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之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是 禮記 中的名言 這句話說什么的層次
孔子的。
出自:《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詩
禮記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說的是為學個層次,或者說是幾個遞進的階段。
“博學之”意謂為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yǎng)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喪失了,為學的欲望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為不可能之事。
“博”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
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并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
因此博學乃能成為為學的第一階段。
越過這一階段,為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審問”為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
問過以后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是為“慎思”。
“明辯”為第四階段。
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zhèn)坞y辨,良莠不分。
“篤行”是為學的最后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
“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
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
以“博學篤行”為校訓,并非只取“博學”和“篤行”四字,而是包括“審問、慎思、明辨”在內的,由“博學”而“篤行”的內在統(tǒng)一、相聯(lián)互動的過程。
民政人以實現(xià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為己任,非有過人之本領無以擔此重任。
以“博學篤行”為做學問之道,方能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愛眾親仁”才不至于流于口號,流于形式。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什么意思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句話出自《禮記·中庸》十九章。
用比較簡單的解釋來說就是:做事要廣泛的學習,仔細的探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最后要切實的去實行。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誰
<禮記·中庸》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