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描寫句子 > 描寫花的通感句子

          描寫花的通感句子

          時間:2016-08-09 03:03

          關(guān)于通感的句子有哪些

          利用通感的詩句:  1、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附錄1、《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李白)鑒賞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賞析】: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jīng)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

          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fā)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

          西漢的賈誼,因指責(zé)時政,受到權(quán)臣的讒毀,貶官長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diào)。

          “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擊,并沒使詩人忘懷國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guān)切和對朝廷的眷戀。

          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么遙遠(yuǎn),多么隔膜啊

          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

          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diào)題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當(dāng)初夏,當(dāng)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

          同時使人聯(lián)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

          由樂聲聯(lián)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

          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國懷鄉(xiāng)的悲愁情緒。

          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

          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yuǎn),太白有焉。

          ”(《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

          詩寫聽笛之感,卻并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后聞笛。

          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

          后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附錄2、石柔的《絕句》賞析  絕 句  石柔  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日飛球滿路旁。

            我比楊花更飄蕩,楊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遠(yuǎn)離故土,輾轉(zhuǎn)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輕黃==淡黃 飛球==楊樹籽  1)詩人借揚花的隨風(fēng)飄蕩,不能自主,抒發(fā)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或表詩人借殘春飄蕩的揚花,抒發(fā)自己輾轉(zhuǎn)仕途的無奈和鄉(xiāng)思。

          )(重點在旅愁、離情、意思相近即可。

          ) ?、僭娙私栉铮ň埃┦闱?,托物言志。

          借花的隨風(fēng)飄蕩,不能自主,比喻自己離別家園,往來仕途不得安寧。

          將旅愁離情融合在具體形象之中,貼切感人。

           ?、趯Ρ群嫱校骸皝頃r”與“去日”的對比,更突出了駐留時間的短暫,奔波的辛勞,楊花“一春忙”與我“更飄蕩”的對比,更加顯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顏色無輕重,但能在人們心中有輕重感。

          濃重的顏色會使人感到沉重。

          而楊花的黃色淡到若有若無時,便使人感到“輕飄飄”的感覺。

          詩人運用通感的手法,用觸覺來描寫視覺感受,突出楊花隨風(fēng)飄蕩不能自主的無奈。

          或答:此處的“黃”借代楊花。

          楊花隨春風(fēng)飄蕩 ,給人一種輕飄飄的感覺。

          一個“輕”字便可體現(xiàn)出這樣的一種感覺。

            [今譯]我比那隨風(fēng)輕揚的楊花更飄忽不定,楊花的絕飛離散,僅僅忙一個春天。

            [賞析]  “楊花”,楊樹籽,表面具毛,狀同柳絮,古人常以楊稱柳,楊、柳通用,如司空圖《暮春對柳》:“縈愁惹恨奈楊花,閉戶垂簾亦滿家。

          ”在古典詩詞中,則用以表達某種愁緒,如北魏胡太后《楊白花》的“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蘇軾《水龍吟·和章質(zhì)夫楊花韻》的“似花還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路旁,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詩人不僅把自己轉(zhuǎn)徙流離的生涯和“飄蕩”的楊花比,而且超出傳統(tǒng)手法的窠臼,要同楊花比出個程度,在結(jié)構(gòu)上遞進一層,使其郁積于心的客愁鄉(xiāng)情通過著力反襯,顯得格外深切動人,從而取得從正面說難以獲得的抒情效果。

          第二句,用點即點的手法收束全詩,至于何以要說“楊花只是一春忙”,這以后還有什么話未說,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間,由人猜想。

          什么是通感的修辭手法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形語言使感覺轉(zhuǎn)移,將人的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shù)效果。

          比如:欣賞建筑的重復(fù)與變化的樣式會聯(lián)想到音樂的重復(fù)與變化的節(jié)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lián)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lián)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拓展資料: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或應(yīng)用文的寫作的語言表達方法的集合。

          修辭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通過修飾、調(diào)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

          其中大類修辭手法包括:比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分為擬人、擬物),避復(fù),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fù)疊,頂真(又名頂針、聯(lián)珠),對比,對偶(對仗、隊仗、排偶),翻新,反復(fù),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并提、合敘、合說);復(fù)迭錯綜,復(fù)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huán),回文,降用,借代,設(shè)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xiàn),雙關(guān),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zhuǎn)文。

          共計63種。

          《剛?cè)氤踔械纳睢纷魑?00字

          初一的感覺 似水流年,今天的我們已不再是在草地里玩過家家的小朋友;今天的我們已不再是大聲朗讀“床前明月光”的小學(xué)生;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告別童年,走向青春。

          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我們來到了人大附中,走進了初一生活。

          開學(xué)已經(jīng)一個月了,對新的環(huán)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面對初一生活也有許多感受。

          上初一了,第一個感覺是新鮮。

          校園是那樣干凈整潔、綠樹成蔭;老師講課是那樣富有活力、引人入勝;同學(xué)們相處是那樣融洽、愉快;現(xiàn)代化的圖書館、電教中心、網(wǎng)絡(luò)中心以及實驗室又讓我流連忘返。

          這一切與小學(xué)都有著很大差異,是我感到無比新鮮、有趣。

          上初一了,第二個感覺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向往。

          開學(xué)典禮上,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把美好的心愿系在氣球上,放飛到藍(lán)天。

          大家的愿望各色各樣,有的希望做個音樂家,把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推向世界;有的希望做個記者,讓全人類都為中國今天的飛速發(fā)展而驚嘆;有的希望做個文學(xué)家,讓人們聽到社會角落里的弱小聲音……理想要通過行動才能實現(xiàn),初中這三年,我們會給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朝目標(biāo)一步步邁進。

          上初一了,再有的感覺便使緊張。

          在中學(xué),尤其是優(yōu)秀的中學(xué),學(xué)習(xí)的競爭相當(dāng)激烈,從而也會有一定的壓力。

          稍不留神成績就會拉在隊伍后面,所以絲毫不能放松,要時時都處在學(xué)習(xí)狀態(tài)。

          我們必須要適應(yīng)這種緊張的學(xué)習(xí)氣氛才能在三年的學(xué)習(xí)中取得成績。

          上初一了,既激動又期待還緊張。

          但無論如何,從一點一滴做起,融入到新生活中,讓我們以昂揚的心態(tài)面對初一生活。

          告別朝夕相處的六年小學(xué),你們——天之驕子懷著激動和新奇的心情,邁進了僑中這座知識的殿堂,開始了緊張而又有序的初中三年的學(xué)習(xí)生活。

          走在人生的第一個路口,你是什么感覺

          是憧憬,快樂;還是茫然,失落

          有這樣一則故事: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睜開眼睛,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須要跑得更快,否則,我就會被獅子吃掉。

          而在同一時刻,獅子從睡夢中醒來,首先閃現(xiàn)在腦海的一個念頭是,我必須跑得再快一些以追上更多的羚羊,要不然我就會被餓死。

          于是,幾乎是同時,羚羊和獅子一躍而起,迎著朝陽奔去。

          生活就是這樣,不論你是羚羊還是獅子,每當(dāng)太陽升起的時候,就要毫不遲疑地向前奔跑。

          每當(dāng)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都應(yīng)該想一想我今天做出怎樣最大的努力。

          其實,生活的快樂,不就是尋找、創(chuàng)造和付出嗎

          一位哲人說過,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是啊,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也都是特別的。

          只要用心留意每一天,你將發(fā)現(xiàn)處處有奇跡。

          至此,你可能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不要讓昨天占用今天太多的時間,五彩的夢想不可以掛在明天的風(fēng)箏上,要把握好每一個今天。

          進入中學(xué),你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為此,你準(zhǔn)備好了嗎

          比如,怎樣與陌生的老師、同學(xué)相處,怎樣調(diào)整好學(xué)習(xí)方法,如何把加重的課程學(xué)到最好,如何排解來自老師、家長乃至自身的學(xué)習(xí)壓力,……諸如此類,都需要現(xiàn)在的你去認(rèn)真思考。

          笛卡爾說過,我思故我在。

          我說,成功只光顧有準(zhǔn)備會思考的人。

          初中不是小學(xué)的簡單的繼續(xù),學(xué)習(xí)內(nèi)容,知識難度,都更上一層。

          抽象的邏輯思維不象小學(xué)那樣簡單的記憶,這需要我們思考理解和掌握。

          初中是行駛中的轉(zhuǎn)折和爬坡,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當(dāng)迅速行駛的汽車在轉(zhuǎn)彎或上坡時,缺少心理準(zhǔn)備的乘客很容易站不穩(wěn)而摔倒,同樣在初中新生活開始的時候,如果我們?nèi)狈π睦頊?zhǔn)備不能及時調(diào)整就會出現(xiàn)不適應(yīng)。

          朱自清春里的通感句子有哪些

          1、《里面使用通感修辭的只有一句,奉上:  朱自清 》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2、必要補充,使用通感修辭的其他例子:  朱自清 《荷塘月色》 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

          求:賞析荷塘月色的語言特點

          一、荷塘月下的美 課文是一篇寫景散文一點題就可以看出來。

          文章既寫荷塘又寫月色,荷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這樣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突出優(yōu)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

          文章第4、5、6段緊扣標(biāo)題,集中描寫荷塘與月色。

          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4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密密層層的荷葉推出各色各樣零星點綴著的荷花,這是實寫,寫荷塘中的靜態(tài)。

          這時候微風(fēng)來了,風(fēng)帶來了動,于是淡淡的荷香沁入了人的心脾,葉子與花也出現(xiàn)了閃電般的顫動,顫動以后荷塘則出現(xiàn)了短暫的變化。

          第5段寫荷塘上的月色。

          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像籠著輕紗的夢似的葉子和花,淡淡的云,小睡的風(fēng)情,樹影和月影,處處顯示著幽雅寧靜,而這幽雅寧靜的感受,只能在月夜獨處荷塘的環(huán)境中才能擁有。

          在這里,荷塘與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荷塘之美還要有周圍環(huán)境的襯托,所以第6段接下來寫荷塘四周的景色。

          各種各樣的樹,樹間漏下的月光,隱隱約約的遠(yuǎn)山,無精打采的一兩點路燈光,似乎使作者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dāng)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后,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三段寫荷塘,寫塘中的月色,寫月下荷塘的周圍景致,營造出一種朦朧、幽美的意境,讓作者產(chǎn)生美的感受,也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

          二、美景中蘊含的情思 課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

          文章雖然在主體部分集中筆墨寫景,但這些景都是為抒發(fā)感情服務(wù)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fā)情懷。

          文章因情而起,是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引出去荷塘,賞塘中美景,進而引出江南采蓮的舊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

          從情到景,復(fù)又歸情,是記游,又是抒情,這樣的結(jié)構(gòu)安排恰到好處地服務(wù)于寫景的需要和表情的需要。

          在這里,作者的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回歸現(xiàn)實,時間不長,但感情卻經(jīng)歷了復(fù)雜的變化。

          對于文章所體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認(rèn)為表現(xiàn)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rèn)為表現(xiàn)了閑適的心情,有的認(rèn)為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rèn)為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則認(rèn)為是作者形象的自塑。

          過去多家評論認(rèn)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復(fù)雜的,文中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求得片刻寧靜的淡淡的喜悅。

          為什么這樣說呢

          說有憂愁,因為全文處處籠罩著低調(diào)的情緒。

          文章開篇即寫“心里頗不寧靜”,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調(diào),接著寫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朧的,樹影是參差、斑駁的,樹色是陰陰的,遠(yuǎn)山是隱隱約約的,而蟬聲與蛙聲雖然熱鬧,但卻與“我”無緣;接著又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惦起江南,感慨頗多。

          如此等等,無不讓人感覺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憂愁。

          說有喜悅,也是從文章本身出發(fā)的。

          作者去荷塘是欣然前往的,因為預(yù)想月光下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往日陰森森的小路,“今晚卻很好”,而且覺得在這樣的天地里,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作者更是心系美景,怡然自得之情頓生,這美景與其說是自然美景,毋寧說是作者心靈中的美景,于是憶起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jié)”“風(fēng)流的季節(jié)”。

          以上種種,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短暫時間內(nèi)所得自由而帶來的喜悅也是貫穿于全文之中的。

          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說本文只是記述了一個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緒,描繪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

          不寧靜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時時都可能出現(xiàn)。

          有了這樣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個清靜的所在,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尋找一個人所能得到的一時的自由空間。

          在這樣的時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們憂,也可能讓我們喜,我們也會由此而想到久遠(yuǎn),想到其他人事。

          這樣看來,朱自清只不過是寫出了一個普通人一種極為平常的思想情緒而已,只不過我們普通人沒有他這樣的妙筆,寫不出像他這樣能夠感染人的心靈、引起人共鳴的傳世作品而已。

          對于本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結(jié)合課后練習(xí)第一題,讓學(xué)生從文章本身出發(fā),對這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不求統(tǒng)一的答案,只要能把自己的理解表述清楚,說出一定的道理即可。

          三、語言的巧妙運用 本文成功地描寫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寫中寄托著自己的真情實感,這種成功,也得益于他對語言的巧妙運用。

          文章多處使用比喻、通感、疊字等,使得全文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

          比如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寫靜態(tài)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繪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的晶瑩剔透,綠葉襯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纖塵不染的美質(zhì)。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語言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通感就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憑借人們各種感覺間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語言把某一感觀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觀上,使“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lǐng)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

          例如:“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本來是屬于嗅覺的,作者卻將它轉(zhuǎn)化成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令人聯(lián)想到若有若無、輕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zhuǎn)移伴隨著想像的跳躍。

          此外,疊字的運用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氣舒展,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

          如“蓊蓊郁郁”“遠(yuǎn)遠(yuǎn)近近”“高高低低”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隱隱約約”的遠(yuǎn)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葉子、“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密密地”挨、“靜靜地”瀉、“重重”圍住等等,比比皆是,獨具匠心。

          ●解題指導(dǎo) 一、這道題主要是引導(dǎo)學(xué)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diào)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培養(yǎng)分析理解能力,有理有據(jù)地認(rèn)識文本中的自我。

          題目中提供的兩種看法供參考,學(xué)生也可以有別的看法。

          但不管持哪種看法,都要從文本出發(fā)做點分析,說出一定的道理。

          教師可參照課文分析做一些說明。

          下邊是提供寫作本文的一些背景材料: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華大學(xué)教書,文中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

          當(dāng)時正值革命失敗,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

          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

          ”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

          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現(xiàn)實,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

          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

          像一葉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 二、這道題主要是引導(dǎo)學(xué)生理解文中的比喻,能夠辨認(rèn)、說明,并做點具體分析。

          注意,本題將通感也作為比喻的一種,其實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和一般的比喻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老師可結(jié)合課文說明,適當(dāng)給學(xué)生做些講解,幫助他們理解這種修辭現(xiàn)象。

          本體 喻體 完整句子 相似點 葉子 亭亭的舞女的裙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圓形,舒展,形態(tài)相似 白花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 層層的葉子中間……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晶瑩剔透,忽隱忽現(xiàn),纖塵不染 清香 渺茫的歌聲 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yuǎn)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若有若無,輕淡縹緲 月光 流水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月光照下來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籠著輕紗的夢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朦朧,恬靜,柔美 光與影 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悠揚,溫馨,和諧 樹色 一團煙霧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迷茫,朦朧 燈光 渴睡人的眼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沒有精神 1.比喻恰當(dāng)。

          因為人的各種感官是相互聯(lián)系的,感覺之間本來就是互通的。

          這里先是將花香比成遠(yuǎn)處渺渺茫茫的歌聲,二者都具有縹緲、不確定、若有若無的特點;后又用名曲優(yōu)美、和諧的旋律比喻光與影的和諧,不僅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而且給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

          2.對比喻的看法,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因不同的設(shè)喻而有不同的理解,不求統(tǒng)一答案,可讓學(xué)生自由地交流看法。

          三、這道題主要是讓學(xué)生結(jié)合上下文,揣摩作者用詞的巧妙,其中一些是疊詞的運用,一些是修飾詞語的巧妙運用,一些是動詞的恰當(dāng)使用。

          1.括號中的詞語不帶文采,只是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狀態(tài)。

          重疊詞的使用不僅繪出了事物的狀態(tài),而且使語氣舒緩,能產(chǎn)生音韻和諧的美感。

          2.“點綴”有裝飾的意義在內(nèi),好像是有意為之,“開”則是客觀的描述;“裊娜”“羞澀”本來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態(tài)、神情的,這里用來寫荷花,繪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像,而“已經(jīng)盛開”“含苞欲放”只是客觀的陳述,感情色彩不強烈。

          3.“瀉”有傾瀉意,與“靜靜地”配合在一起,準(zhǔn)確地寫出了月光有形而無聲的特點,顯示了月光的幽靜之美。

          “照”字太直白,缺少蘊含。

          4.“浮”顯示出霧的輕飄狀態(tài),是輕而緩地出來;“升”字太硬,無法突出霧的輕和柔。

          5.“遠(yuǎn)遠(yuǎn)近近,高高低低”,疊詞的使用,造成音節(jié)上的重復(fù),更突出了樹多而密的特點。

          “遠(yuǎn)近高低”雖然也寫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沒有疊音詞給讀者的感覺那么強烈。

          四、這是背誦題,主要是引導(dǎo)學(xué)生養(yǎng)成積累語言的習(xí)慣,能夠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名言名句、優(yōu)美的語段,豐富自己的語言庫存,為語言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教學(xué)建議 一、本文語言優(yōu)美,音律和諧,特別適合朗讀。

          可以在反復(fù)朗讀的基礎(chǔ)上,要求學(xué)生整體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圍繞文中的“我”了解作者感情的變化,教師再適當(dāng)補充一些背景材料,讓學(xué)生結(jié)合文本以及有關(guān)材料理解作者其人。

          學(xué)生可各抒己見,不求統(tǒng)一答案。

          當(dāng)然,老師可以有傾向性指導(dǎo),可結(jié)合課文說明,適當(dāng)引導(dǎo)學(xué)生體會文中處處流露出的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

          三、本文語言優(yōu)美、生動,恰到好處地配合了寫景的需要。

          如準(zhǔn)確的煉詞,恰當(dāng)?shù)男揎椪Z,疊詞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等。

          可以結(jié)合課后練習(xí)適當(dāng)講解,讓學(xué)生獨立完成。

          也可以讓學(xué)生反復(fù)朗讀,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選擇自己認(rèn)為好的語言,說說好在哪里,然后積累相應(yīng)的語句。

          ●有關(guān)資料 一、關(guān)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

          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

          1916年中學(xué)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xué)預(yù)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xué)系。

          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xué)任教。

          上大學(xué)時,朱自清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dāng)時的詩壇。

          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xué)教授,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xué)。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詩人、散文家、學(xué)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稱他“表現(xiàn)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采蓮賦》參考譯文(羅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

          鹢首船頭來回轉(zhuǎn),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

          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xì)腰。

          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

          春末夏初好季節(jié)啊,葉兒正嫩花兒才開。

          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

          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三、智者的孤獨——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封先勇) 《荷塘月色》(以下簡稱《荷》文)是朱自清教授于1927年7月在清華大學(xué)清華園寫的一篇情景交融的著名散文。

          它誕生到現(xiàn)在已七十年了,其魅力卻歷久不衰,見仁見智的分析鑒賞文章也層見疊出。

          對《荷》文,筆者中學(xué)讀過,大學(xué)讀過,工作后多次講授過,閑來無事還品玩過。

          對品評《荷》文的文章,每每看見均激動不已。

          但激動以后卻發(fā)現(xiàn),對關(guān)涉全文痛癢的幾處,論者多輕描淡寫,“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即或論及,也語焉不詳,大而化之,而對文后“1927年7月”這一時間概念卻深挖細(xì)掘,極盡想像,附會到政治層面上去。

          朱先生有沒有對蔣介石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不滿

          作為身處非常時期的正直的知識分子,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否僅此而已呢

          我看未必! 摩挲玩味全文,我以為《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于蕓蕓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chǎn)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

          支持我的觀點的有兩處:一處是《荷》文開頭和結(jié)尾處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大段引用。

          而這兩處,恰恰被多數(shù)論者忽略。

          (一)關(guān)于對“妻”的敘寫 《荷》文對“妻”的敘寫有兩處:開頭因“心里頗不寧靜”,“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而“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結(jié)尾處“我”受用完無邊的荷香月色,精神跨躍時空局限,暢游于古詩熱鬧風(fēng)流而又幽美的意境中,最后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這前呼后應(yīng)的兩筆,難道作者僅僅是為了串結(jié)文章,使文章圓滿

          問題并不那么簡單。

          朱先生寫文章是很注重結(jié)撰藝術(shù)的,朱先生撰文也很吝惜筆墨,他不會在短短的一千余字的散文結(jié)構(gòu)中構(gòu)思安排“妻”這一人物而沒有深意! 我讀《荷》文中的“妻”,每次均自然而然會聯(lián)想到歐陽修《秋聲賦》里的“童子”。

          在《秋聲賦》里,歐陽文忠公對秋聲發(fā)了一通高論,寓慨甚深。

          但結(jié)果呢,“童子莫對,垂頭而睡。

          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真是“知音世所稀”啊!人最怕的是寂寞,是渴望宣泄的時候沒有人共鳴。

          寂寞的極致是連最知心的人也不理解自己。

          智者的孤獨是一種曲高和寡的孤獨。

          “童子”對歐陽修的外形是熟悉的,但對歐陽修的遭際和因一貶再貶而產(chǎn)生的滿懷的傷秋情緒卻感到枯燥乏味。

          我們可以想像,當(dāng)歐陽修落筆“童子莫對,垂頭而睡”的時候,那心中深沉的孤獨只有當(dāng)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到! 同樣,《荷》文中的“妻”(朱先生實際生活中的妻是陳竹隱女士,但《荷》文中的妻顯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的妻的含義,她只是一個用以在文章中表情達意的符號,一個意象而已。

          )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也形同路人——“我”“心里頗不寧靜”,“妻”一概不知,“迷迷糊糊哼著眠歌”;“我”出門走向荷塘,一路感慨,“妻”大約已漸入夢境了;“我”在荷塘邊對良辰美景,激賞美妙荷塘和無邊月色,“妻”大約早已暢游夢鄉(xiāng)了;而“我”被蛙聲蟬聲帶入現(xiàn)實,轉(zhuǎn)而自由的思想沉醉于《采蓮賦》和《西洲曲》描寫的美妙、風(fēng)流熱鬧的境界里時,“妻”更不知道了;當(dāng)“我”經(jīng)歷了感情的波波浪浪,推門返家時,“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這里,雖然筆者對“妻”睡覺的過程作了大膽推測,但細(xì)細(xì)一想這個推測是站得住腳的,因為由“迷迷糊糊”到“睡熟好久”必然有個時間衍進過程。

          文中,“我”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對“妻”不能與“我”同甘共苦的不滿,(“苦”即是“不寧靜”,“甘”則是面對荷塘月色美景的陶醉和對古詩文里風(fēng)流熱鬧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但字里行間對“妻”的責(zé)備和不滿我們會處處感受到:“我”在“不寧靜”,“妻”卻“迷迷糊糊”,此其一;其二,“我悄悄披了大衫”出門后,“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獨處,這“獨”字和“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的“且”字,表達了作者對孤獨寂寞的多少無可奈何的感慨啊!其三,“我”獨賞荷塘月色以后,表達了對獨處的無奈和對熱鬧風(fēng)流的強烈渴求——“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fēng)流的季節(jié)”。

          而這熱鬧風(fēng)流,“妻”本是可以給“我”的,她卻獨自享受睡眠!其四,結(jié)尾處一句“妻已睡熟好久了”,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含有萬千感慨,情味邈長。

          這絕不是如有些論者所說的寫妻是為了烘托靜謐的夜景,作者也絕不是對“妻”醞釀的靜謐夜景報以欣賞的口吻,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似的責(zé)備! 總之,《荷》文寫“妻”雖只有兩筆,但因處全文機扃,所以絕非閑筆。

          看似兩處寫“妻”,實則處處有“妻”。

          只寫兩筆,一可省卻許多筆墨,見出朱先生“惜墨如金”的功夫;二可表現(xiàn)作者獨運的構(gòu)思匠心。

          真可謂“寥寥兩筆,關(guān)涉全篇”啊! (二)關(guān)于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 關(guān)于朱先生引用《采蓮賦》和《西洲曲》的目的,歷來論者看法不同。

          江澤純在《荷塘寄苦情》中說:“這種含蓄的描寫,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蓮自況,和自覺懷才不遇而向往那熟悉的故鄉(xiāng)了。

          ”吳周文《讀〈荷塘月色〉》認(rèn)為“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條路’……詩人幻想著黑暗的天空能夠自行的煙消云散,希望江南時期那種以文會友、呼朋引伴的斗爭生活能夠重新回到現(xiàn)實中來。

          ”;還有人以為作者借花草美人表達了他對南方革命戰(zhàn)友和革命形勢的關(guān)心……這些都未能切中肯綮,有戴政治有色眼鏡觀照文章的嫌疑。

          要真正弄懂《采蓮賦》和《西洲曲》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就得弄懂以下問題:《采蓮賦》和《西洲曲》究竟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

          它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共鳴

          引用這兩處古詩文究竟表達了作者當(dāng)時什么樣的心境

          《采蓮賦》是梁朝皇帝蕭繹撰制的,屬宮體文學(xué)范疇,內(nèi)容是寫一群美麗綽約的少女在風(fēng)和日麗的暮春季節(jié)蕩舟采蓮的嬉戲,以及由眼前美景引起的對心上人的思念。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的名篇,全詩寫一個女子對所愛之人的深長的思念,朱先生所引四句是寫這個女子盼郎不至,“出門采紅蓮”,由“過人頭”的蓮花和如水的蓮子觸景生情,由“蓮子”的諧音“憐子”勾起了對情郎的思戀,《采蓮賦》寫的內(nèi)容“熱鬧風(fēng)流”,洋溢著青春氣息,《西洲曲》則寫的單相思,寫一個美麗女子外表含蓄而內(nèi)心濃烈如火的思戀。

          ——由此可見,《采蓮賦》和《西洲曲》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贊美愛情、歌頌青春,它和關(guān)心南方革命戰(zhàn)友和革命形勢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它和以蓮自況和思念故鄉(xiāng)也關(guān)系不大。

          作者在銜接處說“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其實這“忽然”并不忽然,由眼前荷塘想起詩歌里的采蓮,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朱先生面對現(xiàn)實世界是孤獨寂寥的,正因為孤獨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國里幻化出一個熱鬧風(fēng)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來與之對抗,并滿足自己的向往。

          只不過這種滿足是暫時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無福消受”的。

          這里雖有“過人頭”的蓮花,卻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無情”啊!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呢

          有的是“什么聲息也沒有”。

          所以我認(rèn)為,對《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是朱先生在孤獨、冷清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一次快樂的精神暢游,它反映了朱先生對青春快樂、自由美好的憧憬,是對麻木不仁、對“我”一切心理活動全然不知全然不曉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態(tài)度的否定。

          再回過頭來,一般人認(rèn)為“心里頗不寧靜”是全文文眼,這似乎是沒錯的。

          但如果硬要說“不寧靜”是因為朱先生對國民黨背叛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不滿,那就有點“以己之心,揣他人之腹”了。

          實際上朱先生在當(dāng)時是奉行“暫時超然的好”的生活態(tài)度的,他很少關(guān)心共產(chǎn)黨國民黨,只是一個鉆故紙堆的教授。

          他的“不寧靜”實際上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具有高潔品格的孤獨的智者的“不寧靜”,是一個渴望青春活力、美好快樂的孤獨的智者的不寧靜。

          這才是還原了的真實的朱自清,而不是被人為拔高了的朱自清。

          (選自《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

          有刪節(jié)) 四、孤獨知為何生——關(guān)于《荷塘月色》主題“再思考”的思考(張福霞)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問世已逾七十年,作為白話美文的經(jīng)典之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類語文教科書所選用,其藝術(shù)魅力可謂歷久而不衰。

          然而,關(guān)于此篇千余字散文(以下簡稱《荷》文)的爭論,也同樣歷久而未衰。

          朱先生的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竟使鑒賞者、評論家“不寧靜”了幾十年。

          大家以種種“獨家”視角,“科學(xué)”方法,深挖窮究那“不寧靜”中的內(nèi)涵,試圖由此曉明《荷》文的主題。

          近讀《名作欣賞》,又見到關(guān)于《荷》文主題的一種新說法:《荷》文“表達的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似的智者的孤獨情緒,是因自己高出蕓蕓眾生而不被人理解產(chǎn)生的知音難覓的喟嘆和哀愁,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青春活力的憧憬”。

          (封先勇《智者的孤獨——對〈荷塘月色〉主題的再思考》,載于《名作欣賞》1998年第2期。

          以下簡稱封文。

          )《荷》文流露出的孤獨情緒是顯而易見、毋庸置疑的,這里引起筆者注意并思考的關(guān)鍵問題是:孤獨緣何而生

          在封文看來,朱先生孤獨情緒的產(chǎn)生“是因自己高出蕓蕓眾生”而“曲高和寡”。

          其依據(jù)有兩處:一處是對“妻”的敘寫;一處是對古詩文的引用。

          封文認(rèn)為,朱先生在《荷》文開頭結(jié)尾處安排“妻”這一人物是大有“深意”的。

          文中的“妻”對“我”那天晚上的心理起伏和行為舉止“形同路人”,“我”苦悶不寧,獨自漫步荷塘,“妻”卻全然不曉,“獨自享受睡眠”。

          因而“我”雖沒有直接表達對“妻”的不滿,但“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不滿和責(zé)備”。

          一一開列出來,共四處。

          為使自己論證更具說服力,封文還把“妻”這一人物,一廂情愿地抽象為“表情達意的符號”,使其“超越了實際生活中妻的含義”。

          這樣,既不開罪陳竹隱女士(筆者注:封文將“妻”注為陳竹隱女士,有誤。

          《荷》文中的“妻”是指朱先生原配夫人武鐘謙。

          武1929年病逝,1932年朱才與陳結(jié)婚,而《荷》文作于1927年),又使“妻”具有了典型意義而代表“眾生”。

          關(guān)于《采蓮賦》和《西洲曲》的引用,封文認(rèn)為,除去具有一般鑒賞者認(rèn)可的意義(贊美青春,向往快樂)外,還反映了朱先生對“麻木不仁”、與自己完全隔膜的“妻”的生活態(tài)度的“否定”。

          概言之,封文的論證邏輯為:我滿腹苦悶,妻卻不能理解,我便“孤獨寂寞到了極致”,對妻會有所怨責(zé),并進而對其生活態(tài)度給予否定;妻不理解,便證明我之心曲高于“眾生”,我之孤獨便是“智者的孤獨”。

          ——似是有“理”有“據(jù)”,因果圓通。

          然而,恐怕也只能是主觀上的自圓而已。

          接受美學(xué)認(rèn)為,文學(xué)鑒賞是讀者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鑒賞過程必須以審美客體(即原作,輔之以作者、背景資料)為基礎(chǔ)。

          而封文論證中,在問題的兩個關(guān)鍵方面,客觀上難以立論,從而導(dǎo)致主觀審美判斷失當(dāng)。

          首先,“我”對“妻”的態(tài)度。

          在品讀《荷》文時,我們很難感受出如封文所云“處處存在”的“不滿和責(zé)備”。

          原文對“妻”的敘寫只兩處,一處在開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晚上乘涼忽然想起荷塘,待夜深人靜后,“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

          另一處在結(jié)尾:“我”受用完荷香月色,又憶起江南采蓮趣事,沉思中返回家,“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筆者認(rèn)為,作者在首尾兩處寫到“妻”,除去結(jié)構(gòu)上的前后呼應(yīng)外,確有感情表達上的作用。

          結(jié)合全文,這兩處描寫讓人感到,“我”,苦悶之深而又孤寂至極,連朝夕相處的妻子也難于理解自己。

          開首一次意在表現(xiàn)、交待這種情緒基調(diào),結(jié)尾處意在強化、延展這種內(nèi)心深處不可解脫的寂寥。

          總之,“妻”這一生活中最親近的人,將朱先生的孤獨無奈渲染到了“極致”,正如封文所說,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含“萬千感慨”。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