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佛怎么入門
請大師指教入門。
謝謝。
1. 看大乘佛經(jīng),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
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qū)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后,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xiàn)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
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yù)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著。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并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
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yè)障;二是佛力感應(yīng)加持)(當然要持戒、行善、發(fā)愿、生菩提心)(生真信,發(fā)切愿,志誠懇切,念佛名號。
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
意、舌、耳、三根,一一攝于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凈多矣,故名凈念。
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
不論佛數(shù)多少。
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
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
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
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從朝至暮,無不相宜。
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
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復(fù)攝心記數(shù)。
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利根則不須論。
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凈土宗念佛法門)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前念已滅,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nèi)觀心性,向內(nèi)觀
”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nèi)轉(zhuǎn);稍微地內(nèi)向;輕微地內(nèi)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
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nèi)輕微地觀于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4.修行需要先消業(yè)障,在消業(yè)障方面《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甚佳,讀經(jīng)、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當?shù)闷兴_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wèi)護,現(xiàn)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有醒世意義的的作品雕塑繪畫有哪些
希望所寫的所說的能警醒世人,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世人已睡著,要提醒一下。
“空談?wù)`國,實干興邦”的醒世意義《醒世歌》,七言古風,作者是明代高僧德清。
該詩廣為流傳,情文并茂,說理深刻透徹。
憨山德清大師是一位經(jīng)歷十分曲折坎坷,而著作成就又十分巨大豐富的大德高僧。
他以修習禪宗為主,萬歷中在廣東南華弘揚禪宗,影響極大。
但為了廣度眾生,方便僧俗修行,他又提倡修習凈土宗,提倡念佛法門。
他所寫的這首七言古風《醒世歌》,便是警醒世人,指引世人學佛向善的一支路標。
詩寫得非常通俗,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也是為了廣泛流傳,于人有益。
這首《醒世歌》不光是寫來提醒他人,同時也是作為清公自己的座右銘。
鑒于自己出家六十年的遭遇,有很多深刻的教訓,清公于晚年寫下這首詩,同樣也在為自己做人生的最后總結(jié)。
本詩形象生動,比喻貼切,道理也說得深刻透徹,可稱為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
禪學入門
既然你不喜歡經(jīng),就推薦個通俗點的:1、蔡志忠古籍經(jīng)典漫畫中的《禪說》《六祖壇經(jīng)》,我現(xiàn)在也是大學生,初一開學前開始接觸禪學,受益匪淺,很是喜愛,就我的經(jīng)驗而言,這是最好的禪學入門書,它以漫畫的形式生動直觀的展現(xiàn)了禪。
2、《纏來禪去》。
里面的故事都是白話文,后面有一些對上文的感悟,而且插圖不錯,意境很美。
以后你可以讀一些專業(yè)點的,如《六祖壇經(jīng)》《金剛經(jīng)》《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
需要注意的是,佛教分大乘八宗,禪宗只是其中一支,是故選書時要注意只選禪宗的。
不推薦南懷瑾的,太概念化,他的書重在說理,比較枯燥。
而禪需要的是“頓悟”,是超越語言和文字的;第二個缺點是注重說其表象而不重視引申義,其實所謂神魔鬼怪,無非是喻世上之人而非真正存在,所謂超度,無非是安慰未死之人,它真正超度的是活人。
最后要說的是,參禪貴在自己體悟,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不要被他人的見解所拘束。
祝你能有所得
在家怎么修佛
1、看大乘佛經(jīng),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jīng)》,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四部《阿含經(jīng)》、《凈土諸經(jīng)》、《金剛經(jīng)》、《大般涅磐經(jīng)》、《法華經(jīng)》、《圓覺經(jīng)》、《楞伽經(jīng)》等。
(千萬不要以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經(jīng),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
另外經(jīng)過修行,和沒有修行的,對佛經(jīng)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所以學習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經(jīng),要進行修行。
佛法兩千多年了,佛經(jīng)浩瀚,不論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幾乎你們所有的疑問,佛經(jīng)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
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凈土宗和藏區(qū)的大圓滿法。
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后,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xiàn)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
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yù)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并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業(yè)障;二是佛力感應(yīng)加持)(當然要持戒、行善、發(fā)愿、生菩提心)(念佛心要恭敬虔誠,從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念一句佛,心知一句。
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
最能去妄,妄念無處著腳,故名凈念。
凈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久當自得耳。
大勢至菩薩謂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凈土宗念佛法門)(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印光法師)念: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4、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前念已滅,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nèi)觀心性,向內(nèi)觀
”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nèi)轉(zhuǎn);稍微地內(nèi)向;輕微地內(nèi)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
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nèi)輕微地觀于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施肩吾是什么朝代
施肩吾希圣。
北宋道士。
自號華。
九江(一說湓浦,今江西九江一帶)人。
生不詳。
少年習佛,博學經(jīng)史,工詞章。
后轉(zhuǎn)而學道,隱居西山(在今南昌)。
其活動時代約當10世紀下半葉至11世紀上半葉的北宋初中期。
元和十年登第,隱洪州之西山,為詩奇麗。
其最著名的代表作為《幼女詞》和《誚山中叟》,前者寫一六歲幼女,“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學別人的樣子在堂前拜月乞巧),真是不知巧拙,讓人又憐又愛;后者描寫一山中老翁,八十多歲了還“傴僂帶嗽”地“向巖前種松子”,真是老有所為、令人起敬啊
此詩描摹生動細致,雖題為譏誚,實是贊獎。
另外《古別離二首》和《壯士行》等詩亦都是想象豐富、構(gòu)思奇特、動人心魄的佳作。
有《西山集》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四百九十四)。
著作有《鐘呂傳道集》(《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為《鐘呂傳道記》)三卷、《西山群仙會真記》五卷、《華陽真人秘訣》一卷、《三住銘》一卷和《座右銘》等。
此外,《直齋書錄解題》又有《真仙傳道集》三卷,不著撰者,而《宋史·藝文志》題施肩吾撰,作二卷;又傳鐘呂金丹道重要典籍《靈寶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