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國戰(zhàn)爭的名言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已。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guān)山道,年年戰(zhàn)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zhàn)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故兵貴勝,不貴久。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
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zhàn),勝之半也。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zhàn)。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上。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nèi)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相守數(shù)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將計就計 ☆ 聲東擊西 ☆ 以迂為直 ☆ 勢險節(jié)短 ☆ 驕兵必敗 ☆ 勝敗 兵家事不期 ☆ 勝敗乃兵家常事 ☆ 致人而不致于人 ☆ 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有備無患☆ 先計后戰(zhàn) ☆ 遠交近攻☆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 以眾擊寡 ☆ 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 ☆ 兵貴其和,和則一心 ☆ 三軍一人,勝☆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兵者,詭道也。
☆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
☆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 故兵貴勝,不貴久。
關(guān)于中國戰(zhàn)爭的名言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已。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guān)山道,年年戰(zhàn)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zhàn)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故兵貴勝,不貴久。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
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zhàn),勝之半也。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zhàn)。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上。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nèi)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相守數(shù)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將計就計 ☆ 聲東擊西 ☆ 以迂為直 ☆ 勢險節(jié)短 ☆ 驕兵必敗 ☆ 勝敗 兵家事不期 ☆ 勝敗乃兵家常事 ☆ 致人而不致于人 ☆ 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有備無患☆ 先計后戰(zhàn) ☆ 遠交近攻☆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 以眾擊寡 ☆ 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 ☆ 兵貴其和,和則一心 ☆ 三軍一人,勝☆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兵者,詭道也。
☆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 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
☆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 故兵貴勝,不貴久。
中國古代關(guān)于戰(zhàn)爭和軍事的名言名句
戰(zhàn)爭從有私財產(chǎn)和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的,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 ●戰(zhàn)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 ●戰(zhàn)爭在你愿意時開始,卻并不你樂時結(jié)束(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內(nèi)的任何人都可以發(fā)動戰(zhàn)爭,但要結(jié)束戰(zhàn)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戰(zhàn)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戰(zhàn)爭似乎就意味著血和鐵(昆體良) ●戰(zhàn)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斗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肖伯納) ●有國家就有戰(zhàn)爭(伯克) ●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一個國家只有在戰(zhàn)爭時期才會處于和睦狀態(tài)(休·金斯米爾) ●戰(zhàn)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對那些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zhàn)爭是合理的(李維) ●只有對那些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一次正義的戰(zhàn)爭能在高尚的國度里喚起神圣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shù)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黃金和財富是戰(zhàn)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戰(zhàn)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中----(喬·斯威夫特) ●戰(zhàn)爭滿足了,或曾經(jīng)滿足過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奧特) ●戰(zhàn)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diào)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戰(zhàn)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戰(zhàn)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zhàn)爭(賀拉斯) ●戰(zhàn)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戰(zhàn)爭使多數(shù)人流血,卻養(yǎng)肥了少數(shù)人(威·申斯通) ●戰(zhàn)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guān)山道,年年戰(zhàn)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zhàn)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戰(zhàn)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叫喊戰(zhàn)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戰(zhàn)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準備戰(zhàn)爭(韋格蒂烏斯) ●要進行戰(zhàn)爭只有一個借口,即通過戰(zhàn)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huán)境中(西塞羅) ●贏得戰(zhàn)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zhàn)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和平孕育著戰(zhàn)爭,戰(zhàn)爭孕育著和平(普坦?jié)h姆) ●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zhàn)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戰(zhàn)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戰(zhàn)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要和平,就得準備戰(zhàn)爭(歐洲) ●不為戰(zhàn)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wù)(海塞) 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quán)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zhàn)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
則內(nèi)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zhàn)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內(nèi)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wù)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①桿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車戰(zhàn)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yǎng)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
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艸”頭。
█ 謀攻第三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qū)⒄?,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quán)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
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
軍形第四 孫子曰: 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zhàn)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
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zhàn)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shù),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shù),數(shù)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zhàn)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shù)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
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
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
勢如擴弩,節(jié)如發(fā)機。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治亂,數(shù)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任勢者,其戰(zhàn)人也,如轉(zhuǎn)木石。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zhuǎn)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
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zhàn),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
吾所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zhàn)者寡矣。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zhàn)之地,知戰(zhàn)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zhàn);不知戰(zhàn)之地,不知戰(zhàn)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shù)十里,近者數(shù)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
敵雖眾,可使無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第七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fā),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xiāng)分眾,廓地分利,懸權(quán)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故夜戰(zhàn)多金鼓,晝戰(zhàn)多旌旗,所以變?nèi)酥恳病?/p>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第八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合。
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shù),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wù)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yè),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第九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zhàn)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nèi),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zhàn)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yǎng)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qū)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cè)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甀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①□①,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shù)賞者,窘也;數(shù)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注】①:〔讠翕〕。
地形第十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zhàn)則利。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
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
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 挑戰(zhàn),戰(zhàn)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zhàn),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敗。
故戰(zhàn)道必勝,主曰無戰(zhàn),必戰(zhàn)可也;戰(zhàn)道不勝,主曰必戰(zhàn),無戰(zhàn)可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zhàn),勝之半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
諸侯自戰(zhàn)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為死地。
是故散地則無戰(zhàn),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
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
謹養(yǎng)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
令發(fā)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cè)峤缘?,地之理也?/p>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fā)其機。
若驅(qū)群羊,驅(qū)而往,驅(qū)而來,莫知所之。
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交地吾將固其結(jié),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不能得地利。
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yǎng)天下之權(quán),信己之私,威加于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guān)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
發(fā)火有時,起火有日。
時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
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fā)于內(nèi),則早應之于外;火發(fā)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上。
火可發(fā)于外,無待于內(nèi),以時發(fā)之,火發(fā)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
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shù)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zhàn)勝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兇,命曰“費留”。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zhàn)。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上。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
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nèi)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相守數(shù)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nèi)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鄉(xiāng)間者,因其鄉(xiāng)人而用之;內(nèi)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聞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微哉微哉
無所不用間也。
間事未發(fā)而先聞?wù)撸g與所告者兼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 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xiāng)間、內(nèi)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
五間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中國古代關(guān)于戰(zhàn)爭和軍事的名言名句
戰(zhàn)爭從有私財產(chǎn)和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的,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 ●戰(zhàn)爭是強迫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克勞塞維茨) ●戰(zhàn)爭在你愿意時開始,卻并不你樂時結(jié)束(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內(nèi)的任何人都可以發(fā)動戰(zhàn)爭,但要結(jié)束戰(zhàn)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戰(zhàn)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戰(zhàn)爭似乎就意味著血和鐵(昆體良) ●戰(zhàn)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斗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肖伯納) ●有國家就有戰(zhàn)爭(伯克) ●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一個國家只有在戰(zhàn)爭時期才會處于和睦狀態(tài)(休·金斯米爾) ●戰(zhàn)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對那些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zhàn)爭是合理的(李維) ●只有對那些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一次正義的戰(zhàn)爭能在高尚的國度里喚起神圣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shù)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黃金和財富是戰(zhàn)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戰(zhàn)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中----(喬·斯威夫特) ●戰(zhàn)爭滿足了,或曾經(jīng)滿足過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奧特) ●戰(zhàn)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diào)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戰(zhàn)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戰(zhàn)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zhàn)爭(賀拉斯) ●戰(zhàn)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戰(zhàn)爭使多數(shù)人流血,卻養(yǎng)肥了少數(shù)人(威·申斯通) ●戰(zhàn)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guān)山道,年年戰(zhàn)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zhàn)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戰(zhàn)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叫喊戰(zhàn)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戰(zhàn)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準備戰(zhàn)爭(韋格蒂烏斯) ●要進行戰(zhàn)爭只有一個借口,即通過戰(zhàn)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huán)境中(西塞羅) ●贏得戰(zhàn)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zhàn)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和平孕育著戰(zhàn)爭,戰(zhàn)爭孕育著和平(普坦?jié)h姆) ●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zhàn)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戰(zhàn)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戰(zhàn)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要和平,就得準備戰(zhàn)爭(歐洲) ●不為戰(zhàn)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wù)(海塞) 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jīng)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眾孰強
士卒孰練
賞罰孰明
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quán)也。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zhàn)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
則內(nèi)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zhàn)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內(nèi)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wù)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①桿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車戰(zhàn)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yǎng)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
國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艸”頭。
█ 謀攻第三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qū)⒄?,國之輔也。
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quán)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
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
軍形第四 孫子曰: 昔之善戰(zhàn)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zhàn)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zhàn)者,勝于易勝者也。
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zhàn)勝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shù),四曰稱,五曰勝。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shù),數(shù)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zhàn)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shù)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
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jié)也。
故善戰(zhàn)者,其勢險,其節(jié)短。
勢如擴弩,節(jié)如發(fā)機。
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治亂,數(shù)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zhàn)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任勢者,其戰(zhàn)人也,如轉(zhuǎn)木石。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zhuǎn)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
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zhàn),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zhàn)者約矣。
吾所與戰(zhàn)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zhàn)者寡矣。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zhàn)之地,知戰(zhàn)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zhàn);不知戰(zhàn)之地,不知戰(zhàn)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shù)十里,近者數(shù)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
敵雖眾,可使無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軍爭第七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fā),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掠鄉(xiāng)分眾,廓地分利,懸權(quán)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故夜戰(zhàn)多金鼓,晝戰(zhàn)多旌旗,所以變?nèi)酥恳病?/p>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變第八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合。
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shù),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wù)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yè),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軍第九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zhàn)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nèi),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zhàn)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yǎng)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zhàn)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qū)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cè)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甀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①□①,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shù)賞者,窘也;數(shù)罰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注】①:〔讠翕〕。
地形第十 孫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zhàn)則利。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
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
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 挑戰(zhàn),戰(zhàn)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zhàn),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zhàn)者必敗。
故戰(zhàn)道必勝,主曰無戰(zhàn),必戰(zhàn)可也;戰(zhàn)道不勝,主曰必戰(zhàn),無戰(zhàn)可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zhàn),勝之半也。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孫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圍地,有死地。
諸侯自戰(zhàn)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為死地。
是故散地則無戰(zhàn),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泛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后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敢問敵眾而整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
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
謹養(yǎng)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
令發(fā)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如一,政之道也;剛?cè)峤缘?,地之理也?/p>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fā)其機。
若驅(qū)群羊,驅(qū)而往,驅(qū)而來,莫知所之。
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徹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后,交地吾將謹其守,交地吾將固其結(jié),衢地吾將謹其恃,重地吾將繼其食,泛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圍則御,不得已則斗,過則從。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不能得地利。
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yǎng)天下之權(quán),信己之私,威加于敵,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
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guān)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孫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
發(fā)火有時,起火有日。
時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
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fā)于內(nèi),則早應之于外;火發(fā)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上。
火可發(fā)于外,無待于內(nèi),以時發(fā)之,火發(fā)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
凡軍必知五火之變,以數(shù)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zhàn)勝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兇,命曰“費留”。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惰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zhàn)。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zhàn)。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上。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
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用間第十三 孫子曰: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nèi)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相守數(shù)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nèi)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鄉(xiāng)間者,因其鄉(xiāng)人而用之;內(nèi)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聞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賢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微哉微哉
無所不用間也。
間事未發(fā)而先聞?wù)?,間與所告者兼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 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xiāng)間、內(nèi)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
五間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故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詩句以及名言警句
只有死者才能看見戰(zhàn)爭的結(jié)束。
——柏拉圖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終結(jié),只有勇氣才是永恒。
” 溫斯頓·丘吉爾 沒有必勝的決心,戰(zhàn)爭必敗無疑。
”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戰(zhàn)爭只會舍棄膽怯的人而不是勇敢的人——阿克那里翁(古希臘抒情詩人) 相對于戰(zhàn)爭結(jié)束來說,我們更希望所有的戰(zhàn)爭本就沒有爆發(fā)。
” 富蘭克林·D·羅斯福 富蘭克林·D·羅斯福,美國第32位總統(tǒng)(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四次的總統(tǒng)。
戰(zhàn)爭才能帶來和平——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大哲學家,科學家) 決斷力與謹慎,是一個將軍必備的才能
——塔西佗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對核武器狂熱,但對道德卻一無所知的人。
我們對戰(zhàn)爭的了解比和平多,我們對殺戮遠比挽救生命在行。
”奧瑪·布萊德利將軍 回來的時候要么帶著你的盾牌要么躺在上面——一位在給兒子整裝的斯巴達的母親 真正的勇士不是天生的,而是用嚴格的訓練和鐵一般的紀律造就的 ——魏及帝(Vegetius的《羅馬軍制論》(De re militari)是西方最古老的兵書、羅馬軍事的總結(jié))“所有的戰(zhàn)爭都是內(nèi)戰(zhàn),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同胞。
“ 弗朗索瓦·費奈隆 “在戰(zhàn)爭中,第二名是沒有獎賞的。
” 奧瑪·布萊德利將軍 奧瑪·布萊德利,1915年畢業(yè)于西點軍校。
初任喬治亞州本寧堡(Ft. Benning)步兵學校校長。
后任美國國防部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
戰(zhàn)爭是外科醫(yī)生唯一真正的學?!2死?這句話讓我不寒而栗) 小不勝大,少不勝多,弱不勝強——孟子 戰(zhàn)爭只能帶來傷害,到頭法國仍是法國,德國仍是德國
----阿道夫.希特勒(German) 這次戰(zhàn)爭我們用核子,那么下次我們只能用棍子 ----愛因斯坦(German\\\/American) 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我們一起無數(shù)人經(jīng)過一生的努力,終于為人類打開了地獄之門--遠程核打擊。
-----馮.布朗(German\\\/American) 戰(zhàn)爭會造就英雄豪杰,會蕩滌一切污泥濁水。
所有的人都害怕戰(zhàn)爭。
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讓自己的恐懼戰(zhàn)勝了責任感的人。
責任感是大丈夫氣概的精華。
——巴頓
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名人名言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nèi)——奧托·馮·俾斯麥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
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名人名言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nèi)——奧托·馮·俾斯麥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
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詩句以及名言警句
只有死者才能看見戰(zhàn)爭的結(jié)束。
——柏拉圖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也不是終結(jié),只有勇氣才是永恒。
” 溫斯頓·丘吉爾 沒有必勝的決心,戰(zhàn)爭必敗無疑。
”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戰(zhàn)爭只會舍棄膽怯的人而不是勇敢的人——阿克那里翁(古希臘抒情詩人) 相對于戰(zhàn)爭結(jié)束來說,我們更希望所有的戰(zhàn)爭本就沒有爆發(fā)。
” 富蘭克林·D·羅斯福 富蘭克林·D·羅斯福,美國第32位總統(tǒng)(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四次的總統(tǒng)。
戰(zhàn)爭才能帶來和平——亞里斯多德(古希臘大哲學家,科學家) 決斷力與謹慎,是一個將軍必備的才能
——塔西佗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對核武器狂熱,但對道德卻一無所知的人。
我們對戰(zhàn)爭的了解比和平多,我們對殺戮遠比挽救生命在行。
”奧瑪·布萊德利將軍 回來的時候要么帶著你的盾牌要么躺在上面——一位在給兒子整裝的斯巴達的母親 真正的勇士不是天生的,而是用嚴格的訓練和鐵一般的紀律造就的 ——魏及帝(Vegetius的《羅馬軍制論》(De re militari)是西方最古老的兵書、羅馬軍事的總結(jié))“所有的戰(zhàn)爭都是內(nèi)戰(zhàn),因為所有的人類都是同胞。
“ 弗朗索瓦·費奈隆 “在戰(zhàn)爭中,第二名是沒有獎賞的。
” 奧瑪·布萊德利將軍 奧瑪·布萊德利,1915年畢業(yè)于西點軍校。
初任喬治亞州本寧堡(Ft. Benning)步兵學校校長。
后任美國國防部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主席。
戰(zhàn)爭是外科醫(yī)生唯一真正的學?!2死?這句話讓我不寒而栗) 小不勝大,少不勝多,弱不勝強——孟子 戰(zhàn)爭只能帶來傷害,到頭法國仍是法國,德國仍是德國
----阿道夫.希特勒(German) 這次戰(zhàn)爭我們用核子,那么下次我們只能用棍子 ----愛因斯坦(German\\\/American) 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我們一起無數(shù)人經(jīng)過一生的努力,終于為人類打開了地獄之門--遠程核打擊。
-----馮.布朗(German\\\/American) 戰(zhàn)爭會造就英雄豪杰,會蕩滌一切污泥濁水。
所有的人都害怕戰(zhàn)爭。
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讓自己的恐懼戰(zhàn)勝了責任感的人。
責任感是大丈夫氣概的精華。
——巴頓
中國名人戰(zhàn)爭的名言
●戰(zhàn)爭是強迫敵從我們意志的一種行為(克維茨) ●戰(zhàn)爭在你愿意時開始并不你樂時結(jié)束(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內(nèi)的任何人都可以發(fā)動戰(zhàn)爭,但要結(jié)束戰(zhàn)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戰(zhàn)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戰(zhàn)爭似乎就意味著血和鐵(昆體良) ●戰(zhàn)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斗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肖伯納) ●有國家就有戰(zhàn)爭(伯克) ●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一個國家只有在戰(zhàn)爭時期才會處于和睦狀態(tài)(休·金斯米爾) ●戰(zhàn)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對那些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zhàn)爭是合理的(李維) ●只有對那些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一次正義的戰(zhàn)爭能在高尚的國度里喚起神圣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shù)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黃金和財富是戰(zhàn)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戰(zhàn)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中----(喬·斯威夫特) ●戰(zhàn)爭滿足了,或曾經(jīng)滿足過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奧特) ●戰(zhàn)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diào)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戰(zhàn)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戰(zhàn)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zhàn)爭(賀拉斯) ●戰(zhàn)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ぜs翰遜) ●戰(zhàn)爭使多數(shù)人流血,卻養(yǎng)肥了少數(shù)人(威·申斯通) ●戰(zhàn)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guān)山道,年年戰(zhàn)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zhàn)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戰(zhàn)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叫喊戰(zhàn)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戰(zhàn)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準備戰(zhàn)爭(韋格蒂烏斯) ●要進行戰(zhàn)爭只有一個借口,即通過戰(zhàn)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huán)境中(西塞羅) ●贏得戰(zhàn)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zhàn)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和平孕育著戰(zhàn)爭,戰(zhàn)爭孕育著和平(普坦?jié)h姆) ●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zhàn)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戰(zhàn)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戰(zhàn)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要和平,就得準備戰(zhàn)爭(歐洲) ●不為戰(zhàn)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wù)(海塞
中國名人戰(zhàn)爭的名言
●戰(zhàn)爭是強迫敵從我們意志的一種行為(克維茨) ●戰(zhàn)爭在你愿意時開始并不你樂時結(jié)束(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內(nèi)的任何人都可以發(fā)動戰(zhàn)爭,但要結(jié)束戰(zhàn)爭卻得到勝利者的同意(薩盧斯特) ●戰(zhàn)爭用伯也用黃金(奧維德) ●戰(zhàn)爭似乎就意味著血和鐵(昆體良) ●戰(zhàn)爭的先決條件是:以好斗為唯一美德,以求和為唯一恥辱----(肖伯納) ●有國家就有戰(zhàn)爭(伯克) ●建立一個國家靠的不是夢想,它最終總要訴諸血和鐵----(史文明) ●一個國家只有在戰(zhàn)爭時期才會處于和睦狀態(tài)(休·金斯米爾) ●戰(zhàn)爭是帝王的娛樂(英國) ●對那些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是正義的;對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來說,戰(zhàn)爭是合理的(李維) ●只有對那些需要戰(zhàn)爭的人來說,戰(zhàn)爭才是正義的(伯克) ●一次正義的戰(zhàn)爭能在高尚的國度里喚起神圣的愛的力量,這已為無數(shù)感人的事例所證實(特賴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沒有正義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國) ●黃金和財富是戰(zhàn)爭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戰(zhàn)爭是驕傲之子,驕傲是財富之女(喬·斯威夫特) ●這個時代的重大的問題不是演說和決議所能解決的……這些問題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 ●霍布斯明晰地證明,所有動物都生活在一種自然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中----(喬·斯威夫特) ●戰(zhàn)爭滿足了,或曾經(jīng)滿足過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時還滿足了人對掠奪,破壞以及殘酷的紀律和專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奧特) ●戰(zhàn)爭是人類生活中一種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的生物法則,它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起調(diào)作用的東西(伯恩哈迪) ●戰(zhàn)爭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軍事上的成功----(蒙森) ●戰(zhàn)爭是死神的盛宴(歐洲)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zhàn)爭(賀拉斯) ●戰(zhàn)爭來臨時,真理是第一個犧牲品(海·約翰遜) ●戰(zhàn)爭使多數(shù)人流血,卻養(yǎng)肥了少數(shù)人(威·申斯通) ●戰(zhàn)爭也愛吃精美的食品,他帶走好人,留下壞人----(達·湯普森)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老子)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唐·李白) ●可憐萬里關(guān)山道,年年戰(zhàn)骨多秋草(唐·張藉) ●血戰(zhàn)乾坤赤(唐·杜甫)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唐·王昌齡) ●皇帝動刀槍,百姓遭了殃 ●戰(zhàn)爭一開始,地獄便打開(英國) ●叫喊戰(zhàn)爭的人是魔鬼的參謀(歐洲) ●戰(zhàn)爭的目的必須是為了和平(亞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準備戰(zhàn)爭(韋格蒂烏斯) ●要進行戰(zhàn)爭只有一個借口,即通過戰(zhàn)爭我們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壞的和平環(huán)境中(西塞羅) ●贏得戰(zhàn)爭只不過是使和平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羅·勃朗寧) ●只有勝利者,才能用戰(zhàn)爭去換取和平(薩盧斯特) ●和平孕育著戰(zhàn)爭,戰(zhàn)爭孕育著和平(普坦?jié)h姆) ●從來就不存在好的戰(zhàn)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富蘭克林) ●戰(zhàn)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戰(zhàn)爭造就竊賊,和平把他們吊死(英國) ●要和平,就得準備戰(zhàn)爭(歐洲) ●不為戰(zhàn)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wù)(海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