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格言 > 關(guān)于書法得格言

          關(guān)于書法得格言

          時間:2016-12-11 18:27

          有什么關(guān)于書法的名言

          ▲,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小人。

          聲畫者,君子小所以動情乎。

          ——揚(yáng)雄《法言》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jié)既優(yōu),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

          ——清.松年《頤園畫論》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于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 張沅《石濤畫語錄》 ▲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xué)者習(xí)之,故當(dāng)熟之于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

          ——《書法三味》 ▲學(xué)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

          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

          ——清.劉熙載《藝概》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圣道也。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xué)也;寫字者,寫志也。

          ——清.劉熙載《藝概》 ▲學(xué)術(shù)經(jīng)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

          柳公權(quán)曰:心正則筆正。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quán) ▲書,如也,如其學(xué),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孫過庭《書譜》 ▲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guān)頭。

          品高者,一點(diǎn)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xué)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

          ——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wù)也。

          ——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yùn),藝從心得。

          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

          ——宋.朱文長《續(xù)書斷》 ▲欲書之時,當(dāng)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

          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

          ——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東漢.趙壹《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jǐn)?,樂則字平而字麗。

          情有重輕,則字之?dāng)渴骐U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tài),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

          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蘇軾《書論》 ▲高韻深情,堅(jiān)質(zhì)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栽《藝概》 ▲夫書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務(wù)也。

          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xué),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

          ——宋.朱文長《續(xù)書斷》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fēng)節(jié)著者,代不乏人。

          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發(fā),蘊(yùn)之為道德,顯之為經(jīng)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jié)操,宣之為文章,運(yùn)之為字跡。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yùn),邪正自形。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 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xué)識宏深,必稱黃發(fā)之彥。

          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恒數(shù)俊髦之英。

          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顏。

          筋力尚強(qiáng)健,姿顏貴美悅,會之則并善,折之則兩乖。

          融而通焉,書其幾矣。

          若其規(guī)模宏遠(yuǎn),意思窈窕,抑揚(yáng)旋折,恬曠雍容,元老無少,難乎名狀,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視雖少,強(qiáng)觀實(shí)老,豐采秀潤,符束巍峨,引拂輕飏,氣度凜毅,世所謂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剛?cè)岱A殊,手之運(yùn)用,乖合互形。

          謹(jǐn)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者,驚急無缊;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道;嚴(yán)密者,緊實(shí)寡逸;溫潤者,妍媚多節(jié);標(biāo)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zhì)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fù)過浮華;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wěn)熟者,缺彼新奇。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

          ……諸登善,顏常山,柳諫議文章妙今古,忠義貫日月,其書嚴(yán)正之氣溢于楷墨……太白書新鮮活潑,呼吸清淑,擺脫凡塵,飄飄乎有仙氣。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雖學(xué)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

          質(zhì)直者則挺勁不遭,剛狠者又倔強(qiáng)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guī)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賽鈍,輕瑣者染于俗吏。

          ——唐.孫過庭《書譜》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fù)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識安仁拜路塵。

          --元遺山 二 .臨摹入門 循序漸進(jìn) ▲初學(xué)不外臨摹。

          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

          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xué)者不得不摹,亦以節(jié)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麓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

          故初學(xué)必以臨古為先。

          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xué)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dān)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

          明.解縉《學(xué)書法》 ▲先學(xué)間架,古人所謂結(jié)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xué)用筆。

          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

          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jié)體,用筆。

          結(jié)體之功在學(xué)力,而用筆之妙關(guān)性靈。

          茍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于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

          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xué)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guī)蹈矩,飽暖終身而已。

          清.錢泳《書學(xué)》 ▲學(xué)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于結(jié)構(gòu)布置,行間疏密,照應(yīng)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wù)使下筆之際,無一點(diǎn)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后能成家數(shù)。

          清.馮武《書法正轉(zhuǎn)》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

          清.梁章鉅《學(xué)字》 ▲學(xué)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

          學(xué)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讞《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

          清.梁章鉅《學(xué)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云:學(xué)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fù)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jìn)。

          南宋.陳犧《負(fù)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xué),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于本家者,真跡也。

          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xì)求以本家所習(xí)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xué)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書細(xì)看,令入神,乃到妙處。

          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

          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xí)一貼,必使筆法章發(fā)透入肝膈,每換后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

          積力即久,習(xí)過諸家之行質(zhì),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shí)則自懷杼軸矣。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初學(xué)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guī)矩。

          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xué)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jīng)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處。

          信意運(yùn)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xué)。

          南宋.陳犧《負(fù)暄野錄》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

          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學(xué)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讞《學(xué)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xué)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后像行體。

          清.朱履貞《學(xué)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zhí)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jié),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

          明.沈?yàn)串媺m〉 ▲自運(yùn)在服古,臨古須有我。

          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

          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蘇軾〈論書〉 ▲學(xué)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

          早矜脫化,必規(guī)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繼采諸美,變動弗拘。

          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jīng)。

          清.梁讞《學(xué)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xí)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

          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fèi)一生氣力。

          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xí)氣,甚或至于不可響遠(yuǎn)。

          茍能知其弊之不可長,于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后世而無槐:而后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

          清.沈宗騫〈芥學(xué)畫編〉 ▲只學(xué)一家,學(xué)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于我,斯為大成。

          《翰林粹言》 ▲學(xué)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后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

          清.梁讞《學(xué)書論》 ▲今之學(xué)書者,自當(dāng)以唐碑為宗。

          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

          學(xué)者不可不知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zhí)筆得法,執(zhí)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

          清.梁讞《學(xué)書論》 ▲古人學(xué)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

          學(xué)書即成,且氧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揩式。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故學(xué)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

          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shù)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qū)W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fèi)精神。

          自非道靈感物,不學(xué)說以今方新,學(xué)書以古方樸。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xué)今書,不學(xué)古書,務(wù)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guī)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xué)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xué);非不欲全,實(shí)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鄭板橋 ▲學(xué)者貴于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

          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xué)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xué)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學(xué)《蘭亭》者,多此也。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

          所貴熟習(xí)精通,心手相應(yīng),斯為美矣。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jī)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yōu)游筆端,然后傳神。

          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dú)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執(zhí)著成見,凝滯于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yùn)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

          奔放馳驟,不越范圍,所謂師古而不泥于古,則得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xué)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xué)碑刻。

          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

          東晉.衛(wèi)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xué)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學(xué)書六要;一氣質(zhì),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

          六要俱備,方能成家。

          清.朱履貞《學(xué)書捷要》 ▲作書要發(fā)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guī)矩形似也。

          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領(lǐng)會。

          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lǐng)神味者無窮。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xué)。

          若已入門庭,則當(dāng)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jié)字耳。

          用筆近日尚有傳,結(jié)字古法盡矣。

          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

          清.馮班《 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yùn)用不熟,便欲標(biāo)奇,是未學(xué)走而先學(xué)趨也。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shù)字揣摩,便自成體。

          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jié)體之法,供我國運(yùn)用耳。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xué)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xué)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

          清.梁讞《學(xué)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欲學(xué)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xué)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

          學(xué)草書者,先習(xí)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后變化為草圣。

          學(xué)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

          學(xué)八分者,先學(xué)篆,篆既熟,方學(xué)八分,乃有古意。

          明.豐坊《學(xué)書法》 ▲凡學(xué)書字,先學(xué)執(zhí)筆......,若初學(xué),先大書,不得從小。

          晉.衛(wèi)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

          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zhí),痛癢相關(guān)。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zhuǎn)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yán)其結(jié)構(gòu)。

          清.梁讞《學(xué)書論》 ▲若氣質(zhì)薄,則體格不大,學(xué)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xué)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zé)o成見。

          清.朱履貞《學(xué)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fèi)諸墨。

          取古拓善本細(xì)玩而熟視之,既復(fù),背貼而索之。

          學(xué)而思,思而學(xué),心中若有成局,然后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

          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執(zhí)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

          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guī)矩;其次紙筆精佳。

          五者備矣,然后能齊古人。

          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xué)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

          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xué)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

          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xué)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dāng)連者反斷,當(dāng)斷者反續(xù),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zhuǎn)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初學(xué)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

          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wù)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tài);變態(tài)之旨,在于奮斫;奮斫之理,資于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wù)于神采;神采之至,幾于玄微,則宕逸無方矣。

          唐.張懷灌《玉堂禁經(jīng)》 三.形神相依 意境為重 ▲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質(zhì)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則形稱其質(zhì),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

          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

          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無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學(xué)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xué)士蔡忠公文集》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jìn)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fā),既形之心也。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tài)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jiān),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故之書道玄妙,必資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jī)巧必須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馮武《筆髓》 ▲其有一點(diǎn)一畫,意態(tài)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馀裕,結(jié)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yuǎn),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qiáng)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東漢.蔡邕《九勢》 ▲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

          陰陽既生,形氣立矣。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古人作書,于聯(lián)絡(luò)處見章法;于灑落處見意境。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bǔ)過匡主之節(jié)也;矩則軌轉(zhuǎn),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yuǎn)之心也;耀質(zhì)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jìn)知退之行也。

          唐.張懷灌《書斷》 ▲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結(jié)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

          《翰林粹語》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于外。

          似生實(shí)熟,圓轉(zhuǎn)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

          清.華琳《南宗訣秘》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

          清.丁皋《寫真秘訣》 ▲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劉熙載《藝概》 ▲風(fēng)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

          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tài)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jiān),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唐.李世民《筆法訣》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shí)。

          。

          《翰林粹語》 ▲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機(jī)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fēng)致。

          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

          李漁《閑情偶記》 ▲所謂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學(xué)術(shù)通 于學(xué)仙,鐘神最上,鐘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

          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

          清.劉熙栽《藝概》 ▲書畫之妙,當(dāng)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 ▲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

          《莊子》 ▲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fēng)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張懷灌《書藝》 ▲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氣韻有發(fā)于墨者,有發(fā)于筆者,有發(fā)于意者,有發(fā)于無意者。

          發(fā)于無意為上,法于意次之,發(fā)于筆又次之,發(fā)于墨下矣。

          清.張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寫真密訣》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

          清.劉熙栽《藝概》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shí)而有余韻,于靜中自是一樂事。

          宋蘇軾《東坡題跋》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

          清.惲壽平《歐香館畫跋》 ▲書要力實(shí)而氣空,然求空心于其實(shí),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劉熙栽《藝概》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

          非有獨(dú)聞之聽,獨(dú)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唐.張懷灌《書藝》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fēng)神生。

          晉.王羲之《述天臺紫真?zhèn)魇诠P法》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fēng)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

          清.惲壽平《 香館畫禪》 ▲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

          清.蔣驥《傳神秘要》 ▲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劉熙載《藝概》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

          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fēng)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

          明.豐坊《書訣》 ▲筆墨酣暢,意趣超古。

          清.吳歷 ▲仆曰:文則數(shù)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

          唐.張懷灌《文字論》 ▲書法惟風(fēng)韻難及......。

          清.左因生《書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

          唐.張懷灌《書議》

          關(guān)于書法家的名言警句

          ■蔣和:布白有三;字中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

          初學(xué)分布,皆須停勻;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陳繹: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則肥,提飛則瘦。

          ■王羲之:分均點(diǎn)畫,遠(yuǎn)近相須,播布研精,調(diào)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

          ■項(xiàng)穆:人之于書,得心應(yīng)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

          曰肥。

          曰瘦而已。

          若書宜長短合度,輕重協(xié)衡,陰陽得宜,剛?cè)峄?jì),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

          不長不短為端美也。

          ■張懷瑾:偃仰向背;謂兩字并為一字,須求點(diǎn)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

          ■王羲之: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fù)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衛(wèi)夫人:點(diǎn)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shí)如崩也;橫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shí)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畫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鈞弩發(fā);橫折如勁弩筋節(jié);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書肇于自然(漢·蔡邕)●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謹(jǐn))●學(xué)書則知識學(xué)可以致遠(yuǎn)(唐·張彥遠(yuǎn))●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唐·張懷謹(jǐn))●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jié)之懷。

          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張懷謹(jǐn))●字不可重筆,話不可亂傳●寫字如畫狗,越描越丑●字怕練,馬怕騎●字無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練●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宋·米芾)●一點(diǎn)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zhǔn)(唐·孫過庭)●筆禿千管,墨磨萬錠(宋·蘇軾)●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晉·衛(wèi)恒)●婉若銀鉤,源若驚鸞(晉·索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晉書)●龍?zhí)扉T,虎臥鳳閣(南北朝·蕭衍)●云鶴游天,群鴻戲海(南北朝·蕭衍)●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南北朝·袁昂)●體象卓然,殊今異古。

          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唐·張懷聲)●如清風(fēng)出袖,明月入懷(唐·李嗣真)●筆下龍蛇似有神(唐·張懷謹(jǐn))●揮毫落筆如云煙(唐·杜甫)●時時只見龍蛇走(唐·李白)●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唐·韓渥)

          有什么關(guān)于書法的名言

          ▲,心聲也;書,心畫也。

          聲、畫形,小人。

          聲畫者,君子小所以動情乎。

          ——揚(yáng)雄《法言》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jié)既優(yōu),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

          ——清.松年《頤園畫論》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

          ——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于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 張沅《石濤畫語錄》 ▲古人論書云: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xué)者習(xí)之,故當(dāng)熟之于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書之于手,如是而為書焉。

          ——《書法三味》 ▲學(xué)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

          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

          ——清.劉熙載《藝概》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于心手。

          ——唐.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圣道也。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xué)也;寫字者,寫志也。

          ——清.劉熙載《藝概》 ▲學(xué)術(shù)經(jīng)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

          柳公權(quán)曰:心正則筆正。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quán) ▲書,如也,如其學(xué),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得志不如得道。

          )——唐.孫過庭《書譜》 ▲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guān)頭。

          品高者,一點(diǎn)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xué)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

          ——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wù)也。

          ——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yùn),藝從心得。

          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

          ——宋.朱文長《續(xù)書斷》 ▲欲書之時,當(dāng)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

          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

          ——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東漢.趙壹《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jǐn)浚瑯穭t字平而字麗。

          情有重輕,則字之?dāng)渴骐U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tài),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

          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蘇軾《書論》 ▲高韻深情,堅(jiān)質(zhì)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栽《藝概》 ▲夫書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務(wù)也。

          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xué),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

          ——宋.朱文長《續(xù)書斷》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fēng)節(jié)著者,代不乏人。

          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發(fā),蘊(yùn)之為道德,顯之為經(jīng)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jié)操,宣之為文章,運(yùn)之為字跡。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yùn),邪正自形。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 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xué)識宏深,必稱黃發(fā)之彥。

          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恒數(shù)俊髦之英。

          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顏。

          筋力尚強(qiáng)健,姿顏貴美悅,會之則并善,折之則兩乖。

          融而通焉,書其幾矣。

          若其規(guī)模宏遠(yuǎn),意思窈窕,抑揚(yáng)旋折,恬曠雍容,元老無少,難乎名狀,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

          初視雖少,強(qiáng)觀實(shí)老,豐采秀潤,符束巍峨,引拂輕飏,氣度凜毅,世所謂少年老成,乘之次也。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剛?cè)岱A殊,手之運(yùn)用,乖合互形。

          謹(jǐn)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者,驚急無缊;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道;嚴(yán)密者,緊實(shí)寡逸;溫潤者,妍媚多節(jié);標(biāo)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zhì)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fù)過浮華;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wěn)熟者,缺彼新奇。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

          ……諸登善,顏常山,柳諫議文章妙今古,忠義貫日月,其書嚴(yán)正之氣溢于楷墨……太白書新鮮活潑,呼吸清淑,擺脫凡塵,飄飄乎有仙氣。

          ……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雖學(xué)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

          質(zhì)直者則挺勁不遭,剛狠者又倔強(qiáng)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guī)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賽鈍,輕瑣者染于俗吏。

          ——唐.孫過庭《書譜》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fù)見為人。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識安仁拜路塵。

          --元遺山 二 .臨摹入門 循序漸進(jìn) ▲初學(xué)不外臨摹。

          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

          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xué)者不得不摹,亦以節(jié)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麓臺云: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

          故初學(xué)必以臨古為先。

          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xué)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

          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dān)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

          明.解縉《學(xué)書法》 ▲先學(xué)間架,古人所謂結(jié)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xué)用筆。

          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

          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jié)體,用筆。

          結(jié)體之功在學(xué)力,而用筆之妙關(guān)性靈。

          茍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于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

          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xué)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guī)蹈矩,飽暖終身而已。

          清.錢泳《書學(xué)》 ▲學(xué)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于結(jié)構(gòu)布置,行間疏密,照應(yīng)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wù)使下筆之際,無一點(diǎn)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后能成家數(shù)。

          清.馮武《書法正轉(zhuǎn)》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

          清.梁章鉅《學(xué)字》 ▲學(xué)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

          學(xué)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清.梁讞《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

          清.梁章鉅《學(xué)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

          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云:學(xué)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后筆勢輕重往復(fù)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jìn)。

          南宋.陳犧《負(fù)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xué),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于本家者,真跡也。

          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xì)求以本家所習(xí)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xué)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

          大要多取古書細(xì)看,令入神,乃到妙處。

          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

          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xí)一貼,必使筆法章發(fā)透入肝膈,每換后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

          積力即久,習(xí)過諸家之行質(zhì),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shí)則自懷杼軸矣。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初學(xué)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guī)矩。

          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xué)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jīng)目著心。

          久之,自然有悟入處。

          信意運(yùn)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xué)。

          南宋.陳犧《負(fù)暄野錄》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于終身。

          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學(xué)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清.梁讞《學(xué)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xué)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后像行體。

          清.朱履貞《學(xué)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zhí)己見,惟在活而已矣。

          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jié),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

          明.沈?yàn)串媺m〉 ▲自運(yùn)在服古,臨古須有我。

          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

          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

          北宋.蘇軾〈論書〉 ▲學(xué)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

          早矜脫化,必規(guī)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

          繼采諸美,變動弗拘。

          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jīng)。

          清.梁讞《學(xué)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

          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xí)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

          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fèi)一生氣力。

          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xí)氣,甚或至于不可響遠(yuǎn)。

          茍能知其弊之不可長,于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后世而無槐:而后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

          清.沈宗騫〈芥學(xué)畫編〉 ▲只學(xué)一家,學(xué)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于我,斯為大成。

          《翰林粹言》 ▲學(xué)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后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

          清.梁讞《學(xué)書論》 ▲今之學(xué)書者,自當(dāng)以唐碑為宗。

          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

          學(xué)者不可不知也。

          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zhí)筆得法,執(zhí)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

          清.梁讞《學(xué)書論》 ▲古人學(xué)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

          學(xué)書即成,且氧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以作,示人為揩式。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故學(xué)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

          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shù)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qū)W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fèi)精神。

          自非道靈感物,不學(xué)說以今方新,學(xué)書以古方樸。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xué)今書,不學(xué)古書,務(wù)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guī)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xué)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xué);非不欲全,實(shí)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清.鄭板橋 ▲學(xué)者貴于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

          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xué)者,即圣人之過處而學(xué)之,故蔽于一曲。

          今世學(xué)《蘭亭》者,多此也。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

          李北海云:似我者病。

          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

          所貴熟習(xí)精通,心手相應(yīng),斯為美矣。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jī)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yōu)游筆端,然后傳神。

          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dú)自成家。

          明.李流芳 ▲若執(zhí)著成見,凝滯于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yùn)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

          奔放馳驟,不越范圍,所謂師古而不泥于古,則得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xué)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xué)碑刻。

          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

          東晉.衛(wèi)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xué)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學(xué)書六要;一氣質(zhì),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

          六要俱備,方能成家。

          清.朱履貞《學(xué)書捷要》 ▲作書要發(fā)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guī)矩形似也。

          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領(lǐng)會。

          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lǐng)神味者無窮。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xué)。

          若已入門庭,則當(dāng)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jié)字耳。

          用筆近日尚有傳,結(jié)字古法盡矣。

          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

          清.馮班《 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yùn)用不熟,便欲標(biāo)奇,是未學(xué)走而先學(xué)趨也。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shù)字揣摩,便自成體。

          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jié)體之法,供我國運(yùn)用耳。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xué)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xué)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

          清.梁讞《學(xué)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欲學(xué)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

          北宋.黃庭堅(jiān)《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于行草,亦不離乎楷正。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xué)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

          學(xué)草書者,先習(xí)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后變化為草圣。

          學(xué)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

          學(xué)八分者,先學(xué)篆,篆既熟,方學(xué)八分,乃有古意。

          明.豐坊《學(xué)書法》 ▲凡學(xué)書字,先學(xué)執(zhí)筆......,若初學(xué),先大書,不得從小。

          晉.衛(wèi)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

          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zhí),痛癢相關(guān)。

          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zhuǎn)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yán)其結(jié)構(gòu)。

          清.梁讞《學(xué)書論》 ▲若氣質(zhì)薄,則體格不大,學(xué)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xué)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zé)o成見。

          清.朱履貞《學(xué)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fèi)諸墨。

          取古拓善本細(xì)玩而熟視之,既復(fù),背貼而索之。

          學(xué)而思,思而學(xué),心中若有成局,然后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

          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

          曰妙在執(zhí)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

          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guī)矩;其次紙筆精佳。

          五者備矣,然后能齊古人。

          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xué)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

          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xué)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

          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xué)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dāng)連者反斷,當(dāng)斷者反續(xù),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zhuǎn)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初學(xué)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

          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

          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

          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wù)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tài);變態(tài)之旨,在于奮斫;奮斫之理,資于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wù)于神采;神采之至,幾于玄微,則宕逸無方矣。

          唐.張懷灌《玉堂禁經(jīng)》 三.形神相依 意境為重 ▲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

          宋.袁文 ▲形者,神之質(zhì)地;神者,形之用也。

          是則形稱其質(zhì),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

          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

          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

          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

          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明.高廉 ▲取意舍形,無所求意。

          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明.王履 ▲學(xué)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xué)士蔡忠公文集》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jìn)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fā),既形之心也。

          明.項(xiàng)穆《書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tài)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jiān),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神,心之用也。

          唐.李世民《指意》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zhì)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

          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故之書道玄妙,必資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jī)巧必須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清.馮武《筆髓》 ▲其有一點(diǎn)一畫,意態(tài)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馀裕,結(jié)字峻秀,類于生動,幽若深遠(yuǎn),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

          唐.張懷灌《評書藥石論》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qiáng)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東漢.蔡邕《九勢》 ▲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

          陰陽既生,形氣立矣。

          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古人作書,于聯(lián)絡(luò)處見章法;于灑落處見意境。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bǔ)過匡主之節(jié)也;矩則軌轉(zhuǎn),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yuǎn)之心也;耀質(zhì)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jìn)知退之行也。

          唐.張懷灌《書斷》 ▲夫心合于氣,氣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

          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結(jié)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

          《翰林粹語》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于外。

          似生實(shí)熟,圓轉(zhuǎn)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

          清.華琳《南宗訣秘》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

          清.丁皋《寫真秘訣》 ▲蓋法高于意則用法,意高于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清.劉熙載《藝概》 ▲風(fēng)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

          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南宋.姜夔《續(xù)書譜》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tài)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jiān),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唐.李世民《筆法訣》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shí)。

          《翰林粹語》 ▲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機(jī)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fēng)致。

          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

          李漁《閑情偶記》 ▲所謂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學(xué)術(shù)通 于學(xué)仙,鐘神最上,鐘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

          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

          清.劉熙栽《藝概》 ▲書畫之妙,當(dāng)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 ▲真在內(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

          《莊子》 ▲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fēng)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

          唐.張懷灌《書藝》 ▲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氣韻有發(fā)于墨者,有發(fā)于筆者,有發(fā)于意者,有發(fā)于無意者。

          發(fā)于無意為上,法于意次之,發(fā)于筆又次之,發(fā)于墨下矣。

          清.張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

          清.丁皋《寫真密訣》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

          清.劉熙栽《藝概》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shí)而有余韻,于靜中自是一樂事。

          宋蘇軾《東坡題跋》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

          清.惲壽平《歐香館畫跋》 ▲書要力實(shí)而氣空,然求空心于其實(shí),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

          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

          清.劉熙栽《藝概》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

          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

          非有獨(dú)聞之聽,獨(dú)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唐.張懷灌《書藝》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fēng)神生。

          晉.王羲之《述天臺紫真?zhèn)魇诠P法》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fēng)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

          清.惲壽平《 香館畫禪》 ▲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

          清.蔣驥《傳神秘要》 ▲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

          清.劉熙載《藝概》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

          清.劉熙載《藝概》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

          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fēng)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

          明.豐坊《書訣》 ▲筆墨酣暢,意趣超古。

          清.吳歷 ▲仆曰:文則數(shù)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

          唐.張懷灌《文字論》 ▲書法惟風(fēng)韻難及......。

          清.左因生《書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

          唐.張懷灌《書議》

          關(guān)于書法寫的很好的名言句子

          1、高韻深情,堅(jiān)質(zhì)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劉熙栽《藝概》  2、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西漢學(xué)者揚(yáng)雄  3、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書雖幸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

          ——劉熙載《藝概》  4、何處一屏風(fēng),分明懷素蹤。

          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

          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唐代詩人韓偓《草書屏風(fēng)》  5、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孫過庭《書譜》  6、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quán)  7、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袁昂  8、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dú)掃千人軍。

          ——唐代詩人杜甫《醉歌行》  9、老夫之書,本無法也。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jiān)《山谷文集》  10、學(xué)書則知識學(xué)可以致遠(yuǎn)。

          ——張彥遠(yuǎn)  11、心正則筆正。

          ——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后》  12、書,如也,如其學(xué),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13、體象卓然,殊今異古。

          落落珠玉,飄飄纓組。

          倉頡之嗣。

          小篆之祖。

          以名稱書,遺跡石鼓。

          ——唐代書法家張懷瓘《書斷》  14、筆下龍蛇似有神。

          ——張懷謹(jǐn)  15、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jié)之懷。

          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

          ——張懷謹(jǐn)  關(guān)于書法的優(yōu)美句子(熱門篇)  1、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傾欹。

            2、筆須凌空,固也。

          然學(xué)者誤會斯語,每走入空滑一路去。

          必曰氣空筆實(shí),方能無弊。

            3、唐代書法家張懷瓘。

            4、離形得似,書家上乘。

          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5、點(diǎn)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

            6、逆筆起,最得勢。

          褚河南書,都逆起,隸法也。

            7、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

          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wù)也。

            8、手與神運(yùn),藝從心得。

          其志一于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

            9、云鶴游天,群鴻戲海。

            10、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

            11、體象卓然,殊今異古。

          落落珠玉,飄飄纓組。

          倉頡之嗣。

          小篆之祖。

          以名稱書,遺跡石鼓。

            12、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xué)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后世貴重。

          有關(guān)書法格言

          書法作有,現(xiàn)在有一些關(guān)于讀書的:讀書名言三更燈火五,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

          ——惠普爾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劉彝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陸游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jìn),熟讀而精思。

          ——朱熹 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藏克家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

          ——徐特立 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

          ——葉圣陶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華羅庚 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shí)。

          —雨果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dǎo)師。

          —高爾基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

          ——雨果 書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

          ——夸美紹斯 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lǐng)我們從狹獈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

          ——凱勒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歌德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魯巴金 經(jīng)驗(yàn)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

          —歌德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

          ——盧梭 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

          ——狄德羅 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

          ——富蘭克林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

          ——馬克思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jié)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

          ——泰戈?duì)?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書籍——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窗口。

          住宅里沒有書,猶如房間沒有窗戶。

          ——威爾遜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jiān)谝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