的技藝特長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格。
獨舞最具代表性的是瑞麗縣的藝人,他們以模擬孔雀走路、飛跑、吃水、抖翅、飛翔、開屏等動作,形成豐富的舞步;瑞麗縣半職業(yè)藝人較多,如瑞板、賀費、毛相、約相、旺拉等人,他們在表演上各有創(chuàng)新,以各自的流派風格而聞名全省。
雙人孔雀舞也稱“凡南諾”,最具代表性的雙人孔雀舞流傳在景洪縣。
“南”意為“高貴的女性”,“諾”意為“雀”或“鳥”;“凡南諾”可譯為“雀公主舞”,此舞主要表現(xiàn)雌雄兩只孔雀的飛翔、相對而舞的情景。
潞西縣芒市的孔雀舞,原是表演“孔雀與魔鬼”的三人舞,后演變?yōu)楠毼?,以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華麗,開合自如,吸引著廣大觀眾。
景谷縣的孔雀舞屬歌舞劇表演,邊舞邊唱,舞蹈步伐較簡單,以走步和碎步為主,表演的是佛經(jīng)故事“召賀罕打孔雀”。
3.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雜居區(qū)流傳著幾個。
元陽縣的傣族村寨流傳的“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活動時,以鼓為伴奏,師娘在祭臺上邊唱邊舞,群眾在臺下自由舞動,動作較簡單。
石屏縣的傣族居住地有“跳龍舞”),是在祭龍樹的活動中進行。
舞時男巫手持帶環(huán)的鐵圈,女巫手持著羊皮單面鼓,由他們帶頭起舞,村民們合著節(jié)奏參與舞蹈。
時而全體圍成圈,時而二人對跳,沒有固定形式和隊形,舞者隨心所欲地變換位置,只求情緒高昂,莊重熱烈。
舞蹈動作簡單,步幅小,雙膝隨步伐做小幅度的韌性顫動,雙手上繞半圓,在左右腰側打鼓與搖環(huán)。
新平縣還有送葬時跳的“獅子舞”,跳時用嗩吶和鑼鼓伴奏;有一些套路,如圍棺而舞、棺前開路等。
該舞的表演風格和音樂與漢族、彝族差不多,有吸收漢、彝族舞蹈音樂的明顯痕跡。
有些祭祀舞蹈如過去曾流傳于德宏地區(qū)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縣的“貝馬舞”,現(xiàn)已無人再跳。
明代《百夷傳》中描述的“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于尸前,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于喪家,聚少年數(shù)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尸;婦人群聚,擊碓桿為戲,數(shù)日后而葬。
”祭祀舞蹈場面,現(xiàn)也只在新平縣的傣族居住區(qū)還可見到:在吊喪的第二天,必須請吹鼓班子為死者跳舞(即跳獅子舞);婦女結伙與男人打鬧。
說明明朝時存在的喪葬活動中的舞蹈至今仍有存在,只不過簡化了。
傣族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chǎn)生的年代也很久遠。
傣族經(jīng)歷過封建領主制社會。
傣族成年男性,平時是農(nóng)奴,戰(zhàn)時是士兵,必須學會一些舞弄刀、槍、棍、拳的技能和套路,以備用于防身和參加戰(zhàn)爭。
今天的傣族男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以此表現(xiàn)自己的勇敢與機敏。
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fā)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傣族人自己解釋,“傣”有兩種含義:一是英雄勤勞的意思;一是酷愛自由的人,含有和平的意思。
傣族也自稱為“魯傣魯喃”的,意為“傣家的兒子,水的兒子”。
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他們?yōu)I水而居,愛水、祈水,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
在傣族的神話里,造物主英叭原來就是天空中的水氣;而人則是用水伴和泥土捏塑而成;傣族的祖先誕生于水塘。
在有關“潑水節(jié)”的各種傳說中,盡管人物不同,但他們用水來制服火,用水來洗凈血污,用水來祈福等內(nèi)容是相同的。
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這是大家公認的;“水一樣的民族”是對傣族性格的又一描述。
他們禮貌溫和,外柔內(nèi)剛,智慧聰明又幽默談諧的性格像水一樣,有時似涓涓的細流,溫柔而細膩;有時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
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采的民族性格。
傣族舞蹈的動作雖大多阿娜多姿,節(jié)奏較為平緩,但外柔內(nèi)剛、充滿著內(nèi)在的力量。
既有瀟灑輕盈的“篾帽舞”,也有靈活、驕健、敏捷,且充滿陽剛之氣的象腳鼓舞、刀舞、拳舞等。
在孔雀舞的表演中,時而節(jié)奏緩慢單一,動作舒展,感情內(nèi)在含蓄,時而節(jié)奏快速多變,動作靈活跳躍,感情狂放而豪爽。
傣族舞蹈那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身體“三道彎” 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相濟、動靜配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蛇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后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
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基本動律: 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對著腳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樣
2旁邊起伏:下沉的時候出右垮,雙膝向下彎,左膝*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比出,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垮,右腳點地向左腿*,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時候上身不能前侵后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
3腳部的正步起伏:當身體下沉的時候都有個抬腿,勾回來的時候膝蓋不能向前頂(因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會很難看,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腳,每當踢起時都要迅速,動作要做的干凈,還要帶有呼吸
當腿向后踢的時候上身有點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
當起左腿的時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時候出左跨,這個動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傣族中怎么稱呼男生和女生
傣族男人為毛哆哩,女人被少哆哩,而年長的分別叫老波老篾桃。
昆明男人的稱呼:,阿白,阿黑女人的稱呼:阿詩瑪西雙版納男人的稱呼:毛哆哩 女人的稱呼:少哆哩麗江男人的稱呼:胖金哥女人的稱呼:胖金妹香格里拉男人的稱呼:扎西 女人的稱呼:卓瑪大理男人的稱呼:阿鵬女人的稱呼: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