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關(guān)和的句子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xué)而第一》)(譯文:有子說:“禮的應(yīng)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述而第七》)(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4、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論語中描寫孔子的句子?
學(xué)而第一 :“學(xué)而時,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不慍,不亦君子乎
”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 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里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者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公冶長第五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
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雍也第六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
子曰:“與之釜。
”請益。
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
無為小人儒
”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子曰:“君子博學(xué)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
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
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泰伯第八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 子罕第九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鄉(xiāng)黨第十 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必表而出之。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后進於禮樂,君子也。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 子張問善人之道。
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
色莊者乎
” 子路、曾、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居則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
赤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后。
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訓(xùn);言不訓(xùn),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無所而已矣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憲問第十四 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 子路問“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 衛(wèi)靈公第十五 在陳絕糧。
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
” 子曰∶“直哉史魚
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哈不憂貧。
”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 李氏第十六 李氏將伐顓臾。
冉有李路見於孔子曰∶“李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nèi),吾恐李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
嘗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xué)詩乎
』對曰∶『未也。
』『不學(xué)詩,無以言
』鯉退而學(xué)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
曰∶『學(xué)禮乎
』對曰∶『未也。
』『不學(xué)禮,無以立
』鯉退而學(xué)禮。
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
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 陽貨第十七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 佛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然,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
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涅而不緇。
吾豈匏瓜也哉
焉能而不食
”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既沒,新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懷。
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曰∶“賜也亦有惡乎
”“惡徼以為知者,惡不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 衛(wèi)子第十八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禮不勤,五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士無義。
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
無求備於一人。
” 子張第十九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
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 子夏聞之曰:“噫
言游過矣
君子之道,孰先傳焉
孰后倦焉
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
君子之道,焉可誣也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
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綏之期來,動之斯和。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 堯曰第二十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論語中有關(guān)“和”的句子有哪些
①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學(xué)而不厭 敏而好學(xué)(用于學(xué)習態(tài)度)②學(xué)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用于學(xué)習方法)③人不知而不慍,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ㄓ糜谒枷胄摒B(yǎng))1.〔子曰:“學(xué)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譯:孔子說:”學(xué)了并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xué)問),不也很快樂嗎?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么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孔子說:”溫習學(xué)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做教師了.” 5.〔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 〕譯:孔子說:”只學(xué)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xué)習就會在學(xué)業(yè)上陷入困境.”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譯:子貢問孔子說:“ 孔文字(死后)憑什么被稱作’文’呢?”7.〔子曰:“敏而 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譯:孔子說:“聰明而且 學(xué)習,不認為向地位比自己低、學(xué)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可恥,因此被稱作‘文’。
”8.〔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譯:孔子說:“暗暗地記住它,學(xué)習而不知滿足,教導(dǎo)別人而不知疲倦,對于我有哪一樣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師;10.〔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譯:選取他們的 的東西加以學(xué)習、采納,他們(身上)不 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論語》中關(guān)于謙虛的句子
1、子曰:“學(xué)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
” 4、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xué)則殆(dài)。
”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求高手指點,有關(guān)學(xué)習他人長處的古詩句,不要《論語》中的句子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zhuǎn)益多師是汝師。
(杜甫)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蘇軾) 古人學(xué)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陸游 )
形容論語的句子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