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用于勉勵學習的詩句
詩經·衛(wèi)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描寫草原的古詩名句
1、【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2、【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3、【唐】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4、【南北】無名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5、【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6、【宋】張軾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7、【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輸綠漲橫池,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9、《出塞作》【唐】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10、《豐樂亭游春》【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11、《寄劉駕》【唐】曹鄴 一川草色青裊裊,繞屋水聲如在家。
悵望美人不攜手,墻東又發(fā)數枝花。
12、《塞上行》【唐】鮑溶 西風應時筋角堅,承露牧馬水草冷。
可憐黃河九曲盡,氈館牢落胡無影。
13、《邊方春興》【唐】高駢 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
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贊美別人的詞語
贊美人的成語熊腰、衣楚、相貌堂堂,舉止文雅,英灑、風流倜儻宇軒昂、氣宇不凡、面如冠玉、玉樹臨風、儀表堂堂、眉清目秀、目若朗星、風度翩翩、一表人材。
風流倜儻、眉分八彩、美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環(huán)肥燕瘦、傾城傾國、國色天香、窈窕淑女、秀麗端莊、艷若桃李、花枝招展、溫柔可人、活潑可愛、亭亭玉立、如花似玉、軟玉溫香、蘭質蕙心、秀外慧中、楚楚動人、明眸皓齒、天生麗質,冰清玉潔。
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粉荷露垂,杏花煙潤,嫣然含笑,容華若仙.眉彎秋月,羞暈彩霞,畫黛彎蛾,蓮鉤蹙鳳,喜容可掬,宛在目前.發(fā)多斂霧,腰細驚風,玉蕊瓊英,未足方喻.肌映流霞,足翹細筍,白晝端相,嬌麗尤絕.妖麗無匹.艷如桃李,冷如霜雪,秀曼都雅,世罕其匹. 嬌波流慧,細柳生姿形容眼睛、神情、氣質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冷眼靜看、雙瞳剪水、風度翩翩、衣冠楚楚、文質彬彬、神采奕奕、威風凜凜、意氣風發(fā)形容身材長相的:一表人才、英俊瀟灑、相貌堂堂、心寬體胖、眉清目秀、山眉水眼形容性格、能力、個人魅力的:出類拔萃、鶴立雞群、見多識廣、文韜武略、文武雙全、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高瞻遠矚、明察秋毫、虛懷若谷、胸懷天下、心胸坦蕩、與人為善、謙謙君子、談吐不凡、出口成章、兢兢業(yè)業(yè)、盡職盡責、克己奉公、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般俗語: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載、沉著穩(wěn)重、風趣幽默、聰明伶俐、善解人意
詩經國風的內容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另有6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有目無辭。
《風》也稱《國風》,你所說的國風指的就是這個風從大體的詩歌內容來分,是這樣的:《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雅》分《大雅》、《小雅》,都是用于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
多為貴族祈豐年、頌祖德的詩歌。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
是統(tǒng)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
《雅》、《頌》中的詩歌,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從思想內容來看:《詩經》思想內容廣闊,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表現戀愛、婚姻題材的婚戀詩。
這類詩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同時也是全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
或寫男女子相愛時的和諧歡樂,失戀時的痛苦憂傷,贊揚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敢追求,如《關雎》、《靜女》、《蒹葭》、《柏舟》等。
或寫愛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現女性在當時社會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遺棄的痛苦,如《日月》、《谷風》、《將仲子》、《氓》等。
二是描寫農業(yè)生產的農事詩。
這類詩也很多,有的贊頌農業(yè)成就,夸耀田土廣大、農夫眾多、收獲豐盛,如《周頌》中的《臣工》、《隱嘻》、《載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寫歡快的勞動場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寫勞動生活的繁忙,如《豳風·七月》等。
三是關于戰(zhàn)爭和徭役的征役詩。
這類詩主要表現戰(zhàn)爭和徭役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災難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婦口吻言之,寫來都感情真摯,聲調凄楚,情節(jié)悲慘,如《東山》、《東方未明》、《何草不黃》、《君子于役》等。
也有少數表現愛國思想的作品,如《秦風·無衣》、《鄘風·載馳》、《小雅·采薇》等。
四是頌歌。
這類詩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樂官之手,在三《頌》中保存最多,《雅》詩中也有不少。
有的頌帝王歌天命,為周王統(tǒng)治的合理性尋求神學依據,如《維天之命》、《文王》;有的頌戰(zhàn)功揚王威,如《殷武》、《江漢》;有的頌宴飲贊嘉賓,如《鹿鳴》、《南有嘉魚》等。
五是反映社會矛盾、揭露批判現實的怨刺詩。
這類詩主要存于《雅》詩和《國風》中,帶有亂世的鮮明印記。
“二雅”中的怨刺詩多為公卿列士的諷諭勸戒之作,的借古諷今,如《蕩》、《正月》。
更多的是針砭時弊,指斥昏君,如《民勞》、《板》、《蕩》。
還有一些以斥責奸佞為主題,如《巷伯》、《正月》等。
《國風》中的怨刺詩多出自民間,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碩鼠》、《伐檀》、《新臺》、《南山》、《黃鳥》。
六是周民族的史詩。
《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以粗線條較完整地勾畫出周族發(fā)祥、創(chuàng)業(yè)、建國、興盛的光輝歷史。
遠古傳世的史詩極少,此組詩顯得格外珍貴。
藝術風格:《詩經》的藝術特點。
[1]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賦:鋪敘直陳。
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比:打比方。
興:觸物興詞。
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fā)端。
這三者常常綜合使用。
[2]句式和章法。
《詩經》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節(jié)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
四字句節(jié)奏鮮明而略顯短促,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回環(huán)往復,舒徐和緩。
《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不僅便于圍繞同一旋律反復詠唱,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中的重章,許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幾個詞,來表現動作的進程和情感的變化。
疊句,有的在不同詩章里疊用相同的詩句,如《豳風
詩經的由來
《詩經》是產生于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
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無詩文的“笙詩”,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