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弓箭手的詩句
1、盧綸《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fēng),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表現(xiàn)了箭法高超~~譯文: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fēng)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
天亮去尋找那只箭,已經(jīng)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2、曹植《白馬篇》控弦破左的,右發(fā)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控:引,拉開。
左的:左方的射擊目標。
摧:毀壞,與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
月支:與馬蹄都是箭靶的名稱】譯文:左右開弓射中目標.,抬手就能射中飛馳而來的東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詠弓唐-章孝標較量武藝論勛庸,曾發(fā)將軍箭落鴻。
握內(nèi)從夸彎似月,眼前還怕撇來風(fēng)。
只知擊起穿雕鏃,不解容和射鵠功。
得病自從杯里后,至今形狀怕相逢。
詠弓唐-李世民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
落雁帶書驚,啼猿映枝轉(zhuǎn)。
戴光弓(韋評事見贈也)唐-元稹潞府筋角勁,戴光因合成。
因君懷膽氣,贈我定交情。
不擬閑穿葉,那能枉始生。
唯調(diào)一只箭,飛入破聊城。
弓唐-李嶠桃文稱辟惡,桑質(zhì)表初生。
宛轉(zhuǎn)雕鞬際,依稀半月明。
遙彎落雁影,虛引怯猿聲。
徒切烏號思,攀龍遂不成。
白馬篇三國-曹植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fā)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虜騎數(shù)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qū)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沁園春-贈較弓會諸友宋-劉省齊男子才生,?;∨钍福酒诠磐?。
況平生慷慨,胸襟磊落,弛張洞曉,經(jīng)藝該通。
筆掃云煙,腹儲兵甲,志氣天邊萬丈虹。
行藏事,笑不侯李廣,射石夸雄。
仰天一問窮通。
嘆風(fēng)虎去龍時未逢。
羨傅巖版筑,終符求象,渭濱漁釣,果兆非熊。
白額未除,長鯨未膾,臂健何嫌二石弓。
天山定,任扶桑高掛,凌閣圖功。
觀田魏二廷尉射歌明-徐禎卿魏子手挽高麗弓,氣滿兩石開青虹。
田郎亦自號猛手,談笑彎弓自裹肘。
秋風(fēng)系馬古原下,合耦翩翩習(xí)步射。
眼中何有百步的,強干慣使千年柘。
共驚二子手法利,突如流星中如樹。
側(cè)身仰視秋云開,飛鳥顧之不敢度。
壯哉二子氣如虹,左揮右霍誰爭雄。
燕山秋高太白動,寒日獵獵吹胡風(fēng)。
前時出軍大同壘,紅纓白馬多乳子。
柔絲斗弩不解持,吹竽之濫誠可嗤。
彼乳子者何足道,可惜王師直為老。
吁嗟
田魏二子真雄才,高壇大纛何有哉
黃家洞唐-李賀雀步蹙沙聲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鏃。
黑幡三點銅鼓鳴,高作猿啼搖箭箙。
彩巾纏踍幅半斜,溪頭簇隊映葛花。
山潭晚霧吟白鼉,竹蛇飛蠹射金沙。
閑驅(qū)竹馬緩歸家,官軍自殺容州槎。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是什么意思
這是蘿藦蘿藦,在魯北是一種很尋常的多年生草本纏繞植物。
不過,村里人管它叫奶漿草,不知道它姓蘿名藦。
這名字既繞口又生僻,讓人感覺怪怪的。
叫奶漿草多直觀,折斷它的葉兒梗兒,便有乳白色奶汁般的汁液流出來。
蘿藦生在土坡邊,林地旁,印象里它喜歡纏繞在灌木叢和籬笆上。
村中的土圍墻上,生有許多一人多高的野酸棗樹,蘿藦攀援著酸棗枝條生長,似乎便有了安全感。
因為酸棗密生的棘針,就成了它防身的武器。
小孩子尋蘿藦果,一般不去酸棗樹上找,都被棘刺扎怵了。
可見植物生長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能力極強,自有一套共生的妙招。
總狀式聚傘花序腋生或腋外生,具長總花梗;總花梗長6-12厘米,蘿藦[2]被短柔毛;花梗長8毫米,被短柔毛,著花通常13-15朵;小苞片膜質(zhì),披針形,長3毫米,頂端漸尖;花蕾圓錐狀,頂端尖;花萼裂片披針形,長5-7毫米,寬2毫米,外面被微毛;花冠白色,有淡紫紅色斑紋,近輻狀,花冠筒短,花冠裂片披針形,張開,頂端反折,基部向左覆蓋,內(nèi)面被柔毛;副花冠環(huán)狀,著生于合蕊冠上,短5裂,裂片兜狀;雄蕊連生成圓錐狀,并包圍雌蕊在其中,花藥頂端具白色膜片;花粉塊卵圓形,下垂;子房無毛,柱頭延伸成1長喙,頂端2裂。
蓇葖又生,紡錘形,平滑無毛,長8-9厘米,直徑2厘米,頂端急尖,基部膨大;種子扁平,卵圓形,長5毫米,寬3毫米,有膜質(zhì)邊緣,褐色,頂端具白色絹質(zhì)種毛;種毛長1.5厘米。
花期6-9月,果期9-12月。
[1] 果實蘿藦的果實黃綠色,果梗處渾圓,果身橢圓,頭部尖尖,呈流線型,極似一個拉長了的棉桃,外皮可見疣狀斑點,如星散落,形狀可愛好玩。
用它的果實,可以玩拾子游戲,可以在地頭下五子棋。
不過,掐它的果實的時候,注意別讓它的白汁染在衣服上,不然會很難洗掉。
民間有些別稱,就是依據(jù)它的果實形狀而起的。
《救荒本草》中稱它為:“婆婆針線扎兒”;《袖珍方》中稱它為:“婆婆針線袋兒”;《綱目》中稱它為:“婆婆針線包兒”。
或許,古代先民就是依據(jù)蘿藦的果實形狀,來仿制針線包的吧
蘿藦果實老熟后,會從中間縱裂開,褐色扁平卵狀種子,附著在狹翅上,借助風(fēng)力,它們的白絨便象蒲公英種子那樣飛往四面八方,所到之處靜候時機成熟,便會有新的蘿藦幼苗萌生。
種子飛走后,果殼呈瓢狀,所以有些地方稱蘿藦為:哈利瓢、老鴰瓢、墻瓢、雀瓢。
先民將葫蘆的硬殼一分為二,稱之為瓢,用來舀水、喝水,吃飯、飲酒,是為家私和勞作的工具。
蘿藦殼呈瓢狀,正因為古人用以挖米喂鳥雀才稱之為雀瓢的吧
蘿藦是非常古老的植物,《詩經(jīng)》中便有記錄。
陸璣云:“芄蘭,一名蘿藦,幽州謂之雀瓢”。
由此可知,詩經(jīng)中的芄蘭便是蘿藦。
蘿藦的莢狀果實,與古代人用骨制作的解繩結(jié)的角錐相似,而骨角錐也是那個時候成人的配飾。
所以,有一位女子見蘿藦觸景生情,即景起興,述說出一首沖擊讀者心扉的愛情詩來:“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
雖則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此詩大意是:蘿藦枝葉繁茂,少年佩戴上了如蘿藦果一樣的角錐,配飾角錐就長大成人,你怎么反而不懂我的心思了,瞧你瀟灑得意,垂帶飄飄而行的樣子。
蘿藦枝葉繁茂,少年佩戴上了射箭拉弓的扳指,戴上玉扳指就長大成人,你怎么反而不懂得與我親熱了,瞧你瀟灑得意,垂帶飄飄忘形的樣子。
讀完這一詠三嘆的詩句,女兒家皺眉苦思,獨生悶氣,埋怨少年遺忘舊情的形象,躍然紙上。
責(zé)之愈切,愛之愈深,纏綿悱惻的詩句,折射出詩人的相思與哀怨,令人意會感慨。
多虧了這樣一份相思,讓蘿藦由此根植在《詩經(jīng)》之中。
果殼蘿藦的果殼,中藥稱作“天漿殼”,很早就被記入中醫(yī)典籍中。
其中《本草匯言》,對蘿藦的藥用價值評價頗高:“蘿藦,補虛務(wù),益精氣之藥也。
此藥溫平培補,統(tǒng)治一切勞損力役之人,筋骨血脈久為勞力疲憊者,服此立安。
然補血、生血,功過歸、地;壯精培元,力堪枸杞;化毒解疔,與金銀花、半枝蓮、紫花地丁共效驗,亦相等也”。
中草藥方劑,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數(shù)千年人類與自然和疾病抗衡,歷經(jīng)一代又一代人驗證精選出來的。
它可以對人體疾病和亞健康狀態(tài),進行治療和調(diào)養(yǎng),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醫(yī)療作用。
在西藥抗生素濫用,病毒產(chǎn)生耐藥性的今日,中草藥日益受到國際上的重視與青睞。
蘿藦有補氣、壯精、補血、清熱、消腫等功效,可與枸杞和金銀花媲美。
多爾袞為什么沒孩子 揭秘多爾袞沒有后代的原因
朝的歷史上,多爾袞絕對是一位中堅人物,為的繁榮和疆域的開拓,別人無法比擬的貢獻。
皇死后,新帝順治年幼,而清朝面臨著剛?cè)腙P(guān),危機四伏,作為攝政的多爾袞成為大清的脊梁,四處征戰(zhàn),穩(wěn)固了大清200多年的基業(yè)。
多爾袞是一個悲情式的人物,兩次問鼎帝位失敗,一生最喜歡順治,而當(dāng)自己死后不到2個月,順治竟然免掉了多爾袞所有的爵位,拔棺鞭尸。
這些可能還不是最悲情的,最悲情的是,輝煌一生的多爾袞娶了10個媳婦,竟然只有一個姑娘,連一個兒子都沒有,無法延續(xù)煙火。
說起多爾袞身邊的女人,那實在是太多了
他的一生,妻妾有十多個
有名有姓、能夠知道其父母是何人的就有六妻四妾
這六個妻子是: 結(jié)發(fā)妻子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臺吉吉桑阿爾寨之女),死后被多爾袞私自上謚號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 娶福晉佟佳氏(尚書孟噶圖之女); 三娶福晉扎爾莽博爾濟吉特氏(根杜爾臺吉之女); 四娶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拉布希西臺吉之女); 五娶福晉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索諾布臺吉之女,即原豪格的福晉); 六娶福晉朝鮮李氏(金林郡公李開音之女)
他的四個小妾是:察哈爾公齊特氏(布延圖臺吉之女)、博爾濟吉特氏(杜思噶爾卓農(nóng)臺吉之女)、濟爾莫特氏(幫圖武之女)、朝鮮李氏(李世緒之女)
在這十個妻妾當(dāng)中,只有他的第六位福晉朝鮮李氏給他生養(yǎng)了一個唯一的女兒東莪(é)
其實這個朝鮮李氏是多爾袞在征服朝鮮的過程中,從朝鮮王宮里面搶來的
只是因為她替多爾袞生下了惟一的女兒,才被冊封為福晉的。
多爾袞倒臺后,東莪被送給了多爾袞的侄子、多鐸的兒子信王多尼。
多爾袞親生兒子多爾真清史學(xué)界沿襲清初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無血親嫡子,故而以過繼子多爾博承嗣的“蓋棺定論”,其依據(jù)是清宮宗室的《玉牒》等均載記其因無親子才過繼其弟之子。
我們研究認定多爾袞不僅有一親子,并且傳承了后代。
所以,不惴淺薄,冒然探討,以就教于學(xué)師方家。
《愛新覺羅家族全書》說:清初順治時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雖然最少有10妃,但是他卻未有子女后代。
只有傳說中的1子1女。
1子便是多爾袞與豪格寡妻所生,不知去向,也不見于《玉牒》。
傳說他還有1女,名叫東莪,系其六妃瓜爾佳氏所生。
然而,在其妃子中并無此人,六妃是朝鮮李氏。
在《玉牒》中只記多爾袞有1嗣子多爾博,是其同母弟多鐸之第五子。
”⑴在清代官修典籍以及當(dāng)代著述中,幾乎無一例外地一致。
民國時偽滿洲國溥儀主持編修的《愛新覺羅宗譜》中的《星源集慶》也自然人云亦云地說,和碩睿忠親王多爾袞“初無子,以弟之子多爾博承繼為嗣,后因罪案歸宗。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二月,弘歷皇帝發(fā)布詔諭為多爾袞平反,“仍令多爾博一支為之繼嗣,以多爾博后裔淳穎承襲睿親王,世襲罔替。
”⑵上述,已似成定論,無法逾越。
然而,果真如此嗎
不管蓋棺論定如何,起碼還有“傳說多爾袞有1子,但不知去向”的說法。
那么,多爾袞究竟有沒有血親嫡子呢
首先來看一下傳說多爾袞有1子,究竟是“傳說”,還是事實。
對此,首先提出質(zhì)疑的是《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的作者周遠廉、趙世瑜二位先生,他們記述多爾袞死后,其兄英親王阿濟格強迫原隸于睿親王麾下的正白、正藍二旗大臣依附于他,這些大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夫攝政王擁立之君,今固在也。
我等當(dāng)抱王幼子依皇上以為生。
”⑶這句話的意思十分清楚明確,多爾袞死后,原隸多爾袞的兩旗大臣不愿改隸英親王阿濟格,他們要忠心耿耿地抱定多爾袞的“幼子”,擁立順治皇上以為生。
就是說,原屬多爾袞的二大臣,愿抱多爾袞之幼子為新主子,而不依附于阿濟格。
周、趙二位先生所引用的這句話出自《清世祖實錄》順治八年(1651年)春正月的“甲寅”(初六)日,即多爾袞死后27天,議政王、大臣第二次會議英親王阿濟格罪時,大臣吳拜、蘇拜、博爾惠、羅什等追憶多爾袞死后一二日時,英親王阿濟格曾找多爾袞屬下的二旗大臣強令其歸附時說的話。
那么,《清世祖實錄》記載這句話中多爾袞這唯一“幼子”究竟指的是誰呢
是指他的嫡血親子呢,還是指過繼子呢
現(xiàn)在,我們來分析一下。
實錄中的原話是:“我等當(dāng)抱王幼子,依皇上以為生。
”“抱王幼子”,首先說的“抱”,而不是說“擁”(立)。
抱幼子,用白話說,“抱孩子”。
這里沒有說“擁立”王之子為王,而是“抱王之子”為王。
幼子既然是“抱”著的,就是這孩子很小,是還不會走路的孩子,這就肯定不是少兒,不是能可哪跑而無須抱的孩子。
因為不用抱著,而能自己走、自己跑的孩子,已是少兒了。
而當(dāng)是時,多爾袞的過繼子多爾博已然9歲。
在今天,9歲的孩子正是少兒,至十六七歲的為少年。
而在清初,滿族人男14歲即視為成年,可結(jié)婚,女12歲即可出閣嫁人,那9歲的男孩,自然不屬“幼兒”,既不是“幼兒”,自然不需“抱”,因為他已經(jīng)能跑能跳,可拉弓射箭,入學(xué)讀書了。
早期滿族人,5歲即騎馬拉弓射箭,八九歲就是少年兒童,十三四歲就娶妻生子了。
就說順治皇帝吧,他是崇德三年(1638年)生,13歲那年的正月(順治八年,1651年)就結(jié)婚娶媳婦了,當(dāng)年十一月一日就生了皇長子,次年14歲時三月十五日生長女,第三年15歲時七月十七日生次子,十二月二日生次女,十三日生三女,16歲的三月十八日生下三子皇太子玄曄。
13歲就有了兒女了,我們能說同時期的9歲的多爾博是“幼子”,還“抱”在懷中嗎
顯然不能。
如此說,多爾袞隸下的二旗大臣所說的這“幼子”,首先肯定說不是其過繼子多爾博。
那究竟是誰呢
理所當(dāng)然地,應(yīng)該是多爾袞“傳說中下落不明”的親生兒子。
那么,多爾袞的這親生兒子的母親是誰呢
他是何時出生的
又為什么沒有公開露面并承嗣王位呢
周、趙二位先生推斷說,多爾袞的這“一個兒子,其母是誰呢
從時間上推斷不會是多爾袞早年的妻妾,很有可能是順治七年(1650年)初續(xù)娶的豪格福晉博爾濟錦氏”⑷。
他們又聯(lián)系到明末清初詩人張蒼水的詩句,“錯將蝦子作龍兒”,曾懷疑多爾袞與其侄豪格的孀妻博爾濟錦氏結(jié)婚之時,其已有前夫之遺腹子在身了。
這里說是“遺腹子”雖然不對,卻從另一面證實多爾袞確有“幼子”。
史已記載,多爾袞的大妃(元妃)博爾濟吉特氏于“順治六年十月去世”不到兩個月,多爾袞就在順治七年(1650年)正月續(xù)娶了博爾濟錦氏,并于當(dāng)年的九月二十七日申時生下唯一“幼子”,正如周、趙二位先生論述的,“此子并非豪格的遺腹子”,因為豪格早在順治四年(1647年)三月因罪下獄,四月即在獄中自殺身亡,何能在二年半后有“遺腹子”呢
更何況此兒之母早在其出生前的9個多月即已嫁多爾袞
因此,周、趙二位先生肯定了此子“而乃多爾袞親生之子,到順治八年(正月)這個時候也不過只有幾個月而已。
但此子后來的命運也不得而知”。
因此,乾隆為多爾袞恢復(fù)名譽,承襲親王爵的乃是多爾博的后裔,“并非(多爾袞的)親生后代”⑸。
筆者搜集整理研究滿族譜書20年,于2002年搜集到了《愛新覺羅多爾袞家族譜》。
本譜書修撰于1982年,原修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譜書,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被當(dāng)年的“紅衛(wèi)兵”當(dāng)作“四舊”焚燒成為灰燼,1982年重修族譜時,根據(jù)“幸好在(香)港留存多數(shù)資料”和當(dāng)時尚在的所有墳碑碑文,新修了這部譜書。
而留存香港的資料,就是乾隆譜的草稿資料,多氏一支遷居香港時攜帶去的。
此譜所記世系自“高祖多爾袞”直至九世多財、十世多迪,所有男女(含嫁入女性)人物生卒年、月、日、時均記載鑿鑿,無一忽漏,如無確的,豈可胡謅亂編
況其多氏自二世祖以下即家傳勘輿姓名之術(shù),對其先人生辰八字尤視為珍,豈可敷衍
另外,多氏譜書收藏人多迪先生還珍存有據(jù)傳是高祖多爾袞遺墨的9幅滿文(遺墨),紙幅15×23㎝,其一幅較大者,是19×23㎝,全部是滿文,大幅滿文譯成漢文是講“仁”,“仁者之道”,幾幅遺墨中均傍寫有幾個漢字。
9幅遺墨所用的紙均是“只有皇帝、皇后專用色明黃色紙”,說明9幅遺墨用紙使用人的高貴身份,也可以說“必是皇帝無疑”⑹。
假若將此紙驗明正身,請筆記專家驗明遺墨,必是多爾袞無疑。
因此,本家譜的真實性毋庸置疑。
這里根本不存在如遼寧沈陽市祖祖輩輩是漢人的于某,近年來卻搖身一變而自稱為愛新覺羅氏,被市滿族聯(lián)誼會除名,又以其他滿族什么會長身份到處招搖張揚,以攝取榮譽,真是何苦來哉
多爾袞有親子,還可以從其他幾方面找到佐證。
其一,《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的作者,已經(jīng)基本肯定《清世祖實錄》中記的“幼子”不是遺腹子,“而乃多爾袞自己親生之子”。
其二,《愛新覺羅氏家族全書》說,傳說多爾袞有一子,下落不明。
傳說雖不肯定,但可存疑。
其三,《愛新覺羅氏的后裔們》一書,說嘉瑠“是努爾哈赤(齊)第十四子多爾袞之后”⑺。
其四,北京的趙憶羅先生在《關(guān)于清睿親王多爾袞后代情況的幾個流傳民間的史料》中說,“我在1982年左右看到過一篇評論李自成、鄭成功和多爾袞的文章。
我問過當(dāng)時我周圍的老人(清末、民國初年生人),他們提起多爾袞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留兒子披甲,傳侄子爵位。
’”“2004年9月間,我在北京偶遇一位吳姓老人(89歲,不讓我透露其姓名等情況),談起多爾袞,他也說起這句話,他說,多爾袞抱養(yǎng)其侄子,并把爵位傳給了養(yǎng)子,而多爾袞的親生兒子卻和一般旗人一樣,去披甲當(dāng)兵”⑻。
另外,趙憶羅先生在遼寧曾訪問過一張姓老人(2004年93歲,2005年初去世,其女、女婿不愿透露老人名字)說,“他家祖先是多爾袞的包衣,他家一直傳說多爾袞死后,他家祖先被分配給了多爾袞娶的哪位豪格孀妻,多爾袞與毫格孀妻生的那個男孩子后來沒有多少家產(chǎn),長大后,將就成家,一生是個普通的旗兵。
”這位老人還說,“多爾袞這支的后代多南下駐防”⑼。
趙憶羅先生還說,在北京民間還有個關(guān)于良弼的“說法”。
他說,“良弼(清末人)是近代史上一個很有名的人。
民間說他是多爾袞的后代,他上幾代是四川(有說是湖北)駐防兵,到他(良弼)父親時上訪,才恢復(fù)了黃帶子的地位”
“西北望,射天狼”的全詩是什么
是最后一句-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釋】 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詞牌名。
密州出獵,詞的的題目。
密州,在今山東省諸城縣。
出獵,到郊外打獵。
左牽黃,右擎蒼:黃,黃狗,獵狗。
蒼:蒼鷹,狩獵的鷹。
全句意為“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托著蒼鷹。
” 錦帽貂裘: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
千騎:一般用來形容州郡長官出行時隨從眾多。
騎(jì),是一人一馬的合稱。
這句說,大批的人馬在比較平坦的山岡上奔馳而過。
傾城:這里是全城的意思。
即全城人都出來陪同太守出獵。
太守:指作者自己。
太守本為戰(zhàn)國時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時改郡守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員。
作者當(dāng)時擔(dān)任密州知州,其職位相當(dāng)于漢代的太守。
孫郎:指孫權(quán)。
這里是作者自喻。
《三國志?吳書?孫權(quán)傳》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權(quán)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亭(在今江蘇丹陽東)”。
胸膽尚開張:膽氣很壯,還有豪興。
節(jié):符節(jié),古代使者所執(zhí),以作憑證。
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
馮唐:《史記?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劉恒時的一個年老的郎官。
當(dāng)時,云中太守魏尚打敗匈奴后,上書報功,因殺敵數(shù)字與實際情況稍有出入,獲罪削職。
馮唐向劉恒直言勸諫,劉恒便遣他持節(jié)赦魏尚,使復(fù)任云中守。
以上兩句,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夠起用他。
會:應(yīng)當(dāng),,一定,將要。
雕弓:飾有彩繪的弓。
如滿月:形容拉弓如滿月一樣圓。
天狼:星名,即狼星。
古代傳說,狼星出現(xiàn),必有外來的侵掠。
見《晉書?天文志》。
這里用天狼隱指當(dāng)時的西夏。
【古詩今譯】 讓老夫也暫且抒發(fā)一回少年狂,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托著蒼鷹。
頭上戴著錦緞帽子,身上穿著貂皮大衣,帶領(lǐng)隨從千余膘馬席卷過小山岡,威武雄壯。
為了報答全城的人都跟隨我出獵的盛意,我要親自搭弓射虎,看
咱多像當(dāng)年的孫權(quán),英姿勃發(fā),意氣豪放。
酒意正濃時,胸懷更開闊,膽氣更豪壯。
雖然兩鬢已生白發(fā),這又何妨
遙想當(dāng)年,馮唐手持文帝的符節(jié)去解救戰(zhàn)將魏尚,使其免罪復(fù)職,什么時候朝廷也能派遣馮唐式的義士來為我請命,讓我也能像魏尚一樣受到重用,戍邊衛(wèi)國呢
那我一定也能拉開雕弓圓如滿月,隨時警惕地注視著西北方,勇敢地將利箭射向入侵之?dāng)场?/p>
【賞析】 蘇軾(1037~1101),又名蘇東坡,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
這首《江城子》從表面看是記出獵之事,實為抒豪情寄壯志之作,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著詩人保衛(wèi)邊疆,為國殺敵的強烈愿望。
上闋:寫太守“左牽黃,右擎蒼”率領(lǐng)人馬出獵平岡的場面。
突出了“老夫”的狂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
“老夫”是蘇軾自稱。
熙寧八年,蘇軾四十歲,剛到中年自稱老夫,這是受古代文人喜歡嘆老嗟年的影響,也是因是人當(dāng)時政治地位的低下,往往會引起年華易逝、老之將至的悲嘆,但這句主要意思不在嘆老,更在于不服老。
“聊”,暫且。
“發(fā)”,抒發(fā)。
出獵這是一次得以抒發(fā)心情的難得機會,所以說“聊發(fā)”。
“少年狂”,少年那樣的豪壯之情。
“狂”,概括了蘇軾的精神狀態(tài),意氣昂揚,豪邁狂放。
年齡雖然老了,但精神猶如少年。
所以這句的重心落在“少年狂”三個字上。
全句是說,我雖然已是一個老人了,但是偶爾還會有少年那樣的狂放之態(tài),豪壯之情哪
這開頭一句奠定了全篇的昂揚基調(diào)。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狂放之態(tài)、豪壯之情,卻不能施之于疆場,而只能見之于獵場。
在“聊發(fā)”兩個字里面,實際上蘊涵著作者的理想與所處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隱隱約約地流露出那種空有一身豪情壯志不能施之于疆場的不滿與無奈的情緒。
但他能在百無聊賴的處境中,還煥發(fā)著“少年”的英氣,委實是難能可貴。
一個“狂”字足見報國情懷之強烈。
再看看“老夫”的“少年狂”。
首先是行為上的“狂放”。
“左牽黃,右擎蒼”,這是“出獵”題中應(yīng)有之義,這里寫物是為了寫人,寫出了作者出獵時的雄姿:詩人(太守)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擎著蒼鷹,頭上戴著錦緞帽子,身上穿著貂皮大衣,身背雕弓,騎著駿馬,帶領(lǐng)隨從千余膘馬,席卷“平崗”。
少年時代的英姿與豪邁狂放躍然紙上。
上面四句,寫黃狗,寫蒼鷹,寫隨從,寫浩大的場面與聲勢,無一句直接寫作者自我,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句句都與“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相關(guān),實際上作者的自我形象已于這種間接的描寫中隱約可見。
這幾句寫出獵隊伍,可以說已經(jīng)把浩浩蕩蕩的出獵聲勢、氣氛渲染的很到家了,這其中目的不能說與“為報”無關(guān)。
“為報傾城隨大守,親射虎,看孫郎”句是寫密州百姓,更是寫實人自己。
“為報”,為了答謝。
“傾城”,全城之意,指密州全城百姓。
“太守”是作者自指,宋代的知州,相當(dāng)于漢代的太守。
密州百姓傾城隨觀出獵,想一睹太守馳騁獵場的雄姿風(fēng)采,而太守呢,太守此時也想一展身手,以答謝全城老百姓的盛情,所以要“看孫郎”,“親射虎”。
這正與首句的“少年狂”相呼應(yīng),作者用來自比,恰到好處的表現(xiàn)了詩人出獵時仿佛回到少年時的英武神態(tài)和性情的狂放。
再看下闋:寫“老夫”在思想上的“狂放”,寫宴后“老夫”的豪興和膽氣,重在抒情言志。
首句:“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
“胸膽”,指作者的胸襟和氣概。
“尚”,更加的意思。
這句說,痛飲之后,乘興出獵,所以心胸更加開闊,氣概更加豪壯。
這句還是在繼續(xù)寫“少年狂”。
正因有了“酒酣胸膽尚開張”,所以下面的議論“鬢微霜,又何妨”借出獵一吐胸臆,直陳己志,兩鬢白霜又有何妨
便顯得壯心不已,豪氣逼人,難以抑制。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這兩句也是倒裝句式,可還原為“何日遣馮唐持節(jié)云中”。
意為:什么時候朝廷才能派馮唐那樣的使者,手持“符節(jié)”來啟用我,使我能馳騁疆場。
“節(jié)”,符節(jié),朝廷的使者,代表皇帝行使權(quán)力,故以符節(jié)作為憑證。
“云中”,是漢代的云中郡,在現(xiàn)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托克托縣東北一帶。
這里是運用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一方面包含著政治上遭受打擊后的委屈心情,但主要的還是表現(xiàn)希望朝廷重新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迫切心情。
“何日”二字,就充分突出了這種心情的強烈。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會”,是料想之詞,應(yīng)當(dāng),定會,一定。
“挽”,拉,牽引。
挽弓如滿月,表示勇武有力。
如杜甫有“挽弓當(dāng)挽強,用劍當(dāng)用長”的詩句。
“西北望”是倒裝句,可還原為“望西北”。
“西北”是對異域(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泛稱。
具體是指北宋時西北、北方的西夏政權(quán)。
全句意思是說:那我一定要拉開雕弓圓如滿月,隨時警惕著西北方,勇敢地將利箭射向入侵之?dāng)场?/p>
詩人強烈的報國之心至此和盤托出。
句中的“挽”、“望”、“射”是三個順序聯(lián)貫的動作,勾畫了一個動感鮮明的特寫鏡頭,詩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壯舉,來表達內(nèi)心建功立業(yè)、殺敵報國的強烈愿望,在這里感情達到了高潮,從而十分鮮明地表達了這首詞的愛國主義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