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一般玩幾天能轉(zhuǎn)完
一般用一天就管夠了,再上去還是如此了.連懸空寺下山后也能看完的.就一天了.
親們前幾天恒山后背發(fā)生什么事情
恒山風景名 -------------------------------------------------------------------------------- 北岳恒與東岳泰山,西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五岳,齊名天恒山山脈,祖于陰山,發(fā)脈于管涔山,是桑干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
恒山稱峰,東西綿延公里,西銜雁門關(guān),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nèi)?,巍峨聳立,氣勢雄偉?/p>
恒山主峰玄武峰,在渾源縣城南,海拔.8米。
整個恒山,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有“天下第二山”之稱,在五岳中,僅次于泰山。
恒山,又稱常山、大茂山,亦名太恒山、元岳、紫岳、恒宗。
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據(jù)史書記載,早在年前,舜帝巡狩四方,北至恒山看到這里山勢險峻,奇峰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岳”o到秦始皇時,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
秦始皇曾到恒山觀光,漢武帝也來這里祭祀。
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登臨恒山天峰頂。
唐代帝王更著文對恒山加以稱頌。
到宋代,宋帝頂禮遙祝。
明、清兩代帝王,則派使臣赴恒山祭祀。
歷代名人李白、賈島、元好問以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都游覽過恒山勝地,并留下了吟詠的詩句和墨跡。
恒山在西漢初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飛石窟內(nèi)的主廟,始建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
明、清時,建筑林立,規(guī)模很大,祠宇樓臺,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
可惜,多數(shù)已遭到破壞,現(xiàn)在所剩無幾。
恒山作為道教的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
據(jù)傳,我國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
我們這里介紹的恒山以及自古以來人們游歷的恒山,是指渾源縣城南附近的恒山主峰天峰嶺所在的地區(qū)。
大字灣 上下水庫大壩,穿過恒山隧洞,再行約2公里,然后順著山路往東南方向一拐,就到了“停旨嶺”。
過去封建皇帝派遣的祭祀北岳的使者,到這里必須下馬,與前來迎旨的恒山道人一同步行上山,到北岳廟祭祀。
“停旨嶺”因此而得名。
據(jù)史書記載,在停旨嶺北面地勢突起的高阜處,曾建有真武廟和望岳樓兩處建筑,年代已無據(jù)可考,,真武廟向北偏東30度處,為早期祭祀北岳之地。
望岳樓,取登樓望岳之意。
據(jù)說在望岳樓上憑欄而望,可見奇峰插天,危巖萬狀,飛泉噴玉,老松百態(tài),紅墻襯綠,古廟藏蔭,北岳恒山雄偉磅礴之勢盡收眼底。
可惜望岳樓已在解放初期倒塌,真武廟也在十年中被毀。
這里現(xiàn)在儀留御碑一座,而且上半部已風化斷落,只剩下半截立于廢墟之上。
過真武廟,再順著彎彎曲曲的山徑西轉(zhuǎn),一座刀劈斧削似的聳天峭巖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峭壁的中腰像經(jīng)過鬼斧神工一般,巖石光平如鏡, 卜面刻著“恒宗”兩個大字。
兩字總高20多米,字體雄渾,遒勁有力。
遠遠看去,就像一塊巨大無比的字匾,懸掛在頂天立地的石壁之上,氣寧軒昂,引人人勝。
峭巖旁邊的山灣因此而被人稱作“大字灣”。
在大字灣前面的石梁上,佇立著四株形態(tài)奇特的唐代古松,名曰“四大夫”。
這四株古松,根部懸于石外,緊緊抓住巖石,傲然迎風而立,經(jīng)千年而不衰。
它們是什么朝代被封為“大夫”的,已經(jīng)不得而知,但那蒼勁挺拔的雄姿,確給大字灣的宏偉景致增色不少。
從大字灣繼續(xù)北上,山勢益崇。
懸石如飛,斷懸欲墜,溝壑深邃,山道陡立,恒山地險山雄之勢,在這里便展現(xiàn)出來。
游人攀登這樣的山路,用不多久,便會氣喘吁吁,熱汗淋淋,當你正要坐下來喘息一下的時候,抬頭一望,前面的山徑更加崎嶇難行。
只見山間小道刻石為階,一直通往云霧迷漫的高處,簡直像一條通天的階梯,這就是“步云路”。
從步云拾級而上,步步登高。
白紗一樣的輕云薄霧就在身邊繚繞,猶如神山仙境,不禁使人如醉如癡,飄飄欲仙。
虎風口 登完步云石階,峰回路轉(zhuǎn),右為高人云天的陡壁,左為不見溝底的深壑,巨石上刻有“虎風口”三個大字。
一到此處,只覺狂風驟起,聲如虎嘯,令人不寒而栗。
站在虎風口,一面讓颯颯涼風吹干汗水浸濕的衣衫,一面極目遠望,觀賞山坡上的古松,也頗有趣味。
一株株蒼勁的古松,有的倒掛于千尋絕壁之上;有的直立于丹崖石罅之中;有的像一把翠傘,停于鳥道之側(cè);有的似一座角亭,樹于山泉之旁;有的如騰空飛越的蒼龍,出沒于云山霧海之上;有的似形態(tài)出奇的仙橋,橫跨于溝澗之間。
真是惟妙惟肖,千姿百態(tài)。
關(guān)于恒山之松,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jù)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恒山道人有個聚寶盆。
一天,道人要去四海云游,就將寶盆埋在山坡上的一棵松樹底下,并在樹干上系了一條紅線作為記。
待到道人回來,發(fā)現(xiàn)滿山遍野都長滿了松樹,而且每棵樹的樹干上都系著一條紅線,聚寶盆再也無法尋找。
過去恒山森林遍布,泉溪縱橫,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
由于歷代戰(zhàn)爭的摧殘和人為的洗劫,恒山地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失去平衡,森林資源受到極大的破壞。
原來茂密蔥蘢的森林,只剩下稀疏的樹木;縱橫山間的淙淙溪流,大多也已干涸;活躍在林間泉邊的動物種類也因此大大減少,虎、豹一類猛獸早已絕跡,其它許多種禽獸也極為罕見;就連那虎口驚心動魄的風嘯聲,也因樹木的減少,大大失去了當日的氣勢。
舍身崖 離開虎風口繼續(xù)向北攀援而上,便到了“果老嶺”。
嶺上的彎彎小路,都是由一塊接一塊的青石天然接連而成,好似人工鋪設(shè)一般。
在其中一塊很大的青石上,有許多自然形成的小石坑,極似人的足跡和毛驢的蹄印。
據(jù)傳說,就是那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八大仙之一的張果老,曾經(jīng)倒騎著一頭小毛驢從恒山上天。
當他走到這條嶺上時,因坡陡路滑,不能前進。
張果老無計可施,只得仰天長嘆一聲,跳下來手牽著毛驢步行而過。
這斑斑石坑,就是當年張果老拉著驢子爬坡時留下的痕跡。
此處名為“果老嶺”,大概就是根據(jù)這一民間傳說而來的。
傳說既非真事,張果老當然也不會重采,但那青石鋪就的崎嶇山道確實不太好走。
游人到此,也不免滑上幾跤。
就在這果老嶺的東側(cè),一座萬仞險峰面西而立,直插云端。
翹首而望,看那古松摩云,危崖欲傾,確實雄偉壯觀。
這就是恒山另一處勝景“舍身崖”,又叫“夕陽巖”、“姑嫂崖”。
每當日落之時,此處“余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人畫中”,瑰麗的晚霞映著詭奇萬狀的險峰怪石,奇光異景,色彩繽紛,令人贊嘆不已。
關(guān)于這美麗如畫的“舍身崖”,還流傳著一個悲壯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渾源城里有一個十分美麗的少女。
一年夏天,她年邁的母親患病,姑娘便和嫂子一起上恒山為老人尋取草藥。
誰知剛剛走進那幽深的松林,便撞見了一只惡狼。
那惡狼張開血盆大口,向她們撲了過來。
正在這危急萬分之時,有一個年輕人從后面趕來,揮舞木棒,趕跑了惡狼。
姑嫂二人非常感激,連連向青年道謝。
言談之中,得知這青年是在恒山修廟的畫匠。
少女見他容貌英俊,言談舉止又十分穩(wěn)重干練,便產(chǎn)生愛慕之情。
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便在一旁穿針引線,幫助小姑與畫匠定了終身。
不料好事多磨,禍從天降。
渾源知府老爺?shù)墓泳寐勆倥烂渤霰姡阋獜娦邪匀?;而少女的母親也嫌貧愛富,貪圖知府家的錢財,又是打,又是罵,逼迫著女兒應(yīng)允知府公子的婚事。
少女無法受,便連夜逃出家門,上恒山去尋找畫匠。
賢慧的嫂嫂怕小姑發(fā)生意外,也急急忙忙跟隨上山,暗中保護小姑。
姑娘跑遍恒山的山山嶺嶺,卻不見情人的身影。
這時,知府公子又率領(lǐng)家丁追來。
眼看著如狼似虎的家丁們步步逼近,少女把牙一咬,從這萬丈峰頂跳了下去。
嫂嫂趕到崖頂,不見小姑蹤影,也從這里跳崖而亡。
姑嫂二人壯烈的行動感動了北岳之神。
北岳神便施展神法,使少女化為百靈鳥,嫂子化為找姑鳥,日夜形影不離,飛繞此山,凄涼的叫聲不絕。
據(jù)說“舍身崖”或“姑嫂崖”便由此而得名。
飛石窟離開舍身崖,向北再走六七百米,轉(zhuǎn)而東南,跨過層層石階,便看到以寢宮、梳妝臺為主的另一組建筑。
寢宮、梳妝臺等,建筑在一個巨大的天然崩石凹壑之中。
東南西三面環(huán)壁,北面豁開若門,中間空地約刪平方米,如同一座寬敞的庭院。
據(jù)史書記載,舜巡狩采到北岳時,忽有一石飛墜帝前。
據(jù)說,那塊巨石,就是從這里飛出的。
這石窟便是巨石飛出后留下的印跡,因此命名為“飛石窟”。
寢宮,建在飛石窟內(nèi)東側(cè)的石壁之下。
殿堂重檐歇造,結(jié)構(gòu)窈窕,原來為古北岳廟。
據(jù)《恒山志》記載,寢宮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年),后經(jīng)多次毀建。
現(xiàn)在留下的建筑,是明洪武年間(年)復建的。
明弘治十四年(年)擴修時改古北岳廟為寢宮。
寢宮南側(cè)耳殿內(nèi)有一洞穴,名叫“還元洞”,其深莫測,傳說與遙遠的東海相通。
一走近洞口,便覺冷風颼颼,寒氣逼人。
寢宮北面,上石磴數(shù)級,緊貼石壁建有殿臺一間,內(nèi)塑一夫人泥像。
據(jù)說這就是恒山掌管土地的女神后土夫人之廟。
飛石窟內(nèi)南側(cè),佇立著一座單檐九脊二層的小亭。
綠瓦紅柱,亭蓋如翼,名曰“梳妝臺”o傳說每天清晨,美麗無比的后土夫人披著薄霧輕云走進梳妝臺,開始晨妝;傍晚,又用從“石脂圖”采來的朱色卵石研制的胭脂,在這里進行晚妝。
游人站在這間小亭里環(huán)視四周,只見晴云浮谷,玉鎦漾泉,松柏遮天,花草封階,真有置身于瑤池仙境之感。
飛石窟內(nèi)的三面石壁上,留著歷代游人的許多款題刻石,內(nèi)容大多是詠贊恒山壯美之景的。
其中有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況秀,石壑爭流”八個大字,字體瀟灑奔放,游人贊不絕口。
從寢宮向東而望,是紫芝峪。
傳說那里生有紫芝(靈芝的一種)。
還有傳說中后土夫人采脂的石脂圖,產(chǎn)五色卵石。
向西而望,是一條經(jīng)山澗長年切割而成的深谷,谷底原有潺潺流水,現(xiàn)已干涸。
這里曾建有飛橋連通兩崖,渡橋而過可直達恒山山門。
可惜飛橋不知在什么時候早已坍塌,深澗已無法跨越。
向南而望,緊貼著寢宮背后山墻的是“鷹翅巖”,形如雄鷹展翅,躍躍欲飛。
走下寢宮前面的石階,向左轉(zhuǎn),沿著蜿蜒遠去的山間小徑前行不遠,就到了夕陽巖的背后。
在山崖的斷壁中腰,鑿石依山,建有“得一庵”和“閻道祠”兩座小小的廟宇。
閻道祠內(nèi),立有一座道人的泥塑,據(jù)說這就是在恒山修煉成仙的閻道真身煉丹的遺跡。
另外,在山壁的高處,還有一個不知有多深的山洞,名白“紫芝洞”。
洞口原架有一副木梯,供游人攀登進洞。
因時間太久,木梯早已朽壞,人們只能在下面望洞興嘆。
這一組小小的建筑,上載峭峰,下臨絕地。
從遠處相望,只見紅墻若染,綠瓦泛翠,廟宇玲瓏透剔,如鑲?cè)缜秴s也別有一番情趣。
在離后土夫人廟不遠的山腰上,還有一個小山洞,無徑可通,名為“出云洞”o每當陰雨即將來臨之時,便有縷縷白云從洞中裊裊而出,為恒山奇景之一。
所謂“石窟看云行,崖半聽泉雷”,頗有些詩情畫意。
北岳廟 從紫芝峪沿著古松蔭罩、花草指路的盤山小徑而行,走不多時,就看到了朝殿的山門。
山門為單檐歇山屋宇式建筑,朱門銅釘,綠瓦紅墻,氣勢壯觀。
門內(nèi)佇立著體態(tài)高大魁梧的恒山之神泥塑。
跨進山門,便是有名的“陡若天梯”的石階。
石階踏跺共有Ⅱ03級,但卻傳言難以數(shù)清。
每級石臺高約60厘米,寬約25厘米。
因腳踏面向前傾斜40度,所以使得階梯更加險陡。
游人爬至中腰,便覺膽寒,不敢直立。
有人敘述到這里的險陡難行時寫道:“登如緣壁行,以手足踞地,匍匐始上。
” 石階的兩邊,東西相對,壘石臺為基,建有龍虎二殿,取青龍、白虎之意。
可惜現(xiàn)已瀕于毀坍。
膽戰(zhàn)心驚地爬上“天梯”,便進了朝殿大院。
朝殿,也就是北岳廟,建于明弘治年間(大約在—年),是恒山眾多廟宇中最為宏偉的一座。
它位于恒山主峰天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單檐歇山,進深五椽,前檐為單步檐廊,兩檐歇山繞回廊,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嚴謹,具有獨特的風格。
朝殿當中楹額上懸掛著一塊風字形大匾,上題“貞元之殿”四字;前楹六根明柱,又掛著兩副長長的對聯(lián),據(jù)考為清代人所題。
中間的一副,上聯(lián)為:“恒岳萬古障中原惟我圣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下聯(lián)是:“文昌六星聯(lián)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
兩旁一副,上聯(lián)為:“蘊昂畢之精霞蔚云蒸光芒萬丈連北斗”;下聯(lián)是: “作華夷之限龍蟠虎踞千秋保障鎮(zhèn)中原”。
對聯(lián)的文意主要是贊揚北岳恒山的宏偉氣魄的,但其中也有頌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之意。
朝殿的前廊下,置放著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這些碑文都是研究恒山歷史及文物的寶貴資料。
據(jù)《恒山志》記載,明萬歷二十七年(年)曾贈送恒山廟大藏經(jīng)重種,原來貯存在四只大經(jīng)櫥內(nèi),藏于寢宮。
初年完全遺失,不知去向,實在可惜。
朝殿廊前,還有一座恒山真跡圖碑,即恒山全景圖碑,是——件有保存價值的文物。
為防止風化,此碑現(xiàn)已用木櫥罩起。
朝殿內(nèi)殿堂正中神龕里,有一尊北岳真君像,塑造工藝精湛,栩栩如生。
朝殿依山而建,極盡天巧。
出朝殿東耳門高阜處舊有三清殿,現(xiàn)已坍塌,只留一處遺址。
從這里有小徑可直達天峰嶺。
出朝殿西耳門不幾步,便為“金雞報曉處”。
這里有一巨大的青色巖石,以石敲擊,如同雄雞報曉之聲,實在令人驚奇。
從這里再向上,山巖下建有元靈宮、會仙府和康熙皇帝御書“化垂悠久”碑樓。
會仙府內(nèi)塑有歷代著稱的仙道泥像,相貌不同,神態(tài)各異,頗有風趣。
這組建筑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卻背依崇峰,危巖環(huán)護,氣魄宏偉。
在這里的懸崖峭壁上,多摩巖鐫字,頌贊恒岳雄姿。
西面石壁上有“天地大觀”四個大字,為金大定七年(1.年)所刻;“靈峰聳秀”、“壁立萬仞”,為明萬歷十三年(年)、萬歷二—卜三年(年)所刻。
東面壁上有“昆侖首脈”、“天下名山”等大字石刻,也是明萬歷年間(一年)鐫刻的。
這些石刻大字,大多字體雄渾,遒勁有力,實為少有之藝術(shù)珍品。
會仙府西北,有巨石進裂,上有方形基石一塊,面平如鏡。
在此處既可獨坐撫琴,又可邀朋對弈,故名“琴棋臺”。
朝殿的西南,依山勢建有龍王廟、靈宮府、關(guān)帝廟、文昌廟、瘡神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觀、—卜王殿等許多廟宇。
這些廟宇大都較小,只有龍王廟正殿為單檐九脊,甚為壯觀。
古人以山岳為興云致雨之地,每當久旱不雨之時,便要到此向龍王祈雨。
朝殿以北大峰嶺的峭巖上,生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古松。
特別是正對大殿山壁上的一株,枝蔓曲折,幾乎要垂到朝殿的中脊,其狀如一條飛騰的蒼龍。
此樹雖經(jīng)千年風雨,依然生機勃勃,枝繁葉茂。
當?shù)氐睦相l(xiāng)稱之為“木龍”,也是恒山一景。
朝殿南面,從西向東,又建有馬神殿、紫微宮、官亭、白虎觀等殿堂。
白虎觀內(nèi)有個“潛龍泉”,又叫“玄武井”,為南北并列的兩口井。
兩口井相隔僅數(shù)尺,而南邊的井水腥咸苦澀,北邊的井水卻甘甜如飴。
古人云:“山腰雙涌碧瑤水,甘苦平分別有天。
” 天峰嶺 從朝殿出來,恒山主峰天峰嶺已在眼前。
由此攀登峰頂,有東西兩條小徑。
東路約有1公里,但巉chan巖參差,小路曲折,坎坷難行,從恒山后背上山者多走此路。
西路約有2公里,但山路比較平緩。
步出朝殿山門,從東路上天峰嶺,漫山遍野灌木叢生,綠草如茵。
沿著彎曲崎嶇的羊腸小道奮力攀登,用不多時,就可登上峰頂。
天峰嶺上沒有樹木,只有叢生的野花雜草。
一上峰頂,,頓覺山風驟起,涼爽宜人。
舉目四望,豁然開闊,大好河山盡收眼底。
只見那萬峰由南而來,桑干河東流而去,長城逶迤不斷,關(guān)山雄姿百態(tài)。
此刻,山間白云繚繞,薄霧縹緲,山川之色朦朦朧朧,似隱似現(xiàn),更顯得壯麗神奇,使人不禁心曠神怡,浮想聯(lián)翩。
可謂“靈山瞻禮罷,登覽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