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考工記》中對周代都城的形制做了怎樣的描述
文】 楚人有涉江者,自舟中墜于水,遽(jǜ)鍥(qì)其舟,曰: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解 釋】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jīng)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
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寓 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yīng)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
迷信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知變通。
地點發(fā)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yīng)靈活有變。
【出 處】 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注 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自--從。
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雕刻。
是--這兒。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嗎
惑,迷惑,糊涂。
“不亦。
。
。
。
。
。
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墜--落。
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若--如果。
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古文中形容房屋的句子或文章
希望大家能提供點信息
周代的晉國,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也稱燮父)改國號為晉,稱晉侯而來的。
晉國自唐叔虞始封到靜公被韓、趙、魏三氏所分,晉國滅亡,前后共歷三十八世,七百三十余年。
晉國在漫長的七百余年里,在哪里建都?都城有幾處?遷徒過幾次?歷來都是有爭議的。
根據(jù)歷史文獻資料,綜合不完全的考古發(fā)掘資料的研究,現(xiàn)對晉國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參考 。
(一)晉國都城“翼”、“曲沃'、“絳”,“故絳”和“新田' 晉國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為晉,孝侯居翼之都城。
在今翼城一帶)。
絳(穆侯遷絳之都城、在今曲沃縣西南二里古城遺址)。
故繹(獻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趙康晉城址)。
新田(景公遷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馬的晉國遺址)。
共五處,其原由如下: 關(guān)于“翼'。
據(jù)《史記·晉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
”顧炎武《日知錄》:唐在翼城縣西南二十里。
”韋昭國語注:“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
”《史記》:“翼晉君都邑也。
'這是見于史籍的記載。
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這個“翼'。
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帶。
關(guān)于成侯遷曲沃之“曲沃。
《史記·晉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
索隱曰:“河?xùn)|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后漢書群國志:“聞喜邑本曲沃晉地。
”綱目集覽:“聞喜本繹州曲沃縣,漢武帝改聞喜。
'都是說今聞喜一碟;是晉國故都“曲沃”所在地。
近年來,在聞喜上郭一帶發(fā)掘了一批東周時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銅器,在器型上都早于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器物。
(侯馬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遺址)。
‘這些材料都說明晉國都城“曲沃”是今日之聞喜。
關(guān)于“絳”。
《踣史》記載:穆侯居絳。
有·絳山絳水,故絳城在翼城東南,今曲沃南二里。
《元和志》為漢周勃封邑。
注舊志說:故址周九里十三步。
這些文獻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縣西南二里,山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曲沃古城遺址》。
l960年4月至6月間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對古城遺址進行了鉆探發(fā)掘。
1975年春天,又對古城的城墻進行了鉆探。
發(fā)現(xiàn)古城遺址的下面是東周文化堆積層,出土物為東周時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殘片。
古城遺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漢代文化堆積層,出土物是漢代的瓦的殘片,完整的器物有:云紋圓瓦當、五銖錢和鐵犁等。
同時發(fā)現(xiàn)古城遺址內(nèi)有內(nèi)城,呈方形,長寬各1500米:有外城,城墻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長約2000米,多為漢代文化堆積物。
將文獻記載與今天鉆探、發(fā)掘的資料對照,現(xiàn)在曲沃縣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遺址,應(yīng)是穆侯所居的“絳”。
關(guān)于“故絳”。
據(jù)《路史》:獻公城絳徒都。
顧炎武說“獻公城絳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絳州之北。
注:今太平縣南25里古城址猶存。
(見《山西通志·古跡考》)。
即今趙康古晉城遺址。
近年來,省和襄汾縣文物部門對古晉城遺址進行過多次的勘察。
在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有:內(nèi)城和外城兩座。
既有東周文化遺存,又有漢代文物出土。
歷史上稱此為“古晉城”漢代此處為臨汾縣城。
傳說遺址里有獻公的“斗雞臺”。
據(jù)以-七的材料,說明獻公九年城絳始都(亦稱故絳)應(yīng)是今日趙康的古城遺址. 關(guān)于“新田”(亦稱“絳”)。
·據(jù)《左傳》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
'韓獻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
夏四月丁丑晉遷于新田。
”于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晉國由故絳(今之趙康古晉城)遷徒到新田,仍稱“繹'。
“新田”在何處?據(jù)《水經(jīng)注》:新田“謂之絳陽,在絳澮之陽,南對絳山,西背二水。
《一統(tǒng)志》:“絳邑古城在乎陽府曲沃縣西南晉地新田也。
,,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馬汾澮交會的三角地帶,!當是文獻所指的“新田。
'三十多年來,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馬多次進行文物普查,鉆探和考古發(fā)掘,取得了重大成就。
發(fā)現(xiàn)了東周遺址,牛村古城遺址,平望古城遺址,臺神古城遺址,白店.古城遺址,馬莊古城遺址呈王古城遺址等以及-上馬東周墓葬群。
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鐘、鼎、互器等)。
在配合基本建設(shè)施工中又發(fā)觀了東周鑄銅作坊遺址。
出土了大量的鑄造青銅器的陶范和鑄銅工具等珍貴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馬秦村的東周盟誓遺址里出土了約五千余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筆書寫的文字。
經(jīng)過對文字的識別、研究,張頷先生寫出了《侯馬盟書》巨著。
在這些盟書里,有一篇盟書載有“十又一月甲寅臘乙丑……。
”經(jīng)考證所反映的時間是晉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舉行的盟誓。
晉定公時晉國的都城在“新田,,。
《侯馬盟書》的出土,雄辯地證實了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晉國的大夫趙鞅(趙筒子)主持進行盟誓的這一歷史事實。
也為“新田'在今日侯馬一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參考資料: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山西省侯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侯馬文史資料 第5輯.,1992年10月.
中國歷代朝代的都城、、
夏朝(公元前21到公元前16世紀城在陽城,今河南東。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元前11世紀)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陜西西安西。
東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陽。
東周分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東漢(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三國(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吳的都城在建業(yè),今江蘇南京。
西晉(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晉(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經(jīng)歷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公元 493年,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東魏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北齊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興,今陜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漢、周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陽。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
后遷都京師,今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guān)后,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古代,中央政府,叫什么
相對于地方而言,現(xiàn)代叫中央。
古代呢
朝廷
古高決策機構(gòu)稱中其代表是丞相。
皇帝的旨意丞同意就不用印,廢紙。
到唐代分化相權(quán),一相變多相。
直到宋再分設(shè)大學(xué)士。
明又分權(quán)設(shè)閣輔集權(quán)于皇帝,終于在清朝登峰造極設(shè)軍機集權(quán)大成,徹底的主子奴才。
夏 商 西周建立時間,都城
夏朝 (約公元前 2070至約公元前 1600年)都城:陽城,今河南登封東 后到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有好幾個都城1.南亳(河南商丘北、山東曹縣南,在山東境內(nèi)) 2.囂(鄭州西北、滎陽東北) 3.相(河南濮陽北、內(nèi)黃南) 4.邢(河北邢臺) 5.庇(山東鄆城北、梁山西南) 6.奄(山東曲阜) 7.殷(河南安陽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都城: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