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荔枝的句子
在凹凸不平的外殼里藏著一顆晶瑩半透明的珍珠,珍珠散發(fā)著誘人的香氣,讓人浮想聯(lián)翩荔枝圓圓的,略大于桂圓,摘一個放在鼻下嗅一嗅,一股誘人的清香便滲入肺腑之中。
看著那一串串荔枝,就像一串串珠玉寶石般閃爍奪目。
日啜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荔枝是我國嶺南佳果,色、香、味皆美,有果王之稱。
夏天一到,嶺南荔枝自南而北次遞成熟,山野無不披紅點翠,色彩紛披,格外奪目。
六靖鎮(zhèn)-地處廣西南部毗鄰廣東的小鎮(zhèn)-我的家鄉(xiāng),農(nóng)歷四月中旬,廣東高州等地的荔枝便捷足先登,鎮(zhèn)上便有顆大飽滿鮮紅的荔枝零星擺賣,價格奇貴食者卻眾。
農(nóng)歷五月左右,本地荔枝俏姿顯露。
山山嶺嶺,密密層層的荔枝壓著枝頭羞答答地彎了腰,亮著喜悅的光芒,鮮艷得讓人心醉。
摘果的農(nóng)人喜不自禁,在樹間忙碌穿梭,笑臉如花,歡聲在山間回蕩。
此時,本地荔枝與外地荔枝競相比美,相映生輝,異彩紛呈。
鄉(xiāng)間路旁、街道各處,擺賣或收購荔枝的攤點熱鬧非凡,人頭攢動,買賣之聲不絕于耳。
黃昏,人聲漸稀,那留下的一堆堆鮮紅果殼,仿佛在訴說著一天的歡樂。
把荔枝泡在冰涼的河水,直到?jīng)鐾?,再一顆顆慢慢剝著吃,涼爽異常。
雙手緊握荔枝,手就感覺像是放在砌滿鵝卵石的小道上那樣舒服。
靠近鼻子一嗅,果肉的香味早已穿透皮殼散發(fā)出來,夾雜著絲絲的香甜味,總是讓人禁不起誘惑。
接下來,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住荔枝,害怕一不小心就可把它捏個粉碎。
右手在頂部柔柔地剝開最外層那火紅火紅的硬殼,為了保護內膜,這一步可千萬不能急,漸漸地原本紅彤彤的荔枝就會現(xiàn)出它那白衣,搖身一變,成為白衣天使。
那白衣下包裹著的就是那迷人的果肉。
然后,從上而下慢慢地一圈一圈地漸漸褪去它的白衣,豐腴的肌膚就盡顯眼底,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宛如一塊純白無瑕的美玉,讓人愛不釋手。
倘若你的指甲一不小心碰到果肉,戳破了果肉的那層無形的膜,天然純正的果汁就會沿著膜的裂縫流溢而出,宛如眼中剛凝結成的淚花。
探出舌頭,舔舔那汁液,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它的甘甜與芬芳。
最后,再慢慢地一點點地吞噬,直到所有果肉都落入口中為止,不肯錯過它的一點一滴,這就是荔枝的魔力,讓人一顆入嘴以后就會忍不住想吃第二顆、第三顆……直到肚子再也無法容納為止。
荔枝的皮先是青色的,成熟后就變成紅色的,很惹人喜愛。
只要輕輕剝開它,就會露出透明的果肉,流出水一樣的果汁。
咬上一口真好吃,甜津津的,就像吃蜜一樣。
白居易說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色香味盡去矣嬌嫩得象個公主。
春天,荔枝樹從甜夢中蘇醒了,它那爪子形的葉子更綠了,富有彈性的枝條上結滿了鮮嫩的蓓蕾。
荔枝營養(yǎng)豐富。
果肉含糖量最高達20%,每百毫升果汁中,維生素C含量最高可達70毫克,含有維生素丙13。
20~71。
92毫克。
此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磷、鎧、鐵等成分,為增進健康的佳品。
據(jù)《本草綱目》記載:荔枝可止渴、益人顏色、通神、益智、(補腦健身)、治瘰疬……等病。
但是,荔枝吃多了也不是好事。
據(jù)鄰居說,她老家有一個女孩,因為吃荔枝而險些喪掉性命。
其實,這不是荔枝的罪過。
那是因為她吃而不得法的緣故。
我吃了那么多的荔枝,看了那么多有關吃荔枝的文章,吃荔枝的技術便日臻成熟。
首先,我吃荔枝是不用嘴咬殼的,因為不衛(wèi)生,且殼的苦味會使口腔生澀而影響果肉的味道。
其次,是不空腹吃,空腹易致過飽難消化,也易造成低血糖。
三是粘鹽吃,剝掉殼后,粘一些鹽吃,既可降火,又可除去若有若無的酸味,使甜味更純正。
在細雨如絲的季節(jié)里,荔枝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舒展著四季常綠的枝葉,開放著一簇簇綠中帶白的花朵。
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微風中搖曳著,不時發(fā)出沙沙的聲響。
荔枝樹四季都不落葉,它的葉是深綠色的,呈瓜子形。
春天的二三月是荔枝的花期,荔枝樹開的花雖不像桃李那樣爛漫嬌艷,卻也質樸可愛。
乳白色的花,漸漸地變成了淡黃色,一簇一簇的和綠葉相襯,從遠處望去,整個荔枝園就像一個黃色的花海,美麗極了。
這時節(jié),辛勤的蜜蜂不約而同地組成千軍萬馬,帶著春天的請?zhí)s到荔鄉(xiāng)。
蜂兒嗡嗡的叫聲,使整個荔枝園都熱鬧起來了,以后幾天,源源不斷地送往國內外市場的便是名揚全球馥香噴鼻的荔枝蜜。
花凋謝時,地上很快就鋪滿黃亮亮的一層落花。
輕輕踩上去,就會發(fā)出吱吱的響聲。
這時候,它的花蒂已經(jīng)托起一粒米大小的果實了。
隨著夏天的腳步,它也一天一天豐滿起來了。
形容荔枝優(yōu)美句子
“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人” (宋軾《惠州一絕》)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 (明代徐《詠荔枝膜》) “甘露凝成一顆冰,露濃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絕》)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蔡襄) “荔城無處不荔枝” (郭沫若)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張籍《成都曲》)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蘇軾) “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可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 (白居易《種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陳輝《荔枝》) “飛焰欲紅天” (郭明章《荔枝》) “紅云幾萬重” (北宋鄧肅《看荔枝》)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xiāng)亦萌蘗”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第一首)
什么是主題升華
主題的升華指的是擴大作品所敘事件的意義、提高主題的容量,使文章的意旨能夠進入一個更加開闊、更加高遠的境界的手段和過程。
主題的升華指的是擴大作品所敘事件的意義、提高主題的容量,使文章的意旨能夠進入一個更加開闊、更加高遠的境界的手段和過程。
古代許多文學家都以精辟的見解論述了主題升華的意義。
明人歸有光說:“題意平常,若泥此發(fā)揮文字,卻無味矣。
”并指出,“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畫上書畫,愈出愈奇,方為妙手。
”這也就是說,好的文章不應當就事論事,而應當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之上另開新境,升華主題,將整個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仿佛劉鶚《老殘游記》里白妞的說書,“漸漸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這樣的文章必能使讀者“暗暗叫絕”,拍案稱奇的。
散文主題升華主要體現(xiàn)在文章的結尾處,雖文字不多,卻有一字千鈞之力,發(fā)人深省,給人啟迪。
著名散文家楊朔的《荔枝蜜》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作。
文章在描繪荔枝林、品嘗荔枝蜜、采訪養(yǎng)蜂場之后,文章結尾處奇峰迭起,筆鋒一轉,由贊美蜜蜂進而深情地贊美勤勞樸實、默默奉獻的農(nóng)民,最后又以“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使文章又翻新意,主題得到了全新的升華。
散文主題升華的方法有很多,本文只說其中最常用最為有效的兩種方法。
一種叫做聯(lián)想擴展,點明題旨。
在散文創(chuàng)作當中,有大量的名篇都運用了象征寓意的手法。
和楊朔的《荔枝蜜》一樣,這類作品都運用了聯(lián)想擴展的方法在篇末點明題旨,把主題升華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如賈平凹的《丑石》,作者先寫丑石之“丑”,接著寫原來這塊丑石乃是殞石,有著非凡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補過天,在天上發(fā)過熱、閃過光”,人們“仰望過它,它給了人們光明、向往、憧憬”。
篇末由丑石聯(lián)想擴展到社會,極力地贊美其名曰那種“不屈服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全新的升華。
聯(lián)想的方法有:相似聯(lián)想,如茅盾的《白楊禮贊》由白楊樹的樸質、堅強不屈聯(lián)想到北方的農(nóng)民,再由此聯(lián)想到我們中華民族在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接近聯(lián)想,如袁鷹的《井岡翠竹》由井岡山的毛竹聯(lián)想到井岡山的人民;因果聯(lián)想,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由哈尼族小姑娘做好事聯(lián)想到全國各條戰(zhàn)線的人民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
閱讀典范例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茅盾的《白楊禮贊》、楊朔《荔枝蜜》、《茶花賦》、賈平凹的《丑石》。
寫作訓練題例:《鎖》、《小草》、《石子頌》、《蠟燭的美德》、《粉筆禮贊》等。
一種叫做峰回路轉,點化開拓。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文章大段大段地描繪了洞庭湖的景色和人們不同的覽物之情。
并以近乎凡夫俗子的眼光觀物、思想,幾乎把讀者帶入了一個云遮霧障的境地。
直到篇末,作者一反先前的情調,奏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慷慨激昂之詞,這對讀者來說真可謂是廓清迷霧,驚世駭俗,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作者這樣構想,仿佛把作品的主題藏匿于深山之顛,需要我們經(jīng)過峰回路轉、穿云破霧才能采摘得到。
當然,主題的升華首先得力于作者思想的升華。
沒有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就不可能有升華的主題。
只有站得高,看得遠,戰(zhàn)勝了種種糊涂的觀念或者說是世俗偏狹,才能寫出讓讀者領略瑰麗風光的優(yōu)秀作品。
閱讀典范例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俄.柯羅連科的《火光》、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寫作訓練題例:《登山》、《夜行記》、《……的感悟》。
使作品主題升華,必須還要注意:第一是意在筆先。
構思散文,當全局在胸。
無論敘寫事件還是描繪景物,都要成竹在胸,沒有事先的深思熟慮,決不可能錘煉出驚世駭俗、發(fā)人深省的主題。
第二是注意鋪墊。
升華主題,決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認真地研究這些古今范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點,篇末點睛,全在于全篇都在畫龍,有了篇末的點睛之筆,整條龍就可以飛騰起來,而事實上前文的努力都是為這篇末的點睛之筆服務的。
仿佛是唐代名畫家吳道子畫的鐘馗,勁道全在小拇指上,全身的力道、身姿、眼神,莫不集中于這小拇指上。
楊朔的散文有什么特點
小說 是文學體裁四中的一大樣它是通過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huán)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jié)、環(huán)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矛盾。
按篇幅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小小說(微型小說)。
散文 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
特點是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作者的觀點、感情,并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chuàng)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于表現(xiàn)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
記敘文 是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jīng)歷和事物發(fā)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記敘文是用來描述事物的文章.時間,人物,地點,起因,經(jīng)過,結果是記敘文的6要素。
語文閱讀題的答題模板
(一) 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題;渲染氣氛(記、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xiàn)方法。
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
為什么
動詞:不行。
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
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后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
為什么
不能。
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規(guī)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1、 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
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2、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jù)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xiāng)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后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 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有什么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
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
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 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有什么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
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chǎn)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xiàn)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xiàn)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tài)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
夸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xiàn)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tài)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jié)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么作用
”,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 文中某句話有什么含義
或告訴我們什么深刻的道理
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xiàn)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并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 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7、 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guī)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 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對于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
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
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
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列數(shù)據(jù)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相關內容。
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jīng)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xiàn)出來。
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準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中考閱讀常見的就是記敘文和說明文,議論文較少,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希望對你在學習和考試時有所幫助.現(xiàn)代文閱讀試題答題技巧方法 1、基本要領:整體把握, 抓住關鍵語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閱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
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閱讀范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細,并回讀檢查] 最后:理清要點,認真答題。
根據(jù)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
(盡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 一解答現(xiàn)代文閱讀題應分的三個步驟詳解:第一步,通讀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數(shù)。
那么我們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東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哪些人
什么事
什么景
什么物
什么話題
怎么寫的
為什么要這樣寫
你是怎么看的
2、了解文章的大致結構,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敘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記敘的人物、事情、時間、地點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材料有哪些
是怎樣安排的
文章是怎樣過渡的
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項:用以下幾種方法可以達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詞句。
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標題、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句、議論句、反復出現(xiàn)的詞句、重點關聯(lián)詞(如段落開頭的詞:不但……而且…… 因為 何況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應特別注意那些體現(xiàn)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當隱晦,我們也能從這些詞句中找到蛛絲馬跡。
二、弄清文章的結構。
從結構形式入手比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說,把結構層次弄清了,也就比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從這一點來講,弄清結構是記敘文閱讀的基礎。
弄清記敘文的結構,可從下面幾方面進行。
( l )找出文章的線索。
記敘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為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為線索。
閱讀文章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著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 2 )明確文章的順序。
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
如《皇帝的新裝》。
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后發(fā)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fā)生的事情寫在后面。
插敘:如《羚羊木雕》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 3 )理清文章的層次。
理清文章的層次是弄清文章結構的重要一環(huán)。
( 4 )把握文章的詳略。
文章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
第二步,審清題意,回讀原文。
在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后,我們再仔細閱讀題干,找出每一題的出題點,回讀原文,將題干和文章對應起來,那么回讀原文的方法和步驟是什么呢
1、找準了原文中對應題目的相關區(qū)域。
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qū)域,和哪些語句有關。
2、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
只要找準了原文中的相關區(qū)域,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準確抓住關鍵詞句,大多數(shù)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
3、分析綜合,順藤摘瓜。
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關鍵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綜合,歸納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點,認真答題。
1、引用原文。
題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題的,直接找出答案認真的寫上。
2、抓住對應的關鍵詞句。
沒有明確要求引用原文答題的,不能機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
一般來說,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關鍵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我們應抓住這些重要的詞句,進行有效的提取、剪輯、概括、重組、歸納。
3、組織好語言作答。
先根據(jù)分值理清好答幾個要點,再作答。
答題時要緊扣題意,盡量包含文中對應的關鍵詞句,選用恰當?shù)木涫剑x取適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問就如何答,按照題干要求將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準確、有條理。
但還有一些題目無法用簡單的重組文章語言的方法來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起來進行表述。
4、還有一些題目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所以我們要了解這類題錯誤選項設置的規(guī)律(如斷章取義、偷換概念、范圍不清、無中生有、強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選項和原文中的相關語句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做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即可。
現(xiàn)代文閱讀題答題模式一、 概括題:(一)、概括文章內容題:按敘述的基本要素(行為、經(jīng)歷)或小說情節(jié)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變化,篩選材料,組合回答。
示例: ◆請以朱丹的言行為發(fā)展線索,概括敘述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
(不超過80個字)(5分) ◆請概括敘述“我的奇特經(jīng)歷”。
(不超過60個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據(jù)中心句進行概述總括。
一篇文章內容的具體化,通常表現(xiàn)為圍繞某個中心展開敘述、議論或說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體的要旨。
2、通過提煉要點,關鍵詞句進行概述總括。
有的文章中,很難找到提示具體內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關的要點提煉出來。
3、通過辨認相關性進行概述總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體內容,都是由局部構成的一個整體,從局部之間的關系入手,即辨認語句之間或語段之間的相關性,是進行概述總括的重要途徑。
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個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為“繪春”。
為什么說③至⑦自然段為“繪春”呢
③自然段寫春草,④自然段寫春花,⑤自然段寫春風,⑥自然段寫春雨,⑦自然段為寫迎春。
將其統(tǒng)而攝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從各個側面描寫著春天,所以我們可以將③至⑦自然段內容概括為“繪春”。
4、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
牽頭,就是抓住具體內容的起始;接尾,就是連接具體內容的終結。
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其內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請看魏巍《我的教師》第10段。
對這段文字的內容概述總括,我們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句話連接起來,其內容要旨就概括出來了。
它的內容要旨是:慈愛、偉大、公正的蔡老師在那時占據(jù)了“我”的心靈。
5若問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無中心句)歸納段意:本段(概括或具體)寫了“誰——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樣”) (二)歸納中心意思題1、歸納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題目總能或顯或隱地傳達出文章的主題。
《白楊禮贊》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訴讀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例如《一面》⑶抓住文章的開頭、結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點題句,關鍵句,一般都是抒情、議論句。
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驛路梨花》⑷通過結構分析歸納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
例如《荔枝蜜》⑸從時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時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
例如《風箏》2、概括記敘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jīng)過、事件、景物),表現(xiàn)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 抒發(fā)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問文章結構題1、問文章、段落的結構形式: 注意總分式(A總分、B分總、C總分總);層進式;并列式;對比式。
2、問文章線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字眼。
3、問文章的順序。
(1)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
如《皇帝的新裝》。
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后發(fā)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fā)生的事情寫在后面。
倒敘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說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于了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
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采用的是倒敘方法,先把結果寫出,再弓
出對母親的回憶,人題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
倒敘方法,適用于那些動人的、有特點的結局,必須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順乎讀和寫的思路。
插敘:如《羚羊木雕》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2)說明文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現(xiàn)象——本質、原因——結果、整體——部分、概括——具體、特點——用途、主——次、總——分)4問文章的層次。
分析結構層次,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以寫事為主的文章: 1.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先后時間分析; 2.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地點轉換分析;3.按事情發(fā)展的階段分析。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長的階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點分析;3.按表現(xiàn)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條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變化分析。
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觀察景物的觀察點的變化,即空間變化分析;2.按不同時間的不同景致的變化,即時間變化分析。
5問文章的詳略。
記敘文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
詳寫略寫是指文章材料的處理。
我們寫文章,在題目確定之后,就要圍繞題目確定的中心思想去選擇作文材料,然后把這些材料進行詳略處理,使之各得其所,各盡其材。
文章寫得好不好,很大程度決定于材料處理安排得好不好。
材料處理得當,是指在結構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輕,篇幅上有詳有略。
詳細寫,充分運用的材料,必須與文章中心思想緊密關聯(lián),可以明確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這些材料寫得詳盡、具體、生動,就能加深讀者對文章的印象,并為之折服。
閱讀記敘文必須弄清文章詳寫什么,略寫什么,并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重點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詞句題1、注音、解釋題:“積累運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詞的注音、解釋,成語和名言警句的背記運用,此類題目要求平時要多積累字詞和點滴知識,對于確實未見過的陌生詞語可結合語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A、 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
B、 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并結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強調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限制了+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某物某特點)C、 不用或調換后,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xiàn)語言的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用了,體現(xiàn)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或嚴密。
)4、品味詞語: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不寫這一點。
B、表面意義(表面上的意思)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
。
。
。
。
特點)C、深層含義(聯(lián)系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揚了\\\/贊美了\\\/歌頌了或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
。
。
。
。
。
。
的印象、啟示,道理等。
5、 問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的位置能否調換: A、 能否B、 詞語:分別解釋兩個詞,句子:簡單概括這兩段或兩部分的內容C、 詞語:為何這樣安排先后順序(強調其中一個或與前文順序一致或符合搭配習慣,內在的順序)句子:指出這兩句有什么關系,所以不能調換(若是說明文則看是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若是其他文體則看是并列式或層進式或總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題1、理解語句、語段的作用: (要從三方面考慮) 一從結構上,常起A承上啟下,過渡、B總領全文,開啟下文或C總結上文的作用; 二從寫作手法上,常有A開篇點題,B為后文設伏筆、C作鋪墊、D深化中心、E點明主旨(畫龍點睛)F、襯托G、渲染H呼應、照應I對比J象征K先抑后揚, L預示性作用等特點。
三從內容上(語面的象征義、喻指義 , 表現(xiàn)的人物思想性格, 點明全文思想意義)2、談寫作手法和作用 ①環(huán)境描寫:社會環(huán)境描寫作用:交代時代背景、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環(huán)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jié)、氣候、時間和景物、場景)作用:交代時間背景、渲染氣氛、表現(xiàn)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深化主題②人物描寫:(語言 動作 外貌 神態(tài) 心理)表現(xiàn)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征 ③對比、反問、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強調該對象的××特征 ,排比:增強了氣勢。
④比喻、擬人、夸張等的作用 A比喻、擬人的相比兩物的相似點;B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描寫)該對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該事物某種精神(品質、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關對主人公朱丹的描寫,根據(jù)文意,分別指出其表達作用。
(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錦衣衫仿佛把他也緊束成一棵梅樹。
(暗示朱丹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謹慎地從絨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小心謹慎表現(xiàn)出朱丹對民族音樂的摯愛) 3問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和作用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fā)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
②記敘文中恰當?shù)拇┎遄h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
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四、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構布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要結合該文寫作的手法。
1、選材:材料典型、真實,詳略得當,表現(xiàn)、突出了中心2、結構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結構嚴謹,3語言:樸實或生動、形象、準確;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暢,修辭的運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穎,以小見大、富有哲理等。
五、 評價、鑒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
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xiàn)該人物××的精神(品質 性格 思想 個性)。
◆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 可以這樣表述:表現(xiàn)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贊美了 勸誡……(某種思想道理)。
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并闡明理由。
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lián)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
(03年《橡數(shù)之謎》) 六、問在文中某一具體情境下你的感受、體驗、做法。
A指出這一具體情境下蘊含著的思想意義,道理;B結合文中具體的事例談你的感受、體驗、做法,并說明理由。
C總結你的觀點七、問閱讀后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A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
為什么要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為什么
在我們普遍識中,語文好的人,一般都是從小就閱覽、欣賞古今中外的名著,其優(yōu)秀文化的影響、熏陶,在這種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陶冶了情操,培養(yǎng)了優(yōu)秀的品質。
他們對真、善、美有自己的鑒別能力,對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確的衡量標準,對社會、人生有自己正確的觀點。
這樣的人無論他身處逆境,還是春風得意,他都能以一種坦然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始終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
何謂語文素養(yǎng)
在《新課標》中,這樣指出: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語文素養(yǎng)包含的基本內涵和要素很多。
但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從教學工作著手,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談以下幾點個人之見:一、走進文本,深入解讀,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
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學生帶進教材,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有句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而對文本的解讀直接影響著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
聽說讀寫得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要素之一。
且是否深入的解讀文本,影響著課堂的流動,影響著課堂的生命。
所以深入解讀文本,指導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那如何解讀文本,教師需要多重身份進行。
首先我們是普通的讀者,放松心境欣賞美文,把文本讀透,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心境,做到胸中有書。
其次我們要以學生的身份進行文本解讀。
我們以學生的思維,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讀了文本會產(chǎn)生怎樣的感受,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感到的疑惑,難點重點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能給學生啟發(fā)與引導等等。
再次我們還要從作者的角度進行文本的解讀。
設身處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寫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抓住重點的詞語、句子或者段落。
深深的鉆進文本,品味體會作者的情感,與其在心靈上產(chǎn)生共鳴。
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解讀文本。
當然文本的解讀還需要我們找準一個合適切入點,《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的文本解讀,可以抓問題來解讀,引導學生抓住“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一句,這樣提問:“紋絲不動是什么意思? 為什么必須紋絲不動呢? 邱少云是如何紋絲不動的呢? 這說明什么?”這些問題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鑰匙,不僅可以取代教師的分析,而且?guī)椭鷮W生進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
再如抓關鍵的語句來解讀文本,《荔枝》一課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的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舍不得吞下……”抓住這樣的重點句段,。
“不停地撫摸”“小心翼翼”“托著”“愛憐地望著”“不住地”這些詞語,把母親對荔枝的喜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致的描寫使我們眼前浮現(xiàn)“母親筋脈突兀的手撫摸荔枝,嘗到荔枝后孩子般的笑臉”那生動的情景。
文章巧借荔枝表現(xiàn)了這位偉大母親的品質,而兒子的孝心也使母親對這荔枝格外珍惜,細細品味。
真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做好閱讀主體的能動作用,運用已有的對文本解讀的經(jīng)驗,跨越時空,引導學生與文本的主體——作者達成心靈的共識,形成思維的共鳴,讓我們課堂流動起來,更有生命力。
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xiàn)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這樣做,就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走出文本,拓展閱讀,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語文素養(yǎng)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yǎng)。
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文本,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范圍,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首先,在教學中,我們要上好學校開設的閱讀課。
在閱讀課上,我們以教材配套的課外閱讀讀物為載體,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書邊思考”。
例如要求學生在讀書的時候用“△”標出優(yōu)美詞語,用“~~~”劃出優(yōu)美句子,并寫出簡單的閱讀心得。
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骄?,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我讀書我快樂。
特別是在低年級段,就讓學生慢慢養(yǎng)成做好讀書比價的習慣。
因低年級學生能力有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讀書筆記做的簡短些,但堅持寫好讀書筆記的意識培養(yǎng)是很重要的。
這對學生一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都是大幫助的。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資料的搜集,延伸文本,豐富學生知道,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每一節(jié)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比如,學習完《新型玻璃》這一課后,可以開展一個“商品促銷”活動,幫助學生熟悉說明文的寫作特點,訓練學生用說明的方法來表達的能力。
再比如,學完《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生可以在網(wǎng)絡課室里觀看圓明園的有關視頻,并讓學生到網(wǎng)上查閱了解圓明園的毀滅過程。
這樣既拓展了學生關注社會的視野,也陶冶了學生的愛國情操。
再次,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讀中積累語言,體會讀書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我們在上好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對自己所帶的班級,制定長期的課外閱讀的計劃,指導學生有效有序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yǎng)料。
低年級:童話、神化故事為主。
中年級:科普讀物、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為主;高年級:少年版本的中外小說名著為主以及現(xiàn)代散文。
組織學生交換閱讀,建立班級圖書角,。
定期在班內組織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匯報讀書心得。
也可以師生共讀一本書,利用閱讀課的時間,進行交流。
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語文能力體現(xiàn)的載體。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可以通過語文時間活動來進行提升。
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huán)境。
語文一旦與生活聯(lián)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
譬如,“聆聽音樂美,發(fā)現(xiàn)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
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
”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chuàng)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在教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生年齡比較小,我在引導學生讀好繪本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嘗試寫“繪畫日記”。
孩子們不會寫的漢字用拼音來代替,圖畫下配有一句話的文字解說。
圖文對話,孩子們也有興趣做好。
二年級。
我訓練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建立一個“新聞小日記”,把自己觀察的事情,可以寫一兩句話記錄下來,如果自己今天沒有觀察到什么。
就晚上回家記得看新聞袋袋庫,把聽到的事情寫一兩句話。
這樣在低年級階段就有了良好的表達基礎,為中高年級的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組織學生還開主題隊會;辦語文手抄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經(jīng)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游,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讓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這都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