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鑒賞課文情、理交融的特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中哲理性語句的含義。
2、了解巴爾扎克、雨果的作品風格及他們在法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3、學會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解讀文章。
◆教學重、難點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義豐富語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介紹法;2、討論法;3、比較法。
◆媒體設計
投影儀:1、羅丹博物院巴爾扎克塑像圖片;2、比較閱讀表格;3、巴爾扎克、雨果的介紹性文字。
放音機:配樂導入語;課文配樂錄音帶。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借助投影打出巴爾扎克塑像圖片,采用配樂導入語和教師導入結合的方式)
配樂導入語內(nèi)容:
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院的庭院內(nèi),默默地站立著一位巨人,這就是巴爾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羅丹留下的傳神杰作??粗@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爾扎克這位法蘭西民族最光輝的文學巨匠坎坷的命運,勤奮的一生、剛強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筆鋒。他被認為是法國19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出代表,馬克思和稱贊他的成功是“現(xiàn)實主義的最偉大勝利之一”,認為他是“對現(xiàn)實關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還未完成他宏偉的計劃的時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爾扎克在巴黎與世長辭。
教師導入:巴黎震驚,法國震驚,舉世震驚,在人們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當巴爾扎克的遺體在拉雪茲神甫公墓下葬時,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雨果冒雨對公眾發(fā)表了悼念演講。
在演講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評價巴扎克為法國文學做出重要貢獻,充滿哲理地告誡人們巴爾扎克的逝世帶來的不是“黑夜”和“虛無”,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這篇演講詞成為研究巴爾扎克的重要文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雨果的這篇講詞——《巴爾扎克葬詞》。
二、解題
廣義的悼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緬懷與敬意的'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葬詞屬于悼詞的范疇。葬詞和悼詞又都是在致喪儀式上的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①學生聽課文錄音帶,可跟隨輕聲朗讀。
②學生自讀課文,解決字詞和文學知識的障礙。
③分析文章結構,理清思路。
采用三分法和四分法來進行結構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詞的常規(guī)寫作特點來進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寫舉國哀悼巴爾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功績和社會貢獻;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滿哲理地告誡人們巴爾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現(xiàn)的感情脈絡來劃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評價巴爾扎克為思想家、天才、精神統(tǒng)治者;
第二部分(3~5):高度贊賞《人間喜劇》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價值;
第三部分(6~9):深情緬懷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靈;
第四部分(10~12):寫巴爾扎克逝世的影響,告慰生者化哀為力。
2、具體研習,突出重點
可提示學生從兩個方面尋找:一是對巴扎克的評價,二是對《人間喜劇》的贊賞。
②要求學生畫出文章中蘊涵哲理的語句。
③畫出這些語句后,讓學生思考一下這兩類語句的聯(lián)系。
四、課堂小結
全文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蘊于理,理緣情發(fā)。既有詩意的評價,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誠的溢美。字字句句帶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尋味。
五、布置作業(yè)
比較《巴爾扎克葬詞》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可列表格。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總結比較閱讀的內(nèi)容和方法(內(nèi)容總結見第一課時作業(yè)部分)。
二、欣賞品味
體味課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
1、教師給學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關鍵詞語揣摩語意。
②采用主干枝葉梳理法,抓主干明題旨,理枝葉明深意。
③聯(lián)系內(nèi)外語境揣摩,體味含義。
2、完成練習三所給句子,讓學生運用方法去進行體味。
3、補充訓練。
教師補充3個含義豐富的語句,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含義。
①“巴爾扎克先生屬于19世紀拿破侖之后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紀一群顯赫的作家,涌現(xiàn)在黎塞留之后一樣——就像文明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一種規(guī)律,促使武力統(tǒng)治者之后出現(xiàn)精神統(tǒng)治者一樣?!?/p>
明確:體味這句話的豐富含義,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葉梳理法明確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爾扎克是一個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葉部分顯示,這個代表者是當時人們思想、精神的統(tǒng)治者;二是明確破折號的作用,從研究規(guī)律來理解句子含義。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p>
明確:巴爾扎克逝世時年僅51歲,他留下的作品卻有91部之多,從這個方面說他的一生是豐富的,“作品比歲月還多”。但這只是表層含義,深層含義是巴爾扎克的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將長存于世,留芳萬載。
③“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chǎn)生動搖?!?/p>
明確:這句話的理解要結合內(nèi)外語境來領悟含義?!斑@樣一個時代”是指法國從七月革命到1850年這一時期。“一個偉人”指巴爾扎克,這句從人們對宗教產(chǎn)生懷疑的角度,寫出巴爾扎克逝世帶來的直接影響。
4、教師用形象性語言總結含義豐富語句的特點。
這些語句是形象化的語言,卻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詩意的語言,卻洋溢著思辨的光輝;它不像形式邏輯那么嚴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畫面那直觀,卻能引起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豐富聯(lián)想。
三、課文總結
這是一篇敘述、抒情、議論相互交錯的葬詞,這是一首情與理融會貫通的“贊美詩”。它絲絲入扣,天衣無縫。全文既回蕩著洶涌澎湃的詩人激情,同時又沉淀著意蘊深遠的哲人之理,深情將把記憶銘刻在人們的心底,而哲理則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
2、欣賞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講詞《巴黎的自由之樹》,談談它的特點。
3、擴展閱讀:閱讀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和巴爾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歐也妮?葛朗臺》。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把握課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脈絡。
2、體會葬詞中所表現(xiàn)的情和理融合的特點。
3、初步走近兩位文學大師,了解在他們創(chuàng)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學重點
體會葬詞中所表現(xiàn)的情和理融合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投影巴爾扎克的雕像)
教師配樂朗誦《
(二)再放錄音,請同學輕聲跟讀體會。
(投影巴爾扎克、雨果的介紹性文字。)
(三)請同學誦讀課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適,師生稍作評述。
(四)分析課文層次,理清思路
1、全文講了幾部分內(nèi)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2、葬詞一般的內(nèi)容是:敘述死者的生平,評價死者的公德,寄托人們的哀思。本篇葬詞,有哪些獨到之處?
提示:
三分法:采用悼詞的常規(guī)寫作特點來進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寫舉國哀悼巴爾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功績和社會貢獻;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滿哲理地告誡人們巴爾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這篇葬詞除做到一般葬詞所應有的內(nèi)容外,還鮮明的傳遞這一種崇高和激動,特別是最后三段,雖不是評價、哀悼巴爾扎克,但已帶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爾扎克之死來表達自己的生死觀,由哀悼巴爾扎克上升為一種哲理性的思考。
(五)突破教學重點,體會葬詞中所表現(xiàn)的情理交融的特點
學生自由大聲誦讀課文
1、畫出在每個部分中能夠體現(xiàn)作者強烈感情的語句(提示:一方面是對巴爾扎克的評價;一方面是對《人間喜劇》的贊賞。)
2、畫出文中蘊含哲理的語句。
3、思考這兩類語句間的聯(lián)系。
提示:全文幾乎都是充滿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蘊含哲理的語句也是充滿感情,闡發(fā)在抒情之后,情與理的融合。
(六)課堂小結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誠的溢美;既有詩意的評價,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蘊于理,理緣情發(fā)。字字句句帶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尋味。
(七)布置作業(yè)
比較《巴爾扎克葬詞》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可列表格。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總結比較閱讀的內(nèi)容和方法
(二)欣賞品味
體味課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
1、教師給學生提供方法:
(1)抓住關鍵詞語揣摩語意。
(2)采用主干枝葉梳理法,抓主干明題旨,理枝葉明深意。
(3)聯(lián)系內(nèi)外語境揣摩,體味含義。
2、完成練習三所給句子,讓學生運用方法去進行體味。
3、補充訓練
教師補充3個含義豐富的語句,師生共同討論明確含義。
(1)“巴爾扎克先生屬于19世紀拿破侖之后的強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紀一群顯赫的作家,涌現(xiàn)在黎塞留之后一樣——就像文明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一種規(guī)律,促使武力統(tǒng)治者之后出現(xiàn)精神統(tǒng)治者一樣?!?/p>
明確:體味這句話的豐富含
義,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葉梳理法明確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爾扎克是一個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葉部分顯示,這個代表者是當時人們思想、精神的統(tǒng)治者;二是明確破折號的作用,從研究規(guī)律來理解句子含義。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明確:巴爾扎克逝世時年僅51歲,他留下的作品卻有91部之多,從這個方面說他的一生是豐富的,“作品比歲月還多”。但這只是表層含義,深層含義是巴爾扎克的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將長存于世,留芳萬載。
(3)“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chǎn)生動搖?!?/p>
明確:這句話的理解要結合內(nèi)外語境來領悟含義?!斑@樣一個時代”是指法國從七月革命到1850年這一時期?!耙粋€偉人”指巴爾扎克,這句話從人們對宗教產(chǎn)生懷疑的角度,寫出巴爾扎克逝世帶來的直接影響。
4、教師用形象性語言總結含義豐富語句的特點
這些語句是形象化的語言,卻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詩意的語言,卻洋溢著思辨的光輝;它不像形式邏輯那么嚴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畫面那直觀,卻能引起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豐富聯(lián)想。
(三)課文總結
這是一篇敘述、抒情、議論相互交錯的葬詞,這是一首情與理融會貫通的“贊美詩”。它絲絲入扣,天衣無縫。全文既回蕩著洶涌澎湃的詩人激情,同時又沉淀著意蘊深遠的哲人之理,深情將把記憶銘刻在人們的心底,而哲理則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二。
2、擴展閱讀:閱讀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和巴爾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歐也妮葛朗臺》。探究活動
——對《巴爾扎克葬詞》出色的'辯證法的再鑒賞
《巴爾扎克葬詞》與一般葬詞的區(qū)別在于它不僅評說作者,而且闡述自己的生死觀。雨果認為,像巴爾扎克這樣的“精神統(tǒng)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恒”。這是本文“出色的辯證法”這一藝術特點的集中體現(xiàn)。巴爾扎克的去逝,帶給人們悲痛傷感的同時,也給了人們無窮的力量,它預示著光明的到來,代表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象征著一種永恒,體現(xiàn)了一種偉大的辯證法。
對本文“出色的辯證法”的分析,人教社《教師教學用書》有如下表述:“……本來表達對他人的崇敬,結果卻無意中贏得了更多的人對自己的崇敬。這就體現(xiàn)了這篇葬詞出色的辯證法?!边@種表述是欠妥的,這種脫離文章實際而進行主觀臆造的鑒賞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雨果的悼詞,確實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這是作者崇高人格的自然展現(xiàn)。雨果作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愛戴,“維克多·雨果街”的命名、“維克多·雨果萬歲”的心聲、雨果去逝后進入偉人祠等等足以證明。
一、課文悟讀
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致詞,是把自己對同時代的藝術大師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無比悲痛和遺憾的情感,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這個世界上,最讓人仰慕和懷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時間、熱情和生命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愛與關懷的人,巴爾扎克就在這樣的人群中達到了從肉體到靈魂的穿越,他知道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上的人類的病態(tài)的瘋狂,他解剖了那個時代人的靈魂,同時也為那個時代以至于后代和未來的人呈現(xiàn)了一顆痛苦而又偉大的受難的靈魂。毫無疑問,巴爾扎克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之王、思想之王。雨果,作為杰出的浪漫主義文學大師,法國文壇的巨匠,他的心與巴爾扎克的心是息息相通的。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對于偉大的心靈來說,地獄之痛苦與天堂之極樂是相通的。
蓋棺論定。雨果先生在對巴爾扎克的人格作了高度評價后,又分析了巴爾扎克那比歲月還多的作品。那些用生命同現(xiàn)代社會進行肉搏而寫就的飽滿的深入靈魂的偉大作品《人間喜劇》。
一個天才的死亡讓人扼腕嘆息。死亡對于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死亡使偉大的天才像天空的星星一樣熠熠閃耀。偉大的天才的死亡讓世人看到了人的生命可能有過的如此之大的熱情,生命可能有過的如此之重的苦難與致極的歡樂,生命可能有過的可以永垂不朽的靈魂。
所以說,雨果以真摯、深刻、充滿哲理與激情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文學大師對另一位文學大師的理解。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偉大作家、偉大思想家的高度評價與理解,也是雨果本人一生對生命的觀照和對靈魂的理解。正如阿拉貢所說,我一直把雨果的一生看作一篇龐大的寓言故事,這篇寓言的教育意義也就是生活的教育意義,他不停止變化,并不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是由于他對于歷史的運行無比地敏感。這就惹起了當時的毀謗,招致迫害與放逐。但是也正因此,雨果博得世界人民的愛戴,博得不可磨滅的榮譽與超國境的光彩。不僅如此,作為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雨果在散文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的散文表現(xiàn)出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偉大作家的胸懷,目光敏銳,激情澎湃,于浪漫主義的情感中蘊涵著現(xiàn)實主義的冷靜。他的大量游記作品,也展現(xiàn)出一個認真、準確、快活和用筆迅速的雨果。本文行文平緩凝重,不事雕琢,與他以往的雄辯夸張、氣勢磅礴的風格不盡相同,但與筆下時時流露出的沉重心情甚是相合。
所以說不論是巴爾扎克,還是雨果,他們都穿越了時空的隧道,進人了永恒。
不同于一般葬詞的是,本文不僅評說死者,而且闡述自己的人生觀。雨果認為,像巴爾扎克這樣的精神統(tǒng)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恒。我們看出,整篇葬詞,給讀者的不是壓抑,不是眼淚,不是哀傷,而是悲壯與景仰。
二、亮點探究
1.在文章開頭作者為什么說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
探究學習:重點把握虛構這個詞。這里可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巴爾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創(chuàng)作生命的結束,他不能再給人們創(chuàng)造小說這一虛構世界了;二是巴爾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實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虛構小說。這一句話,雨果沉痛宣告文學大師的逝世,提醒人們直面這一偉大的死亡。
2.課文第3段中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評價巴爾扎克的作品的?
探究學習:課文是從三個方面來評價的。第一,整體評價。雨果認為巴爾扎克的作品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第二,從反映社會現(xiàn)實角度評價巴爾扎克的作品,認為它是一部歷史。雨果高度評價了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這種貢獻超出文學的范圍而進入了思想、歷史和政治領域。高度的評價中,蘊涵著深刻的悼念、無限的敬仰,蘊涵著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學的自豪感。第三,從文學角度評價巴爾扎克的作品,認為它是一部既是觀察又是想象的書。
3.為什么說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探究學習:巴爾扎克利用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出反映漫長歲月的偉大作品。這是客觀評價巴爾扎克的社會作用,因而短促的生命是充實而有意義的。這一句中的歲月的用意:作品可以計算,而歲月卻無法計算。這樣行文是雨果對巴爾扎克的獨特評價,更是對巴爾扎克的崇高評價。
4.全文的思路及感情脈絡是什么?
探究學習:作品先是對巴爾扎克的逝世表示沉痛的悼念,舉國哀悼他,一個天才之死舉國為之震驚;進而對巴爾扎克的作品進行整體評價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風格;又對他的人格和他對社會的價值進行謳歌。由此而產(chǎn)生的情感是悲壯的,對巴爾扎克及社會的研究深刻、透徹,神情無比激越,最后表現(xiàn)出對巴爾扎克無限的景仰。一個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結束了,因為他經(jīng)歷人世是為了受苦和凈化,他對法國社會的貢獻,足以使他升入天堂。
5.課文是如何把與理融合在一起的?
探究學習:這篇葬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既詩化又富哲理,充分體現(xiàn)了文學大師的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哀悼、崇敬之情。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語句比比皆是,有著巨大的容量。比如說: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對宗教產(chǎn)生動搖。這句話,含蓄地高度評價了巴爾扎克作為精神統(tǒng)治者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另外,我們也要看到作者思想的局限篤信宗教。再如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這句話,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生死觀,一方面贊頌了巴爾扎克的精神價值:自己走向永恒,激勵后人前進。
三、選題設計
巴爾扎克、莫里哀、盧梭等三位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社會剖析派的比較。
研究方法:
比較文學之比較閱讀法。
參讀書目:
(1)《高老頭》。
(2)《歐也妮·葛朗臺》。
(3)《偽君子》。
(4)《恨世者》。
(5)《無病呻吟》。
(6)《吝嗇鬼》。
(7)《懺悔錄》。
(8)《論科學與藝術》。
(9)《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0)《社會契約論》。
(11)《一千八百擔》。
(12)《樊家鋪》。
(13)《官官的補晶》。
(14)《天下太平》。
(15)《子夜》。
(16)《農(nóng)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17)《林家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