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的名人名言,急
李德明(981~1031) 西夏王國的奠基者。
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
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
對內(nèi)保境息民,恢復(fù)生產(chǎn);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fā)展。
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
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并允許在保安軍設(shè)立榷場。
李德明統(tǒng)治后期,西夏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有了明顯的發(fā)展。
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lǐng)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zhàn)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消滅了甘州回鶻。
兩年后,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
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guān),據(jù)有整個河西走廊。
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
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zhèn)(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
1031年死。
景宗時追謚光圣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 西夏文創(chuàng)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
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托親自主持創(chuàng)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
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 西夏皇帝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
夏惠宗長子,梁氏生。
西夏皇帝。
其祖母梁太后晚年得孫,十分鐘愛,常親自提抱著顧。
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后和秉常先后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
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
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
他就是后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
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余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后有侍衛(wèi)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
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yōu)傾心于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于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 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wèi)等縣知事 楊景周:原名兆熊,又名云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出生于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yè),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后,主事用。
后至甘肅省歷任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
任中衛(wèi)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
離任返里后,曾任師資養(yǎng)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 王樹楠 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wèi)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 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生于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fassdafsdasadfsfsdafsdafsadsdffsdafdsafsdadffdsaf。
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做詩,“齠齡穎異,出語驚人”。
十六歲入邑庠,(注:邑庠:縣學堂。
)次年補廩膳生。
1872年以讀書優(yōu)異被舉薦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
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聘請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
曾國藩聞其名,專門召見指導讀書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以為榮。
后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賞識,稱之為“蘇長公后第一人”。
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
在志局先后任職十二年,同時繼續(xù)在蓮池書院攻讀治學。
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jié)識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質(zhì)疑問難,獲益良多,但在科舉考場中卻屢次失意。
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
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他自感小京官碌碌無為,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直接為民造福,實現(xiàn)治國安邦抱負,于是報請外放,改任知縣,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仕宦生涯。
1886年后,歷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wèi)縣知事。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guān)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lǐng),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guān)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zhí)拎l(xiāng)人。
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于鄉(xiāng),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曾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和江南鄉(xiāng)試副考官。
鄭沅于《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
或云可以入資捐復(fù),而卒不為。
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zhí)拎l(xiāng)人。
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于鄉(xiāng),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曾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和江南鄉(xiāng)試副考官。
鄭沅于《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
或云可以入資捐復(fù),而卒不為。
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 12,司九經(jīng)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jīng),字圣典,清代將領(lǐng),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zhèn)總兵。
后因故罷歸,康熙末以準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zhàn)死于西海。
司九經(jīng)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
生卒年不詳,號自明。
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于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
因病歸鄉(xiāng)休養(yǎng)一段時間,后又被清廷起用守衛(wèi)黃河。
因在河南、陜西間作戰(zhàn)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
—1660),清朝將領(lǐng)。
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
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
后隨三桂降清,仍原職。
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
二年,調(diào)寧夏總兵。
訓練家鄉(xiāng)子弟,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
旋授右都督,仍鎮(zhèn)寧夏。
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
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fā)展生產(chǎn),被采納實行。
十六年,奉調(diào)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zhàn)。
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于不同省區(qū)、互不相關(guān)的3個家庭———祖籍陜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
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xù)十余年、遍及陜、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
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
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wèi)縣知縣。
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
楊督兵鎮(zhèn)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后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
三十三年調(diào)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jīng)新疆巡撫聯(lián)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后和光緒皇帝,被調(diào)任新疆阿克蘇道尹。
辛亥革命前夕,又調(diào)任鎮(zhèn)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lǐng)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xiāng)人,卒于1918年3月5日,曾率鄉(xiāng)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后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lǐng),任職二十一年。
光緒二十六年創(chuàng)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
民國6年又創(chuàng)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后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
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
姓富察。
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恒之弟。
初為侍衛(wèi),歷官至天津鎮(zhèn)總兵、固原提督。
乾隆中,先后以副都統(tǒng)、都統(tǒng)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
請復(fù)通藏塘汛,防備準噶爾。
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jié)準噶爾陰謀叛亂時,設(shè)計殺死叛首后被圍自殺。
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部隊走廊文化標語
部隊走廊文化標語:拋頭顱 灑熱血 再所不惜保家園 衛(wèi)祖國 盡忠報國戰(zhàn)時轟轟烈烈做英雄和平年代安全我也行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團結(jié)拼搏、爭創(chuàng)一流為群眾解難、讓群眾方便、使群眾得益辦實事、解憂難、送溫暖、獻愛心作風好、形象好、效率高為人民服務(wù),樹行業(yè)新風人和心誠,德高業(yè)精,務(wù)實思新,高效低耗,自強不息。
樹崗位新風,展軍人風采以精湛技術(shù)為基礎(chǔ),以優(yōu)質(zhì)服務(wù)為載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團結(jié)奮進,無私奉獻,為建設(shè)新世紀現(xiàn)代化軍隊而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勇挑重擔,發(fā)奮圖強大膽創(chuàng)新 , 銳意進取用雄心撼天動地用誠心宣化四方用信心威震寰宇.......................一、行政 用名言警句1.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建立和諧新軍隊2.堅持以人為本,構(gòu)建和諧軍隊3.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已之心4.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胡錦濤5.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6.時間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擠,總是還有的。
--魯迅7.“榮譽、責任、使命”8.“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9.尊師重教,勸學育人。
二、訓練用名言警句1.“學博為師、德高為范”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3.人的差異在于業(yè)余時間。
--愛因斯坦4.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
--蔡元培5.“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6.加強教風建設(shè),弘揚高尚師德。
7.能培養(yǎng)獨創(chuàng)性和喚起對知識的愉悅感,是老師的最高本領(lǐng)。
--愛因斯坦8.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孔子9.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wù)。
10.教育是一個逐步發(fā)現(xiàn)自己無知的過程。
--杜蘭特三、教學樓用名言警句1.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華羅庚2.今天盡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明天你也許就能做得更好。
--牛頓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4.機遇只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巴基德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6.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8.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為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10.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四、宿舍用名言警句(一)勵志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韓愈2.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
--富蘭克林3.自強、自立、自我管理;愛國、愛校、愛護集體。
4.與圣賢為友,與經(jīng)典同行。
5.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7.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止方是長進。
8.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巴爾扎克9.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諸葛亮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周(二)節(jié)能1.學院發(fā)展靠大家,節(jié)約能源不可少。
2.能源來自大自然,節(jié)能保護大自然。
3.節(jié)能盡一份力,環(huán)保多一點心。
4.省一點能源,多一點資源。
5.隨手關(guān)燈一小步,節(jié)約能源一大步。
6.隨手做節(jié)能,創(chuàng)造好人生。
7.全體人民一齊來,節(jié)約能源做環(huán)保。
8.節(jié)約能源一起來,好山好水好將來。
9.節(jié)能N次方,地球更健康。
10.節(jié)約能源共創(chuàng)美麗新世界。
五、食堂用名言警句1.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2.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4.“不要讓世界上最后一滴水變成人類的眼淚”5.節(jié)約從我做起,建設(shè)節(jié)約型社會;6.一米一粟當思來之不易,愛糧節(jié)糧須知人人有責。
7.一滴清水,一片綠地,一個地球。
8.節(jié)約用水獻份愛,綠色環(huán)保更美好。
9.國之棟梁不可無,生命之水不可枯。
10.請珍惜、愛護每一滴生命的源泉。
......................把軍人核心價值觀寫上去~ 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尚書) 2、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4、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孫子兵法) 5、不見征戎兒,豈知關(guān)山苦(李白) 6、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 7、時平將士無功勞,鄉(xiāng)遠征人有夢歸(陸游) 8、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戰(zhàn)國策》) 9、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 10、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孫臏兵法) 11、兵者外以除暴,內(nèi)以禁邪(管子) 12、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13、出師未 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杜甫) 14、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15、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 1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17、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岳飛) 18、兵事以民為本 (馮夢龍) 19、用兵以得民為先,安民乃能御侮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 20、兵為民之衛(wèi),民無兵不固(劉溪) 2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2、 我 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 2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4、祖國陸沉人有責,天涯飄泊我無家(秋瑾) 25、夫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劉邦) 26、強將手下無弱兵 27、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 28、一將無謀,累死三軍 29、一將功成萬骨枯 30、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馮昌) 31、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 (魯迅) 32、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33、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34、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43、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明瀚,還有后來人(夏明瀚) 35、兵民是勝利之本() 36、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37、樸誠勇義,不勝不休(紅安傳統(tǒng)) 38、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39、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40、一切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 4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wù)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之中去(雷鋒) 42、犧牲我一個,幸福十億人 (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語) 43、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44、戰(zhàn)士怕放松,軍官怕集中 45、血染沙場氣化紅,捐軀為國是英雄(董必武) 46、革命流血不流淚,生死尋常無怨尤(陳毅) 47、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 48、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輩 49、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 50、軍民團結(jié)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強人所難是什么意思
貢 高 我 慢祥 “經(jīng)誦三千部,曹溪一句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首偈是唐朝一位達的禪師寫的。
當時他早已出家,得知六祖大師在廣東曹溪南華寺,就來拜謁。
但是他頂禮祖師時竟“頭不至地”,六祖大師見他這樣,就說他心中“必有一物”,便問他平時以何法門修持,法達禪師說“念法華經(jīng)已及三千部。
”這三千部《法華經(jīng)》屬實是很了不起的,《法華經(jīng)》念一部大約需要一天,那就是說法達禪師念了將近十年。
我們都知道念經(jīng)的感應(yīng)是不可思議的,不僅僅開智慧,而且有無可言喻的福報,那么法達禪師的道行也是足見很深的。
只是六祖大師慧眼觀他我執(zhí)未去,便直言他這種頭不至地的作為即使念了一萬部法華經(jīng)也不會證得出世法的實相。
因為“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頂禮是為了消除貢高我慢開心接法的,而你的頭卻沒有叩到地上,所以如此是因為你還在執(zhí)著這個假我,你執(zhí)著這個假我,加上這樣的累贅怎么能夠出世呢
怎么能明心見性呢
所以于釋家子弟來說,這真是有罪過的。
假如你能把這個假以名目的“我”空去,離一切相,那你便會隨順是心做佛的法性,念而無住,不存功德福報之心,那你的功德和福報反而會無量無邊。
法達禪師應(yīng)時便生大慚愧心,悲泣間大悟,知道自己這十年是“誦經(jīng)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于是以開頭的那一偈贊嘆感謝大師的法予之恩:我讀誦三千部法華經(jīng),沒想經(jīng)曹溪六祖大師一慧點撥,才明白自己是口誦身不行,都是白用功了;由于自己沒有明白諸法無我,諸念無常的這種法性,所以這十年內(nèi)心都沒有停歇過這種背覺合塵的狂傲。
《楞嚴經(jīng)》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應(yīng)該是法達禪師大悟間便歇即菩提了。
六祖大師說法達禪師心中的一物就是“貢高我慢”。
“貢”字的意思是獻功,獻物,是給國家的貢獻,那貢高的意思一連接也就知道了,就是貢獻比別人高(這個高不高可不一定,多是自己以為,也是一種攀比心虛榮心在作怪,說到底是一種“我”執(zhí))。
“貢高”本身沒有不對,可怕的是由此產(chǎn)生的“我慢”。
我慢可以連接起來說,也可以分開來說。
“我”,即是這個假“我’為名的業(yè)報身體;“慢’是思惑(貪嗔癡慢疑)的一種,也是人的業(yè)障之一,含輕蔑,自負之意。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把慢分七種:“即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我慢屬于其中之一。
“我慢者。
于五取蘊等。
隨觀執(zhí)我或我所。
”我慢是什么意思呢
是由于色想受行識中以貪取得到的煩惱,是由于自己的無明不覺六根妄動生發(fā)起的識別心,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我身體之外的萬物都是我所能支配并認識的。
《唯識論》中說的更明白些:“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zhí)我。
令心高舉,故名我慢。
”其實拋開名相,我慢就是驕傲自大自以為是,是一種我執(zhí)我見心,狂傲攀比心,說到底是一種與法不融的業(yè)感障礙心。
《大乘起信論》中有一句關(guān)于我慢的開示:“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我慢已經(jīng)是外道的一種表現(xiàn),我慢的產(chǎn)生是貪著世間名利恭敬的原因。
有一種人確實聰明,如曾經(jīng)“與義做仇家”的法達禪師,他七歲便已出家,又誦法華經(jīng)三千部,可見佛學修為是很深的,完全可以說是貢高的。
但是,這偏偏成了他誦經(jīng)久不明的根本,我執(zhí)太重,我慢成魔,自性之門不開,怎么能談到了生脫死呢。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明末清初有位見月律師,他在自述的《一夢漫言》中提及一件很有代表性的貢高我慢事。
當時是災(zāi)荒年,一位老尼帶領(lǐng)徒弟九人到華山(見月律師的道場)乞求安居,并供養(yǎng)糧食和銀兩。
律師憐憫她們也就允許。
誰想到設(shè)齋供眾之日,老尼不肯禮拜僧眾,這是有違佛制的(戒律規(guī)定:比丘尼縱使年高百歲,也應(yīng)禮拜比丘),大師便說她貢高我慢,是對僧寶的不敬,不是修行之人。
老尼則言自己去過許多寺廟,那里的方丈都“以客禮相款待,并不要我禮拜。
”見月大師鐵口直言:“他們是貪圖利養(yǎng),敗壞法門,見到有因緣供養(yǎng)之尼,都敬如生母,想得到更豐厚的供養(yǎng),是獅子身上的蟲,非真善知識。
華山現(xiàn)時雖然淡薄清苦,寧愿絕糧斷餐,絕不敢違背律制而邀利。
今天所設(shè)之齋,就算是常住自己用的。
所費之銀兩全數(shù)還給你,你們帶來的米放在下院,把它帶走。
到別處去
”這老尼就不如法達禪師,她當下并沒有悔悟,而是帶領(lǐng)徒弟,轉(zhuǎn)身去后山暫住。
三日后的她終于打掉了我慢的須彌山,帶領(lǐng)徒弟一齊跪在方丈門外涕泣懺悔:“我真是糊涂到如此地步,實在是自己自大慢僧。
懇乞和尚慈悲,聽容懺悔。
以后所有言教,都一一遵依奉行
”以上都是修道之人,都是想了生死的人。
他們平日的功夫修為我想都遠非我們可比,執(zhí)我的不該,四大假合的虛妄不實,是很淺顯的道理,但境界現(xiàn)前便不能懾服狂心,反而成為捆縛他們明心見性的枷鎖。
我慢之障是潛移默化中慢慢積累的,猶如魔性一點點的入侵,出家二眾尚且劣性難去,何況我等在家之人。
當真自警
還有一種人是沾不上貢高的,但他依舊有極深的我慢。
曾經(jīng)遇到過一位搞預(yù)測的,他在自家的門框上貼上一個“佛”字,在寫字臺上擺著幾本佛學入門小冊子,便敢和人高談佛性(這本沒有錯,眾生在佛性上都是平等的),口出狂言說整個佛法在他眼里就是個“白”字,弄的他好像是“整個佛法”的代言人。
其實這話一出口便有無數(shù)個與法性相違的破綻,是一種典型的我慢,典型的無知邪慧。
為什么不說空字
為什么還要有這個字
為什么不以維摩詰大士的沉默不語為不二法門
只能說他解行佛法還很不到位,也說明了他本身只是證到了這個不明所以的“果位”。
這種人的我慢成一種智慧難入的阻礙。
然而他怎么說也是看過佛教入門書籍的,也是皈依三寶的,也是知道一些名相的。
最可怕的是一些根本沒接觸過佛法的人,他們竟然張嘴就妄加評論三寶,全以我見說是說非,這種人讓我感到悲哀。
這種人大致又分兩類,一類是社會上錢權(quán)成功人士,一類是生命中牢騷成功人士。
我認識個很有錢的人,錢多了,他就感覺自己比天都大了,一說話儼然他就是證果的尊者,什么“佛道是一個天一個地”,什么“現(xiàn)在寺廟都是假和尚”,我在不知道他在說什么的同時,也為這樣的有錢人悲哀,他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在造口業(yè),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任何時候都是有真和尚的,只不過他的心是假的而已。
他不知道自己今生的福報緣于前世的修善,也不知道有個叫“三世怨”的詞,怎么個三世怨呢
以三世為憑,前生修善,今生福報便成有錢人,有錢人多有造惡業(yè)的機緣,也多有造惡業(yè)的實質(zhì),所以第三世呢,便輪于三涂,曠劫難出。
又有個朋友的父親,沒錢沒權(quán),整天就知道喝酒打麻將,見自己的愛人接觸佛經(jīng),他竟然張嘴閉口句句的佛說如何如何,佛說如何如何,那他所說的都是如何呢
他說的佛說就是“該吃吃該喝喝,拜什么經(jīng)念什么佛”。
這些人都是被惡業(yè)障住了的人,他們于法不問不學不說,而且于經(jīng)不懂裝懂,不知自己肉口開闔間造了多少毀謗三寶之業(yè),真是可憐。
我以前只給佛菩薩頂禮,無論到哪個寺廟,我不拜關(guān)公,也不拜護法。
即便如此,稽首時也暗藏著一種邪見難去,什么邪見呢
就是雖然我也在叩頭,但內(nèi)心并不太認可這種作為。
我的邪見是這樣的:既然佛說眾生皆為父母兄弟,那彼此還客氣什么呢,何必和我計較這種著相的動作呢。
由此引發(fā)的一件事讓我徹底汗顏。
一日找宣化上人的資料,路過一個論壇,見一篇關(guān)于上人的主題帖子,許多人都在跟貼中寫上頂禮,我也想頂禮,但一念之間邪障又現(xiàn),為什么非要頂禮呢
我為什么非要和他們一樣呢
他們的佛學修為能和我比嗎
我頂禮佛菩薩也在,我不頂禮佛菩薩也在,便在頂禮一處略顯遲疑,只是出自對上人的敬仰我還是用自己真實名字寫上“頂禮宣公上人”。
實話是即便寫的當時,內(nèi)心的我執(zhí)依舊纏縛難去。
接下來發(fā)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在那天夜里,阿彌陀佛和宣化上人走入了我的夢中,他們站在一起,慈悲威嚴地注視著我……當時自己驚怖萬分悲泣連連,醒來便生大懺悔。
不敢說自己大悟徹悟,從此我每日讀經(jīng)拜佛,不以自己沒有德行沒有智慧而自絕于圣人,不以自己心性卑劣根性輕飄而自輕于佛門,發(fā)心深入經(jīng)藏,發(fā)心跳出輪回。
《華嚴經(jīng)》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
人人都有真佛性不假,只是如果于法不修,于經(jīng)不入,于心不明,“妄想執(zhí)著”,那都是終日數(shù)他寶自無半文錢“不能證得”而已。
佛學不必成家,佛學最重修持。
在《妙法蓮華經(jīng)》里有一位常不輕菩薩,大士因地所修之法便是這樣的禮拜眾生。
雖然他在修行中常被人欺被人罵,但他卻毫無嗔恨心,而“常作是言。
汝當作佛。
”“我不敢輕于汝等。
”他說你們在我眼里都是能做佛的啊
我怎么敢輕視你們呢。
這位常不輕菩薩就是后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父母——釋迦牟尼佛。
“佛前頂禮,罪滅河沙。
”頂禮,是折服貢高的一種方法,是一種感應(yīng)道交的妙用,是一種上善法界的慈悲和加持,眾生做之,妙處不盡,受用無窮。
可以說佛前頂禮,就是一種了生脫死的法門。
佛菩薩何曾要求你的禮敬和贊嘆
佛菩薩何曾需要你的禮敬和供養(yǎng)
大悲的佛陀為去除我們心中的污垢,為眾生消除生死無明一念的根源,為增長眾生的?;郏瑸楸娚鄻贩松撍?,對眾生的慈悲與恩情是言語難盡曠劫難書的,何止叩頭能報
“佛初出世,我尚沉淪。
今得人身,佛已滅度。
何罪而生末法。
何福而預(yù)出家。
何障而不見金身……如是思惟。
向使不種善根。
何以得聞佛法。
不聞佛法。
焉知常受佛恩。
此恩此德。
丘山難喻。
”面對悲我憐我愛我護我念我救我的佛陀,我們還憑什么貢高,憑什么我慢呢。
而所以要拜關(guān)公,那是拜一種仁義,一種于道相接的感應(yīng);所以要拜護法,那是拜護法尊者的為法忘軀,為修行者的慈悲護念。
寫到這里,想起宣化上人三件事來。
第一件事,上人在弘法臺灣時給美國的徒弟打來電話:我們?nèi)f佛城都是小人。
第二件事,上人訪見一位臺灣法師,那位法師正在不知如何禮事的時候,上人一見他即刻自先頂禮。
第三件事,海燈法師到美國講法,上人在一旁跪著聽法。
上人徒弟回憶當時上人所以說萬佛城都是小人的時候說:“那時我們還年輕,貢高我慢的要命,現(xiàn)在才懂得,上人所以說我們是小人的原因。
”以上人尊為溈仰宗第九代接法人、摩訶迦葉初祖?zhèn)鞒兄谒氖宕鎺熒矸荩芄蚨牱?,能給一法師頂禮,真正足讓所有我慢眾生慚愧不已。
上人之智如是大海,我等知見便如海中一點浮漚。
“假使?jié)M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眾生知見形同微塵,佛智佛慧便如虛空,我輩尚且不及一毛之智,貢高我慢生則有愧,來則應(yīng)悔
打掉我慢的須彌山,打掉我慢的邪知見是每一位佛教中人必須要面對的修為。
—— 阿彌陀佛。
回向: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
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