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清高,安貧樂道的詩句
形容人清高,安貧樂道的詩句:無人賞高節(jié),徒自抱貞心。
《詠 竹》 (梁)劉孝先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五柳先生傳》晉代·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飲酒》·陶淵明
表現(xiàn)杜甫清高的詩句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落花 宋祁 墜素翻紅各自傷,青樓煙雨忍相忘。
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
清高的詩句
1、我輩豈是蓬蒿人出自:朝代:唐代作者:原文: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淺析: 這首詩因為描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了解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義,而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有其特色。
詩善于在敘事中抒情。
詩人描寫從歸家到離家,有頭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陳其事的賦體,而又兼采比興,既有正面的描寫,而又間之以烘托。
詩人匠心獨運,不是一條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層層把感情推向頂點。
猶如波瀾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醞蓄得更為強烈,最后噴發(fā)而出。
全詩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現(xiàn)得真摯而又鮮明。
。
“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可以想見其得意的神態(tài);“豈是蓬蒿人”,顯示了無比自負的心理。
這兩句把詩人躊躇滿志的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出自:行路難·其一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羞 通:饈;直 通 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雪滿山 一作:雪暗天)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
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淺析: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fù)雜變化。
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
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fù)雜心理。
結(jié)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fù)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
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也表達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表達清高的詩句和詩人。
清高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
一說名潛,字淵明。
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
不過到了他,家境已衰落。
他青年時代懷有壯志,但由于不是出身于世族門第,不為社會所重視。
當時門閥世族壟斷高官要職,政治腐朽黑暗,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傾軋十分激烈,階級矛盾也很尖銳,正處于晉宋移代之際。
于是他便崇尚老莊,愛慕自然,采取遠身避禍的態(tài)度。
直到29歲,才因生活所驅(qū)使,做過幾任祭酒、參軍等小官。
但是擔任低下的官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法施展,還必須降志辱身與官場人物周旋。
義熙元年(405),他41歲,辭去彭澤令,從此永遠離開官場,過了20多年隱居躬耕的生活。
晉末征他為著作佐郎,辭不就。
宋元嘉時,他貧病交加,“偃臥瘠餒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仕,他拒絕了。
他寧可餓死,也不吃刺史贈給他的梁肉,表現(xiàn)了與統(tǒng)治階級決裂的態(tài)度。
陶淵明是東晉末年最杰出的作家。
現(xiàn)存詩歌120多首,散文6篇,辭賦2篇。
最具特色的是他描寫田園生活的詩篇。
這些詩描寫了農(nóng)村的美好風光,詩人閑適的生活和心情,表現(xiàn)了詩人不愿與黑暗現(xiàn)實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由于詩人親自參加生產(chǎn)勞動,與農(nóng)民有了較多的接觸,以及自身處于貧困的境地,因而有些詩篇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農(nóng)村破敗凋敝的現(xiàn)實和農(nóng)民的理想愿望。
《桃花源詩并記》就是這樣一首廣為傳誦的優(yōu)秀作品。
他還寫了一些表達政治理想和關(guān)心時局的詩,或者借詠史抒懷,或者托神話言志,格調(diào)悲壯豪邁,與恬淡優(yōu)美的田園詩大異其趣。
《詠荊軻》《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等即是這樣的作品。
魯迅說,“可見他(指陶淵明)于世事也沒有遺忘和冷淡”,他不但有“悠然見南山”的一面,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他的詩也常流露逃避現(xiàn)實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他的詩歌風格平淡自然而形象鮮明,語言簡潔、含蓄而富有意境,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獨具特色。
他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為古代詩歌開拓了一個新領(lǐng)域。
唐代王維、孟浩然及宋代蘇軾、辛棄疾、范成大的山水田園詩詞繼承和發(fā)揚了陶詩的傳統(tǒng)。
陶淵明的辭賦及散文也很有成就。
辭賦如《歸去來兮辭》,散文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都是歷史傳誦的佳作。
辭賦、散文同他的詩一樣,都善于以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描寫自然景物,以寄托作者的個性和情操。
形象鮮明,意蘊生動,充滿著情趣。
歸園田居五首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
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fù)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其四∶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fù)馀”。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fù)至天旭
描寫“女子清高”的詩句有哪些有哪些
梅花傲氣香骨, 豪杰霸氣十足; 龍舟人氣興旺, 一身正氣征服
傲骨雖寒勝劍光, 冷眼斜量人世上
疾電驚雷今已慣, 乘風破浪鎖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