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時光飛舞讀后感
聽時光飛舞讀書筆記【篇一: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讀書筆記——額爾古納河右岸作者介紹:遲子建女,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六屆全委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一級作家。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云層的晴朗》;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向著白夜旅行》《逝川》《白銀那》《朋友們來看雪吧》《清水洗塵》《霧月牛欄》《當代作家選集叢書-遲子建卷》《踏著月光的行板》,以及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聽時光飛舞》《我的世界下雪了》《遲子建隨筆自選集》等。
出版有《遲子建文集》四卷和《遲子建作品精華》三卷。
曾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
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2008年本書與《秦腔》《暗算》《湖光山色》同獲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內(nèi)容簡介:《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的一部長篇小說。
故事描寫的是我國東北少數(shù)民族鄂溫克人的生存現(xiàn)狀和百年滄桑: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數(shù)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至,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
他們追逐馴鹿喜歡的食物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人口式微。
除了嚴寒、猛獸、瘟疫的侵害,這個民族也經(jīng)歷了日寇的鐵蹄和“5【篇三:讀書筆記摘抄】
關(guān)于少數(shù)民族生活習慣的句子,多一些。
《離騷《九章》都是以反應屈原生平閱歷和理想抱負為內(nèi)容和主題篇,都是略傳性的政治抒情詩。
有人說《九章》是小《離騷》。
前人對《涉江》的語言表達藝術(shù)有很多評價,我們只有通過分段、分小節(jié)才能揭示出《涉江》特殊的語言藝術(shù)魅力。
《涉江》共有六十句,我們把它分成四段。
第一段是前十四句,是寫流放時的心情,是作者流放生涯的一個精神起點(雖然流放但仍然保持精神上的一個很高的境界);第二段是接著的二十四句,寫流放的行程,每十二句為一層,第一層寫流放的行程,第二層寫流放過程中的環(huán)境。
根據(jù)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屈原流放的地點是江南一帶,江南在當時是蠻荒之地。
從武昌直到湖南越州、長沙一帶在當時屬于楚國為開發(fā)的地區(qū),可以說是非常落后的。
據(jù)《左傳》記載,楚國每征服一個國家就把這個國家的貴族流放到江南一帶。
《左傳》還記載,楚國征服了鄭國,鄭國的國君把自己捆縛起來并對楚國國君講,如果自己得到寬恕,愿意流放江南。
可見江南一帶是楚國流放犯人的地方。
漢代的賈誼三十三歲死在長沙。
長沙作為現(xiàn)在湖南省的省會自然非常繁華,但在以中原文化為中心的漢代,長沙是低濕多蟲之地,是一個偏僻、多病的地方,生活在那里會使人短命,所以賈誼從都城來到長沙之后,情緒非常低落,看到院子里來了一只鵩鳥(貓頭鷹),就寫了一篇《鵩鳥賦》來慨嘆命運多桀,最后三十三歲死于長沙。
第三段是接著的十句,由自然意想轉(zhuǎn)到社會意象,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慨;第四段是最后十二句,總結(jié)明志。
一第一段是前十四句,是寫流放時的心情: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這兩句寫到了兩個有關(guān)年齡方面的術(shù)語。
一個是“幼”,一個是“老”。
古代人寫年齡的順序分四段:幼、少、壯、老。
古代沒有青年的說法。
屈原講自己從小就喜歡穿奇異的服飾,直到年老也沒有改變。
“服”有三層含義:其一是服飾、穿戴;其次是佩飾,裝扮、打扮,也喻指風格和氣質(zhì);第三是用“佩戴”、“服飾”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選擇和人生追求。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兩句通過服飾、穿著、裝扮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選擇和追求的與眾不同,說明自己從很小的時候就與一般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人生選擇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一直到年紀大的時候還沒有任何改變。
這個“老”具體指多大呢
古人云:“五十始衰,六十將老,七十曰老。
”但這里的“老”是虛擬的說法,并不是說自己真的到了七十多歲,而是說即使到了年紀很大的時候也不會改變。
“衰”有衰竭、后悔、改變、消退的意思。
這兩句詩是屈原在人生道路發(fā)生重大挫折時候的人生宣言書。
雖然從仕途順利到被流放江南,但屈原的人生選擇和志向沒有任何的改變。
詩人在開篇千回百轉(zhuǎn),噴涌而出的只有一句話,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我決不改變我自己。
”這里面有多重內(nèi)涵,既有對前半生的回顧,又有遭受挫折的種種苦惱,更有對今后人生選擇的宣誓。
這一段描寫大多數(shù)句子是對句,但也有三句一組的。
由于句式形式上的不夠工整,自古以來研究楚辭的人都認為這里面有錯簡,而我認為根本就沒有錯,因為這是在屈原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表達堅定而又非常執(zhí)著的情懷,因而或三句一組,或兩句一組,從他情感的起伏變化來看這是很正常的。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這三句是對“奇服”的具體描寫。
當時佩長劍不是武士的裝扮,而是代表自己俠義的身份,是一種正義的象征。
象李白本不會舞劍但是還仗劍遠游。
“切云”冠名;“冠切云之崔嵬”,定語“崔嵬”后置,意即戴著高高的切云帽。
“被”通“披”;“明月”即“明月珠”,珠寶之一種;“璐”玉之一種。
屈原這三句話對自身形象進行描述,構(gòu)成了后世懷念屈原的人們對屈原繪畫的主要題材內(nèi)容。
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最早的屈原畫像唐宋時期的作品,畫像的依據(jù)就是這三句詩。
以此為依據(jù)勾畫了屈原與眾不同、慷慨悲壯、氣質(zhì)高雅的一個愛國志士的形象。
屈原是否就是如詩中描寫的這樣打扮的怪七怪八的樣子呢
不少研究者認為,屈原在穿著上可能的確與眾不同,但他也不會穿著打扮的太奇怪,這里極可能是用了一種象征的手法來寫自己的與眾不同。
后來終于找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證,1942年在長沙出土一件戰(zhàn)國帛畫,畫上的人物跟《涉江》中描寫的屈原形象是非常吻合的,它說明當時正面的男性形象就是如此裝扮。
所以后世人們以之為依據(jù)勾畫出屈原形象還是有所根據(jù)的。
第一段中寫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就是“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整個社會一片混亂、正邪顛倒、是非不分,沒有一個人理解屈原。
屈原不僅在楚國都城沒有一個知音,就是在少數(shù)民族居住的蠻夷之地也難以找到知己。
文革中很多高層的文化人被趕到邊遠之地,在那里能夠和當?shù)厝巳诤系揭黄鸬氖呛茈y找到的。
我僅能找到的一個人就是王蒙,他被流放到新疆伊犁,他不僅融入到當?shù)氐拿褡?,而且最終成為最著名的維吾爾族語言的翻譯專家。
再如蘇軾,在仕途失意的時候,飽經(jīng)憂患,經(jīng)受種種打擊,被流放到彝族居住的海南島,流放之前他跟家里人都作了告別,因為按照常規(guī),肯定要死在那里。
結(jié)果是他帶去的人全部死在那里就他一個人沒死,而且由于他給當?shù)厝酥尾?、起名字,在他還活著的時候,當?shù)厝司徒o他建造了祠堂。
一個人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人給他建祠堂那是對他了不起的崇拜,何況那里是不同民族人的居住地,有著瘟疫流行、語言不同的自然社會環(huán)境。
然而,屈原不是這樣的人,他本來就與眾不同,跟中原人不同,跟少數(shù)民族也不同,所以在哪兒都找不到知音,在中央沒有,到地方仍然沒有。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這兩句可以說是第一段的詩眼。
屈原把生活中極大的挫折和不幸在精神上作了提煉,化作精神追求的勇氣:“吾方高馳而不顧。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即使經(jīng)受種種打擊也不后悔,還要有很高的追求;二是表達了一種難以割舍的眷念情緒,說是“不顧”,其實精神上難以擺脫。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這幾句詩對后來人影響太大,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可見,屈原的精神光輝普照大地。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運用的是神話。
神話中的昆侖山是一座神山,山分三層,最上面一層連接天庭。
“登昆侖”就是到了天上。
《山海經(jīng)》和《楚辭·離騷》中都有一個昆侖神話系統(tǒng)。
中國著名的上古史研究專家顧頡剛就有專門的論文《〈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tǒng)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二期)對此作了專門論述。
可見,屈原盡管飽經(jīng)憂患,遭受重大挫折,遇到眾多不幸,但他的精神是不會枯竭的它。
他的精神會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樣光照大地。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這是屈原流放正準備出發(fā)時的慨嘆,剛走之時就想到即使到了流放的南蠻之地也不會有一個知音。
事實上,在屈原流放過程中有很多很多傳說故事,這和屈原當時的預見是完全不同的。
這里的“江湘”是虛擬的。
其實,屈原的流放的整個行程沒有到長江,僅僅在湘江和沅江一帶,而其流放主要地則是在湘江的一條支流汨羅江附近,最后自沉汨羅江而死。
《涉江》第一段,真正寫自己流放行程的只有四句:“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由此可見屈原的描寫藝術(shù)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他首先通過服飾打扮表述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人生追求和個性風格。
盡管心中充滿著種種眷念。
但由于沒有人能夠理解,于是就高昂著頭,義無反顧地遠行,走向那理想中的精神境界,和虞舜一起在天帝的花園中遨游。
《涉江》第一段表達了一種執(zhí)著而堅強人生選擇和價值取向。
這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只可崇拜難以效法的境界。
在這樣一種很高的精神定位之下,第二段的內(nèi)容就很好理解。
二第二段第一小節(jié)主要是講屈原流放艱難的行程: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
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
朝發(fā)枉陼兮,夕宿辰陽。
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先走陸路:“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接著是走水路:“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
”這幾句話又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水流很急,行船很困難;第二層意思是講我對都城的極度的眷念,因此舍不得離開。
“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是對自己心態(tài)的描述,這是一種自我安慰,自己在心理上支撐自己的一種表達。
第二段第二層寫流放過程中的環(huán)境: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溆浦”,在現(xiàn)在的常德一帶。
這一帶至今還有屈原的很多遺跡和關(guān)于屈原的很多傳說,乃至于很多人誤認為屈原的流放地就在這兒,然而,這首詩的最后一句是“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原來屈原在這兒稍作停留一段時間后還要繼續(xù)往前走。
真正的流放的地點與這一段的環(huán)境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可以看到《山鬼》中的相關(guān)描寫。
進入溆浦以后,“我”就感到彷徨徘徊,因為“迷不知吾所如”——我不知道前面的路往哪里走。
這里面有雙關(guān)的意思。
它既指流放過程中的行走路線,也指自己的人生之路迷茫不清。
詩人對于自己的正直、進取卻遭受這樣的不幸遭遇而感到不解和迷茫。
“深林杳以冥冥兮”。
如果以太陽為圖騰作為背景的話,“杳”就是太陽落山之后。
就如“東”表示剛太陽升起,“杲”表示升起來一樣。
“冥冥”就是沒有一點陽光,因為這里是猿猴出沒的地方。
接著就是相關(guān)的環(huán)境描寫:“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山實在是太高了,高得遮住了太陽,因此山下深山老林中陰暗潮濕而且經(jīng)常下雨,這是森林中自然生態(tài)的一種自然表現(xiàn)。
“霰雪”,細密的雪珠,可見這是一個初冬的季節(jié)。
秋末冬初,陣陣風過,下著雪珠,云層一堆堆地把天空遮滿。
這四句詩寫出了深山老林中惡劣的原始氣候特征。
有一個著名的楚辭研究專家胡念貽在他的著作《楚辭選注及考證》中講這首詩時認為,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這四句詩。
這四句詩是中國古代記行詩中環(huán)境描寫最出色的經(jīng)典之筆,它展現(xiàn)了作者當時在流放過程中的孤獨失落的心態(tài)。
這首詩具有極其強烈的自我意識。
詩人在總共六十句詩中有十六次寫到“我”,表達的是一種強烈的孤獨意識。
可以看到,自然環(huán)境如此險惡,自己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沒有朋友,也無法與他人進行精神溝通,孤獨到了極點。
因此,我們可以說:最偉大的人也是最孤獨的人,最孤獨的人也必須是最堅強的人,最偉大的人也只能在孤獨中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
屈原也正是用這樣的思想來平衡自己,所以他說:“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這幾句詩也表達了他對自己偉人孤獨感具有足夠的精神準備。
這里面的“窮”不是貧苦,而是指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
后世許多文人在科舉考試前一天晚上把韓愈的《送窮文》讀一遍然后燒掉,認為這樣第二天考試就會一舉而中,然后仕途通達。
“終窮”說明屈原對自己的一生已經(jīng)看得很清楚了,并表示矢志不移,堅持到底,這和一開始所說的“世溷濁而莫余知”“哀南夷之莫吾知”的意思是一樣的。
這一段通過環(huán)境描寫,反映了自己流放過程中的心態(tài),而這種心態(tài)正是自己精神的支撐力量,也是自己精神境界的升華。
三第三段是接著的十句,由自然意想轉(zhuǎn)到社會意象,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慨: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第三段是從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自然意象進入到社會意象。
第二段的第二小節(jié)是寫行程,寫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第三小節(jié)寫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襯托自己的人生志向。
大自然尚且如此,社會又是怎樣呢
我們可以看出,屈原真正要講的是社會意象,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一段是由空間到時間,運用時空意識的交叉來表達自己的情懷。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之所以能夠千古傳誦,就是因為運用了跨越時空的意象。
漫漫的歷史長河揭示了人生選擇的道路,屈原在這里引用了四個人——接輿、桑扈、伍子胥、比干。
我們可以看出,這四個人是兩組人物。
一組是跟統(tǒng)治者合作,入世做官的,但由于過于過分忠誠,過于耿直而沒有好的結(jié)果。
伍子胥由于忠于吳國最終被害,比干忠于殷紂王而被剖心。
第二組人物是跟統(tǒng)治者不合作的接輿和桑扈。
孔子周游列國曾遇到過接輿,接輿對著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罵了一通,孔子說他是“楚狂”。
其實,接輿是一個隱者,行為舉止怪異而與眾不,其中之一就是“髡首”,即剃光頭,這是中國古代五大刑法之一。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父親就曾經(jīng)被諸葛亮處以髡刑,然而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跟我們今天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形象全然不同。
比如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長于理財,短于軍事,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以軍事才能著稱的。
在《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文化素養(yǎng)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陸游稱贊諸葛亮的《出師表》說:“出師一表真名世。
”但陳壽認為《出師表》不能代表諸葛亮的文學水平,因為它的閱讀對象劉禪太笨了。
諸葛亮在六百二十一個字的《出師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六次講到“陛下”,九次提到自己。
當然,諸葛亮當時有他自己的苦衷,也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諸葛亮的視野和作為詩人的屈原的視野是不同的。
屈原在《涉江》中,八次提到“余”,八次提到“吾”,表達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孤獨意識和自我的精神保持。
他不想作任何形式的讓步,不想以任何形式委屈自己,表現(xiàn)了他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個性品格特點。
諸葛亮為了自己事業(yè)和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甘愿受各種委屈,借劉備對他的信任對不懂事的劉禪進行開導。
我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劉備臨死之前的言行有我自己的體會。
劉備托孤實際上是對諸葛亮的不放心,所以他把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關(guān)系由君臣關(guān)系變成父子關(guān)系,試圖通過封建倫理制約諸葛亮,當然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對劉氏政權(quán)不忠的想法,但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對諸葛亮的不放心不難看出。
屈原和諸葛亮在個性方面恰恰相反,一個是無限的放開,一個是無限的收縮。
雖然《涉江》和《出師表》都屢次講道自己,但其目的和主旨是完全不相同的。
接輿用髡首(剃光頭),桑扈用臝行(不穿衣服到處奔走)表示跟統(tǒng)治者不合作。
屈原的意思是說,我不愿象接輿用和桑扈那樣放蕩不羈,自己埋沒自己,我還要保持自己偉岸的形象,所以他得出的結(jié)論是:“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這兩句話是文革中許多人支撐自己活下來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這里的“用”和“以”互文,都是“任用”的意思。
文革中很多人受到殘酷的打擊和非人的折磨后想到自殺,是什么支撐他們活下來
有人就說,就是想起了屈原《涉江》中的“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這種帶有偉人孤獨感的描述反映了屈原是如何自己平衡自己,他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來平衡自己。
四第四段的“亂”是詩歌的結(jié)論: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在楚辭中,“亂”有兩層意思。
從內(nèi)容上來說它是一篇內(nèi)容的總結(jié),從音樂得角度來說它是一篇的高潮。
古人認為,八音繁匯,各種音樂、樂器開始演奏并達到非常高的境界,達到高潮。
作為音樂名詞,有人認為“亂”相當于我們今天音樂的過門,即每一段唱過以后都要唱這個過門的“亂”。
“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鸞鳥鳳皇”比喻最優(yōu)秀的人才,意思是說,最優(yōu)秀的人才啊,一天天地離朝廷越來越遠了。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各種注本都認為燕雀烏鵲喻指奸佞小人。
其實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后文寫道:“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露申和辛夷一是香草,一是香木,它們在雜草叢生中被淹沒了。
古人認為,凡是散發(fā)出幽香的花草都會被叢生的雜草味道所混淆,雜草叢生會造成香草香木的死亡。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中的“芳”也是一般的香草。
有人認為燕雀烏鵲喻指奸佞小人,而鸞鳥鳳凰是指忠貞高尚之人。
我覺得這個理解還是有點差別的。
屈原指的兩種人一種是奸佞之人,另一種是貧庸之人。
我覺得因該把他們解釋成貧庸的人。
鸞鳥鳳凰與燕雀烏鵲之喻可以用《莊子》中的一個例子來證明。
莊子一生交游不廣,朋友不多,只有一個朋友叫惠施,又叫惠子,他屬于能言善辯的那種人。
惠子和莊子這對好朋友有兩個特點:一是兩個人都能言善辯,你挖苦我我挖苦你而且挖苦得很過癮;第二就是他們兩個人的人生觀有著極大的差別,莊子不愿意做官而惠子千方百計找官做。
兩個人都是互相瞧不起的,惠子知道莊子瞧不起他做官,于是悄悄跑到梁國做了相,莊子知道后就跑到梁國來搗亂,惠子全國戒嚴抓莊子抓不到,莊子卻自己找上門來,并講了一個故事來挖苦他,說有兩種鳥,一種是鳳凰,在高高的天空飛翔,哪怕是餓得面黃肌瘦還是非獵食不吃,另一種鳥是貓頭鷹,即使是死老鼠都吃,言外之意是你惠子在梁國做了一個相就像那貓頭鷹吃了死老鼠,自己感到津津有味而我根本看不上眼,你干嗎要抓我呢
由此可見當時任政治交往的智慧還是很高的。
我們可以看出,鸞鳥鳳凰是楚文學中以鳥喻人的最高境界。
屈原在這里是說最優(yōu)秀的人才越來越少了,而身邊都是些貧庸之輩(燕雀烏鵲)。
大家都知道,燕子和喜鵲都是吉祥的鳥兒,現(xiàn)在人都認為烏鴉是惡鳥,是不吉利的象征。
烏鴉形象的變壞是在元朝以后才有的事兒。
在元代以前,烏在所有的文學作品種都是正面形象,層次是很高的。
周武王克商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在征戰(zhàn)前有烏鴉吉祥預兆。
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也可以證明,烏鵲在這里是比喻最優(yōu)秀的人才。
所以我相信屈原在這里描寫的“燕雀烏鵲”不應該是指奸佞之人,而是指一般的平常的人。
屈原在寫《離騷》、《九章》的時候,對自己的處境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的。
這種清醒的認識就是“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是非顛倒,好壞易位的時代。
這里的“陰陽易位”講的是人才問題,陰陽易位就是忠邪易位。
這里“陰陽易位”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君王糊涂,分不清好壞。
“時不當兮”是說自己生不逢時,沒有趕上堯舜式的明主在位之時,這是這首詩中詩人最清醒的認識。
所以,我一直認為屈原在描寫自己、同事和君王之間的三角關(guān)系。
自己和同事之間的爭論沒有一個人來評判,君王又不理解自己的一腔忠心,反而對輕信讒言對我大發(fā)脾氣。
“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我雖然懷著滿腔的忠誠,但只有失意惆悵,只好飄忽地遠行他鄉(xiāng)。
從開始的“迷不知吾所如”(困惑到極點,不知道人生的路在何方),到“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逐漸清醒,看透世俗),再到“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滿懷失意,遠走他鄉(xiāng))。
屈原詩歌之所以能過打動后人的原因,除了前面講地偉岸、孤獨、卓著、堅強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國家過分的忠誠,這在《涉江》的結(jié)尾表達得極其充分。
五關(guān)于《涉江》需要補充的幾個問題:第一、屈原流放的地點。
《涉江》用大量的筆墨寫了自己流放江南的行程,流放經(jīng)過途中的環(huán)境,講到了環(huán)境的險惡和行程的艱難。
我們很容易產(chǎn)生一個誤解,認為當時的江南是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那是因為,現(xiàn)在的江南是中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據(jù)最新統(tǒng)計資料顯示,上海、江蘇、浙江、福建三省一市的生產(chǎn)總值占中國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百分之五十一。
其實,當時的江南非偏僻和常落后,是還沒有開化的封閉得荒涼的少數(shù)民族居住之地,屈原稱之為“南夷”。
在《左傳》和《史記》中都有多處把犯人流放到江南的記載。
江南也是處在楚國的邊緣,歷來是楚國流放犯人的地方。
第二、關(guān)于《涉江》的語言藝術(shù)。
《涉江》的語言藝術(shù)極具特點,很多楚辭學者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這首詩一共六十句,在這短短的六十句詩中有很多詞語是重復的,如“余”“吾”等。
這首詩中第一人稱代詞一共享了十六次,“余”“吾”各八次,表現(xiàn)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從而塑造了一個孤獨偉岸的形象。
宋代的朱熹讀《涉江》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他說:“《涉江》‘余’‘吾’并稱,詳其文義,‘余’平而‘吾’倨。
”也就是說,凡是講到“余”的時候語氣平緩,以敘述為主;凡是講到“吾”的時候語氣高昂、憤慨,表現(xiàn)自己強烈的個性色彩。
可以看出古人讀書理解的深透。
另外一個就是否定副詞的運用。
這首詩否定副詞運用的頻率很高,如“不”、“莫”等。
這些否定副詞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個性特征和執(zhí)著的人生態(tài)度。
當我們面臨困境,面對困難得時候,一般用三種句式來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即肯定語氣,否定語氣或反詰語氣。
肯定語氣缺少力度,反詰語氣雖然強烈但過于外露,而否定語氣既表現(xiàn)了作者綿亙執(zhí)著的人生態(tài)度,又很適合詩歌的強烈的跳躍性和鮮明的節(jié)奏感。
如“年既老而不衰”、“吾方高馳而不顧”,“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余將董道而不豫兮”中的“不”就成功地塑造了“我”鮮明的孤獨而偉岸的形象。
第三、關(guān)于這首詩的結(jié)構(gòu)。
《涉江》的結(jié)構(gòu)及其出色。
無論是敘述自己的生平遭遇,還是感嘆自己生活的處境,在敘述完了之后都要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都是敘述在前,表態(tài)在后,議論在前,表態(tài)在后。
屈原強烈的個性就是通過這樣的語言節(jié)奏表達出來。
第一段講自己的服飾打扮用了“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說明整個社會沒有一個人是我的知音,沒有一個人理解我,我只好離開這塊地方。
表面上是君王放逐了我,客觀上是我放飛了我自己的精神,我的思想和我的靈魂,使我能夠有機會尋找更廣闊的自由空間,所以放逐在客觀上是提升了我的層次。
第一段在寫自己駕青虬、驂白螭、登昆侖、食玉英、壽比天地天地、光同日月之后說:“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以此來補充交代自己駕龍遠游的原因。
第二小節(jié)講行程,講完之后說:“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本來這兩句沒有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沒有,那就不是屈原。
同樣,第三小節(jié)描寫了那種荒僻悠遠深山老林的流放環(huán)境后說:“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第四小節(jié)從廣闊的社會空間講到漫長的歷史長河,所有的忠臣賢士與世不容乃至遭殃,最后表志說:“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詩人正是運用這些詩句把前文流放形成的痛苦一下子全部消除,從而表達了一種為了理想和愿望而九死不悔的執(zhí)著精神。
這首詩的主題詞就在于四五小節(jié)最后的兩句抒情,兩個“固將”是詩人對自己前半生的一個總結(jié),也是對后半生的一種宣言,表達了一種對苦難得一種平和的理解,這種平和的背后蘊含的是詩人對理想追求的執(zhí)著精神,對操守保持的堅定態(tài)度。
不難看出,詩人在敘事議論之后總有抒情,結(jié)構(gòu)既完整又緊湊,把握得恰到好處。
可以看出,《涉江》有著完美結(jié)構(gòu)形式和獨特的結(jié)構(gòu)特點,所以我們說《涉江》的語言及形式的獨特與完美在屈原的作品中是很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