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義禮智信廉的名言警句,“忠”“孝”“仁”“義”“禮”“智”“信”“廉”
《論語》“孝”的名言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人焉瘦哉
”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忠”的名言: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dá)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
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chǎn)。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帶忠字的成語 諺語 歇后語 格言 或是詩句
成語 解釋 盡忠報國 為國家竭盡忠貞,不惜犧牲一切報效國家 精忠報國 精心忠誠,報效祖國 赤膽忠心 赤:比喻真純。
形容十分忠誠。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報效君主;辭官隱退時,就反省自己,以彌補過失。
忠心耿耿 耿耿:忠誠的樣子。
形容非常忠誠。
忠孝節(jié)義 泛指封建統(tǒng)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zhǔn)則。
忠肝義膽 忠心耿耿,仗義行事。
忠心赤膽 形容十分忠誠。
忠貞不渝 貞: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渝:改變,違背。
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忠言逆耳 逆耳:不順耳。
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于改正缺點錯誤。
公忠體國 謂盡忠為國。
竭智盡忠 竭:盡。
用盡智力,竭盡忠誠。
盡忠竭力 竭:盡。
用盡氣力,竭盡忠誠。
求忠出孝 謂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語本《后漢書·韋彪傳》:“夫國以簡賢為務(wù),賢以孝行為首。
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 矢忠不二 立誓忠心到底決不改變。
效死輸忠 指竭盡忠誠。
孝悌忠信 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
此指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宅心忠厚 宅心:居心。
忠心而純厚。
亦作“宅心仁厚”。
忠不避危 忠:忠于。
避:回避。
忠于職守,不回避危險, 忠貫白日 貫:貫通。
忠誠之心可以貫通白日。
形容忠誠無比。
亦作“忠心貫日”。
忠驅(qū)義感 謂為忠心所驅(qū)使,為正義所感召。
忠孝兩全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
亦作“忠孝雙全”。
竭忠盡智 〖解釋〗毫無保留地獻出一片忠誠和所有才智。
移孝為忠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zhuǎn)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解釋〗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zhuǎn)為效忠君主。
同“移孝為忠”。
義膽忠肝 〖解釋〗指為人正直忠貞。
忠貫日月 〖解釋〗忠誠之心可以貫通日月。
形容忠誠至極。
忠心貫日 〖解釋〗貫:貫通。
忠誠之心可以貫通日月。
形容忠誠至極。
同“忠貫白日”。
關(guān)于“仁”、“忠”、“孝”、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名言
急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忠孝不能兩全
帶忠字的成語諺語歇后語格言或是詩句
·禮之用,和為貴。
〖春秋〗孔丘 ·沒有規(guī)矩,難成方圓。
報摘 ·禮所以防淫,節(jié)其侈靡也。
〖漢〗班固 ·略知孔子三分禮,不犯蕭何六尺條。
〖明〗湯顯祖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春秋〗孔丘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君子篤于禮而薄于利。
〖春秋〗公羊高 ·凡事廉恭,不得盛氣凌人,自取其辱。
〖宋〗朱熹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老舍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云惟佳信與義。
———— 張九齡1.見義不為,無勇也。
—— 2. 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nèi)的事。
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 3.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 5.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 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 7. 多行不義必自斃。
—— 8. 義以生利,利以豐民。
—— 9.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 10.見利思義。
——11. 義,志以天下為芬。
—— 1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董仲舒 13.視死如歸。
——《管子·小匡》 14.率義之為勇。
——《左傳·哀公十六年》.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明翰) 16.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17.義,志以天下為芬。
——《墨子·經(jīng)說上》 1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19.臨難毋茍免。
——《禮記·曲禮上》:在災(zāi)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茍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jié)。
20.義者,心之養(yǎng)也;利者,體之養(yǎng)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重于義》 21.君子義以為質(zhì),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陸九淵《與郭邦逸》 22. 講義氣的人,他們彼此建立友誼,是非常容易的;要他破壞已有的友誼,卻是一件難事。
23. 正如黃金的器皿一樣,是不容易破碎的;倘若破壞了,要修補它,使它恢復(fù)原狀,卻是最容易的事。
——伊本·穆加發(fā)關(guān)于仁義名人名言1.仁義值千金 2.仁義長,財義段 3.仁義廉士,窮不改節(jié) 4.仁義之師,秋毫無犯 5.見利思義。
——《論語·憲問》 6.義之所在,不傾于權(quán),不顧其利。
——《荀子·榮辱》 7.知而好問者圣,勇而好問者勝。
——《文字·自然》 8.見得思義。
——《論語·季氏》 9.平日若無真義氣,臨事休說生死交。
——(明)施耐庵 10.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看有錢家 1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陳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論語·憲問》 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漢書·班超列傳》 15.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f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6.初生之犢不懼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回 1.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2.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3.范成大《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4.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5.陸游《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6.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xùn)|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 7.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8.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9.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1.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zhàn)國.楚.屈原《國殤》 5.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唐.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9.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0. 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讀書》 11.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曰,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 12.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3. 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宋.陸游《金錯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陸沉——宋.鄭思肖《二礪 》 15.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 16.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曹操《蒿里行》 17.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憫農(nóng)》 18.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9.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20.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 21. 醫(y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22.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23.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 24.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宋.楊萬里《竹枝詞》 25.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xì)堦枴危罹V《病?!?26. 但愿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明.于謙《詠煤炭》
關(guān)于孝的名言警句
孝心名 1、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yīng)僅止。
——富勒 2、孝有三:尊親,其次弗辱,能養(yǎng)。
——曾子 3、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出自《大學(xué)》 4、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rèn)識你的母親吧!——維吉爾 5、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于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
——羅素 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
——培根 7、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定愛他的父母。
——林語堂 8、在幼童的心和口里,母親就是上帝的代名詞。
9、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
——《孝經(jīng)》 10、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
——西塞羅 11、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12、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伊索克拉底 1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魯訊三聯(lián)轉(zhuǎn)載請保留 14、沒有能比那欣賞自己懷中所抱嬰兒母親的眼睛更清澈的;也沒有比被眾多兒女們圍繞著的母親更感受被敬愛的人。
——約翰·歌德 15、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yán)。
——孔丘《春秋》 16、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17、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薩克雷 18、老年,好比夜鶯,應(yīng)有他的夜曲。
——康德 19、不論我現(xiàn)在是怎樣,或希望將來能怎樣,都虧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親。
——亞伯拉罕·林肯 2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21、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四言》 22、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
——鮑蒙特 23、夫孝者,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
——《孝經(jīng)》 24、愛國主義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
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
——戴達(dá)菲爾德 25、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孔子 26、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
——莎士比亞 27、年老受尊敬是出現(xiàn)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quán)。
——拉法格 28、母愛勝于萬愛。
——莎士比亞 29、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
——《禮記》 30、母親是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 31、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
——羅素 32、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傾倒了一座博物館。
——高爾基 33、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
——林逋《省心錄》 34、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高爾基 35、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36、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yuǎn)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
——奧斯特洛夫斯基 37、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出自《動報親恩篇》 38、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 39、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歌德 40、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yuǎn)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錢。
——馬克·吐溫 41、親善產(chǎn)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雨果 42、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歌德 43、共產(chǎn)主義不僅表現(xiàn)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xiàn)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guān)系上。
——馬雅可夫斯基 44、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quán)。
——司湯達(dá) 45、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dāng)作最好的朋友。
——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