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
以下純屬個人理解,可以借鑒,請勿抄襲:1、讀了短文,我明白了“座右銘”起源于宋朝時的吳介,短文從座右銘的傳說、座右銘的意義兩個方面介紹了關于“座右銘”的小知識。
1、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故事是說 屠格涅夫很欣賞一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寫的名叫《童年》的小說。
屠格涅夫寫信給列夫。
托爾斯泰的姑母,表示對列夫。
托爾斯泰的欣賞。
接到信后,列夫。
托爾斯泰一發(fā)不可收拾地寫了下去。
最終成為藝術家與思想家。
而第二個故事告訴我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馨香,一種溝通與理解,一種信賴與祝福。
我們應該學會欣賞。
關于讓人類獲得啟示的古詩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后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雪梅》 ?。ㄋ伪R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雪梅》 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托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題西林壁》 ?。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于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lián)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chǎn)生的根據(jù),后者則是音樂產(chǎn)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觀書有感 》 ?。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yǎng).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現(xiàn)代哲理詩: 泥土(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 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作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簡析這首著名的哲理詩,曾經(jīng)被多少青年人背誦,抄錄在自己的案頭作為座右銘.可是,歷史往往會與一些人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樣一首曾經(jīng)影響和激勵過整整一代人的詩篇,在今天也會被某些時髦的人物嘲笑,認為這是一種陳腐了的過時觀念.據(jù)說,只有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 土(林希) 附著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間里 你是塵埃 [簡析]此詩與魯藜那首《泥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啟迪和影響,但絕非重版,而是寫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其哲理蘊涵.林希筆下的泥土不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價值的一面,而且還看到了當它“沉浮在空間里”時的輕浮的一面.一旦變成“塵埃”,它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價值也是如此.當把生命與理想同一種偉大的集體事業(yè)相聯(lián)系時,人生的價值才會顯示出來;而一旦離群索居,孤芳自賞,陷入虛幻的空間,就會成為污染環(huán)境的“塵?!? 無論為詩為人,不可不切記也! 下面是網(wǎng)絡產(chǎn)波廣泛的幾首詩: 《決心》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瑣事所糾纏著, 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舍棄與明智的抉擇, 唯一會限制我們的, 是我們自己的決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過,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單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你可能因為某個理由而傷心難過, 但你卻能找個理由讓自己快樂. 《失去》 最凄涼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愛的那一刻, 而是你還在徘徊, 猶未知道已經(jīng)失去. 《炫耀》 不愛了, 就別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還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還是對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這種窘態(tài), 只會深信你從來沒有忘記過他. 《后悔》 別等到錯過后才去后悔, 別等到失去后才想挽回. 《清楚》 或許只有在離得最遠的時候, 才能把曾經(jīng)走過的那段日子, 看的最真確最清楚. 《機會》 人一生有許多的機會, 只是看自己是否能把握住, 珍惜眼前所看到的, 滿足目前所擁有的. 我們常常為了一個機會, 而錯失了更多的機會.
方姓名人的故事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寧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
福王時追謚文正。
在“靖難之役”期間,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剛直不屈,孤忠赴難,被誅十族。
古代名人:方 雷:方氏始祖。
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長子,助軒轅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為華夏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重大貢獻。
其后裔以地為姓。
至今已4700多年,傳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紂王的兩位鎮(zhèn)殿將軍. 因紂王荒淫無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貢獻, 后世人們把二人尊為顯道神,開路神. 門神. 方 叔:周宣王時大臣,曾率兵車三千乘進攻楚國大獲全勝. 為周室中興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詩經(jīng)》中《方叔》篇,描寫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戰(zhàn)爭。
恭賀用語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與聲譽。
方 儲:浙江淳安人。
東漢和帝方儲以賢良方正對策為天下第一,任博士遷議郎、洛陽令、太常卿,死后追贈尚書令、黟縣侯,葬淳安城內.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廟. 方 干:浙江淳安人。
唐才子詩人,生前未仕,死后卻名揚天下. 人稱“管無一寸祿,名傳千萬里。
”遺詩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詩集》。
成語身后識方干,是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后才被重視。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縣)人。
唐代宗時江南農(nóng)民起義首領。
方太: 山東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晉名將. . 武定節(jié)度使, 鄭王. 方太能征善戰(zhàn). 曾率兵數(shù)百人逆擊敵兵萬余人, 大獲全勝.方太一生百戰(zhàn)百勝, 可惜卻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書家. 白杜萬卷樓, 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為宋代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方 訚:浙江淳安人。
與兄方閎、弟方聞,同為北宋名士,時稱“兩浙三方,天下無雙。
” 方 瓊: 湖北通城縣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書. 靖康元年御金壯烈犧牲。
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瓊宗廟于雞鳴嶺下建修方瓊忠廟(廟現(xiàn)存)廟聯(lián)云:抗強敵保家邦勛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廟正氣滿人間。
清代,祀入縣忠孝祠,立有方瓊殉難碑。
方臘:北宋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宣和年間1120年他利用明教發(fā)動起義,建立政權稱帝,號圣公。
義軍先后攻占東南大片地區(qū),獲得廣大農(nóng)民熱烈擁護。
后戰(zhàn)敗英勇就義。
方臘起義是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個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學家, 藏書家. 聚書四萬卷,手自讎校。
曾校正《韓昌黎文集》,作《韓詩編年》、《韓文舉正》.《韓集舉正》是宋代韓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韓集文本整理的基礎。
方信孺: 莆田人。
宋代優(yōu)秀外交家.為人豪爽,視金帛如糞土,好交游.開禧北伐時出使金國,大義凜然,不辱使命.面對威脅,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譽為以口舌折強敵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題刻.著《方信孺詞選》《南海百詠》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六年遷寶章閣直學士。
在廣五年,百廢俱興,以兼司俸祿贈學校,增摧鋒軍春衣錢,別給水軍出戍糧米。
為官直言敢諫。
著《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學家,書法家。
工于書,自篆、籀、分隸、行、草諸體,皆極其妙。
傳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廟碑》。
方逢辰:宋代狀元。
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佑十年(1250)狀元,理宗賜名“逢辰”。
著有《孝經(jīng)解》、《尚書釋傳》、《格物入門》等書。
方山京:宋代狀元。
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狀元。
方山京為官正直清廉。
時人稱其為謙謙君子。
方岳:安徽祁門人. 南宋后期著名愛國詩人。
字巨山,號秋崖。
1232參加進士考試,獲第一名,廷試時忤犯權相史彌遠而降為第七名,授南康軍教授,后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府。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浙江仙居人。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
被譽為卓然屹立于眾醉獨醒之中,東南學者表正之師,宋乾道年間,方斫興資創(chuàng)辦了被稱為東南道學正淵--桐江書院。
歷代從書院中走出來的進士就有十多位,舉人、貢生、秀才更是不勝枚舉 方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試原為甲科第一,為賈似道抑置乙科首,調隨州教授。
著名詩人,文學家. 詩文樸實,反映民眾疾苦。
著《虛谷集》、《桐江集》、《桐江續(xù)集》,《碧流集》、《續(xù)古今志》,《顏鮑謝詩評》等. 方鳳: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愛國詩人,南宋遺民詩人的領袖人物,有中國第一詩社之稱的“月泉吟社”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 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
有《存雅堂遺稿》。
方從義:貴溪(今屬江西?。┤耍嫾?,以擅寫云山著稱,筆墨蒼潤。
方炯: 福建莆田人。
元末明初名醫(yī).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藥鼻中,使吐痰數(shù)升而愈,活人甚眾。
且醫(yī)德高尚,不追求財帛,常以財濟貧。
他的座右銘“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獨貧”。
所著有《杏村肘后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 方國珍: 浙江臺州人.元末第一個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的英雄. 方國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賢納士,在各地興建儒學、水利,嚴肅法紀,使浙東一帶老百姓在元末戰(zhàn)亂時期避開戰(zhàn)禍,安居樂業(yè)。
后順應潮流歸順明朝。
方克勤:浙江寧海人。
明山東濟寧知府,又稱方濟寧。
正直清廉萬民稱頌。
為治以德化為本,不喜近名,自奉簡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
每行縣,杯湯不肯受。
而于人最恩,南冠過郡者必米醪遺之,不能步者僦舟車送之。
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寧海人,明思想家,文學家. 為帝師,推行新政。
人稱“正學先生”。
“靖難之役”時,為正義拒為篡位的朱棣草詔,剛直不屈, 視死如歸,被暴君株殺10族,死難者達八百多人.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慘案. 著有《緱城集》《遜志齋集》. 方有執(zhí): 安徽歙縣人.明代名醫(yī). 傷寒學上“錯簡派”之創(chuàng)始人. 方有執(zhí)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傷寒論條辨》, 由是形成明清時代重新整理研究《傷寒論》的熱潮。
其影響深遠,清代名家均擁護其說,形成傷寒學上的“錯簡派”。
方獻夫: 廣東南海人。
明朝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辭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國、少保,乃贈太保,謚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約說>>. 方從哲:浙江德清人。
明萬歷年間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崇禎元年二月卒,贈太傅,謚文端。
方孔炤,安徽桐城人。
易學家,方以智父. 湖廣巡撫,在剿匪中八戰(zhàn)八捷,立下赫赫戰(zhàn)功。
著有《周易時論》 . 方于魯: 安徽歙縣人.明朝一代墨圣, 所制墨以九玄三極最佳,被譽為前無古人 著有《方氏墨譜》 方學漸: 安徽桐城人.人稱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為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方氏易學學派 的創(chuàng)始人. 方儀鳳:安徽池州人。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 武狀元。
為廣州參將,奉命討平海上的“紅毛夷”和“倭寇建戰(zhàn)功。
在一次血戰(zhàn)中,壯烈捐軀。
后由他兒子“九門提督總兵”方懋昌取血衣送歸故里,葬在紹埂村南鳳形山之麓。
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維儀: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詩人,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養(yǎng)其侄方以智。
著有《清芬閣集》,又編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岳貢: 湖北省谷城人。
官至左都御史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被列為天下五個廉輪監(jiān)司之一。
明代閣臣中帶都御史者,自岳貢開始。
任松江知府其間, 主持修建上海地區(qū)也是整個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
著有《國緯集》61卷、《經(jīng)世文篇》等。
方逢年:浙江遂安人。
明天啟二年進士,因得罪魏忠賢被削職。
魏閹事敗,復起用。
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際著名詩人, 詩與其侄方以智齊名, 他寫的<<都下竹枝詞>>是中國最早吟詠煙草的詩歌. 方應祥:浙江衢縣人,萬歷44年殿試奪魁。
同考韓若愚得公卷叫絕,定為首卷。
因其年齡過大等,未摘狀元桂冠。
后任山東布政司參政僉事,為政清廉正直。
母喪,守廬3年,至孝,終哀傷而卒,人稱“死孝”著《青來閣文集》,《四書講義》等。
方以智:偉大的百科全書式學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節(jié),因反清,其學術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現(xiàn)代其學術思想才漸被挖掘。
被譽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學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與其兄象璜完成《遂安縣志》編纂工作。
1679年,考取“博學鴻詞科”二等,授翰林編修,參與修《明史》。
方象瑛自號“金門大隱”。
著有《健松齋集》、《封長白山記》、《松窗筆乘》等。
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為洪門“前五祖”之一.(又稱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國分設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方大洪為三合會創(chuàng)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灣口幸有勇士吳天成,方惠成,張敬之,楊仗佑,林大江5人掩護得脫,此五人在洪門中被尊為“中五祖”。
方功惠:湖南岳陽人。
清代著名藏書家。
自幼嗜書,家有碧琳瑯館,藏書十萬卷,富甲粵東,也喜歡刻書。
所刊《碧琳瑯館業(yè)書》,收書四十四各種,中多海內罕見孤本;又刻有《古經(jīng)解匯函》、《古小學匯函》、《全唐文紀事》等。
方殿元, 方還(子),方朝(子):廣東番禺人. 清初詩人, 父子三人同為文壇嶺南七子,同為嶺南人。
其他四人是: 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 因居吳,喜以詩結納四方,方還,方朝兄弟被稱為“吳下二方”。
方中通: 安徽桐城人.清朝時的數(shù)學家, 易學家. 中國第一個論對數(shù)的人.著有<<度數(shù)衍>>. 方拱乾 安徽桐城人,文學家.因受江南科場冤案株連于1659年被流放黑龍江寧古塔,方拱乾著《絕域紀略》(又名《寧古塔》)一書,很有史料價值, 是黑龍江省的第一部地方志。
方孝標: 安徽桐城人。
文學家. 文字獄的受害者.康熙九年入滇,仕吳三桂,為翰林承旨。
據(jù)在滇、黔時所聞所見明末清初事,著《滇黔紀聞》。
同邑戴名世著《南山集》,多采其言。
后戴名世被禍,并及孝標.掘墓銼骨,親族坐死及流徒者甚多。
方亨咸:安徽桐城人。
方孝標弟。
文學家,畫家,尤工書、畫,精于小揩。
山水仿黃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與程正揆、顧大申時稱鼎足。
作品有:《云橫翠嶺圖》。
《山水花鳥冊》《梅雀圖》,《竹石圖》,《山水》,《深山垂綸圖》. 方 苞: 安徽桐城人.古文大師.清代桐城派的創(chuàng)始人, 桐城派在清文壇影響極大。
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遍及全國.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外文補遺》.《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被收入中學教科書. 方成培: 安徽徽州人.偉大的戲劇家.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200年來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戲曲劇目<<雷峰塔>>又名《白蛇傳》的創(chuàng)作者. 方觀承: 安徽桐城人。
清文學家,水利和植棉專家.歷任,浙江巡撫,直隸總督, 陜甘總督,太子太保, 被列為“乾隆五督臣”之一,繪制的《御題棉花圖》是中國最早的棉作學圖譜.著有《方格敏公奏議》《述本堂詩集十八種》《述本堂詩續(xù)集> 方維甸:安徽桐城人。
歷任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長蘆鹽政,山東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陜西巡撫,閩浙總督,軍機大臣, 文學家。
著有《心蘭室稿》。
嘉慶二十年,卒於家。
贈太子少保,謚勤襄。
方七娘: 福建霞浦縣人,后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師,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行者拳、白鶴拳五種)之一的白鶴拳創(chuàng)始祖師. 白鶴拳也稱永春拳. 在閩粵海外影響巨大. 方微石: 福建福清人。
一代武林宗師. 福建縱鶴拳創(chuàng)始祖師..同治九年方慧石首次以縱鶴之縱勁,技挫福建省總督左宗堂府中有【御賜華北七省無敵拳王】之稱的郭其泰,由是聲名大噪, 威震八閩。
方世玉: 廣東肇慶人. 清代武林高手. 為人俠膽義骨疾惡如仇. 其英雄事跡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 被稱為少年英雄, 功夫皇帝. 與兄弟方孝玉和方美玉同被稱為少林十虎. 方東樹:安徽桐城人.字植之,為清代中期的文學家及思想家,師從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作有《漢學商兌》、《昭昧詹言》、《書林揚觶》、《儀衛(wèi)軒文集》等。
方 薰: 浙江石門(今崇德)人。
清代書畫家.性高逸狷介,樸野如山僧。
詩、書、畫并妙,寫生尤工,與奚岡齊名,稱「方奚」。
一時能手,無出二人之上。
著有<<蘭坻詩鈔>>、<<井研齋印存>>、<<山靜居稿>>、<<山靜居論畫>>。
方玉潤:云南廣南人。
晚清文學家。
字友石,一字黝石。
著有《詩經(jīng)原始》、《風雨懷人集》等 方 耀: 廣東普寧人.水師提督,民族英雄,中法戰(zhàn)爭中守虎門拒法軍,被贊粵有方耀, 可高抌也,民間因之建有方大人廟祀之。
曾以八千人大破太平軍的十萬大軍,譽為“謀勇將軍”。
治潮間修橋鋪路,大辦鄉(xiāng)學. 時人贊世上難尋此等好官 方浚頤、方浚師、方浚益,清代江淮流傳著“壽字、懷畫、定文章”之說。
方氏三兄弟為“定文章”的代表。
尤其方浚頤獨樹一幟,名冠江南,他廣攬四方賢士,??杭?,重修平山堂。
著有《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等著作 方克猷:清末浙江臨安人。
20歲賜進士,任刑部主事。
為官清正,愛恤百姓,憂國思振,贊成變法維新。
也是著名數(shù)學家,著有《方子壯數(shù)學》,《圓錐曲線說》、《尖錐術解》《尖錐術衍》等,被當時數(shù)學界譽為“幾何大家” 方順懿: 清末四川什邡縣人。
武林高手。
少林方門拳創(chuàng)始祖師。
方順懿根據(jù)少林剛拳(結合六式形意即龍、虎、豹、猴、鶴、蛇)和肖門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該拳種。
流行于成都市、重慶市、德陽市、樂山市、綿陽市、遂寧市、內江市等地
古代有沒有名人姓方家
貌似沒有交 方家的有點考證的如下:方姓名人 歷史悠久,名人精英層出不窮,歷代名人總數(shù)排第38位,相對率(名人比例\\\/人口比例)排第11位. 古代名人: 方 雷: 方氏始祖。
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長子,助軒轅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為華夏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重大貢獻。
其后裔以地為姓。
至今已4700多年,傳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紂王的兩位鎮(zhèn)殿將軍. 因紂王荒淫無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貢獻,后世人們把二人尊為顯道神,開路神. 門神. 方 叔: 周宣王時大臣,曾率兵車三千乘進攻楚國大獲全勝. 為周室中興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詩經(jīng)》中《方叔》篇,描寫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戰(zhàn)爭。
恭賀用語望隆方叔,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與聲譽。
方 儲: 浙江淳安人。
東漢和帝方儲以賢良方正對策為天下第一,任博士遷議郎、洛陽令、太常卿,死后追贈尚書令、黟縣侯,葬淳安城內.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廟. 方 干: 浙江淳安人。
唐才子詩人,生前未仕,死后卻名揚天下. 人稱“管無一寸祿,名傳千萬里。
”遺詩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詩集》。
成語身后識方干,是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后才被重視。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縣)人。
唐代宗時江南農(nóng)民起義首領。
方 太: 山東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晉名將. . 武定節(jié)度使,鄭王. 方太能征善戰(zhàn). 曾率兵數(shù)百人逆擊敵兵萬余人,大獲全勝.方太一生百戰(zhàn)百勝,可惜卻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書家. 白杜萬卷樓,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為宋代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方 訚: 浙江淳安人。
與兄方閎、弟方聞,同為北宋名士,時稱“兩浙三方,天下無雙。
” 方 瓊: 湖北通城縣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書. 靖康元年御金壯烈犧牲。
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瓊宗廟于雞鳴嶺下建修方瓊忠廟(廟現(xiàn)存)廟聯(lián)云:抗強敵保家邦勛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廟正氣滿人間。
清代,祀入縣忠孝祠,立有方瓊殉難碑。
方 臘: 北宋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宣和年間1120年他利用明教發(fā)動起義,建立政權稱帝,號圣公。
義軍先后攻占東南大片地區(qū),獲得廣大農(nóng)民熱烈擁護。
后戰(zhàn)敗英勇就義。
方臘起義是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個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學家,藏書家. 聚書四萬卷,手自讎校。
曾校正《韓昌黎文集》,作《韓詩編年》、《韓文舉正》.《韓集舉正》是宋代韓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韓集文本整理的基礎。
方信孺: 莆田人。
宋代優(yōu)秀外交家.為人豪爽,視金帛如糞土,好交游.開禧北伐時出使金國,大義凜然,不辱使命.面對威脅,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譽為以口舌折強敵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題刻.著《方信孺詞選》《南海百詠》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六年遷寶章閣直學士。
在廣五年,百廢俱興,以兼司俸祿贈學校,增摧鋒軍春衣錢,別給水軍出戍糧米。
為官直言敢諫。
著《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學家,書法家。
工于書,自篆、籀、分隸、行、草諸體,皆極其妙。
傳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廟碑》。
方逢辰: 宋代狀元。
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祐十年(1250)狀元,理宗賜名“逢辰”。
著有《孝經(jīng)解》、《尚書釋傳》、《格物入門》等書。
方山京: 宋代狀元。
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狀元。
方山京為官正直清廉。
時人稱其為謙謙君子。
方 岳: 安徽祁門人. 南宋后期著名愛國詩人。
字巨山,號秋崖。
1232參加進士考試,獲第一名,廷試時忤犯權相史彌遠而降為第七名,授南康軍教授,后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府。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 浙江仙居人。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
被譽為卓然屹立于眾醉獨醒之中,東南學者表正之師,宋乾道年間,方斫興資創(chuàng)辦了被稱為東南道學正淵--桐江書院。
歷代從書院中走出來的進士就有十多位,舉人、貢生、秀才更是不勝枚舉 方 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試原為甲科第一,為賈似道抑置乙科首,調隨州教授。
著名詩人,文學家. 詩文樸實,反映民眾疾苦。
著《虛谷集》、《桐江集》、《桐江續(xù)集》,《碧流集》、《續(xù)古今志》,《顏鮑謝詩評》等. 方 鳳: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愛國詩人,南宋遺民詩人的領袖人物,有中國第一詩社之稱的“月泉吟社”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 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
有《存雅堂遺稿》。
方從義: 貴溪(今屬江西?。┤耍嫾?,以擅寫云山著稱,筆墨蒼潤。
方 炯: 福建莆田人。
元末明初名醫(yī).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藥鼻中,使吐痰數(shù)升而愈,活人甚眾。
且醫(yī)德高尚,不追求財帛,常以財濟貧。
他的座右銘“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獨貧”。
所著有《杏 村肘后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 方國珍: 浙江臺州人.元末第一個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的英雄. 方國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賢納士,在各地興建儒學、水利,嚴肅法紀,使浙東一帶老百姓在元末戰(zhàn)亂時期避開戰(zhàn)禍,安居樂業(yè)。
后順應潮流歸順明朝。
方克勤 浙江寧海人。
明山東濟寧知府,又稱方濟寧。
正直清廉萬民稱頌。
為治以德化為本,不喜近名,自奉簡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
每行縣,杯湯不肯受。
而于人最恩,南冠過郡者必米醪遺之,不能步者僦舟車送之。
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寧海人,明思想家,文學家. 為帝師,推行新政。
人稱“正學先生”。
“靖難之役”時,為正義拒為篡位的朱棣草詔,剛直不屈,視死如歸,被暴君株殺10族,死難者達八百多人.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慘案. 著有《緱城集》《遜志齋集》. 方有執(zhí): 安徽歙縣人.明代名醫(yī). 傷寒學上“錯簡派”之創(chuàng)始人. 方有執(zhí)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傷寒論條辨》,由是形成明清時代重新整理研究《傷寒論》的熱潮。
其影響深遠,清代名家均擁護其說,形成傷寒學上的“錯簡派”。
方獻夫: 廣東南海人。
明朝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辭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國、少保,乃贈太保,謚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約說>>. 方從哲: 浙江德清人。
明萬歷年間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崇禎元年二月卒,贈太傅,謚文端。
方孔炤: 安徽桐城人。
易學家,方以智父. 湖廣巡撫,在剿匪中八戰(zhàn)八捷,立下赫赫戰(zhàn)功。
著有《周易時論》 . 方于魯: 安徽歙縣人.明朝一代墨圣,所制墨以九玄三極最佳,被譽為前無古人 著有《方氏墨譜》 方學漸: 安徽桐城人.人稱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為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方氏易學學派 的創(chuàng)始人. 方儀鳳: 安徽池州人。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 武狀元。
為廣州參將,奉命討平海上的“紅毛夷”和“倭寇建戰(zhàn)功。
在一次血戰(zhàn)中,壯烈捐軀。
后由他兒子“九門提督總兵”方懋昌取血衣送歸故里,葬在紹埂村南鳳形山之麓。
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維儀: 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詩人,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養(yǎng)其侄方以智。
著有《清芬閣集》,又編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岳貢: 湖北省谷城人。
官至左都御史兼東閣大學士(宰相),被列為天下五個廉輪監(jiān)司之一。
明代閣臣中帶都御史者,自岳貢開始。
任松江知府其間,主持修建上海地區(qū)也是整個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
著有《國緯集》61卷、《經(jīng)世文篇》等。
方逢年: 浙江遂安人。
明天啟二年進士,因得罪魏忠賢被削職。
魏閹事敗,復起用。
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際著名詩人,詩與其侄方以智齊名,他寫的<<都下竹枝詞>>是中國最早吟詠煙草的詩歌. 方應祥: 浙江衢縣人,萬歷44年殿試奪魁。
同考韓若愚得公卷叫絕,定為首卷。
因其年齡過大等,未摘狀元桂冠。
后任山東布政司參政僉事,為政清廉正直。
母喪,守廬3年,至孝,終哀傷而卒,人稱“死孝”著《青來閣文集》,《四書講義》等。
方以智: 偉大的百科全書式學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節(jié),因反清,其學術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現(xiàn)代其學術思想才漸被挖掘。
被譽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學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清康熙1673年與其兄象璜完成《遂安縣志》編纂工作。
1679年,考取“博學鴻詞科”二等,授翰林編修,參與修《明史》。
方象瑛自號“金門大隱”。
著有《健松齋集》、《封長白山記》、《松窗筆乘》等。
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為洪門“前五祖”之一.(又稱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國分設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方大洪為三合會創(chuàng)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灣口幸有勇士吳天成,方惠成,張敬之,楊仗佑,林大江5人掩護得脫,此五人在洪門中被尊為“中五祖”。
方功惠: 湖南岳陽人。
清代著名藏書家。
自幼嗜書,家有碧琳瑯館,藏書十萬卷,富甲粵東,也喜歡刻書。
所刊《碧琳瑯館業(yè)書》,收書四十四各種,中多海內罕見孤本;又刻有《古經(jīng)解匯函》、《古小學匯函》、《全唐文紀事》等。
方殿元: 方還(子),方朝(子):廣東番禺人. 清初詩人,父子三人同為文壇嶺南七子,同為嶺南人。
其他四人是: 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 因居吳,喜以詩結納四方,方還,方朝兄弟被稱為“吳下二方”。
方中通: 安徽桐城人.清朝時的數(shù)學家,易學家. 中國第一個論對數(shù)的人.著有<<度數(shù)衍>>. 方拱乾: 安徽桐城人,文學家.因受江南科場冤案株連于1659年被流放黑龍江寧古塔,方拱乾著《絕域紀略》(又名《寧古塔》)一書,很有史料價值,是黑龍江省的第一部地方志。
方孝標: 安徽桐城人。
文學家. 文字獄的受害者.康熙九年入滇,仕吳三桂,為翰林承旨。
據(jù)在滇、黔時所聞所見明末清初事,著《滇黔紀聞》。
同邑戴名世著《南山集》,多采其言。
后戴名世被禍,并及孝標.掘墓銼骨,親族坐死及流徙者甚多。
方亨咸: 安徽桐城人。
方孝標弟。
文學家,畫家,尤工書、畫,精于小揩。
山水仿黃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與程正揆、顧大申時稱鼎足。
作品有:《云橫翠嶺圖》。
《山水花鳥冊》《梅雀圖》,《竹石圖》,《山水》,《深山垂綸圖》. 方 苞: 安徽桐城人.古文大師.清代桐城派的創(chuàng)始人,桐城派在清文壇影響極大。
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遍及全國.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外文補遺》.《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被收入中學教科書. 方成培: 安徽徽州人.偉大的戲劇家.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200年來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戲曲劇目<<雷峰塔>>又名《白蛇傳》的創(chuàng)作者. 方觀承: 安徽桐城人。
清文學家,水利和植棉專家.歷任,浙江巡撫,直隸總督,陜甘總督,太子太保,被列為“乾隆五督臣”之一,繪制的《御題棉花圖》是中國最早的棉作學圖譜.著有《方格敏公奏議》《述本堂詩集十八種》《述本堂詩續(xù)集> 方維甸: 安徽桐城人。
歷任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長蘆鹽政,山東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陜西巡撫,閩浙總督,軍機大臣,文學家。
著有《心蘭室稿》。
嘉慶二十年,卒於家。
贈太子少保,謚勤襄。
方七娘: 福建霞浦縣人,后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師,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行者拳、白鶴拳五種)之一的白鶴拳創(chuàng)始祖師. 白鶴拳也稱永春拳. 在閩粵海外影響巨大. 方微石: 福建福清人。
一代武林宗師. 福建縱鶴拳創(chuàng)始祖師..同治九年方慧石首次以縱鶴之縱勁,技挫福建省總督左宗堂府中有【御賜華北七省無敵拳王】之稱的郭其泰,由是聲名大噪,威震八閩。
方世玉: 一個傳說中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武俠人物,“少林十虎”之一。
在當代影視作品的渲染下,成為家喻戶曉的一代大俠,與霍元甲、黃飛鴻、李小龍等人齊名,并稱為中國功夫“四大明星”,具有全球知名度,至少有幾十部關于方世玉的影視作品,小說、漫畫、手機游戲、電腦游戲等開發(fā)也是馬不停蹄,世界各地的“方迷”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方東樹: 安徽桐城人.字植之,為清代中期的文學家及思想家,師從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作有《漢學商兌》、《昭昧詹言》、《書林揚觶》、《儀衛(wèi)軒文集》等。
方 薰: 浙江石門(今崇德)人。
清代書畫家.性高逸狷介,樸野如山僧。
詩、書、畫并妙,寫生尤工,與奚岡齊名,稱「方奚」。
一時能手,無出二人之上。
著有<<蘭坻詩鈔>>、<<井研齋印存>>、<<山靜居稿>>、<<山靜居論畫>>。
方玉潤: 云南廣南人。
晚清文學家。
字友石,一字黝石。
著有《詩經(jīng)原始》、《風雨懷人集》等 方 耀: 廣東普寧人.水師提督,民族英雄,中法戰(zhàn)爭中守虎門拒法軍,被贊粵有方耀,可高抌也,民間因之建有方大人廟祀之。
曾以八千人大破太平軍的十萬大軍,譽為“謀勇將軍”。
治潮間修橋鋪路,大辦鄉(xiāng)學. 時人贊世上難尋此等好官 方浚頤、方浚師、方浚益: 清代江淮流傳著“壽字、懷畫、定文章”之說。
方氏三兄弟為“定文章”的代表。
尤其方浚頤獨樹一幟,名冠江南,他廣攬四方賢士,??杭匦奁缴教?。
著有《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等著作 方克猷: 清末浙江臨安人。
20歲賜進士,任刑部主事。
為官清正,愛恤百姓,憂國思振,贊成變法維新。
也是著名數(shù)學家,著有《方子壯數(shù)學》,《圓錐曲線說》、《尖錐術解》《尖錐術衍》等,被當時數(shù)學界譽為“幾何大家” 方順懿: 清末四川什邡縣人。
武林高手。
少林方門拳創(chuàng)始祖師。
方順懿根據(jù)少林剛拳(結合六式形意即龍、虎、豹、猴、鶴、蛇)和肖門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該拳種。
流行于成都市、重慶市、德陽市、樂山市、綿陽市、遂寧市、內江市等地
歷史上姓方的名人
方 雷氏始祖。
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后一罔之長子,助軒轅伐蚩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為華夏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重大貢獻。
其后裔以地為姓。
至今已4700多年,傳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紂王的兩位鎮(zhèn)殿將軍. 因紂王荒淫無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貢獻, 后世人們把二人尊為顯道神,開路神. 門神. 方 叔:周宣王時大臣,曾率兵車三千乘進攻楚國大獲全勝. 為周室中興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詩經(jīng)》中《方叔》篇,描寫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戰(zhàn)爭。
恭賀用語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與聲譽。
方 儲:浙江淳安人。
東漢和帝方儲以賢良方正對策為天下第一,任博士遷議郎、洛陽令、太常卿,死后追贈尚書令、黟縣侯,葬淳安城內.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廟. 方 干:浙江淳安人。
唐才子詩人,生前未仕,死后卻名揚天下. 人稱“管無一寸祿,名傳千萬里。
”遺詩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詩集》。
成語身后識方干,是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后才被重視。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縣)人。
唐代宗時江南農(nóng)民起義首領。
方太: 山東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晉名將. . 武定節(jié)度使, 鄭王. 方太能征善戰(zhàn). 曾率兵數(shù)百人逆擊敵兵萬余人, 大獲全勝.方太一生百戰(zhàn)百勝, 可惜卻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書家. 白杜萬卷樓, 總計藏書約在五萬卷以上,為宋代全國最大的藏書樓. 方 訚:浙江淳安人。
與兄方閎、弟方聞,同為北宋名士,時稱“兩浙三方,天下無雙。
” 方 瓊: 湖北通城縣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書. 靖康元年御金壯烈犧牲。
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瓊宗廟于雞鳴嶺下建修方瓊忠廟(廟現(xiàn)存)廟聯(lián)云:抗強敵保家邦勛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廟正氣滿人間。
清代,祀入縣忠孝祠,立有方瓊殉難碑。
方臘:北宋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宣和年間1120年他利用明教發(fā)動起義,建立政權稱帝,號圣公。
義軍先后攻占東南大片地區(qū),獲得廣大農(nóng)民熱烈擁護。
后戰(zhàn)敗英勇就義。
方臘起義是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個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學家, 藏書家. 聚書四萬卷,手自讎校。
曾校正《韓昌黎文集》,作《韓詩編年》、《韓文舉正》.《韓集舉正》是宋代韓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韓集文本整理的基礎。
方信孺: 莆田人。
宋代優(yōu)秀外交家.為人豪爽,視金帛如糞土,好交游.開禧北伐時出使金國,大義凜然,不辱使命.面對威脅,曰:“吾將命出國門時,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譽為以口舌折強敵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題刻.著《方信孺詞選》《南海百詠》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六年遷寶章閣直學士。
在廣五年,百廢俱興,以兼司俸祿贈學校,增摧鋒軍春衣錢,別給水軍出戍糧米。
為官直言敢諫。
著《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學家,書法家。
工于書,自篆、籀、分隸、行、草諸體,皆極其妙。
傳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廟碑》。
方逢辰:宋代狀元。
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佑十年(1250)狀元,理宗賜名“逢辰”。
著有《孝經(jīng)解》、《尚書釋傳》、《格物入門》等書。
方山京:宋代狀元。
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狀元。
方山京為官正直清廉。
時人稱其為謙謙君子。
方岳:安徽祁門人. 南宋后期著名愛國詩人。
字巨山,號秋崖。
1232參加進士考試,獲第一名,廷試時忤犯權相史彌遠而降為第七名,授南康軍教授,后入淮東制置使趙葵幕府。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浙江仙居人。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
被譽為卓然屹立于眾醉獨醒之中,東南學者表正之師,宋乾道年間,方斫興資創(chuàng)辦了被稱為東南道學正淵--桐江書院。
歷代從書院中走出來的進士就有十多位,舉人、貢生、秀才更是不勝枚舉 方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試原為甲科第一,為賈似道抑置乙科首,調隨州教授。
著名詩人,文學家. 詩文樸實,反映民眾疾苦。
著《虛谷集》、《桐江集》、《桐江續(xù)集》,《碧流集》、《續(xù)古今志》,《顏鮑謝詩評》等. 方鳳: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愛國詩人,南宋遺民詩人的領袖人物,有中國第一詩社之稱的“月泉吟社”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 詩文多抒寫亡國之痛。
有《存雅堂遺稿》。
方從義:貴溪(今屬江西省)人,元代畫家,以擅寫云山著稱,筆墨蒼潤。
方炯: 福建莆田人。
元末明初名醫(yī).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藥鼻中,使吐痰數(shù)升而愈,活人甚眾。
且醫(yī)德高尚,不追求財帛,常以財濟貧。
他的座右銘“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獨貧”。
所著有《杏村肘后方》、《傷寒書》、《脈理精微》等. 方國珍: 浙江臺州人.元末第一個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的英雄. 方國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賢納士,在各地興建儒學、水利,嚴肅法紀,使浙東一帶老百姓在元末戰(zhàn)亂時期避開戰(zhàn)禍,安居樂業(yè)。
后順應潮流歸順明朝。
方克勤:浙江寧海人。
明山東濟寧知府,又稱方濟寧。
正直清廉萬民稱頌。
為治以德化為本,不喜近名,自奉簡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
每行縣,杯湯不肯受。
而于人最恩,南冠過郡者必米醪遺之,不能步者僦舟車送之。
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寧海人,明思想家,文學家. 為帝師,推行新政。
人稱“正學先生”。
“靖難之役”時,為正義拒為篡位的朱棣草詔,剛直不屈, 視死如歸,被暴君株殺10族,死難者達八百多人.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慘案. 著有《緱城集》《遜志齋集》. 方有執(zhí): 安徽歙縣人.明代名醫(yī). 傷寒學上“錯簡派”之創(chuàng)始人. 方有執(zhí)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傷寒論條辨》, 由是形成明清時代重新整理研究《傷寒論》的熱潮。
其影響深遠,清代名家均擁護其說,形成傷寒學上的“錯簡派”。
方獻夫: 廣東南海人。
明朝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宰相),辭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國、少保,乃贈太保,謚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約說>>. 方從哲:浙江德清人。
明萬歷年間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崇禎元年二月卒,贈太傅,謚文端。
方孔炤,安徽桐城人。
易學家,方以智父. 湖廣巡撫,在剿匪中八戰(zhàn)八捷,立下赫赫戰(zhàn)功。
著有《周易時論》 . 方于魯: 安徽歙縣人.明朝一代墨圣, 所制墨以九玄三極最佳,被譽為前無古人 著有《方氏墨譜》 方學漸: 安徽桐城人.人稱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為明代中葉桐城學術的領頭人,東林黨魁,方氏易學學派 的創(chuàng)始人. 方儀鳳:安徽池州人。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 武狀元。
為廣州參將,奉命討平海上的“紅毛夷”和“倭寇建戰(zhàn)功。
在一次血戰(zhàn)中,壯烈捐軀。
后由他兒子“九門提督總兵”方懋昌取血衣送歸故里,葬在紹埂村南鳳形山之麓。
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維儀: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詩人,青年寡居,與其嫂共同教養(yǎng)其侄方以智。
著有《清芬閣集》,又編歷代婦女作品為《宮閨詩史》。
方岳貢: 湖北省谷城人。
官至左都御史兼東閣大學士(宰相), 被列為天下五個廉輪監(jiān)司之一。
明代閣臣中帶都御史者,自岳貢開始。
任松江知府其間, 主持修建上海地區(qū)也是整個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
著有《國緯集》61卷、《經(jīng)世文篇》等。
方逢年:浙江遂安人。
明天啟二年進士,因得罪魏忠賢被削職。
魏閹事敗,復起用。
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際著名詩人, 詩與其侄方以智齊名, 他寫的<<都下竹枝詞>>是中國最早吟詠煙草的詩歌. 方應祥:浙江衢縣人,萬歷44年殿試奪魁。
同考韓若愚得公卷叫絕,定為首卷。
因其年齡過大等,未摘狀元桂冠。
后任山東布政司參政僉事,為政清廉正直。
母喪,守廬3年,至孝,終哀傷而卒,人稱“死孝”著《青來閣文集》,《四書講義》等。
方以智:偉大的百科全書式學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節(jié),因反清,其學術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現(xiàn)代其學術思想才漸被挖掘。
被譽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學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與其兄象璜完成《遂安縣志》編纂工作。
1679年,考取“博學鴻詞科”二等,授翰林編修,參與修《明史》。
方象瑛自號“金門大隱”。
著有《健松齋集》、《封長白山記》、《松窗筆乘》等。
方大洪: 鄭成功部將.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為洪門“前五祖”之一.(又稱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國分設天地會”三合會”“袍哥“哥老會”“小刀會”.方大洪為三合會創(chuàng)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復明愛國組織洪門“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灣口幸有勇士吳天成,方惠成,張敬之,楊仗佑,林大江5人掩護得脫,此五人在洪門中被尊為“中五祖”。
方功惠:湖南岳陽人。
清代著名藏書家。
自幼嗜書,家有碧琳瑯館,藏書十萬卷,富甲粵東,也喜歡刻書。
所刊《碧琳瑯館業(yè)書》,收書四十四各種,中多海內罕見孤本;又刻有《古經(jīng)解匯函》、《古小學匯函》、《全唐文紀事》等。
方殿元, 方還(子),方朝(子):廣東番禺人. 清初詩人, 父子三人同為文壇嶺南七子,同為嶺南人。
其他四人是: 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 因居吳,喜以詩結納四方,方還,方朝兄弟被稱為“吳下二方”。
方中通: 安徽桐城人.清朝時的數(shù)學家, 易學家. 中國第一個論對數(shù)的人.著有<<度數(shù)衍>>. 方拱乾 安徽桐城人,文學家.因受江南科場冤案株連于1659年被流放黑龍江寧古塔,方拱乾著《絕域紀略》(又名《寧古塔》)一書,很有史料價值, 是黑龍江省的第一部地方志。
方孝標: 安徽桐城人。
文學家. 文字獄的受害者.康熙九年入滇,仕吳三桂,為翰林承旨。
據(jù)在滇、黔時所聞所見明末清初事,著《滇黔紀聞》。
同邑戴名世著《南山集》,多采其言。
后戴名世被禍,并及孝標.掘墓銼骨,親族坐死及流徒者甚多。
方亨咸:安徽桐城人。
方孝標弟。
文學家,畫家,尤工書、畫,精于小揩。
山水仿黃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與程正揆、顧大申時稱鼎足。
作品有:《云橫翠嶺圖》。
《山水花鳥冊》《梅雀圖》,《竹石圖》,《山水》,《深山垂綸圖》. 方 苞: 安徽桐城人.古文大師.清代桐城派的創(chuàng)始人, 桐城派在清文壇影響極大。
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遍及全國.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外文補遺》.《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被收入中學教科書. 方成培: 安徽徽州人.偉大的戲劇家. 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200年來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戲曲劇目<<雷峰塔>>又名《白蛇傳》的創(chuàng)作者. 方觀承: 安徽桐城人。
清文學家,水利和植棉專家.歷任,浙江巡撫,直隸總督, 陜甘總督,太子太保, 被列為“乾隆五督臣”之一,繪制的《御題棉花圖》是中國最早的棉作學圖譜.著有《方格敏公奏議》《述本堂詩集十八種》《述本堂詩續(xù)集> 方維甸:安徽桐城人。
歷任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長蘆鹽政,山東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陜西巡撫,閩浙總督,軍機大臣, 文學家。
著有《心蘭室稿》。
嘉慶二十年,卒於家。
贈太子少保,謚勤襄。
方七娘: 福建霞浦縣人,后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師,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行者拳、白鶴拳五種)之一的白鶴拳創(chuàng)始祖師. 白鶴拳也稱永春拳. 在閩粵海外影響巨大. 方微石: 福建福清人。
一代武林宗師. 福建縱鶴拳創(chuàng)始祖師..同治九年方慧石首次以縱鶴之縱勁,技挫福建省總督左宗堂府中有【御賜華北七省無敵拳王】之稱的郭其泰,由是聲名大噪, 威震八閩。
方世玉: 廣東肇慶人. 清代武林高手. 為人俠膽義骨疾惡如仇. 其英雄事跡在中國民間家喻戶曉. 被稱為少年英雄, 功夫皇帝. 與兄弟方孝玉和方美玉同被稱為少林十虎. 方東樹:安徽桐城人.字植之,為清代中期的文學家及思想家,師從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著作有《漢學商兌》、《昭昧詹言》、《書林揚觶》、《儀衛(wèi)軒文集》等。
方 薰: 浙江石門(今崇德)人。
清代書畫家.性高逸狷介,樸野如山僧。
詩、書、畫并妙,寫生尤工,與奚岡齊名,稱「方奚」。
一時能手,無出二人之上。
著有<<蘭坻詩鈔>>、<<井研齋印存>>、<<山靜居稿>>、<<山靜居論畫>>。
方玉潤:云南廣南人。
晚清文學家。
字友石,一字黝石。
著有《詩經(jīng)原始》、《風雨懷人集》等 方 耀: 廣東普寧人.水師提督,民族英雄,中法戰(zhàn)爭中守虎門拒法軍,被贊粵有方耀, 可高抌也,民間因之建有方大人廟祀之。
曾以八千人大破太平軍的十萬大軍,譽為“謀勇將軍”。
治潮間修橋鋪路,大辦鄉(xiāng)學. 時人贊世上難尋此等好官 方浚頤、方浚師、方浚益,清代江淮流傳著“壽字、懷畫、定文章”之說。
方氏三兄弟為“定文章”的代表。
尤其方浚頤獨樹一幟,名冠江南,他廣攬四方賢士,??杭匦奁缴教?。
著有《二知軒詩文集》、《忍齋詩文集》、《古香凹詞》等著作 方克猷:清末浙江臨安人。
20歲賜進士,任刑部主事。
為官清正,愛恤百姓,憂國思振,贊成變法維新。
也是著名數(shù)學家,著有《方子壯數(shù)學》,《圓錐曲線說》、《尖錐術解》《尖錐術衍》等,被當時數(shù)學界譽為“幾何大家” 方順懿: 清末四川什邡縣人。
武林高手。
少林方門拳創(chuàng)始祖師。
方順懿根據(jù)少林剛拳(結合六式形意即龍、虎、豹、猴、鶴、蛇)和肖門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該拳種。
流行于成都市、重慶市、德陽市、樂山市、綿陽市、遂寧市、內江市等地
古詩詞中關于生日的名句有哪些
成由勤儉破由奢●奢易奢入儉難●有錢時擺闊,沒錢挨餓●欲求溫飽,勤儉●緊緊手,年年有●勤能補拙,省能補貧●思前顧后,吃穿常有●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一粥一飯汗珠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成物不可損壞●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永不窮,坐食山也空●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小錢不知省,大錢將濫花(英國)●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眼下胡花亂鋪張,往后日月空蕩蕩●一勺勺積累的東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薩克族)●辛苦得來的果實,不要一口氣把它吃完(維吾爾族)●家有萬石糧,揮堆不長●殺牛吃肉,不如留著擠奶(藏族)●有錢時擺闊,沒錢時挨餓●欲求溫飽儉為要●緊緊手,年年有●勤能補拙,省能補貧●思前顧后,吃穿常有●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精打細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當屋賣鍋●小富由儉,大富由天●不喝酒,不抽煙,三年省下無數(shù)錢●節(jié)儉是致富的秘訣(英國)●節(jié)儉本身就是一宗財產(chǎn)(英國)●積小利,成巨富(英國)●節(jié)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默生)●小處不省錢袋空(托·莫爾)●錢幣是圓的,所以容易滾走(托里安諾)●節(jié)約一分錢,等于生產(chǎn)一分錢(英國)●節(jié)省下來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麥)●黃金本無種,出自勤儉家●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細水長流,遇災不愁●省下煙酒錢,急難免求人●有荒節(jié)約度荒,天荒節(jié)約備荒●好處安身,苦處用錢●精打細算夠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難●年年有儲存,荒年不荒人●奢侈的必然后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國)●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安格爾)●奢侈好像酒,既使人興奮,又使人衰弱(卡爾)●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種社會腐化的現(xiàn)像,決不是原因(魯迅)●不擇手段地追求高級物質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級的(潛夫)●奢侈乃德義之滅亡(瑞士)●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點(古巴)●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希臘)●良田萬頃,日食一升。
廣廈千間,夜眠七尺●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
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
●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汗珠換●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吃飯要知牛馬善,著絲應記養(yǎng)蠶人●成物不可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