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箴言 人生信條 座右銘有區(qū)別嗎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后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歷史上,中外許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銘”。
家風家訓(xùn)手抄報內(nèi)容
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
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現(xiàn)代傳承,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所孕育的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chǔ)。
那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至今還在使用。
語詞溯源編輯1.指家庭或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或作風。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 潘岳 之文采,始述家風; 陸機 之辭賦,先陳世德。
”宋·司馬光《訓(xùn)儉示康》:“習(xí)其家風。
” 宋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題永豐楊少游提點一枝堂》詞:“一葛一裘經(jīng)歲,一缽一瓶終日,老子舊家風。
” 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一折:“是學(xué)的擊玉敲金三百段,常則是撩云撥雨二十年,這家風愿天下有眼的休教見。
”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六:“ 惺齋 乃詩人 槄園 ( 汝霖 )司馬之子,落筆綽有家風。
”巴金《家》二三:“讓這個女人住在客廳里,不僅侮辱了這個尊嚴的地方,而且會在公館里散布淫亂的毒氣,敗壞 高 家的家風。
”2.具有獨家風味的食品。
座右銘是什么意思
座右銘(motto) 銘文樣式之一。
銘原指鏤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記功頌德傳揚于后世。
《文選·崔瑗〈座右銘〉》呂延濟題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座右銘由來于此。
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邊,用以自警。
每個人都有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座右銘是恪守這一原則的較常見的形式。
座右銘的內(nèi)容是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或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
座右銘是銘的一種。
銘,(就其名詞的屬性而言),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有兩種解釋: (1)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 (2)警惕自己的文字。
第一層含義的銘,如唐代大文豪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宋代文學(xué)大師蘇軾的《三槐堂銘》以及王安石的《泰州海陵縣主簿許軍墓志銘》……等等,都屬于此類范疇,這些精典的銘文,不僅以其獨特的文學(xué)形式,為中國古代的散文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樸實的語言、深沉的情感,感動無數(shù)后人。
而第二層含義的銘,既:“警惕自己的文字”的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座右銘”,其體裁或文或聯(lián),其文字有長有短,大都是起著勵志修身、鞭策警省的作用。
據(jù)《南史》記載,南朝時宋的名將吳階,“善讀史,有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
積久,墻牅皆格言也。
”這可能是見諸于正史的有關(guān)座右銘的較早出處。
然而,作為銘的一鐘,最早的座右銘并非文字,而是一種物品,既“物銘”:相傳,在春秋時,齊人為死去的齊桓公修了一座廟。
里面擺放一個裝酒的器皿,叫欹器。
一次,孔子與學(xué)生拜廟時,對學(xué)生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還會傾斜。
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邊,用來警示自己不可驕傲自滿。
”——從孔子的話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座右銘,就是這種叫 “欹器”的酒器。
歷史的長河流到了今天,“座右銘”由最初的欹器、之后的金屬鏤刻……到今天的文字,其間演變的諸多“式樣”頗多耐人尋味、其蘊涵的警示意義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注釋:東漢書法家崔瑗年輕時好意氣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殺害,大怒之下殺了仇人,只身逃亡。
幾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鄉(xiāng)。
崔瑗自知因一時魯莽起大禍,吃足苦頭,就作銘(文體的一種)放在座位的右側(cè),用以自戒。
座右銘是什么意思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后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歷史上,中外許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銘”。
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幾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銘。
詞目:座右銘座右銘拼音:zuò yòu míng詳細解釋1.寫在座位右邊,作為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話。
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崔瑗(子玉)座右銘》呂延濟題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南朝 梁慧皎 《高僧傳·義解一·支遁》:“僧眾百馀,常隨稟學(xué),時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銘以勗之。
”白居易《<右銘>序》:“ 崔子玉 《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
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xù)為座右銘云。
”2. 泛指可作為格言以自勵的文辭。
陳毅《示丹淮并告昊蘇、小魯、小珊》詩:“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
”面對人生的困境,很多年輕人把悟道名言:”自出生來無敵手,得道功成不強求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來激勵自己。
銘:(就其名詞的屬性而言)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有兩種解釋:(1)在器物、碑碣上面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2)警惕自己的文字。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
這種文字一般都是用韻的。
第一層含義的銘,如唐代大文豪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宋代文學(xué)大師蘇軾的《三槐堂銘》以及王安石的《泰州海陵縣主簿許軍墓志銘》……等等,都屬于此類范疇,這些精典的銘文,不僅以其獨特的文學(xué)形式,為中國古代的散文增添了魅力,更以其樸實的語言、深沉的情感,感動無數(shù)后人。
而第二層含義的銘,既:“警惕自己的文字”的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座右銘”,其體裁或文或聯(lián),其文字有長有短,大都是起著勵志修身、鞭策警省的作用。
據(jù)《南史》記載,南朝時宋的名將吳階,“善讀史,有往事可師者,錄置座右。
積久,墻牅皆格言也。
”這可能是見諸于正史的有關(guān)座右銘的較早出處。
然而,作為銘的一種,最早的座右銘并非文字,而是一種物品,既“物銘”。
相傳,在春秋時,齊人為死去的齊桓公修了一座廟,里面擺放一個裝酒的器皿,叫欹器。
一次,孔子與學(xué)生拜廟時,對學(xué)生說:“欹器空著的時候就傾斜,把酒或水倒進去,到一半的時候,就直立起來;欹器裝滿,還會傾斜。
所以,過去齊桓公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右邊,用來警示自己不可驕傲自滿。
”——從孔子的話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座右銘,就是這種叫 “欹器”的酒器。
座右銘是銘文樣式之一。
銘原指鏤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記功頌德傳揚于后世。
《文選·崔瑗〈座右銘〉》呂延濟題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
”座右銘由來于此。
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邊,用以自警。
每個人都有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座右銘是恪守這一原則的較常見的形式。
座右銘的內(nèi)容是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或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
座右銘是銘的一種。
處世為人,外圓內(nèi)方;適者生存,德者居之篆書崔瑗《座右銘》 傅抱石居官座右銘
寫座右銘的資料有哪些
《座右銘》 漢 崔璦 原文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
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èi)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翻譯 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
世人的贊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
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
潔白的品質(zhì),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
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nèi)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
老子曾經(jīng)告誡過: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而剛強和死亡接近。
庸鄙的人有剛強之志,時間久遠,他的禍更重。
君子要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上面提到的),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座右銘形式 右銘一般包括三種形式: ?、僮灶}; ?、诠P錄經(jīng)典言論或名人格言; ?、壅埲祟}。
座右銘多置于人們能常見的地方,以時刻提醒自己。
較常見的或貼在屋里顯眼的墻上或?qū)懺诠P記本扉頁上,有的則貼在桌上。
愛出者愛反,福往者福來。
意思是:你熱愛別人,別人就會熱愛你,你為別人的幸福出過力,別人就會為你的幸福創(chuàng)造條件。
見于(唐)魏徵《群書治要·賈子》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意思是:你熱愛別人,別人也會熱愛你;你尊敬別人,別人也同樣會尊敬你。
出自《孟子·離婁下》。
砥礪豈必多,一壁勝萬珉。
意思是:比喻交朋友不在多,而貴交摯友,貴在朋友間互相幫助。
出自(清)吳嘉記《慎交圖》。
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
意思是:一個樹枝成不了樹木,一棵樹成不了森林。
比喻不依靠眾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
見于(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紫騮馬歌》。
夫?qū)浾?,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萬可加。
意思是:將帥必須和士兵同甘苦,共安危,才可以進攻敵人。
出自(漢)黃石公《三略》。
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
意思是:夫婦本來是有恩情的,但如果不彼此忠誠,就要分手了;交朋友也是這樣,要是感情不真摯。
很快地就要絕交了。
出自(唐)魏徵《群書治要·體論》。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四海之內(nèi)有知心朋友,就是遠在天邊,也如近鄰似的并不很遠。
出自(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花無葉不妍。
意思是:花朵沒有綠葉相扶,就顯得不美了。
比喻任何人都需要別人的支持。
出自《太平廣記·長須國》。
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意思是:應(yīng)盡力結(jié)交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經(jīng)?;ハ嗯u,彼此激勵。
出自(唐)白居易《代書一百韻寄微之》。
良友結(jié)則輔仁之道弘矣。
意思是:交了高尚的朋友,就可以大力互相幫助而提高彼此的品德。
出自《抱樸子·交際》。
鄰并須來往,借取共交通。
急緩相憑仗,人生莫不從。
意思是:鄰居應(yīng)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出自《全唐詩補逸》卷二。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意思是。
人生下來就是兄弟,又何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算是最親的呢
出自(晉)陶潛《人生無根蒂》。
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意思是:比喻無論怎樣聰明的人,如果沒有眾人的支持,就什么事惰也干不好。
出自《紅樓夢》第—一O回。
內(nèi)得愛焉,所以守也。
意思是:一個國家內(nèi)部友愛團結(jié),國家的守備就能堅固。
出自《司馬法》內(nèi)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
意思是:家庭內(nèi)部和睦的,家庭就昌盛;與外邊的人和睦相處的,事情就能成功。
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
意思是:一個人沒有其他人幫助,就不能成功;一匹馬沒有別的馬一齊拉車,車輛就不能急趨。
出自《曾子·制言》。
人聚則強,人散則弱。
意思是:人民團結(jié)國家就強大,人心離散國力就弱。
出自(清)魏源《默觚·治篇》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
意思是:別人對我好,我也對他好。
別人對我不好,我就引導(dǎo)他,同他接近或疏遠他罷了。
出自《韓詩外傳》卷九。
人有急難,傾財救之。
意思是;別人有急難時,應(yīng)拿出全部錢財去救助。
出自(唐)李肇《唐國史補》。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辨,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意思是:別人誹謗自己,與其辯解,不如能夠?qū)捜?;別人侮辱自己,與其隨時提防,不如感化對方。
出自《格言聯(lián)壁·接物》。
人之交,多取知其不貪。
奔財知其不怯,聞流言不信,才可善終。
意思是:和人交朋友,盡管朋方多拿了,但知道他并不貪心;即使他失敗逃跑了,但知道他不怯懦,聽到有關(guān)他的流言而不相信,這樣友誼才能善始善終。
出自(清)宋纁《古今藥石·續(xù)自警編》。
善人者,人亦善之。
意思是:你對人好,別人對你也好。
出自《管子·霸形》損友敬而遠,益友宜相親。
意思是:不好的朋友要敬而遠之,有益的朋友應(yīng)當親密相處。
出自《遜志齋集·朋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意思是:水太清就沒有魚;人過于苛刻,對別人求全責備,就不會有朋友。
出自《漢書·東方朔傳》。
同胞共氣,家國所憑。
意思是:全體同胞團結(jié)一致,同心同德,這是國家興旺的憑據(jù)。
出自《北齊書·孝昭紀》。
同心合意,庶幾有成。
意思是:齊心協(xié)力,事情就能成功。
出自《漢書·匡衡傳》。
惟當同心人,可與論金鐵。
意思是: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結(jié)成牢不可破的友誼。
出自(清)顧圖河《息交》。
惟寬可以客人,惟厚可以載物。
意思是:惟有自己心胸開闊,才能對人寬容;惟有自己忠厚,才能容納別人。
出自《薛文清公讀書錄·器量》。
小利不爭,小忿不發(fā),可以和眾。
意思是:在小利上不和別人相爭,不隨便對人發(fā)火,就能跟人搞好團結(jié)。
出自《錢公良測語上·繇庚》。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信誠。
意思是:兄弟之間應(yīng)該和睦,朋友之間應(yīng)該講誠信。
出自(唐)陳子昂《座右銘》。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意思是;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就能保全友誼。
B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眾志成城,眾口鑠金。
意思是。
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堡一樣不可摧毀;眾口一詞,足能熔化金屬。
比喻大家團結(jié)一致,力量就無比強大;謠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出自《國語·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