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適合做作文題目的詩句 不要太常見的~~ 最好多些 各種話題都有~可以加分~
堪折直須折,莫待無折枝。
道是無情卻有情。
長風(fēng)破浪會有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漫兮其修遠(yuǎn)矣,我將上下而求索。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青山處處埋忠骨。
。
。
。
。
。
求適合做作文題目的詩句
論中國古詩中的月亮 摘 要: 月亮國文化中象征意義十分豐美麗的象征,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
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它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dá)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人朋友的懷念。
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而月亮本身安寧與靜謐的情韻,創(chuàng)造出靜與美的審美意境,引發(fā)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
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哲理思考,月亮成為永恒的象征。
關(guān)鍵詞: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 當(dāng)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
有人馬上會想到與月亮相關(guān)的詩詞:“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yīng)斷腸”(李商隱《月夕》)……關(guān)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
這些詩詞雖然寫的是同一個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詩詞中其象征意義是各不相同的。
月亮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是非常豐富的,關(guān)于它的諸多象征意義,已有許多人從文化原型、詩詞鑒賞等角度作過許多分析,且成果斐然。
拙文則想以中國的古典詩詞為基礎(chǔ),粗略談?wù)勚袊旁娫~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義。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亮成為文學(xué)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題。
《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注意到了月之美。
到漢魏六朝,月更成為詩文歌賦的直接描寫對象。
南朝周祗《月賦》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氣融潔而照遠(yuǎn),質(zhì)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污。
”月被賦予高遠(yuǎn)、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內(nèi)涵。
而當(dāng)月與世間山水相結(jié)合,便會構(gòu)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謝莊《月賦》寫道:“氣霽地表,云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瀨。
升秋質(zhì)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
”秋月的純凈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襯托下得到表現(xiàn)的;月亮朦朧柔和的清輝還有一種化景作用,能賦予山水景物以獨特的神韻,陶淵明《閑情賦》云:“月媚景于云端。
”一方面說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說高掛云端的明月可以為世間景物增添美感。
寫月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唐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的月光存在。
北宋詞人張先在《青門引》中寫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描繪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墻的秋千影子送過來,令人想象蕩秋千的麗人那輕盈翩躚的身影,微妙地表現(xiàn)出詞人懷念情人的心緒。
張先《木蘭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表現(xiàn)清明月色中飄過無數(shù)淡若無痕的楊花,將自己內(nèi)心中浮漾的前塵舊夢融入這“無影”畫面中。
這些詩,皆因月如夢似煙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層模糊不清的“朦朧色”,也給人們一種朦朧的美感。
“新月如眉,讓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構(gòu)成一種恬淡婉約的寧靜之美;煙月迷蒙,彌漫著難以名狀的輕憂淡愁,構(gòu)成一種朦朧戚楚之美;花月披離,余香裊裊,象征典雅艷麗之美;皓月當(dāng)空,通脫瀟灑,象征著雄渾高古之美,不盡的象征創(chuàng)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世界,無數(shù)的心靈創(chuàng)造著無數(shù)的月亮審美形象。
” 月亮給人的美感,是高遠(yuǎn)、潤潔、柔和、清幽、純凈的。
寫月之詩中,月亮意象的出現(xiàn),使得全詩的意境立刻變得優(yōu)美起來。
如《春江花月夜》一詩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詩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體。
“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紐帶,貫穿上下,觸處生神。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構(gòu)成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
這幅畫卷在色調(diào)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shù)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全詩的意境是如此優(yōu)美寧靜,可以說,《春江花月夜》一詩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意境是空前絕后的。
而作為沖淡派大師的王維,其詩作的風(fēng)格是閑、靜、淡、遠(yuǎn),其詩作的意境也是十分優(yōu)美的。
如《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此詩意境,不僅如施樸華評價,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外景與內(nèi)情融為一體。
詩人在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huán)境相一致。
明月來相照在詩中不僅與“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
整首詩的意境之優(yōu)美,讓人有“余音繞梁”之感。
月亮不僅本身給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翻閱《詩經(jīng)》,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月亮在詩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這從《東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證。
其中《東方之日》中以“東方之日”、“東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
馬瑞辰說:“古者喻人顏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
”(《毛詩傳箋通釋》)這對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創(chuàng)作都有很大影響。
如宋玉《神女賦》寫美女:“其始來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進(jìn)也,皎若明月舒光”,韋莊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名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這首詩。
它對我國以月喻美人、以月來表達(dá)相思之情的詩歌傳統(tǒng)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
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紹兮。
勞心慘兮
”這是一首月下懷人的情詩。
詩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潔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傳》注曰:“婦人有美白皙也”。
皎潔的月光使人聯(lián)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艷,高懸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朱熹在《詩集傳第七·陳風(fēng)之十二》中評此詩曰:“此亦男女相悅而思念之辭,言月出則皎然矣,佼人則僚然矣,安得見之而舒窈糾之情乎
是以為之勞心而悄然也。
”傅紹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詩人抒發(fā)其相思不得、愁悶難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我認(rèn)為,此時月亮已不僅僅作為背景渲染了,在《詩經(jīng)》時代,我們的先人已將許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應(yīng)該說是月亮的傳統(tǒng)象征意義。
其實,以月來象征人的美貌,不僅在中國的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學(xué)作品中也有出現(xiàn),而且,以月喻人還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來形容其美麗。
阿拉伯的著名民間神話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月亮來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戛梅祿太子和白都倫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來王后懷孕,妊娠期滿,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兒那樣美麗可愛,就取名戛梅祿·審曼。
……他那柔和和嫵媚的臉蛋,顯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樣美麗可愛。
……人很漂亮,像月兒一樣美麗。
” 二、月亮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 1.月亮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
本文前面已說過,在《月出》這首詩中,月亮就已經(jīng)用來寄托了戀人間的相思之情了,可見這一象征意義的淵源之久遠(yuǎn)。
傅紹良在《論李白詩中的月亮意象與哲人風(fēng)范》一文中這樣說過:“在情感寄托階段,月亮已由獨立的客觀景物內(nèi)化為人類情感的組成部分,創(chuàng)作主體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將自我感情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體通過某種特定的感情活動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的確,縱觀古代與月相關(guān)的詩,借月抒情的作品不勝枚舉。
題材有閨情、鄉(xiāng)思、送別等等,這些都成為月亮詩的基本主題。
而這些主題中,尤以愛情詩數(shù)量居多,成就居高。
這也許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義——以月喻人美麗相關(guān)吧。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這是一首思婦懷念遠(yuǎn)游丈夫的閨情詩。
開頭寫景,把主人公放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
夜深人靜,明月皎潔,流光透過羅帳灑在床上。
她一人獨守空幃,寂寞凄涼。
因此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誘發(fā)物,引出她積郁內(nèi)心的不盡愁思。
潘岳的《悼亡詩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歲寒無與問,朗月何朧朧”的借月抒情之句。
作者通過抒發(fā)秋夜月上窗欞時心中產(chǎn)生的孤獨無偶的悲涼之感,表現(xiàn)了詩人思念亡妻的無限傷痛之情。
月亮的清暉照在詩人空蕩蕩的床上,詩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斷加深。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則把思婦的相思舉動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思婦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無比煩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
可是把簾子卷起來,月影還是趕不走,不停地拂走搗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
相思之情,無法排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則將相戀中的男女心態(tài)逼真地描寫出來了。
二人相隔很遠(yuǎn),心中愛的語言不能直接地向?qū)Ψ奖磉_(dá),只能望著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寫到:“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詩的一開始是既突兀又形象。
詩人身在長安,不寫長安的月夜,卻突然寫起鄜州的月色,不寫自己懷念妻子,反而寫妻子想念自己。
這種寫法超越常規(guī),但仔細(xì)品味,卻很有一番深意。
正是因為詩人在長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謂“月圓人不圓”,這是夫妻離別后的共同感嘆
詩人通過望月把自己真摯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無疑。
借月抒發(fā)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南宋呂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tuán)圓是幾時
”作者寫一位思婦,夜不能寐,獨立江邊樓頭,對著一輪明月,產(chǎn)生無盡的離愁。
同是一輪明月,它有著皎潔明亮,南北東西,處處隨人的特征。
它多么像一位忠實而多情的伴侶,如影隨形,依依不舍。
可恨我的夫君,他卻不能像這輪明月,總是離家別婦,遠(yuǎn)走他鄉(xiāng)。
讓我獨守閨房,孤單寂寞。
在此詞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溫情脈脈,反襯出丈夫的浪跡天涯和自己的無窮別恨。
而詞的下片,作者又從月亮的暫滿還虧特征設(shè)喻,月亮此時又成了反面形象。
這位思婦從分離的經(jīng)久,又想到歡會的短暫,夫妻恩愛,相對廝守的時間總是稍縱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月之中,團(tuán)團(tuán)當(dāng)空,能有幾時
虧缺的月亮又正面襯托丈夫離家時長日久和離愁別恨的痛苦。
總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離愁。
L·克蘭默在《燈宴》(1916)的序言中談到了月亮這個在中國詩壇上無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懸掛在中國舊詩壇的上空。
……(她)是人間戲劇美麗而蒼白的觀眾,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隱秘、激情和歡樂,迅速地崩潰或是慢慢地腐爛,……她把遠(yuǎn)隔千山萬水的情侶思念聯(lián)結(jié)起來。
” 2.月亮也寄托了人們對故鄉(xiāng)和親月的思念 古典詩詞中望月思鄉(xiāng)也是很多詩人都涉及的傳統(tǒng)主題。
舊夢重溫的情思,月亮成為詩人鄉(xiāng)愁最無言的見證,詩人懷念家園、親人的情思,常寄托與明月,真可謂“明月千里寄相思”。
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靜夜思》)“思故鄉(xiāng)”是由“明月”而“故鄉(xiāng)”的聯(lián)想,是人們共通的心理體驗。
無行思家是一種典型情緒。
作客他鄉(xiāng)的人,思鄉(xiāng)心切,總想望見家鄉(xiāng),于是登高遠(yuǎn)眺。
盡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離不是太遠(yuǎn),總還是可以給自己的心情一種安慰。
但如果相隔千山萬水,那縱使是“望盡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鄉(xiāng)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王粲《登樓賦》)“舉頭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鄉(xiāng)游子產(chǎn)生一點“望鄉(xiāng)之情”。
因為此時的月亮正成為游子故鄉(xiāng)親人之間的中介,大家的視線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們的心理上縮短了地理上的距離,猶如來自故鄉(xiāng)的鄉(xiāng)人給游子以特別親切之感一樣。
“君從故鄉(xiāng)來”(王維《雜詩》),他不但帶來了親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剛從親人身邊來,他身上仿佛還散發(fā)著親人的體溫。
這樣,故鄉(xiāng)來客成為故鄉(xiāng)和他鄉(xiāng)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從故鄉(xiāng)來”的親切感與望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感同出一轍。
月夜思鄉(xiāng)是美麗的。
類似的詩還有: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 (《月夜憶舍弟》)盧綸:“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晚次鄂州》)徐楨卿:“故園今夜月,迢遞向人明。
”(《月》)陳后山:“不應(yīng)明白發(fā),似欲勸人歸。
”(《十五月夜》) 遠(yuǎn)隔千山萬水的親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個普普通通的月亮,經(jīng)過人們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達(dá)人們的離愁別恨之物了。
3.月下相思,還有一種特殊的類型,便是邊塞詩里的月下相思。
戍邊的將士在寥廓凄清的邊關(guān),他們更加想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
可“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這一片思念之情無法讓親人知曉,于是他們只能把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簫管。
邊關(guān)本是寂寞苦寒之地,這種月下相思的詩往往更是充滿悲涼凄苦之情。
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所見的月下景色。
回樂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
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色,猶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
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樣的沙漠,正是觸發(fā)征人鄉(xiāng)思的典型環(huán)境。
而一種置身邊地之感、懷念故鄉(xiāng)之情,隱隱地襲上詩人的心頭。
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里,夜風(fēng)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望鄉(xiāng)之情。
月夜下的邊地寥廓凄情,聞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鄉(xiāng)之情,感慨至深;這真是“意態(tài)絕健,音節(jié)高亮,情思悱惻,百讀不厭”的千古絕唱啊
這類邊塞詩還有許多,如李益的《從軍北征》:“天山雪后海風(fēng)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李益的《聽曉角》:“邊霜昨夜隨關(guān)榆,吹角當(dāng)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fēng)卷入《小單于》。
”李益作為寫邊塞詩的高手,從明月、樂聲入手,將征人的邊愁鄉(xiāng)思彌漫于詩句的字里行間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確另有一番風(fēng)味。
4.月下相思,不僅僅表達(dá)了我們的傳統(tǒng)情感,在有的詩人筆下,它也有著特殊的用意。
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這樣的詩句:“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詩人把“明月”比擬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賢才。
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賢才,不能為自己所招納,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愛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憂慮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
這更表現(xiàn)了詩人招賢納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
曹植在《七哀》中也有這樣的詩句:“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這首詩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寫的。
表面上是寫一個思婦對丈夫的思念與哀怨之情,實際上是詩人在政治上被遺棄后產(chǎn)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
詩人從明月著筆,即景生情,敘寫夜深人靜的晚上,一輪皎潔的明月懸照高樓,明徹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見高樓上這位哀愁的思婦,正思念丈夫而悲嘆不已,她心底埋的縷縷哀思,就象晃動著的明媚的月光,在輕輕地叩動她的心房,此時此景和思婦之情完全融匯在靜謐優(yōu)美的月景之中了。
而實際上,詩人要表達(dá)他對政治的態(tài)度也正像這位思婦一樣。
以思婦在月下哀嘆來表達(dá)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謂形象之至。
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 《淮南子·覽冥訓(xùn)》中有這一樣一段記載:“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經(jīng)過歷代詩人的反復(fù)吟詠,這一神話原形逐漸成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們在現(xiàn)實社會中懷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獨無依、屢遭苦難之時,也常常把這種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筆下成為了孤月、冷月、寒月。
杜甫的《月》詩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詩句。
詩人借寫嫦娥,來寫自己孤寂悲涼的人生晚境。
寡居月宮的嫦娥,無法忍受月宮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獨自一人,自斟自酌,以灑打發(fā)死一般寂寞的日子。
詩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難歸,這和嫦娥的處境多么相似
李商隱也寫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yīng)斷腸”。
表面看去,詩人是在訴說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實則包含了詩人的顧影自憐。
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藥飛升月宮的傳說,來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宮折桂”,后因不幸被牽入牛李黨爭,不但無法施展政治抱負(fù),而且落魄終身,因此清冷與后悔之情,溢于言外。
詩人置身于月光下,遙想月宮中失意的嫦娥,自然與詩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
但中國的詩人是善于逃避現(xiàn)實的,當(dāng)他們政治上受打擊,生活上遇到困頓時,有的人頹唐厭世,極其消沉,而有的人則泰然處之,以達(dá)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蘇東坡就總結(jié)出一條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大自然成為士大夫們逃避現(xiàn)實的好去處,此時的月亮已不是一種純客觀的物象,它成為詩人自身飄逸風(fēng)采、瀟灑氣度的象征了。
王維《竹里館》詩云:“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在這首詩里,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詩人盡情地享受著這片寧靜,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成為大自然的有機(jī)體了。
詩人筆下的大自然,實際上是詩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
月光襯托著詩人寧靜自適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虛靜,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現(xiàn)心的虛靜。
正如傅紹良所說:“在哲理升發(fā)階段,月亮不僅是主體情感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是一個蘊含著獨立和永恒意志的復(fù)合物象。
創(chuàng)作主體在將月亮內(nèi)化為自我情感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將自我外化為一種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體驗?zāi)且环N超然物外的情趣。
” 四、月亮成為永恒的象征 月亮孤懸天際,它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和歷史意識,讓人們產(chǎn)生一種尋求生命真諦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啟示著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
在這種心態(tài)中,明月意象常作為永恒的象征。
詩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時也成了閱盡滄桑的見證。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寫道:“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人在月下神思飛躍,他將月亮與人生緊緊聯(lián)系,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
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李白的《把酒問月》更是將月亮的哲理升發(fā)上升到一個高度:“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運行的空間軌跡,表現(xiàn)月亮由升到?jīng)]、從秋復(fù)春、幽靜孤寂的變化規(guī)則,提示月亮所蘊含的生命啟迪。
他通過對人與月在時間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劇性,同時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價值:人生是短暫的,其間有不盡的坎坷、曲折、孤獨、寂寞。
但沉浮交替,幽寂虛靜又正是宇宙萬物的真諦,何須讓有限的人生去承擔(dān)那些無益的憂慮呢
人類雖然不可能永遠(yuǎn)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卻可以永遠(yuǎn)享有宇宙。
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卻塵世的一切,人生就會像明月一樣自由自在。
在這些詩句中,皎月橫陳,朗照乾坤,引發(fā)了人事歷歷、歲月悠悠、宇宙無窮、人生有限的喟然長嘆,月亮則成為寧靜而永恒的存在。
月亮在中國人眼中是永恒的。
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一段著名的對白: “羅密歐:姑娘,憑著這一輪皎潔的月亮,它的銀光涂染著這些果樹的梢端,我發(fā)誓—— 朱麗葉:啊
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的變化是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
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認(rèn)為月亮可以作為永恒的代表,但從這段對白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認(rèn)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運動的。
這同中國人的普遍心態(tài)背道而馳。
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距。
所以,只有中國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
永恒是“中國的月亮”所具有的特點。
結(jié)語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顯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對月亮仍是情有獨鐘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義仍影響著我們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本文依據(jù)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選擇了一些關(guān)于月亮的詩詞,根據(jù)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義,將它們進(jìn)行分類、整理,總結(jié)出以上幾點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義。
我衷心希望通過本文能讓大家對“中國的月亮”的象征意義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并讓大家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認(rèn)識。
有哪些適合當(dāng)作文題目的詩句
生活中有許多事或物是不可缺的。
就妹妹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巧虎”;就姐姐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手機(jī)”。
沒有了巧虎,妹妹就睡不著;沒有了手機(jī),姐姐就出不了門。
但就生物來說是最重要的是陽光、空氣和水。
可曾想過你最重要的東西就此消失了怎么?太陽是所有生物最需要的能源,沒有了太陽,植物無法進(jìn)行光合作用;農(nóng)作物無法收成;人類和動物就無法生存,由此可見太陽和生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如果沒有陽光,向日葵只能垂頭喪氣,榕樹的枝葉也伸展不開,連小朋友都沒能露出往常的笑容了。
沒有太陽讓世界變得單調(diào)沒有生命力。
太陽是生物活力的泉源,這讓我不禁希望太陽可以永遠(yuǎn)的照顧我們,給我們溫暖。
一篇議論文題目 生活中的詩意 總論點是生活中處處有詩意,分論點一是 詩,源自生活 那么還有兩個
有句話說的好:世上不是缺少詩意,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詩意的眼睛;世上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詩意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詩意的靈魂。
”詩意是什么
是青青竹林間的一個浣紗女;是胡天飛雪中的兩行馬蹄痕;是碧水微波中的一枝芙蓉花;是濁酒一杯中的一滴英雄淚。
她如少女柔順的青絲輕撫你的臉頰,你想?yún)s難觸摸到。
生活需要詩意
生活若沒有詩意,該是多么枯燥和蒼白啊。
正是因為有了詩意,生活才五彩斑斕,多姿多彩。
生活有了詩意,就有了美麗,有了美麗,才有了意義。
尋找生活中的詩意。
塵埃仿佛毫無詩意可言,他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然而在詩意的眼睛中,他是大地的精靈,隨天地的氣息吹拂而跳動,隨風(fēng)的起止而沉浮,向人們表演著一場精彩的舞蹈。
泥土仿佛毫無詩意可言,他既沒有鮮花的”姹紫嫣紅開遍”,又沒有高山”有仙則名”的神秘,然而在詩意的眼中,他是萬物的母親,他廣闊無際,像一位母親張開偌大的懷抱,迎接每一個浪跡天涯的游子。
蠟燭仿佛毫無詩意可言,他仿佛正在被科技的潮流沖到歷史的角落。
然而在詩意的眼中,它象征著”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相思,代表了”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的快樂。
喚起詩意的靈魂。
生活中的種種,因為詩意的靈魂而改變。
嘈雜的音樂不再令人煩躁不安,搖身一變?yōu)橥褶D(zhuǎn)不絕的笙簫悠悠;大霧彌漫的早上不再令人抱怨,轉(zhuǎn)而為輕柔旖旎的晨霧繚繞身畔;無滋無味的白開水不再令人倒胃,而成為紫砂壺里飄出淡淡清香的云霧龍井。
生活有了詩意,在沒有塵囂飛揚鐘鼓噪雜,在沒有霓裳魅惑燈紅酒綠,在沒有車水馬龍塵灰滾滾,映入眼簾的是青磚古瓦綠滿掩映,碧水藍(lán)天自在游魚,鶯聲燕語柔情繾綣。
生活是詩意的天堂, 詩意是生活的服裝,在清涼的日子里,品一口香茗,但看天上雨卷云舒,閑觀門前花開花落,在茶香與霧氣繚繞之下,一顆詩意的心,便醉了……
一篇作文,題目是一句古詩(唐宋的),我是高中生,要寫一篇議論文,大概怎么寫啊,能有的入手點都有什么
這要看你文章的主題了……不同的主題自然要用不同的詩句。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主題是感知自然,標(biāo)題就可以用陶淵明的「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如果是關(guān)于詩意生活的作文,題目可以是「愿有詩意千尋瀑」 ,化用了金岳霖先生的句子: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如果表達(dá)少年意氣風(fēng)發(fā)可用「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另外還有一些別的,比如《微木亦可填滄?!繁热纭独Ь讲粔嬊嘣浦尽贰扑]多背背《滕王閣序》,字字珠璣。
我個人覺得辛棄疾,蘇東坡的詞也很適合做題目,曠達(dá)深遠(yuǎn),耐人尋味。
老莊論語多看看也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