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一句帶秋字的古詩句
白馬秋風塞外,杏花春雨江南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3、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 4、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6、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相見歡》 7、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曹操《觀滄海》 8、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9、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范仲淹《漁家傲》 10、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1、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李白《子夜吳歌》 12、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王五》 1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1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15、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聲甘州》(網上找的)學習進步~若覺得滿意~請記得采納~∩_∩
關于秋的古詩句
《秋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描寫秋的古詩句
1、《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2、《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
4、《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5、《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有關秋的古詩句
胡秉言的“風”,春夏秋冬,每季兩首,唱得淋漓。
胡秉言:《十六字令·風·春、夏、秋、冬·》 春風,暖意邀來嫩綠生。
桃花艷,鳶舞鬧長空。
風,招喚鶯歸燕和鳴。
鵝黃淡,芳草萬山紅。
夏風,熱浪滾滾不解情。
蟬鳴叫,搖扇樹蔭亭。
風,微動流津熱浪蒸。
驕陽烈,牛喘狗息聲。
秋 風,送爽怡人碧落澄。
一葉落,雁過抖篁翎。
風,涼意習習醉欲濃。
菊花扮,神傲映紅楓。
冬 風,撕碎銀花撒屑橫。
乾坤鬧,華夏現(xiàn)霧蒙。
風,凜冽颼颼哽咽聲。
蒼茫淚,徹骨嘯蒼穹。
關于秋的古詩句
〈〈月夜抒懷〉〉 一別三月又三年 寒夜夢君莊蝶景 秋雨總是下不盡 明月多情月月行(雨停后 不幾天月就來了 隨后又是秋雨)
甚么地風甚么 又一秋 古詩
出自宋末詩人張炎的《清平樂》 候蛩凄斷,人語西風岸。
月落沙平江似練,望盡蘆花無雁。
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情。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賞析 此詞見于《山中白云詞》卷四。
原是張炎贈給他的學生陸行直(又稱陸輔之)的。
其時,張炎年五十三歲。
據《珊瑚網》卷八記載:陸行直《清平樂·重題碧梧蒼石圖》序中有“候蟲凄斷,人語西風岸。
月落沙平流水漫,驚見蘆花來雁。
可憐瘦損蘭成,多情因為卿卿。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一詞。
詞中所言“卿卿”為當時陸之歌伎,才色皆稱。
此詞定稿后關鍵字句有較大改動。
大概是在作者收入詞集時,有意為之。
原詞無非是寫一點“花情柳思”,表達出一種風流艷情,而定稿則將艷情轉向“愁情”——為國破為家亡而發(fā)的感慨致深的悲愁。
上片“候蛩”四句寫出秋意:候蛩(即蟋蟀)的哀鳴,西風的衰颯,秋月的清冷,秋江的澄凈,無雁的蘆花,一幅蕭殺的“秋曉圖”。
以中,人們不難觸發(fā)出一股悲憤憂愁的“共鳴”來。
作者選景立意頗深:寫秋寒,不言西風呼嘯,而言候蛩凄斷;寫秋感,不半個愁字,而言蘆花盼雁。
既含蓄又有美感,表現(xiàn)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片“暗教”四句,道出無限“秋愁”:“蘭成”,南朝梁時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權所俘。
“梧葉”,梧桐之葉,其最易引發(fā)秋感。
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把“秋雨梧桐”作為人世中最易引起愁情悲感的事來寫。
而晚唐詞人“溫庭筠”又有“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更為梧葉增添豐厚的感情積淀。
而作者言梧葉而寫“一枝”,正是更加形象地表現(xiàn)出孤苦潦落,刻劃人物情景入木三分。
下片短短幾句,卻把上片所寫之景統(tǒng)統(tǒng)升華、提煉成了情語,借廋信之事道出人間道不盡的悲歡離合,借梧葉之孤義表達人世的蒼滄。
而最后一句“梧葉秋聲”又極具概括性和藝術性,又成為蓋世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