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祝福 課后題 三次寫祥林嫂肖像描寫各表現(xiàn)祥林嫂怎樣生存狀態(tài),其中變化又說明
第一次描寫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3段,是在小說的結(jié)局中描寫肖像;第二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說的開端中描寫肖像;第三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小說的高潮到來之前描寫肖像。
這三次描寫著重于祥林嫂眼睛的變化,鮮明的表現(xiàn)了人物的遭遇和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
第一次描寫祥林嫂的眼睛是“順著眼”,第二次寫她“順著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聯(lián)系故事情節(jié)來看這前后兩次“眼睛”的變化,不難看出,第一次描寫表現(xiàn)了祥林嫂安分耐勞的特點;第二次描寫則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慘重打擊,內(nèi)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dá)的外在表現(xiàn)。
最后在結(jié)局中描寫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長期的嚴(yán)重的打擊與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nèi)心的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經(jīng)完全麻木了。
而當(dāng)她向“我”發(fā)問時,“那沒有神采的眼睛忽然發(fā)光了”,這“發(fā)光”是在長期痛苦的思索中所產(chǎn)生的對靈魂的懷疑給她帶來的希望。
當(dāng)她連這一點點希望都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就只有在人們的一片祝福聲中告別人間了。
這樣描寫,深刻地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祥林嫂與“我”對話是她在長期的嚴(yán)重的打擊和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的情況下,向“我”提出靈魂的有無問題,反映了祥林嫂在封建迷信的桎梏下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
對靈魂,她希望其有,以便死后一家人能在陰間團聚;同時她又希望其無,以免到陰間被鋸開后分給兩個男人。
祥林嫂對四嬸講“阿毛的故事”,表現(xiàn)了她失去愛子后的痛苦心情,以及對自己一時疏忽的自責(zé)的心理狀態(tài);而祥林嫂在魯鎮(zhèn)“和大家講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則表現(xiàn)了她在生活的折磨下,麻木空虛的心理狀態(tài)。
祥林嫂與柳媽的對話,表現(xiàn)了她已承受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陷入恐怖深淵之中的痛苦的心理狀態(tài)。
肖像: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lán)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但兩頰還是紅的。
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
(年輕,勤勞,樸實,新寡) 眼睛:順著眼。
(善良溫順) 表現(xiàn):整天地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論,力氣不惜。
(勤快耐勞) 變化: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要求極低,反襯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擇其要點板書)
魯迅《祝?!分忻鑼懴榱稚┑男愿竦模ㄕZ言描寫,動作、肖像)
肖像描寫: 魯迅先生說:“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他(她)的眼睛。
”在《祝?!分芯投啻蚊鑼懙较榱稚┑难凵褡兓?。
如下: 初到魯鎮(zhèn) ——順著眼 再到魯鎮(zhèn) ——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 講阿毛故事 ——直著眼,瞪著眼 捐門檻 ——分外有神 不讓祝福 ——失神 淪為乞丐時 ——眼珠間或一輪 問有無靈魂 ——忽然發(fā)光語言描寫: 問魂靈有無; 對四嬸講阿毛; 對魯鎮(zhèn)的民眾講阿毛; 與柳媽的對話動作描寫: 反對再嫁 ——逃、撞 怕被分身 ——捐(門檻) 懷疑靈魂 ——問
用一段話描寫一個人要寫出人物特點
他胖胖的,笑起來眼都瞇成線,臉上顯出那深深的酒窩。
這不是賈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