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英雄的語句
1、三國呂布,世之虎將,八面威風,有萬夫不擋之勇,卻哭求于貂嬋之色;病西施弱不禁風,反使強吳衷亡;唐明皇創(chuàng)天寶盛世,是真龍?zhí)熳?,卻沉湎于楊貴妃的懷中,足見美女有降龍伏虎之能,有旋乾轉坤之功,有傾城傾國之力,有殺退百萬將士之勇。
2、“寶劍欲出鞘,將斷佞人頭,豈為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
”聲音悲壯,大有燕趙豪俠彈劍悲歌之慨
3、人不論大小,馬不論高低,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節(jié)節(jié)是空的,金鋼石倒小,可捻瓷器。
4、優(yōu)雅,高傲而鎮(zhèn)定,仿佛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甚至看除了像貴族一樣的葉無道的嘴角笑意的輕蔑、不屑,還有不可一世的自負
那一刻,他的腦海深深烙印下葉無道的形象--像那古代皇族王裔,高高在上
5、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傳眄流精,光潤玉顏。
含辭未吐,氣若幽蘭。
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6、東家有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7、車內的青年一頭散亂的稍長黑發(fā),俊逸如上帝完美雕刻的藝術品的臉龐成熟而堅毅,一副精致的金邊眼鏡將他眼中的桀驁不馴很好掩蓋,賦予原本應該狂傲的他儒雅氣質。
8、但是那一身隨意的打扮又襯托出幾分浪子味道。
9、主人和車子一樣超拔脫俗,在精致典雅中散發(fā)無形的皇者氣勢。
10、一襲青衫布衣,披肩長發(fā)隨風肆意飄舞,神色落寞根本就沒有看任何人,仿佛天地間惟有一人可以讓他動容,背負一古樸長劍,如神般立在欄桿之巔。
11、朱德同志也跟戰(zhàn)士們一塊兒去挑糧。
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
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
12、陶紹文背著沖鋒槍,抱著爆破筒跳出戰(zhàn)壕,向暗堡匍匐前進。
暗堡里射出來的子彈在他身邊啾啾地響著。
他一會兒跳進炮彈坑,一會兒躲在樹背后,終于靠近暗堡,爬到了射擊口下面。
停了一會兒,他猛地站起來,拉著了導火線,把爆破筒塞進射擊口。
敵人把爆破筒推出來,他又推進去,用肩窩使勁地頂住。
13、小伙子跑得不錯,已經從起跑沖刺進入途中勻速跑。
他像一匹馬駒昂頭急奔:步幅勻稱,步頻緊湊,蹬動有力,腰肢放松--整個動作顯得優(yōu)美而富有彈性。
14、施軒的腳步很均勻,雙臂一前一后地擺動著,雙腳越邁越快,身子向前傾斜著,像要倒下似的,奮力向前迅跑。
跑到終點線處,她頭一抬,胸一挺,終于取得了第一名。
15、槍聲一響,兩個姑娘如離弦之箭,向前沖去。
她們動作協調有力,在冰面上輕快地飛馳,仿佛兩只飛燕,在緊貼地面飛翔,你追我趕,互不相讓。
最后,在教練員和觀眾熱情的加油聲中,兩人幾乎同時像一隈旋風沖過終點。
手的動作 16、三爺真不愧為種瓜能手。
你看他不緊不慢地在瓜地里穿梭,挑著好瓜,瞧,他用手輕輕托起一個黃綠相間的大西瓜,用手拍了拍,又用指肚摸了摸,然后用食指和中指有節(jié)奏的敲著,瓜便發(fā)出“嘭嘭”的聲音。
他滿意的點點頭,用手一掐瓜柄,瓜便離蔓到手了。
他把瓜放到了筐里。
他臉上帶著笑容,微微張開的口里露出不齊全的牙齒。
接著,又挑起別的瓜來。
17、一種過度的勇敢和豪情,尤其當它表現在形勢險惡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一個英的性格,并且使一個人成為后代的景仰的對象。
18、切實苦干的人往往是不高談闊論的,他們驚天動地的偉業(yè)顯示了他們的偉大,可是在籌劃最大的事業(yè)的時候,他們是默不作聲的(克雷洛夫) 19、英雄并不比一般人更勇敢,差別僅在于,他的勇氣維持了五分鐘而已。
20、英雄就是對任何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這一點。
21、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終,心無旁鶩的人。
22、有卓越智力作用指導的膽量是英雄的標志。
23、豪杰之士,不患無才,患不能養(yǎng)氣;不能養(yǎng)氣,雖有才氣,適足以殺其身。
24、英雄之所以迷人,部分原因是他們極能控制對自己和別人的控制。
25、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事。
水滸傳主要內容,誰知道
【作者簡介】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
淮安山陰人。
根據記載,吳承恩博學聰敏,善長詩文,有秦少游之風,又 擅長諧劇,著雜劇幾種,名震一時。
吳承恩曾參加科考,但屢試不中,四十多歲才補為貢生,曾任長興縣、荊府紀書等職。
晚年歸居鄉(xiāng)里,貧老以終,其著作有《射陽先生存稿》。
一般認為,西游記應該是吳承恩晚年的作品。
雖然現存所有的明刊百回本都沒有署名作者姓名,但西游記應該有一位偉大的整理者,根據民間傳說,以豐富的想像,滑稽的筆調完成。
因此,目前一般仍認為西游記作者為吳承恩。
孫悟空 本是花果山上的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祖師門下,命名孫悟空,苦練成一身法術后卻因醉酒闖下大禍,困於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觀音向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需隨唐三藏取西經,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
悟空遂緊隨唐三藏上路,途中屢遇妖魔鬼怪,二人與豬八成、沙僧等合力對付,展開一段艱辛的取西經之旅。
唐三藏 本是佛祖座下的金蟬子,因貪睡被貶凡間輪回做人,后被觀音揀選為取經人,與悟空等齊取西經。
途中波折重重,更因犀牛精毀其父親魂魄,使之永不超生,而生為父報仇之念,幸得觀音點化,最后才能修成正果,升天成佛。
沙悟凈 本是凡人,但因有一顆尋仙訪道的虔誠之心感動上天,得以升仙,被玉帝封為卷簾大將,可惜因闖禍而被貶下界受苦,在流沙河當水怪,幸而獲觀音打救點化,使其皈依佛門求經,將功贖罪。
性格堅忍和順,常在悟空與八戒之間當和事佬。
豬八戒 本是天上小將,因立功被封為天蓬元帥,怎知與吳剛同時愛上嫦娥,被玉帝懲罰,貶下人間,經歷人間情劫;性格貪威風,好食懶惰,專門欺負沙僧,而且到處生情,及喜歡對月念詩。
【故事介紹】 拜見如來佛 如來佛聽到取經的圣僧已到,立刻招來八菩薩四金剛,五百羅漢和三千揭弟等眾弟子列席,,在傳旨召圣僧上殿,三藏師徒來到大雄寶殿上,先跪下來叩拜釋迦牟尼佛,在左右拜了菩薩、金剛、羅漢、揭諦們,又取出蓋有一路上所經過各國寶印的關文,呈上去給如來佛過目,并說:「第子玄奘幕東土大堂皇帝旨意.到零山拜求真經,以濟眾生,望佛祖開恩賞賜佛經,以早日回國。
」 驚天地美猴王出世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分為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
在東勝神洲傲來國,有一座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一天仙石崩裂,從石頭中滾出一個卵,這個卵一見風就變成一個猴, 猴眼射出一道道金光,向四方朝拜。
那猴能走、能跑,渴了就喝些山澗中的泉水,餓了就吃些山上的果子。
整天和山中的動物一起玩樂,過得十分快活。
猴子們爬呀、爬呀,走到了盡頭,卻看見一股瀑布,像是從天而降一樣。
猴子們覺得驚奇,商量說:「哪個敢鉆進瀑布,把泉水的源頭找出來,又不傷身體,就拜他為王。
」連喊了三遍,那石猴呼地跳了出來,高聲喊道:「我進去,我進去
」那石猴閉眼縱身跳入瀑布,覺得不像是在水中,這才睜開眼,四處打量, 發(fā)現自己站在一座鐵板橋上,橋下的水沖貫于石竅之間,倒掛 流出來,將橋門遮住,使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
石猴走過橋,發(fā)現這真是個好地方。
孫悟空大戰(zhàn)紅孩兒 孫悟空偕豬八戒與沙悟凈保護唐三藏前往西方取經,一路盤山涉水,受盡風霜之苦。
一日,唐三藏師徒路過火云洞,火云洞洞主紅孩兒得知唐三藏的身體乃是人間罕見的童子體,吃了他的肉可以增加二千年修行,當然不放過吃唐僧肉的機會,卻又憚於孫悟空等武功高強,乃心生一,變一楚楚可憐美麗女子,引發(fā)孫悟空與豬八戒之間沖突,趁機抓走唐三藏。
孫悟空責怪豬八戒因色性不改才惹事端,負氣不管這件事,豬八戒只好與沙悟凈到火云洞救師父,無奈紅孩兒武功比他們高出許多,二人敗下陣來,只好苦苦哀求孫悟空協力救師,孫悟空也因擔心唐三藏安危,捐棄前嫌,與沙悟凈、豬八戒合力擊退紅孩兒,唐僧師徒一行繼續(xù)前往西方取經。
水滸傳簡介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覇的強盜。
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于元末明初。
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
書中強盜多是被官府逼至落草為寇,當中有不少本來是官員,但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作者 關于《水滸傳》的作者大致有三種觀點: 1:全書皆由羅貫中所著。
2:由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合寫。
3:整部小說完全由施耐庵一個人寫。
這種觀點是大家最為熟知的。
第一種說法早于明朝已經有人提出。
一些支持此觀點的人認為施耐庵是捏造出來的人,真實中并不存在。
持第二種觀點的人之間亦有以下兩種意見: 其中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前七十回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則為羅貫中著。
明代高儒《百川書志》中則說《水滸傳》是“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
也就是說主要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進行了整理,編輯。
這種觀點在學術界頗有影響力。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水滸傳》屬于累積型群眾創(chuàng)作,無疑施耐庵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曾參考、借鑒和吸取了很多素材,包括史籍、筆記和某些完整的小說、戲曲作品或其中的某些片段,但施耐庵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是不容抹殺的。
成書過程 《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
目前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
到了元朝初年,出現了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描述了晁蓋、吳加亮(吳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滸傳》的故事梗概。
在元朝,元雜劇中還出現了一些水滸故事劇本。
《水滸傳》是到了明朝初年,根據《大宋宣和遺事》和《東都事略》等史籍中有關宋朝宋江等三十六人起義造反的記載的基礎上,再進行創(chuàng)作的。
故事描寫了梁山一百零八將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逐漸壯大、起義造反到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過程。
水滸中的一百單八將傳說是三十六個天罡星和七十二個地煞星轉世,他們講究忠和義,愛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污吏,最后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林沖、李逵、魯智深、武松等人物的鮮明形象,也向讀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與社會狀況。
“水滸”字面的意思是水邊,指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山東梁山泊。
另外詩經中有“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的句子,記載了周太王率領部族遷徙的事情。
有人認為用水滸做書名,是將宋江等的聚義和周朝的興起作類比,證明原作者肯定起義英雄們反抗統治的精神。
水滸義軍領袖宋江原是低級官吏,后被逼上梁山,與其他梁山好漢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漸發(fā)展壯大。
《水滸傳》故事豪放、粗曠,全書通過人物的言語、行為來表現其矛盾的內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畫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長經歷也不盡相同。
情節(jié)曲折、語言生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版本 現存最早的《水滸》版本,當屬保存于上海圖書館的《京本忠義傳》,此本大約刻于明朝嘉靖年間的一百回版本。
水滸傳的版本很多,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故事版本。
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簡本和繁本。
簡本 簡本包括了受招安,征遼,征田虎、王慶,打方臘以及宋江被毒死的全部情節(jié)。
之所以稱為簡本,主要是文字比較簡單,細節(jié)描寫少。
已發(fā)現的簡本有: 百十五回本 百十回本 百二十四回本 繁本 繁本寫得比較細致,也是流傳最廣的。
主要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種。
但主要改寫增添的部分都是在招安之后的情節(jié)。
一百回本:在宋江受招安后,又有“征遼”,征方臘等情節(jié)。
一百二十回本:明萬歷末楊定見在一百回本的基礎上又插入了征田虎、王慶等情節(jié),合成一百二十回本。
七十回本:清朝金圣嘆進行刪改,腰斬一百回本招安以及之后的事,以原書第七十一回盧俊義的夢作為結尾,再將第一回作為楔子,此為七十回本。
一般認為只有百回本可能是《水滸》故事成型定書的最早本子,也最接近傳說故事的版本。
譯本 《水滸傳》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英文版通常將《水滸傳》翻譯成Water Margin或Outlaws of the Marsh。
在眾多譯本中,最早的當屬賽珍珠女士在1920年代中后期翻譯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
書名出自《論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1933年出版,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當時在美國頗為暢銷。
但是譯本中有很多錯誤。
比如書名的翻譯,就不符合原意,受到過魯迅先生的批評。
對一百零八將的綽號,也往往望文生義,比如將病尉遲的(Yuchi)譯作Weichi,將花和尚魯智深譯為Priest Hwa(花牧師),更是將母夜叉孫二娘譯為Night Ogre(夜間的怪物)。
迄今為止《水滸傳》被認為比較好的英文版本,應該是中國籍的美國猶太裔學者沙博理先生(Sidney Shapiro)在文革期間受命譯的一百回版的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漢)。
他的譯本,被認為更加忠實于原著,而且很貼切地反應了原文的神韻,符合翻譯的“信,達,雅”的原則。
可惜由于這個譯本產生于文革時期,影響不大。
法語版則將其直譯為Au bord de l'eau。
日文版的《水滸傳》的版本非常之多,甚至被改編和演繹成了許多漫畫,電影,電視作品 影響和藝術價值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白話文寫出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在缺乏知識以及大眾娛樂活動的年代,《水滸傳》與《三國演義》等其他通俗小說往往就通過民間藝人,以戲曲曲藝的形式,成為了普通民眾僅有的文化活動。
其中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故事變成為了老百姓眼中的史實。
其中很多故事,如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武松打虎等,歷來為男女老少所津津樂道。
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各種道德觀,書中人物所體現出的重朋友,輕生死,講俠義的特點,便成為了大眾用來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
與另一部名著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長處不在于政治和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畫和市民生活的描寫。
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個性鮮明,角色語言各有特色。
水滸傳故事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
紅樓夢中就提到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曲目。
評書,蘇州評彈和山東快書都有很多經典節(jié)目是取材水滸傳的。
古時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
評價 《水滸傳》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后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贊許: 金圣嘆將《水滸傳》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
馮夢龍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游記》、《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
與《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到了20世紀,文學評論家除了評論《水滸傳》的文學成就,亦開始對《水滸傳》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價值觀產生興趣。
1930年代初,魯迅在《三閑集·流氓的變遷》中曾這樣評論《水滸傳》:“‘俠’字漸消,強盜起了,但也是俠之流,他們的旗幟是‘替天行道’。
他們所反對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們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將相。
李逵劫法場時,掄起板斧來排頭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
一部《水滸》,說得很分明:因為不反對天子,所以大軍一到,便受招安,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
終于是奴才。
” 對于《水滸傳》的思想傾向歷來有不同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認為《水滸傳》表現的是忠義的思想。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贄。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部寫給強盜看的書,是教人做強盜的書。
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認為《水滸傳》教壞了百姓,強盜學宋江。
并且認為如果不禁毀《水滸傳》,對于世風的影響是不堪設想的。
當時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議,將《水滸傳》在全國各地收繳。
另外一個持這種觀點的人是金圣嘆。
這也是他把七十回以后砍掉的原因之一。
1950年代,當時所持的看法是認為《水滸傳》是描寫歌頌農民起義的。
這種看法是當時各種教科書,文學史和小說史所持的一個主流的看法。
在1970年代、文革將近尾聲時,亦對《水滸傳》的價值觀作了評論:“《水滸》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蓋于一百零八人之外。
宋江投降,搞修正主義,把晁的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讓人招安了。
宋江同高俅的斗爭,是地主階級內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斗爭。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臘。
”又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
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他的言論曾使中國掀起一場“評《水滸》運動”。
此時官方的觀點認為,《水滸傳》是一部宣揚投降主義的書;宋江所執(zhí)行的是一條投降主義的路線,否定了晁蓋的革命路線。
晁蓋和宋江是兩條路線的斗爭,宋江上山以后就排斥晁蓋,而且108人就沒有晁蓋的名字、沒有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