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中的好詞摘抄:
(一)白雪茫茫 銀裝素裹 萬里雪飄 千里冰封 白雪皚皚 冰天雪地 寒氣襲人
(二)寒冬臘月 冰清玉潔 滴水成冰 瑞雪紛飛 冰封雪蓋 漫天飛雪 雪虐風饕
(三)朔風凜冽 寒氣逼人 雪上加霜 陽春白雪 冬日夏云 冬溫夏清 無冬無夏?
(四)秋收冬藏 冬裘夏葛 十冬臘月 冬寒抱冰 雪中送炭 霜露之感 冷暖自知?
(五)冷若冰霜 冰寒于水 歲暮天寒 天寒地凍 冰天雪窯 冰山難靠 冰雪聰明
(六)冰魂雪魄 春冰虎尾 凜若冰霜 雪窖冰天 漫天風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七)曲曲折折 裊娜 輕紗 凝碧 波痕 點綴
朱自清散文中的好句摘抄:
1、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2、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分;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分。但是,聰明的,你通知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3、過來的日子如輕煙,被和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5、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響,也沒有影子。
6、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
7、那電燈下的人物,只覺像螞蟻一般,更不去縈念。這是最后的夢;可惜是最短的夢!黑暗重復落在我們面前,我們看見傍岸的空船上一星兩星的,枯燥無力又搖搖不定的燈光。我們的夢醒了,我們知道就要上岸了;我們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
8、等到燈火明時,陰陰的變?yōu)槌脸亮耍瑚龅乃?,像夢一般;那偶然閃爍著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0、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1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聂[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12、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13、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1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niǎo,nuó)地開著旳,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15、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16、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抽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共同,聯(lián)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
17、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了卸,真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親奔喪回家。
18、洗手的時分,日子從水盆里過來;吃飯的時分,日子從飯碗里過來;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來。
19、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20、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旳,有羞澀地打著朵兒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1、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22、"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zhuǎn)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yīng)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23、他的從容,他的沉默,他的獨斷獨行,他的一去不回頭,都是力的表現(xiàn),都是強者適者的表現(xiàn)。決不婆婆媽媽的,決不粘粘搭搭的,一針見血,一刀兩斷,這正是白種人之所以為白種人。我真是一個矛盾的人。無論如何,我們最要緊的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誰也是上帝之驕子;這和昔日的.王侯將相一樣,是沒有種的!
24、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象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象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
25、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26、我向來總覺得孩子應(yīng)該是世界的,不應(yīng)該是一種,一國,一鄉(xiāng),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國的孩子叫西洋人為"洋鬼子"。但這個十來歲的白種的孩子,竟已被撳入人種與國家的兩種定型里了。他已懂得憑著人種的優(yōu)勢和國家的強力,伸著臉襲擊我了。這一次襲擊實是許多次襲擊的小影,他的臉上便縮印著一部中國的外交史。他之來上海,或無多日,或已長久,耳濡目染,他的父親,親長,先生,父執(zhí),乃至同國,同種,都以驕傲踐踏對付中國人;而他的讀物也推波助瀾,將中國編排得一無是處,以長他自己的威風。
27、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
28、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
29、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散文好詞:
如愿以償 ?如醉如癡 ?如坐針氈 ?任重道遠 ?依依不舍 ?依依惜別 ?一往情深 ?取長補短
熱火朝天 ?千辛萬苦 ?千言萬語 ?千載難逢 ?事倍功半 ?失之交臂 ?詩情畫意 ?輕描淡寫
受寵若驚 ?受益匪淺 ?人心所向 ?榮華富貴 ?洗耳恭聽 ?如虎添翼 ?榮辱與共 ?小巧玲瓏
飲水思源 ?嘆為觀止 ?如火如荼 ?山盟海誓 ?胸有成竹 ?雄才大略 ?與日俱增 ?與眾不
朱自清散文好句:
1) 這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yōu)榇嗳?故偶然潤澤一下,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
2) 但秦淮河確也膩人。
3) 即如船里的人面,無論是和我們一堆兒泊著的,無論是從我們眼前過去的,總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張圓了眼睛,揩凈了眥垢,也是枉然。
4) ?況且多少隔開些兒聽著,因為想象與渴慕的做美,總覺更有滋味;而競發(fā)的喧囂,抑揚的不齊,遠近的雜沓,和樂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諧音,也使我們無所適從,如隨著大風而走。
5) 在我們停泊的地方,燈光原是紛然的;不過這些燈光都是黃而有暈的。
6) 黃已經(jīng)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暈,便更不成了。
7) 燈愈多,暈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黃的交錯里,秦淮河仿佛籠上了一團光霧。
8) 光芒與霧氣騰騰的暈著,什么都只剩了輪廓了;所以人面的詳細的曲線,便消失于我們的眼底了。
9) 現(xiàn)在卻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橋上造著房子,畢竟使我們多少可以想見往日的繁華;這也慰情聊勝無了。
10) 過了大中橋,便到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11)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nèi)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大異了。
12)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
13) 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
14) 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
15) 大中橋外,本來還有一座復成橋,是船夫口中的我們的游蹤盡處,或也是秦淮河繁華的盡處了。
16) 我的腳曾踏過復成橋的脊,在十三四歲的時候。
17) 但是兩次游秦淮河,卻都不曾見著復成橋的面;明知總在前途的,卻常覺得有些虛無縹緲似的。
18) 我想,不見倒也好。
19) 這時正是盛夏。
20) 我們下船后,借著新生的晚涼和河上的微風,暑氣已漸漸銷散;到了此地,豁然開朗,身子頓然輕了--習習的清風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這便又感到了一縷新涼了。
21) 南京的日光,大概沒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熱蓬蓬的,水像沸著一般,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地綠著。
22) 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冪似的;它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著。
23) 我們出了大中橋,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將船劃到一旁,停了槳由它宕著。
24) 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再過去就是荒涼了;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
25) 他自己卻靜靜的蹲著。
26) 他是看慣這光景的了,大約只是一個無可無不可。
27) 這無可無不可,無論是升的沉的,總之,都比我們高了。
28) 那時河里鬧熱極了;船大半泊著,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來往。
29) 停泊著的都在近市的那一邊,我們的船自然也夾在其中。
30) 因為這邊略略的擠,便覺得那邊十分的疏了。
31) 在每一只船從那邊過去時,我們能畫出它的輕輕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們的心上;這顯著是空,且顯著是靜了。
32) 那時處處都是歌聲和凄厲的胡琴聲,圓潤的喉嚨,確乎是很少的。
33) 但那生澀的,尖脆的調(diào)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覺,也正可快我們的意。
城市的喧鬧幾近令我生厭,好在清明一過,受朋友之邀,我們一行四人驅(qū)車前往皖南涇縣桃花潭。據(jù)說桃花潭因李白一首(贈汪倫)的詩而得名,不過這不是唯一吸引我的理由,主要還是我的一位學長,多少年前,不顧四鄰的反對,一意孤行拖家?guī)Э诘剡h離塵囂,在所謂的一方凈土桃花潭鎮(zhèn)大興土木,活脫成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現(xiàn)代版陶淵明。其精神神勇可嘉,其行為草率可責。古有朝上為官者因失寵而獲罪遭貶,遠離廟堂,隱逸于江湖,寄情于山水,以飲酒作詩為趣。吾兄重來就是在野之人,學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其抱負遠大卻
經(jīng)網(wǎng)上搜索,全程區(qū)區(qū)317公里,按現(xiàn)在的座駕和路況,至多三個小時車程,其實不然,我們用了差不多五個小時。江蘇路段約占全程三分之二,用時卻只有三分之一,一水兒的高速,要想不快都不行;安徽路段相差甚遠,說是國道不如江蘇省道,說是省道實為鄉(xiāng)間土道。人的情緒有時難以捉摸,你選擇快捷舒坦,就意味著放棄遲緩顛簸,在時間富裕時,前者給人的感覺就是白開水一杯,倒是后者猶如陳釀老酒,淺酌慢飲,其中的滋味妙不可言。富人常感時間不夠,我唯有時間,顛簸在皖南如詩如畫般青山綠水之間,讓依山傍水的古老徽派民居像3D電影那樣一幕一幕閃過眼前,即使身無分文,一樣覺得非常富有,毫不夸張地說,此刻我擁有天地,擁有時空,擁有金不換的小國寡民心態(tài)。
一路風塵,一路遐思,我們抵達桃花潭鎮(zhèn)已是掌燈時分。夜幕下桃花潭美景不在,于是直接去了老兄家。誰知老兄不在家,沒準又去何處云游傳道了,偌大的一座院子撂給別人打理。未能與久違的老兄照面,不免有些掃興,既來之,則安之,我很快調(diào)整好情緒,盡量拾起來時的那股勁道,聽從其“入室弟子”略盡地主之誼。
我們下榻于近水樓臺酒家,酒店老板與吾兄是故交,見其同學到訪特設(shè)家宴款待。席間觥籌交錯,推杯換盞,酒過三巡,菜入五味,在酒精和秉性的雙重作用下,賓主之間一下子拉近了距離,彼此的認同如同故友。這樣的酒喝得舒心,舒心的酒千杯萬盞都不醉。我們幾個都是“酒經(jīng)沙場”的老革命,在官場上喝酒是為了名,在商場上喝酒是為了利,今日之酒不為名利,只為一個義字;忠義之人不僅膽量大,酒量也大;并非真的酒量大,實為秉性使然。何謂義,就是俠肝義膽,就是仗義疏財,這是一種古老的認知,一種樸實無華的認知,同時也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稀缺認知。有幸的是,在那不太遙遠的地方,在“桃花十里,酒店萬家”的桃花潭鎮(zhèn),在徽派民居蔚然聚集的鄉(xiāng)野老街,依然大量保持著這樣的認知。
初識桃花潭完全緣于一種巧合,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味。次日大清早,宿酒新枕一夜未眠的我,暈暈乎獨自離席步入戶外;蒙蒙細雨洗凈千年石板路,融融春風撩得滿眼新綠和嫩黃。我漫無目的拾階而上,在一箭之遙的地方,有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門廊;門是敞開的,可能從來就沒有關(guān)過,透過它一幅煙波江上遠山圖依稀可見;我有些意外,甚至吃驚,眼睛為之一亮,精神隨即振奮,便三步并作二步趕到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石,上面赫然刻著:桃花潭。
就這樣讓我撞上了桃花潭。回眸來路,距我入住酒店不到百步。早知如此,昨晚何不與她相伴到天明,事既如此,就不能再錯過眼前的桃花潭了。我全然沒有理會四周的美景,徑直行至潭邊仔細打量:潭水清冽,深不盈尺,潭底有小魚游弋;稍遠些,大片潭底露出水面;再遠一些,桃花潭就靜靜地消失在晨霧里;在視線的盡頭,隱現(xiàn)出
桃花潭以李白的詩而聞名天下,“桃花潭水深千尺”卻與實際大相徑庭。我眼前的桃花潭,深不盈尺,有的地方還潭底朝天。我以為此現(xiàn)象不是到了今天才有的,即使在詩人生活的.那個年代,潭水也不可能深千尺,這是由它本身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和周圍的水文資源決定的。它更像一個灘,經(jīng)山水長期沖刷而成;灘底不會一樣平整,凹下去的地方形成潭,凸出來的地方壘起小沙丘;水是流動的活水,水滿則溢,源源不斷地流進清弋江。每逢雨季,充沛的水量足以將整個桃花潭注滿,水面頓時波瀾壯闊,蔚為壯觀;每逢枯水期,山水斷流,就成了眼前這個樣子。不過桃花潭久旱不枯。詩人不完全是自然主義,更多的是極富浪漫主義情懷,在他的眼里,任何客觀事物都可以主觀情緒化,都可以通過必要的夸張和提煉達到藝術(shù)真實。桃花潭水雖不深,一樣笑看天下水,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李白一句點睛之筆,猶如潭中蛟龍,令當今朝野上下文人墨客趨之如騖。吾兄不僅僅到此小棲,還置地造房欲終老此處。有的開發(fā)商慧眼獨具,在桃花潭的上游淘到一塊低于成本價的風水寶地,筑巢引鳳,搞了一個畫家村,其規(guī)模之大、環(huán)境之美、設(shè)施之優(yōu)、配套之全,與京城國賓館相比也毫不遜色,據(jù)說有位身價上億國寶級繪畫大師在此也擁有一棟豪宅。萬沒有料到桃花潭如此有人緣,她畢竟偏于一隅,交通也不十分便利,她能夠成就今日之氣候,除了山水之美外,李白那首千古名詩更是功不可沒,到如今也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廣告詞了。