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名人成就齊名的成語?
泰山北斗、并駕齊驅(qū)、齊名并價
名人描寫敘事的句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 文學家。
杜牧寫景抒情的小詩,文詞清麗生動,意境簡明爽朗。
其詩在晚唐成就 較高。
與晚唐詩人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
2、清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約在陽歷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斷魂:指心里憂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4、遙指:指向遠處。
5、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清明節(jié),傳統(tǒng)有與親友結(jié)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
可是詩中的“行 人”卻獨自在他鄉(xiāng)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凄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 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熱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
詩歌的結(jié) 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
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
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gòu)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xiāng)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shù)力量。
這種藝術(shù)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zhì)、深厚和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
詩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
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
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xiāng)”;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
“異鄉(xiāng)為異客”,不過說他鄉(xiāng)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shù)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xiāng)作客要強烈得多。
在自然經(jīng)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xiāng)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
“異鄉(xiāng)”、“異客”,正是樸質(zhì)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xiāng)者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jié)”——就很容易爆發(fā)出來,甚至一發(fā)而不可抑止。
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佳節(jié),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xiāng)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xiàn)過。
而一經(jīng)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xiàn)客中思鄉(xiāng)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直接法”。
幾乎不經(jīng)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xiàn)警句。
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
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jié)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zhuǎn)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
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xiàn)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jù)說可以避災。
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xiāng),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jié)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說,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fā)現(xiàn)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nèi)。
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xiāng)的兄弟共度佳節(jié),反倒是兄弟們佳節(jié)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
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爭插新桃換舊符。
[注釋](1)元日:陰歷正月初一。
(2)屠蘇:美酒名。
(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陽剛出的樣子。
(4)桃:桃符。
古時習俗,元旦用桃木寫神茶、郁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為能壓邪。
[譯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
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鋪面而來,好不愜意
天剛亮時,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jīng)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字叔原,號小山,著有《小山詞》。
本詞以宋朝關于鵲鳥誤傳使牛郎織女只有一天相聚時間的說法入手,先寫鵲鳥誤傳的遺憾,后寫分別的離愁別恨,指出牛郎織女雖有相會但終歸是悲劇。
冬至 邯鄲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第一句敘客中度節(jié),已植“思家”之根。
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節(jié)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jié),一切和元旦相似,這樣一個佳節(jié),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才有意思。
如今在邯鄲的客店里碰上這個佳節(jié),將怎樣過法呢
第二句,就寫他在客店里過節(jié)。
“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tài)。
“燈前”二字,既烘染環(huán)境,又點出“夜”,托出“影”。
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lián)系起來,并賦予“影”以人的感情。
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
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
這個冬至佳節(jié),由于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
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里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
“說”了些什么呢
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jīng)歷的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
宋人范希文在《對床夜語》里說:“白樂天‘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語頗直,不如王建‘家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有曲折之意。
”這議論并不確切。
二者各有獨到之處,正不必抑此揚彼。
此詩的佳處,正在于以直率而質(zhì)樸的語言,道出了一種人們常有的生活體驗,因而才更顯得感情真摯動人。
(霍松林
二十世紀初,有一位和印度的泰戈爾齊名,被西方人認可的中國文化名人是誰
“文化怪杰”辜鴻銘(1857-1928),名湯生,原籍福建同安,出生在馬來亞檳榔嶼的一個華僑世家。
13歲到西方留學,先后游學與英、德、法、意等過十有一年。
回國后長期擔任張之洞幕府的洋文案。
清末時,他曾官至外務部郎中,擢左丞。
民國初年時任北京大學教授。
在近代,辜鴻名乃是一個具有國際聲譽的文化名人。
尤其以“古怪”著稱于世。
敬之者如林語堂譽之為“怪杰”,鄙之者如胡適之稱他為“怪物”。
其語言天才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英、德、法、希臘等語的造詣就不用說了(林語堂、孫中山均推其英文為中國第一),就連幾欲失傳的拉丁語,也達出神入化之境。
就這么位在歐洲游學十數(shù)載的“洋半仙”,年近而立回到中土后卻逆西學東漸之潮,畢生不遺余力地從事中華文化輸出工作,成為中國人中獨立完整英譯儒經(jīng)的開拓者,成果斐然,極具世界效應,一九一三年還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者(這是中國人第一次享此殊榮),雖然這年度的桂冠戴在了印度詩圣泰戈爾頭上,但作為托爾斯泰、羅曼?羅蘭、毛姆等文豪眼中的“哲學家”、“東方文化代表”,辜鴻銘在西方的聲望一點也不遜色于泰氏。
當年與他同執(zhí)教于北京大學的新文化運動領導人李大釗嘗言:“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鐘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
”文化巨擘吳宓亦贊曰:“辜氏實中國文化之代表,而中國在世界惟一之宣傳員。
” 十九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里,他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
后來又翻譯了《大學》。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fā)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復強調(diào)東方文明的價值。
1909年,英文著兒《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
1915年《春秋大義》(英文版名為《中國人的精神》)出版。
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的深刻的。
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zhàn)”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王昌齡與哪倆位名人齊名時為什么
王昌齡和辛棄疾文翰這兩個人它們,因為他們兩個以及他們?nèi)齻€都是邊塞詩人,也是愛國詩人
老子是我國什么時期的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同時于他齊名的名人還有誰和誰
你說的邁克是邁克爾杰克遜嗎
如果是的話,就是麥當娜了電視上經(jīng)常說他們兩個是一個等級的,其他的藝人都不是
和列夫·托爾斯泰齊名的名人是誰
急
有一些吧?比如說羅曼羅蘭寫的名人傳,雖然他列舉的名人不是同行,但是卻在世界上都享有一定的盛譽.托爾斯泰是俄國的作家,我常常覺得他與高爾基聯(lián)系起來其實齊名的不知道你是指同是一個國籍的呢?還是在文學界的影響力
求名人描寫福州三坊七巷的詩句
清道光年間,文人劉心香以“三坊七巷”入詩:“七巷三坊記舊游,晚涼聲唱賣花柔。
”民國初,著名詩人陳衍的名句:“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使得“三坊七巷”膾炙人口。
南宋著名學者,被稱為與朱熹、張軾齊名的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在福州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舊弟兄。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
這首詩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動寫照,說明了當時讀書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讀的生動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