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什么上的話,誰寫的,全文是什么?
·韓嬰·韓詩外傳·卷九 作者:韓嬰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在段第六行 全文: 孟子少時(shí)誦,其母方織,孟輟然中止,乃復(fù)進(jìn),其母知其喧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
”對(duì)曰:“有所失復(fù)得。
”其母引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fù)喧矣。
孟子少時(shí),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
”母曰:“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
”言賢母使子賢也。
田子為相,三年歸休,得金百鎰,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
”對(duì)曰:“所受俸祿也。
”母曰:“為相三年,不食乎
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親也,盡力致誠(chéng),不義之物,不入于館,為人子不可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慚,走出,造朝還金,退請(qǐng)就 獄。
王賢其母,說其義,即舍田子罪,令復(fù)為相,以金賜其母。
詩曰:“宜爾子孫繩繩兮。
” 孔子行,聞哭聲甚悲。
孔子曰:“驅(qū)
驅(qū)
前有賢者。
”至、則皋魚也。
被褐擁鐮,哭于道傍。
孔子辟車與之言曰:“子非有喪,何哭之悲也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xué),游諸侯,以后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 之三矣。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
吾請(qǐng)從此辭矣。
”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誡之,足以識(shí)矣。
”于是門人辭歸而養(yǎng)親者十有三人。
子路曰:“有人于斯,夙興夜寐,手足胼胝,而面目黧黑,樹藝五谷,以事其親,而無 孝子之名者、何也
”孔子曰:“吾意者、身未敬邪
色不順邪
辭不遜邪
古人有言曰: ‘衣歟
食歟
曾不爾即。
’子勞以事其親,無此三者,何為無孝之名
意者、所友非仁人 邪
坐,語汝,雖有國(guó)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shì)不便也。
是以君子入則篤孝, 出則友賢,何為其無孝子之名
詩曰:“父母孔邇。
”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志在山,鐘子期曰:“善哉
鼓琴
巍巍乎如太 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
鼓琴
洋洋乎若江河。
”鐘子期死,伯牙僻琴絕弦, 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與鼓琴也。
非獨(dú)琴如此,賢者亦有之,茍非其時(shí),則賢者將奚由 得遂其功哉
秦攻魏,破之。
少子亡而不得。
令魏國(guó)曰:“有得公子者,賜金千斤;匿者、罪至十 族。
”公子乳母與俱亡。
人謂乳母曰:“得公子者賞甚重,乳母當(dāng)知公子處而言之。
”乳母 應(yīng)之曰:“我不知其處,雖知之,死則死,不可以言也。
為人養(yǎng)子,不能隱而言之,是畔上 畏死。
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
凡養(yǎng)人子者,生之,非務(wù)殺之也,豈可見利畏誅之故, 廢義而行詐哉
吾不能生而使公子獨(dú)死矣。
”遂與公子俱逃澤中。
秦軍見而射之,乳母以身 蔽之,著十二矢,遂不令中公子。
秦王聞之,饗以太牢,且爵其兄為大夫。
詩曰:“我心匪 石,不可轉(zhuǎn)也。
”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
”子貢曰:“人善我,我亦善 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jìn)退而己耳。
”顏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 之。
”三子所持各異,問于夫子。
夫子曰:“由之所持,蠻貊之言也;賜之所言,朋友之言 也;回之所言,親屬之言也。
”詩曰:“人之無良,我以為兄。
” 齊景公縱酒,醉,而解衣冠,鼓琴以自樂。
顧左右曰:“仁人亦樂此乎
”左右曰: “仁人耳目猶人,何為不樂乎
”景公曰:“駕車以迎晏子。
”晏子聞之,朝服而至。
景公 曰:“今者、寡人此樂,愿與大夫同之。
”晏子曰:“君言過矣
自齊國(guó)五尺已上,力皆能 勝嬰與君,所以不敢者、畏禮也。
故自天子無禮,則無以守社稷;諸侯無禮,則無以守其 國(guó);為人上無禮,則無以使其下;為人下無禮,則無以事其上;大夫無禮,則無以治其家; 兄弟無禮,則不同居;人而無禮,不若遄死。
”景公色愧,離席而謝曰:“寡人不仁無良, 左右淫湎寡人,以至于此,請(qǐng)殺左右,以補(bǔ)其過。
”晏子曰:“左右無過。
君好禮,則有禮 者至,無禮者去;君惡禮,則無禮者至,有禮者去。
左右何罪乎
”景公曰:“善哉
”乃 更衣而坐,觴酒三行,晏子辭去,景公拜送。
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 傳曰:堂衣若扣孔子之門,曰:“丘在乎
丘在乎
”子貢應(yīng)之曰:“君子尊賢而容 眾,嘉善而矜不能,親內(nèi)及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何言吾師之名焉
”堂衣若曰: “子何年少言之絞
”子貢曰:“大車不絞,則不成其任;琴瑟不絞,則不成其音。
子之言 絞,是以絞之也。
”堂衣若曰:“吾始以鴻之力,今徒翼耳
”子貢曰:“非鴻之力,安能 舉其翼
”詩曰:“如切如瑳,如琢如磨。
” 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顏鄧聚主鳥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殺之。
晏子曰:“夫鄧聚有死 罪四,請(qǐng)數(shù)而誅之。
”景公曰:“諾。
”晏子曰:“鄧聚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 吾君以鳥之故而殺人,是罪二也;使四國(guó)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天子聞 之,必將貶絀吾君,危其社稷,絕其宗廟,是罪四也。
此四罪者、故當(dāng)殺無赦,臣請(qǐng)加誅 焉。
”景公曰:“止。
此亦吾過矣,愿夫子為寡人敬謝焉。
”詩曰:“邦之司直。
” 魏文侯問于解狐曰:“寡人將立西河之守,誰可用者
”解狐對(duì)曰:“荊伯柳者、賢 人,殆可。
”〔文侯曰:“是非子之讎也
”對(duì)曰:“君問可,非問讎也。
”〕文侯將以荊 伯柳為西河守。
荊伯柳問左右,誰言我于吾君。
左右皆曰:“解狐。
”荊伯柳見解狐而謝之 曰:“子乃寬臣之過也,言于君,謹(jǐn)再拜謝。
”解狐曰:“言子者,公也;怨子者,吾私 也。
公事已行,怨子如故。
”張弓射之,走十步而沒,可謂勇矣。
詩曰:“邦之司直。
” 楚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美,聞?dòng)趪?guó)中。
莊王召見而問焉。
對(duì)曰:“臣非能相人也,能 相人之友者也。
觀布衣者,其友皆孝悌篤謹(jǐn)畏令,如此者,家必日益,而身日安,此所謂吉 人者也。
觀事君者,其友皆誠(chéng)信有行好善,如此者、措事日益,官職日進(jìn),此所謂吉臣者 也。
人主朝臣多賢,左右多忠,主有失敗,皆交爭(zhēng)正諫,如此者、國(guó)日安,主日尊,名聲日 顯,此所謂吉主者也。
臣非能相人也,觀友者也。
”王曰:“善。
”其所以任賢使能,而霸 天下者,始遇之于是也。
詩曰:“彼己之子,邦之彥兮。
” 孔子出游少源之野。
有婦人中澤而哭,其音甚哀。
孔子使弟子問焉,曰:“夫人何哭之 哀
”婦人曰:“鄉(xiāng)者、刈蓍薪,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
”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 有何悲焉
”婦人曰:“非傷亡簪也,蓋不忘故也。
” 傳曰:君子之聞道,入之于耳,藏之于心,察之以仁,守之以信,行之以義,出之以 遜,故人無不虛心而聽也。
小人之聞道,入之于耳,出之于口,茍言而已,譬如飽食而嘔 之,其不惟肌膚無益,而于志亦戾矣。
詩曰:“胡能有定。
” 孔子與子貢子路顏淵游于戎山之上。
孔子喟然嘆曰:“二三子各言爾志,予將覽焉。
由、爾何如
”對(duì)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朱,擊鐘鼓者、上聞?dòng)谔欤麻糜诘?,使將而 攻之,惟由為能?/p>
”孔子曰:“勇士哉
賜、爾何如
”對(duì)曰:“得素衣縞冠,使于兩國(guó)之 間,不持尺寸之兵,斗升之糧,使兩國(guó)相親如弟兄。
”孔子曰:“辯士哉
回、爾何如
” 對(duì)曰:“鮑魚不與蘭茞同笥而藏,桀紂不與堯舜同時(shí)而治。
二子已言,回何言哉
”孔子 曰:“回有鄙之心。
”顏淵曰:“愿得明王圣主為之相,使城郭不治,溝池不鑿,陰陽和 調(diào),家給人足,鑄庫兵以為農(nóng)器。
”孔子曰:“大士哉
由來區(qū)區(qū)汝何攻
賜來便便汝何 使
愿得之冠,為子宰焉。
” 賢士不以恥食,不以辱得。
老子曰:“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 愛必大費(fèi),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zhǎng)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 沖,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大巧若拙,其用不屈。
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 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孟子妻獨(dú)居,踞,孟子入戶視之。
白其母曰:“婦無禮,請(qǐng)去之。
”母曰:“何也
” 曰:“踞。
”其母曰:“何知之
”孟子曰:“我親見之。
”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 禮。
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fù)P;將入戶,視必下。
’不掩人不備 也。
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
”于是孟 子自責(zé),不敢出婦。
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 孔子出衛(wèi)之東門,逆姑布子卿。
曰:“二三子引車避,有人將來,必相我者也,志 之。
”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車避,有圣人將來。
”孔子下,步。
姑布子卿迎而視之五 十步,從而望之五十步。
顧子貢曰:“是何為者也
”子貢曰:“賜之師也,所謂魯孔丘 也。
”姑布子卿曰:“是魯孔丘歟
吾固聞之。
”子貢曰:“賜之師何如
”姑布子卿曰: “得堯之顙,舜之目,禹之頸,皋陶之喙。
從前視之,盎盎乎似有王者;從后視之,高肩弱 脊,此惟不及四圣者也。
”子貢吁然。
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
污面而不惡,葭喙而不 借,遠(yuǎn)而望之,羸乎若喪家之狗,子何患焉
子何患焉
”子貢以告孔子。
孔子無所辭,獨(dú) 辭喪家之狗耳,曰:“丘何敢乎
”子貢曰:“污面而不惡,葭喙而不借,賜以知之矣。
不 知喪家狗,何足辭也
”子曰:“賜、汝獨(dú)不見夫喪家之狗歟
既斂而槨,布器而祭,顧望 無人。
意欲施之,上無明王,下無賢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qiáng)陵弱,眾暴寡,百姓縱 心,莫之綱紀(jì)。
是人固以丘為欲當(dāng)之者也。
丘何敢乎
” 修身不可不慎也:嗜欲侈則行虧,讒毀行則害成;患生于忿怒,禍起于纖微;污辱難湔 灑,敗失不復(fù)追。
不深念遠(yuǎn)慮,后悔何益
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禍之馬也,謾 誕者、趨禍之路也,毀于人者、困窮之舍也。
是故君子不徼幸,節(jié)嗜欲,務(wù)忠信,無毀于一 人,則名聲尚尊,稱為君子矣。
詩曰:“何其處兮,必有與也。
” 君子之居也,綏如安裘,晏如覆杅。
天下有道,則諸侯畏之;天下無道,則庶人易之。
非獨(dú)今日,自古亦然。
昔者,范蠡行游,與齊屠地居,奄忽龍變,仁義沈浮,湯湯慨慨,天 地同憂。
故君子居之,安得自若
詩曰:“心之憂矣,其誰知之
” 田子方之魏。
魏太子從車百乘而迎之郊,太子再拜謁田子方,田子方不下車。
太子不說 曰:“敢問何如則可以驕人矣
”田子方曰:“吾聞以天下驕人而亡者、有矣。
〔以一國(guó)驕 人而亡者,有矣。
〕由此觀之,則貧賤可以驕人矣。
夫志不得,則授履而適秦楚耳,安往而 不得貧賤乎
”于是太子再拜而后退,田子方遂不下車。
戴晉生弊衣冠而往見梁王。
梁王曰:“前日寡人以上大夫之祿要先生,先生不留;今過 寡人邪
”戴晉生欣然而笑,仰而永嘆曰:“嗟乎
由此觀之,君曾不足與游也。
君不見大 澤中雉乎
五步一噣,終日乃飽;羽毛悅澤,光照于日月;奮翼爭(zhēng)鳴,聲響于陵澤者何
彼 樂其志也。
援置之囷倉中,常噣粱粟,不旦時(shí)而飽;然猶羽毛憔悴,志氣益下,低頭不鳴, 夫食豈不善哉
彼不得其志故也。
今臣不遠(yuǎn)千里而從君游者,豈食不足
竊慕君之道耳,臣 始以君為好士,天下無雙,乃今見君不好士明矣
”辭而去,終不復(fù)往。
楚莊王使使賚金百斤,聘北郭先生。
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計(jì)之。
”即謂夫人 曰:“楚欲以我為相,今日相,即結(jié)駟列騎,食方丈于前,如何
”婦人曰:“夫子以織屨 為食,食粥毚履,無怵惕之憂者、何哉
與物無治也。
今如結(jié)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 丈于前,所甘不過一肉。
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國(guó)之憂,其可乎
”于是遂不應(yīng) 聘,與婦去之。
詩曰:“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 傳曰:昔戎將由余使秦。
秦繆公問以得失之要,對(duì)曰:“古有國(guó)者,未嘗不以恭儉也, 失國(guó)者、未嘗不以驕奢也。
”由余因論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繆公然之。
于是告內(nèi)史王繆曰:“鄰國(guó)有圣人,敵國(guó)之憂也。
由余、圣人也,將奈之何
”王繆曰: “夫戎王居僻陋之地,未嘗見中國(guó)之聲色也,君其遺之女樂,以淫其志,亂其政,其臣下必 疏,因?yàn)橛捎嗾?qǐng)緩期,使其君臣有間,然后可圖。
”繆公曰:“善。
”乃使王繆以女樂二列 遺戎王,為由余請(qǐng)期,戎王大悅,許之。
于是張酒聽樂,日夜不休,終歲淫縱,卒馬多死。
由余歸,數(shù)諫不聽,去,之秦,秦公子迎,拜之上卿。
遂幷國(guó)十二,辟地千里。
子夏過曾子。
曾子曰:“入食。
”子夏曰:“不為公費(fèi)乎
”曾子曰:“君子有三費(fèi), 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
”子夏曰:“敢問三樂
”曾子曰:“有 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
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
有 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
”子夏問:“敢問三費(fèi)
”曾子曰:“少而學(xué),長(zhǎng)而忘,此 一費(fèi)也。
事君有功,而輕負(fù)之,此二費(fèi)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fèi)也。
”子夏曰:“善 哉
謹(jǐn)身事一言,愈于終身之誦;而事一士,愈于治萬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
吾嘗蓾 焉,吾田?歲不收,土莫不然,何況于人乎
與人以實(shí),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夫?qū)嵵c實(shí),如膠如漆;虛之與虛,如薄冰之見晝?nèi)铡?/p>
君子可不留意哉
”詩曰:“神之聽 之,終和且平。
” 晏子之妻使人布衣纻表。
田無宇譏之曰:“出于室,何為者也
”晏子曰:“家臣 也。
”田無宇曰:“位為中卿,食田七十萬,何用是人為畜之
”晏子曰:“棄老取少,謂 之瞽;貴而忘賤,謂之亂;見色而說,謂之逆。
吾豈以逆亂瞽之道哉
” 夫鳳凰之初起也,翾翾十步,〔藩籬〕之雀喔咿而笑之,及其升于高,一詘一信,展而 云間,藩木之雀超然自知不及遠(yuǎn)矣。
士褐衣缊著,未嘗完也,糲藿之食,未嘗飽也,世俗之 士即以為羞耳;及其出則安百議,用則延民命,世俗之士超然自知不及遠(yuǎn)矣。
詩曰:“正是 國(guó)人,胡不萬年
” 齊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辭以疾。
其友曰:“子終死腥臭之肆而已乎
何為辭 之
”吐應(yīng)之曰:“其女丑。
”其友曰:“子何以知之
”吐曰:“以吾屠知之。
”其友 曰:“何謂也
”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雖以吾附益之,尚猶 賈不售。
今厚送子,子丑故耳。
”其友后見之,果丑。
傳曰:“目如擗杏,齒如編貝。
” 傳曰:孔子過康子,子張子夏從。
孔子入座。
二子相與論,終日不決。
子夏辭氣甚隘, 顏色甚變。
子張?jiān)唬骸白右嗦劮蜃又h論邪
徐言誾誾,威儀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讓, 巍巍乎
蕩蕩乎
道有歸矣。
小人之論也,專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搤腕,疾言噴噴,口 沸目赤,一幸得勝,疾笑嗌嗌,威儀固陋,辭氣鄙俗,是以君子賤之也。
”
樹欲止而風(fēng)不靜,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樹欲止而風(fēng)不靜,樹想靜止下來但一直都有風(fēng)吹拂;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子女想報(bào)答贍養(yǎng)父母但他們已經(jīng)去世不在了。
前一句是說環(huán)境影響,后一句是說許多事不要過后后悔。
請(qǐng)問對(duì)于“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話你有什么感悟
這是我的答案: 出處:孔子集語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意思是: 當(dāng)你想贍養(yǎng)雙親,可能他們已等不及便過世了。
誰能告訴我一些關(guān)于孝心的經(jīng)典語句
(比如: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
◎ 出持須謹(jǐn)慎,朝夕伺候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厭煩。
出自《勸報(bào)親恩篇》。
◎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gè)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
出自《勸報(bào)親恩篇》。
◎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zhǎng)。
出自(春秋)《論語·學(xué)而第一》。
◎ 父母呼,應(yīng)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yīng);父母有命令,應(yīng)趕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 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jīng)地義的。
出自《孝經(jīng)》。
◎ 呼喚應(yīng)聲不敢慢,誠(chéng)心誠(chéng)意面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yīng)馬上答應(yīng),不能怠慢,要誠(chéng)心誠(chéng)意,面帶歡笑。
出自《勸報(bào)親恩篇》。
◎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出自《勸報(bào)親恩篇》。
◎ 家貧知孝子,國(guó)亂識(shí)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shí)候,才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孝子,在國(guó)家危難的時(shí)候,才能識(shí)別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賢集》。
◎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huì)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國(guó)志·魏書》。
◎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 意思是: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guān)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意思是: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zhǎng)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zhǎng)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zhǎng),義也。
” 意思是: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zhǎng)便是義。
”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zhǎng)其長(zhǎng),而天下平。
” 意思是: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zhǎng)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dān)你的憂愁。
出自《勸報(bào)親恩篇》。
◎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jǐn)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zhǔn)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jǐn)慎地為他們?nèi)サ簟?/p>
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 親有過,諫使更。
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cuò),勸他們更改。
要面帶笑容,語調(diào)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yàn)?zāi)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出自(明)《增廣賢文》。
◎ 千萬經(jīng)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jīng)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yīng)當(dāng)做到的。
出自(清)《增廣賢文》 ◎ 時(shí)時(shí)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shí)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出自《勸報(bào)親恩篇》。
◎ 首孝弟,次謹(jǐn)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zhǎng),其次要謹(jǐn)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
出自(請(qǐng))李毓秀《弟子規(guī)》。
◎ 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
出自《大學(xué)》 ◎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chéng)是道德的方向。
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
’出自《家語·弟子行》。
◎ 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duì)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duì)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
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yǎng)老烏鴉,以報(bào)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出自(明)《增廣賢文》。
◎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出自《動(dòng)報(bào)親恩篇》。
◎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yǎng)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
出自《四言》。
◎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
意思是:曾子說:“孝有三點(diǎn),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yǎng)活父母。
”出自(春秋)《禮記》。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意思是: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為他們長(zhǎng)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dān)憂。
”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 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遠(yuǎn)離家鄉(xiāng),如果要出遠(yuǎn)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
”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
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
不敬,何以別乎
” 意思是:“當(dāng)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yǎng)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yǎng)。
若對(duì)父母不孝敬。
那供養(yǎng)父母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
”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