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三個兒子有什么成就
蘇軾生有三子,長子,次子蘇迨,三子蘇過。
1、 ,北宋人,字維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蘇軾長子,嘗為酸棗尉(卷六八)。
軾貶惠州,邁求潮州安化令,以便饋親,卒於官。
事見卷九三七、卷三三八。
善為文,工書,東坡帖乃邁所作,亦自可喜。
蘇氏諸子源同派異,種種皆有過人處。
。
蘇軾判登聞鼓院,直史館,蘇邁隨父在京讀書,五月,母親王弗逝,次年祖父蘇洵逝,8歲蘇邁隨父、叔嬸扶喪出都,返眉山,后在眉山讀書。
2、蘇迨 蘇迨(1070——1126年),蘇軾次子。
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著有、。
蘇迨1093年以蘇昺之名任饒州太常博士,1094年以蘇鼎之名考中哲宗紹圣元年甲戌連科捷進士,授朝漢大夫,后因諫元祐學(xué)術(shù),貶參廣東省政,樂居番禺韋涌南邊坊。
欽宗靖康元年卒,離年57歲。
3、蘇過 蘇過(1072-1123),北宋文學(xué)家。
字叔黨,號斜川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市)人。
蘇軾第三子,時稱為小坡。
元祐六年(1091),曾應(yīng)禮部試,未第。
紹圣元年(1094),軾謫惠州,四年,復(fù)謫儋州,皆隨行。
元符三年(1100),隨父北歸。
軾卒后,依叔父蘇轍居潁昌(今河南許昌),營湖陰地數(shù)畝,名為小斜川。
徽宗政和二年(1112),監(jiān)太原稅。
五年,知郾城。
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
蘇過逝后葬于河南郟縣。
須眉指什么?
胡子是個總名稱。
起來,嘴上面髭面頰兩邊的叫髯,在下巴底下的才叫須。
但習(xí)慣上也并不認真區(qū)分。
《說文》就把面毛--各個部位的胡子叫做須髯并稱也是常有的事。
韓愈寫有:年來收科第,如摘頜底髭的詩句。
蘇東坡也有霜髯三老如松檜的句子。
這里的髭、髯同樣指的是胡子。
雖然都是胡子,中國的樣式和外國的樣式不相同,各個歷史時期也不一樣。
據(jù)魯迅考證,中國古代的胡子,那樣式是兩邊向上翹起;元、明之后才向下拖。
沈從文先生對我國古代的服飾等很有研究,也很注意胡子。
他認為,因為古人的胡子不同,所以善于鑒別古人的胡子,對判斷歷史文物的真?zhèn)未笥袔椭?/p>
例如,戰(zhàn)國人的胡子,像倒過來的菱角,向上翹一點;西漢人的胡子,是長長的左右兩撇;到隋代,甚至要依據(jù)身份把胡子梳成不同的辮子。
而今在古裝戲中見到的胡子都向下垂,想來統(tǒng)統(tǒng)是元、明以后的面貌了。
清末的中國留日學(xué)生喜歡有向上翹的胡子。
日本人則是學(xué)習(xí)德皇威廉二世的胡子型式,名曰凱撒胡。
清代徐時棟的《煙嶼樓筆記》中有古人稱男子為須眉的話。
《紅樓夢》中也有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的說法。
為什么要稱男子為須眉呢
有一種解釋是:古時男子以須眉濃密秀麗為美,而只有男子的須眉才濃密,所以將須眉作為男子的代稱。
但是,須是男子所獨有,眉毛則是男女皆有的。
因而另一種說法似乎更合實際。
原來,古代婦女有剃眉的習(xí)慣,剃去眉毛后再畫眉。
而畫的眉畢竟不是真的,看起來有而實際上無。
這樣,眉也可視為男子獨有之物。
男子被稱為須眉,道理就在這里。
知道了吧??
書法宋人楊杰詩詞 幽鳥無心去又還,迢迢湖水出東關(guān),暮云留戀飛不動,添得一重山外山。
“幽鳥無心去又還,迢迢湖水出東關(guān)。
暮云留戀飛不動,添得一重山外山。
” 出自【北宋】楊杰的《遙碧亭》。
山不動,水有情,動靜結(jié)合;鳥動云不動,云不動但視覺動,描寫了山林優(yōu)美的風(fēng)光。
北宋時的無為,出了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名叫楊杰,字次公,號無為子。
從他自號看,就溢盈著不忘桑梓的親情。
楊杰,生卒年不詳。
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進士。
先歷任太常、禮部員外郎等京官,后又外任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兩浙提點刑獄等地方官。
從當(dāng)時政壇看,正值王安石領(lǐng)導(dǎo)的變法派與司馬光領(lǐng)導(dǎo)的守舊派,勢同水火并激烈交鋒。
使“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楊杰,身倦宦海,在公務(wù)之余,心親山水,“從方外之樂”。
這點,他的摯友大文豪蘇東坡就道出:“無為子(楊杰)嘗奉使登泰山絕頂,雞初鳴日出。
又嘗以事過華山,重九日飲酒蓮花峰上,今乃奉詔與高麗(今朝鮮)僧統(tǒng)游錢塘,皆以王事而從方外之樂。
”(《送楊杰》)于是,華夏許多山水勝跡都留下他的足音。
光在皖地,他曾東臨牛渚(今馬鞍山采石磯)的水府洞,西登潛山的天柱山,南臨涇縣桃花潭,面對“夾岸桃花蘸水開,小舟撐出柳陰來”的美景,他對潭把酒憶念乘舟欲行的李白,和踏歌送行的汪倫,緬懷唐賢高風(fēng),使他不禁深情吟起李白《贈汪倫》的這首名詩:“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外,他還遠游惠州(廣東)、嘉興(浙江)等地,乘舟經(jīng)運河,入太湖,“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而兩岸湖光美景與風(fēng)土人情又孕育他的筆墨、催生他的詩情。
所以,僅從他的山水詩看,境界宏大,語言奇崛又平易,色調(diào)明快。
這里,筆者斗膽引詩作斑,請窺其藝之豹。
一別經(jīng)年久,世事兩茫茫,
蘇東坡《江城子·十死兩茫?!?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這首詞,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蘇軾,因夢見早逝的愛妻,而寫下的一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
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歲的王弗結(jié)婚。
王弗年輕美貌,侍翁姑恭謹,對詞人溫柔賢惠,恩愛情深。
可惜恩愛夫妻不到頭,王弗活到二十七歲就年輕殂謝了。
東坡失去了這樣一位愛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
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了愛妻王氏,于是便寫下上面的這首詞作。
這首詞是“記夢”,而且題記也明確寫明了做夢的日子,故可以確認作者的“夢”是真實的,不是假托。
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
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這三句,單刀直入,概括性極強,感人至深。
如果是活著分手,即使山遙水闊,世事茫茫,總有重新晤面的希望和機會;而今,卻是隔著生死的界線,死者對人間世事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對逝者呢,不也是同樣的嗎
恩愛夫妻,撤手永訣,時間倏忽,轉(zhuǎn)瞬十年。
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啊
可是為什么又要加上“不思量”呢
這并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為真實
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任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wù),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掛記在心上呢
不經(jīng)常懸念,并不是已經(jīng)忘卻
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
如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
想到愛侶的死,感慨萬千。
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沉痛。
如果墳?zāi)菇谏磉?,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p>
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所以覺得格外感動人。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三句,又把現(xiàn)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的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
這年東坡才四十歲,就已經(jīng)“鬢如霜”了。
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jīng)十年之久了,卻要“縱使相逢”,要愛侶起死回生,這是不可能的假設(shè),感情是深沉也是悲痛的,表現(xiàn)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又更加深了一層。
對“記夢”來說,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
飄泊在外,雪泥鴻爪,憑借夢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與愛侶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親切而又熟悉,她呢,容貌情態(tài),依稀當(dāng)年,正在梳妝打扮。
夫妻相見了,沒有出現(xiàn)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之態(tài),而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無言”。
包括了萬語千言,表現(xiàn)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之感。
如果彼此申訴各自的別后種種,相憶相憐,哪將又從何說起啊
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dāng)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這是把現(xiàn)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境也令人感到無限的凄涼
結(jié)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到現(xiàn)實上來。
“明月夜,短松崗”,多么凄清幽獨的環(huán)境啊
作者料想長眠于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里,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也該會是柔腸寸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