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這個念什么字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后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歷史上,中外許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銘”。
有關(guān)于數(shù)學家的故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shù)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于使他成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shù)學上的杰出成就,是關(guān)于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后來發(fā)現(xiàn)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余,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shù),用圓內(nèi)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nèi)接96邊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內(nèi)接正多邊形的邊數(shù)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jīng)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
數(shù)學家有什么故事
華羅庚有一次,他跟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旁有座荒墳,墳旁有許多石人、石馬。
這立刻引起了華羅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個究竟。
于是他就對鄰居家的孩子說:“那邊可能有好玩的,我們過去看看好嗎?”鄰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會兒,我有點害怕。
”膽大的華羅庚笑著說:“不用怕,世間是沒有鬼的。
”說完,他首先向荒墳跑去。
兩個孩子來到墳前,仔細端詳著那些石人、石馬,用手摸摸這兒,摸摸那兒,覺得非常有趣。
愛動腦筋的華羅庚突然問鄰居家的孩子:“這些石人、石馬各有多重?”鄰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著他說: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會問出這樣的傻問題,難怪人家都叫你‘羅呆子’。
”華羅庚很不甘心地說道:“能否想出一種辦法來計算一下呢?”鄰居家的孩子聽到這話大笑起來,說道:“等你將來當了數(shù)學家再考慮這個問題吧!不過你要是能當上數(shù)學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華羅庚不顧?quán)徏液⒆拥某靶?,堅定地說:“以后我一定能想出辦法來的。
”當然,計算出這些石人、石馬的重量,對于后來果真成為數(shù)學家的華羅庚來講,根本不在話下。
金壇縣城東青龍山上有座廟,每年都要在那里舉行廟會。
少年華羅庚是個喜愛湊熱鬧的人,凡是有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
有一年華羅庚也同大人們一起趕廟會,一個熱鬧場面吸引了他,只見一匹高頭大馬從青龍山向城里走來,馬上坐著頭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薩”。
每到之處,路上的老百姓納頭便拜,非常虔誠。
拜后,他們向“菩薩”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錢,就可以問神問卦,求醫(yī)求子了。
華羅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卻不跪不拜“菩薩”。
站在旁邊的大人見后很生氣,訓斥道:“孩子,你為什么不拜,這菩薩可靈了。
”“菩薩真有那么靈嗎?”華羅庚問道。
一個人說道:“那當然,看你小小年紀千萬不要冒犯了神靈,否則,你就會倒楣的。
”“菩薩真的萬能嗎?”這個問題在華羅庚心中盤旋著。
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薩真能救苦救難。
廟會散了,看熱鬧的老百姓都回家了。
而華羅庚卻遠遠地跟蹤著“菩薩”。
看到“菩薩”進了青龍山廟里,小華羅庚急忙跑過去,趴在門縫向里面看。
只見 “菩薩”能動了,他從馬上下來,脫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順手抹去臉上的妝束。
門外的華庚驚呆了,原來百姓們頂禮膜拜的“菩薩”竟是一村民裝扮的。
華羅庚終于解開了心中的疑團,他將“菩薩”騙人的事告訴了村子里的每個人,人們終于恍然大悟了。
從此,人們都對這個孩子刮目相看,再也無人喊他“羅呆子”了。
正是華羅庚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陳景潤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shù)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shù)學王子”。
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zhàn)事被滯留家鄉(xiāng)。
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
由于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shù)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shù)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個大于4的偶數(shù)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shù)之和。
因為這個結(jié)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
大數(shù)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jié)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huán),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
……”陳景潤瞪著眼睛,聽得入神。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shù)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
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
正是這樣的數(shù)學故事,引發(fā)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fā)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fā)了一位偉大的數(shù)學家。
“老師,我沒有胡鬧”——“數(shù)學王子”高斯的故事7歲那年,小高斯上小學了。
教師名字叫布特納,是當?shù)匦∮忻麣獾摹皵?shù)學家”。
這位來自城市的青年教師,總認為鄉(xiāng)下的孩子都是笨蛋,自己的才華無法施展。
三年級的一次數(shù)學課上,布特納對孩子們又發(fā)了一通脾氣,然后,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長長的算式:81297+81495+81693+……+100701+100899=
“哇
這是多少個數(shù)相加呀
怎么算呀
”學生們害怕極了,越是緊張越是想不出怎么計算。
布特納很得意。
他知道,像這樣后一個數(shù)都比前一個數(shù)大198的100個數(shù)相加,這些調(diào)皮的學生即使整個上午都乖乖地計算,也不會算出結(jié)果。
不料,不一會兒,小高斯卻拿著寫有答案的小石板過來了,說:“老師,我算完了。
”布特納連頭都沒抬,生氣地說:“去去,不要胡鬧。
誰想胡亂寫一個數(shù)交差,可得小心
”說完,揮動了一下他那鐵錘似的拳頭。
可是小高斯卻堅持不走,說:“老師,我沒有胡鬧。
”并把小石板輕輕地放在講臺上。
布特納看了一眼,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沒想到,這個10歲的孩子居然這么快就算出了正確的答案。
原來,小高斯不是像其他孩子那樣一個數(shù)一個數(shù)地加,而是細心地觀察,動腦筋,找規(guī)律。
他發(fā)現(xiàn)一頭一尾兩個數(shù)依次相加,每次加得的和都是182196,求50個182196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
小高斯的難以置信的數(shù)學天賦,使布特納既佩服,又內(nèi)疚。
從此,他再也不輕視窮人的孩子了。
他給小高斯買來了許多數(shù)學書,并讓他的年輕的助手巴蒂爾幫助小高斯學數(shù)學。
數(shù)學家的墓志銘一些數(shù)學家生前獻身于數(shù)學,死后在他們的墓碑上,刻著代表著他們生平業(yè)績的標志。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于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
)后,人們?yōu)榧o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nèi)切于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fā)現(xiàn)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德國數(shù)學家高斯在他研究發(fā)現(xiàn)了正十七邊形的尺規(guī)作法后,便放棄原來立志學文的打算 而獻身于數(shù)學,以至在數(shù)學上作出許多重大貢獻。
甚至他在遺囑中曾建議為他建造正十七邊形的棱柱為底座的墓碑。
16世紀德國數(shù)學家魯?shù)婪?,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shù)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shù),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shù)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shù)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shù)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
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zhì)又象征他對數(shù)學熱愛的雙關(guān)語笛卡兒,(1596-1650)法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
他認為數(shù)學是其他一切科學的理論和模型,提出了數(shù)學為基礎,以演繹為核心的方法論,對后世的哲學。
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笛卡兒分析了幾何學和代數(shù)學的優(yōu)缺點,表示要尋求一種包含這兩門科學的優(yōu)點而沒有它們的缺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用代數(shù)方法,來研究幾何問題--解析幾何,《幾何學》確定了笛卡兒在數(shù)學史上的地位,《幾何學》提出了解析幾何學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標志著解析幾何學的誕生,思格斯把它稱為數(shù)學的轉(zhuǎn)折點,以后人類進入變量數(shù)學階段。
笛卡兒還改進了韋達的符號記法,他用a、b、c……等表示已知數(shù),用x、y、z……等表示未知數(shù),創(chuàng)造了“=”,“”等符號,延用至今。
笛卡兒在物理學,生理學和天文學方面也有許多獨到之處。
八歲的高斯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學定理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
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后他成為當代最杰出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
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xiàn)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數(shù)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shù)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xiāng)村小學讀書。
教數(shù)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里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xiāng)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
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shù)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
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郁的臉孔,心里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
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
”老師講了這句話后就一言不發(fā)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shù)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結(jié)果,再加下去,數(shù)越來越大,很不好算。
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
“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
錯了。
”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
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shù)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shù):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jīng)算過,得到的數(shù)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shù)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fā)現(xiàn)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shù)1+2+3+…+n的方法。
高斯的發(fā)現(xiàn)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
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shù)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
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shù)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為了中華民族的富強 -------蘇步青的故事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里。
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
他在讀初中時,對數(shù)學并不感興趣,覺得數(shù)學太簡單,一學就懂。
可量,后來的一堂數(shù)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shù)學課的楊老師。
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shù)學,而是講故事。
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
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fā)展實業(yè),救亡圖存,在此一舉。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
”他旁征博引,講述了數(shù)學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
這堂課的最后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
數(shù)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fā)展科學,必須學好數(shù)學。
”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
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
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zhuǎn)反側(cè),徹夜難眠。
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zhuǎn)向了數(shù)學,并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
一迷上數(shù)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shù)學習題。
現(xiàn)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
中學畢業(yè)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在那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
為國爭光的信念驅(qū)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shù)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yè)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shù)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yōu)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
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
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shù)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從小立志 科學救國------ 熊慶來的故事熊慶來(1893-1969)是云南彌勒縣人,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的先驅(qū),為中國數(shù)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熊慶來的父親熊國棟,精通儒學,但更喜歡新學,思想很開明,對熊慶來的影響很大。
少年時的熊慶來從他父親那里常聽到有關(guān)孫中山民主革命的事情,這在幼年熊慶來的心田播下了愛國的種子。
1907年,熊慶來考入昆明的云南方言學堂,不久又升入云南高等學堂。
當時滿清王朝已日薄西山,各地的反清斗爭風起云涌,抗捐、抗稅、罷課、罷市、兵變遍及全國,清政府陷入于風雨飄搖之中。
熊慶來由于參加了“收回礦山開采權(quán)”的抗法反清的示威游行而遭到學校的記過處分。
現(xiàn)實的生活與斗爭命命名熊慶來認識到:要使國家富強,必須掌握科學,科學能強國富民。
1913年,熊慶來赴歐留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他從比利時經(jīng)荷蘭、英國,輾轉(zhuǎn)到了法國巴黎。
8年間先后獲得高等數(shù)學、力學及天文學等多科證書,并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921年,28歲的熊慶來學成歸國,一心想學以致用,救民于水火。
1949年6月,國民黨反動政府趁熊慶來去巴黎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解散了熊慶來苦心經(jīng)營12年的云南大學。
年近花甲的熊慶來懷著“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心情,決定滯留在法國繼續(xù)從事函數(shù)論的研究。
“……祖國歡迎你,人民歡迎你
歡迎你回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yè)……”1957年4月,周總理給熊慶來寫信,動員他回國。
同年6月,熊慶來在完成了函數(shù)論專著稿后,毅然啟程,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他表示,愿在社會主義的光芒中鞠躬盡瘁于祖國的學術(shù)建設事業(yè)。
在回國后的7年中,他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雜志上發(fā)表了近20篇具有世界水平的數(shù)學論文。
還培養(yǎng)了楊樂、張廣厚等一批數(shù)學人才,為祖國贏得了榮譽,表現(xiàn)了這位七旬老人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1969年,一代宗師、著名數(shù)學家熊慶來先生與世長辭。
臨終之前他還表示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2-11 17:49 拉是數(shù)學史上著名的數(shù)學家,他在數(shù)論、幾何學、天文數(shù)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shù)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不過,這個大數(shù)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
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
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圣經(jīng)上也沒有回答過。
其實,天上的星星數(shù)不清,是無限的。
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
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guān)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
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么忘記了星星的數(shù)目呢
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臺,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
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么沒有記住星星的數(shù)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
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
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丶摇?/p>
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環(huán)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么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
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
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
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shù)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
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
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
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于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于原來的計劃。
他有辦法。
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
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
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
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
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
父親著急了,說:那怎么成呢
那怎么成呢
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
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
經(jīng)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然后,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xiàn)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心里感到非常高興。
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qū)嵲谑羌翱上Я恕?/p>
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shù)學家伯努利。
通過這位數(shù)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
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yī)科專業(yè)。
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
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
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
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
”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
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
”“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
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
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么解釋
”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xù)反問。
“我是根據(jù)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
”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jù),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xù)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
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
”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臺。
后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于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
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華羅庚原來也是個調(diào)皮、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數(shù)學才能。
有一次,數(shù)學老師出了一個中國古代有名的算題——有一樣東西,不知是多少。
3個3個地數(shù),還余2;5個5個地數(shù),還余3;7個7個的數(shù),還余2。
問這樣東西是多少
——題目出來后,同學們議論開了,誰也說不出得數(shù)。
老師剛要張口,華羅庚舉手說:“我算出來了,是23。
”他不但正確地說出了得數(shù),而且算法也很特別。
這使老師大為驚詫。
可是,這位聰明的孩子,在讀完中學后,因為家里貧窮,從此失學了。
他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小雜貨店做生意,賣點香煙、針線之類的東西,替父親挑起了養(yǎng)活全家的擔子。
然而,華羅庚仍然酷愛數(shù)學。
不能上學,就自己想辦法學。
一次,他向一位老師借來了幾本數(shù)學書,一看,便著了魔。
從此,他一邊做生意、算帳,一邊學數(shù)學。
有時看書入了神,人家買東西他也忘了招呼。
傍晚,店鋪關(guān)門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數(shù)學王國里盡情漫游。
一年到頭,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幾個小時,鉆研那些借來的數(shù)學書。
有時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數(shù)學難題的解法,他準會翻身起床,點亮小油燈,把解法記下來。
請問下大家知道數(shù)學家的小故事高手都看看吧,爺我在此先謝謝各位
成語勵精圖治 聞雞起舞 鵬程萬里 云中之鶴 壯志凌云 志在四方 聞雞起舞 老當益壯 非池中物 有志之士 壯心不已 勵精圖治 鵬程萬里 雄心壯志 自強不息 鴻鵠之志 老當益壯 非池中物 雄心壯志 自強不息 男兒志在四方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名句1、人類的幸福和歡樂在于奮斗,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斗2、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3、理想的實現(xiàn)只靠干,不靠空談4、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5、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6、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7、理想是反映美的心靈的眼睛。
8、理想即尋覓目標的思維。
9、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10、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們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規(guī)劃未來。
11、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
因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熱。
12、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13、理想不是一只細磁碗,破碎了不有鋦補;理想是朵花,謝落了可以重新開放。
14、理想就在我們自身之中,同時,陰礙我們實現(xiàn)理想的各種障礙,也是在我們自身之中。
15、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
不如山,不能堅定,不如水,不能曲達。
16、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zhàn)旗、斬棘的利劍。
17、人生的真正歡樂是致力于一個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標。
18、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19、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
20、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
2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
23、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24、有理想的、充滿社會利益的、具有明確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義的生活。
25、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6、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
27、你們的理想與熱情,是你興航行的靈魂的舵和帆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為美好的目的而設的。
29、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zhì)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xiàn)。
30、生活不能沒有理想。
應當有健康的理想,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想,來自本國人民的理想。
31、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樂趣,比將來實際享受的樂趣要大得多。
33、理想是美好的,但沒有意志,理想不過是瞬間即逝的彩虹。
34、偉大的理想只有經(jīng)過忘我的斗爭和犧牲才能勝利實現(xiàn)。
35、為了將來的美好而犧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質(zhì)的雕像。
36、把理想運用到真實的事物上,便有了文明。
37、理想對我來說,具有一種非凡的魅力。
38、扼殺了理想的人才是最惡的兇手。
39、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40、理想猶如太陽,吸引地上所有的泥水。
41、沉思的人有一個目標,幻想的人卻沒有。
42、人的愿望沒有止境,人的力量用之不盡。
43、人類的心正是憑借著希望而得到寬慰,一直生活到生命的最后時刻。
44、藝術(shù)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件好事,常人都望而卻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生命是美麗的,對人來說,美麗不可能與人體的正常發(fā)育和人體的健康分開。
——車爾尼雪夫斯基 ★我們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續(xù),是現(xiàn)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后人生命的開端。
如此延續(xù)下去,科學就會一天比一天燦爛,社會就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華羅庚 ★人活著總是有趣的,即便是煩惱也是有趣的。
(亨利?;門肯) ★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于度過。
——[法國詩人]呂凱特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
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普希金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蘇軾 ★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將它傳到遙遠的后世。
——莎士比亞 ★能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記憶中,生命仿佛就加長了一些;光榮是我們獲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貴,實不下于天賦的生命。
——孟德斯鳩 ★生命,如果跟時代的崇高的責任聯(lián)系在一起,你就會感到它永垂不朽。
——車爾尼雪夫斯基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nèi)容。
——塞內(nèi)卡 ★為了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去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巴金 ★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雷鋒 ★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最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做人也要像蠟燭一樣,在有限的一生中發(fā)一分熱,發(fā)一份光,給人以溫暖,給人以光明。
——肖楚女 樓主,選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