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句詩指的是誰
杜甫,草堂指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是杜甫居住的地是安史之亂以后,盛唐王朝崩潰了,杜甫也就由此開始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
故是他晚年居住的地方。
此對是朱德同志1957年參觀成都杜甫草堂時撰書的一副對聯(lián). 朱德寫的。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
聯(lián)文中,朱老總對詩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對草堂勝跡的熱愛與關(guān)懷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草堂的資料
杜甫草堂導游 各位游客,大家好!來到杜甫草 杜甫草堂位于市西門外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游覽前小鐘先給大家說幾點注意事項:1.游覽時,請大家愛護景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不要亂扔果皮紙屑。
2..請大家牢記我的手機號碼,進入景區(qū)后要緊跟著我,不要走失,下午五點我們在此集合登車。
下面我們游覽的順序是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和茅屋,時間大約兩個小時。
好了,現(xiàn)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
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杜甫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余首。
草堂原先占地一畝,在杜甫離開后一度衰敗,唐末時,韋莊在舊址上重建草堂,后來經(jīng)歷代多次培修,到清嘉靖十六年重建完成時,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規(guī)模。
重建后的草堂有著自己的特色,它是一處集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格為一體,建筑古樸典雅,環(huán)境清幽的著名文化圣地,1957年,朱德總司令游覽草堂時用“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的詩句評價了草堂的歷史地位。
關(guān)于杜甫草堂的傳說還有很多,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今天我就不給大家一一講述了
大家請跟上我的腳步,不要掉隊哦。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大廨了,大廨是草堂中軸線上第二重建筑,為什么叫大廨呢
原來,廨是古代官員辦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過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為了表達對他老人家的尊崇之情,便將這重建筑命名為大廨,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草堂的每一處建筑都體現(xiàn)了后人對這位大詩人的尊敬與愛戴。
現(xiàn)在大家請看安放于大廨廳中央的這尊杜甫的塑像,但為什么它會如此清瘦呢
它要向我們暗示些什么呢
且聽我慢慢道來,這尊塑像是出自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錢紹武教授之手,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采用較為抽象和夸張的藝術(shù)造型,表現(xiàn)了詩人飽經(jīng)憂患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請大家仔細看這尊塑像的神態(tài),低首捋須,沉思苦吟,讓我們將時光倒流到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扶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仿佛在向蒼天發(fā)出“乾坤滿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悲愴感嘆。
這一尊感人至深的塑像,不但外觀極為傳神,內(nèi)涵也無比厚重。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勝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時期,經(jīng)歷了玄宗,肅宗,代宗三朝,他具有“至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但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在他的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中,他除了回顧自己不堪回首的一生之外,依舊是對國家前途的憂心。
“戰(zhàn)血依流舊,軍聲動至今”他對他所忠誠的國家如此牽掛,然而他愛國家,國家卻不愛他,他的一生就像空曠的午夜劃過天空的流星,耗盡了生命才獲得了一次耀眼的閃亮,這位星空下的寂寞老人,除了給我們留下那些氣雄天下憂國憂民的詩歌之外,就是我們腳下的草堂了,他老人家憂國憂民的情懷也喚起了歷朝歷代文人墨客們的共鳴,大廨前有一幅對聯(lián)便是清代學者顧復初游覽草堂時書寫的,那么這位顧先生要向他的杜老前輩說些什么肺腑之言呢
杜甫草堂是哪個區(qū)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地址:成都市青華路38號,成都市外西草堂路開館時間:夏季7:30—19:00;冬季8:00—18:00門票價格:成人60元,學生30元憑本地的老年證免票,外地70歲免票,節(jié)假日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現(xiàn)役軍官和士兵憑有效證件免費,武裝警察憑證件免費。
公共交通:經(jīng)過“杜甫草堂”的公交車線路:208、82、59、35、170、58、165路公共汽車或自駕游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贊揚誰
草堂即杜甫草堂,其中正門匾額的草堂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所書。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759年冬,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余首。
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
唐代詩人明杰輩出,光贊后世。
其中,李白被成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李賀被稱為“詩鬼”。
你所說的“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是朱德司令1957年參觀杜甫草堂后寫下的一幅對聯(lián),表達了他對詩人杜甫的由衷贊美和崇敬之情。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的作者是杜甫嗎
1.因為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在這一帶寫了些許多關(guān)于當時的民生艱苦的詩歌,杜甫通過寫草堂這一帶的問題,表現(xiàn)了整個中唐的危機。
2.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240余首。
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今3.天的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
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年游客量達百萬余人次。
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詩句中黃師塔前江水東及后面三句的正確解釋及表達的意境
江畔獨步尋花 唐 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從詩題看,詩中有江、花、人。
詩第一句交代了地點,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時間,即春天,同時描寫了詩人懶困的神情。
為什么會懶困呢
原來是因為春光融融,春風和煦造成的,正當詩人要在春風中休息時,卻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淺不同的桃花盛開在江邊,詩人的精神也為之一振,“可愛深紅愛淺紅”一句,不僅寫出了桃花爭妍斗艷的景象,為畫面增添了亮麗的色彩,而且透過詩句,我們好像看到了詩人在桃花叢中欣賞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態(tài)。
[注釋] 1.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
獨步--獨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
4.兩句意為:這一叢盛開的無主桃花美極了,使人不知愛深紅的好,還是愛淺紅的好。
作品: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內(nèi)容: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jīng)旬出飲獨空床。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qū)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
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
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
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
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
同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次坏拿C宗。
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自此他對現(xiàn)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后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
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zhuǎn)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shù)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zhì)樸。
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chuàng)者。
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真實寫照。
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
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
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
因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
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jīng)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余畝,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
草堂內(nèi)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建筑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
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nèi)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lián)、匾額。
工部祠內(nèi)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nèi)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
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guān)杜甫平生創(chuàng)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
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xiàn)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tǒng)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
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xiàn)。
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guān)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
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zhuǎn)衰的藝術(shù)記錄。
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xiàn)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shù)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
例如《麗人行》中,詩人并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tài)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
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于抓住細節(jié)的描寫,如《北征》中關(guān)于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郁頓挫。
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jié)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