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湖景色的句子
1、西湖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當一陣陣清爽的微風拂來,湖面泛起一層層漣漪,石堤上的垂柳也婆娑起舞,炫耀它那嫵媚多嬌的英姿。
雖然楊柳已過了最生機勃勃的春季,不如以前的嫩綠,可亭亭玉立中卻透著淡淡的成熟,嬌嫩的柳兒變得更有一番風味。
細長的柳條劃過清澈的湖面,掛滿了晶瑩剔透的水珠,柳條兒倒映在湖面上,使湖水也染成了綠色,仿佛一湖翡翠向東奔流。
2、陽春三月,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笑盈盈地走來了。
湖畔的小草探出頭來,用那淡淡的青色給人們傳遞春的信息;杜鵑也用它那圓潤、甜美的嗓音唱著“春之歌”,那聲音動人心弦;一支支蓮也從河底的淤泥里破土而出,長出嫩綠色的荷葉芽,遠遠望去,就像尖尖的小羊角;桃樹也不甘示弱,露出了笑靨;小燕也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空氣中彌漫著潮濕泥土的馨香------習(xí)習(xí)春風,蒙蒙細雨,使洪湖變得活躍起來。
野鴨在湖上追逐玩耍,魚兒在水里暢游生長------、一條長長的白線映入了我的眼簾。
隨著汽車的靠近,白線漸漸變寬,顏色也開始變成綠色、淺藍色,最后,一大片純藍色的湖水出現(xiàn)在了我的面前。
我終于見到了美麗的青海湖。
3、鵝湖望去無邊無際,浩闊的水面波瀾壯闊,發(fā)出“嘩嘩”的水聲,溫柔恬靜,不受風大的影響而變得兇惡了,且這種聲音不絕于耳,或許這是湖水在大風的日子里,唱的一首雄壯的歌兒吧
4、第一次來太湖時,天上下起了春雨,這雨似乎總喜歡在江南一帶湊熱鬧,這么一鬧,倒給太湖增添了神秘,此時此刻,那雨滴和橋上的木板接觸的靈巧的聲音也能把人吸引住。
5、站在船頭,整個湖面籠罩在濛濛秋雨之中,放眼望去,碧波萬頃,千島競秀,群山疊翠,若隱若現(xiàn),朦朦朧朧。
那湖水的藍,群山的綠,融為一體,不是藍,不是綠,又恰似藍,恰似綠,好一個“春來江水綠如藍”,你的心胸便也被蕩滌的如這藍綠的山水一樣清澈。
難怪800年前的南宋大哲學(xué)家朱熹就發(fā)出如此感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話水來”。
6、游太湖時,方愛坐船。
當看著艄公緩緩地搖著櫓,聽著櫓拍打水面的聲音就覺得一切都是那么靜謐美好。
那船槳激起漣漪,搖晃到不遠的地方,也悄悄消失,湖面一抹而平。
漁船數(shù)只,本來已是秀美不過,還有那青山重重疊疊,近山如簪,遠山如煙。
遠處,不時飛來幾只鸕鶿,它們的抓魚動作似乎也成為太湖中一道優(yōu)美的風景線。
7、西湖是柔美的,是妖嬈的,有些不出格的狂野,時而也是寧靜的。
沒有起風的時候,無聲的西湖“靜如處子”,淡雅,柔情似水,朦朧中,平靜的湖面,更像一面不曾打磨的鏡子,顯得那么和諧。
碧藍的湖水與天空渾然一體,使我似乎感覺不出誰是天,誰是湖。
在陽光照耀下,湖面有些金光閃閃,像是粘上了白娘子。
飄揚的裙子上的金粉,是那么細滑,那么閃爍,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9、蕩舟在那煙波浩渺、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使人感到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感受。
我陶醉在這沒有粉飾的質(zhì)樸圣潔的美中,想放聲高歌,又怕破壞了這和諧的氣氛。
于是索性支起雙槳,躺在小船上,任湖風輕拂我的臉頰,任碧波拍打船弦,任大腦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我曾經(jīng)領(lǐng)略過西湖的嫵媚,東湖的清麗,南湖的遼闊,以及鄱陽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槳聲,昆明湖的笑語。
10、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這如畫的景色中,他們都是做著一個朦朧的“江南夢”。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從來不著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
”太湖的美景像一杯綠茶,自然清新;太湖的美景像一段絲綢,絢麗光潔:太湖的美景像一幅畫卷,描繪出她的幽靜,描繪出江南的別致……
描寫海底景色優(yōu)美的語段
淺海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生物沐浴在光亮溫暖的海水中;奇妙的小魚漫游在絢麗的珊瑚叢中,奇異可愛的貝類、海星、水母以及各種顏色的海草,在波浪涌動下翩翩起舞。
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陽光投射在寧靜的海底,仿佛是透過光譜被曲折分析的光線一般,美不勝收。
連海底的巖石、草木、貝殼和珊瑚,也都染上了陽光的七彩,令人驚訝。
海底的景象也和上回的海底森林大不相同,沒有細沙、海草,更沒有森林,一眼望去,盡是各式各樣、毫無止境的珊瑚叢。
真可說是一片難得的珊瑚王國。
這真是一片奇妙又少見的海底森林,生長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樹上叢生的枝權(quán)都筆直伸向洋面。
沒有技條,沒有葉脈,像鐵桿一樣。
在這像溫帶樹林一般高大的各種不同的灌木中間,遍地生長著帶有生動花朵的各色珊瑚。
美麗極了
各種各樣的貝殼、軟體類動物散步在柔軟的沙灘上,將海底裝扮成花園一般。
我們的頭頂?shù)纳戏绞歉鞣N各樣的水母飄蕩著,恰似仙女撒下的朵朵鮮花 。
好詞:熠熠生輝 奇幻莫測 震耳欲聾 美不勝收 驚天動地 無窮無盡 屹立不動 毛骨悚然 寸步難行 英姿 荒寂 沸沸揚揚,殘酷,破損零散,沸騰的水流,光彩奪目、瑰麗無比(以上均摘自網(wǎng)絡(luò),僅供參考)
山湖琴韻第一段寫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常熟有山,有湖。
山是虞山,湖是尚湖。
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著藍天白云。
有飛禽從湖上飛過,如點點音符在湖天之間飄動。
坐在湖畔看虞山,一脈青影,在云天間起伏,山雖不高,卻使這江南水鄉(xiāng)的地平線變得和湖岸一樣柔曼曲折。
虞山投影在湖波中,晃動著一片墨綠的光影,使原本清澈的湖水顯得深不可測。
曾經(jīng)有一位智者在這里垂釣,尚湖就因此得名。
智者是三千年前傳說中的人物姜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
遠古時代的姜子牙是否在這里隱居釣魚,現(xiàn)代人無法考證。
對這樣的傳說,我是寧信其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能將姜子牙飄然不群的身影和這樣秀美的湖山疊映,可以讓現(xiàn)代人的想象之翼直飛九天云霄。
腦海中出現(xiàn)姜子牙垂釣的形象時,耳畔有一縷清音飄過。
那是古琴的韻律,是激越靈動的《流水》,是清靜悠揚的《平沙落雁》,是深情縹緲的《憶故人》。
姜子牙的時代,古琴大概已經(jīng)有了雛形,他這樣深諳文韜武略的智者,應(yīng)該會彈琴。
也許那時還沒有這些曲子,但一定有其他更清幽淡遠的韻律。
古琴能使焦灼的心靈恢復(fù)平靜,能撫平煩亂的思緒,忘卻現(xiàn)實中的酷烈紛爭。
姜子牙垂釣時,耳畔應(yīng)有琴聲。
在等候魚兒上鉤時,他或許一手撫琴,一手握竿,古琴優(yōu)雅的韻律,穿透清澈的湖泊,吸引了水中的游魚,魚兒們循聲而來,圍繞在他的周圍…… 虞山和尚湖,山水相依,湖光山影中凝集著江南的靈秀和才情。
這片水土,曾經(jīng)哺養(yǎng)出很多杰出的人物。
關(guān)于常熟的文化記憶,有動人心魄的背景音樂,那就是古琴。
琴聲悠然,一脈相傳連接古今。
如果說,三千年前姜太公的傳說太古遠,無法考證,那么,1500年之后,常熟的另一位先賢,在這里留下了清晰的腳印。
他是孔子的弟子言偃。
據(jù)說,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言偃是唯一的一個江南人。
言偃早年在魯國做官,中年在中原弘儒傳道,晚年回到故鄉(xiāng),在虞山腳下躬耕講學(xué),傳播禮樂。
聽言偃講學(xué)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尚湖側(cè)畔的言子講堂,是當時人們心目中江南的最高學(xué)府,然而要聽一次言子的講學(xué),并不容易。
歸隱故里的言偃,應(yīng)是歷盡了人世滄桑,他更喜歡一個人看山賞水,撫琴獨吟,沉醉在虞山和尚湖之間。
湖山如有記憶,應(yīng)記得這位哲人飄然的身影,也應(yīng)記得湖山間的古調(diào)琴韻。
在尚湖畔散步時,我還會想起唐代書法家張旭。
張旭被人稱為“草圣”,常熟是他長期生活的地方。
這位“草圣”,常常醉酒而書,手中的毛筆如有神助,滿紙草書龍飛鳳舞,把漢字寫成了前無古人的藝術(shù)品。
張旭的草書,讓盛唐的書壇震驚,直到今天仍被世人視為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高峰。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有張旭的身影:“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李頎在《贈張旭》中也有生動描繪:“露頂據(jù)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
我年輕時曾迷戀過張旭書法,看他的《千字文》、《古詩四帖》、《心經(jīng)碑》和《肚痛帖》,覺得這是神人之作,筆墨線條在變化無窮中揮灑出酣暢淋漓的氣韻,那種天馬行空般狂放不羈的風格,今人難以摹仿。
張旭的草書,像什么
像風中行云,像山間奔泉,像急風暴雨在天地間喧嘩……我一直無法用恰當?shù)奈淖中稳輳埿竦臅?,直到在常熟聽古琴時,才恍然有所悟:他的草書中,有古琴的神韻。
我想,只有用《廣陵散》和《風雷引》這樣激揚飛動的旋律,才能形容張旭狂放不羈的草書風格。
我不知道張旭當年是否喜歡彈古琴,然而他的筆墨,和古琴的韻律,似有一種無法用言語道明的內(nèi)在契合。
張旭的草書,正如一曲神采飛揚的古琴曲,從虞山下飛出,一千多年來讓人為之傾心沉醉。
說到張旭,當然還會想到元代大畫家黃公望。
黃公望也是常熟人,他的水墨山水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高峰。
傳說黃公望善彈古琴,作畫前,常常先面對湖山撫琴歌吟,彈到動情處,棄琴執(zhí)墨,揮毫成畫,山水煙霞,滿紙生輝。
黃公望繪畫所用顏料,多用虞山石研磨而成。
黃公望的山水畫中,不僅有虞山尚湖的絢爛靈秀,也有斑斕起伏的琴韻。
在虞山和尚湖之間處處聯(lián)想到古琴,并不是牽強附會。
在明代,這里出現(xiàn)一位古琴高手,名叫嚴天池,他創(chuàng)立了虞山琴派,將中國的古琴藝術(shù)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虞山琴派的影響輻射全國,甚至波及海外。
常熟,成為中國古琴藝術(shù)史上的一個制高點。
嚴天池出身名門,父親是當朝重臣,權(quán)傾一時。
但這位“高干子弟”卻不愛當官,他更喜歡彈琴讀書。
當時有人這樣描述他的生活:“絕不聞戶外囂音,自翰墨外,輒取古琴,焚香一弄,悠然自得……間嘗坐聽,不覺競心頓消,洋洋乎道澈之和平襲人。
”他一生為古琴做了影響深遠的幾件大事:組織“琴川社”,創(chuàng)立了虞山琴派;編定《松弦館琴譜》,其中有流傳民間的古琴曲和他自己創(chuàng)作的琴曲,成為當時最權(quán)威的古琴曲譜。
倡導(dǎo)“輕微淡遠”、“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被譽為“古音正宗”。
當時的各路琴派,“以虞山為歸,是猶百川之趨赴不一,而朝宗于海也”。
而嚴天池對古琴藝術(shù)的開拓和貢獻,被人譽為“古文中之韓昌黎、岐黃中之張仲景”。
“一時知音翕然宗之”。
在嚴天池之后,虞山琴派一直在常熟綿延不斷。
明末清初這里又出現(xiàn)民間古琴大師徐青山,當時少人可以與之比肩。
而到現(xiàn)代,又誕生了學(xué)者型的古琴高手吳景略,使虞山琴派峰回路轉(zhuǎn),衍生出一派清新氣象。
我在常熟兩次參觀 “虞山派古琴藝術(shù)館”,本以為能在這里看到嚴天池撫摸過的古琴,但是沒有。
館中只有圖片和文字,沒有和嚴天池有關(guān)的實物。
然而,這里處處回蕩著清雅的琴聲,如低吟,如傾訴,撥人心弦,把聽者引入幽遠的遐想。
對現(xiàn)代人來說,古琴似乎有點高深莫測,有點神秘,這是古人的精神寫照,是對天地自然的傾訴和思索。
這樣的琴聲,驅(qū)散了人世的喧囂和昏濁,讓心靈走向?qū)庫o。
在琴聲中,我想起了嚴天池的一些軼事。
嚴天池不喜歡做官,但中年之后到福建邵武做過知府,上任前,他到當?shù)氐某勤驈R里發(fā)誓:“必不攜邵武一錢歸
”為官三年,潔身自好,絕不收受賄賂。
三年后,嚴天池辭官回家,船出城門時,他拿出身邊積攢的薪俸銀子,悉數(shù)交給送行者,當?shù)厝瞬皇?,他說:“我來的時候向城隍神發(fā)過誓,絕不帶邵武一錢歸,這些銀子,留下來修治橋梁吧
”邵武人只得留下這些銀子,用來修治城內(nèi)受損傾塌的橋梁。
嚴天池的清廉正直和散淡超然,多少和他對古琴的癡迷有關(guān)。
他一生愛琴,他的歸宿在虞山腳下,也在古琴綿綿不斷的韻律之中。
嚴天池曾在一首詩中描繪自己的生態(tài)和心境,讀來令人神往:“有客新年慰索具,半巢松影半巢書。
卷簾風靜鶯啼后,倚檻云生花發(fā)初。
自有藥苗供旦暮,不勞生計問漁樵。
瑤琴試作臨流弄,一曲陽春出聽魚。
” 走出古琴館,耳畔琴音飄繞,回望天邊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把巨大的古琴,橫臥在江南大地。
三年級寫作文寫蓮花山湖的景色,寫一段,怎么寫
走進大門,就感到一陣清香撲鼻而來,大門旁邊的兩壇鮮花千姿百態(tài),姹紫嫣紅,一陣微風吹來,花兒們就隨風動,仿在向我們打招呼。
往前走,就到了風箏廣場,那里的人非常多,小朋友在做游戲,吹泡泡,中年人在聊天,老年人在打太極,一派和協(xié)安寧的景象。
還有一些人在放風箏。
技術(shù)高超的人都快把風箏線放完了,不時還做了幾個高難度的動作,不會放的人,剛把風箏放起來,就落下去了。
風箏廣場上空有許多樣的風箏,有老鷹,蝴蝶,小鳥……風箏在天空中午次百態(tài)。
漂亮極了。
山湖鷺島在什么地方呀
聽說風景很好,靠山靠湖的
山湖鷺島位于長沙芙蓉北路燎原水庫旁,獨門獨戶,私人花園。
33000畝鵝形山,是鷺島客們的“后花園”,1800余畝的遼闊湖面,為鷺島客們開啟山、湖、院融為一體的向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