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古代女子吹笛的句子有哪些
《梅妃傳》(宋 作者不詳)里面記載說: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贊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描寫女子吹笛的句子有哪些
沾雨青衣醉清塵蕭蕭北風起月夜舞盡離殤把酒作清歡青瓷。
落櫻紛飛花落微涼夢清幽提筆書幾行青杉依舊紫陌未央,筆觸琉璃墨染櫻飛淚染素衣,煙朧寒月時光巷陌青衫故人十里紅妝夢望采納
關(guān)于古風戰(zhàn)爭的句子
1、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木蘭詩》)4、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陳毅《梅嶺三章》)5、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李賀《雁門太守行》)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8、 醉里挑燈看劍,夢會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9、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杜牧《赤壁》)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詩經(jīng)-君子于役》)1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12、(《左傳-曹劌論戰(zhàn)》)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杜甫《石壕吏》)從軍行 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塞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 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描繪戰(zhàn)爭的古詩五十首《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從軍行》楊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隴西行陳陶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里人.涼州詞 王翰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塞下曲王昌齡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城足今古,白骨亂蓬篙.從軍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風寒, 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 一時回首月中看.前出塞九首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士境, 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 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
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 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 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 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 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 憤惋復何有
功名圖麒麟, 戰(zhàn)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 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 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 不復同苦辛
迢迢萬里馀, 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 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 倏忽數(shù)百群。
我始為奴樸, 幾時樹功勛
挽弓當挽強, 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 列(一作立)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 豈在多殺傷
驅(qū)馬天雨雪, 軍行入高山。
逕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 何時筑城還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 百里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 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 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 一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馀, 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茍得, 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斗爭, 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辭固窮
九詠寄從兄湛之塞垣(并序)兄卓犖經(jīng)奇,與予讀書羅浮,有扶風、越石之志。
以驃騎從袁督師死于邊。
邊風地角寒初斂,天歌云乍飛。
大旗危欲折,孤將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驚霜點鐵衣。
可能吹妾夢,一為達金微
邊月秦時一片月,萬古照邊州。
白動狼煙塞,寒生驛火樓。
關(guān)山和淚到,圓缺及鄉(xiāng)愁。
盈手梅花色,難將寄隴頭。
邊塵紫塞三關(guān)隔,黃塵八面通。
胡笳吹復起,漢月照還空。
雜沓仍隨馬,蕭條暗逐風。
將軍休拂拭,留點戰(zhàn)袍紅。
邊角片角吹殘夜,雄關(guān)鐵鎖開。
古城連堞響,奔馬踏霜回。
玉塞降羌淚,天山旅雁哀。
何人聞此曲,不上望鄉(xiāng)臺
邊笛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
胡兒雙淚下,漢塞一龍鳴。
沙柳愁中折,梅花夢里驚。
徘徊三五弄,腸斷憶南征。
邊雁候雁發(fā)金河,紛紛帶雪過。
陣連關(guān)月小,聲斷塞風多。
高舉愁梁稻,低飛怯網(wǎng)羅。
羽毛非敢惜,書禮奈君何
邊馬天馬應星晨,金羈虎豹茵。
驕盤春草短,叱撥桃花新。
窟凍長城雪,蹄穿大漠塵。
百戰(zhàn)交河道,功成還與人。
邊柳嘆息陽關(guān)柳,青青能幾時
春光不可度,綠鬢已成絲。
歲歲愁扳折。
依依綰別離。
故園有奇樹,日夜憶連枝。
邊草王孫去不返,馬足共車輪。
萬里連天色,終年出塞人。
幾經(jīng)金海雪,不見玉關(guān)春。
獨夜寒塘夢,相思愁白蘋。
課本
描寫山中夜景的古風句子
--------------晉代---------------------一、綠珠: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艷,善吹笛。
---《晉書》卷三十三〈石苞列傳·(子)石喬·(子)石崇〉說道善于吹笛的女子,第一個就想到綠珠了。
石崇花了明珠十斛買下了她,還為她得罪了孫秀。
最后綠珠墜樓而亡以示對石崇的貞潔。
唐代的牛僧孺《周秦行紀》還寫道綠珠:夜宿薄太后廟,見戚夫人、王嬙、太真妃、潘淑妃,各賦詩言志。
別有善笛女子,短鬟衫具帶,貌甚美,與潘氏偕來。
太后以接坐居之,令吹笛,往往亦及酒。
太后顧而謂曰:“識此否
石家綠珠也。
潘妃養(yǎng)作妹。
”太后曰:“綠珠豈能無詩乎
”綠珠相謝,做曰:“此日人非昔日人,笛聲空怨趙王倫。
紅殘鈿碎花樓下,金谷千年更不春。
”這是個古代的鬼怪故事,有些穿越情節(jié),但是可見綠珠的笛藝是世人皆知的。
二、阿妃謝仁祖妾阿妃,有國色,甚善吹笛。
謝死,阿妃誓不嫁。
郗曇時為北中郎,設權(quán)計,遂得阿妃為妾。
阿妃終身不與曇言。
---《藝文類聚》卷四十四(唐 歐陽詢)這個叫阿妃的貞潔女子也善于吹笛。
她的丈夫謝仁祖就是東晉的謝尚,當時的大官,也是著名的音樂家。
三、宋袆:《俗說》(南朝梁 沈約)里面記載:宋袆“有國色,善吹笛”。
這個宋袆?chuàng)f是綠珠的弟子,同樣是絕色佳人,同樣笛藝無雙。
四、歌妓:《晉中興書》曰:帝舅王愷嘗置酒,王遵、王敦俱往。
女妓吹笛小失聲,愷意便令黃門毆殺之,一座改容,敦神色自若。
說道石崇,那就要提一下跟他斗富的王愷。
王愷也喜歡聽歌妓吹笛子,不過如果吹得稍微不好,王愷就會把歌妓無情殺掉。
從綠珠、宋袆和王愷家中的歌妓可以看出,晉代女子吹笛是非常普遍的事情。
-------------------隋唐--------------------一、梅妃:《梅妃傳》(宋 作者不詳)里面記載說: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贊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梅妃本名江采蘋,9歲就可以作詩,容貌秀麗,唐玄宗戲稱她是“梅精”。
得寵一時。
可惜后來出了一個楊貴妃,這位梅妃娘娘受到了冷落,哀怨致死。
最近熱播的《后宮 甄嬛傳》里面甄嬛作的《驚鴻舞》就是來自這位梅妃娘娘的。
二、歌妓:《隋書 志第九》記載:雜樂有西涼鼙舞、清樂、龜茲等。
然吹笛、彈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來,皆所愛好。
至河清以后,傳習尤盛。
后主唯賞胡戎樂,耽愛無已。
南唐的韓熙載夜宴圖里面,也有一組吹笛女子的畫面--------------------宋----------------------一、李師師:《墨莊漫錄》(宋 張邦基)記載:靖康間, 李生與同輩趙元奴及筑毯吹笛袁绹、武震輩, 例藉其家, 李生流落來浙, 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 然憔悴無復向來之態(tài)矣。
這里李生就是指李師師。
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李師師和趙元奴是徽宗的兩個情人。
宋江去東京,本來打算兩位都拜見的,但是當時趙身體不適,所以只見到了李師師。
二、歌妓蘇東坡曾經(jīng)寫詩到:夜橋燈火照溪明,欲放扁舟取次行。
暫借官奴遣吹笛,明朝新月到三更。
——《贈孫莘老七絕》之四這里的官奴指的是官妓。
--------------------明----------------------一、民間風俗明代《巫山縣志》: 琵琶峰下女子,皆善笛。
女嫁時,群女子治具吹笛,唱《竹枝詞》送之。
這講的的三峽地區(qū)的一些風俗,說明當時民間普通女子吹笛子也是很常見的。
二、田貴妃田貴妃是崇禎皇帝的寵妃,大家閨秀。
據(jù)《崇禎宮詞》載:“田貴妃每當風月清美,笛奏一曲,上極賞之,嘗曰‘裂石穿云’,當非虛語。
”崇禎自己還寫過一些曲子,由田貴妃來演奏。
后人還贊曰:一自薰風絕好音,青溪只解說幽深。
古代文人墨客描寫笛子的詩歌非常多。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寫過“笛里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如此唯美的句子。
后人也有用“載酒江湖,人比黃花瘦;校碑欄檻,夢隨玉笛俱飛”這樣的詞句來紀念李清照。
綜上所述,笛子是古代運用比較 廣泛的樂器,從民間女子,到教坊歌妓,到宮廷貴婦,都有擅長吹笛的。
那些說“古代笛子是低俗之物”“古代女子吹笛不雅”之類的言論純屬無稽之談。
宋緯是西晉大臣石崇府上歌舞伎綠珠的弟子,其美貌名聞全國,而且擅長吹笛子,后來被東晉明帝司馬紹宣進宮內(nèi)。
明帝病危時,群臣紛紛進諫,請明帝離開宋緯。
在當朝賢能的人都來朝見明帝時,明帝說:你們眾人里面有誰想得到她呢
大家都閉口不言。
阮遙集那時是吏部尚書,只有他回答說:“希望皇上把她賜給臣下。
”于是明帝就把宋緯賜給他。
15、《晉書*桓伊傳》:伊都督豫州諸軍事,進號右軍將軍。
伊性謙素,雖有大功而始終不替。
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
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cè)。
素不與徽之相識。
伊于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
”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diào)》,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也。
譯:桓伊統(tǒng)領豫州一帶的軍務,進而被封為右軍統(tǒng)帥。
桓伊性情謙虛而且質(zhì)樸,雖然建樹了大功績,卻始終不固步自封。
他還擅長音樂,當時已經(jīng)達到絕妙的境界,有“江左第一”的美名。
他還藏有蔡邕所稱譽的柯亭笛,常常獨自吹奏。
正值王徽之應召去京師,所乘坐的船停在青溪畔,桓伊向來不認識王徽之。
他路過這岸邊,徽之乘坐的船上有乘客隨口喊著桓伊的小字說“這位就是桓伊王。
”于是王徽之就叫人去對桓伊說:“聽說您擅長吹笛,請為我吹奏一支曲子。
”桓伊這個時候雖然地位已經(jīng)相當顯赫了,但早就聽到了徽之的聲名,于是就下了車,坐在輕便的折椅上,專門為徽之吹奏了《三調(diào)》曲。
吹奏完畢,就上車而去,主客二人并沒有交談一句話。
16、謝安女婿國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為人,每抑制之。
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會稽王道子昏酒尤甚,惟獨(去蟲加甲)呢諂邪,于是國寶護諛之計稍行于主相之間。
而好利險課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機會之,嫌隙遂成。
帝召伊飲宴,安侍坐。
帝命伊吹笛,伊神色無迕,即吹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箏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韻合歌管,請以箏歌,并請一吹笛人。
”帝善其調(diào)達,乃敕御妓奏笛,伊又云:“御府人于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彌賞其放率乃許召之,奴即吹笛,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為君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且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
”聲節(jié)慷慨俯仰可觀。
安泣下沾襟,乃越席而就之。
捋其須曰:“使君于此不凡
”帝甚有愧色。
譯:東晉宰相謝安的女婿王國寶,專門謀私利而不檢點自己的行為,謝安憎惡他的為人,因此一直壓制著不起用他。
到了晉孝武帝司馬曜末年時,王國寶更加沉迷于酒色之中。
而會稽王司馬道子的昏庸與酗酒還要厲害,只愛聽輕佻奉承的話,于是王國寶挑撥離間的詭計得以在君主和宰相之間鉆空子。
那些唯利是圖、心術(shù)不正的家伙,因為謝安功高名聲盛極一時,就企圖定計陷害他,于是被離間而造成了君主和宰相之間相互猜疑。
有一天,孝武帝召東晉將桓伊共同飲宴,宰相謝安也陪席而坐。
孝武帝命桓伊吹奏笛子,桓伊不動聲色地馬上吹了一曲,然后放下了笛子說:“我撫箏的本領是比不上吹奏的本事,然而也還能夠按韻調(diào)配合歌聲占笛音,請允許我用撫箏來歌唱,并且請允許配個笛工。
”孝武帝贊賞他言詞的通情達理,于是下詔叫皇宮里的御妓來吹笛。
桓伊又說,皇宮里的笛工跟我肯定配合不好,我有個家奴,善于跟我配合吹奏。
孝武帝終于寬恕了他的放肆無禮,于是允許他叫來家奴。
家奴吹起了笛子,桓伊就撫箏唱起了《怨詩》:“做君王的已經(jīng)夠不容易了,而當臣子的確也最艱難。
忠君而誠實得不顯明,就有被懷疑遭災禍的危險,周公輔佐文王和武王,依《金滕》之旨意攝政平判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看他赤心輔佐王政,二叔反而散布流言蜚語。
“桓伊撫箏吟唱的聲音充滿著正氣和激憤,彈唱時前后俯抑的儀容又十分得禮。
宰相謝安被感動得淚沾衣襟,就離帝到桓伊跟前,捋著須說:“您原來有如此不凡的才華。
”孝武帝這時也感到慚愧。
17、《晉中興書》:帝舅王愷嘗置酒,王遵、王敦俱往.女妓吹笛小失聲。
愷怒,便令黃門毆殺之,一坐改改容,敦神色自若。
譯:晉武帝司馬炎的母舅王愷曾經(jīng)辦酒宴會,王遵和王敦都去赴宴。
席間女歌妓吹笛時稍微有點走了音,王愷大怒,就命令黃門侍郎將女歌妓活活打死,全座許多人臉色都變了,只有王敦的神色依然如故。
18、《居易錄》:謝鎮(zhèn)西妾阿妃,有國色,甚善吹笛。
謝亡,阿妃誓不改節(jié)。
比中郎將郗曇,以計得之,阿妃終身不與曇言。
阿妃是謝鎮(zhèn)西的愛妾,其美貌名聞全國,還擅長吹笛子。
謝鎮(zhèn)西去世后,阿妃發(fā)誓不改變自己的節(jié)操。
北中郎將郗曇用計謀得到了她,可是阿妃終身不跟郗曇說話。
19、《襄沔記》:辛居士名宣中,隴西人。
大明末,寓居襄陽縣西六里,多植松竹,棲遟其下,靜默不交塵俗,林中起一草房容膝而已。
善彈箏,與淮南胡陶,京兆駱惠度同志為友,常共讌集林下。
陶能吹笛,惠度工歌,時人謂之“三公樂”。
有介姓辛的處士名叫宣仲,是隴西人。
大明末年,他隱居在襄陽縣城西面六里的地方。
那里四面種植著許多蒼松翠竹。
辛宣仲就是游息在這里,悠閑恬靜而不與塵世交往。
他在樹林里搭起一座茅屋,那茅屋小得簡直只能容下雙膝。
他還擅長彈箏,淮南的胡陶和京兆的駱惠度因志同道和結(jié)為好友,并常常在這樹下飲宴消遣。
胡陶會吹笛子,駱惠度又善于吟唱,因此當時的人們說他們?nèi)藶椤叭珮贰薄?/p>
20、《南史*齊廢帝東昏侯本紀》:帝為潘妃起神仙、永壽、玉壽三殿,椽桷之端悉垂鈴佩,江左舊物,有古玉律數(shù)枚,悉裁以鈿笛。
齊廢帝東昏侯為潘紀大興土木,興建神仙、永壽、玉壽三座富麗的宮殿,宮殿屬于正方形椽子的末端都著鈴當,這些都是江東的舊物。
還有幾只古玉律,全部用金翠珠寶加以嵌飾。
21、《北史*薛孝通傳》:孝通深為節(jié)閔所知重。
普泰二年正月乙酉,中書舍人元羽獻酒肴,帝因與孝通等宴,兼奏弦管,命羽吹笛,帝亦親以和之。
孝通深為節(jié)閔帝賞識和重用,普泰二年正月乙酉日,中書舍人元羽呈獻上美酒佳肴,節(jié)閔帝就跟薛孝通等共同飲宴,席間還彈奏弦管樂借以助興。
節(jié)閔帝命元羽吹橫笛,自己也吹奏起笛子與之相附和。
22、《北齊書*廣寧王孝珩傳》:周武帝在云陽宴齊君臣,自彈胡琵琶,命孝珩吹笛。
辭曰:“亡國之音,不足聽也”。
固命之,舉笛裁至口,淚下嗚咽,武帝乃止。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云陽地方盛宴被滅亡的齊國的君臣們,武帝親自彈奏胡地琵琶,同時命孝珩吹奏起笛子。
孝珩辭謝說:“亡國的笛音,是不值得一聽的。
”武帝一定要孝珩吹奏,給孝珩的笛子剛放到嘴邊,孝珩就淚如雨下,嗚咽聲聲,這時武帝才準于停止。
23、《樂府雜錄*安公子》:隋焬帝游江都時,有樂工笛中吹之,其父老廢,于臥內(nèi)間之,問曰:“何得此曲子
”對曰:“宮中新翻也。
”父乃謂其子曰:“宮曰君,商曰臣,此曲宮聲往而不還,不駕東巡,必不回矣。
汝可托疾勿去也。
”隋焬帝東游江都時,有樂工用笛子吹奏起《安公子》的曲子。
笛工的父親年老無用了,在臥室里聽到這曲子,問“哪來這支曲子
”笛工回答說:“是皇宮里新翻制的。
”他父親就對他兒子說:“宮就是君,商就是臣,這個曲子屬于宮聲,往而不返,當今皇帝東巡,肯定回不了皇宮了。
你可以推托有病而不隨駕。
”24、《唐書*呂才傳》:貞觀時,祖孝孫增塤樂律,太宗詔待臣舉善音者。
侍中王王(右加圭)、魏徵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
即召才直弘文館參論樂事。
唐太宗貞觀時,祖孝孫曾得增減鑒定樂律的事。
唐太宗召來侍臣,要大家舉薦擅長樂律的能人。
侍中王王(右加圭)、魏徵極力稱贊呂才會制作“尺八”,共有十二支并排長短不齊的豎管樂器,吹起來和樂律相契合。
唐太宗就把呂才召來,直接派往弘文館參加商議音樂的事誼。
25、《禮樂志》:高宗即位,景云見河水清,張文牧采古誼《景云河清歌》,亦名《燕樂》。
有長笛、尺八、短笛皆一。
唐高宗李治即帝位時,祥云高掛,河水變清。
張文牧據(jù)此結(jié)合古義譜制了《景云河清歌》,也叫燕樂》,用長笛、尺八或短笛都可以吹奏。
26、帝好羯鼓,而寧王善吹橫笛,達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
唐玄宗李隆基最喜歡羯鼓,而寧王又擅長吹橫笛。
當時的達官大臣都非常仰慕他們,因此大家也總愛談論樂律的事。
27、《宗室傳》:讓皇帝,憲子瑀亦知音,嘗早朝過永與里,聞笛音,顧左右曰:“是太常工乎”
曰“然”。
它日識之,曰:“何故臥吹
”笛工驚謝。
皇室里都傳說讓皇帝李憲的兒子李瑀通曉音樂,曾經(jīng)在早期時路過永興里,聽到了吹奏笛子的聲音。
他問左右說:“這是太常寺的樂工吹的嗎
”左右回答說“是的”。
有一天他碰見了那個笛子的樂工,說“你為什么躺著吹笛呢
”那個太常寺的笛工聽了非常驚訝而且欽佩。
28、《張志和傳》:志和善圖山水,酒酣,或擊鼓吹笛,舐筆輒成。
張志和善于畫山水畫,每當暢飲之后,常常擊起鼓,吹橫笛,然后大筆一揮,即成一幅山水畫。
29、《崔隱甫傳》:隱甫遷洛陽令,梨園弟子胡鶵善笛,有寵,嘗負罪匿禁中。
帝以他事召隱甫,從容指曰:“就卿丐此人。
”對曰:“陛下輕臣而重樂工,請解官。
”再拜出,帝遽謝與胡X隱甫殺之,有詔貰死,不及矣。
賜隱甫百縑。
隱甫調(diào)任洛陽令時,有個梨園弟子叫胡鶵的很會吹笛,受到唐玄宗的寵信,曾經(jīng)帶罪躲在皇宮里,有一天唐玄宗因為別的事情把隱甫召進宮來,隨便地指給隱甫說:\\\\由你寬恕這個人吧\\\\隱甫回答說:\\\\陛下看輕我,而看重樂工,請免去我的官職.\\\\說好再拜謝就要退出,玄宗立刻表示歉意,并且把胡鶵交給隱甫帶去(治罪).隱甫按罪把胡鶵殺了,隨后雖有玄宗的詔書赦免胡鶵的死罪,可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后來玄玄賜與崔隱甫百匹細絹.30、《傳信記》:上嘗坐朝,以手指上下按其腹。
朝退,高力士進曰:陛下向來數(shù)以手指按其腹,豈非圣體小安耶
”上曰:“非也。
吾昨夜夢游月宮,諸仙娛以上清之樂,寥亮清越,殆非人間所聞也。
酣醉久之,合奏諸樂,以送吾歸,其曲凄楚動人,杳杳在耳。
吾回以玉笛尋之,盡得之矣,坐朝之際,慮忽遺忘,故懷玉笛,時以手指上下尋之,非不安也。
”力士再拜賀曰:“非常之事也
愿陛下下為臣一奏之”其聲寥寥然,不可名言也。
力士又再拜,且請其名。
上笑言曰:“此曲回《紫云回》”,遂載于樂章,令太??淌?。
唐宗宗上早朝時,用手指上下按著自己的腹部。
俟退朝后,高力士對皇上說:“陛下下剛才一再用手指按著腹部,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呢
”皇上說:“不是。
我昨天夜里夢游了月宮,那里的眾仙人演奏了上清宮的仙樂給我娛樂,樂聲寥亮清越,簡直不是在人間聽得到的。
我深深地被陶醉了。
后來仙人合奏起各種仙樂,送我回宮,那樂曲凄楚而動人,深沈而悠揚地繚繞在我耳旁。
我回味著再用吹奏玉笛來控求仙樂的韻律,居然全部被我吹出來了。
今天我坐朝時,擔心一下子遺忘了,因此懷里帶著玉笛,可以隨時用手指按著音韻節(jié)拍,不是身體不舒服。
”高力士再拜并祝賀說:“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請陛下為我吹奏一曲。
”(玄宗吹奏起仙樂)那笛聲音域空闊悠揚,簡直無法用言語來描述。
高力士聽完再拜,并請皇上賜以曲名,皇上笑著說這只曲名叫《紫云回》。
于是這只曲就此被列入太常寺收集的樂章,并讓太常寺把曲子刻在石碑上。
31、《集異記》:明皇與頁法善游月宮回,過潞州城,上以玉笛奏曲,后潞州奏八月望夏有天樂臨城。
唐明皇與頁法善一起去游了月宮回來,經(jīng)過潞州城,明皇曾用玉笛吹奏月宮里聽到的仙樂,后來潞州城上八月中秋之夜總有天音出現(xiàn)。
32、《太真外傳》:元宗嘗夢仙子十余輩,御卿云而下,各執(zhí)樂器懸奏之,曲度清越,真仙府之音。
有一仙人曰:“此神仙《紫云回》,今傳授陛下為正始之音。
”上喜而傳受,宿后余鄉(xiāng)猶在,且命玉笛習之,盡得其節(jié)奏也。
唐玄宗曾夢見十來個仙女駕著祥瑞的彩云飄然而下,各人手執(zhí)樂器凌空吹打彈奏,曲調(diào)清越,真是仙府的音樂。
有位仙人說:“這樂曲是神仙們演奏的《紫云回》,現(xiàn)在傳授給陛下你,作為‘正始’的音樂。
”皇上高興地接受了。
一覺夢醒,余音仍然縈繞在耳際。
天亮后就拿起玉笛試著吹奏,全能按《紫云回》的節(jié)拍吹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