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傷感句子。
古體知識 古人喜歡在文題上表體裁。
古代文體大下。
一、論說 1、疏 又稱奏疏。
臣子向君主陳述意見。
分條陳述。
暢于春秋,成于兩漢。
2、表 又稱奏疏、奏議。
臣向君主陳述意見或有所請求的一種文體。
重情。
3、論 直接闡明自己觀點的一種文體。
分史論(人物論、專題論)、文論(評論文章)、策論(起源于寫在簡冊上以對答用,發(fā)展成策論) 4、說 用來闡述關(guān)于某一事物、問題的道理的文章。
教材注解說,說,是一種文體,可以發(fā)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例如《師說》《捕蛇者說》。
5、原 推究。
對一種理論、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
《 原君》 6、訂 評議。
對某一人事物論定功過,品評優(yōu)劣,常含力排眾議而獨抒新見之意。
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
訂,論。
《訂鬼》 7、序 是用來評介作品內(nèi)容的。
有自序、他序。
位置在一本書的開頭或結(jié)尾。
例如《指南錄后序》唐宋以來,送別贈言也稱序。
例如《送東陽馬生序》 二、記敘類 1、紀傳體 司馬遷首創(chuàng),以本紀、列傳為人物傳記中心。
本紀記敘帝王事跡,世家記敘諸侯王和輔漢功臣的事跡,列傳是名人事跡。
2、記 記事、記言、記物、記人,應用廣泛,不拘一格。
《核舟記》《岳陽樓記》《病梅館記》《游褒禪山記》《記王忠肅公翱事》《書博雞者事》 3、志 記事的文章。
《三國志》 4、游記 我國古代記敘文的一大分支。
以輕快的筆調(diào)和生動的描寫,記述旅途中的見聞,某地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勝古跡等,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5、逸事 也稱軼事。
散失沒有流傳的事跡。
《左忠毅公逸事》 6、筆記 內(nèi)容五花八門,篇幅短小精悍。
有歷史掌故,遺聞逸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品,志怪雜錄等。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沈括的《夢溪筆談》 7、寓言 寓,寄也。
借助于比喻或故事來說明某一深刻哲理。
《愚公移山》 8、小說 “演義”,根據(jù)歷史或傳說,敷衍成長篇章回體小說。
《三國演義》。
有“志人小說”,還有“志怪小說”。
——以上可總稱為“散文類”。
三、韻文類 1、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頌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
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陋室銘》 “墓志銘”,追記死者生前事跡的文字。
“志”,類乎傳記;“銘”,類乎詩歌。
《五人墓碑記》,有志而無銘。
2、賦 介乎詩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
賦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diào)的和諧,主要特點總在于鋪敘事物。
描寫的部分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敘夸張之能事;結(jié)尾的部分則往往發(fā)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喻之意。
3、駢文 駢,兩馬并駕。
駢文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文體,介乎韻文和非韻文之間。
相對散文來說,它講求對偶;而相對韻文來說,它不講求壓韻。
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
駢文的主要特點是講究對仗,要求通篇句子兩兩相對。
句子的結(jié)構(gòu)、詞性、平仄都要合乎對仗要求。
駢文中以四字句、六字句最多,故駢文又稱“四六”、“四六句”。
4、詩 “詩言志,歌詠言”。
歌,比詩自由、奔放、土氣。
行,鋪張本事而歌稱“行”。
5、詞 一種抒情詩體,和樂而歌的韻文。
萌于南朝,成于唐,盛于宋。
6、曲 一種韻文,可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詩歌,通常指宋以來的南曲、北曲。
古代文體 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shù)》:“論者,議也”。
《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
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
”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
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
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
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
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
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
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
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贈序。
文體名。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
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nèi)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
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
內(nèi)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jīng)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yè)跡,寄托哀思,激勵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話。
兒童文學的一種。
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
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jié)離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fā)人們的想象,便于他們接受和轉(zhuǎn)化。
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
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
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nèi)容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nèi)容的,屬于說明文。
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qū)栴}進行闡發(fā)的屬于議論文。
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nóng)村調(diào)查〉序言》、《〈指南錄〉后序》、《伶官傳序》等。
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zhèn)?,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雜記。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
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
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nèi)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
《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tǒng)稱。
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
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zhí)議。
” 民間故事。
群眾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經(jīng)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
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jié)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常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感染力強。
內(nèi)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
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jié),充滿神奇色彩。
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
《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贈序文:文體一種。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
例如《送東陽馬生序》。
這類文多為頌贊勉勵之辭。
書說文:“書”指一般書信。
“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
把二者歸為一類里,是因為“書”在內(nèi)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一丈書》等。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
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
多采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
這種文體,貫用于史書。
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論辯文:是古代的一種論文文體。
有“原……”、“……論”、“……辯”等文題形式。
這種文體是作者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等,從根本上考察、探討,辨是非,別真?zhèn)?,表明看法、觀點、澄清對錯的文體。
援事引例,引經(jīng)據(jù)典,或論其事實,或批駁謬誤,語言富有論辯力,邏輯性強,又頗具文彩。
如《原毀》、《過秦論》、《諱辯》等。
雜記文:雜記文是除傳狀、碑志以外的一切記敘文章,它包括較廣,有人物記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
文化名勝古跡、歷史掌握、遺文遺事、社會風俗雜談、讀書雜記等。
這類文章手法靈活,構(gòu)思巧妙,形式多樣。
如《桃花源記》、《項脊軒志》《梅花嶺記》等。
小說:就其古代散文來說,小說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紹一下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刻劃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
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
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
如《精衛(wèi)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志怪”、“志人”小說,統(tǒng)稱為筆記小說。
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guī)模。
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xiàn)了唐傳奇。
唐傳奇的出現(xiàn),標志古典小說的成熟。
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xiàn)了白話小說——“話本”。
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xiàn)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xiàn)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的小說。
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6、明清出現(xiàn)了章回體小說。
此時期,古代小說發(fā)展到了頂峰,產(chǎn)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
按著不同標準,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內(nèi)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jié)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情節(jié)曲折,故事完整。
語言準確簡煉,生動流暢、富于個性化。
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誰能跟我講講古代有哪些散文好看
古代散文名篇· 愛蓮說(宋 周敦頤)· 與妻書(清 林覺民)· 阿房宮賦(唐 杜牧)· 養(yǎng)生主(先秦 莊子)· 登泰山記(清 姚鼐)· 天時不如地利(先秦 孟子)· 項脊軒志(明 歸有光)· 三戒·黔之驢(唐 柳宗元)· 洛神賦(三國 曹植)· 漁父(戰(zhàn)國·楚 屈原)· 陶庵夢憶序(明 張岱)· 秋聲賦(宋 歐陽修)· 前出師表(三國·蜀 諸葛亮)· 蘭亭集序(東晉 王羲之)· 歸去來兮辭 (東晉 陶淵明)· 醉翁亭記(宋 歐陽修)· 岳陽樓記(宋 范仲淹)· 逍遙游(先秦 莊子)· 滕王閣序(唐 王勃)· 桃花源記(東晉 陶淵明)· 師說(唐 韓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秦 孟子)· 勸學(先秦 荀子)· 前赤壁賦(宋 蘇軾)· 陋室鉻(唐 劉禹錫)· 核舟記(明 魏學洢)
古代文體
論。
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shù)》:“論者,議也”。
《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
如《史記》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
”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
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
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
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
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并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
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
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
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贈序。
文體名。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
如韓愈《送石處士序》:“于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于詩帙也都叫贈序,內(nèi)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
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
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
內(nèi)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jīng)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yè)跡,寄托哀思,激勵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話。
兒童文學的一種。
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
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jié)離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fā)人們的想象,便于他們接受和轉(zhuǎn)化。
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說明書籍著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
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于書后的稱為“跋”或“后序”。
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nèi)容分別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nèi)容的,屬于說明文。
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qū)栴}進行闡發(fā)的屬于議論文。
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nóng)村調(diào)查〉序言》、《〈指南錄〉后序》、《伶官傳序》等。
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zhèn)?,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
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雜記。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
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
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nèi)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
《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tǒng)稱。
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秦初改書曰奏。
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zhí)議。
” 民間故事。
群眾口頭創(chuàng)作口頭流傳,經(jīng)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
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jié)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象奇特豐富;常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感染力強。
內(nèi)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
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節(jié),充滿神奇色彩。
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
《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贈序文:文體一種。
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稱為贈序。
例如《送東陽馬生序》。
這類文多為頌贊勉勵之辭。
書說文:“書”指一般書信。
“說”指闡明事物、問題的義理文。
把二者歸為一類里,是因為“書”在內(nèi)容上往往同“說”相同,辨析事物,解釋義理,二者常常在敘述中表明觀點、見解的,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例如《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答李翊書》、《報劉一丈書》等。
傳狀文:記述個人生平事跡的文章。
一般來說多為記述那些在歷史上較有影響而事跡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跡。
多采取敘述、描寫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風貌。
這種文體,貫用于史書。
諸如《蘇武傳》、《張衡傳》、《海瑞傳》等。
論辯文:是古代的一種論文文體。
有“原……”、“……論”、“……辯”等文題形式。
這種文體是作者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等,從根本上考察、探討,辨是非,別真?zhèn)?,表明看法、觀點、澄清對錯的文體。
援事引例,引經(jīng)據(jù)典,或論其事實,或批駁謬誤,語言富有論辯力,邏輯性強,又頗具文彩。
如《原毀》、《過秦論》、《諱辯》等。
雜記文:雜記文是除傳狀、碑志以外的一切記敘文章,它包括較廣,有人物記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
文化名勝古跡、歷史掌握、遺文遺事、社會風俗雜談、讀書雜記等。
這類文章手法靈活,構(gòu)思巧妙,形式多樣。
如《桃花源記》、《項脊軒志》《梅花嶺記》等。
小說:就其古代散文來說,小說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紹一下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以刻劃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
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上古到先秦兩漢,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
主要是先秦的“神話”、“寓言”。
如《精衛(wèi)填?!?、《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
2、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志怪”、“志人”小說,統(tǒng)稱為筆記小說。
這一時期,小說初具規(guī)模。
其作品主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等。
3、唐代出現(xiàn)了唐傳奇。
唐傳奇的出現(xiàn),標志古典小說的成熟。
著名傳奇有蔣防《霍小玉傳》、元稹《鶯鶯傳》、李朝威《柳毅傳》、白行簡《李娃傳》。
4、宋代出現(xiàn)了白話小說——“話本”。
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
話本的出現(xiàn)是“小說史上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代表作有《三國志平話》。
5、明代出現(xiàn)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的小說。
如《玉堂春落難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6、明清出現(xiàn)了章回體小說。
此時期,古代小說發(fā)展到了頂峰,產(chǎn)生了一批偉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
按著不同標準,小說可分為不同種類: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說。
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體、日記體、書信體、仙傳體。
按內(nèi)容分為歷史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
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文小說和白話小說。
我國古代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jié)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情節(jié)曲折,故事完整。
語言準確簡煉,生動流暢、富于個性化。
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