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描寫句子 > 金剛經(jīng)描寫歲月的句子

          金剛經(jīng)描寫歲月的句子

          時間:2014-12-31 23:17

          形容“金剛”的句子有哪些

          1、《金剛經(jīng)》是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錄,是佛的侍者阿難尊者記錄。

          2、《金剛經(jīng)》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fēng)。

          本經(jīng)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3、《金剛經(jīng)》義次第的艱深為古印度學(xué)者所公認(rèn),如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圣人不能入”。

          依龍樹所示《般若經(jīng)》的“兩番囑累”,《金剛經(jīng)》的“初問初答”即宣說“般若道”,“再問再答”宣說“方便道”。

          求一段描寫變形金剛外貌的句子,用文字描寫,,

          可愛的大黃蜂.大黃蜂是最快的汽車人,還是出色的偵查兵,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對山姆的有情有義.當(dāng)他知道山姆要去另一個的城市上大學(xué),而且不能與他同行,告別時,淚水從大黃蜂滾圓的眼睛里狂瀉而下,哭得稀里嘩啦,看到這里,全場發(fā)出了笑聲,我也笑了,同時我覺得大黃蜂很重情義.除此之外,當(dāng)大黃蜂平息了調(diào)皮的雙胞胎兄弟爭吵和打架后,我認(rèn)為大黃蜂在危險來臨的時候,很冷靜,有大將之風(fēng).

          金剛經(jīng)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的意思

          我解釋的不知道完不完整

          金。

            南懷瑾講 【一切有為法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yīng)作如是觀。

          】  這是金剛經(jīng)最后一個四句偈。

          金剛經(jīng)有好幾個四句的偈,「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等等,共有兩三處地方。

          所以有人提出來,金剛經(jīng)中所說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個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

          這四句偈,離經(jīng)而說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假如一定要以偈子來講,非要把它確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話,你就要注意金剛經(jīng)所說的:不生法相,無所住。

          非要認(rèn)定一個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

          所以說都不是。

          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

            有為法與無為相對,無為就是涅盤道體,形而上道體。

          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

          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

          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燈影、人影、樹影等。

          佛經(jīng)上譬喻很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芭蕉,又如犍達(dá)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如陽□,太陽里的幻影等。

            年輕的時候?qū)W佛,經(jīng)常拿芭蕉來比,我說芭蕉怎么樣

          「雨打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這是古人的一首詩,描寫一個教書的人,追求一位小姐,這位小姐窗前種了芭蕉,這個教書的就在芭蕉葉上提詩說:「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風(fēng)吹芭蕉葉的聲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實際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

          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筆也在芭蕉葉上答覆他:「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無聊,這個答覆是對不住,拒絕往來。

          我們說芭蕉,難道佛也曉得這個故事嗎

          不是的,這是中國后來的文學(xué),砍了一顆芭蕉,發(fā)現(xiàn)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話,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來很好看,中間沒有東西。

          所以這十個譬喻夢幻泡影等都是講空,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夢幻中如如不動  二十年前的事,現(xiàn)在我們回想一下,像一場夢一樣,對不對

          夢有沒有啊

          不是沒有,不過如作夢一樣。

          當(dāng)你在作夢的時候,夢是真的;等到夢醒了,眼睛張開,唉呀,作了一場夢

          你要曉得,我們現(xiàn)在就在作夢啊

          現(xiàn)在我們大家作聽金剛經(jīng)的夢

          真的啊

          你眼睛一閉,前面這個境界,這個夢境界就過了,究竟這個樣子是醒還是夢

          誰敢下結(jié)論

          沒有人可以下結(jié)論。

          你一下結(jié)論就錯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沒有,當(dāng)幻存在的時候,好就是真,這個世界也是這樣。

          這個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過是存在幾十萬億年而已

          幾千萬億年與一分一秒比起來,是覺得很長,如果拿宇宙時間來比,幾千萬億年彈指就過去了,算不算長呢

          也是幻呀

          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

          有些泡泡還存在好幾天呢

          這個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

          我們這個地球也是水泡,你說它是假的嗎

          它還有原子、汽油從地下挖出來呢

          那都是真的呀

          你說它是真的嗎

          它又不真實永恒的存在

          它仍是幻的。

          你說影子是真是假

          電影就是影子,那個明星林黛已經(jīng)死了,它再放出來一樣的會唱歌會跳舞,李小龍一樣打得匹哩趴啦的。

          所以金剛經(jīng)沒有說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空與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經(jīng),說金剛經(jīng)是說空的,你早就錯得一塌糊涂了,它沒有告訴你一點是空的,它只告訴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夢幻泡影是叫你不要執(zhí)著,不住,并沒有叫你空不空。

          你如果說空是沒有,金剛經(jīng)說:「于法不說斷滅相」,說一個空就是斷滅相,同唯物的斷見思想是一樣的,那是錯的。

          當(dāng)夢幻來的時候,夢幻是真,當(dāng)夢幻過去了,夢幻是不存在的;但是夢幻再來的時候,它又儼然是真的一樣。

          只要認(rèn)識清楚,現(xiàn)在都在夢幻中,此心不住,要在夢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動,重點在這里。

            當(dāng)你在夢中時要不著夢之相;當(dāng)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dāng)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被鈔票困住了;當(dāng)你要兒女的時候,這個叫爸爸,那個叫媽媽,不要被兒女騙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動,一切如夢幻泡影。

          下面,「如露亦如電」,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暫的,很偶然的湊合在一起,是因緣聚會,緣起性空。

          因為性空,才能生緣起,所以說如露亦如電。

          你說閃電是沒有嗎

          最好不要碰,碰到它會觸電,但是它閃一下就沒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剛經(jīng),木魚一放,嘆口氣:唉

          一切都是空的。

          告訴你吧

          一切是有;不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這是方法,你應(yīng)該這樣去認(rèn)識清楚,認(rèn)識清楚以后怎么樣呢

          「不住于相,如如不動」。

          這才是真正學(xué)佛。

          所以,有許多年輕人打坐,有些境界發(fā)生,以為著魔了。

          沒有什么魔不魔

          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

          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這就是最好的說明,佛講到這里,金剛經(jīng)全部圓滿。

            愿消三障諸煩惱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凈空法師開示: 經(jīng)文: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yīng)作如是觀  這是把為什么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真相說出來了。

          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里面,把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法,他是依據(jù)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里面的六百六十法歸納而成的,作為大乘教科書的啟蒙。

          這一百法里面又分為兩大類,有為法與無為法。

            心法八(八識),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即心理作用),色法十一(色法即物質(zhì)),不相應(yīng)行法二十四(不相應(yīng)行法是從心、色變現(xiàn)出來的),總共有九十四類,這叫有為法。

            ‘一切有為法’,包括起心動念的心,心也是有為法。

          相是假的,起心動念那個心也是假的。

          本經(jīng)跟我們講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心就是講八識,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雖是假的,它有那么一回事情,它有個幻相,像怎一回事呢

          如‘夢’。

          佛在此地舉了六個比喻,六個比喻是以‘夢’為主。

          其余五個比喻,都是形容夢不是真的。

          夢如‘幻’,夢如‘泡’(水泡),夢如‘影’,幻、泡、影三個字,是形容夢之不實。

          ‘露’和‘電’是比喻夢之短暫。

          我們在六道、在十法界,經(jīng)上常講時劫之長:三大阿僧只劫,無量阿僧只劫,無量劫來,說的再多也是露,也是電。

          為什么

          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暫了,佛教我們要作‘如是觀’。

          有許多同修常常問我:怎樣能讓心清凈

          怎樣能放下萬緣

          佛這首偈就是教我們怎樣放下,教我們怎樣得清凈心。

          能把這首偈參透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外這四句。

          所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計較,何必那么認(rèn)真呢

          明白了,自然就能隨緣,心才清凈。

          我們修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順境隨順順境,逆境隨順逆境。

          善緣隨順善緣,惡緣隨順惡緣。

          在天堂隨順天堂,在地獄隨順地獄。

          永遠(yuǎn)保持一個常住真心,這才是真正修菩薩道,真正在學(xué)菩薩行。

            在一切法相當(dāng)中,能夠把它看成‘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法門。

          不是天天捧著金剛經(jīng)念,那叫修金剛般若法門,不是這樣的。

          諸位冷靜想一想,你入這個境界,怎么不快樂不自在

          善緣很自在,惡緣也很自在,平等心現(xiàn)前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跟前面這兩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合起來很有味道。

          把這四句合起來,受持四句偈,不就這四句最好嗎

          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你是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波羅蜜。

          從早到晚,一時一刻沒有離開,在在處處都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那你得的福,就像經(jīng)上世尊所說的無量無邊,恒沙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你的福報大,你修的這才真正究竟圓滿。

          如何能夠不取不著,這就是說要怎樣得清凈心

          要怎樣放下

          ‘應(yīng)作如是觀’。

          這段經(jīng)文是把方法教給我們了,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對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修行的關(guān)鍵、重要的綱領(lǐng)和盤托出。

          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里,就是修這個法門成就的。

          過去以為小乘跟大乘還有差別,讀金剛經(jīng)才知道小乘須陀洹,也是用的這個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這個方法。

          只是每個人用的功夫淺深不同,才有菩薩階級,正是本經(jīng)所說的‘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都是修的無為法,不是有為法。

          有為法舍棄了,有為法是夢幻泡影,舍棄有為,就是無為。

          在無為法功夫淺深上分等級。

          功夫淺的—小乘。

          功夫深的—大乘。

          這些說法都是佛為眾生方便而說,而在他們那些人(指佛菩薩)當(dāng)中,根本沒有這個念頭。

          小乘須陀洹他沒有說我證須陀洹果,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也沒覺得他成佛了,沒這個念頭,那叫真清凈。

          如果釋迦牟尼佛說: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那里是佛菩薩

          這才明了從小乘須陀洹到大乘無上佛果,于一切法,心里面都不染著。

          在世法佛法里,一切隨緣,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普賢菩薩十大愿王的‘恒順眾生,隨喜功德’。

          他那個‘順’一點都不勉強,自自然然,為什么

          因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

          凡夫恒順眾生,有時候心不甘情不愿,是沒有看透,不曉得事實真相。

          輪回十法界是從那里來的

          是從有為法來的,取相、分別、執(zhí)著就有六道,就有輪回,就有十法界。

          能離相、離念六道十法界統(tǒng)統(tǒng)沒有了,這時候的境界—入佛知見,入佛的境界。

          這段經(jīng)文注解很長、內(nèi)容很豐富,我們將全經(jīng)做個總結(jié),  本經(jīng)唯一主旨,在于無住,以破我也。

          觀上說如夢之義,可知作如夢觀,是貫徹到底的。

          即是由粗而細(xì)、由淺而深、從初學(xué)至究竟。

          一切行門,皆不外此觀。

          觀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

          觀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

          ‘破我’是破我執(zhí)。

          佛在大乘經(jīng)里講的很多,六道輪回從我執(zhí)來的,所以只要有我執(zhí),就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十法界從法執(zhí)來的,破了法執(zhí),十法界就沒有了。

          破我執(zhí)六道就沒有了。

          功夫必須先破我執(zhí),再破法執(zhí)。

           觀空有一切如夢。

          果能于一切有為法,有即非有。

          何妨于一切無為法,非有而有。

          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

          學(xué)人初下手,便作圓頓妙觀,不執(zhí)實、不執(zhí)虛、不執(zhí)無。

          即是本經(jīng)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空到底矣。

          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則如如不動矣。

          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觀空有一切如夢’:夢的相有,我們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

          觀一切得失,都像夢中一樣,得不必歡喜,失沒有苦惱,要這樣鍛煉清凈心,修學(xué)平等心,一切隨緣。

          諸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xiàn)度化眾生所謂‘夢中佛事,水月道場’,興建的道場是水中的月影,全是夢幻泡影,不可執(zhí)著。

          做不做呢

          做。

          要作夢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場。

          作不著作的相,建不著建的相。

          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空有兩邊不著,這就是菩薩行。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我們初學(xué)佛的人,如果會用功,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清清楚楚了了于胸中,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能用這樣觀行的功夫,就與如來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應(yīng)。

          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上。

          欲達(dá)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上。

          一切學(xué)人,當(dāng)從此觀,隨順而入。

          此觀,正是金剛智慧。

          應(yīng)如是受持,如是演說。

          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矣。

          這個意思不只是說這部金剛經(jīng),諸位一定要曉得,把金剛經(jīng)的原理原則‘隨順而入’,應(yīng)用在佛法所有大小乘佛法上、各種宗派上,因為它是最高指導(dǎo)的原理原則。

          不限于禪宗,不限于般若部,它講的是原理原則,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門。

          所以這個原則應(yīng)用在于念佛上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亂,生西方實報莊嚴(yán)土。

          《金剛經(jīng)》里最著名的幾句經(jīng)文都有哪些

          金剛文+翻譯上邊是翻譯下邊是全文金剛經(jīng)文)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佛是這樣說的。

          當(dāng)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wèi)國的祗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那時,世尊到吃飯時身著法衣,捧著食缽,進(jìn)入舍衛(wèi)國都城化緣。

          在城內(nèi)乞食,化緣完后,回到住處。

          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完腳,鋪好座墊就開始打坐。

          第二品 善現(xiàn)啟請分這時名叫須菩提的長老,從眾比丘中離座站起來,右肩袒露,右膝著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對佛說:“舉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hù)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薩常常警示自己。

          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說怎樣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擾呢

          ”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問得好

          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佛要求各位菩薩好好守護(hù)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

          現(xiàn)在你認(rèn)真聽著,我來告訴你。

          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而成佛,應(yīng)該像這樣守護(hù)心念,像這樣排除邪念干擾。

          ”須菩提說:“我正在認(rèn)真聽著,世尊,我很愿意聽您再講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佛告訴須菩提:“諸位菩薩,大菩薩,應(yīng)該像這樣排除邪念的干擾。

          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濕之處腐爛而生的,其他物質(zhì)幻化而成的,有形的,無形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沒排除雜念的,排除了雜念的,我都使他們滅度而入無余涅盤的境界。

          雖然我滅度了無量、無數(shù)、無邊的眾生,而實質(zhì)上眾生沒有被我滅度。

          ”“這是什么緣故呢

          ”“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有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長生不老者相狀,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再說,須菩提,菩薩修行佛法,應(yīng)該是無所執(zhí)著,無所布施。

          也就是說布施而離開布施相,不要執(zhí)著于聲音、香氣、味道、觸摸、意識的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yīng)該這樣布施,不要執(zhí)著于表相的布施。

          ”“這是什么緣故

          ”“如果菩薩不執(zhí)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

          須菩提,你意下覺得如何

          單是東方的虛空有多大

          你能思量得出來嗎

          ”“不可思量,世尊。

          ”“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虛空廣闊,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

          ”“不可思量,世尊。

          ” “須菩提,菩薩不執(zhí)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這樣大得不可思量。

          須菩提,初發(fā)菩提心的菩薩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來修行。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你認(rèn)為可以憑佛的身相來見如來否

          ”“不可,世尊。

          不可以身相來見如來。

          ”“為什么呢

          ”“因為佛所說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

          ”佛告訴須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虛妄不真的。

          如果能把各種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見到如來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眾生聽到佛剛才所講的道理,那他們還能信佛嗎

          ”佛告訴須菩提說:“不要這樣說。

          我寂滅后,過五百年將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對我剛才說的道理能理解,他們會認(rèn)為此理真實可信。

          應(yīng)當(dāng)知道,這些人不是從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來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從無數(shù)個佛那兒來修行種善根,他們聞?wù)f我剛才所講的道理,將在一念之間產(chǎn)生空靈潔凈的信念來。

          須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見,這些眾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

          ”“為什么呢

          ”“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他們心中沒有佛法的表相,也沒有非佛法的表相,沒有任何惦念了。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狀,那就會執(zhí)著于自我的相狀,他人的相狀,眾生的相狀,長壽者的相狀;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狀,也就會執(zhí)著于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相狀。

          ”“這又是為什么呢

          ”“如果心中有沒有佛法的表相,就會執(zhí)著于自我、他人、眾生、壽者。

          因此,我們既不應(yīng)該執(zhí)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執(zhí)迷于沒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

          因為這個原因,我常說你們這些比丘,應(yīng)知道我所說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過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記它了。

          對佛法尚且都該這樣不要執(zhí)著,何況對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須菩提,我再問你,我已修得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而成佛了嗎

          我說過法嗎

          ”須菩提說:“如按我對佛所說意思的理解,本來就沒有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沒有給我們講過什么固定的法。

          ”“為何這樣說呢

          ”“您所說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語言來表達(dá),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所有的圣賢都認(rèn)為沒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別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須菩提,你再想想

          倘若有人將三個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此人所獲的福德是否很多

          ”須菩提回答道:“相當(dāng)多,世尊。

          ”“原因何在

          ”“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

          ”“因此我說那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非福德性。

          如還有人能理解我說的《金剛經(jīng)》,用心修持,甚至反復(fù)念誦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說法,那么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超過布施七寶的人。

          ”“這是什么原因呢

          ”“須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從我所講的經(jīng)中產(chǎn)生出來的。

          須菩提,所謂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我再問你,初果須陀洹的圣人能認(rèn)為自己已修得須陀洹果了嗎

          ”須菩提說:“不能的,世尊。

          ”“為什么

          ”“因為須陀洹這個果位叫入流,然而卻無所入,他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這是一個須陀洹的名字,而沒有須陀洹的實體。

          ”“須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這樣的念頭: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嗎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

          ”“為什么

          ”“斯陀含具名為‘一往來’,然而實無往來,因此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須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這樣的念頭:我已獲得阿那含的正果而達(dá)到無來的境界嗎

          ”須菩提答道:“不能,世尊。

          ”“為什么

          ”“阿那含雖然名為不來,說是不需輪回,而實際上佛法無來無不來,因此阿那含只是有個無來的空名。

          ”“須菩提,我再問你,阿羅漢能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修行到達(dá)不再生死輪回這種境界嗎

          ”須菩提說:“不能這樣認(rèn)為,世尊。

          ”“為什么呢

          ”“實際上根本沒有什么法是永恒不變的,因此阿羅漢也只是個名稱。

          世尊,阿羅漢認(rèn)為自己已修成了阿羅漢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世尊,您曾說我已達(dá)到?jīng)]有勝負(fù)心、斗爭心的境界,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羅漢。

          世尊,我倘若有這種心念:“我已修到了無爭的阿羅漢境界。

          ”您就不會說我已是達(dá)到一切無爭境界的人了,因為我實際上什么也沒修,只是得了個須菩提,是無爭之人的名義而已。

          ”第十品 莊嚴(yán)凈土分佛對須菩提說:“你想想,我當(dāng)初在然燈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沒有

          ”“沒有,您在然燈佛處并未修得什么佛法。

          ”“須菩提,我再問你,菩薩用其功德來莊嚴(yán)佛土嗎

          ”“沒有,世尊。

          ”“為什么呢

          ”“說是莊嚴(yán)佛土,就是不莊嚴(yán),是叫做莊嚴(yán)。

          ”“因此,須菩提,各位菩薩摩訶薩,應(yīng)該像這樣修得清凈心,不應(yīng)當(dāng)固持聲、色、香、味、觸、法而生成心念。

          應(yīng)該無所執(zhí)著而生成空靈潔凈的心念。

          須菩提,比方說有個人,身體像須彌山那樣高大,你想想,這身體高大不高大

          ” 須菩提答道:“很大,世尊。

          ”“為什么這樣說呢

          ”“佛說的非身就是法身,沒有邊際,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須菩提,就如恒河中有無數(shù)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條恒河。

          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來多不多

          ”須菩提說:“很多,世尊。

          ”“只算恒河,尚且多得無法計算,更何況河中的沙粒呢

          須菩提,我現(xiàn)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滿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很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這部《金剛經(jīng)》里,不要說講全部經(jīng)文,甚至只領(lǐng)受執(zhí)持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解說,這樣所獲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寶來布施所獲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接著,佛又說:“須菩提,如人們隨時隨地解說這部《金剛經(jīng)》,甚而至于僅只念誦四句偈語等,應(yīng)當(dāng)知道這個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羅,都應(yīng)當(dāng)像供養(yǎng)佛塔廟宇一樣供養(yǎng)這個地方。

          何況有人能誦讀并領(lǐng)受修持這部經(jīng)

          須菩提,應(yīng)當(dāng)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見的佛法。

          如果有這部經(jīng)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貴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此時,須菩提問佛道:“世尊,應(yīng)當(dāng)叫這部經(jīng)一個什么名字呢

          我們這些人該如何供奉、修持此經(jīng)呢

          ”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jīng)名叫《金剛般若波羅蜜》。

          就憑這個名字,你們都應(yīng)供奉、修持。

          ”“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

          ”“須菩提,佛說的般若波羅蜜,要按真諦來講,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只是個假名而已。

          須菩提,我再問你,我講過法沒有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如來沒有說。

          ”“須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是多還是不多

          ”須菩提道:“很多,世尊。

          ”“須菩提,各種微塵,我說不是微塵,只是假借個名稱;我說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個名叫世界。

          須菩提,你再想想,你能憑借佛的三十二相來認(rèn)識佛的本性嗎

          ” “不能,世尊。

          我不能憑佛的三十二相來認(rèn)識佛的本性。

          ”“為什么呢

          ”“因為您說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樣多的身體、生命來布施,又另有一人堅持修這部《金剛經(jīng)》,甚至只念四句偈語之類,給別人講解經(jīng)文,那么他的福報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還要多。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這時,須菩提聽佛解說《金剛經(jīng)》,深深解悟了佛法的義理和境界,淚流滿面十分悲傷地對佛說:“真是難得的經(jīng)文啊

          世尊,您解說像這樣深刻的經(jīng)文,我自從修得慧眼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此經(jīng)文。

          世尊,如再有人能聽到這經(jīng)文,信仰此經(jīng)并帶著潔凈的心念,就能認(rèn)識本相,(因此)當(dāng)知道這個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見的功德。

          世尊,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說它只是取名為本相。

          世尊,我現(xiàn)在有機會聽這部經(jīng)典的講義,由信仰佛法,到解悟義理,再修行,最后印證得果也就不困難了。

          如有來世,五百年后,有眾生聽說此經(jīng),也會信仰、解悟、修持、得果?金剛經(jīng)全文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只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

          須菩提。

          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汝今諦聽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yīng)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復(fù)次須菩提。

          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于意云何。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

          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則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

          如來滅后后五百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

          須菩提。

          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

          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

          是諸眾生。

          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yīng)取法。

          不應(yīng)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如筏喻者。

          法尚應(yīng)舍。

          何況非法。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說義。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

          于意云何。

          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

          于意云何。

          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佛告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

          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

          于意云何。

          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莊嚴(yán)佛土者則非莊嚴(yán)。

          是名莊嚴(yán)。

          是故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

          不應(yīng)住色生心。

          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復(fù)次須菩提。

          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

          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須菩提。

          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

          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

          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

          所以者何。

          須菩提。

          佛說般若波羅蜜。

          則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須菩提。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

          世尊。

          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

          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

          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

          不驚不怖不畏。

          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應(yīng)生嗔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yīng)住色生心。

          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yīng)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

          應(yīng)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誑語者。

          不異語者。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須菩提。

          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

          為發(fā)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則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

          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

          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

          皆應(yīng)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fù)次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

          若為人輕*。

          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

          以今世人輕*故。

          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

          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只劫。

          于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

          若復(fù)有人于后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

          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

          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

          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

          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dāng)生如是心。

          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

          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

          須菩提。

          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

          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稹?/p>

          號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

          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鹛栣屽饶材帷?/p>

          何以故。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

          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

          世尊。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須菩提。

          菩薩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當(dāng)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

          須菩提。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yán)佛土者。

          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

          須菩提。

          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

          于意云何。

          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

          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

          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xiàn)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

          若福德有實。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

          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dāng)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

          說法者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頗有眾生于未來世。

          聞?wù)f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

          須菩提。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何以故。

          須菩提。

          眾生眾生者。

          如來說非眾生。

          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

          須菩提。

          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fù)次須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須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

          我當(dāng)度眾生。

          須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

          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

          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須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

          須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轉(zhuǎn)輪圣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須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莫作是念。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作是念。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

          莫作是念。

          何以故。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

          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

          得成于忍。

          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

          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

          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于意云何。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塵眾實有者。

          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

          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

          是名微塵眾。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薩心者。

          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yīng)作如是觀佛說是經(jīng)已。

          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描寫金剛經(jīng)有年齡限制嗎

          沒有任何限制 抄經(jīng)文 比念誦效果要好一些 禮佛拜懺比抄經(jīng)文更好一些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回向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回向三寶眾龍?zhí)欤刈o(hù)伽藍(lán)諸圣眾,三途八難具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三遍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