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格言 > 儒家古老格言

          儒家古老格言

          時間:2013-07-01 03:40

          儒家思想的最古老而深邃的著作

          只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chuàng)新,對自己節(jié)儉,對別人慷慨, 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

          ——李嘉誠 君子以儉德辟難。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提示】《周易》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有許多地方闡述事物變化的道理。

          這句話就有辯證的思想。

          一方面,闡明儉樸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難。

          《周易》的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yǎng)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以渡過難關。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yè)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jié)儉。

          【提示】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

          傳說中的古代圣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于國家大事盡心盡力。

          大禹勤勞于治水大業(yè),數(shù)過家門而不入。

          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

          古代圣賢的生活卻十分節(jié)儉,經(jīng)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

          由于堯、舜、禹在事業(yè)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jié)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提示】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涂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

          大夫御孫勸諫他時,說了這句話,并指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

          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guī)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jié)儉,而把奢侈浪費看做一種惡行。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提示】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百姓和國家都會隨之富足起來。

          我們現(xiàn)在仍應保持以勤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裕。

          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jié)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提示】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于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

          他痛恨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提倡節(jié)儉。

          他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

          后來家里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

          老板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干了而已。

          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后來勤奮勞動,生活節(jié)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

          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來,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者大都經(jīng)過艱苦奮斗的階段,所以比較注意勤儉節(jié)約。

          但是對守業(yè)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yè)的衰敗,國家的滅亡。

          這是幾千年的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fā)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提示】五代時的后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fā)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

          但他后來沉湎于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fā)難,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亂之中。

          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于這段歷史,闡發(fā)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guī)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xiàn)長治久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jié)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jié)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

          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過于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fā),將不可遏止。

          所以,堅持節(jié)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出處】《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jié)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提示】這是唐朝的陸贄給皇帝上書中的話,旨在強調節(jié)儉的意義。

          大至一國,小至一家,量入為出都是重要的理財原則。

          推而廣之,資源和財物總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揮霍。

          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才有可能持續(xù)發(fā)展。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處】《宋史·范純仁列傳》。

          【大意】只有節(jié)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yǎng)成好的品德。

          【提示】“儉”和“恕”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常用的兩個概念。

          因為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糧食產(chǎn)量低,幾年的豐收才有一年的積蓄,所以特別要節(jié)儉。

          對于官員而言,貪污受賄,不廉潔,往往是因為貪得無厭、迷戀奢侈生活,而儉樸的德行有助于抑制這種過分的欲望,所以,節(jié)儉是富國的重要國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徑。

          “恕”作為儒家的一種倫理道德范疇,要求以仁愛之心待人。

          對官員來說,經(jīng)常能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就一定會得到百姓擁護,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出處】朱柏廬《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提示】朱柏廬是我國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

          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訓》,是一部專門教育人們勤儉治家的格言集。

          節(jié)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勞動和從事勞動的人。

          我們的食物和衣裳,都來之不易,要通過種植者、烹飪者、紡織者的許多勞動生產(chǎn)出來,不能輕易浪費。

          所以,這段話成為我國傳統(tǒng)的“治家格言”。

          儒家經(jīng)典都有哪些

          經(jīng)典: 儒家經(jīng)典主要學十三經(jīng)。

          儒家本有六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易》、《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jù)說經(jīng)秦火一炬,《樂經(jīng)》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jīng)》,共七經(jīng);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jīng); 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jīng)注疏》傳世。

          《十三經(jīng)》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 《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jīng), 《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 《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 《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詁之作。

          后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 《論語》、《孟子》,五經(jīng)則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左傳》。

          儒家思想的經(jīng)典名言有哪些

          儒家是崇奉孔說的重要學派。

          又稱儒學家學或稱為儒教,是中國古代最有影學派。

          它是中華法系的法理基礎,對中國以及東方文明發(fā)生過重大影響并持續(xù)至今的意識形態(tài)。

          自古以來,儒家經(jīng)典留下很多,一起看看儒家經(jīng)典有哪些,拜讀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

          儒家經(jīng)典有哪些 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 儒家經(jīng)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經(jīng)。

          即、、、、、 、、、、、《孝經(jīng)》、《爾雅》、《孟子》。

          最早為詩、書、禮、易、春秋、樂經(jīng)共六經(jīng),后《樂經(jīng)》早佚,便只有五經(jīng)。

          十三經(jīng)是由漢朝的五經(jīng)逐漸發(fā)展而來的,最終形成于南宋。

          儒家經(jīng)典:《易》 《易經(jīng)》也稱《周易》或《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jīng)》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

          “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進行預測,而《易經(jīng)》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guī)律理論的書。

          《易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經(jīng)典:《書》 即《尚書》,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

          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儒家經(jīng)典:《詩》 《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

          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又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

          儒家經(jīng)典:《周禮》 《周禮》是儒家經(jīng)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則說明儒家思想發(fā)展到戰(zhàn)國后期,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fā)生極大變化。

          《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

          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

          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yī)卜,工藝制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

          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儒家經(jīng)典:《儀禮》 《儀禮》為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內容記載著周代的各種禮儀,其中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

          秦代以前篇目不詳,漢代初期高堂生傳儀禮十七篇,另有古文儀禮五十六篇,已經(jīng)遺失。

          儒家經(jīng)典:《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儒家經(jīng)典:《春秋左傳》 《春秋左傳》又名《左傳》,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比《春秋》記事時間延長了許多。

          是學習、研究先秦歷史、文學、哲學和語言必讀的典籍。

          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儒家經(jīng)典:《春秋公羊傳》 《春秋公羊傳》,儒家經(jīng)典之一。

          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

          《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jīng)傳合并,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jīng)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

          《公羊傳》是今文經(jīng)學的重要經(jīng)籍,歷代今文經(jīng)學家時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

          同時它還是研究先秦至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儒家經(jīng)典:《春秋谷梁傳》 《春秋谷梁傳》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

          是為《春秋》作注解所著。

          《谷梁傳》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用這種方式來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從戰(zhàn)國時期到漢朝演變的重要文獻。

          儒家經(jīng)典:《論語》 《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儒家經(jīng)典:《孝經(jīng)》 《孝經(jīng)》,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fā)了儒家的倫理思想。

          《孝經(jīng)》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lián)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fā)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儒家經(jīng)典:《爾雅》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tǒng)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

          被認為是中國訓詁的開山之作,在訓詁學、音韻學、詞源學、方言學、古文字學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其中的今話是漢代的話。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按義類編排的綜合性辭書,是疏通包括五經(jīng)在內的上古文獻中詞語古文的重要工具書。

          儒家經(jīng)典:《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

          勤儉節(jié)約的名言

          君子以辟 【出處】《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提示】《周易》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有許多地方闡述事物變化的道理。

          這句話就有辯證的思想。

          一方面,闡明儉樸的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面臨物質匱乏的困難時,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難。

          《周易》的作者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yǎng)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以渡過難關。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出處】《尚書·大禹謨》。

          【大意】在國家事業(yè)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jié)儉。

          【提示】克勤克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美德。

          傳說中的古代圣賢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對于國家大事盡心盡力。

          大禹勤勞于治水大業(yè),數(shù)過家門而不入。

          堯特別關心群眾,認為別人挨餓受凍,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是自己的過錯。

          古代圣賢的生活卻十分節(jié)儉,經(jīng)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

          由于堯、舜、禹在事業(yè)和生活上克勤克儉,所以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大意】節(jié)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提示】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柱子上涂紅漆,在椽子上雕花紋,這都是奢侈而不合禮法的事情。

          大夫御孫勸諫他時,說了這句話,并指出這樣做實際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惡”,不但不能取悅先人,反而是辱沒了他們。

          可見,古人是從禮的規(guī)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來看待節(jié)儉,而把奢侈浪費看做一種惡行。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戒奢以儉,不靡費財物,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于辛勤勞作,只有勤于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提示】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勞動,社會安定,百姓和國家都會隨之富足起來。

          我們現(xiàn)在仍應保持以勤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崗位上辛勤勞動,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富裕。

          儉節(jié)則昌,淫佚則亡。

          【出處】《墨子·辭過》。

          【大意】節(jié)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提示】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于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

          他痛恨統(tǒng)治者的驕奢淫逸、靡費財物,提倡節(jié)儉。

          他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處】李紳《憫農》。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提示】這首詩語言淺顯而內涵深邃。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財主的兒子不知道稼穡之艱難,常到一個飯館里吃餃子,但把餃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餡。

          后來家里遭遇火災,麗樓美閣一夕之間夷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飯要到這個飯館,老板以餃子皮招待他,他深為感動。

          老板說,不用謝,這都是你當初扔掉的皮,我揀起曬干了而已。

          財主的兒子很慚愧,后來勤奮勞動,生活節(jié)儉,家道重又殷富起來。

          這個故事,也印證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出處】李商隱《詠史》。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來,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者大都經(jīng)過艱苦奮斗的階段,所以比較注意勤儉節(jié)約。

          但是對守業(yè)者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容易貪圖奢侈享樂,最終的命運必然是事業(yè)的衰敗,國家的滅亡。

          這是幾千年的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fā)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提示】五代時的后唐莊宗李存勖,一開始勵精圖治,奮發(fā)有為,擊敗各個敵手稱帝。

          但他后來沉湎于音樂戲曲,寵愛伶人,不思進取,部下作亂,伶人發(fā)難,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亂之中。

          歐陽修在撰寫《伶官傳》時,有感于這段歷史,闡發(fā)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中國文化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是在國家動蕩、民不聊生時更是如此。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講“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就是分別從個人與國家的角度強調了保持憂患意識的重要性。

          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規(guī)勸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實現(xiàn)長治久安。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大意】從節(jié)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jié)儉則很困難。

          【提示】這是司馬光引述他人的話,用來訓誡子孫。

          它強調要自覺保持儉樸,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

          人都想過好日子,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過于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這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商紂王用了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fā),將不可遏止。

          所以,堅持節(jié)儉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出處】《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jié)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提示】這是唐朝的陸贄給皇帝上書中的話,旨在強調節(jié)儉的意義。

          大至一國,小至一家,量入為出都是重要的理財原則。

          推而廣之,資源和財物總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揮霍。

          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才有可能持續(xù)發(fā)展。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處】《宋史·范純仁列傳》。

          【大意】只有節(jié)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yǎng)成好的品德。

          【提示】“儉”和“恕”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常用的兩個概念。

          因為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糧食產(chǎn)量低,幾年的豐收才有一年的積蓄,所以特別要節(jié)儉。

          對于官員而言,貪污受賄,不廉潔,往往是因為貪得無厭、迷戀奢侈生活,而儉樸的德行有助于抑制這種過分的欲望,所以,節(jié)儉是富國的重要國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徑。

          “恕”作為儒家的一種倫理道德范疇,要求以仁愛之心待人。

          對官員來說,經(jīng)常能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就一定會得到百姓擁護,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出處】朱柏廬《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

          【提示】朱柏廬是我國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

          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訓》,是一部專門教育人們勤儉治家的格言集。

          節(jié)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勞動和從事勞動的人。

          我們的食物和衣裳,都來之不易,要通過種植者、烹飪者、紡織者的許多勞動生產(chǎn)出來,不能輕易浪費。

          所以,這段話成為我國傳統(tǒng)的“治家格言”。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