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遺跡的格言
廢墟——余秋雨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
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
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昔日的光榮成了嘲弄,創(chuàng)業(yè)的祖輩在寒風(fēng)中聲聲咆哮。
夜臨了,什么沒有見過的明月苦笑一下,躲進云層,投給廢墟一片陰影。
但是,代代層累并不是歷史。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
時間的力量,理應(yīng)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yīng)在車道間輾碎凹凸。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
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
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
廢墟是進化的長鏈。
一位朋友告訴我,一次,他走進一個著名的廢墟,才一抬頭,已是滿目眼淚。
這眼淚的成分非常復(fù)雜。
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
廢墟表現(xiàn)出固執(zhí),活像一個殘疾了的悲劇英雄。
廢墟昭示著滄桑,讓人偷窺到民族步履的蹣跚。
廢墟是垂死老人發(fā)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動容。
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撥離大地的美轉(zhuǎn)化為皈附大地的美。
再過多少年,它還會化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
將融未融的階段,便是廢墟。
母親微笑著慫恿過兒子們的創(chuàng)造,又微笑著收納了這種創(chuàng)造。
母親怕兒子們過于勞累,怕世界上過于擁塞。
看到過秋天的飄飄黃葉嗎
母親怕它們冷,收入懷抱。
沒有黃葉就沒有秋天,廢墟就是建筑的黃葉。
人們說,黃葉的意義在于哺育春天。
我說,黃葉本身也是美。
兩位朋友在我面前爭論。
一位說,他最喜歡在疏星殘月的夜間,在廢墟間獨行,或吟詩,或高唱,直到東方泛白;另一位說,有了對晨曦的期待,這種夜游便失之于矯揉。
他的習(xí)慣,是趁著殘月的微光,找一條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們年長,已沒有如許豪情和精力。
我只怕,人們把所有的廢墟都統(tǒng)統(tǒng)刷新、修繕和重建。
不能設(shè)想,古羅馬的角斗場需要重建,龐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吳哥窟需要重建,瑪雅文化遺址需要重建。
這就像不能設(shè)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妝。
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
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
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大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當(dāng)然,并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
否則地球?qū)郯甙摺?/p>
廢墟是古代派往現(xiàn)代的使節(jié),經(jīng)過歷史君王的挑剔和篩選。
廢墟是祖輩曾經(jīng)發(fā)動過的壯舉,會聚著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牧α亢途狻?/p>
碎成粉的遺址也不是廢墟,廢墟中應(yīng)有歷史最強勁的韌帶。
廢墟能提供破讀的可能,廢墟散發(fā)著讓人留連盤桓的磁力。
是的,廢墟是一個磁場,一極古代,一極現(xiàn)代,心靈的羅盤在這里感應(yīng)強烈。
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廢墟的生命,它很快就會被人們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繕都屬于荒唐。
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跡地加固,再苦心設(shè)計,讓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觀看。
這種勞作,是對廢墟的恩惠,全部勞作的終點,是使它更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廢墟,一個人人都愿意憑吊的廢墟。
修繕,總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損失。
把損壞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廢墟修繕家的夙愿。
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
如果連廢墟也沒有了,重建一個來實現(xiàn)現(xiàn)代人吞古納今的宏志,那又何妨。
但是,那只是現(xiàn)代建筑家的古典風(fēng)格,沿用一個古名,出于幽默。
黃鶴樓重建了,可以裝電梯;阿房宮若重建,可以作賓館;滕王閣若重建,可以辟商場。
這與歷史,干系不大。
如果既有廢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議,千萬保留廢墟,傍鄰重建。
在廢墟上開推土機,讓人心痛。
不管是修繕還是重建,對廢墟來說,要義在于保存。
圓明園廢墟是北京城最有歷史感的文化遺跡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鏟平,造一座嶄新的圓明園,多么得不償失。
大清王朝不見了,熊熊火光不見了,民族的郁忿不見了,歷史的感悟不見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殘夢。
但是,收拾來的又不是前夜殘夢,只是今日的游戲。
中國歷來缺少廢墟文化。
廢墟二字,在中文中讓人心驚肉跳。
或者是冬烘氣十足地懷古,或者是實用主義地趨時。
懷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趨時者只想以今滅古。
結(jié)果,兩相殺伐,兩敗懼傷,既斫傷了歷史,又砍折了現(xiàn)代。
鮮血淋淋,傷痕累累,偌大一個民族,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中國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
讓古代留幾個腳印在現(xiàn)代,讓現(xiàn)代心平氣和地逼視著古代。
廢墟不值得羞愧,廢墟不必要遮蓋,我們太擅長遮蓋。
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
最終都有一個大團圓,以博得情緒的安慰,心理的滿足。
唯有屈原不想大團圓,杜甫不想大團圓,曹雪芹不想大團圓,孔尚任不想大團圓,魯迅不想大團圓,白先勇不想大團圓。
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于是也就出現(xiàn)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xué)。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zhàn)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fā),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
古希臘傍海而居,無數(shù)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間前仆后繼,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臘悲劇。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斗后的失敗,成功后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著。
中國人若要變得大氣,不能再把所有的廢墟驅(qū)逐。
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人文明的象征。
廢墟,輝映著現(xiàn)代人的自信。
廢墟不會阻遏街市,妨礙前進。
現(xiàn)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歷史的第幾級臺階。
他不會妄想自己腳下是一個拔地而起的高臺。
因此,他樂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臺階。
是現(xiàn)代的歷史哲學(xué)點化了廢墟,而歷史哲學(xué)也需要尋找素材。
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廢墟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廢墟才能上升為寓言。
因此,古代的廢墟,實在是一種現(xiàn)代構(gòu)建。
現(xiàn)代,不僅僅是一截時間。
現(xiàn)代是寬容,現(xiàn)代是氣度,現(xiàn)代是遼闊,現(xiàn)代是浩瀚。
我們,挾帶著廢墟走向現(xiàn)代。
與母親有關(guān)的格言
1.第一卷寫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與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
起先他被小人們捆了起來,但后來由于他表現(xiàn)溫順并答應(yīng)接受某些條件,小人國國王同意恢復(fù)他的自由。
此時,該國正遭到另一小人國(布萊夫斯庫)入侵,格列佛涉過海峽把敵國艦隊的大部分船只擄來,迫使敵國遣使求和。
盡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來因在幾件事情上得罪了國王,國王決定刺瞎他的雙眼,將他活活餓死。
格列佛得知消息,倉皇逃向鄰國,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太陽曬得他睜不開眼睛。
這是,他聽到四周有一種輕微的嘈雜的響聲。
小人國的幅員并不大。
他們有著奇特的風(fēng)俗。
國王在選拔官吏時,讓人們在繩上跳舞,誰跳得高便可以當(dāng)大官。
財政大臣被認為是全國跳得最高的人(超出別人一英寸)。
這個國家有兩個黨派。
他們的區(qū)別是一黨穿的鞋跟高些,另一黨的鞋跟低些。
高跟黨自認為是合乎古代制度的,而國王則偏向低跟黨。
因此,政府的官員都是低跟黨的人擔(dān)任。
兩黨仇恨很深。
皇太子則兩邊討好。
為此,他的鞋跟一只高,一只低。
2.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遭遇。
在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時,遭遇風(fēng)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陸地。
這陸地叫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
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鐵塔。
格列佛一到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變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國,自己仿佛變成了一個利立普特(小人國)人,比例倒了過來,成了一比十二。
在大人國的農(nóng)夫面前,格列佛像鼴鼠般大小,被農(nóng)夫當(dāng)作玩物帶回家。
為了賺錢,農(nóng)夫竟把他帶到市鎮(zhèn),讓他耍把戲,供人觀賞。
后來他被王后買去,得以與大人國的國王相處。
逐漸地,格列佛思鄉(xiāng)之情日益濃烈,在一次隨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
當(dāng)他在岸邊鉆進小木箱睡覺時,一只大鷹將木箱叼走。
后來木箱落入大海,被路過的船只發(fā)現(xiàn),里面的格列佛獲救,終于又回到英國。
大人國是個半島,它的一邊和大陸相連。
國王是個非常博學(xué)的人。
他向格列佛詢問歐洲的風(fēng)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學(xué)術(shù)的情形。
格列佛便向他講述了英國近百年來發(fā)生的大事。
但他聽完卻說它的歷史充斥著“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陰險和野心”,格列佛建議幫他制造火藥和槍炮來鞏固國防。
國王大為反感,認為發(fā)明這些殺人武器的人是“人類的公敵”,他要以理智和仁慈來治理國家。
3.第三卷寫的是飛島國。
寫格列佛以勒皮他(飛島)游歷為中心,兼及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和日本四個地方的游記。
飛島上的人面貌和服飾都很奇特。
在飛島國全國下上不務(wù)實際,事事狂想。
島上的人總是惶惶不安,因為他們對天文很有研究。
害怕太陽一天天接近地球,地球會被太陽吞食了。
格列佛離開拉格多后,到了飛島另一屬地巫人島。
這里的長官精通魔術(shù),能把死去的鬼魂召喚前來。
格列佛會見了亞歷山大、凱撒、龐貝、荷馬、亞理士多德等歷史上的有名人物。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史書的記載很多不符合事實,甚至是非顛倒。
后來,格列佛又游歷了拉格奈格王國,這里的臣子謁見國王時要舔地板,國王把毒藥撒在地板上殺死他不喜歡的大臣。
在這里他還見到了長生不老的人,了解到長生不老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4.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賢馬國(“慧骃國”)的所見所聞。
在那里,被描述的已是人獸顛倒的怪誕景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下等動物耶胡(yahoo)。
在馬的國家里,雖然按馬的毛色不同分貴賤優(yōu)劣,但它們都很友愛,“仁慈和友誼”是這個國家的兩種美德。
它們不懂什么叫罪惡,它們共同遵守的格言是發(fā)揚理性,并以理性來治理國家,教育下一代。
在這里,年青的馬都要“學(xué)習(xí)有關(guān)節(jié)制、勤勞、運動和清潔的功課”。
格列佛愿意和這些“可敬的‘慧骃馬’在一起過一輩子,對各種美德加以研究和實踐“,但“慧馬”們都很討厭耶胡(人形動物),認為他們生性惡劣,為了爭奪一種閃光的石頭(暗指財寶)彼此爭吵不休,甚至引起內(nèi)戰(zhàn)。
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滿心悵惘地回到那塊生他養(yǎng)他如今卻叫他厭惡的故土,憤怒而又無可奈何地與一幫“耶胡”在一起度過自己的余生。
格列佛前后四次游歷奇遇,歷時十六年零七個月。
他把這些親身的見聞記載下來,“唯一目的是為了大眾的利益,所以不管怎樣我也決不可能感到失望”。
有關(guān)母親的俗語 格言``
贊美母親的名人名言祁瓏 發(fā)表于 2005-8-20 11:38:00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羅曼羅蘭)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寢屇阍谀膬?,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gòu)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人的嘴唇所能發(fā)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米爾)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
(印度)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jù)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
(鄧肯)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英國)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象
他們的心始終一樣。
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
(惠特曼)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英國)贊美母親臺灣著名學(xué)者,作家劉庸在一篇《忍著不死》的文章中講了三個母親的故事,將對母愛的綜琮推向了極侄。
之一,講在亞美尼亞大地震中,一對被埋在瓦礫中長達八天的母女奇跡般獲救。
人們感到驚奇的是,在陰冷,無水和沒有食物的八天中,只有三歲的幼女是怎樣活下來的
原來是她的母親咬破手指,讓孩子吸食自己的鮮血得以不死。
之二,是100年前發(fā)生在龐貝古城的一個慘痛故事:當(dāng)炙熱,令人窒息的火巖向來不及逃掉的居民襲來時,一位母親在絕望中,曲下身來,以自己的背,頭和四肢緊緊懷抱懷中的幼子,燃燒的熔巖在一嚓啦間將母子相擁的情景化做歷史的永恒。
之三,是講越南戰(zhàn)爭中一群平民在槍林彈雨中狂奔逃命。
一粒子彈射中了一位年輕的母親,她沒有象其它人一樣撲到而死,而是慢慢蹲下去結(jié)束了生命。
拍下這組鏡頭的美國記者流著眼淚對劉墉說:她是怕壓著抱著的孩子,才忍著不死,蹲了下去.....好一個憨人心泊的“忍著不死”
瓦礫中的母親忍著不死,用自己的鮮血延長著三歲幼女的生命;燃燒著的巖漿下的母親忍著不死,以血肉之軀護衛(wèi)著懷中的幼子;還有那位不肯撲到而死的年輕母親。
相信任何一個享受過母愛恩澤的人都會在這樣的母親面前涕淚橫流。
流淚,是因為我們自生以來就沐浴在母愛的愛河之中,辛福的流淚。
愛情可以枯萎,生存可以一波三折,而“母愛卻無衰竭之虐”,這于人的一生來說是何等的寶貴。
流淚是有感于母愛的恩重如山,以至做兒女的常常感到,即使群其一生也無以報答。
所以才有了“反哺之恩”“跪乳之情”。
流淚或多或少還夾有羨慕和嫉妒-------那靠母親鮮血得以生還的女孩,因該說,她得了人類精神世界的一筆巨大財富;那兩個安息于母親懷抱的幼子,他們的靈魂該是多么安詳和毫無遺憾,即使在少不更事的年齡陪了母親一同步入天堂之門,他們的故事仁象活著一樣生動,一樣美麗。
有感于母愛,它是人類情感世界中的一個奇跡,一個永恒的美神,真是由于它的遺傳生息,才有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道行;才有了愛--------這個世界永恒的主題。
游子吟作者:(唐)孟郊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母親啊天上的風(fēng)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風(fēng)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冰心母親您是一支紅蠟燭我是灰暗的小屋您默默地燃燒將光亮釋放出來照亮著我母親您是一股清澈的甘泉我是一棵綠油油的禾苗您涌進我的心田將甜甜的泉汁灌輸給我滋潤著我母親您是早晨的太陽我是一株剛冒出嫩芽的小草您柔和的光照射著我使我生機盎然您溫暖著我母親您是湛藍的大海我是一條小小的乳氣未干的魚兒您有廣闊的胸襟,強勁的臂彎我安心地偎依在您的懷里您細心地照料著我母親您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會了我無數(shù)的知識、做人的道理進入我的天地中了解我和我談心母親您曾多少次寬容我鼓勵我因而使我擁有黃金屋、搖錢樹、知識的金鑰匙還有退一步海闊天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您終究是我的母親您哺育著我關(guān)懷著我呵護著我讓我這株小樹茁壯成長您給予我的恩情我報答的得了嗎小時侯朦朦朧朧中是您做我的導(dǎo)航標長大了,懂事了仍是您耐心地教導(dǎo)我母親我念念不忘您兩鬢出現(xiàn)的銀絲爬上眼角的一條條皺紋母親,您為誰為世上所有的孩子所有的樹苗母親,我愛您,母親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gòu)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jù)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法國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拙——日本記憶中的母親啊
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法國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人的嘴唇所能發(fā)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健康快樂母親——今天是您的節(jié)日,我用心聲為您歌唱,祝您幸福
祝您安康
格列佛游記大人國概括
小人國書中講了一個英國水手的冒險經(jīng)歷,故事很有趣。
在一次大風(fēng)暴中,大船沉沒了,格列佛飄到一個不知名的小島上。
當(dāng)他從昏睡中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手腳被綁住,有很多幾英寸高的小人圍著他。
小人們從沒見過這樣大的人,出于好奇將他運回京城,讓小人國的皇帝和大臣們都來參觀。
皇帝讓格列佛學(xué)習(xí)小人國的語言,并供給他足夠的食物。
經(jīng)過各方面考查,幾度表示友好,格列佛終于獲得自由。
在他的幫助下,小人國輕易地戰(zhàn)勝鄰國的艦隊。
他因此得到皇帝優(yōu)厚的封賞,卻因為不肯繼續(xù)滅了鄰國而得罪皇帝。
有一次皇宮失火,他用尿澆滅皇后寢宮的大火,招來皇后及一些大臣不滿。
海軍大臣因為妻子與格列佛交往而嫉妒,財政大臣則認為格列佛食量太大,長此以往,將引起國庫空虛。
皇帝心中隱藏的不滿被皇后和大臣們激發(fā)出來,終于秘密決定,刺瞎格列佛的雙眼,然后慢慢減少他的飲食供應(yīng),直到將他餓死。
格列佛得到消息后逃往鄰國,奇跡般得到一艘小船,在鄰國皇帝的幫助下修好小船,離開了這個小島。
在海上漂流一陣后,遇到一艘英國航船,終于得以回歸祖國。
留在小島期間,在格列佛細致的觀察中,他看到小人國有很多日益尖銳的矛盾,其中內(nèi)部矛盾是穿鞋子高跟還是低跟,于是形成高根黨與低跟黨,而太子為了爭取更多支持,不得不穿一只高跟、一只低跟的鞋子。
外部矛盾則是因為雞蛋的打法,一方認為應(yīng)該先打大頭,另一方認為應(yīng)該先打小頭,形成了大端派與小端派,由此引起連年爭戰(zhàn)。
故事中的小人們認認真真地追逐著他們的名與利,勾心斗角,爾虞我詐。
讀者與格列佛站在同一個高度上,俯視他們忙忙碌碌、蠅營狗茍,只會覺得可笑。
可是,他們的生活與我們的現(xiàn)實何其相似
如果我們讓自己站得高一點,想象我們就是小人國的臣民,看一看自己的生活,何嘗不是可笑而且可悲的
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那樣渺小而脆弱。
我們努力追求的一切同樣是那么微不足道。
當(dāng)我努力地經(jīng)營著自己的理想時,總覺得冥冥中有一雙眼睛,對我露出諷刺的微笑。
人國是個半島,它的一邊和大陸相連。
全國有五十一座大城,人口十分稠密。
國王是個非常博學(xué)的人。
他“頭腦清晰,判斷也很精確”。
他向格列佛詢問歐洲的風(fēng)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學(xué)術(shù)的情形。
格列佛便向他講述了英國近百年來發(fā)生的大事。
但他聽完卻說:“這些大事只不過是一大堆陰謀、反叛、暗殺、屠戮、革命和流放”,并指責(zé)說:“你的同胞中大多數(shù)人都屬于自然界中爬行地面的可憎的小毒蟲中最有害的一類。
”格列佛建議幫他制造火藥和槍炮來鞏固國防。
國王大為反感,認為發(fā)明這些殺人武器的人是“人類的公敵”,“他寧愿拋棄半壁河山也不想聽聞這種秘密”。
他要以理智和仁慈來治理國家。
他對人的評價是:“誰要能使本來只生產(chǎn)一串谷穗、一片草葉的土地上長出兩串谷穗、兩片草葉來,誰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類,對國家的貢獻就更大。
”于是格列佛認為,“這位君主具有種種令人尊敬、愛戴和敬仰的品質(zhì):他具有卓越的才能,無窮的智慧,高深的學(xué)問,治理國家的雄才,也受到人民的擁戴。
” 格列佛在大人國住了兩年。
有一次,他和國王出外旅行時,裝他的箱子被老鷹叼到半空中,然后又掉到海里,幸好遇見一只英國海輪搭救了他。
于是他在一七○六年六月回到了倫敦。
結(jié)束了他的大人國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